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59

社会性别与妇女权利(第二版)图书

Gender and Women's Rights

SSAPID:101-5531-7258-66
ISBN:978-7-5201-2608-3
DOI:
ISSN:

[内容简介] 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保障民生的社会法制建设,在社会法领域,《社会保险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反家庭暴力法》等一批与保障妇女权利相关的新法律法规相继问世。本书的再版更彰显出其时代意义和主题色彩。全书按照“事实与数据、中国现行法律规定、国际人权法标准、立法对策与完善”的顺序展开,对于各章所涉法律制度的变化,本次修订均通过注释做出了说明,个别章节中增加了近年来调查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人权研究
作 者: 薛宁兰
编 辑:李晨;芮素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D9 法律

 序言

 “中国人权研究”编辑委员会

 后记

 前言

 附 录

 绪论 睁开“性别的眼睛”审视妇女权利的法律保障

  一 社会性别:概念及其本土化

   (一)社会性别(Gender)的语源

   (二)西方学术界对社会性别概念的认知

   (三)中国学者对社会性别概念的解读

   (四)社会性别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二 为“妇女问题”正名——社会性别视角的介入

   (一)关于“妇女受虐杀夫”现象的思考

   (二)关于“生育”性质的认识

  三 社会性别主流化:促进妇女发展与推动性别平等的全球战略

   (一)联合国促进妇女发展与推动性别平等战略的演进

   (二)“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基本内涵

  四 关于法律领域中的社会性别主流化

   (一)社会性别主流化在中国的立法实践

   (二)法律领域中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方面

   (三)对法律社会性别分析的思考

    1.社会性别分析的含义

    2.法律的社会性别分析

 第一章 妇女权利保障的国际法与国内法

  第一节 妇女权利保障的国际法

   一 妇女人权保障的国际法律框架

    (一)促进性别平等的基本人权公约

    (二)保障妇女人权的专门公约

   二 与妇女人权保障相关的三个概念

    (一)直接歧视(Direct Discrimination)

    (二)间接歧视(Indirect Discrimination)

    (三)暂行特别措施(Temporary Special Measures)

  第二节 妇女权利保障的国内法

   一 中国妇女权利立法保障的阶段

   二 立法保障的内容

    (一)政治权利

    (二)文化教育权利

    (三)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权利

    (四)人身权利

    (五)财产权利

     1.妇女对婚姻共有财产的所有权

     2.农村妇女土地权利

     3.妇女财产继承权

   三 立法保障的结构

    (一)妇女权利法律保障体系的外部结构

     1.根本法的保障

     2.专门法的保障

     3.各部门法的保障

     4.行政法规的保障

     5.地方性法规的规定或变通规定

     6.中国政府批准生效的国际公约和文件

    (二)妇女权利法律保障体系的内部结构

  第三节 社会性别主流化进程中的立法完善

   一 国际人权法标准下的国内立法检审

    1.国内法中没有对妇女歧视的定义

    2.缺乏全面的国家立法制止对妇女的暴力行为

    3.国内立法对公约确立的暂行特别措施运用不够

    4.尚无保护女性难民和寻求庇护者的法律法规

   二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立法反思

    (一)立法内容的局限性

     1.女性法定权利的男性标准

     2.缺少“性别歧视”或者“对妇女歧视”的定义

     3.存在性别盲点

     4.暂行特别措施运用得尚不到位

     5.若干保障妇女权利的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二)立法结构的缺憾

     1.关于反就业歧视法

     2.关于家庭暴力防治法

     3.关于性骚扰防治法

 第二章 促进妇女政治参与的法律措施

  第一节 妇女参政的内涵与现状

   一 政治权利与参政权

    (一)政治权利

    (二)参政权

   二 中国妇女参政的现状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女性代表比例徘徊不前

    2.女性从政的层次较低

    3.女性参政的结构不合理

  第二节 中国保障妇女参政的法律与政策

  第三节 促进妇女政治参与的国际标准与暂行特别措施

   一 国际标准构架

   二 联合国确立的妇女参政目标

    1.采取措施确保妇女平等进入并充分参加权力结构和决策

    2.提高妇女参与决策和领导的能力

   三 促进妇女参政的暂行特别措施——性别配额制

  第四节 提高中国妇女政治参与程度的法律措施

   一 现行法律措施之不足

    (一)中国法律法规政策关于妇女参政比例的规定

     1.妇女在国家和地方立法机构中的比例

     2.女性干部的比例

     3.女性在村民委员会中的比例

    (二)对现行规定之分析

     1.对配额制性质认识的局限性

     2.现有妇女参政比例的规定层级低、适用范围有限

   二 相关修法建议

 第三章 就业性别歧视的界定与法律应对

  第一节 中国就业性别歧视现象扫描

   一 女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

   二 职业的性别隔离

    (一)横向隔离

    (二)纵向隔离

   三 实际存在的男女不同龄退休

    (一)中国退休年龄性别差异政策与立法的由来

    (二)女知识分子和女职员诉请同龄退休案

     1.案情

     2.点评

  第二节 禁止就业性别歧视的国际法与国内法

   一 禁止就业性别歧视的国际标准

   二 中国禁止就业性别歧视的现行法

    (一)女性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

    (二)女性劳动者享有受特殊保护的权利

    (三)采取积极性措施消除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

   三 对中国现行法律规定的分析

    (一)立法的模式

    (二)立法的结构

    (三)立法的内容

     1.没有就业歧视的定义

     2.缺乏对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途径

     3.没有反就业歧视的专门机构

     4.缺乏对就业歧视法律责任的规定

  第三节 就业性别歧视的界定与相关法律制度完善

   一 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界定

    (一)“歧视”的含义

    (二)“歧视”法律定义的结构

     1.明确歧视的法律性质

     2.列举禁止区别对待的法定原因

     3.包含歧视的两种形式:直接歧视和间接歧视

     4.关注歧视的后果而非歧视的故意

     5.举证责任的转移

    (三)就业歧视与就业性别歧视

     1.“就业歧视”的界定

     2.就业的性别歧视

   二 将消除就业歧视纳入就业促进的全过程

   三 完善生育保险制度

   四 实行男女同龄退休制度

    (一)照顾抑或歧视:对男女不同龄退休规定的分析

     1.女性群体的经济利益普遍受损

     2.女性在职获得晋升的机会普遍减少

     3.造成女性人力资本的巨大浪费

    (二)相关立法建议

 第四章 性骚扰及其法律规制

  第一节 性骚扰在中国的存在

   一 “无名不等于不存在”

    (一)有关性骚扰现状的社会学调查

    (二)若干性骚扰诉讼案回溯

    (三)小结

   二 女性易成为性骚扰受害人的原因

    (一)女权主义关于性骚扰实质的认识

     1.自然/生物模式

     2.“性别角色溢出”模式

     3.社会组织模式

     4.社会文化模式

    (二)本书的基本认识

   三 性骚扰的危害

    (一)对个人的危害

     1.人格受损

     2.婚姻关系不稳定

     3.社会经济利益受损

    (二)对用人单位的损害

    (三)对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性骚扰的定义

   一 行为的表现形式与类型划分

    (一)性骚扰的表现形式

    (二)性骚扰的基本分类

     1.语言、身体、非语言的性骚扰

     2.职场、公共场所、私人场所的性骚扰

     3.交易性(报偿性)性骚扰和敌意环境性骚扰

    (三)职场性骚扰的分类

     1.交易性性骚扰(Quid Pro Quo Sexual Harassment)

     2.敌意工作环境性骚扰(Hostile Work Environment Harassment)

   二 行为侵害的客体

    (一)对若干认识的社会性别分析

     1.性骚扰侵害的是贞操权?

     2.性骚扰侵害的是名誉权?

     3.性骚扰侵害的是人格尊严权?

    (二)性骚扰侵害的直接客体

    (三)职场性骚扰侵害的客体

     1.职场性骚扰与劳动者工作环境权

     2.职场性骚扰与劳动者平等就业权

   三 行为的基本特征

    (一)行为的不受欢迎性

    (二)行为的冒犯性(不合理性)

   四 一般定义与特殊定义

  第三节 国际社会防治性骚扰的法律对策

   一 国际人权法的对策

    (一)联合国

    (二)国际劳工组织

    (三)区域组织

     1.欧盟

     2.美洲国家组织

   二 各国立法模式

    (一)各国及地区对性骚扰问题法律规制概况

    (二)各国及地区反性骚扰立法模式

     1.性骚扰防治专项法

     2.反歧视法

     3.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

     4.侵权法

     5.刑法

   三 小结

  第四节 中国防治性骚扰立法模式与对策

   一 “立法一小步,社会一大步”

   二 中国现有防治性骚扰的法律层级

    1.宪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

    2.民法通则和劳动法等民事经济法律

    3.治安管理处罚法

    4.刑法

   三 现行法缺漏与法律模式之选择

    (一)《妇女权益保障法》之不足

    (二)民法通则之疏漏

    (三)劳动法的缺失

    (四)中国防治性骚扰法律模式之选择

   四 雇主义务与法律责任

    (一)雇主义务的依据与内容

    (二)雇主的连带责任

 第五章 家庭暴力的法律防治

  第一节 家庭暴力的现状与危害

   一 世界范围内的总体状况

   二 配偶暴力在中国

   三 配偶暴力的危害

    (一)对妇女的危害

     1.身体的伤害

     2.精神的损害

     3.导致犯罪

    (二)对儿童的危害

    (三)对其他家庭成员的危害

  第二节 中国防治家庭暴力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一 国家法律

   二 地方法规

  第三节 妇女受虐杀夫现象的法律应对

   一 她们为什么“以暴抗暴”?

    (一)妇女杀夫时的心理状态

    (二)导致妇女受虐杀夫的社会环境(机制)分析

     1.家庭干预

     2.社区干预

     3.妇联组织干预

     4.司法干预

   二 “受虐妇女综合征”理论及其发展

    (一)“受虐妇女综合征”理论

     1.缘起

     2.国外司法对“受虐妇女综合征”理论的应用

     3.“受虐妇女综合征”理论的缺陷

    (二)受虐妇女综合征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1.幸存者理论(Survivor Theory)

     2.后精神创伤压力失调理论(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3.比较与分析

     4.“受虐妇女综合征”证据的重新概念化

   三 中国的相关司法实践

    (一)引入“受虐妇女综合征”理论做减刑辩护

    (二)“受虐妇女综合征”专家证据的尝试

    (三)点评

   四 外国理论对于中国立法的借鉴价值

  第四节 制定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中国现行防治家庭暴力法律体系之不足

    (一)“家庭暴力”入法的意义及其不足

     1.“禁止家庭暴力”成为法律的基本原则

     2.将配偶一方“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作为法定离婚理由

     3.确定对家庭暴力受害人的救助措施与施暴者的民事法律责任

    (二)地方法规的缺憾

   二 国际立法经验

    (一)国际社会反对家庭暴力的两种战略

     1.修改现行法律,推动刑法与刑事审判制度、民法与民事审判制度改革

     2.制定家庭暴力专项法

    (二)韩国家庭暴力特别法

     1.《家庭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

     2.《家庭暴力预防与受害人保护法》

    (三)日本《配偶暴力防治与受害人保护法》

    (四)家庭暴力防治专项法的特点

   三 中国民间组织的立法倡导

    (一)项目立法小组的成立与工作

    (二)《家庭暴力防治法》项目建议稿的结构与特点

     1.界定“家庭暴力”

     2.设立“反家庭暴力委员会”

     3.确立保护令的民事干预措施

     4.确立司法矫治处分的刑事干预措施

     5.增设“家庭暴力罪”

     6.确定家庭暴力民事案件的特殊证据规则

     7.加大社会救助的力度

     8.法律责任上的创新

 “中国人权研究”总序

 索引

 再版序言

《社会性别与妇女权利》一书首次出版至今已满十年。十年间,不断有学界同仁对本书的学术价值给予赞许。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保障民生的社会法制建设,在社会法领域,《社会保险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反家庭暴力法》等一批与保障妇女权利相关的新法律法规相继问世。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再版本书更彰显出其时代意义和主题色彩。全书按照“事实与数据、中国现行法律规定、国际人权法标准、立法对策与完善”的顺序展开,对于各章所涉法律制度的变化,本次修订均通过注释做出了说明,个别章节中增加了近年来调查研究的最新成果。本书视角多元、内容丰富、论证饱满、观点凝练,其中提出的很多观点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6。

2.费孝通:《生育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3.谭兢嫦、信春鹰编《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4.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5.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6.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7.荒林主编《中国女性主义·2004年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李英桃:《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国际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英〕坎迪达·马奇等:《社会性别分析框架指南》,社会性别意识资源小组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1.“在国际劳工组织成员中提高社会性别主流化能力”中国项目组著《提高社会性别主流化能力指导手册》,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12.林聚任主编《社会性别的多角度透视》,羊城晚报出版社,2003。

13.李小江:《文化,教育与性别——本土经验与学科建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14.云南社会性别与发展小组:《参与性发展中的社会性别足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5.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6.谭琳主编《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7.孟宪范主编《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8.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课题组:《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

19.王家福、刘海年主编《中国人权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20.《国际妇女百科全书》(精选本,上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1.李慧英主编《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22.李步云主编《人权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3.国际人权法教程项目组编《国际人权法教程》第1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4.谢怀栻:《谢怀栻法学文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25.陈晓君等著《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田野调查解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6.林燕玲:《国际劳工标准》,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27.李明舜、林建军主编《妇女人权的理论与实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8.李秋芳主编《中国妇女就业:现状与对策》,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

29.石美遐主编《劳动法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30.郭慧敏主编《社会性别与劳动权益》,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1.谭琳、刘伯红主编《中国妇女研究十年(1995~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2.刘明辉:《女性劳动和社会保险权利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3.李薇薇、Lisa Stearns主编《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

34.巢健茜主编《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科学出版社,2007。

35.南莲·哈斯贝尔等著《拒绝性骚扰——亚太地区反对工作场所性骚扰行动》,唐灿等译,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36.〔美〕凯思琳·内维尔著《内幕职场权力滥用与性骚扰》,董煜韬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7.〔美〕凯利·D.阿斯金等编《妇女与国际人权法》,黄列、朱晓青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8.〔日〕性骚扰问题研究会:《性骚扰应对》,中信出版社,2001。

39.张绍明:《反击性骚扰》,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40.(台)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41.(台)焦兴铠:《向工作场所性骚扰问题宣战》,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2。

42.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1。

43.王利明、杨立新、姚辉:《人格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

44.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5.杨立新主编《中国人格权法立法报告》,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46.唐灿、黄觉、薛宁兰:《走向法治——工作场所性骚扰的调查与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第29页。

47.高鸣鸾、王行娟、丁宁:《“围城”内的暴力——殴妻》,中原农民出版社,1998。

48.谢丽华主编《中国农村妇女自杀报告》,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49.荣维毅、宋美娅主编《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中国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0.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编《家庭暴力与法律援助——问题·思考·对策》,中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1.荣维毅、黄列主编《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与干预——国际视角与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2.宋美娅、薛宁兰主编《妇女受暴口述实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3.张李玺、刘梦主编《中国家庭暴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4.陈明侠、夏吟兰、李明舜等主编《家庭暴力防治法基础性建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5.刘梦:《中国婚姻暴力》,商务印书馆,2003。

56.D.Kelly Weisberg(ed.),,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6.

57.Schuler,Margaret(ed.),,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Fund for Women,1992.

58.Mary Becker,Cynthia Grant Bowman,Morrison Torrey,,Second Edition,West Group,2001.

59.Deirdre McCann,“Sexual harassment at work: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sponses”,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