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33

身体·性·性感——对中国城市年轻女性的日常生活研究图书

Body, sexuality and Xinggan:research on Chinese women's daily lives

SSAPID:101-5300-0387-93
ISBN:978-7-5097-0103-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五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理论背景与研究方法、女性身体、女性之性、性感:“身体与性”关系的一种具体表达。

相关信息

丛书名:田野人文丛书
作 者:
编 辑:李长运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注意身体——黄盈盈《身体·性·性感》序

 附录

 后记

 导言 立意与创新

  导言 立意与创新

   一 以“当今中国具体情境中的身体研究”为出发点

   二 以“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所构建的身体与性的关系”为分析点

   三 发展“性”(sexuality)研究的“主体构建”思想*

 第1部分 理论背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献与理论综述

   第一节 “身体”研究*

    一 “身体”在社会科学中的“缺席在场”

    二 重返“身体”的社会科学

     1.个体的身体:现象学思潮

     2.社会的身体:象征主义与结构主义思潮

     3.政治的身体:后结构主义与女性主义

     4.逾越的身体:一种综合的理论视角

    三 “身体”的定义:一个问题

   第二节 “性”研究

    一 “性”的实证主义派

    二 “性”的建构主义派

   第三节 “身体与性”研究

   第四节 中国女性的“身体”与“性”研究

    一 中国人的身体观研究

    二 中国的女性之“性”研究

  第二章 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范畴与研究问题

    一 研究范畴

    二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视角与方法论

    一 定性研究以及相关的社会语义学探讨

    二 逾越的身体观以及方法论上的关系主义

    三 具体情境的设定以及概念的流动性

    四 日常生活研究与扎根理论

    五 社会性别的关系视角以及女性的主体性

   第三节 研究主体和分析策略

    一 研究主体: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中国的工薪阶层女性

    二 研究策略:基于深入访谈的立体式叙事分析

   第一部分 小结

 第2部分 女性身体

  第三章 身体想象

   第一节 泛指的女性身体:实体身体与话语式身体

    一 关系指向的实体身体

     (一)生理的身体

      1.性别的身体

      2.人际关系的身体

     (二)感受的身体

      1.健康的身体

      2.美的身体

     (三)实践的身体

     (四)时间的身体

    二 话语式的“女性身体”

     “身体写作”:一个正在流行的、与“身体”和“性”有关的社会背景*

    三 “身体”与“性”的第一层关系:“女性身体”的主体性化程度

     (一)笼统地提到“性”

     (二)从观念的角度提“性”

     (三)从健康的角度提“性”

     (四)从性吸引、性欲望的角度提“性”

     (五)从生命历程的角度提“性”

   第二节 身体的自我镜像:身材、健康、气色

    一 身材:呈现式身体

     身材:脸部的缺失

    二 健康:感受式身体

    三 气色:精神“体”现式身体

     “身材”、“健康”与“气色”:三种身体的比较

    四 “身体”与“性”的第二层关系——女性身体的自我性化程度

  第四章 身体实践

   一 打扮与保养:脸部的浮现

   二 打扮vs保养:呈现vs感受

   三 打扮与保养:表述中日常生活的遗漏

   第二部分 小结

 第3部分 女性之性

  第五章 什么是“性”!?

   第一节 男女关系:女性之“性”的典型化理解

    一 夫妻生活:“性”的代名词

    二 婚外性:更为性感的“性”

     “性就是夫妻生活”vs“婚外性是更加性感的性”:一个讨论

    三 模糊了“婚姻”的男女关系:女性身体、性别、生殖等等

     1.性别、身体之性

     2.生殖之性

     3.男女关系的性化

   第二节 差序格局:性的语境式理解

    一 性别语境中的女性之性:性与情感的高度结合

    二 女性之性的范畴:一种差序格局

     1.差序格局的中心:女性与自己相爱的男性在一起发生的插入式性交

     2.差序格局的第一层:与男性之间发生的敏感性身体接触

     3.差序格局的第二层:次敏感性身体接触以及自慰、梦性与想性

     4.差序格局的第三层:独自式身体触摸、看性与谈性

     5.差序格局的外围:初级身体接触、观看裸体与阅读爱情作品

      讨论:“性的范畴”的构建标准,以及不同语境中的“女性之性”的比较

    三 “身体”与“性”的第三层关系——“性”的身体化特征

  第六章 性的实践

   一 读性与谈性

    1.读性

    2.谈性另一类是关于性交谈的实证研究,也把注意力放在性交谈的表述本身。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研究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柏丝(Frances Beth)在所作的《女性与性交谈:大众文化与正常的性》(Women and sex talk:popular culture and normative sexuality)中成功地应用了Weedon的语言与意义的理论,对个人与话语、文化的互动进行研究,把个人与文化的关系细致化、复杂化。(何为,2004;Frances Beth,1998)还比如印度的洛蒂卡(Radihka Chandirimani)对与性有关的电话咨询热线内容的分析(Radihka,1998)。笔者的师妹何为曾对大学女生中的宿舍谈性发生的情景与条件进行过实证性研究。考虑到这些文献大都是集中在对已有文本的语言学分析,而且本书的重点不是“谈性”,所以不在正文中对这些文献进行评价,只在这里对此进行辅助性说明。">*

   二 “性”的日常表达

   第三部分 小结

 第4部分 性感:“身体与性”关系的一种具体表达

  第七章 性感:游移于“性化”与“非性化”之间的流动概念

   一 性感与性吸引力

   二 性感与风骚

   三 性感与sexy

   四 性感的性别差异

   五 性感:游移于性化与非性化之间的流动概念

  第八章 “性感”的身体特征与呈现情境

   一 “性感”的身体特征:以身材、嘴唇、裸露程度为标准

    1.身材

    2.厚嘴唇

    3.裸露程度

     性感与美感:男性看女性与女性看女性

     身材、厚嘴唇、裸露:西方可视文化的构建

   二 “性感”的呈现情境:异质化的表述

    1.用舌尖反复舔舐自己的嘴唇,或用手抚摸自己的嘴唇

    2.衣衫尽湿,美丽的身体纤毫毕现时

    3.只穿着丝质吊肩裙在屋里走来走去

    4.上身前倾,仰面前视,丰满的胸部沿着乳沟的部分若隐若现

    5.臀部摆动的样子,洗完澡,头发湿湿的,身体用浴巾裹住的样子

    6.当她因为被拥抱和抚摸而感到羞怯时

    7.女孩子采取主动的时候就是她在卧室中最性感的时候

    8.在男人面前宽衣解带

    9.一袭长发披散在光滑的肩头

    10.展现平滑的腹部和一个美丽的肚脐

     性感状态的小结与分析

  第九章 “性感”实践

   一 性感的来源与流行:日常生活与媒体话语的差距

   二 性感体验:被说性感与说别人性感的情境化感受

    1.被说“性感”

    2.说男性的“性感”

   三 性感打扮:自我指涉下的“活生生”的“性感”概念

    1.女性“性感”的自我评价

    2.女性“性感”的自我实践

   第四部分 小结

 第5部分 讨论

  讨论一 “身体”、“性”及其关系的多元分析空间

   一 以“女”—“男”为坐标

   二 以“他指”—“自我指涉”为坐标

   三 以“静态表述”—“动态表述”为坐标

   四 以“流行话语”—“非话语实践”为坐标

   五 以“身体”—“性感”—“性”为坐标

    1.“身体”坐标下的身体、性以及两者的关系

    2.“性感”坐标下的身体、性及其关系

    3.“性”坐标下的身体、性及其关系

   “讨论一”小结

  讨论二 “身体”、“性”及其关系的构建情境

   一 生命历程中的体验式因素:性别、年龄、性经验(婚姻)、生育

    1.性别

    2.年龄

    3.性经验

    4.生育

   二 生活空间中的关系性因素:家庭、朋友、职业

    1.家庭:丈夫、母亲与姐姐

    2.女性朋友

    3.职业

   三 流行话语的建构与被重构:教育/研究、传媒、商家

    1.“身体”、“性”的流行话语

    2.女性的“保守”与“开放”:对流行话语的一种矛盾反应

   四 “女—男”、“现代—传统”、“东方—西方”的二元式想象

   “讨论二”小结

  讨论三 日常生活中的“身体”、“性”及其关系:概括与反思

   一 “身体”、“性”以及两者的关系:一个概括

    1.身体与性的关系

    2.“身体”

    3.“性”

   二 女性日常生活中的“身体与性”研究:分析框架的反思

 致谢

“身体是什么?身体的定义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我们可能找到一个单一的定义,而是因为我们找不到一个单一的定义,在整个世界文化中有那么多的各种各样的对身体的定义。“如果你要是早一年半以莳问我这个问题,我可能会比较关注自己身体是否丰满,曲线是否优美.对异性的吸引指数有多高,但是从去年到现在,我更加关注自己身体的健康,包括身体的脏器和性器官、生殖生理器官.是否健康,是否卫生可能是我更加关注的。“如果是情人,就有那种(性的)感觉。但是要说夫妻,因为夫妻之间做爱就是一种常态,跟吃饭一样。说到夫妻生活不会给人性感的的感觉……”“对我自己来说,不可能让自己达到最有吸引力的时候,总有一种观念上的东西让自己不能那么做。但是我觉得最有性吸引力的是胸部要露出一点……但有一次看一个电影,那个人穿着镂空的黑色丝袜和黑色的高跟鞋,当时觉得那是我笫一次觉得腿很有性吸引力。以前不会觉得腿会很性感。但就看那人把腿搞成那样真的还挺有意思。“女性,如果关系特别好,我会觉得是开玩笑:如果关系不是特别好,比如说你吧,咱俩今天第一次见面,你说我性感.我会觉得你对我是一种奉承,男性的话,如果和我关系特别熟,我会觉得是在夸我:如果关系不是特别熟.我会觉得是他对我的一种言语上的非礼。在中国,我觉得如果一个男人想和你交往,他应该不会夸你性感:如果说他对你有点企图,倒是可能。”

〔美〕霭里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商务印书馆,1997。

〔英〕艾华:《大众传媒中的妇女与性》,载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平等与发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法〕布迪厄、康华德:《实践与反思》,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陈阳:《我国女性期刊中的女性形象》,《传播学论坛》,转载于http://ruanzixiao.myrice.com/wgnxqkzdxx040208.htm,2004年2月8号。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英〕乔安妮·恩特维斯特尔:《时髦的身体》,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方惠容:《“无事件境”与生活世界中的“真实”》,硕士论文,1996。

非非:《百年美丽》,《新周刊》,转载于http://culture.163.com/partner/weekly/editor/010307/010307_47263.html,2001年3月7日。

〔英〕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2004。

〔美〕冯珠娣(Judith Farquhar)、汪民安:《日常生活、身体、政治》,《社会学研究》2004年1月第109期,第107~113页。

〔法〕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法〕福柯:《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英〕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中的身体》,龙冰译,载汪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美〕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徐江敏译,(台北),桂冠,1992。

〔美〕盖格农:《性社会学——人类性行为》,李银河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何为:《集合行为的性质与发生的条件:女大学生宿舍集体说性》,硕士论文,2004。

黄盈盈:《想象与真实之间的他者:“性感”背后的性别差异》,《视角》,海外青年论坛第四届第三期,2004年7月31日,第35~45页。

黄俊杰:《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新视野》,《现代哲学》2002年第3期,第55~66页。

〔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英〕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欲》,陈永国、汪民安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江晓原:《性感:一种文化的解释》,海南出版社,2003。

〔美〕金西:《男性性行为》,潘绥铭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美〕金西:《女性性行为》,潘绥铭译,团结出版社,1990。

〔美〕康奈尔著《男性气质》,柳莉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法〕考夫曼:《女人的身体,男人的目光》,谢强、马月编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康正果:《身体和情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李康:《身体视角:重返“具体”的社会学》,载刘世定等主编《社会转型:北京大学青年学者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李猛:《常人方法学40年:1954~1994》,《国外社会学》1997年第2~5期。

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情感与性》,今日中国出版社,1994。

李银河编译《酷儿理论:西方90年代性思潮》,时事出版社,2000。

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罗四鸰:《学者会诊“身体写作”》,《文学报》,转载于新华网,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405/17/content_1473910.htm,2004年5月17日。

刘兵,荒林等:《以谁的眼光看“性感”》,http://www.shc2000.com/0403/yisheid.htm,2004年3月28日。

刘伯红、卜卫、陈新欣:《试析我国电视广告中的男女角色定型》,《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2期,第19~24页。

〔美〕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宋伟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美〕马克梦:《吝啬、泼妇、一夫多妻者》,王维东、杨彩霞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美〕马莉莲·亚隆:《乳房的历史》,何颖怡译,华龄出版社,2001。

〔美〕美国波士顿妇女健康写作集体:《美国妇女自我保健经典: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美〕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南帆:《身体的叙事》,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2003年4月9日。

潘绥铭、曾静:《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与性行为》,商务印书馆,2000。

潘绥铭等:《Sexuality研究会议论文集》,内部资料,2002。

潘绥铭、白维廉、王爱丽:《当代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观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身体娱乐》,http://et.21cn.com/topic/culture/body-show/,2005年3月10日。

〔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时尚健康美女的10大标准》,《时尚健康》网络版,http://trendsmag.sina.com.cn,2003年8月24日。

孙立平:《当代中国农村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鹭江出版社,2000。

孙立平:《迈向实践的社会学》,《学海》2002年第3期。

〔英〕特纳:《身体问题:社会理论的新近发展》,汪民安译,载汪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汪民安:《尼采、德勒兹、福柯:身体和主体》,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2003年4月9日。

汪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威廉·姆斯著《身体的控制》,朱虹译,载汪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翁玲玲:《台湾都会女性的新身体观:以台北市女性为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卷24,第4期,2002,第44~51页。

《“性之变”or“性革命”》,http://www.sina.com.cn,2002年12月9日。

杨念群:《论维新时代关于“习性”的构想及其意义》,《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第105~110页。

叶舒宪:《身体人类学随想》,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2003年4月9日。

张立平:《当代美国女性主义思潮述评》,《美国研究》1999年第2期。

《中国正身处第三次性革命》,http://she.xicn.net,2005年1月26日。

钟雪萍:《大众传媒与“女性话语”》,载金一虹、刘伯红主编《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与发展——理论·经济·文化·健康》,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最佳性感状态》,摘自:http://zzz.myrice.com/star/newpage44.htm,2003年5月16日。

Aggleton,P. and Parker(Eds.),R.G.,Culture,Society and Sexuality:A Reader,London:UCL Press,1999.

Beth,F.,Women and sex talk:popular culture and normative sexuality,Cruz,1998.

Boellstorff,T.& Leap,William L.,“Introduction:Globalization and ‘New’Articulations of Same-sex Desire”,in Speaking in Queer Tongues:Globalization and Gay Language,Ed.By William L.Leap and Tom Boellestorff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4.

Bogart,L.M.et al.,“Is It ‘Sex’?:College Students Interpretations of Sexual Behavior Terminology”,Journal of Sex Research,May,2000.

Bourdieu,P.,“Structures,Habitus,Practices” and “The Kabyle House,or the World Reversed”.In The Logic of Practice,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p.52-65、271-283.

Brownell,S.and Wasserstrom,J.N.,Chinese Femininities/Chinese Masculinities:A Reader,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2.

Butler,J.,Body that matters,NY and London:Routledge,NY and London,1993.

Butler,J.,Gender Trouble,NY and London:Routledge,NY and London,1999.

Certeau,M.,Heterologies Discourse on the other,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6.

Chandirimani,R.,“Talking about Sex”.Reproductive Health Matters 6(12):76-86,1998.

Cook,Nerida M and Jackson,Peter A.,“Desiring Constructs:Transforming Sex/Gender Orders in Twentieth Century Thailand”,in Genders & Sexualities in Mordern Thailand,Ed.By Peter A.Jackson & Nerida M.Cook,Silkworm Books,1999.

Dikotter,F.,Sex,culture and Modernity in China:Medical Sci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exual Identities in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1995.

Douglas,M.,Purity and Danger:An Analysis of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66.

Douglas,M.,“The Two Bodies”,in Natural Symbols:Explorations in Cosmology.N.Y.:Pantheon,1970.

Engels,F.,“On the part played by labor in the transition from ape to man”,in The Dialectics of Nature,N.Y.: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40.

Fang Hong,Footbinding,Feminism and Freedom,Frank cass London,Portland,1997.

Farquhar,J.,Appetites:Food and Sex in Post-Socialist China,Ch.2 & 3(pp.79-163),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02.

Farquhar,J.and Lock,M.,Beyond the Body proper:Reading the Anthropology of Material Life,Duke University Press,2004 draft version(2007 in press).

Finnane,A.& Mclanren,A.,Dress,Sex and Text in Chinese Culture,Monash Aisa Institute,Monash University,Clayton 3168 Australia,1999.

Foucault,M.,“Introduction.” In Herculine Barbin,Being the Recently Discovered Memoirs of a Nineteenth Century French Hermaphrodite.New York:Pantheon Books,pp.vii-xvii,1980.

Foucault,M.,“Sexuality and Solitude”,In,On Signs,Ed.By M.Blonsky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pp.365-372,1985.

Frank,A.W.,“Bringing Bodies Back in:A Decade Review”,Theory,Culture and Society,Vol.7,pp.131-162,1990.

Grosz,E.and Probyn,E.(editors),Sexy Bodies:The Strange Carnalities of Feminism,Routledge,London and NewYork,1995.

Haraway,D.,“A Manifesto for Cyborgs: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alist Feminism in the 1980s”,Simians,Cyborgs,and Women: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NY:Routledge,pp.149-181、1991.

Haraway,D.,“Corporealization and Genetic Fetishism.”,in Modest_Witness @ Second Millennium.Female Man_Meets OncoMouseTM,New York:Routledge,1997.

Harriet,E.,Women and sexuality in China,New York:Continuum,1997.

Henriot.C.,Prostitution and Sexuality in Shanghai.A Social History,1849-194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Hershatter,G.,Dangerous Pleasures,Prostitution and Modernity in Twentieth-Century Shanghai,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Reprint edition,1999.

Honig,E.and Hershatter,G.,Personal Voices:Chinese Women in the 1980s,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Jackson,S.,Feminism and Sexuality:A reader,Columbia,1996.

Jankowiak,W.,“Proper Men and Proper Women:Parental Affection in the Chinese Family”,in Chinese Femininities/Chinese Masculinities:A Reader,pp.361-380,Ed.By Susan Brownell and Jeffery N.Wasserstro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2.

James Farrer,Opening Up:Youth Sex Culture and Market Reform in Shanghai,.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2.

Jefferys,Elaine,“Talking Sex and Sexuality in China”,in Sex and Sexuality in China,London,Ed.By Elaine Jeffreys;New York:RoutledgeCurzon,2002.

McMillan,J.,Sex,Science and Morality in China,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2006.

Louie,K.,Theorising Chinese Masculinity:society and gender in Chin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Kuriyama,S.,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Preface and Ch.I(pp.7-60),Ch.VI(pp.233-270),1999.

Lauman,E.O.& Gagnon,J.H.,“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Sexual Action”,in Conceiving Sexuality,Approaches to Sex Research in a Postmodern world,Ed.by Richard G.Parker and John H.Gagnon,pp.183-214,Routledge New York and London,1995.

Lock,M.,“Menopause,Local Biologies and Cultures of Aging”,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13(4):494-504,2001.

Lock,M.,“Symptom reporting at menopause:a review of cross-cultural findings”,Journal of the British Menopause Society,December,8:132-136,2002.

Lock,M.,Twice Dead:Organ Transplants and the Reinvention of Death.Ch.10 & 11(pp.235-290),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2.

Lock,M.,“Cultivating the Body:Anthropology and epistemologies of Bodily Practice and Knowledge”,Annual Reviews in Anthropology 22:133-155,1993.

Lock,M.,Scheper-Hughes,N.,“The mindful body:A Prolegomenon to Future Work in Medical Anthropology”,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 1(1):6-41,1987.

Marx,K.,The German Ideology,Part I,pp.39-60,N.Y.: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47.

Mauss,M.,“Techniques of the Body”,Economy and Society 2:70-88,1973.

Merleau-Ponty,M.,The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Tr.Colin Smith.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62.

Miles,M.B.and Huberman,A.M.,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A Sourcebook of New Methods,Hills:Sage,1984.

Moore,H.L.,Space,Text and Gend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Moore,H.L.,A Passion for Difference,Polity Press,1994.

O’Neill,J.,Five Bodies,Cornell University,1985.

O’Grady,K.and Wansbrough,P.,Sweet Secrets:Stories of Menstruation,Toronto:Second Story Press,1997.

Parker,R.G.and Gagnon,J.H.,Conceiving Sexuality:Approaches to Sex Research in a Postmodern World,Routledge New York and London,1995.

Plummer,Ken,Telling Sexual Stories:Power,Change and Social Worlds,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1995.

Rabinow,P.(ed),The Foucault Reader NY:Pantheon,1984.

Robinson,I.E.,Balkwell,J.W.,& Ward,D.M.,Meaning and behavior:An empirical study in sociolinguistics.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43,253-258,1980.

Strathern,A.,Body thoughts,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6.

Tan,M.L.,Sex and Sexuality,University Center for Women’s Studies Foundation,Inc,1998.

Tan,M.L.,Ma.Theresa Ujano Batangan,Henrietta Cabado-espanola,Love and Desire,University Centre for Women’s Studies,2001.

Turner,T.,“The Social Skin”,in Not Work Alone:A cross-cultural view of activities superfluous to survival,Ed.by Jeremy Cherfas and Roger Lewin pp.112-120,136-139.Beverly Hills:Sage,1980.

Turner,B.S.(second edition),The body and society,SAGE publications,2002.

Vance,C.S.,“Anthropology Rediscovers Sexuality:A Theoretical Comment”,Culture,Society and Sexuality:A Reader(1999),By UCL press,pp.39-54,1991.

Waldby,C.,“An Initial History”,the Visible Human Project:Informatic Bodies and Posthuman Medicine,New York:Routledge,pp.1-18,2000.

Weeks,J.,Sexuality,Ellis Horwood Ltd and Tavistock Publications Ltd,1986.

Wiederman,Michael W.,“Women’s Body Image Self-Consciousness During Physical Intimacy With a Partner”,Journal of Sex Research;Vol.37 Issue 1,p.60,2000.

Wiederman,Michael W.,Hurst,Shannon R.,“Body size,physical attractiveness,and body image among young adult women”,Journal of Sex Research;Vol.35 Issue 3,p.272,1998.

Wolszon,L.R.,“Women’s Body Image Theory and Research”.Th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Thousand Oaks;Jan,v41 n4 p.542(16),1998.

Mayfair Yang,“From Gender Erasure to Gender Difference:State Feminism,Consumer Sexuality,and a Feminist Public Sphere in China”,in Women and Public Sphere in Transnational China,New York:Routledge,1999.

Mayfair Yang,Space of Their Own:Women’s Public Sphere in Transnational China,Minneapolis Lond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9.

Mayfair Yang,Through Chinese Women’s Eyes,50 minute documentary,distributed by Women Make Movies,New York City,1997.

Zito,A.,Body,Subject and Power in China,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简 介:半个世纪以来,发端于海外的中国研究已从社会科学的边缘走向这一知识体系的中心,由西方学人独步的学术论域成为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全球学人共享的研究旨趣,同时也成了世界学术界了解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窗口。《中国研究》的创刊意在推动中国研究领域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增进,更在使日益成为显学的中国研究领域能够听到中国的声音。

作者: 周晓虹 谢曙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