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2

中美高等教育制度伦理价值比较图书

A Comparative Study on Values of the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Ethic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SSAPID:101-5523-3815-32
ISBN:978-7-5201-0159-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以下角度阐述了中美高等教育制度伦理比较的相关问题:第一,中美高等教育制度伦理各有其历史演变轨迹;第二,中美高等教育制度伦理在当代各有其基本维度,如中国是集权、约束、效率、公正、情感,而美国是民主、自由、效率、公正、理性;第三,中美高等教育制度伦理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共性是理性、效率、公正,差异性则是集权与分权、约束与自由;第四,完善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要发扬中国个性优长并学习美国经验。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者论丛
作 者: 田雪飞
编 辑:曹义恒;吕霞云;闫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教育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者论丛编委会

 总序

 序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缘起

   (二)选题依据与背景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制度伦理的研究

    2.关于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制度伦理的研究

    2.关于教育制度伦理研究

    3.关于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的研究

   (三)综合评价

    1.关于制度伦理研究

    2.关于教育制度伦理

    3.关于高等教育制度伦理

  四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基本框架

   (三)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 制度

   二 伦理

   三 制度伦理

    (一)制度伦理的含义

    (二)制度伦理与个体伦理

   四 高等教育制度伦理

  第二节 理论基础及对本研究的意义

   一 新自由主义理论及对本研究的意义

   二 新公共管理主义理论及对本研究的意义

   三 新制度主义及对本研究的意义

   四 教育行政伦理理论及对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中美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的历史演进

   一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制度伦理

    (一)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的产生

    (二)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的衰落

   二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制度伦理

    (一)清末近代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的开端

    (二)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的发展

  第二节 美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的历史演进

   一 殖民地时期(1636~1789年)的高等教育制度伦理

   二 建国时期(1790~1869年)的高等教育制度伦理

   三 工业化转型时期(1870~1944年)的高等教育制度伦理

   四 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张时期(1945~1975年)的高等教育制度伦理

   五 高等教育巩固时期(1976~1993年)的高等教育制度伦理

 第三章 中美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的基本价值

  第一节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的基本价值

   一 强调集权——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体现的行政伦理

    (一)高度集权——新中国成立初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体现的行政伦理

    (二)简政放权——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教育制度遵循的行政伦理

   二 崇尚约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遵循的工具善

    (一)高等教育制度成为服务于国家需要的工具

    (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表现出服务于党的需要的工具善

    (三)高等教育制度重“工具善”忽视“目的善”

   三 重视效率——中国高等教育制度遵循的市场伦理

    (一)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是高等教育制度遵循效率的基础

    (二)高等教育制度效率伦理的变迁

   四 追求公正——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体现的社会伦理

    (一)新中国成立初政治权利的公平——劳动人民的受教育权

    (二)改革开放后效率优先的公平

   五 情感至上——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体现的“理统于情”

    (一)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体现的实用理性

    (二)高等教育制度体现的“情感至上”

  第二节 美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的基本价值

   一 强调民主——美国高等教育制度体现的行政伦理

    (一)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彰显了有限政府责任

    (二)美国高校内部制度表现出多元分权管理结构

    (三)美国高等教育制度规范了公众的社会参与

   二 崇尚自由——美国高等教育制度追求的目的善

    (一)学术自由

    (二)大学自治

   三 重视效率——美国高等教育制度遵循的市场伦理

    (一)美国公立大学的市场化倾向

    (二)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因市场化竞争而导致的多元性

    (三)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对效率的提升

   四 彰显公正——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首要社会伦理

    (一)机会扩大

    (二)机会均等

   五 理性至上——美国高等教育制度遵循的“情统于理”

    (一)美国高等教育制度体现的科学理性

    (二)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情统于理”

 第四章 中美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的价值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中美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的共性分析

   一 理性是中美高等教育制度的共同追求

   二 效率是中美高等教育制度的共同评价标准

   三 公正是中美高等教育制度的共同价值诉求

  第二节 中美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的差异性分析

   一 “理统于情”与“情统于理”之差异

   二 “集权”与“分权”之区别

   三 “约束”与“自由”之分歧

   四 “国家为核心的工具善”与“个人为核心的目的善”之不同

  第三节 美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的经验与缺陷

   一 美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的多元均衡

   二 美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的市场化风险

  第四节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的长处与不足

   一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二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缺乏创造性

 第五章 完善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的建议

  第一节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发扬个性优长

   一 重视情感的人文主义

   二 强调国家的整体主义

  第二节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应学习美国特色

   一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要彰显的首要价值是公正

   二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应完善民主

   三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须强调自由

   四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应追求的多元均衡

    (一)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的非均衡性

    (二)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多元均衡

 结论

  一 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研究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二 中美高等教育制度伦理各有其历史演变轨迹

  三 中美高等教育制度伦理在当代各有其基本价值

  四 中美高等教育制度伦理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

  五 完善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要发扬中美制度优长

  六 完善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要规避中美制度缺陷,实现多元均衡

  七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本书从以下角度阐述了中美高等教育制度伦理比较的相关问题:第一,中美高等教育制度伦理各有其历史演变轨迹。第二,中美高等教育制度伦理在当代各有其基本维度:中国,集权、约束、效率、公正、情感;美国,民主、自由、效率、公正、理性。第三,中美高等教育制度伦理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共性,理性、效率、公正;差异性,“理统于情”与“情统于理”之差异、“集权”与“分权”之区别、“约束”与“自由”之分歧、“国家为核心的工具善”与“个人为核心的目的善”之不同。第四,完善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要发扬中国个性优长并学习美国经验。

〔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王奔洲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英〕A.布洛克等编《枫丹娜现代思潮辞典》,李瑞华、肖俊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美〕艾伦·布鲁姆:《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缪青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美〕A.麦金泰尔:《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万俊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

〔加拿大〕比尔·雷丁斯:《废墟中的大学》,郭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别敦荣:《论现代大学制度的公正性》,《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

鲍威、王嘉颖:《象牙塔里的压力——中国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学术产出的实证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第10期。

〔美〕巴巴拉·伯恩:《九国高等教育》,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白吉庵、刘燕云:《胡适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陈以爱:《钱穆论政学关系》,《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第10期。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99。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邓周平、钱志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价值取向与操作设计》,《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美〕大卫·科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晓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美〕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郭洋生译,商务印书馆,1988。

〔美〕多纳德·E.海伦:《大学的门槛——美国低收入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机会问题研究》,安雪慧、周玲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段治乾:《教育制度伦理何以可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8期。

段治乾:《教育制度伦理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杜维明:《新加坡的挑战——新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

〔美〕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美〕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王承绪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美〕德里克·博克:《美国高等教育》,乔佳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美〕弗兰克·纽曼、莱拉·科特瑞亚、杰米·斯葛瑞乔治:《高等教育的未来:浮言、现实与市场风险》,李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方军:《制度伦理与制度创新》,《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

〔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下卷),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

〔美〕弗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吴元训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

〔美〕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德〕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滕大春、滕大生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程猛译,北京出版社,2012。

郭夏娟:《效率与公平:邓小平的制度伦理原则》,《理论月刊》2003年第3期。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2007。

高兆明:《制度伦理与制度“善”》,《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高明、史万兵:《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型大学之路及对我国的启示》,《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高奇:《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际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管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欧阳景根译,三联书店,1998。

〔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侯定凯译,商务印书馆,2007。

何颖:《制度伦理及其价值诉求》,《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4期。

〔美〕H.培顿·扬:《个人策略与社会结构——制度的演化理论》,王勇译,三联书店,2004。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

〔美〕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汪利兵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美〕赫钦斯:《民主社会中教育上的冲突》,(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4。

〔美〕克拉克·克尔:《大学之用》,高铦、高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美〕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陈学飞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97。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姚仁权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邱立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

〔美〕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制度学派论文集》,杭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8。

〔美〕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载厉以宁《教育经济学》,北京出版社,1984。

孔宪:《我的科大十年(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2008。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美〕理查德·鲁克:《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于培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梁禹祥:《制度伦理与道德建设》,《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3期。

刘复兴:《教育改革的制度伦理: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人民教育》2007年第11期。

卢莹:《教育制度伦理问题初探》,《教学与管理》2006年第12期。

梁念琼:《论高等教育制度创新与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取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刘海峰、史静寰:《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李霞:《关怀生命:大学制度的基本价值诉求》,《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

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李泽厚:《伦理学纲要》,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三联书店,2009。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

〔美〕罗纳德·德沃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刘丽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英〕罗纳德·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蓝劲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毛亚庆:《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创新乏力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

梅贻琦:《中国人的教育》,中国工人出版社,20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北京教育出版社,1979。

〔德〕马克斯·韦伯:《韦伯论大学》,孙传钊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三联书店,1998。

马叙伦:《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开幕词》,《人民教育》1950年第3期。

〔美〕麦金泰尔:《德性之后》,龚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倪愫襄:《论制度伦理的功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4期。

〔美〕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彭定光:《制度运行伦理:制度伦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

〔德〕泡尔生:《伦理学原理》,蔡元培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潘懋元、邬大光:《文化传统与高等教育的理论思考》,《高等教育研究》1989年第1期。

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力、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3。

〔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案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英〕乔治·摩尔:《伦理学原理》,长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钱穆:《新亚遗铎》,三联书店,2004。

任增元、刘元芳:《大学潜在制度伦理问题与匡正思考——以“2·11”“9·85”标准的滥用为例》,《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法〕让-雅克·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高煜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美〕索尔斯坦·凡勃伦:《学与商的博弈:论美国高等教育》,惠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尚洪波:《大学的“我性”与“和而不同”的伦理方法——蔡元培国际化视域中的中国大学制度选择》,《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美〕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3。

史万兵:《教育行政管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史万兵:《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孙和义:《克服行政化倾向,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第1期。

孙霄兵:《外国教师法选编》,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2013。

田海平:《罗国杰与当代中国伦理学的正题法则——伦理道德与好制度的相互涵养与推行》,《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田联进:《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历史发展逻辑探寻》,《高教研究》2010年第5期。

田雪飞:《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的维度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

涂又光:《涂又光文存》,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卷),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唐凯麟、王泽应:《20世纪中国伦理思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王本陆:《教育公正:教育制度伦理的核心原则》,《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邬大光:《制度之善:高等教育制度的伦理追求——为朱平〈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研究〉一书而作》,《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王洪才:《试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价值导向》,《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第3期。

吴国娟:《大学制度伦理反思》,《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第3期。

汪丁丁:《社会科学及制度经济学概论》,《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期。

王海明:《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

〔英〕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

万俊人:《制度伦理与当代伦理学范式转移——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看》,《浙江学刊》2002年第4期。

万俊人:《制度伦理与政治文明》,《理论导报》2008年第6期。

吴翠丽:《制度伦理的研究视阈》,《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7期。

熊十力:《新唯识论》,商务印书馆,1944。

〔美〕希尔斯:《学术的秩序》,李家永译,商务印书馆,2007。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谢廷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徐辉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1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晏辉:《制度伦理及其实现方式》,《齐鲁学刊》2003年第4期。

〔美〕雅克·蒂洛、基思·克拉斯曼:《伦理学与生活》,程立显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美〕亚瑟·科恩:《美国高等教育通史》,李子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美〕詹姆斯·G.马奇、〔挪〕约翰·P.奥尔森:《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张伟译,三联书店,2011。

〔美〕詹姆斯·杜德斯达、弗瑞斯·沃马克:《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刘济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张家军、靳玉乐:《论教育制度的伦理诉求及其实现》,《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第10期。

周晓蕾、樊平军:《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6期。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朱平:《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张开洪等:《反思与重构——大学制度伦理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Brubacher,John S. and Rudy,Hig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a History of Americ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7.

Burton Clark,“The Many Pathways of Academic Coordination,” Higher Education 8(1979).

Cowlev W.H.,International and Historical Roots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Garland Publishing Inc),1991.

Good,Dictionary of Education,(McGraw Hill Book Company Inc),1945.

Guthrie and Reed,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Allyn and Bacon),1991.

Hart.H.,The Concept of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Ian Clausen,“Seeking the Place of Consci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Religions 6,(2015).

J.Rawls,A Theory of Justi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Morison Samuel Eliot,The Founding of Harvard Colle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5.

Nina C. Heckler & David R. Forde,“The Role of Cultural Values in Plagiarism in Higher Education,” Academic Ethics 13(2015).

Paul Westmeyer,A History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Springfield:Charles C.Thomas Publisher),1975.

Thomas J.Sergiovanni,Educational Governance and Administration,(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