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7

引证文献

9 !

参考文献

0

走向权利的时代图书

Toward an age of rights

SSAPID:101-5393-6517-81
ISBN:978-7-80230-444-4
DOI:
ISSN:
关键词:

公民权 权利 社会 意识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权利观念、权利保护机制、基本权利、特定主体的权利、乡民的权利、问卷调查资料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法学社会学研究系列
作 者: 夏勇
编 辑:陈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原版前言

 Notes on Contributors

 Preface for the First Published Edition

 Foreword to the Expanded Edition

 附录 英文详目

 再版后记

 修订版前言

 绪论

  绪论*

   一 权利发展之意义

    (一)权利的存在与发展

    (二)权利发展的道德评价与社会评价

   二 百年来中国人权利发展的回顾

    (一)关于中国传统社会里的个人权利

    (二)百年来的变化

    (三)权利生长的抑制因素

   三 走向一种权利的社会理论

    (一)关于权利的社会解释

    (二)本书的由来与结构

 第一编 权利观念

  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演进

   一 概说

    (一)权利与权利意识

    (二)权利意识的要素

    (三)权利意识的分类

     1.个体权利意识、群体权利意识和社会权利意识

     2.财产权利意识、政治权利意识、人身权利意识、社会保障权利意识*和文化权利意识

     3.自然权利意识、法定权利意识和实然权利意识

    (四)权利意识的特性

     1.权利意识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

     2.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权利意识,权利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3.过去,我们在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同时,虽然也承认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但是,对社会意识的独立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4.权利意识的强弱,往往决定于文化价值

     5.权利意识作为一种观念,一种态度,像其他意识一样,是人的大脑活动的过程,人们看不见,摸不着

    (五)目的和方法

   二 传统中国社会与权利意识

    (一)古代中国人有无权利意识

    (二)传统中国社会影响权利意识的不利因素

     1.社会结构

     2.缺乏民主

     3.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

     4.法律机制

   三 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变化

    (一)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1.日益重视个人利益

     2.权力的失落

     3.人我界限趋于分明

    (二)寻求救济的愿望日益强烈

     1.寻求救济的主动性有所增强

     2.寻求救济的范围日益扩大

     3.寻求救济的强度增加

   四 权利意识变化的主要特点

    (一)不均衡性

     1.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对于权利的认知程度高

     2.与城市人口相比,农民缺乏平等意识

     3.与城市相比,农民寻求司法救济的愿望较弱

    (二)财产权利意识强于政治权利和人身权利意识

    (三)被动性

     1.认知的被动性

     2.诉求的被动性

     3.要求新权利的被动性

    (四)群体权利意识较弱

   五 公民权利意识变化的原因

    (一)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是社会结构变化的结果

     1.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2.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

     3.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二)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是社会关系变化的结果

     1.利益的个别化与利益关系的多样化

     2.人际关系陌生化

    (三)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是加强法制建设的结果

    (四)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是社会价值观念变化的结果

   六 影响公民权利意识的不利因素

    (一)组织机制

    (二)传统观念

     1.权力观念

     2.不愿意打官司的观念

     3.群体价值取向

    (三)民主与法制不健全

    (四)新出现的压制势力

    (五)病态的权利心理

   七 结语

 第二编 权利保护机制

  当代中国的律师业

   导言

   第一部分 发展轨迹

    一 作为一种现代标识的律师制度

    二 律师制度夭折的启示

    三 国办所、自收自支、合作制、股份制、合伙制和个人开业:律师业的社会化

    四 从自在到自为:律师业的行业化

   第二部分 现状述评

    一 职业定位和职业使命

    二 律师数量和法律服务体系

    三 律师业务和对律师服务的需求

    四 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

    五 政治参与和律师权利:“资源贫乏”及其克服

    六 律师惩戒和职业规范

   第三部分 问题专论

    一 律师与法律职业共同体

    二 充分的法律服务与律师业务的垄断

  通过司法实现社会正义*

   引言

    (一)法官与民权保护

    (二)理论假设

     1.司法独立问题

     2.法官群体的结构与素质

     3.法院及法官与社区之间的关系

     4.法官的职业道德及其执行

    (三)调查方法以及材料的利用

   一 有关法官数量的一些资料

   二 法院人员的构成与素质

   三 法官与法院的角色、地位与功能

   四 法官与社区之间的关系

   五 法官的职业道德及其实施

   结语

  民间调解与权利保护*

   一 中国民间调解的传统与现状

    (一)传统中国的民间调解

    (二)当代中国的民间调解

    (三)民间调解与权利保护的关系

   二 民间调解个案反映的权利保护特点

    (一)依情理调解的个案

    (二)依法调解的个案

    (三)依风俗习惯调解的个案

    (四)情理与法律兼用的个案

    (五)其他方式调解的个案

    (六)小结

   三 民间调解与诉权的行使

    (一)当事人对调解的依赖与诉权行使的障碍

     1.心理上的障碍

     2.经济障碍

     3.环境障碍

     4.法律服务的匮乏

    (二)民间调解与诉权保护的关系

     1.把人民调解当作提起诉讼的必要条件

     2.诉讼时效问题

     3.证据保全的问题

    (三)民间调解与法院调解

     1.以调解程序代替审判程序

     2.以和稀泥代替查明事实真相

     3.来自主持调解的审判员的压力

     4.法院调解在时间、精力上给当事人增加了负担

   四 改进民间调解的几个问题

    (一)理论研究方面的问题

    (二)民间调解实践中的问题

    (三)社会基础构造方面的问题

    (四)民众素质方面的问题

 第三编 基本权利

  公民财产权利的发展与保护*

   一 中国社会发展与公民财产权利及其保护机制的演变

    (一)“财产”概念的历史演变

     1.经济体制改革以前的“财产”概念

     2.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民个人财产

     3.经济体制改革带来“财产”概念的变化

    (二)公民个人财产的现实状况

     1.公民个人财产数量的增加

     2.公民个人财产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3.个人财产在公民生活中的地位提高

     4.公民个人财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增大

    (三)公民财产权利的发展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民财产权利

     2.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公民财产权利的发展

    (四)公民财产权利保护机制的新变化

   二 经济体制改革与公民财产安全的新发展

    (一)公民财产安全概念的发展变化

    (二)公民既有财产的安全

    (三)交易安全

    (四)投资安全

     1.中国社会主导意志对公民投资权利的允许

     2.社会大众对公民投资权利的认同

     3.市场体系对公民投资权利的容纳

    (五)公民的财产安全感

   三 自由——公民财产权利实现的新取向及其现实基础

    (一)消费自由

    (二)交易自由

     1.体制层次上的交易自由

     2.行为层次上的交易自由

     3.规范层次上的交易自由

    (三)投资自由

     1.投资形式的选择自由

     2.投资方式的选择自由

     3.投资范围的选择自由

   四 公民财产权利平等性的现实体现

    (一)公民财产权利平等性的社会评价

    (二)公民财产权利平等性在规范形成过程中的体现

    (三)公民财产权利平等性在规范实施过程中的体现

    (四)公民财产权利平等性在社会资源分配体系中的体现

    (五)程序完善与公民财产权利平等性的实现

     1.关于“房屋拆迁”中的程序公正问题

     2.关于“农民负担”的诉权问题

  社会发展中的人身权利

   导言

   一 人身权的历史考察

    1.关于人的生命健康权

    2.关于父权

    3.关于夫权

   二 中国人身权保护法律制度分析

    (一)生存权——制度相对完善

     1.生命健康权

     2.休息权

    (二)生活安宁权——制度尚属初步

     1.居住安宁权,表现在法律规定上,是人们的住宅不受非法侵入和非法搜查的权利

     2.环境安宁权,表现在法律规定上,是公民不受环境污染、公害等损害的权利

     3.精神安宁权,表现在法律上,是对公民通讯秘密、隐私等等的权利规定

    (三)自由权——制度相对粗疏

    (四)社会尊重权——制度趋于细密

     1.姓名权

     2.肖像权

     3.名誉权

     4.荣誉权

     5.人格尊严的权利

   三 中国公民人身权利的实际享有

    (一)生存权

     1.生命健康权

     2.休息权

    (二)生活安宁权

     1.居住安宁权

     2.环境安宁权

     3.精神安宁权

    (三)自由权

    (四)社会尊重权

     1.姓名权

     2.肖像权

     3.人格尊严

   四 人身权利与社会发展

    1.在政治上,1978年,中国开展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推行了实事求是的路线

    2.在经济上,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然后逐步扩及国有企业

    3.在文化方面,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刑事法制发展与公民权利保护

   一 刑事法制与人身权利

    (一)生命权

     1.关于杀人罪

     2.关于堕胎

     3.关于自杀

     4.关于安乐死

     5.关于死刑

    (二)健康权

    (三)人身自由权

     1.非法拘禁

     2.非法管制

     3.非法搜查

    (四)性自主权

    (五)人格尊严

   二 刑事法制与民主权利

    (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控告、申诉、批评权

    (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1.关于言论、出版自由

     2.关于集会、结社自由

     3.关于游行、示威的自由

    (四)关于剥夺政治权利

   三 刑事法制与财产权利

    (一)关于占有权

    (二)关于使用权

    (三)关于收益权

    (四)关于处分权

    (五)关于知识产权

    (六)关于财产刑

   四 刑事法制与诉讼权利

    (一)嫌疑人的权利

     1.沉默权

     2.接触律师的权利

    (二)被告人的权利

    (三)被害人的权利

     1.被害人补偿制度

     2.被害人援助组织

 第四编 特定主体的权利

  刑事被告人权利研究*

   引言

   第一部分 法定权利的定位

    一 法定诉讼权利

     (一)关于人身权利的诉讼权利

      1.维护被告人人身自由的法律规定

      2.维护被告人人身健康、人格尊严等人身权利的规定

     (二)关于辩护的诉讼权利

     (三)救济性诉讼权利

    二 法定权利的定位分析

     (一)法定诉讼权利的异同分析

      1.关于刑事被告人的人身自由权的规定,中国的有关法律显示了严格保护的精神

      2.关于刑事被告人的辩护权

      3.关于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

      4.上诉权和控告权

     (二)法定权利异同的含义分析

      1.共同点并不表示法定权利问题已与国际“接轨”

      2.差异处也不如法定权利的规定所显示的那样突出

     (三)法定权利的定位分析

   第二部分 实际权利的定位

    一 刑事被告人权利的实际状况

     (一)人身权利状况

      1.超期羁押并非罕见

      2.监视居住、取保候审很少采用

      3.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的情况很少披露

     (二)辩护权的实际状况

      1.刑事被告人辩护率不高

      2.刑事辩护效果较差

     (三)权利的保障情况

      1.商请公诉机关提出抗诉

      2.二审法院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将案件发回一审法院重新审理,并指示一审法院原判决过轻,应予重判

      3.二审法院先维持一审判决,随即提起审判监督程序

      4.二审法院改变案件管辖级别,直接将该案提审,作为一审案件进行审理,也可以不再受制于上诉不加刑的规定,而对被告人改判较重的刑罚

      5.二审法院以一审判决“适用法律有错误”为由,直接在二审判决中改判,加重对被告人的刑罚

    二 权利状况的分析

     (一)被告人权利状况的特点

      1.普遍性

      2.相应性

     (二)原因分析

      1.立法者的原因

      2.公安、司法活动中的原因

      3.被告人及辩护人方面的原因

     (三)权利状况的定位分析

   结语

  城市女性劳动权利的保护

   一 研究背景综述

    1.女性就业现状

    2.女职工下岗的总体情况

    3.女职工下岗的原因

    4.女职工下岗问题的解决途径

   二 理论假设

    1.在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就业机会紧缺不可避免

    2.紧缺的就业机会更多地通过竞争机制分配给综合劳动能力较强的男性,女性因总体素质偏低而居于不利地位,因此,女性劳动力劳动权利受损的情况大面积发生

    3.女性劳动权受损的分布多集中在效益不好的企业,在地区上更多地分布在中西部

    4.当前,中国女性劳动权的保障机制尚处于由行政型向法制型转换的过程中

    5.几个基本概念

   三 研究设计

   四 研究结果

    (一)概述

     1.20世纪50~70年代末,中国政府在对城市女性劳动权利的保护上做出很大努力,成绩突出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三个阶段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深刻变化

     3.企业剥离富余职工的态度具有强烈的求稳取向

     4.女职工下岗的主要形式

     5.女职工大量下岗现象的分布

     6.有利于女职工上岗的特殊因素

     7.下岗女职工的状况

     8.经济效益、行业特点和保护机制

     9.工会的作用

    (二)调查实例

   五 结论

    1.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中,失业现象的增加带有必然性

    2.富余职工群体的出现是包括女性在内的劳动者劳动权利受损的主要表现;在这一群体中女性居多说明女性劳动权利受损程度超过男性

    3.企业剥离富余职工的求稳取向

    4.理论模式与企业实践模式的错位加剧了受损女职工的困难

    5.企业剥离行为的特点决定了受损女职工难以寻求救济

    6.女性劳动权利受损是社会发展的必要代价

    7.女性当自强

   六 建议

    1.尽快建立并发展中国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

    2.在有关立法中增加关于女性就业优先的规定

  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救济

   一 绪论

    1.某些地方消极执法现象突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总量非正常下降

    2.一些行政机关搞“议价行政”或搞“钱权交易”,重错轻罚、罚不当过

    3.权利救济机制不健全,使不少行政争议不能进入诉讼过程

   二 诉讼意识

    (一)诉讼知识

     1.目前中国公民不知民告“官”的情况仍然相当普遍

     2.“不知告”的情况之所以比较普遍,最深层的原因在于宣传行政诉讼法阻力重重

     3.公民不知道状告违法侵权的行政机关并不是一个稳定因素,而是一个巨大的不安定因素

     4.普及行政诉讼法知识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二)对民告“官”制度的评价

     1.对民告“官”制度性质的认识

     2.对行政诉讼制度作用的评价

     3.对行政诉讼法与现实的关系的看法

     4.对行政诉讼法实施效果的估价

    (三)诉讼心态

     1.讨公道心理

     2.监督心理

     3.捍卫权利心理

     4.补偿心理

     5.争强好胜心理

     6.出气心理

     7.公平心理

     8.揭发心理

     9.“正名”心理

     10.避罚心理

     11.平等心理

   三 诉讼期望

    (一)法院裁判结果的公正率

    (二)行政相对人对原告胜诉率的感知

    (三)行政相对人对与其相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评价

    (四)改善期望值的若干思路

   四 诉讼成本

    (一)“不愿告”的底蕴

     1.担心官司打不赢,赔了夫人又折兵

     2.担心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3.担心拔出萝卜带出泥,越打越被动,越打损失越大

     4.担心得罪有关领导和部门,造成今后生产经营的被动

     5.担心影响政治前途,造成仕途上的失败

    (二)“不愿告”的背后

     1.通过忍让而求得心理平衡

     2.托人情、拉关系,公事“私了”

     3.转嫁损害,堤内损失堤外补

     4.消极抵抗

     5.威胁甚至伺机报复行政执法人员

    (三)“不愿告”心理障碍的排除

     1.要尽可能地减少诉讼耗费

     2.要尽可能地减少负效益的发生

     3.要坚决堵塞非法救济途径,相对降低行政诉讼成本

     4.要注意扩大诉讼效益

   五 诉讼安全

    (一)缺乏安全感是请求司法救济的最大心理障碍

    (二)“不敢告”固然有历史成因但也不乏现实因素

     1.由于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下的民告官的种种悲惨结局给行政相对人心灵留下的阴影

     2.来源于推理和猜想

     3.来源于某些行政执法人员的威胁

     4.个别行政机关对当事人实施打击报复行为,造成极坏影响

    (三)极少数被告打击报复原告的手段多种多样,但目的主要是阻止行政相对人请求司法救济

     1.在法院审理案件期间抓走原告,限制原告的人身自由

     2.基于同一理由加重对原告的处罚

     3.运用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手段使原告处于更加不利境地

     4.旧事重提或小题大做,使原告虽胜犹败

     5.借法院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机,违反判决旨意加重对原告的处罚

     6.运用手中的检查监督权故意“找茬儿”,干扰原告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7.利用手中的登记、审查、许可、批准等权力,刁难原告

    (四)打击报复原告的事件尽管不多,但影响十分恶劣

    (五)只有确保原告的诉讼安全,才能免除原告的后顾之忧

   六 被诉机关

    (一)对贯彻行政诉讼法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二)规避诉讼,不愿当被告

     1.消极执法、“议价”行政

     2.规避法律,使相对人欲诉不能

     3.采取种种方式不让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4.采取种种手段使原告撤回起诉

     5.采取“四不主义”,拒不应诉

    (三)实施妨害诉讼的行为

     1.伪造证据,删改卷宗

     2.采用不法手段对法院领导或审判人员施加不良影响

     3.妨害执行公务

     4.拒不执行法院的判决和裁定

     5.对法院或审判人员打击报复

     6.撒手不管,卸责法院

   七 裁判主体

    (一)必须强化审判机关的独立性

     1.人民法院实行“块块”领导,法院干部主要由地方党委管理,往往同级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又是同级党委的负责人

     2.人民法院宪法地位未得到落实

     3.法院的办案经费因财政体制的束缚,对政府依赖太大,而同级政府对财政的开支有相当大的决定权

    (二)必须健全行政审判机构

    (三)必须划清审判权与行政权的界限

     1.影响了国家审判权的独立性

     2.审判机关变相行使了国家行政管理权

     3.审判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出现混乱

     4.收费种类及标准不统一

    (四)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抵制不正之风,提高审判人员的政治素质

     1.说情风的干扰

     2.吃喝风的干扰

     3.送礼风的干扰

     4.交易风的干扰

     5.社会舆论的干扰

     6.特权思想的干扰

     7.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

    (五)必须尽快提高审判人员的业务素质

     1.对于转入行政审判工作的人员缺乏系统的行政法理论学习和行政审判业务培训

     2.行政庭审判人员工作不稳定,调整频繁

     3.行政庭岗位责任制任务分配没有充分考虑行政审判工作的特点

   八 政治氛围

    (一)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是决定行政诉讼制度存亡兴衰的根本要素

    (二)建立健全的权力制约机制是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实施有效救济的重要保障

    (三)人大、党政领导对行政审判工作的支持和监督,对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具有举足重轻的作用

   九 行政法制背景

    (一)依法行政不应仅仅是一个口号,而应成为有效管理社会的实际需要

    (二)要尽可能地缩短行政管理的有效性与合法性之间的距离

    (三)要妥善处理好合法性与合理性之间的关系

    (四)要切实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五)守法与否应成为决定领导者进退的基本条件

   十 余论

 第五编 乡民的权利

  乡民公法权利的生成

   序说

   上篇 解释公法权利生长的理论模型

    一 需求与责任

     (一)需求内容与责任内容

      1.温饱

      2.安宁

      3.公正

      4.自由

      5.福利

     (二)需求—责任关系之紧张

      1.为什么会出现紧张?

      2.紧张关系是如何发生的?

    二 需求—责任关系的运行

     (一)以权力为主导的需求—责任关系

     (二)以权利为主导的需求—责任关系

     (三)需求与主张

    三 公法权利义务关系的分析模型

     (一)霍菲尔德的权利分析方法

     (二)存在公法权利的情形

     (三)不存在公法权利的情形

    四 公法权利生长的社会条件

     (一)权利主体的发展水平

      1.需求层次

      2.社会实力

      3.利益个别化程度

      4.行为自主的程度

      5.意识开化的程度

     (二)公共权力的发展水平

      1.政治权威的功能类型

      2.对公众参与的容纳程度

      3.公共权力的公正程度

     (三)公法的发展水平

      1.立法水平

      2.社会成员对公法的接受程度

   下篇 中国乡民公法权利生长实际过程

    一 松绑——一个奇特的变革开端

     (一)经济改革前的乡村公法关系分析

     (二)松绑的法理意义

    二 分化——公法权利生长的基本前提

     (一)公私分离

      1.利益的分离

      2.角色的分离

      3.行为的分离

     (二)私私分解

    三 整合——公法权利生长的体制构造

     (一)法律

     (二)市场

    四 困惑与希望——一个简短的结语

  农村女性受教育权的保护

   一 研究背景综述

    (一)女性教育与社会发展

    (二)女性受教育状况

    (三)影响女性受教育权利的因素分析

    (四)改善女性受教育状况的对策

   二 理论假设

    (一)社会发展与教育

    (二)农村女童受教育权受损发生的主要类型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女童受教育权利保障机制向法制型的迈进

    (四)家长对女童受教育的决策甚为重要

    (五)两个基本概念

   三 研究设计

   四 研究结果

    (一)农村女童受教育权利保障概况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女童受教育权的保障机制逐渐强化。总起来看,农村女童受教育权的保障机制自改革开放以来是逐渐强化的。这表现在:

     2.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教育得到了较多的财政支持,教育经费筹集渠道增加

     3.农村女童入学率和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均有较大提高

     4.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初中生中,农村女童对自己的受教育期望和权利意识明显高于男童

     5.女童受教育权受损现象仍不容忽视

    (二)调查实例

     1.张市乡及留村:一个乡镇企业发达地区的实例

     2.牛岗乡及皮岗村:一个贫困山区的实例

     3.梁格庄镇及王贾庄村:一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例

     4.对三个乡(镇)的综合比较

   五 结论

   六 建议

 第六编 问卷调查资料

  调查地点分布示意图

  调查实施规则

   一 样本抽取

   二 差错控制

   三 数据编码

   四 样本分配

  中国公民权利和义务抽样调查问卷*

  基本分类统计资料*

 文前彩插

 文前辅文

这本书谈的是权利,谈权利的是一批学者,学者们并非坐而论道,也走向社会,观察社会发展与权利保护之间的互动关系,又开倔本国文化的权利基因,他们相信,中国的权利之壤绝非贫瘠,但权利机制的根深叶茂却全凭每一个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和制度构造上的自强不息。

简 介:本书客观回顾了2008年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政治和环境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最新进展、年度特点,同时对中国农村情况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报告运用人本主义的发展视角,系统地评介了农村乡镇治理、社会保障、土地制度变迁、劳动力流动及影响、农民组织发展、乡村信息传播、农村灾害与贫困、农村法律服务、禽流感、农村新能源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作者: 李小云 叶敬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7月

简 介:惩防并举是解决腐败行为高发、易发的关键,核心则是规范公职人员的行为。本书从公职人员禁止性行为的界定入手,利用文献分析和实证调研数据,从公职人员职务消费、营利性行为、裸官监管、收受礼金礼品、亲属管理、财产监督等方面,分析了现行制度的缺陷、人们的认识误区,系统地提出了构建公职人员行为规范体系的对策建议。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田禾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6月

简 介:本书是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专业学术丛刊,内容涵盖婚姻家庭法学、继承法学、妇女法学等,间或旁及法理学、其它部门法学、哲学、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与家事法相互交叉的学科领域。书中所载论文全部是该领域的知名作者和专家所作并首次公开发表,其中不乏作者经年潜心研究的力作。

作者: 龙翼飞 夏吟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1月

简 介:把儿童视为拥有权利的主体并从人权的角度加以保护,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本书纳入了儿童权利保护领域的新内容,比如,对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具体而深入的阐释、从权利视角解决儿童问题以及对儿童群体权利的强调,充实了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的内容,特别是从《儿童权利公约》的视角对困境儿童特殊需求的阐释,都有助...

作者: 王雪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简 介:本书系统探讨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作为一类人权是否具有可诉性的问题。通过分析、梳理经济和社会权利的人权和权利属性,回顾经济和社会权利可诉性问题的发展脉络,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副国际范围内,寻求经济和社会权利司法保护的图景。

作者: 黄金荣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4月

简 介:本书通过探究有关弱势群体产生根源、弱势群体现象、各国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等问题,全面系统探讨了现阶段我国对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

作者: 余少祥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2月

简 介:本书在调研基础上对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劳资矛盾的现状及特点进行了概括,分析了劳资矛盾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劳资矛盾调处的理论依据,并从社会治理创新的视角探索和分析了劳资矛盾调处机制的转型,从宏观和微观视角提出珠三角劳资矛盾调处的路径选择。本书对社会转型期劳资矛盾的预防和调处、其他社会矛盾的调处及探索社会治理创新...

作者: 曾秀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简 介:本书详尽考察了当代中国人权研究的整体状况,并从人权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法、刑法及律师等多学科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与人权研究在当代中国变迁有关联的个案问题。试图揭示人权研究在当代中国变迁过程中的一些走向与规律,挖掘出人权研究的知识生产背后所折射的机理与特点,并为当代中国人权研究提供一些反思。

作者: 刘志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简 介:本书是《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一书的第2版,书中选编了来自全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国家机关的专家学者的文章,文章围绕“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议题,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角度,对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法治和依法治国、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制度文明、部门法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实现依法治国的途径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