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61

灾害康复社会工作图书

Disaster Rehabilitation Social Work

SSAPID:101-5508-8289-72
ISBN:978-7-5097-4439-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们基于在四川开展了三年的实务工作来写作,因而所用的所有材料都来自他们所做的实务,有泪、有血、有汗。他们由此总结实务与理论的关系,并反思由理念到操作、由操作提升整理为四种模式,进而为灾害社会工作这一新兴学科积累知识,奠定知识基础。

相关信息

丛书名:灾难·超越系列
作 者: 欧羡雪
编 辑:杨桂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后记 几点醒悟

 鸣谢

 第一章 本书的背景

  1 本书的由来及目标

  2 本书的对象

  3 本书的作者

  4 撰写过程

  5 内容特色

  6 内容结构

  7 本书的使用及愿景

 第二章 灾害康复社会工作的视角

  1 引言

  2 支配式处理灾害与社会弱势视角(Dominant and Social Vulnerability Views of Disaster)Social Vulnerability to Disasters,CRC Press,2010.">*

  3 个体与社会模式(Individual and Social Model)视角

  4 优势为本与问题为本(Strength-based and Problem-based)的视角

  5 从视角到实践

  6 重视受灾康复者的能力及权利

  7 超越个体层面的社会系统工作

  8 有效响应受灾的实际社会状况

  9 灾害康复社会工作的特点

   9.1 时间性

   9.2 规模性

   9.3 处境性

   9.4 资源及人手

   9.5 灾难周期性

 第三章 以机构为本的康复社会工作

  1 机构服务的背景

   1.1 香港红十字会

   1.2 德阳市残联-香港红十字会康复及假肢中心

    1.背景

    2.创立

    3.服务对象

    4.服务内容

    5.发展阶段

  2 重要的理念及概念

   2.1 人道主义(Humanity)

   2.2 系统理论

   2.3 社会融合

   2.4 全人康复

   2.5 跨专业合作

  3 介入模式

   3.1 机构为本:“全人模式的一站式康复服务”

    1.理念

    2.多元化的服务内容

     (1)骨科医疗服务

     (2)假肢矫形服务

     (3)物理治疗服务

     (4)作业治疗服务

     (5)心理服务

     (6)社会康复服务

     (7)暂宿服务

   3.2 从中心到社区:“参与式的社会康复”

    1.理念

    2.目标

    3.特点

   3.3 义工发展

    1.理念

    2.目标

    3.机制

     (1)选拔机制

     (2)发展机制

     (3)激励机制

  4 操作步骤及实务示范

   4.1 跨专业的合作机制

   4.2 个案服务

    4.2.1 社工个案

     1.接案

     2.资料收集

     3.预估

     4.计划

     5.介入

     6.结案

    4.2.2 医务个案

     1.对象

     2.工作者

     3.工作任务

    4.2.3 个案协调

     1.服务对象

     2.服务内容

     3.个案协调员的角色及能力要求

     4.制度及流程

   4.3 “参与式的社会康复”

    4.3.1 互助小组

     1.目标

     2.工作方针

     3.小组规范

     4.发展阶段

     5.社工与其小组组员的联系

     6.互助小组与中心其他部门的联系

    4.3.2 发展生计项目

     1.发展生计项目的原因

     2.生计项目的目标

     3.生计项目的类型

     4.生计项目的发展阶段

     5.生计项目中社工的角色

   4.4 义工发展

    1.义工来源

    2.义工组织管理

    3.义工运行机制

  5 反思与改进

   5.1 成功要素

    1.定位清晰

    2.切合实际需要

    3.专业义工的参与

    4.资金配套保证

    5.制度以外的特许空间

    6.专业服务管理

    7.服务的人性化

    8.服务的可持续性

    9.服务的系统化

   5.2 德阳中心一站式康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1.时限与资金断链问题

    2.地震“热情”减退

    3.专业性的差异

    4.专业间的矛盾

    5.专业接班问题

    6.与本地体制的接轨

  6 总结

   附:个案服务流程

 第四章 以社区为本的康复社会工作

  1 机构服务的背景

   1.1 “四川地震灾区社区康复资源中心”项目简介

   1.2 香港复康会简介

   1.3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简介

  2 重要的理念及概念

   2.1 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

   2.2 社会包容(Social Inclusion)

   2.3 自助互助(Mutual-Aid and Self-Help)

   2.4 跨专业合作(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e)

    1.单专业(Unidisciplinary)阶段

    2.多种专业(Multidisciplinary)合作阶段

    3.跨专业(Interdisciplinary)合作阶段

    4.贯通专业(Transdisciplinary)合作阶段

  3 介入模式(Intervention Models)及方法

   3.1 以社区为本康复模式

   3.2 灾难与社区为本康复模式

    3.2.1 灾难的定义

    3.2.2 灾难对人的影响

    3.2.3 社区为本康复模式如何配合灾难的特性和灾后需要

  4 操作步骤及实务示范(Operational Steps and Practice Illustration)

   4.1 社区发展工作四阶段操作步骤及实务示范

    4.1.1 “动员阶段”主要实务工作方法包括外展社会工作与社区工作

     (1)外展社会工作

     (2)社区工作

    4.1.2 “组织阶段”主要实务工作方法包括社区协作与跨专业团队个案跟进

     (1)社区协作(community collaboration)

     (2)跨专业团队个案跟进

    4.1.3 “巩固阶段”主要实务工作方法包括推展自助互助网络与能力建设

     (1)推展自助互助网络

     (2)能力建设(Capacity Building)

    4.1.4 “维系阶段”主要实务工作方法为社区教育

     a.都江堰

     b.陈家坝乡

   4.2 重要工作理念之实务示范

    4.2.1 自我管理

     实务示范:超市购物体验活动

    4.2.2 社会包容

     实务示范:大型社区倡导活动

    4.2.3 自助互助

     (1)实务示范:自助互助小组

     (2)社会工作者如何协助自助互助小组?

    4.2.4 跨专业合作

     a.基本数据

     b.背景资料

     c.主要问题

     d.问题分析及服务对象的需要

     e.服务介入策略及过程

     f.效果评估

  5 反思与改进(Reflection and Improvement)

   5.1 社区为本康复模式

    1.挑战

    2.未来机遇

   5.2 自助互助、自我管理、跨专业合作、社会包容

    1.限制

    2.建议

 第五章 以社区为本的康复社会工作

  1 机构服务背景

  2 指导理论

   2.1 发展性社会工作

    1.基本假设

    2.社会工作介入目标

    3.社工介入的手法策略

    4.社工的基本角色

   2.2 增权与集体生计

    1.增权

    2.集体生计

  3 介入模式

   3.1 以家庭生计互助小组为中心

   3.2 从小组工作到社区组织建设到生计项目开展再到组织发展

    3.2.1 小组工作

    3.2.2 社区组织建设

    3.2.3 生计项目开展

    3.2.4 组织发展

  4 操作步骤

   4.1 小组工作

    4.1.1 社工带领建立小组

    4.1.2 支持小组发挥生计探索功能

    4.1.3 推动小组自主运行与发展

   4.2 社区组织建设

    4.2.1 小组向心力与凝聚力的激发

    4.2.2 小组领袖浮出水面

    4.2.3 推动“管委会”正规化运作

    4.2.4 行动力与影响范围的扩展

   4.3 生计项目开展

   4.4 组织发展

  5 实务示范

   5.1 小组工作案例

   5.2 社区组织建设案例

    5.2.1 领袖工作

     案例一:刘先生

     案例二:刘女士

    5.2.2 “管委会”的运作

   5.3 生计项目开展案例

    案例一:“梦想起飞”的故事

    案例二:黄女士一家

   5.4 组织发展案例

    5.4.1 女性手工作坊

    5.4.2 银杏种植合作社

  6 反思与改进

   6.1 理论层面

    (1)身体康复与发展性工作更有效的结合

    (2)更深入的“增权”之理念实践度

    (3)更深入的集体生计实践

    (4)注意更加平衡地关注服务对象

   6.2 实务层面

 第六章 以学校为本的康复社会工作

  1 汉旺学校康复社会工作服务背景简介

  2 重要的理念及概念

   2.1 社会包容

   2.2 生态系统观

   2.3 跨专业合作

   2.4 全人康复(Holistic Rehabilitation)

   2.5 家庭为本(Family-centred)

  3 介入模式

   3.1 以学校为本

   3.2 通用过程模式

  4 操作步骤

   4.1 订定期阶段

   4.2 评估阶段

   4.3 计划和契约阶段

   4.4 介入阶段

   4.5 终结与评估阶段

  5 实务示范

   5.1 家长小组工作案例:“同在一条船”家长减压互助小组

   5.2 康复个案工作案例:小玲的故事

    1.评估及计划

    2.实施介入

   5.3 大型社区活动案例:“让生命舞动起来”

  6 反思与改进

   6.1 关于服务理念的反思与改进

   6.2 介入模式的反思及改进

   6.3 其他

 附录 各康复模式图表

 丛书编者序

本书并非一般学术性的著作,亦不是灾难救灾的手册,而是处于两者之间,从实务经验开始,引回实务背后的理念及理论。全书挑选了四个项目作为书写的重点,主要概括为三个康复工作中的重要模式:(1)以机构为本的康复社会工作模式——德阳市残联—香港红十字会康复及假肢中心;(2)以社区为本的康复社会工作模式—香港复康会—四川地震灾区社区康复资源中心,以及绵竹青红社工服务中心;(3)以学校为本的康复社会工作模式——香港理工大学绵竹汉旺学校社工站,是香港高校支持的项目。本书的结构是先阐述灾害与康复社会工作的视野,接着,每一项目就其实务经验、机构服务背景、理念及概念、介入模式、操作步骤、实务示范等,一层一层地将实务陈述清楚。依据这结构去理清每一实务经验背后的理念、操作步骤并进行反思,期望本书的资料可在教育及实务领域,引发更多的尝试及使用、批判及改进、反思及积淀,为灾害社会工作日后成为一门更为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做知识积累。

李楚翘:《从弱势群体之角度看社工协助川震致残人士康复的角色》,四川灾后重建与社会工作国际会议,2011。

沈文伟:《社会工作与灾害管理》,《公共管理高层》2011年第10辑。

Brenda D.Phillips,Deborah S.K.Thomas,Alice Fothergill,and Lynn Blinn-Pike,Social Vulnerability to Disasters,CRC Press,2010.

Golam M.Mathbor,Enhancement of community preparedness for natural disasters,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May 2007,50(3):357-369.

Juliet C.Rothman,Social Work Practice Across Disability,Allyn and Bacon Publisher,2003.

Kaz de Jong,Sue Prosser,and Nathan Ford,Addressing psychosocial needs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Tsunami,Health in Action,June 2005,volume 2,Issue 6,e179.

Laura M.Stough,Amy N.Sharp,Curt Decker,and Nachama Wilker,Disaster case management and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Hurricane Katrina 2005,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2010,Vol.55,No.3,211-220.

Mark Priestly and Laura Hemingway,Disability and disaster recovery:A tale of two cities,Journal of Social Work in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2006,Vol.5(3-4),pp.23-42.

Michael Dunford,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in Wenchuan:Assessing the state overall plan and addressing the forgotten phase,Applied Geography Journal,31(2011):998-1009.

Nobhojit Roy a,Hemant Shah b,Vikas Patel c,and Hemant Bagalkote d,Surgical and psychological outcomes in the rural injured and follow up study of the 2001 earthquake victi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are of the Injured 36(2005):927-934.

Oliver Michael,Social Work with Disabled People,Basingstoke Macmillan,1983.

Townsend Peter,The Social Minority,London Penguin Books,1973.

Ying Cao and Nabil Kamel,The role of gender and age in fracture distribution following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Natural Hazards 59(2011):1357-1375.

城琢登:《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求实出版社,1988,第19~26页。

刘林、李凡:《残疾人及其社区的社会融合指南》,华夏出版社,2010。

马洪路:《残障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Malcolm Payne:《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第三版),冯亚丽、叶鹏飞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残疾人咨询康复教材》,华夏出版社,2008,第156页。

任能君、李祚山:《残疾人心理健康与调适技巧》,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第13~14页。

《四川地震一周年工作简报》,香港红十字会,http://www.redcross.org.hk/tc/disasterrelief_prepard/china_projects/sichuan_operation_summary.html,2009。

吴文彦、厉才茂:《社会融合:残疾人实现平等权利和共同发展的唯一途径》,《残疾人研究》2012年第3期。

肖学慧:《作为伦理文化价值核心的人道主义》,《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总第24卷第5期。

郑忆石:《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传统人道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A.Pincus and A.Minahan,Social Work Practice:Model and Method,Itasca,IL:Peacock,1973.

G.L.Greif and A.A.Lynch,The Eco-Systems Perspective,in Meyer,C.H.(Ed.),Clinical Social Work in the Eco-Systems Perspectiv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3.

Malcolm Stuart Payne,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A Critical Introduction,Basingstoke:Macmillian,1991.

陈曦、梁秀贞、魏国荣、贝维斯、南登昆编《社会融合的简要步骤——社会康复指南概要》,香港复康会,2011。

甘炳光、梁祖彬、陈丽云、林香生、胡文龙、冯国坚、黄文泰编《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

Kate Lorig、David Sobel、Viginia Gonzalez:《慢性疾病自我管理手册》(第二版),陈琼珠、潘经光、龙丽贞译,香港复康会,2009。

林万亿:《灾难管理与社会工作》,《社区发展季刊》2010年第131期。

台北市社区心理卫生中心编著《灾难心理卫生工作手册》,“行政院卫生署”,2009。

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发展性社会政策》,罗敏、范酉庆等译,顾昕审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何欣、魏雁滨:《专业化:残疾人自助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李晓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马洪路:《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迈克尔·奥利弗:《残疾人社会工作》,谢子朴译,华夏出版社,1990。

米奇利:《社会发展——社会工作实践的一种取向》,吴丽娟译,《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3期。

孙亚丽:《社会网络理论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的运用——以北京市YF社区为例》,《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年第9期。

Alex Gitterman and Lawrence Shulman,Mutual Aid Groups:Volnerable Populations and the Life Cycl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4.

B.B.Solomon,Black Empowerment: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Columbia: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6.

J.Midgley,Defining social developmet:Historical trends and conceptual formulations,Social Development,1994,Vol.16(3).

J.Midgley,Social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in Social Welfare,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5.

J.Midgley and Kwong-leung Tang,Social policy,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al welfare,International Gournal of Social Welfare,2001(10).

M.Bak,Can developmental social welfare change an unfair world?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2000(5).

M.Gray,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 in South Africa,London:Ashgate,1998.

波玲·布思:《家庭压力管理》,周月清等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第27~59页。

陈会全、沈文伟:《论灾后学校康复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基于汉旺经验》,《社会工作》2011年第10期,第214~229页。

丁梁杏芬、倪凌锦霞编著《个人、家庭、社区——康复服务整合新体验》,救世军康复服务出版,2006。

郭伟和:《越轨青少年社会干预的基本倚重和工作策略》,《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第11期。

黄伟坤:《宁养服务中的跨专业合作技巧》,《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第24期。

黎熙元、陈福平:《公共福利制度与社会网的功能互补——包容性社会政策的基础》,《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卷第47期。

Juliet C.Rothman:《残疾人社会工作》,曾守锤、张坤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李楚翘:《社区康复——康复服务之新里程》,载蔡远宁、杨德华主编《香港弱智成人服务:回顾与展望》,香港:中华书局,1997。

刘玉琼:《家庭为本抑或工作为重:反思香港强化家庭的措施》,《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通讯》2007年第43卷第1~3期。

龙迪:《专业介入: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第10期。

秦炳杰、陈沃聪、钟剑华:《社会工作实践基础理论》,香港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第214~229页。

吴桐:《关于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度的思考》,《高教发展论坛》2009年第11期。

姚尚满:《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及方法探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9期。

张东海:《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兼从全人教育角度理解通识教育内涵》,《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第6卷第4期。

周月清:《家庭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第80~88页。

Bernard C.K.Choi and MSc Anita W.P.Pak,Multidisciplinarity,Interdisciplinaity and Transdisciplinarity in Health Research,Services,Education and Policy:1.Definitions,Objectives,and Evidence of Effectiveness,Clin Invest Med·Vol.29,no.6,Dec.2006,pp.351-364.

简 介:本辑共收入九篇文章。《久违的实践研究:创造社会工作学的路向》是介绍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专文,对国际社会工作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趋势(实践研究)进行了系统介绍;《国际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会议系列宣言》则可以看作对上文的补充和背景说明。讨论“助人自助”和“发展性社会工作”的理论文章比较系统和深入;关于社会工作本土实践的文章,是对在新...

作者: 王思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