篇章数

2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21

加入WTO与中国新闻传播业图书

Join WTO and China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SAPID:101-5539-9090-31
ISBN:7-80190-486-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分四卷:“入世”以后我国新闻传播业生存环境研究、关于“入世”对我国新闻传播业影响的实证研究、“入世”以后我国新闻传播业宏观发展战略研究、“入世”以后传媒发展和对外传播战略研究。

相关信息

丛书名: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术著作
作 者:丁柏铨
编 辑:编辑中心外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重视对新闻传播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

 后记

 编委会

 前言

 补记

 第一卷 “入世”以后我国新闻传播业生存环境研究

  卷首语

  第一章 关于“入世”对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影响及学界的争论

   第一节 当代我国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段

    一 十六大为我国的未来发展勾画了宏伟蓝图

    二 我国“入世”以来履行承诺的情况令人满意

     (一)我国“入世”一年履行承诺的记录

     (二)2003年年初所留下的履行承诺记录

     (三)我国维护成员国自身合法权益的记录

     (四)关于WTO启动年度审议机制的记录

   第二节 “入世”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扫描

    一 我国正在逐渐进入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

    二 “入世”后我国经济呈现出高增长的趋势

    三 “入世”后我国社会运行总体情况良好

   第三节 关于“入世”对我国新闻传播业影响之争

    一 新闻传播学研究者所持有的两种基本观点

    二 准确评价“入世”对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影响

     (一)新闻传播业是社会链条中的一个链节

     (二)我国社会的各种因素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三)新闻传播业界人士的理性思考

     (四)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先生的提醒

     (五)笔者观点:“入世”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是制约性条件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章 “入世”以后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新闻传播业

   第一节 相关工业的发展使新闻传播业增添了活力

    一 汽车工业的发展为广播媒介振兴提供了可能性

     (一)“入世”后我国汽车工业显示出出人意料的勃勃生机

     (二)城市发展形态为广播媒介的振兴提供了契机

    二 彩电业的发展将为电视媒介在农村开拓广阔天地

     (一)“入世”的积极影响推动彩电在农村的普及

     (二)我国彩电业“入世”一年后的尴尬

     (三)电视媒介在农村将发挥无可替代的影响力

    三 印刷机械业的发展给报纸媒介带来利好消息

   第二节 交通业的发展拓展了新闻从业者的活动空间

    一 交通业的发展为新闻传播业插上了“翅膀”

    二 物流配送业的发展为报纸媒介提供了便利

   第三节 信息产业与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一 信息产业为新闻传播业提供了技术平台

    二 信息产业:当代新闻传播业的“黄金搭档”

     (一)遍布全国的邮政网络仍然是报纸发行的重要渠道

     (二)卫星信号传输使电视节目得以进入更多家庭

     (三)没有ISP提供的条件计算机网络将难以发挥作用

     (四)电信业务中的手机短信成为新兴的传播方式

     (五)从传统传媒到第四媒体都与信息产业有着紧密联系

    三 境外力量:能够切下信息产业多大的蛋糕

     (一)值得回味的时间表

     (二)对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国内电信业发展的考察

     (三)对近年来互联网(ISP)发展情况的考察

     (四)对近年来电子信息产品生产情况的考察

     (五)对近年来软件和集成电路研发生产情况的考察

     (六)“入世”以后的前景对外企、外资更具吸引力

    四 新闻传播业:与信息产业共进退的五条路径

     (一)第一条路径:西方传媒集团的技术发展战略

     (二)第二条路径:“三网合一”

     (三)第三条路径:发展卫星直播电视

     (四)第四条路径:邮政领域的开放与报刊分销业务开放的两相呼应

     (五)第五条路径:作为技术平台影响新闻传播业整体运营成本和现代化程度

   第四节 文化产业的发展变化与新闻传播业

    一 关于文化产业的界定和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

     (一)关于文化产业的界定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

    二 “入世”以后我国文化产业所受到的冲击

    三 新闻传播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

     (一)我国新闻传播业面临的新的机遇

     (二)我国新闻传播业面临的新的挑战

  第三章 “入世”以后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环境的变化

   第一节 “入世”表明我国法律将在多方面与国际接轨

    一 我国国内法与WTO规则及国际惯例的接轨

    二 WTO协议直接约束对象是成员国政府及其行为

   第二节 “入世”与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环境变化的相关性

    一 新闻传播法制的某些基本规范需逐步与国际接轨

    二 WTO原则对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环境的制度性影响

     (一)WTO的基本法律原则是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法律指南

     (二)WTO的公平公正原则与跨国新闻传媒

     (三)WTO自由原则与新闻传播业的竞争

     (四)WTO透明度原则与保障公民知情权

     (五)TRIPS协定与新闻传媒知识产权保护

     (六)司法审查制度与新闻自由权利保护

   第三节 我国新闻传播法制与WTO法律框架的差别及对策

    一 我国新闻传播法制与WTO法律框架的差别

     (一)对新闻传播主体的法律规范相对缺乏

     (二)新闻传播市场的国家垄断与不当的行政干预

     (三)我国还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公开制度

     (四)我国尚未确立妨碍新闻权利司法审查及相关救济机制

    二 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建设的应对策略研究

     (一)按照“依法治国”和WTO原则的要求推进新闻传播法制建设

     (二)增强新闻传播立法过程的透明度

     (三)加大新闻传播规范性法律文件和行政措施的公开程度

     (四)促进行政执法程序的进一步公开

     (五)进一步扩大可申请复议和可诉行政行为的范围

     (六)进一步加强对新闻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第四章 社会公众观念层面的变化与新闻传播业

   第一节 社会公众民主观念的拓展与新闻传播

    一 “入世”与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二 公众民主观念拓展与新闻知情权

   第二节 社会公众婚恋观念的变化与新闻传播

    一 同性恋现象、公众的态度与新闻传播

     (一)公众对同性恋现象态度的变化

     (二)新闻传媒对同性恋现象的报道分析

     (三)新闻传媒在同性恋问题上应取的正确态度

    二 异性同居现象、公众的态度与新闻传播

     (一)异性同居现象增加:公众婚恋观变化的体现

     (二)异性同居现象的增加对新闻传媒的影响

    三 离婚率增加、公众的态度与新闻传播

     (一)离婚率增加折射出国人婚姻观的变化

     (二)面对离婚率增加新闻传媒应做的正确选择

     (三)传播了错误婚姻观的作品给受众带来的消极影响

   第三节 社会公众利益观念的变异与新闻传播

    一 利益观失衡是一种值得注意的异化现象

    二 新闻传播应当重视传播内容的道德评价

     (一)利益观念是社会观念的重要构成部分

     (二)新闻传媒应引导公众确立正确的利益观念

      1.要引导人们准确地进行道德情感评价

      2.要引导人们进行恰当的道德观念评价

    三 新闻传播应当注重发挥正向的道德功能

     (一)开展经常性的道德教育

     (二)发挥道德规范的作用

     (三)加大道德激励的力度

    四 新闻传播应当避免形成负向的道德功能

     (一)新闻报道应避免造成价值观错位

     (二)新闻报道应避免助长道德颓废

     (三)新闻报道应避免造成受众的道德迷茫

   第四节 社会公众环保观念的现状与新闻传播

    一 新闻传播应引导公众增强环境道德意识

    二 加强自然灾害报道与公众环保观念

    三 加强环境污染报道与公众环保观念

    四 加强物种濒危报道与公众环保观念

 第二卷 关于“入世”对我国新闻传播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卷首语

  第五章 对具有跨文化背景的传媒受众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调查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发现

    一 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二 调查过程中的主要发现及结论

     (一)受访者更喜爱国外传媒

     (二)我国传媒的优势在于植根本土文化

     (三)中国传媒正在快速汲取西方传媒的先进经验

   第二节 关于中外传媒新闻业务的比较研究

    一 国外传媒值得借鉴的报道观念与手法

    二 与国外传媒相比我国传媒所具有的优势

    三 结论:新闻从业人员必须真正进入角色

   第三节 关于中西传媒各类节目的比较研究

    一 关于中西传媒娱乐类节目的比较研究

    二 关于中西传媒知识类节目的比较研究

    三 关于中西传媒文艺类节目的比较研究

    四 关于中西传媒所刊播广告的比较研究

    五 结论:在节目中融入本国文化的精髓

  第六章 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调查和实证分析

   第一节 调查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主要发现

    一 调查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二 调查过程中的主要发现及结论

     (一)调查对象对“入世”的看法相对一致

     (二)调查对象对“入世”抱有矛盾心态

     (三)差距体现在体制和意识层面

   第二节 从调查结果看“入世”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

    一 “入世”对我国新闻传播业具有正面影响

    二 “入世”对我国新闻传播业也有负面影响

    三 “入世”以后受到冲击最大的是电视媒介

   第三节 对我国新闻传媒优势以及不足的分析

    一 对西方新闻传媒优势的分析研究

    二 对我国新闻传媒优势的分析研究

    三 调查对象对开放传媒市场的看法

   第四节 关于南昌新闻从业人员的个案研究

    一 关于本次调查目的和方法的说明

    二 在本次调查中的若干主要发现

     (一)南昌的新闻从业人员总体上对“入世”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

     (二)南昌的新闻从业人员认为“入世”对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利大于弊

     (三)南昌新闻从业人员普遍认为,“入世”后我国新闻传播业受到冲击最大的将是现行的管理体制与新闻观念

  第七章 新闻频道开播:“入世”后央视新变化

   第一节 央视新闻频道诞生的相关背景

    一 国外电视媒介竞相发展新闻频道

    二 我国电视媒介纷纷以新闻立台

    三 电视新闻频道是传媒竞争的产物

    四 央视创办新闻频道有着自身优势

   第二节 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传播策略

    一 央视新闻频道的受众定位和风格定位

    二 央视新闻频道的节目形态分析

    三 央视新闻频道的播出内容分析

     (一)央视新闻频道内容分析综述

     (二)对央视新闻频道内容所做的分析

      1.全面报道新闻事件——尊重受众知情权

      2.深度报道——尊重受众对新闻的深度需求

    四 央视新闻频道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

   第三节 央视新闻频道的经营环境和策略

    一 央视新闻频道经营的“生态环境”

    二 央视新闻频道的频道经营策略

     (一)央视新闻频道的受众意识

     (二)栏目理念向频道经营理念的转变

     (三)央视新闻频道的管理制度

   第四节 央视新闻频道发展前景展望

    一 央视新闻频道存在的某些不足

    二 央视新闻频道未来的发展路径

     (一)进一步开发电视新闻资源

     (二)现场直播等实时报道方式的大量运用

     (三)实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四)很好地发挥社会守望功能

  第八章 省级党报《新华日报》的新一轮改版

   第一节 《新华日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环境

    一 “入世”以后省级党报所面对的宏观环境

    二 省级党报《新华日报》改版前的状况分析

     (一)《新华日报》在南京地区报业竞争中的优势

     (二)《新华日报》竞争对手的优势

      1.信息量的优势

      2.接近性上的优势

   第二节 采用多种手段充分发挥党报核心竞争力

    一 对新闻传媒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与界定

    二 充分发挥党报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以内容为主全面展现党报核心竞争力

    一 用拓宽报道面之法为读者提供全方位新闻

    二 用做强主流新闻之法锁定党报的主流读者

    三 用深刻的人文精神去观照去关注社会民生

    四 用优质周到的服务凸现党报的实用纸功能

    五 用对新闻规律的科学认识来指导新闻实践

     (一)提炼新闻内核,回归新闻本位

     (二)倡导一线鲜活新闻

     (三)策划独家新闻

    六 用优化的版面体现稳重大气灵活生动风格

  第九章 X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内部机制改革透视

   第一节 关于对X人民广播电台调研的一般情况

    一 个案研究的背景及研究对象的背景

     (一)个案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对象的背景

    二 个案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一)定量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电话访谈

     (二)定性方法

    三 X人民广播电台近年来的主要业绩

     (一)拥有效率较高的运行机制

     (二)具有相当稳定和忠诚的听众群体

     (三)拥有一批比较受欢迎的栏目和节目

     (四)广告收入稳步增长

   第二节 对X人民广播电台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 X人民广播电台存在的某些不足

     (一)纯粹中心制所暴露的体制方面的缺陷

     (二)“新闻立台”的思想没有得到充分贯彻

     (三)从业人员缺乏成就感

    二 对X人民广播电台问题症结的思考

     (一)内部:尚未形成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

     (二)外部:尚未处理好作用于传媒的诸种规律的关系

   第三节 X人民广播电台新一轮改革方略

    一 走频率制与中心制互补结合的道路

    二 形成内部外部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

    三 建立科学合理的报酬分配激励机制

 第三卷 “入世”以后我国新闻传播业宏观发展战略研究

  卷首语

  第十章 我国新闻传播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上)

   第一节 “入世”后我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一 “入世”之初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概况

    二 “入世”后我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三个立足点

     (一)立足于发挥新闻传播引导社会公众舆论的正向作用

      1.新闻传播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并没有根本改变

      2.新闻传播依然担负着引导社会公众舆论的重任

      3.我国新闻传播业必须以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立于不败之地

     (二)立足于准确把握新闻传播业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

      1.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体现了新闻传播业制约因素的变化

     (三)立足于适应新闻传媒外部条件的变化,同时又顾及我国的国情

      1.必须充分认识新闻传播业外部条件的变化

      2.必须顾及我国国情对新闻传播业的制约

      3.顾及变化了的外部条件和顾及我国具体国情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入世”以后我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一 对“入世”以后我国新闻传播业发展战略的诠释

    二 通过解放思想将观念转到适应现实的轨道上来

     (一)一项重大的经济举措总是伴随着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二)报业的每一次突破都体现了思想解放的丰厚底蕴

    三 通过调整机制对新闻传播业实行科学管理

     (一)减少对传媒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的行政性干预

     (二)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对新闻传播业的规范作用

  第十一章 我国新闻传播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下)

   第一节 实行充分释放新闻传播业内部能量的战略

    一 “入世”头几年是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二 新闻传播业的潜在能量目前尚未得到充分释放

    三 加强保护期内新闻传播业释放自身能量的研究

   第二节 实行以机制和体制改革将传媒做大做实做强的战略

    一 某些机制不合理影响传媒做大做实做强

    二 新闻传媒做大做实做强与传媒资本运作

    三 新闻传媒做大做实做强与传媒资源整合

    四 新闻传媒做大做实做强与打破各种壁垒

   第三节 实行推进新闻改革和报道方式创新的战略

    一 推进以“三贴近”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改革

     (一)“三贴近”的关键是贴近群众

     (二)受众对诸多新闻传媒报道方式的不满意评价

     (三)新闻报道的种种弊端突出地表现在会议报道和领导人活动报道上

     (四)改进会议报道应实行三大转变

     (五)改进会议报道的两个精彩个案

    二 努力进行报道方式和新闻文体方面的创新

   第四节 实行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构筑人才高地的战略

    一 增强新闻传媒竞争力与造就优秀新闻人才

    二 培养高素质新闻人才与深化新闻教育改革

     (一)“入世”后我国教育包括新闻教育将会受到较大冲击

     (二)必须着手进行与现实需要相吻合的新闻教育改革

      1.新闻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

      2.新闻教育内容的更新

    三 新闻传媒应担当新闻人才继续教育的重任

    四 优秀的传媒领导人与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第十二章 “入世”以后我国新闻传播业管理研究

   第一节 “入世”以后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宏观管理

    一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我国新闻传播业的管理

    二 “入世”以后我国新闻传播业管理中不变的方面

     (一)新闻事业的性质不变

     (二)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不变

    三 “入世”前后新闻传播业管理方面的调整

     (一)对报业进行治理

     (二)大力推行传媒集团化建设

     (三)拓宽融资渠道

     (四)健全市场体系和法规体系

     (五)加强人才培养

   第二节 “入世”以后我国新闻传播业管理解析

    一 以报业集团和报纸媒介为对象的管理解析

     (一)对报业集团的管理

     (二)报纸媒介的内部管理

    二 以广电集团和广电媒介为对象的管理解析

    三 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网络媒体管理解析

     (一)与网络媒体宏观管理关系密切的条例

     (二)行政管理的原则与思路

     (三)东方网实例分析

   第三节 “入世”以后我国新闻传播业的管理战略

    一 制订有前瞻性的新闻传播业宏观产业政策

    二 逐步改进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

    三 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关系

  第十三章 “入世”以后的新闻传播业与知识产权保护

   第一节 “入世”以后保护知识产权问题的紧迫性

    一 知识产权的概念界定及其主要特征

     (一)关于知识产权的界定

     (二)关于工业产权和著作权

     (三)关于知识产权的主要特征

    二 知识产权保护原则:WTO的重要支柱

   第二节 WTO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对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影响

    一 WTO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系列规定

    二 “入世”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对我国传媒的影响

    三 新闻传播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面临的严峻形势

   第三节 我国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所作的修改

    一 我国对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的修改

    二 我国对有关著作权保护法律法规的修订

    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著作权案适用法律的《解释》

   第四节 我国传媒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新闻传媒在专利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 新闻传媒在商标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新闻传媒注册商标者为数极少

     (二)中央电视台台标纠纷的启示

     (三)传媒的商标常被冒用和盗用

     (四)网络域名纠纷频发

    三 新闻传媒在著作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既应保护著作权,又应保护传播者权

     (二)报刊的著作权保护

     (三)广播电视媒介的著作权保护

     (四)网络的著作权保护

   第五节 知识产权保护: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对策

    一 观念上:努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二 机制上: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体系

    三 运作上:用有效手段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第四卷 “入世”以后传媒发展和对外传播战略研究

  卷首语

  第十四章 “入世”以后我国报业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对我国报业内部三大因素的考察

    一 关于我国报业概念的基本含义

    二 “入世”以后报业生存环境总体描述

     (一)党和政府对报业的管理

     (二)构成报业生存环境的市场因素

    三 对我国报业内部重要因素的考察分析

     (一)新闻纸:供应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和控制

     (二)广告:存在着被外资捏住生命线的可能性

     (三)发行:报业运作最基本的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四)从新闻纸、广告、发行三方面综合考察我国报业

   第二节 对我国报业的外部生存环境的考察

    一 互联网的发展与“三网合一”的趋势

     (一)互联网发展对报业发展所形成的挑战

     (二)“三网合一”对报业发展的影响

    二 报业集团上市及它所带来的投资风险

   第三节 “入世”以后我国报业的发展战略

    一 我国报业的资源整合与跨媒体发展

    二 报业集团的内部机制和体制改革

    三 新闻业务改革与创新:以综合性报纸为例

     (一)实行科学定位策略

     (二)实行内容深度化策略

     (三)实行读者细分化策略

     (四)实行报道视觉化策略

     (五)实行读者满意度策略

  第十五章 “入世”以后我国 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入世”与我国广播电视业的对外开放

    一 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广播电视业的影响

     (一)“入世”对我国广播电视业的影响

     (二)“入世”后我国广播电视业面对的新形势

      1.大型国际传媒直接进入国内广播电视节目市场

      2.境外电视机构力图获得节目讯号在境内的落地权

      3.国际上广播电视业发展、变化对国内本行业的影响加大

    二 “入世”后广播电视业进入对外开放新阶段

   第二节 中美广播电视业发展模式面面观

    一 对美国广播电视业商业运作的考察

    二 对我国广播电视业发展现状的考察

     (一)发展和发展之中的隐忧

     (二)我国广播电视业的运行机制

     (三)必须进行全行业的体制改革

   第三节 “入世”前后我国广播电视业的重大改革

    一 “入世”前国内广播电视业体制改革的尝试*

     (一)以集团化、产业化为导向的最初的体制改革探索

     (二)广播电视业的调整、合并与重组浪潮

    二 处于现在进行时态的“网台分离”改革

     (一)有线电视网络的优势

     (二)“网台分离”和全国联网

     (三)形成全程全网的发展新格局

     (四)从网络技术服务空间看“网台分离”的紧迫性

    三 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和节目管理的改进

     (一)中心制和频道制

     (二)制片人制和独立制片人制

     (三)制播分离

     (四)节目交流和节目营销

    四 有关主管部门对行业法规的重新修订

    五 对广电集团化整合和运作的总体评价

   第四节 “入世”以后我国广播电视业发展战略研究

    一 关于“一筐土豆”与“联合起来造大船”

    二 关于从重“做大”到重“做强”的转变

     (一)实现由行政调控到市场调控的转变

     (二)在从“做大”到“做强”的过程中进行渐进式市场化改革

     (三)从做大到做强最需要着力打造的核心环节

    三 关于与世界广播电视业的“接轨”问题

     (一)外资传媒进入我国电视节目市场的主要方式

  第十六章 “入世”以后我国网络业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关于我国网络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一 我国和世界网络业同步发展的日程表

    二 推动我国网络业紧跟世界潮流的力量

     (一)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

     (二)境外力量的资本注入

    三 “入世”以后我国网络业保持良性发展态势

   第二节 坚持和发展多点经营的盈利模式

    一 多点经营:应对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

    二 网络业多点经营的具体内涵和方法

     (一)进一步巩固网络广告市场

     (二)开拓收费服务市场

   第三节 建立多层次的网络新闻传播结构

    一 网络: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

    二 “入世”后我国网络新闻传播机构的格局

     (一)外国传媒和传媒资本进入我国网络传播领域的渠道增加

     (二)“入世”以后我国网络新闻传播所面临的客观形势

     (三)对“入世”后我国网络新闻传播格局的分析

   第四节 逐渐壮大和规范网络记者编辑队伍

    一 时代呼唤网络新闻记者编辑队伍建设

    二 网络记者编辑队伍的规范与建设

     (一)规范的前提是赋予网络记者合法身份,壮大网络记者的队伍

     (二)培养业务素质高的网络记者队伍

     (三)培养具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记者编辑队伍

  第十七章 “入世”以后我国对外新闻传播发展战略

   第一节 我国对外新闻传播历史的简要回顾

    一 我国对外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情况考察

    二 我国广电和网络传媒的对外传播历史

     (一)我国广播媒介的对外传播历史

     (二)我国电视媒介的对外传播历史

     (三)我国互联网的对外传播历史

    三 关于我国现当代对外新闻传播的三个结论

   第二节 “入世”后加大对外新闻传播力度的障碍分析

    一 “入世”后我国对外新闻传播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二 在加大对外新闻传播力度方面所存在的障碍

     (一)在观念认识方面所存在的障碍

     (二)在传播方式方面所存在的障碍

     (三)在资金投入方面所存在的障碍

     (四)在吸引人才方面所存在的障碍

    三 跨文化新闻传播的障碍和障碍的排除

   第三节 未来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的发展战略

    一 在认识对外新闻传播重要性基础上准确定位

    二 完善对外新闻传播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机制

    三 打破国际上的文化霸权和“妖魔化中国”的企图

    四 改变分散局面以建立统一的对外新闻传播体系

    五 积极利用海外华文传媒力量进行对外新闻传播

本著体现出如下特色:(1)进行多种学科交叉研究。研究中体现了新闻学、传播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交融,达到了相当的深度。(2)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课题组成员对多位著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对一批具有在不同国度接触新闻传媒的受众进行了结构性访谈,在部分省市做了问卷调查,并展开了个案研究,在掌握大量鲜活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学理分析。(3)注重比较研究。

周汉民:《中国走进WTO》,文汇出版社,2001。

初广志:《加入WTO对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

马闻理:《WTO:与我国传播业究竟有多大关系?》《新闻记者》2001年第3期。

李良荣、刘晓红:《WTO背景下,中国新闻媒体正面临新一轮改革》,《新闻记者》2001年第5期。

丁柏铨:《走进WTO:我国新闻传播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新闻传播》2002年第1期。

刘建明:《“传媒入世”的杜撰》,《新闻记者》2002年第2期。

胡菡菡:《拓展通讯社的发展空间——与陆小华、唐润华的对话》,《新闻通讯》2002年第7期。

方汉奇:《中国加入WTO后大陆报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2002年8月13日《联合早报》。

施喆:《中国加入WTO与中国传媒产业(大纲)》,http://www.chuanmei.net。

谢金文:《入世对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刊于丁柏铨主编《新闻传播论坛》(第7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郑必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根本走向——对十六大主题的几点体会》,2002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第9版。

刘云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2002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

丁和根:《结构调整:一个媒介亟待正视的课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李良荣教授访谈录》,《传媒观察》2002年第12期。

龚雯:《入世一周年中国经济全景扫描》,http://www.people.com.cn 2002-12-11。

刘小敏、李振连:《WTO与中国文化》,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李纯、甘亚平主编《入世后中国前沿问题分析》,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蒋国庆、焦芳主编《加入WTO与中国产业竞争力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文化产业司编《WTO与中国文化产业》,http://av.ccnt.com.cn。

张晓山:《中国加入WTO与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农村经济学会2000年年会综述》,《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3期。

任先正:《加入WTO以后的交通运输行业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对策》,http://www.chinautc.com。

林敏:《中国电信业直面WTO冲击波》,http://www.people.com.cn 2001-11-9。

吴贵生、李纪珍、郑青山:《加入WTO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科学新闻》2002年第4期。

丁俊发:《2002年中国物流业的八大进步》,2003年1月15日《经济参考报》。

袁丽、高波:《面向媒介的市场和面向市场的媒介——媒介博弈竞局及对策分析》,http://www.chuanmei.net 2003-7-31。

魏永征:《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编《贸易走向未来》,法律出版社,1999。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世界贸易组织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结果法律文本》,法律出版社,2001。

曹建明:《WTO与中国的司法审判》,法律出版社,2001。

白光编著《入世后中国与WTO规则的冲突与对接》,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丁柏铨:《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新华出版社,2002。

何秋婷:《中国入世后的主要法律问题》,《法律适用》年2001年第4期。

江伟、王景琦:《WTO协议与中国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

贺小勇:《论WTO协定与国内法的法律关系问题》,《政法论丛》2001年第1期。

童兵:《一个新闻学者对中国加入WTO法律文件的解读》,《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

胡振杰:《加入WTO对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影响》,《法学杂志》2002年第3期。

雷蕾:《从条约法的角度谈WTO法》,《外交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丁柏铨:《加入WTO后我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新闻知识》2003年第3期。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在国内法与WTO规则不一致情况下的法律适用》,《人民司法》2003年第3期。

李大法:《关于提高我国立法质量保证法律实施的思考——统一实施WTO协议赴美考察的启示》,《行政与法》2003年第5期。

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科学出版社,1988。

阿尔温·托勒夫:《权力的转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斯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科学出版社,1995。

沃纳丁·赛弗林:《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舒放主编《现代政治学》,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

陈根法主编《心灵的秩序——道德哲学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王子平:《灾害社会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徐耀魁主编《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8。

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新华出版社,2001。

丁柏铨:《中国当代新闻理论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丁柏铨:《走进WTO:我国新闻传播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新闻传播》2002年第1期。

丁和根:《增强忧患意识 积极寻求对策——访上海市新闻学会会长、新民晚报社原总编辑丁法章》,《新闻通讯》2002年第2期。

胡菡菡:《拓展通讯社的发展空间——与陆小华、唐润华的对话》,《新闻通讯》2002年第7期。

王永亮、王永前:《受众意识最关键,外国媒体做示范》,http//202.102.170.236/news。

迈克尔·辛格尔特里著,刘燕南、和轶红、朱霖、施敏译《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喻国明:《媒介的市场定位——一个传播学者的实证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喻国明:《解构民意——一个舆论学者的实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1。

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第8版),华夏出版社,2002。

Shearon A.Lowery、Melvin L. De Fleur著,王嵩音译《传播研究里程碑》,台湾远流出版社,1993。

丁柏铨、胡菡菡:《应对挑战,中国新闻传播业直面WTO》,《新闻记者》2000年第8期。

陈力丹:《境内外传媒的市场态势及应对策略》,《当代传播》2003年第4期。

颜崇献:《论新闻资源的经营》,《西部电视》2002年第6期。

戴元光:《加入WTO后中国传媒面临五大问题》,《新闻与传播》2003年第1期。

喻国明:《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关键与“问题单”——兼论传媒体制改革的现实性与迫切性》,《新闻记者》2003年第3期。

陆小华:《以影响力为标尺的新闻频道设计》,《新闻实践》2003年第4期。

喻国明:《解读24小时新闻频道》,2003年5月20日《环球时报》。

《为新闻频道号脉》,2003年6月12日《南方周末》。

罗序文:《央视新闻频道的缺憾》,《新闻记者》2003年第7期。

孟建:《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性跨越》,《新闻记者》2003年第7期。

华宣飞:《模式与效率——对电视节目制片人制的初步考察》,http://www.zjonline.com.cn。

曹鹏:《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研究》,新华出版社,1999。

黄升民、丁俊杰:《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媒介产业化透视》,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

陈惠雄:《人本经济学原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戴元光、苗正民:《大众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袁军、胡正荣主编《面向21世纪的传播学研究——中加传播学研讨会文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喻国明:《媒介的市场定位——一个传播学者的实证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王晨:《面对传媒之寰》,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庹震:《全天候记者怎么当》,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龙佳解:《中国人文主义新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

赵振宇:《新闻策划》,武汉出版社,2001。

周海炜:《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战略与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贾品荣:《入世:中国报业战略新趋势》,新华出版社,2002。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周信宏:《企业核心竞争力》,联经出版社,2003。

杰里、施瓦茨:《如何成为顶级记者》,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周瑞凌、王金桃、叶瑾:《核心竞争力系统的演化》,《工业工程与管理》2000年第1期。

喻国明:《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思考——来自2000年我国城市居民接触大众传媒状况的调查》,《新闻战线》2000年第7期。

黄爱萍:《党报如何应对新时期的受众和市场》,《新闻界》2002年第2期。

刘保全:《报纸的卖点究竟在哪里》,《新闻传播》2002年第3期。

刘仁圣:《坚定信心 开拓创新——关于党报如何应对报业竞争的思考》,《新闻战线》2002年第5期。

孙宏杰:《改版,党报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新闻战线》2002年第6期。

陈刚:《双重要求下党报新闻改革的定位》,《新闻通讯》2002年第7期。

刘波:《党报的脸面,头版要素分析——从新华日报看党报头版的定位和发展》,《传媒观察》2002年第9期。

李杭生:《改版往哪里改——报纸改版热的背景、特点和走向》,《新闻记者》2002年第10期。

周正荣:《积极推进党报的改革和创新》,《新闻战线》2002年第12期。

丁柏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的竞争力》,《新闻记者》2002年第12期。

刘斌:《实现人文关怀和受众引导的有机融合》,《传媒观察》2003年第1期。

郑保卫、唐远清:《试论新闻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开发》,《新闻战线》2003年第1期。

谢文静:《强化党报传播效果 培育市场强势地位》,《传媒观察》2003年第2期。

刘志筠:《电子新闻媒介——广播与电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何华全主编:《广播实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初广志:《加入WTO对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影响及对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众工作部:《2001年全国广播电台听众调查简介》,《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第2期。

华宣飞:《模式与效率——对电视节目制片人制的初步考察》,http://www.zjonline.com.cn。

王文伟:《观念更新是广播电视新一轮改革的前提》,http://lwlt.vicp.net。

印永清:《广播人心中的“记者精神”》,http://www.people.com.cn。

余明阳、舒咏平:《论品牌传播》,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

郑颖:《广播:如何张扬自身优势》,http://www.cnhubei.com。

《世界贸易组织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法律文书》,法律出版社,2001。

《网络时代的全球报纸行业(下)》,2001年5月7日《计算机世界》。

陈虹:《挑战与借鉴——入世给中国媒体带来的机遇分析》,《中国经济信息》2001年第17期第12~20页。

曾励:《WTO背景下中国广电产业化的另类思考》,《新闻大学》2002年冬季号。

新华传媒工场专稿:《开放外资两项决定将加速中国传媒业发展》,http://home.donews.com。

孙正一、柳婷婷:《2002:中国新闻业回望(下)——中国新闻业发展“备忘录”》,《新闻记者》2003年第3期。

《外资传媒在华经营模式及其影响》,http://www.cddc.net。

童兵:《入世一年的中国传媒市场新格局》,《新闻记者》2003年第1期。

陆炳炎:《中国报业的产业空间与政策支撑》,《新闻记者》2003年第1期。

赵凯:《新世纪新阶段,媒体发展新思路》,《新闻记者》2003年第1期。

《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卷),新华出版社,1980。

《全国省级党报现状与改革途径新探索》课题组:《党报改革途径新探索》,南方日报出版社,2001。

孙旭培:《“入世”对我国新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http://www.mediachina.net。

陆小华:《中国传媒发展十大趋势》,《新闻记者》2001年第11期。

喻国明:《中国媒介产业的现实发展与未来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孙正一、农秋蓓、柳婷婷:《我国新闻媒体资本运营情况初探》,《新闻记者》2001年第3、4期。

李良荣、刘晓红:《WTO背景下,中国新闻媒体正面临新一轮改革》,《新闻记者》2001年第5期。

董天策:《新闻传播业面对WTO的机遇、挑战与对策》,《新闻实践》2001年5期。

李孟昱:《体制创新——报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新闻界》2001年3期。

喻国明:《对于我国媒体产业现实发展状况的基本判断》,《城市党报研究》2001年6期。

满运来:《新世纪中国媒介发展态势与对策》,《中国记者》2001年2期。

孙正一、柳婷婷:《2000:中国新闻业展望》,《新闻记者》2001年第1期。

蔡贤盛:《论组建电视集团》,《南方电视学刊》2001年第2期。

陆地等:《中国产业大整合》,《新闻与传播》2001年第2期。

李良荣:《西方新闻媒体变革20年》,《新闻大学》2000年冬季号。

徐舫州:《中国电视改革的问题及对策》,《现代传播》2000年第4期。

朱剑飞:《集团化:中国电视在困惑与希望中前行》,《南方电视学刊》2001年第2期。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胡延平:《2000~2001年中国网络经济发展生态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4年1月24日。

刘卫东:《境外传媒并非洪水猛兽,中国传媒如何面对入世》,http://www.chinanews.com.cn 2001-11-29。

王尧、罗旭辉:《加入WTO指日可待,中国传媒业准备好了吗?》,2001年10月15日《中国青年报》。

“经济全球化与政府作用”课题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改革:中国的经验、问题与前景》,2001年5月17日《中国经济时报》。

陈力丹:《关于媒介资本的几个问题》,《新闻与传播评论》2001卷。

胡锦涛:《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社发,2002年1月12日。

张小丑:《传媒职业经理人初探》,http://arti.online.sh.cn 2002-7-16。

陆炳炎:《中国报业的产业空间与政策支撑》,《新闻记者》2003年第1期。

唐亮:《躁动与整合:中西传媒集团化比较研究》,《新闻传播》2003年第2期。

尹连根:《解析南方日报采编系列分配机制改革》,《传媒观察》2003年第3期。

陆地:《2003:中国电视产业大解码》,《南方电视学刊》2003年第1期。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出版业发展之路——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访谈录》,《传媒》2003年第6、7期合刊。

薛虹:《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0。

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陈洁、赵倩编著《WTO与知识产权法律实务》,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姚欢庆:《知识产权新类型案例评析》,人民出版社,2001。

李立:《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郑成思:《WTO知识产权协议逐条讲解》,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

黄晖:《驰名商标与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法律出版社,2001。

李双元、蒋新春主编《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兼论中国“入世”后的应对措施》,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

张晓都:《专利实质条件》,法律出版社,2002。

于国旦编著《WTO知识解读及应对措施——文化出版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郭庆存编著《知识产权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郑成思:《知识产权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

符颖、王谦编《知识产权法案例评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奥地利〕博登浩森著,汤宗舜、段瑞林译:《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指南》,中国人民大学,2003。

杨荣珍:《著作权法修改与入世承诺》,2002年4月7日《光明日报》。

郑成思:《中国入世与知识产权保护》,《法学》2002年第4期。

许春明:《论数据库的版权保护》,《法学杂志》2002年第4期。

喻国明:《媒介的市场定位——一个传播学者的实证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沈立人、周茂清等:《中国入世面面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何继达、谢湲、何昌:《WTO与中国产业升级》,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曲大富主编:《WTO与第三产业》,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

唐文琳:《应对WTO——中国九大行业的危机与对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佟志广、丁家祧编:《中国与WTO——权威专家话入世》,西苑出版社,2000。

余良军、于建东:《入世后行业走势及命运》,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屠忠俊:《中国报业集团运行环境刍议》,《新闻与传播》1997年第4期。

石平:《关于组建报业集团的思考》,《中国出版》1998年第5期。

刘传:《深度报道:WTO带来中国传媒黄金时代》,http://www.cddc.net。

李孟昱:《深化报业改革应对“入世”挑战》,《新闻战线》2000年第11期。

刘光金:《许中田谈中国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http://www.cjr.com.cn 2002-6-14。

顾行伟、张辉锋:《当前中国报业发展的若干热点问题》,《新闻记者》2002年第7期。

任金洲主编《中国电视与市场经济对话》,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张海潮主编《电视中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蔡贤盛:《论组建电视集团》,《南方电视学刊》2001年第1期。

剑飞:《集团化:中国电视在困惑与希望中前行(上、下)》,《南方电视学刊》2001年第2、3期。

王卉:《中国电视业现状及变数》,http://www.woxie.com 2001-12-25。

陆晔、夏宁:《WTO背景下中国广播电视业的市场重组:特征与矛盾》,《现代传播》2002年第2期。

胡正荣:《瓶颈与出路——我国广播电视集团化进程分析与对比研究》,《新闻与传播》2002年第2期。

陆地:《略论两电市场的双向不完全对称开放》《现代传播》2002年第3期。

刘习良:《入世后我国广播电视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南方广播研究》2002年第3期。

朱虹:《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的现状与发展战略》《现代传播》2002年第4期。

石长顺、薛江华:《境外电视频道落地广东的调查报告》,《现代传播》2002年第6期。

徐光春:《WTO与广播电视改革》,《新闻战线》2002年第7期。

叶青青:《外资传媒对中国电视业的资本渗透——全球化压力下的中国电视节目资源》,http://www.woxie.com 2003-1-2。

雷健:《网络新闻》,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杜骏飞:《网络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张海鹰、滕谦:《网络传播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匡文波:《网络媒体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雷跃捷、辛欣主编:《网络新闻传播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赵曙光、耿强:《网络媒体经营战略》,新华出版社,2002。

贺文光:《搜狐新浪,对决网络新闻之巅》,2003年1月6日《北京娱乐信报》。

丁柏铨、胡菡菡:《对加入WTO后网络新闻传播的思考》,邓忻忻、李国兴主编:《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董广安、郑素侠:《网络媒体:入世与传统媒体传播国际化》,邓忻忻、李国兴主编:《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卷),新华出版社,1980。

王士谷:《海外华文新闻史研究》,新华出版社,1998。

钟大年等:《电视跨国传播与民族文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刘继南主编:《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蔡帼芬主编:《国际传播与对外宣传》,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罗伯特·福特纳著,刘利群译:《国际传播》,华夏出版社,2000。

邱立本:《全球华文媒体的诱惑》,《面对新世纪的海外华文媒体——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论文集》第2页,香港中国新闻出版社,2001。

吴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国际传播战略》,长征出版社,2001。

刘继南等主编:《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江泽民:《在200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2001年1月11日《人民日报》。

隋岩:《跨国传播中的文化“贸易逆差”与中国电视文化的自觉》,《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赵启正:《中国传媒: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新闻记者》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