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信息
序 释放与引领:一个传媒思想家的新10年
总序
珞珈问道文丛编委会
第一部分 媒介与社会
和谐社会框架下的中国新闻传媒发展
一 构建和谐社会与新闻传媒的关系
二 中国新闻传媒发展的轨迹回顾
三 中国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定位与作用
四 当前中国新闻传媒运用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五 当前中国新闻传媒业发展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大陆报纸种群演进的逻辑分析
一 报纸种群及其特性
二 中国大陆报纸种群演进的逻辑
三 中国大陆报纸种群演进逻辑的启示
构建和谐社会与新闻传媒责任担当
一 和谐社会思想追求与新闻传媒天赋使命的契合
二 当前新闻传媒不和谐现象透视
(一)公共信息平台的倾斜与媒体话语权的失衡
(二)新闻媒体镜像的歪置与失真
(三)新闻媒体人文关怀的缺失
三 重构新闻公共性,改革报道理念,做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守护者
(一)重构新闻传媒公共性,以新闻专业精神建构真实社会镜像,确保信息公平
(二)革新传播理念、调整报道视角,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舒缓社会矛盾
(三)强化舆论监督和社会危机预警机制,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转型期中国新闻道德问题的制度环境分析
一 转型的困境:新闻道德失序的主要问题
二 新闻道德的制度背景:契约性授权和用权的社会责任
三 制度断裂:转型期新闻道德问题制度环境分析
四 制度创新:建构转型期新闻道德制度良性环境
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与法制建设的互动关系
一 新闻舆论监督对我国法制建设产生的作用
(一)新闻舆论监督促进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完善
(二)新闻舆论监督促进司法权的正当行使
(三)新闻舆论监督抑制司法腐败
二 新闻舆论监督与法制建设的冲突:媒体审判
三 实现新闻舆论监督与法制建设的良性互动
(一)依法进行新闻舆论监督
(二)司法部门要恪守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
构筑“以农民为本”的新农村传播体系
一 重点发展电视和网络媒介
二 以农民社会阶层作为目标受众,优化传播内容
三 构建以农民为传播主体的大众传媒利益表达渠道
金融危机与中国传媒业的责任
一 不要低估这次金融危机给中国传媒业带来的影响
(一)媒介生存环境有可能发生剧烈变化
1.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日趋减缓
2.诱发社会矛盾、社会危机的因素加大
3.人们对社会生活发展前景的期待会恶化
(二)媒介的经营和主业都将受到直接的冲击
1.媒介产品的消费能力下降,注意力资源有可能流失
2.广告经营额将进入缩水期,市场前景不容乐观
3.股市低迷,传媒板块股价大幅跳水,传媒融资将陷入困境
二 不要忽视(放弃)这次金融危机给中国传媒业带来的机遇
(一)国际传媒业传统格局有望打破
1.2008年以来,西方传媒业传出的是一片坏消息
2.中国国家形象和国际话语权有了改善和提升
(二)我国媒体迎来史无前例的好环境
三 不要忘记在这次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传媒业的责任担当
(一)要正确地塑造、维护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传媒形象
1.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报道真实的中国故事
2.注重新闻话语的专业追求与表达,摒弃“宣传调”“宣传腔”
3.要有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敢于并善于发出“中国声音”
(二)要以人为本,增加社会生活的透明度,为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尽职
1.一定要解放思想,勇于在“第一时间”及时发布所谓的“敏感信息”,以掌握舆论的主导权
2.要重视新闻报道的解释力,竭尽全力降低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
3.要深化关注民生,着力提升公众的公民意识
(三)要求新求变,“危”中寻“机”,努力开创中国传媒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之道
第二部分 媒介角色与传播运作
中国传媒在公共空间建构中的角色考察
一 市场逻辑下的表达平台开辟者
二 碎片化理念下的离散建构者
三 强国家影响下的非常规实践者
从新闻执政到公共服务: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角色重构
一 政府新闻发言人角色的内涵
(一)政务信息发布者
(二)政府诉求代言者
(三)政府危机公关者
二 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角色担当中的迷失现象
(一)角色担当的缺位
(二)角色担当的错位
(三)角色担当的越位
三 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角色担当迷失的原因
(一)政府新闻发言人工作设定上的“政府自利性至上”的倾向
(二)政府新闻发言人机构设置上的“强行政管理”倾向
(三)政府新闻发言人队伍构成上的“强政治化”倾向
四 从新闻执政到公共服务:重构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角色
(一)强化彰显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公共服务角色职能
(二)提振政府新闻发言人公共服务角色的社会认同感
(三)不断优化调适政府新闻发言人的“服务者”形象
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
一 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
二 建构记者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和谐统一
(一)客观辩证地认识与处理记者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二)新闻界需要重提“正本清源”的问题
(三)内化记者的职业理念与公德意识
(四)构建监督媒介的社会控制体系
论新闻传播中的公共利益原则
一 公共利益的神话
二 新闻传播活动中公共利益原则的运作现实
三 对新闻传播活动中公共利益原则的思考
构建和谐社会与新闻传媒报道的人文智慧
一 人文性底蕴是新闻传媒报道的生存根基
二 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新闻传媒报道的实践理性
三 人文关怀是新闻传媒报道实践理论的核心
四 新闻传媒报道的人文智慧彰显要求
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演进中的媒介角色变迁考察
一 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合法性资源与单一的政治工具(1949年~1978年)
二 意识形态、经济绩效并重的合法性资源与有限多元的宣传工具(1978年~20世纪90年代初期)
三 不断拓展中的合法性资源与多元的传播工具(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
论新闻媒体对争议性事件的报道框架
一 引言
二 研究理论背景与问题
(一)新闻框架的相关理论
(二)研究问题
三 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择
(二)时间段的选择
四 研究内容
(一)高层次结构框架分析:媒体对事件的定性
(二)中层次结构框架分析:报道的结构、议题与信源
1.媒体报道的结构范式
2.媒体报道的议题范围
3.信息源
(三)低层次结构框架分析:周正龙的媒介形象
五 结论与反思
挑战现实理性 构建浪漫真实
一 新新闻:挑战理性的“存在”之果
二 主观的新新闻:建构另类的“符号真实”
三 新新闻:新闻的浪漫诗人,文学的现实战士
论动漫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叙事价值
一 电视新闻动漫叙事的传播形式与特性
(一)导语画面综合类动漫
(二)新闻要点凸现类动漫
(三)新闻事件描述类动漫
(四)平面、网络媒体借鉴类动漫
二 电视新闻动漫的叙事价值分析
(一)动漫传播的图像叙事价值
(二)动漫传播的新闻保真价值
(三)动漫传播的现场满足价值
(四)动漫传播的信息注意价值
三 结语
数字纪录片:在真实与虚构之间
一 纪录片本体属性的再探究
二 数字纪录片的产生及本体辨析
三 数字纪录片的影像意义检视
四 数字纪录片的底线和发展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数字纪录片不能违背主观真实的底线
(二)数字纪录片创作要注意把握的原则
五 结束语
奥运新闻报道:从认同到和谐
一 奥运会作为典型的媒介事件,是媒体建构民族身份认同的最佳机遇
(一)进一步向世界展示和谐、健康、文明的国家形象
(二)进一步增强和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与自豪感
二 奥运会作为多元、异质文化的集散地,是新闻媒体通过文化间的沟通推进全球和谐的有效途径
(一)全球和谐需要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多元文化共存与融合
(二)全球和谐需要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异质文化的对话与碰撞
三 从认同到和谐,对北京奥运会新闻报道提出具体要求
(一)树立全球化的意识,即奥运新闻报道要有全球观
(二)掌握跨文化传播与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三)增强新闻报道的服务性与互动性
(四)注重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与人文价值
从深圳卫视《第一现场》的实践看民生新闻节目转型
一 以增加新闻厚度来提高传播价值
(一)报料:纵横挖掘,价值提升
(二)时政:硬料软制,民生解读
(三)监督:不为过瘾,但求建言
(四)言论:互动空间,多元观点
二 以拓展着力的广度来提升竞争优势
(一)地方栏目,环球视角
(二)衍生栏目,集成效应
(三)新媒合作,立体传播
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对灵魂深处的探寻
一 关于理性与责任
二 关于人文情怀
三 关于文体与文风
四 关于广播特色
五 关于问题
第三部分 媒介市场运营与发展战略
中国大陆传媒市场的现状与走势
一 大陆传媒市场的现状
(一)传媒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高
(二)传媒市场建构和规制力度显著加大
(三)传媒市场主体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态势
(四)传媒参与“国际竞争”的势头勃起
(五)传媒运作方式开始市场化
二 大陆传媒市场的走势
(一)强化内容经营促使媒介做强做优
(二)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提速
(三)跨媒体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整合注意力资源、实施跨行业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四)网络产业快速发展
(五)经营创新打造传媒集团
(六)全国统一的报业市场正在形成
(七)平面媒体读者流失与手机媒体持续“升温”
虚拟与实体:传媒市场运营的二元解构
一 虚拟经济:理解传媒产业市场化运营的新视角
二 传媒虚拟经济市场运营的方式与特征
三 传媒虚拟经济市场运营的内在机制
四 结语
类型化——中国大陆广播的市场突围之道
一 大陆类型化广播发展现状
二 中国大陆类型化广播存在的问题
三 中国大陆类型化广播的发展战略
《南方都市报》主流化转型透视
一 办报理念的转变
二 报纸口号的转变
(一)草创阶段(1997~1999)
(二)腾飞阶段(2000~2002)
(三)转型阶段(2003~2008)
三 报纸版面的转变
四 报料渠道的转变
五 新闻绩效考核管理机制的转变
六 经营理念的转变
结语
区域性广电传媒如何“跨区域”发展
一 广电传媒“跨区域”发展中存在的几个矛盾
(一)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之间的矛盾
(二)“跨区域”扩张与地方保护之间的矛盾
(三)跨区域传播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
(四)区域与区域之间发展理念的差异与矛盾
(五)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的矛盾
(六)人员“吐故”与“纳新”之间的矛盾
(七)内容供给与受众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 对区域性广电传媒“跨区域”发展的几点思考
报业集团的成长路径思考
一 聚合:从“核心能力”到“综合竞争力”
二 联盟:从“自我发展”到“合力发展”
三 运营:从“传媒产业”到“文化产业”
电视媒体联盟的优化升级策略
一 联盟层次:从松散型结盟向治理型联盟升级
二 联盟原则:从共享同类资源向寻找补充资源拓展
三 联盟目标:从收视市场向新型市场延伸
第四部分 国际传播与媒介话语权
当代恐怖主义与传媒
一 传媒制造:从冲突走向暴力
(一)弱势族群的传媒边缘化
(二)双重价值标准的挤压
(三)暴力和宣传的联合
二 传媒合谋:恐怖主义的扩散
(一)暴力剧场的恐怖效应
(二)报道饱和与恐怖升级的恶性循环
(三)传媒全球化与恐怖主义的蔓延
三 和解的迷思:传媒是否能消除恐怖
(一)传媒能否避免成为人质?
(二)没有赢家的角力?
(三)和平传播的前景
对中日传媒关于两国关系报道的文化思考
一 集体记忆的建构
二 文化身份的表述
三 国家利益的张力
四 中日关系报道的理性建构
制造认同:大众传媒对国际冲突的再现
一 身份认同:国际冲突与传媒再现的驱动力
二 认同建构的文化脉络
三 制造认同的权力过程
四 结论
《人民日报》(1997~2006)镜像下的美国国家形象建构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
(一)样本采集与分析单元
1.目标媒体的选定
2.时间范围的选定
3.分析单位的选定
(二)类目建构
1.报道主题
2.报道态度
3.版面
4.报道类型
5.消息来源
(三)编码与数据分析
三 研究发现
(一)主题选择性强,呈定型视角
(二)报道态度呈现选择性客观,纪实性报道占主体
(三)报道体裁集中,讲究写作技巧
(四)报道版面固定,强势分布得当
(五)消息来源单一,主要依赖本国通讯社
(六)小结
四 分析与思考
报道世界 传播中国
一 信息服务与风险预警:后危机时代新闻媒体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责任体现
二 中国立场与国际表达:后危机时代新闻媒体对国际话语权的争取
(一)报道世界:后危机时代新闻媒体全球化视野与意识的强化
(二)传播中国:后危机时代新闻媒体对外传播的国际表达
(三)重视新媒体在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
第五部分 媒介素养教育与学科建设
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和媒介素养教育
一 良性互动的缺失:媒介和未成年人的关系现状分析
二 媒介的社会责任:媒介新思维和专业主义精神建构
三 批判性自主接受媒介: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教育
全面提升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的对策*
一 绪论
二 全面提升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的依据
(一)更新大学生群体的媒介观念
(二)构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科学内容体系
(三)开拓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媒介实践途径
强化传媒人职业素养教育琐议*
一 引言
二 传媒人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教育
三 传媒人责任担当教育
漫谈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优化*
一 领导干部媒介接触和使用素养的优化
(一)面向媒介,公开信息
(二)适应政府公关传播的机制,主动接近和使用媒介
(三)培养危机公关传播的能力
二 领导干部接受媒介监督素养的优化
我国新闻学10年发展的哲学思考
一 10年新闻学发展的历史源流
二 10年新闻学发展的现实动因分析
三 10年新闻学发展的现状描述
(一)研究的基点发生了变化
(二)研究方法发生了变化
(三)研究的角度发生了变化
四 对10年新闻学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多研究实际问题
(二)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
(三)革除研究中的浮躁习气
(四)改革现有学术研究体制
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 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新闻传播博士生教育的几点建议
制度安排失当:当前我国高校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建设亟待解决的一大障碍
一 过强的功利性目的,导致大学精神的缺失
二 对现代迷信的推崇导致学科自觉的迷失
附:中国新闻教育要走规范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教材不宜太多太滥
办学要有自己的特色
培养有思想的传媒人
实习单位要精挑细选
好新闻的标准有三个
博士生质量要提高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