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91

中国新媒体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7) 图书

Report on the China's New Media Social Responsibility (2017)

SSAPID:101-5306-5098-38
ISBN:978-7-5201-1632-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新媒体社会责任”为主题,对国内主要新媒体平台进行全面考察,对新媒体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归纳;对典型新媒体类型进行社会责任评估,主要评估对象为:传统媒体微博、视频直播网站、网络募捐平台、传媒与政务类公号和大型商业网站;以新媒体传播中的典型现象、热点议题和重点人群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对2016~2017年发生的重大公共事件进行社会责任分析,从对外传播、健康传播、社会冲突、社会动员等视角对社交网络平台社会责任问题进行讨论。

相关信息

丛书名:新媒体社会责任蓝皮书
编 辑:薛铭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摘要

 主要编撰者简介

 编辑委员会

 新媒体社会责任蓝皮书

 Abstract

 Ⅰ 总报告

  B.1 新媒体社会责任实践的新形势:场景转换与治理升级

   一 场景转换:新媒体履行社会责任面临新形势

    (一)移动社交媒体变革社会责任主体状态

     1.移动技术带来社会责任主体身份多元化

     2.主体身份多元化冲击现有伦理规范和监管体系

     3.主体圈层化影响社会共识达成

    (二)智能技术挑战社会责任实践范式

     1.智能技术改变信息生产模式

     2.机器生产冲击现有行业规范

     3.技术逻辑挑战人类价值

    (三)平台集中趋势影响社会责任力量格局

     1.平台化趋势模糊责任边界

     2.行业集中阻碍责任监督

     3.资本介入影响责任履行

    (四)网络视频直播兴起增加社会责任监管难度

     1.载体视频化增加监管成本

     2.用户海量化降低监管效率

     3.传播实时化加大监管难度

     4.利益驱动导致平台缺乏自律

   二 治理升级:新媒体国家监管呈现新动态

    (一)内容监管政策日趋完善

     1.互联网新闻是监管重点

     2.互联网视听内容变化引起重视

     3.新兴媒体传播纳入监管范围

    (二)政府监管主体逐渐明确

     1.国家网信办成为互联网信息统筹管理主体

     2.各级网信办成为内容监管、执法主体

     3.网信办在多部门协同监管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行政执法能力不断提升

     1.程序规范化建设奠定执法基础

     2.工作系统化提升执法效率

     3.约谈常规化增强执法效果

   三 水平分化:新媒体社会责任实践发生新走向

    (一)样本社会责任水平概览

    (二)不同形态新媒体社会责任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三)资金来源不同的新媒体社会责任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四)覆盖范围不同的新媒体社会责任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Ⅱ 评价篇

  B.2 传统媒体微博社会责任及其评价

   一 理论基础

   二 研究设计

    (一)媒体微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三)样本的选取与评价方法

   三 研究发现

    (一)“信息生产”维度的责任评估

    (二)“社会监督”维度的责任评估

    (三)“文化教育”维度的责任评估

    (四)“协调关系”维度的责任评估

   四 对策与展望

    (一)增强内容独创性,保障信息能见度

    (二)注意新闻“度”的把握,优化内容品质

    (三)注重信息挖掘与深度解读,提高舆论引导力

  B.3 传媒与政务类微信公众号社会责任及其评价

   一 研究简况

   二 研究设计

   三 研究发现

    (一)传媒类微信公众号社会责任指数评价分析

     1.传媒类微信公众号普遍信息生产得分较高,且差异不大

     2.传媒类微信公众号社会监督职能普遍较弱,且差异较大

     3.传媒类微信公众号文化教育功能一般,塑造共识得分差异显著

     4.传媒类微信公众号协调关系功能普遍较差,且差异不大

    (二)政务类微信公众号社会责任指数评价分析

     1.政务类微信公众号普遍信息生产情况较好,且差异不大

     2.政务类微信公众号社会监督职能普遍较弱

     3.政务类微信公众号文化教育功能较好

     4.政务类微信公众号协调关系能力一般

   四 对策与展望

    (一)微信公众平台首先是一个信息发布的平台,其公信力有待提升

    (二)微信公众号平台的社会监督和协调关系的潜能有待开发

    (三)传媒类微信公众号需强化塑造共识的功能

    (四)政务类微信公众号应在公共议题上给予更多关注

  B.4 视频直播网站社会责任及其评价

   一 研究现状

    (一)视频直播网站社会责任的缺失现状研究

    (二)视频直播网站社会责任的缺失原因分析

    (三)视频直播网站社会责任的引导与治理

   二 研究设计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及其操作化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及样本搜集

   三 研究发现

    (一)总体评价

    (二)信息生产社会责任评价

    (三)文化教育社会责任评价

    (四)协调关系社会责任评价

   四 对策与展望

    (一)政府机构:进一步完善并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实行多部门联动管理

    (二)直播网站:建立行业规范,通过内部优化实现平台自治

    (三)直播用户:加强培养专业主播,实现主播自我规范与用户自律监督相结合

  B.5 我国大型商业网站社会责任及其评价

   一 当前我国大型商业网站的社会责任概述

    (一)网络媒体社会责任评价的界定

    (二)商业门户网站的定义和主要类型

     1.以资讯类为主的网站

     2.以商务类型为主的网站

     3.以垂直类为主的商业网站

    (三)本报告的主要研究对象

   二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二)样本取样方法说明

   三 样本商业门户网站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现实考量

    (一)样本网站具体指标得分情况

    (二)样本网站社会责任一级指标得分情况

    (三)样本网站四个基本维度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1.信息生产

     2.社会监督

     3.文化教育

     4.协调关系

    (四)各样本网站社会责任得分状况分析

     1.腾讯网(4.2127分)

     2.网易网(4.2033分)

     3.新浪网(4.1418分)

     4.搜狐网(4.0810分)

     5.百度网(3.817分)

   四 商业网站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及问题分析

    (一)商业网站社会责任履行现状

     1.主要商业网站都能够较好地履行了其社会责任的义务

     2.主要商业网站在社会责任的履行中各有长处,利用自身优势促进新闻资讯和文化传播

     3.主要商业网站适应社交媒体新传播生态的能力较强

    (二)商业门户网站社会责任履行方面存在的不足

     1.对于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的方向与分寸掌控能力不足

     2.在社会风尚的引导上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3.对广告质量和数量的控制水平有待提高

     4.存在“标题党”、低俗信息等有害内容

     5.需要进一步引导用户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6.娱乐健康度低,不利于受众人群素养的提高,尤其不利于青少年社会化

   五 推进大型商业门户网站社会责任履行的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网站服务提供商的社会责任意识,以构建良性的传播生态

    (二)加强对受众群体的引导和管理,努力维护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三)顺应社交网络时代用户需求,加强内容建设,创新新闻形式,在促进互联网新闻传播的过程中释放网站主体的社会价值

     1.健全新闻内容生产机制

     2.充分发挥自身固有的优势,积极打造门户自身的品牌

     3.构建积极的互动关系

  B.6 我国网络募捐平台社会责任调查及其评价

   一 研究综述

    (一)网络募捐的监管与规范化研究

    (二)网络募捐的诚信问题分析与研究

    (三)网络募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网络募捐平台的选取

    (二)研究样本的确定:参考样本的遴选

   三 研究发现

    (一)网络募捐平台社会责任总体评价及总分排名

    (二)网络募捐平台信息生产责任履行情况排名

     1.12家网络募捐平台的信息质量对比分析

     2.12家网络募捐平台的流程控制对比分析

    (三)网络募捐平台文化教育责任履行情况排名

    (四)网络募捐平台协调关系责任履行情况排名

   四 问题与对策

    (一)网络募捐平台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1.虚假内容泛滥,网络募捐信任危机凸显

     2.监管缺位,网络募捐平台公信力受损

     3.伦理缺失,网络募捐道德讨伐频仍

    (二)网络募捐平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完善网络募捐的法律约束与制约机制

     2.积极建构公益组织的内部治理模式

     3.培养捐赠者的新媒介素养与公益意识

  B.7 民族地区政府网站社会责任及其评价

   一 研究缘起与研究现状

   二 研究设计

   三 主要研究发现

    (一)“信息生产”时效较差、深度不足

    (二)文化教育中还需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播

    (三)公共政策解读不够及时与深入

    (四)“协调关系”,政务服务与网站形象还有待改进

   四 对策与展望

    (一)调整网站信息结构与内容,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二)做好公共政策的解读,提升在线服务能力

    (三)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塑造民族地区对外形象

 Ⅲ 专题篇

  B.8 网络视频直播的共同治理模式:基于政策网络分析的视角

   一 研究背景

   二 政策网络理论及其研究路径

   三 网络直播治理政策网络的结构

   四 政策网络的互动

    (一)政策议程的建构

    (二)政策社群与生产者网络的互动

    (三)政策社群内部的互动

   五 网络直播政策网络凸显的问题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政府规制的失灵

    (二)平台治理的失灵

    (三)公众参与不足

   六 共同治理模式的提出

  B.9 新媒体的政策话语生产与社会责任研究

   一 引言

   二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二)样本数据来源

    (三)研究方法

   三 研究发现

    (一)宏观方面:社交媒体中的政策话语传播

     1.账号认证:差异化明显

     2.内容呈现:聚焦政府行动,话语主题略有侧重

     3.传播环境:认证账号信息原创率较高,权威信源被广泛采用

    (二)微观方面:政策传播中的话语内容

     1.高频关键词:正向情感为主,弱化现实困难

     2.话语建构网络:部分关键节点搭建稍显不足

   四 研究结论与讨论

  B.10 微信公众号公益动员的组织规范与社会责任

   一 公益动员的“共意”诉求与情感泛滥

   二 信任危机下公益动员主体的责任担当

   三 公益动员中的组织规范与信任重塑

   四 结语

  B.11 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对虚假新闻的认知调查研究

   一 研究缘起

   二 文献综述

    (一)虚假新闻概念

    (二)虚假新闻的成因、危害和治理方法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虚假新闻

    (四)研究问题

   三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问卷设计

   四 研究发现

    (一)人口统计学变量描述分析

    (二)公众对虚假新闻数量、多发新闻类型领域、媒介平台的基本认知

    (三)公众对虚假新闻成因、影响、治理的认知

    (四)公众虚假新闻辨别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五 讨论与不足

    (一)讨论

    (二)不足与展望

  B.12 热点事件中媒体新闻客户端的报道框架与责任分析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二)研究的类目建构

     1.新闻文本的高层次选择:新闻报道的主题

     2.新闻文本的中层次选择:事件的呈现倾向

     3.新闻文本的低层次选择:新闻报道基调

    (三)信度和效度的说明

   三 媒体新闻客户端的报道框架

    (一)高层次结构框架:新闻报道主题的选择

    (二)中层次结构框架:事件呈现倾向的选择

    (三)低层次结构框架:事件报道基调的选择

   四 不同媒体新闻客户端报道框架的异同及原因分析

    (一)高层次结构框架的异同

     1.报道数量峰值出现规律一致

     2.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较网络媒体更倾向于事件反思主题

    (二)中层次结构框架的异同

     1.转载的新闻报道均超过原创

     2.网络媒体新闻客户端重事实,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重评估

    (三)低层次结构框架的异同

     1.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较网络媒体更倾向于客观性关键词

     2.网络媒体新闻客户端较传统媒体更倾向负面报道

   五 结语

  B.13 区域性微博意见领袖社会责任的实证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设计

   三 研究发现

    (一)信息生产责任

    (二)社会监督责任

    (三)文化教育责任

    (四)协调关系责任

   四 对策展望

    (一)加强信息生产把关

    (二)扩大社会监督范围

    (三)加强文化教育的多样性

    (四)促进良好关系协调

  B.14 地方新闻客户端的媒体社会责任

   一 文献回顾

    (一)新媒体社会责任

    (二)地方新闻客户端

   二 研究问题与方法

    (一)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1.样本与分析单位

     2.类目建构

    (三)编码及信度检验

   三 数据统计分析

    (一)新闻生产者和消息源

    (二)新闻类别和报道主题

    (三)报道对象和报道语气

    (四)报道品质和媒介伤害

     1.对个人的伤害

     2.对群体的伤害

   四 上游重庆和ZAKER广州的社会责任指标考量

    (一)社会责任指标考量总况

    (二)各级指标详细状况

     1.信息生产

     2.社会监督

     3.文化教育

     4.协调关系

   五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从新闻生产者方面看

     2.从社会责任指标来看

    (二)建议

     1.内容方面

     2.问责制度

     3.规范(自律与他律)

 Ⅳ 案例篇

  B.15 社交网络中中美战略传播比较研究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二 理论概述与研究设计

    (一)理论概述

    (二)研究设计

     1.样本获取

     2.框架体系

   三 研究发现

    (一)数据概览:中美关系、经贸问题、朝鲜问题是本次“习特会”中美两方关注的焦点

    (二)总体词频分析:高频词中度重合,“朝鲜”“贸易”在美国方面凸显

    (三)美国之音(VOA)极力突出人权问题、台湾问题,煽动舆论,抹黑中国

    (四)中美双方对“习特会”“中美关系”的预期和认识存在差异

    (五)“一带一路”并未成为本次“习特会”的主要议题

   四 研究结论及建议

  B.16 社交媒体中雾霾伪信息:扩散、纠正与个体责任

   一 社交媒体中的雾霾伪信息:内涵、起因、来源与危害

    (一)何为伪信息与雾霾伪信息?

    (二)雾霾伪信息的起因与来源

   二 社交媒体的责任、信息环境与信息质量

   三 雾霾伪信息在社交媒体中的扩散与纠正

    (一)雾霾伪信息的扩散与“增殖”

    (二)雾霾伪信息的纠正及其困境

   四 社交媒体中雾霾伪信息传播及其治理的个体责任

  B.17 社会热点事件微博传播中新媒体责任的缺失与完善

   一 研究背景与现状

   二 事件概述

   三 研究方法与设计

   四 研究发现

    1.新媒体微博信息生产表现良好

    2.新媒体微博社会监督效果明显

    3.新媒体微博文化教育责任缺失

    4.新媒体微博协调关系仍需提升

   五 总结与建议

    1.新媒体承担社会责任应注重自律与他律的结合

    2.新媒体社会责任的衡量需借力大数据

    3.新媒体承担社会责任需传统媒体、政府和公民的共同努力

  B.18 社会冲突视阈下的网络重大突发事件及其应对

   一 引言

   二 文献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文献分析

     1.社会冲突理论述评

     2.网络重大突发事件分类及成因分析

    (二)研究问题与假设

   三 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择

    (二)数据抓取与分析

   四 研究发现

    (一)老虎咬人事件中社会冲突关系的结构来源

    (二)老虎咬人事件中群体意识的形成

    (三)老虎咬人事件中社会冲突关系的对抗与对话

    (四)老虎咬人事件中社会冲突情绪及其释放

   五 小结与讨论

  B.19 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公益”的发展探析

   一 从传统公益到“互联网+公益”

    1.政府主导与跨界合作

    2.在传播效率与成本方面

    3.在互动方面

    4.在传播形式方面

    5.在支付方式方面

   二 “做好事”背后的思考

    (一)信息透明度较低

    (二)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差异

     1.公益组织缺乏技术人才

     2.互联网企业技术和平台是否开放

    (三)公益传播缺乏整体策略

     1.忽视传统媒体传播能力

     2.公益信息的虚假传播和过度传播

   三 政策和技术层面的原因探析

    1.政策体系尚未完全成型

    2.公益慈善信息化建设待加强

   四 互联网公益的发展趋势

    (一)合力构建“互联网+公益”新生态

    (二)技术引领公益创新

     1.直播+公益

     2.大数据+公益

     3.VR+公益

  B. 20 谁该为抑郁症负责?

   一 引言

   二 文献回顾

    健康传播与社交媒体

    抑郁症与媒体

   三 研究设计

   四 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喧嚣的假象——微博中抑郁症话题的整体呈现

    (二)沉重的暗示——框架与归因倾向的偏好

    (三)高光的背后——抑郁症人物群像与案例分析

   五 讨论

  B.21 展演还是从众

   一 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

    (一)跟帖中的对抗话语

    (二)观展/表演的对抗

    (三)从众的对抗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样本获取

    (三)研究变量确定

     1.因变量

     2.控制变量:跟帖情境

     3.自变量

     4.交互变量

    (四)编码与处理

    (五)研究模型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展演的道具

    (二)从众形成的对抗信息

   四 结论

    (一)新闻框架成为对抗展演的道具

    (二)非主流媒体缓冲对抗信息

    (三)跟帖情境影响跟帖并调节新闻框架效应

    (四)对抗情境中的从众行为解构框架效果

   五 讨论

  B.22 新媒体的情感动员与社会责任

   一 研究背景

   二 文献综述

    (一)集群行为与网络集群行为

    (二)集群行为中的情感因素研究

   三 事件回顾

   四 新媒体动员策略和方法

    (一)情感引爆:刺激性的情境建构引发“道德震撼”

    (二)情绪感染:身份建构凝聚结构性怨恨和群体认同感

    (三)情绪管理:媒体联动进行道德归因和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

     1.媒体联动进行议程设置和道德归因

     2.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

    (四)情绪疏导:司法部门回应降温负面情绪,媒体成为“救火员”

   五 新媒体情感动员的反思与展望

    (一)理性地进行监督,避免陷入舆论审判的嫌疑

    (二)促进社会治理,争做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三)警惕“后真相时代”,构建形成共识的公共领域

    (四)加强行业监管,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五)提高公众的媒介和思想素质,做理性的参与者

本书是华中科技大学“新媒体社会责任”课题组2017年度分析报告,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同中国网络传播学会组织编撰。总报告以“新媒体社会责任”为主题,使用新媒体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对国内主要新媒体平台进行全面考察,对新媒体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归纳。评价篇运用新媒体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对典型新媒体类型进行社会责任评估,主要评估对象为:传统媒体微博、视频直播网站、网络募捐平台、传媒与政务类公号和大型商业网站。专题篇以新媒体传播中的典型现象、热点议题和重点人群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案例篇采用话语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理论归纳法对2016~2017年发生的重大公共事件进行社会责任分析,从对外传播、健康传播、社会冲突、社会动员等视角对社交网络平台社会责任问题进行讨论。

钟瑛主编《中国新媒体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郑保卫:《论中外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媒体责任观》,《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童兵、樊亚平:《从信息提供者到问题求解者——转型时代传统媒体的角色转型》,《新闻记者》2014年第11期。

钟瑛等:《论新媒体社会责任》,《中国新媒体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喻国明:《从技术逻辑到社交平台:网络直播新形态的价值探讨》,《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2期。

胡智锋:《网络直播火爆背后的思考》,《人民论坛》2017年第1期。

付晓光、袁月明:《对话与狂欢:从全民直播看移动视频社交》,《当代电视》2016年第12期。

谭天:《网络直播:主流媒体该怎么打好这一仗》,《人民论坛》2017年第1期。

方兴东:《互联网直播进入全新治理阶段》,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04/c_1119853124.htm。

刘锐:《网络视频直播的传播伦理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国新媒体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吕杨:《西方媒介社会责任观念及其流变探析》,南京:南京大学,2013。

钟瑛:《中国新媒体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英〕巴勒特:《媒介社会学》,赵伯英、孟春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田虹、姜雨峰:《网络媒体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1期。

王井:《地方新闻网站的社会责任及其评价探析》,《现代传播》2015年第3期。

林建宗:《网络媒体社会责任推进机制研究》,《科学决策》2010年第12期。

钟瑛:《中国新媒体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钟瑛:《中国新媒体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钟瑛:《中国新媒体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三民书局,1999。

梵·迪克,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200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清华大学课题组:《新闻框架与国家利益——中美媒体关于中国驻南使馆被炸和学生示威报道的比较分析》,《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1期。

《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

Gamson W A,Croteau D,Hoynes W,et a1. Media images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2,18(1):pp. 373-393。

L. M,R. B,S. F. Strategic steps to save media relations. Communication World,2010,(01).

The Defense Science Board. Report of the Defense Science Board Task Forceon Strategic Communication,2004.

Caroline Holmqvist. War,strategic communication and the violence of non-recognition,Cambrid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13(26):p. 634.

Qing Huang. Book review Persuasion and Power:The Art of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015(41):p. 582.

毕研韬、王金岭:《战略传播纲要》,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刘强:《框架理论:概念、源流与方法探析——兼论我国框架理论研究的阙失》,《中国出版》2015年4月第8期。

吴小坤、李佳运:《国外机构和组织借助新浪微博对华传播的样态探析》,《对外传播》2012年第11期。

周世禄:《西门子冰箱门事件的微博内容框架分析——微博对新闻报道影响初探》,《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3期。

赵良英:《美国的国家战略传播体系及其启示》,《新闻前哨》2015年第10期。

熊澄宇、张铮:《在线社交网络的社会属性》,《新闻大学》2012年第3期。

张力、杨卫娜:《中国主流媒体Twitter账号传播分析报告》,《对外传播》2016年第11期。

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选集第二卷》。

杰克·奈特:《制度与社会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

狄恩·普鲁和金盛熙著《社会冲突:升级、僵局及解决》,王凡妹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古斯塔夫·勒庞著《乌合之众》,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N·维纳著《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陈步译,商务印书馆,1978。

舒茨著《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游淙祺译,商务印书馆,2012。

韩庆祥:《社会层级结构与以人为本——一种政治哲学的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王瑾、周荣庭:《互联网+公益:玩转公益新媒体》,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第5期。

首都互联网协会编著《互联网+公益:开启全民公益时代》,北京日报出版社,2016。

王云斌:《中国实现“互联网+慈善”的路径研究——以公益慈善信息管理系统为例》,《社会福利》(理论版)2016年第3期。

李彤:《浅论新媒体对公益传播的影响》,《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19期。

郭枫:《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23期。

张奇林:《〈慈善法〉与中国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江淮论坛》2016年第4期。

张作为:《网络慈善募捐模式构建与实施》,《北方经济》2011年第4期。

中国信息技术公益联盟峰会主办:《2016年中国信息技术公益发展白皮书》,2016。

Alex Nicholls. “The Legitimacy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Reflexive Isomorphism in a Pre-Paradigmatic Field”,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Florentine Maier,Micheal Meyer,Martin Steinbereithne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Becoming Business-Like:A Systematic Review”,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2016,45(1),pp. 64-86.

Elizabeth L. Cohen,Cynthia Hoffner,Finding Meaning in a Celebrity's Death: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asocial Attachment,Grief,and Sharing Educat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Related to Robin Williams on Social Network Site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Volume 65,December 2016,Pages 643-650,ISSN 0747-5632,https://doi. org/10. 1016/j. chb. 2016. 06. 042.

Elizabeth M Seabrook,Margaret L Kern,Nikki S Rickard,Social Networking Sites,Depression,and Anxiety:A Systematic Review,JMIR Ment Health. 2016 Oct-Dec; 3(4),e50.

Entman R M. Framing: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3,43(4),pp. 51-58.

Horgan,A. ,& Sweeney,J. (2010),Young students' Use of the Internet for Mental Health Information and Support. 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17,117-123. doi:10. 1111/j. 1365-2850. 2009. 01497. x

Iyengar S. Is Anyone Responsible?:How Television Frames Political Issu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Korda,H. ,& Itani,Z. (2013),Harnessing Social Media for Health Promotion and Behavior Change. Health Promotion Practice,14,15-23. doi:10. 1177/1524839911405850.

McNeil,K. ,Brna,P. M. ,& Gordon,K. E. (2012),Epilepsy in the Twitter Era:A Need to re-tweet the Way We Think About Seizures. Epilepsy& Behavior,23,pp. 127-130. doi:10. 1016/j. yebeh. 2011. 10. 020.

Park,C. S. (2013),Does Twitter Motivate Involvement in Politics?Tweeting,Opinion Leadership,and Political Engagement. Computersin Human Behavior,29,1641-1648. doi:10. 1016/j. chb. 2013. 01. 044.

Wei R,Lo V H,Lu H Y. Third-person Effects of Health News: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Media Exposure,Presumed Media Influence,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08,52(2),pp. 261-277.

庞旭:《健康传播视域下的抑郁症报道研究(2011~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2016。

任金州、康云凯:《我国电视媒体健康传播视角下的抑郁症》,《今传媒》2015年第3期。

王翠:《国内报纸对抑郁症患者的形象呈现研究》——以《人民日报》《新京报》《健康报》的报道为样本,《新闻世界》2010年第6期。

董伟:《健康传播视角下抑郁症报道研究》,《新闻世界》2010年第5期。

王翠:《媒介真实与现实世界的背离:国内报纸抑郁症患者形象再现研究》,安徽大学,2010。

郑满宁:《缺位与重构:新媒体在健康传播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以北京、合肥两地的居民健康素养调查为例》,《新闻记者》2014年第9期。

胡百精:《健康传播观念创新与范式转换——兼论新媒体时代公共传播的困境与解决方案》,《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6期。

宫贺:《公共健康话语网络的两种形态与关键影响者的角色:社会网络分析的路径》,《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12期。

刘瑛:《互联网健康传播: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萧易忻著《抑郁症在中国产生的社会学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英〕伊恩·帕克等:《解构疯癫——精神疾病的制造与解放》,魏瑄慧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文化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郑知:《网络集群行为框架及其情感动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2月。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陈欣、吴毅:《群体性事件的情感逻辑以DH事件为核心案例及其延伸分析》,《社会》2014年第1期。

景东、苏宝华:《新媒体定义新论》,《新闻界》2008年第3期。

〔美〕杨国斌:《连线力:中国网民在行动》,邓燕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郭小安:《网络抗争中谣言的情感动员、策略与剧目》,《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12期。

刘涛:《情感抗争:表演式抗争的情感框架与道德语法》,《武汉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应星:《“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两个个案的比较》,《社会学研究》,2009。

黄鹤:《悲情、愤怒、戏谑:网络集群行为的情感动员》,华中师范大学,2015。

白淑英:《新浪微博中网民的情感动员》,《兰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卞大珺:《新浪微博公共事件中的情感动员》,苏州大学,2013。

杜骏飞:《网络群体事件的类型辨析》,《国际新闻界》,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