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4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72

两岸农地利用比较图书

SSAPID:101-5288-0866-87
ISBN:7-80190-432-X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24章,内容包括台湾农地利用、农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变迁、农地资源及其变动、农地利用的时间变动、农地利用的空间变动、大陆农地利用、大陆农地资源开发利用、农地利用政策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喜玛拉雅学术文库·经济探索系列
作 者: 于宗先 毛育刚
编 辑:张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序

 第一篇 导论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土地、农地的重要性

   第二节 土地的特性

   第三节 农地的历史地位

   第四节 农地与农业人口

   第五节 农地的基本问题

    一 每户耕地面积太小,无规模经济之利

    二 农民对农地的过度利用

    三 农民对农地的不当利用

    四 平原农地的不当利用

    五 山坡地的不当利用

    六 河川地的滥挖

    七 乡间工厂的不当设立

    八 湖泊、林地被辟成农地

    九 大草原被过度利用

   第六节 农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一 水资源之破坏

    二 水域之破坏

    三 河川之污染

    四 森林资源之破坏

   第七节 农地利用规范

    一 水权分配问题

    二 湖泊、河川、森林的维护问题

    三 农地休耕问题

    四 农作物过量使用杀虫剂问题

    五 农地兴建工厂与农舍问题

   第八节 农地利用的研发工作

   第九节 农地变更用途之商榷

   第十节 农地利用的趋势

    一 农地面积仍会继续减少

    二 农业人口增加率逐渐降低会影响农地利用

    三 专业农区的出现

    四 休闲农业区的建立

    五 农村都市化

    六 农地重划

    七 农地释出

    八 以知识为基础的农地利用

   第十一节 两岸农地面面观

    一 起因

    二 布局

    三 内容

 第二篇 台湾农地利用

  第二章 农地利用之地理与自然条件

   第一节 地理条件

    一 地理位置

    二 岛屿组成与面积

    三 山脉、丘陵与台地

    四 平原与盆地

    五 主要港口

     (一)国际海港

     (二)渔港

     (三)机场

   第二节 气候条件

    一 气候特征

    二 气温

    三 降雨量

    四 降雨日数

    五 日照与湿度

    六 自然灾害

     (一)风灾

     (二)水灾

     (三)旱灾

     (四)冻害

   第三节 水资源条件

    一 河川概况

     (一)主要河川

     (二)次要河川

     (三)普通河川

    二 水库及拦沙坝

    三 水资源之供需分配

  第三章 农地利用之社会经济因素变迁

   第一节 经济发展

    一 经济成长与每人国民生产毛额

    二 “国内生产毛额”结构之演变

   第二节 人口成长

   第三节 人口分布

   第四节 农户与农户人口之变动

    一 农户之变动

    二 农户人口之变动

   第五节 农户与农户人口之分布

    一 农户之分布

    二 农户人口之分布

   第六节 专业与兼业农户之变动

    一 专、兼业农户数之变动

    二 专、兼业农户比例之变动

    三 专、兼业农户之地区分布

   第七节 农业劳动之变动

    一 第一阶段:农业劳动人数增加,农业劳动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率递降

    二 第二阶段:农业劳动人数与所占比率均递降

     (一)农业劳动人数与比率之变动

     (二)农业劳动之性别与年龄结构

   第八节 农场经营主之年龄与教育程度分配

    一 年龄分配

    二 教育程度分配

   第九节 每人粮食消费之改变

   第十节 农家与非农家消费支出及家庭现代化生活设备之比较

    一 消费支出

    二 家庭现代设备

    三 自有住宅比率及每户坪数

   第十一节 农民组织及其角色任务

    一 农民组织之种类

     (一)农会

     (二)水利会

     (三)农业合作社

     (四)渔会

     (五)农民产销班

    二 台湾农民组织之角色任务

     (一)上、下游农企业之经营

     (二)为农民与企业双方服务

     (三)为农民与政府之间之桥梁

     (四)实施农业推广与农民教育

    三 台湾农民组织之缺失

  第四章 土地资源概况分析

   第一节 土地之涵义

   第二节 按地形地势分类之土地资源

   第三节 按土地登记公、私有分类之土地资源

   第四节 按土地登记地目分类之土地资源

   第五节 都市土地与非都市土地之界定

   第六节 按非都市土地使用分区分类之土地资源

    一 特定农业区

    二 一般农业区

    三 工业区

    四 乡村区

    五 森林区

    六 山坡地保育区

    七 风景区

    八 国家公园区

    九 河川地

    十 特定专用区

   第七节 按非都市土地使用编定分类之土地资源

   第八节 各县市土地面积与人口密度之变动

   第九节 都市土地扩张

  第五章 农地资源及其变动

   第一节 广义农地资源之数量——耕地、林地及鱼塭面积

   第二节 耕地种类与面积之变动

    一 耕地种类

    二 耕地总面积之变动

    三 水、旱田面积之变动

    四 水、旱田比率之变动

   第三节 耕地之地区分布与变动

    一 耕地总面积之地区分布与变动

    二 水田之地区分布与变动

    三 旱田之地区分布与变动

   第四节 农家耕地规模之演变

    一 农家平均耕地面积

    二 规模别农户数之变动

   第五节 耕地之变更使用概况

  第六章 农地政策与农业发展策略之演变

   第一节 农业培养工业阶段(1945~1969年)

    一 农地改革

    二 增加农业生产

    三 促进农产贸易

    四 稻米政策

     (一)稻米增产

     (二)肥料换谷

     (三)田赋征实与随赋征购

     (四)平稳粮价

   第二节 政府支持农业及农民阶段(1969~1990年)

    一 农业政策纲要(1969年)之公布

    二 加速农村建设重要措施

    三 农业发展条例之立法

    四 稻米保证价格制度之推行

    五 提高农民所得加强农村建设方案与加强基层建设提高农民所得方案

    六 第二阶段农地改革

     (一)方案之主要内容

      1.提供扩大农场经营规模之购地贷款

      2.推行共同、委托及合作经营

      3.加速办理农地重划

      4.加强推行农业机械化

      5.配合措施

     (二)实施成果

      1.购地贷款方面

      2.推行共同、委托及合作经营方面

      3.农地重划方面

      4.农业机械化方面

    七 稻田转作计划

    八 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

   第三节 因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农业与农地政策之调整(1990~2000年)

    一 农业综合调整方案(1991~1997年)

    二 废止耕者有其田条例

     (一)实施耕者有其田条例之本质

     (二)实施耕者有其田条例之立法原则

     (三)实施耕者有其田条例之废止

     (四)对于耕者有其田应有之认知

    三 适应WTO规范之农业发展策略(1995年农业政策白皮书)

     (一)产业政策

     (二)农渔民政策

     (三)农地政策

     (四)国际农业合作之加强

    四 实施老农津贴

    五 农地释出方案

     (一)农地释出方案之缘起

     (二)农地释出方案之政策目标(林国庆;丘皓伶,1998)

     (三)农地释出之基本原则

     (四)农地释出总量监控

     (五)农地释出作业方式

      1.长程作业

      2.短程作业

     (六)回馈金之收取与优惠

     (七)放宽农地变更限制

      1.都市计划农业区

      2.非都市土地

     (八)审查程序

     (九)农地释出总量监控情形

   第四节 迈向21世纪之农业策略(2001年以后)

    一 整合科技与信息,厚植产业利基

    二 重视市场取向,创造竞争优势

    三 培育人才及强化农民组织,注入农村新活力

    四 加强农业环境保育,维护生物多样性

    五 建置法令、制度,落实政策推动

    六 凝聚全民共识,再创农业荣景

     (一)产业经营效率化

     (二)农民福利制度化

     (三)农村建设人文化

     (四)环境保育自然化

   第五节 未来农业之展望

  第七章 农地利用之时间变动

   第一节 耕地复种指数之演变

   第二节 按重要类别分之作物种植面积变动

   第三节 个别重要作物种植面积之变动

    一 重要普通作物

     (一)稻米

     (二)甘薯

     (三)落花生

     (四)大豆

     (五)玉米

     (六)高粱

     (七)小麦

    二 重要特用作物

     (一)制糖甘蔗

     (二)茶

     (三)烟草

     (四)树薯

     (五)油菜籽

     (六)琼麻

    三 重要青果

     (一)香蕉

     (二)菠萝

     (三)柑橘

     (四)龙眼

     (五)芒果

     (六)槟榔

     (七)梅

     (八)荔枝、梨、莲雾

    四 重要蔬菜

     (一)萝卜

     (二)竹笋

     (三)芦笋

     (四)甘蓝、白菜

     (五)毛豆

     (六)番茄

     (七)西瓜、瓜子瓜、香瓜

    五 重要花卉

     (一)菊花

     (二)唐菖蒲

     (三)玫瑰

     (四)百合

     (五)苗圃类

     (六)盆花类

   第四节 作物种植面积位序之变迁

  第八章 农地利用之空间变动

   第一节 耕地复种指数之地区比较

    一 按地区别之比较

    二 按县市别之比较

   第二节 重要作物之空间分布及其变动

    一 稻米及一般作物

     (一)稻米

     (二)甘薯

     (三)玉米

     (四)小麦

     (五)大豆

     (六)落花生

     (七)茶

     (八)制糖甘蔗

    二 蔬菜类

    三 青果类

     (一)香蕉、菠萝

     (二)椪柑、桶柑、柳橙

     (三)梅、梨

     (四)荔枝、龙眼、芒果

     (五)槟榔

   第三节 各县重要作物种植面积之变迁

    一 宜兰县

    二 台北县

    三 台中县

    四 云林县

    五 高雄县

    六 屏东县

    七 花莲县

   第四节 2000年各种重要作物之主要产区分布

   第五节 加入WTO对农业之影响

    一 稻米

    二 杂粮

    三 水果

    四 蔬菜

    五 畜产品

    六 渔产品

    七 加入WTO后大陆对台湾农业之影响

  第九章 农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

   第一节 改革前农地制度之缺失与衍生之问题

    一 农地制度之缺失

     (一)租佃制度盛行

     (二)佃权缺乏保障

     (三)佃租偏高

    二 衍生之问题

     (一)佃农缺乏增产诱因

     (二)地主多将资金冻结于农地,不利经济发展

     (三)业佃对立,农村不安

   第二节 农地改革之步骤与内容

    一 公地放租

     (一)公有耕地之来源

     (二)公地放租要点

      1.放租原则

      2.放租对象

      3.放租面积

      4.放租租额

      5.放租租期

     (三)公地放租之成果

     (四)公地放租之重要性

    二 耕地三七五减租

     (一)减租办法之订定

     (二)耕地三七五减租之主要内容

     (三)耕地三七五减租之实施

      1.成立机构,训练人员

      2.宣传三七五减租

      3.换订租约

      4.实地检查

     (四)耕地三七五减租条例之立法

      1.减轻租额负担

      2.保障佃农权利

      3.兼顾地主之利益

      4.业佃关于耕地租佃纠纷之处理

     (五)耕地三七五减租之实施成效

      1.农业生产显著增加

      2.佃农生活大幅改善

      3.农地地价普遍跌落

      4.佃农购买耕地增多

      5.佃农政治意识提高

    三 公地放领

     (一)公地放领之试办

      1.放领机构

      2.放领对象

      3.放领地价及摊还年限

      4.缴纳方式

     (二)公地放领之分期实施

     (三)公地放领之成果

     (四)公地放领之重要性

    四 实施耕者有其田

     (一)地籍总归户

     (二)实施耕者有其田条例之立法

      1.耕地征收之范围

      2.耕地保留之标准

      3.地主之定义及其分户之限制

      4.地之免征

      5.征收地价之规定与补偿

      6.附带征收

      7.耕地之放领与承领

     (三)实施耕者有其田工作之推行

      1.耕地征收

      2.耕地放领

     (四)实施成果与成效

   第三节 各项农地改革措施之比较

    一 公地放租与耕地三七五减租之比较

    二 公地放领与实施耕者有其田之比较

   第四节 农地改革过程评议

   第五节 农地改革之后遗症

  第十章 农地重划:改良农地条件

   第一节 农地重划之必要性

    一 农地之实质缺失

    二 农地重划之目的

   第二节 农地重划之相关法令与重要规定

    一 农地重划之相关法令

     (一)“土地法”

     (二)“土地法施行细则”

     (三)“土地重划办法”

     (四)“奖励人民自行办理土地重划实施要点”

     (五)“农地重划条例”

     (六)“农地重划条例施行细则”

    二 农地重划相关法令之重要规定

     (一)“土地法”有关土地重划之重要规定

     (二)“土地法施行细则”之规定

     (三)“土地重划办法”之主要内容

     (四)“奖励人民自行办理土地重划实施要点”之主要内容

     (五)“农地重划条例”及其“施行细则”之重要规定

   第三节 农地重划之实施

    一 试办与示范农地重划

     (一)大甲区试办重划

     (二)社皮区试办重划

     (三)“八七”水灾地区试办重划

     (四)全面示范重划

    二 十年农地重划(1962~1971年)

     (一)分年计划目标

     (二)实施原则

     (三)规划设计要点

      1.设计原则

      2.丘形标准

     (四)土地分配

     (五)作业程序

     (六)财务负担

     (七)重划成果

    三 第二期十年(1973年起)农地重划之地区勘选与停办

     (一)地区勘选

     (二)停办重划

    四 农建计划下农地重划之再推行

     (一)加速农村建设重要措施之农地重划(1973~1976年)

     (二)六年经建计划办理之农地重划(1977~1982年)

      1.实施方针

      2.重划经费补助标准

      3.计划目标

      4.执行成果

     (三)加速农地重划五年计划(第二阶段农地改革)

     (四)后续农建计划之农地重划

    五 早期农地重划地区之改善计划

     (一)计划目标

     (二)改善农水路方式及工程标准

     (三)经费项目及负担比例

     (四)管理与维护

   第四节 农地重划之成果及成效

    一 农地重划之成果

     (二)农地重划之成效

   第五节 农地重划之检讨

   第六节 农民对农地重划期望之演变

  第十一章 山坡地之开发利用与保育

   第一节 山坡地之定义与范围

   第二节 山坡地可利用限度之分级

   第三节 山坡地及其宜农牧地之分布

   第四节 山坡地农业之演变及其重要作物分布

    一 坡地农业之演变

    二 山坡地重要作物之分布

     (一)茶

     (二)竹笋

     (三)果树

     (四)蔬菜

   第五节 山坡地农业对环境之冲击

    一 降低涵养水源功能

    二 加速土壤流失

    三 污染水资源

    四 重要水库集水区冲蚀量之观测结果

   第六节 山坡地农业之水土保持方法与试验结果

    一 水土保持方法

     (一)工程方法

     (二)农艺方法

    二 水土保持技术之演进

    三 各种水土保持方法之试验结果

   第七节 影响山坡地水土保持之原因探索

    一 农民意愿不高

    二 作物生产调节制度之缺失

    三 法令之缺失

  第十二章 农工消长与农地保护

   第一节 农工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之消长

   第二节 经济发展初期保护优良农地措施

   第三节 奖励投资条例规范工业用地之取得

   第四节 农业发展条例对于农地政策之改弦更张

    一 关于农场经营制度者

    二 关于农地变更使用者

    三 关于放宽取得农地条件者

    四 关于促进扩大农场规模者

   第五节 农地变更使用管制之法制化

    一 非都市土地使用区之编定

    二 非都市土地使用区用地之变更

    三 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

   第六节 农地保护之检讨

  第十三章 农地政策之新动向——2000年农业发展条例之全面修正

   第一节 传统农地政策之重心

    一 农地农有

     (一)由地方基层出具“私有自(佃)耕农地移转保证书”

     (二)订颁“核发自耕能力证明书要点”

     (三)订颁“自耕能力证明书之申请及核发注意事项”

    二 农地农用

   第二节 农业发展条例之全面修正

    一 修正之背景

    二 修正之目的

    三 修正经过

   第三节 修正后现行农业发展条例之重要规定

    一 开放农地自由买卖

    二 落实农地农用,有计划释出农地

    三 建立合理耕地租赁制度

    四 放宽农地分割限制

    五 税赋优惠及协助贷款奖励农地农用

    六 规划高品质农村社区,规范农地兴建农舍

    七 保障基层金融机构债权

    八 安定农民生活,增进农民福利

     (一)减轻农民负担

     (二)保障农民利益

    九 促进农业永续发展,加强农村建设

     (一)促进农业永续发展

     (二)加强农村建设

   第四节 现行农业发展条例内容之商榷

    一 关于农地承受人之资格

    二 关于承受农地最高面积之限制

    三 关于农地分割最小面积之限制

    四 关于耕地使用须符合法令规定方得办理所有权移转登记

    五 关于农地移转不课征土地增值税之适用对象

    六 关于新取得农地之农民得申请以集村方式或在自有农业用地兴建农舍

    七 关于拟订农地利用综合规划计划,建立适地适作模式

    八 关于设置农村规划发展局

 第三篇 大陆农地利用

  第十四章 大陆农地资源开发利用(耕地部分)李元等:《国土资源与经济布局》,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潘强恩、俞家宝:《中国农村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第一节 1949年后农村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 扩大耕地面积

     (一)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的含义

     (二)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三)农地复垦

     (四)农地整理*

    二 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率

    三 改革耕作制度,提高耕地利用率

    四 保护土地资源

   第二节 农地利用的现状、潜力与问题

    一 农地资源与农地利用总体概况

     (一)土地资源特点与国情

      1.幅员辽阔,资源类型多样

      2.山地多,平原少,耕地比重小

      3.难利用土地面积大,耕地后备资源少

      4.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域差异大

      5.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质量较低

      6.土地开发利用不合理,“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资源质量退化,以及生态环境破坏。

     (二)农地资源与农地利用总体概况

      1.农地资源总量(指农村土地,包括后备农地资源)

      2.人均占有量

      3.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

      4.分布与进一步开发潜力

    二 耕地利用现状、潜力和问题

     (一)耕地利用的现状

      1.耕地质量

      2.耕地的数量

      3.耕地利用结构

      4.耕地利用强度

      5.耕地利用经济效益(规模、单位面积产量、产值)

      6.各地区耕地分布和耕地利用情况

     (二)耕地利用潜力

     (三)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保护不力,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太多,不符合基本国情

      3.耕地质量不断下降

  第十五章 大陆农地资源开发利用(林地、草地及后备农地资源部分)

   第一节 林地利用的现状、潜力和问题

    一 林地利用现状

     (一)林地资源与利用结构

     (二)林地利用的经济、生态效益

     (三)林地区域分布与利用情况

    二 林地利用潜力

     (一)较丰富的林地资源

     (二)提高人工林单产水平有潜力可挖

     (三)充分利用待开发的成过熟林

     (四)发展农牧区林业

    三 林地利用问题

     (一)森林覆盖及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与蓄积偏低

     (二)林龄结构不合理,可采资源不足

     (三)森林资源的质量、数量持续下降,单位面积蓄积量较低

     (四)森林资源地域分布极不均衡,过度砍伐与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第二节 草地利用的现状、潜力和问题

    一 草地资源及利用状况

    二 草地利用的潜力

     (一)草地面积开发潜力大

     (二)草地综合开发与深度开发潜力巨大

    三 草地利用问题

     (一)草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产草量年际变化大

     (二)牧区草原管理建设不力,牧业经营方式落后,草原退化严重

     (三)闲置草地资源开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第三节 未开发利用农地资源潜力与利用前景

    一 未利用土地的面积、构成与分布

     (一)未利用土地的面积与构成

     (二)未利用土地的分布

    二 土地后备资源(可利用尚未利用的土地资源)面积、构成、分布及特征

     (一)土地后备资源的面积与构成

     (二)土地后备资源的分布

     (三)土地后备资源的基本特征

    三 土地后备资源分类特征

   第四节 农业结构调整与农地资源利用

    一 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战略性结构调整时期

    二 战略性结构调整对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战略性意义

    三 农业结构调整势头良好

     (一)“九五”期间农业结构调整成效*

     (二)1999年、2000年农业结构调整成效

      1.1999年农业结构调整*

      2.2000年农业结构调整*

  第十六章 农地利用政策(一)

   第一节 农村土地政策的演变

    一 政策、农地政策、农地政策功能*

    二 1949~1979年农村土地政策演变及分析

     (一)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的社会经济依据

      2.土地改革政策及成效

     (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相关政策

    三 1979年之后农村土地政策及其发展

     (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政策的形成、内容及绩效

     (二)1984年后农地政策的变化*

     (三)现行农地政策分析*

     (四)“农村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出台背景及农民对此政策反应

   第二节 家庭承包经营政策下,农地利用方式的创新

    一 两田制

    二 村办农场与大户农场

    三 农地租赁与反租倒包

    四 农地股份合作制

    五“四荒地”使用权拍卖

  第十七章 农地利用政策(二)

   第一节 现行农村土地政策:政策背景、目标与手段

    一 农村土地政策背景

    二 农村土地政策目标

    三 农村土地政策手段

   第二节 农村土地政策类型及内涵

    一 各类型政策的功能

    二 农地分配政策

     (一)农地产权政策及其作用

     (二)中国农地产权政策

      1.中国目前的农地所有权政策

      2.目前的农地使用权政策

     (三)农地税收政策及其功能

     (四)现行的农地税收政策

     (五)农地市场政策

      1.土地市场的内涵

      2.土地市场的特点

      3.土地产权市场流转政策的类型

     (六)大陆目前农地市场政策

     (七)农地金融政策及作用

     (八)农地金融政策

    三 农地利用与管理政策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农地开发、整理与复垦政策

      1.积极推行整理,加大土地复垦力度,适度开发未利用地的基本方针

      2.有关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管理政策

      3.促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鼓励性政策

     (三)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政策

      1.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2.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

      3.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4.提高土地利用率

     (四)农地用途管制政策

     (五)农地征用政策

      1.国家征用农用土地的审批和登记

      2.征地补偿和安置补助的有关规定

  第十八章 农村土地利用管理

   第一节 1949年以来农地利用管理及变革

    一 恢复时期的农地利用管理(1949~1952)

     (一)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

     (二)进行土地初始登记,颁发土地证

     (三)查田定产,确定农业税

     (四)提倡科学用地

    二 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土地利用管理(1953~1958)

     (一)相继颁布了有关农地利用与管理的法规

     (二)有计划地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三)开展土地利用规划。

     (四)充分利用宜林荒地,发动群众造林、育林、护林

    三 人民公社时期的土地利用管理

     (一)以党中央指示、通知、决议等形式发布土地利用管理政策

     (二)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实行大地园林化、耕地园田化

     (三)开展土壤普查鉴定与人民公社土地利用规划

     (四)实行分散、多头土地利用管理体制

    四 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农地利用管理的发展

     (一)加强土地立法,依法管理土地

     (二)开展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三)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登记和统计试点

     (四)整顿土地管理秩序,查处违法占地,扭转了耕地锐减的势头

     (五)建立和健全土地利用与管理机构,土地管理教育研究工作受到重视

     (六)利用外资对农地进行综合开发

     (七)开发农用土地后备资源

     (八)建立土地执法监督检查制度

   第二节 现行农地利用管理体制

    一 国家与地方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责

     (一)国家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责*

     (二)地方各级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及职责

    二 现行农地利用管理体制

     (一)国家对农村集体土地的管理

      1.国家管理农村集体土地利用的行政手段

      2.国家管理农村集体土地利用的经济手段

      3.国家管理农村集体土地的法律手段

     (二)集体对农村土地的管理

     (三)基层经营者对土地的管理

  第十九章 加强农地利用管理对策

   第一节 农地制度改革

    一 农地所有权不明确导致耕地资源量的锐减与质的降低

    二 农地使用权不稳定刺激掠夺经营,缺乏流转机制降低农地资源配置效率

    三 “股份所有租赁使用”农地制度改革模式

     (一)将股份所有引入原集体所有制的意义

     (二)在以股份所有明晰所有权关系的前提下,用租赁使用代替承包使用的意义

     (三)“股份所有租赁使用”农地制度安排的约束条件

     (四)非耕地农地资源的配置满足“股份所有租赁使用”制度的约束条件

   第二节 加速农村土地立法与执法

    一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二 明确界定排他性的所有权主体

    三 规范使用权的内涵,促进使用权流转

    四 界定非耕地农地资源配置原则

   第三节 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管理功能

  第二十章 福建农地利用的自然、社会背景

   第一节 福建农地利用的自然生态条件

   第二节 福建农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条件

    一 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二 福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三 福建经济、人口与农地利用

   第三节 福建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一 土地利用现状

    二 土地利用总体特征

     (一)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二)林地多,耕地少,各地类面积悬殊大

     (三)农地的总体质量较差,中低产田多,高产田少

     (四)土地资源总量少,人均数量更少

     (五)港滩多,利用潜力大

     (六)土地利用结构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三 土地利用变化动态*

     (一)闽东南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比较剧烈

     (二)耕地面积锐减

     (三)园地面积迅速扩大

     (四)林地面积明显扩大

     (五)未利用土地大面积开发

    四 土地利用管理*

  第二十一章 福建农地利用类型与分区利用

   第一节 福建农地开发利用简史*

    一 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

    二 三国、两晋、唐、宋时期

    三 明、清时期

    四 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

    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第二节 1949年后福建农地开发利用的成就*

    一 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 实行集约经营,提高土地生产率

    三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对农业用地进行合理布局

    四 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低产田,建设高产田

    五 水土保持、农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重视

   第三节 福建农村土地资源概况

    一 农地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与类型

    二 农地资源潜力

    三 农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占用耕地加剧了人地矛盾

     (二)中低产地比例较大,土地利用效率低

     (三)农地有不断退化的趋势

   第四节 福建农地利用区域特征*

    一 闽西北山地丘陵盆谷粮林茶果区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

     (二)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环境

     (三)农地利用现状

    二 闽西南中低山丘陵盆谷林粮烟果区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

     (二)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环境

     (三)农地利用现状

    三 闽东北、西部中低山林粮茶区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

     (二)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环境

     (三)农地利用现状

    四 闽东北低山丘陵平原渔粮茶果牧区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

     (二)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环境

     (三)农地利用现状

    五 闽东南平原丘陵经作粮果茶渔牧工业区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

     (二)农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环境

     (三)农地利用现状

    六 闽南丘陵平原经作粮果渔牧经济开发区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

     (二)农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条件

     (三)农地利用现状

   第五节 福建农地主要利用类型及特征

    一 耕地

     (一)耕地资源特征

     (二)耕地利用状况(利用强度与利用效率)

     (三)耕地利用潜力

     (四)耕地资源保护

    二 园地

     (一)园地资源特点

      1.园地生产条件优越

      2.园地面积与类型

      3.园地分布区域差异显著

     (二)园地利用状况

      1.园地利用特点

      2.园地利用结构

      3.园地利用效率

    三 林地

     (一)林地资源特征

      2.区域分布不均

     (二)林地利用状况

      1.林地利用特点

      2.林地利用结构

      3.林地利用效率

     (三)林地利用潜力

    四 水域

     (一)水域资源特征

     (二)水域利用现状

      1.利用结构

      2.水域利用效率

     (三)水域利用问题与利用潜力

    五 牧草地

   第六节 农业结构调整与农地利用

    一 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地资源配置效率

    二 农林牧渔全面发展提高了农地资源配置效率

    三 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提高了农地资源配置效率

    四 闽台农业合作提高了农地资源配置效率

 第四篇 比较与结论

  第二十二章 两岸农地利用之比较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农地所有权归属之演变

    一 大陆农地所有权之演变

    二 台湾农地所有权之演变

     (一)耕地三七五减租

     (二)公地放领

     (三)实施耕者有其田

    三 两岸土地改革成功原因及其后遗症

   第三节 农地利用的自然环境

   第四节 农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条件

    一 经济发展情况

     (一)大陆

     (二)台湾

    二 人口增长情况

    三 社会经济条件变迁对农地利用的影响

   第五节 农地资源

   第六节 农地利用现状

   第七节 农地开发

   第八节 农地利用管理

   第九节 农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第二十三章 农地利用政策评议

   第一节 农地政策之需要

   第二节 大陆农地利用政策

    一 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二 开发荒地政策

    三 退湖为田政策

    四 对草原过牧现象应有长期政策

    五 乡镇企业之区位应有两利政策

    六 对森林应有合理之保育措施

    七 释放农民政策

   第三节 台湾农地利用政策

    一 耕者有其田政策

    二 政府对农地保护措施

    三 释出农地政策

    四 对农作物专业区之鼓励政策

    五 农地重划政策

    六 山坡地开发利用政策

    七 水资源维护政策

  第二十四章 结论

   第一节 农地利用与环境

   第二节 农地利用和人口成长率

   第三节 农地利用与规模经济

   第四节 农地利用与农民负担

   第五节 农地利用与工商业发展

   第六节 农地利用与外来竞争

   第七节 农地利用与人定胜天

   第八节 农地利用与调查统计

海峡两岸以不同的方式解决农地所有权问题,但对农地利用问题的解决却都不尽理想,在制度上尚无一行之久远的规范,在与环境的关系上,也因所采取的手段不当,两岸经常遭受“大地反扑”所带来的灾难。本书除了探讨大陆农地利用政策的演变之外,也揭示了台湾农地利用政策及农地滥用的后果。台湾省与福建省隔海相望,两岸的环境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对农地的利用却有相当大的差异。本书重点在于比较两岸农地利用的各个方面,包括农地利用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农地资源的差异、农地利用的现状、农地开发、农地利用管理,以及农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同时对两岸农地利用政策,也提出一些值得参考的建议。

The World Bank,CHINA:Air,Land,and,Water,August 2001.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福建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全书,福建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农业全书,福建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于宗先,王金利:《台湾土地问题:社会问题的根源》,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

“中国农村经济学会”:农业发展条例修正方向座谈会会议资料(2002年3月29日),2002。

文津:《中国最早的土地管理》,《中国土地》,1996(12),2002。

毛育刚:《台湾光复后农业政策之演变》,《台湾经济》月刊,1994年第208期。

毛育刚:《农地政策》,李鸿毅主编《土地政策论》,“中国地政研究所”,1996。

毛育刚:《台湾的故事——农业篇》,“行政院新闻局”,2000。

毛育刚:《中国农业演变之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王鑫:《台湾的自然环境》,联经出版事业公司编印《台湾的故事》,“行政院新闻局”,2002。

朱东平:《经济政策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

朱嗣德:《土地政策》,台湾,中兴大学地政学系印制,1993。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农业发展条例相关法规》,2000。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农业与农情WTO专题报道》,2001。

吴功显:《台湾农业土地利用之回顾与前瞻》,《台湾土地金融》(季刊),2000年第143期。

吴功显、赵静慧:《台湾农地重划之探讨》,《人与地》月刊,1998年第178期。

宋洪远等:《改革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演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李元:《21世纪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管理》,中国土地科学,2001(1)。

李元等:《国土资源与经济布局》,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李成贵:《中国农业政策——理论框架与应用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李鸿毅主编《土地政策论》,“中国地政研究所”,1996。

李鸿毅主编《地政大辞典》,“中国地政研究所”,1999。

周诚:《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8。

林宗贤:《坡地农业永续发展策略》,《行政院农业委员会研究计划报告》,90农科-1.6.1-企-Q1(4),2001。

林英彦:《土地经济学通论》,文笙书局,1999。

林卿:《农地制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林卿、何训坤:《土地政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林国庆、丘皓伶:《农地释出方案执行成果分析》,《台湾土地金融》季刊,第35卷,1998年第1期。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2。

郝毅生:《历代土地赋税》,《中国土地》,1998(5)。

马昌燕:《闽台农业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台湾农业探索》,2002(4)。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新中国五十年农业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张五常著,《佃农理论》,易宪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张元旭:《农地释出政策对国土规划与利用管制之影响》,《人与地》月刊,1999年第184期。

张志铭:《从农业发展条例之研修看农地政策的转变》,《人与地》月刊,2001年第206期。

张凤荣:《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张德粹:《土地经济学》,台湾编译馆,1982。

毕宝德等:《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许牧、张小华主编《中国土地利用管理史》,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1995。

陈正祥:《台湾地名辞典》,敷明产业地理研究所,1960年。陈希煌:《大陆农业改革与两岸农业交流问题》,台湾,大地印刷厂,1998。

陈诚:《台湾土地改革纪要》,台湾中华书局,1961。

陆红生等:《土地管理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游繁结:《山坡地农业发展与水土资源保育之互动》,《台湾经济》月刊,1994年第208期。

汤惠荪:《台湾之土地改革》,“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1954。

华光:《政策科学的崛起》,《科技进步与对策》,1989(l)。

贺昌群:《汉唐间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黄季尡等:《中国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及评价》,《中国农村观察》,1999(1)。

黄贤金:《农地价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黄贤金等:《土地政策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

杨振荣:《台湾农地利用之演变》,《人与地》月刊,2001年第206期。

熊梦祥等:《台湾土地改革纪实》,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9。

福建土地管理局:《福建土地资源》,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福建省统计局:《光辉的历程——福建五十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刘克辉、单玉丽等:《台湾农业发展概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

刘书楷:《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3。

刘培植:《国营农场四十年》,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

刘树臣:《国际土地资源与土地管理研究的某些动向》,《国土资源情报》,2002(8)。

潘强恩、俞家宝:《中国农村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郑景骥:《中国农村土地使用与管理制度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赖泽源等:《比较农地制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迟福林:《走进21世纪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谢信良:《台湾的气候》,联经出版事业公司编印《台湾的故事》,“行政院新闻局”,2000。

谢俊奇:《可持续土地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中国土地科学》,1999(1)。

谢经荣等:《农地租赁问题及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钟甫宁、谭向勇:《农业政策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编辑会员会主编《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

颜爱静:《农地利用与管理》,中国农村经济学会农业发展条例修正方向座谈会会议资料,2002。

谭向勇等:《农业政策原理》,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

严正等:《闽台经济合作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严金明等:《土地整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简 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济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经济学发展的新阶段。本书以此为主题进行分析研究,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作者: 李建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