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4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媒介思辨录图书

Thoughts on Media: A Collection

SSAPID:101-5295-1581-01
ISBN:978-7-5097-6588-3
DOI:
ISSN:

[内容简介] 当下中国正处在以现代化、市场化、全球化、民主化为主导的深刻的社会转型中。作为社会信息系统的大众传播媒介,既经受着这一转型的冲击和洗礼,同时又在积极地影响并助推着这一转型。作者在《媒介思辨录》中思考的,不仅是抽象的传播理论,更重要的是把中国媒介的发展与当今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结台起来,“追寻现代新闻传媒的发展之道”,探索新闻传播与社会转型的互动与互构。

相关信息

丛书名:珞珈问道文丛
作 者: 罗以澄
编 辑:刘娟;杨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信息与知识传播

 序 释放与引领:一个传媒思想家的新10年

 总序

 珞珈问道文丛编委会

 第一部分 媒介与社会

  和谐社会框架下的中国新闻传媒发展

   一 构建和谐社会与新闻传媒的关系

   二 中国新闻传媒发展的轨迹回顾

   三 中国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定位与作用

   四 当前中国新闻传媒运用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五 当前中国新闻传媒业发展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大陆报纸种群演进的逻辑分析

   一 报纸种群及其特性

   二 中国大陆报纸种群演进的逻辑

   三 中国大陆报纸种群演进逻辑的启示

  构建和谐社会与新闻传媒责任担当

   一 和谐社会思想追求与新闻传媒天赋使命的契合

   二 当前新闻传媒不和谐现象透视

    (一)公共信息平台的倾斜与媒体话语权的失衡

    (二)新闻媒体镜像的歪置与失真

    (三)新闻媒体人文关怀的缺失

   三 重构新闻公共性,改革报道理念,做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守护者

    (一)重构新闻传媒公共性,以新闻专业精神建构真实社会镜像,确保信息公平

    (二)革新传播理念、调整报道视角,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舒缓社会矛盾

    (三)强化舆论监督和社会危机预警机制,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转型期中国新闻道德问题的制度环境分析

   一 转型的困境:新闻道德失序的主要问题

   二 新闻道德的制度背景:契约性授权和用权的社会责任

   三 制度断裂:转型期新闻道德问题制度环境分析

   四 制度创新:建构转型期新闻道德制度良性环境

  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与法制建设的互动关系

   一 新闻舆论监督对我国法制建设产生的作用

    (一)新闻舆论监督促进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完善

    (二)新闻舆论监督促进司法权的正当行使

    (三)新闻舆论监督抑制司法腐败

   二 新闻舆论监督与法制建设的冲突:媒体审判

   三 实现新闻舆论监督与法制建设的良性互动

    (一)依法进行新闻舆论监督

    (二)司法部门要恪守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

  构筑“以农民为本”的新农村传播体系

   一 重点发展电视和网络媒介

   二 以农民社会阶层作为目标受众,优化传播内容

   三 构建以农民为传播主体的大众传媒利益表达渠道

  金融危机与中国传媒业的责任

   一 不要低估这次金融危机给中国传媒业带来的影响

    (一)媒介生存环境有可能发生剧烈变化

     1.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日趋减缓

     2.诱发社会矛盾、社会危机的因素加大

     3.人们对社会生活发展前景的期待会恶化

    (二)媒介的经营和主业都将受到直接的冲击

     1.媒介产品的消费能力下降,注意力资源有可能流失

     2.广告经营额将进入缩水期,市场前景不容乐观

     3.股市低迷,传媒板块股价大幅跳水,传媒融资将陷入困境

   二 不要忽视(放弃)这次金融危机给中国传媒业带来的机遇

    (一)国际传媒业传统格局有望打破

     1.2008年以来,西方传媒业传出的是一片坏消息

     2.中国国家形象和国际话语权有了改善和提升

    (二)我国媒体迎来史无前例的好环境

   三 不要忘记在这次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传媒业的责任担当

    (一)要正确地塑造、维护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传媒形象

     1.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报道真实的中国故事

     2.注重新闻话语的专业追求与表达,摒弃“宣传调”“宣传腔”

     3.要有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敢于并善于发出“中国声音”

    (二)要以人为本,增加社会生活的透明度,为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尽职

     1.一定要解放思想,勇于在“第一时间”及时发布所谓的“敏感信息”,以掌握舆论的主导权

     2.要重视新闻报道的解释力,竭尽全力降低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

     3.要深化关注民生,着力提升公众的公民意识

    (三)要求新求变,“危”中寻“机”,努力开创中国传媒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之道

 第二部分 媒介角色与传播运作

  中国传媒在公共空间建构中的角色考察

   一 市场逻辑下的表达平台开辟者

   二 碎片化理念下的离散建构者

   三 强国家影响下的非常规实践者

  从新闻执政到公共服务: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角色重构

   一 政府新闻发言人角色的内涵

    (一)政务信息发布者

    (二)政府诉求代言者

    (三)政府危机公关者

   二 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角色担当中的迷失现象

    (一)角色担当的缺位

    (二)角色担当的错位

    (三)角色担当的越位

   三 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角色担当迷失的原因

    (一)政府新闻发言人工作设定上的“政府自利性至上”的倾向

    (二)政府新闻发言人机构设置上的“强行政管理”倾向

    (三)政府新闻发言人队伍构成上的“强政治化”倾向

   四 从新闻执政到公共服务:重构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角色

    (一)强化彰显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公共服务角色职能

    (二)提振政府新闻发言人公共服务角色的社会认同感

    (三)不断优化调适政府新闻发言人的“服务者”形象

  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

   一 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

   二 建构记者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和谐统一

    (一)客观辩证地认识与处理记者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二)新闻界需要重提“正本清源”的问题

    (三)内化记者的职业理念与公德意识

    (四)构建监督媒介的社会控制体系

  论新闻传播中的公共利益原则

   一 公共利益的神话

   二 新闻传播活动中公共利益原则的运作现实

   三 对新闻传播活动中公共利益原则的思考

  构建和谐社会与新闻传媒报道的人文智慧

   一 人文性底蕴是新闻传媒报道的生存根基

   二 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新闻传媒报道的实践理性

   三 人文关怀是新闻传媒报道实践理论的核心

   四 新闻传媒报道的人文智慧彰显要求

  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演进中的媒介角色变迁考察

   一 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合法性资源与单一的政治工具(1949年~1978年)

   二 意识形态、经济绩效并重的合法性资源与有限多元的宣传工具(1978年~20世纪90年代初期)

   三 不断拓展中的合法性资源与多元的传播工具(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

  论新闻媒体对争议性事件的报道框架

   一 引言

   二 研究理论背景与问题

    (一)新闻框架的相关理论

    (二)研究问题

   三 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择

    (二)时间段的选择

   四 研究内容

    (一)高层次结构框架分析:媒体对事件的定性

    (二)中层次结构框架分析:报道的结构、议题与信源

     1.媒体报道的结构范式

     2.媒体报道的议题范围

     3.信息源

    (三)低层次结构框架分析:周正龙的媒介形象

   五 结论与反思

  挑战现实理性 构建浪漫真实

   一 新新闻:挑战理性的“存在”之果

   二 主观的新新闻:建构另类的“符号真实”

   三 新新闻:新闻的浪漫诗人,文学的现实战士

  论动漫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叙事价值

   一 电视新闻动漫叙事的传播形式与特性

    (一)导语画面综合类动漫

    (二)新闻要点凸现类动漫

    (三)新闻事件描述类动漫

    (四)平面、网络媒体借鉴类动漫

   二 电视新闻动漫的叙事价值分析

    (一)动漫传播的图像叙事价值

    (二)动漫传播的新闻保真价值

    (三)动漫传播的现场满足价值

    (四)动漫传播的信息注意价值

   三 结语

  数字纪录片:在真实与虚构之间

   一 纪录片本体属性的再探究

   二 数字纪录片的产生及本体辨析

   三 数字纪录片的影像意义检视

   四 数字纪录片的底线和发展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数字纪录片不能违背主观真实的底线

    (二)数字纪录片创作要注意把握的原则

   五 结束语

  奥运新闻报道:从认同到和谐

   一 奥运会作为典型的媒介事件,是媒体建构民族身份认同的最佳机遇

    (一)进一步向世界展示和谐、健康、文明的国家形象

    (二)进一步增强和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与自豪感

   二 奥运会作为多元、异质文化的集散地,是新闻媒体通过文化间的沟通推进全球和谐的有效途径

    (一)全球和谐需要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多元文化共存与融合

    (二)全球和谐需要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异质文化的对话与碰撞

   三 从认同到和谐,对北京奥运会新闻报道提出具体要求

    (一)树立全球化的意识,即奥运新闻报道要有全球观

    (二)掌握跨文化传播与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三)增强新闻报道的服务性与互动性

    (四)注重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与人文价值

  从深圳卫视《第一现场》的实践看民生新闻节目转型

   一 以增加新闻厚度来提高传播价值

    (一)报料:纵横挖掘,价值提升

    (二)时政:硬料软制,民生解读

    (三)监督:不为过瘾,但求建言

    (四)言论:互动空间,多元观点

   二 以拓展着力的广度来提升竞争优势

    (一)地方栏目,环球视角

    (二)衍生栏目,集成效应

    (三)新媒合作,立体传播

  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对灵魂深处的探寻

   一 关于理性与责任

   二 关于人文情怀

   三 关于文体与文风

   四 关于广播特色

   五 关于问题

 第三部分 媒介市场运营与发展战略

  中国大陆传媒市场的现状与走势

   一 大陆传媒市场的现状

    (一)传媒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高

    (二)传媒市场建构和规制力度显著加大

    (三)传媒市场主体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态势

    (四)传媒参与“国际竞争”的势头勃起

    (五)传媒运作方式开始市场化

   二 大陆传媒市场的走势

    (一)强化内容经营促使媒介做强做优

    (二)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提速

    (三)跨媒体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整合注意力资源、实施跨行业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四)网络产业快速发展

    (五)经营创新打造传媒集团

    (六)全国统一的报业市场正在形成

    (七)平面媒体读者流失与手机媒体持续“升温”

  虚拟与实体:传媒市场运营的二元解构

   一 虚拟经济:理解传媒产业市场化运营的新视角

   二 传媒虚拟经济市场运营的方式与特征

   三 传媒虚拟经济市场运营的内在机制

   四 结语

  类型化——中国大陆广播的市场突围之道

   一 大陆类型化广播发展现状

   二 中国大陆类型化广播存在的问题

   三 中国大陆类型化广播的发展战略

  《南方都市报》主流化转型透视

   一 办报理念的转变

   二 报纸口号的转变

    (一)草创阶段(1997~1999)

    (二)腾飞阶段(2000~2002)

    (三)转型阶段(2003~2008)

   三 报纸版面的转变

   四 报料渠道的转变

   五 新闻绩效考核管理机制的转变

   六 经营理念的转变

   结语

  区域性广电传媒如何“跨区域”发展

   一 广电传媒“跨区域”发展中存在的几个矛盾

    (一)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之间的矛盾

    (二)“跨区域”扩张与地方保护之间的矛盾

    (三)跨区域传播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

    (四)区域与区域之间发展理念的差异与矛盾

    (五)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的矛盾

    (六)人员“吐故”与“纳新”之间的矛盾

    (七)内容供给与受众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 对区域性广电传媒“跨区域”发展的几点思考

  报业集团的成长路径思考

   一 聚合:从“核心能力”到“综合竞争力”

   二 联盟:从“自我发展”到“合力发展”

   三 运营:从“传媒产业”到“文化产业”

  电视媒体联盟的优化升级策略

   一 联盟层次:从松散型结盟向治理型联盟升级

   二 联盟原则:从共享同类资源向寻找补充资源拓展

   三 联盟目标:从收视市场向新型市场延伸

 第四部分 国际传播与媒介话语权

  当代恐怖主义与传媒

   一 传媒制造:从冲突走向暴力

    (一)弱势族群的传媒边缘化

    (二)双重价值标准的挤压

    (三)暴力和宣传的联合

   二 传媒合谋:恐怖主义的扩散

    (一)暴力剧场的恐怖效应

    (二)报道饱和与恐怖升级的恶性循环

    (三)传媒全球化与恐怖主义的蔓延

   三 和解的迷思:传媒是否能消除恐怖

    (一)传媒能否避免成为人质?

    (二)没有赢家的角力?

    (三)和平传播的前景

  对中日传媒关于两国关系报道的文化思考

   一 集体记忆的建构

   二 文化身份的表述

   三 国家利益的张力

   四 中日关系报道的理性建构

  制造认同:大众传媒对国际冲突的再现

   一 身份认同:国际冲突与传媒再现的驱动力

   二 认同建构的文化脉络

   三 制造认同的权力过程

   四 结论

  《人民日报》(1997~2006)镜像下的美国国家形象建构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

    (一)样本采集与分析单元

     1.目标媒体的选定

     2.时间范围的选定

     3.分析单位的选定

    (二)类目建构

     1.报道主题

     2.报道态度

     3.版面

     4.报道类型

     5.消息来源

    (三)编码与数据分析

   三 研究发现

    (一)主题选择性强,呈定型视角

    (二)报道态度呈现选择性客观,纪实性报道占主体

    (三)报道体裁集中,讲究写作技巧

    (四)报道版面固定,强势分布得当

    (五)消息来源单一,主要依赖本国通讯社

    (六)小结

   四 分析与思考

  报道世界 传播中国

   一 信息服务与风险预警:后危机时代新闻媒体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责任体现

   二 中国立场与国际表达:后危机时代新闻媒体对国际话语权的争取

    (一)报道世界:后危机时代新闻媒体全球化视野与意识的强化

    (二)传播中国:后危机时代新闻媒体对外传播的国际表达

    (三)重视新媒体在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

 第五部分 媒介素养教育与学科建设

  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和媒介素养教育

   一 良性互动的缺失:媒介和未成年人的关系现状分析

   二 媒介的社会责任:媒介新思维和专业主义精神建构

   三 批判性自主接受媒介: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教育

  全面提升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的对策*

   一 绪论

   二 全面提升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的依据

    (一)更新大学生群体的媒介观念

    (二)构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科学内容体系

    (三)开拓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媒介实践途径

  强化传媒人职业素养教育琐议*

   一 引言

   二 传媒人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教育

   三 传媒人责任担当教育

  漫谈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优化*

   一 领导干部媒介接触和使用素养的优化

    (一)面向媒介,公开信息

    (二)适应政府公关传播的机制,主动接近和使用媒介

    (三)培养危机公关传播的能力

   二 领导干部接受媒介监督素养的优化

  我国新闻学10年发展的哲学思考

   一 10年新闻学发展的历史源流

   二 10年新闻学发展的现实动因分析

   三 10年新闻学发展的现状描述

    (一)研究的基点发生了变化

    (二)研究方法发生了变化

    (三)研究的角度发生了变化

   四 对10年新闻学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多研究实际问题

    (二)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

    (三)革除研究中的浮躁习气

    (四)改革现有学术研究体制

  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 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新闻传播博士生教育的几点建议

  制度安排失当:当前我国高校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建设亟待解决的一大障碍

   一 过强的功利性目的,导致大学精神的缺失

   二 对现代迷信的推崇导致学科自觉的迷失

  附:中国新闻教育要走规范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教材不宜太多太滥

   办学要有自己的特色

   培养有思想的传媒人

   实习单位要精挑细选

   好新闻的标准有三个

   博士生质量要提高

 后记

当下中国正处在以现代化、市场化、全球化、民主化为主导的深刻的社会转型中。作为社会信息系统的大众传播媒介,既经受着这一转型的冲击和洗礼,同时又在积极地影响并助推着这一转型。作者在《媒介思辨录》中思考的,不仅是抽象的传播理论,更重要的是把中国媒介的发展与当今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追寻现代新闻传媒的发展之道”,探索新闻传播与社会转型的互动与互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