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86

真实与建构图书

SSAPID:101-5288-0683-88
ISBN:978-7-5201-4185-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开阔的跨学科取径为讨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整合了科学技术史与环境史的方法,融入历史编纂学的角度,以期超越传统史学研究的范畴。通过这种方式,本书也尝试从“个人”“集体”或“专业的”“国家的”层面,对确立“历史真实”与身份定位所必需的建构性叙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新见解。由此,科学技术及其应用与普及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讨论这些问题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历史编纂学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一些功能。

相关信息

丛书名:学科、知识与近代中国研究书系
编 辑:李丽丽;陈肖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3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自序

 索引

 黄河研究

  19世纪后期山东黄河流域的环境动态

   导言

   一

   二

   三

   一些初步的结论

  “黄河”在德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科学史与科学史学史

  炼丹术与“中国科学”传统的建构

   一 勾连

   二 西学中源论

   三 “忘本”

   四 中国起源的再发现

   结语

  重与力:晚清中国对西方力学的接纳

   一 翻译Mechanics 之术语

   二 “重学”或“力学”的含义是什么

   三 力学理念与政治

   结语

  命名物理学:晚清勾画一种近代科学领域轮廓的努力

   引言

   一 西方“物理学”的出现

   二 1850年至1890年间西方物理学在中国的传播

   三 中国对“物理学”的接受

   四 科学的分类以及新术语“物理学”的出现

   结论

  望远镜与西方光学在中国

   一 关于望远镜的知识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二 中国从何时开始使用望远镜

   三 关于望远镜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范围

   四 中国获得的望远镜与光学知识是怎样与中国传统知识发生联系的

   结论

  现代化国家的新地图:西方制图知识及其在19至20世纪中国的应用

   引言

   一 “传教士”传奇

   二 对新地图的需求

   三 邹代钧与现代地图

   四 1889年的黄河地图

   五 会典馆勘测

   六 清朝末年的地图绘制和勘测

   七 西学与中国传统制图学

   结论

  对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术语问题的观察

   引言

   一 相关性

   二 例子

   三 标准化

   四 术语和科学语言

   五 术语的生产力

   结论

  中国的科学与技术史学

   一 中国20世纪早期的科学史观念

   二 “西学中源”说

   三 研究西方以建立中国科学传统

   四 作为“国学”的科学

   五 科学史与爱国主义

   六 职业认同与科学本土化

   七 李约瑟难题

   结论

  “科学”及其本土化

   引言

   一 中国和对“西方科学”的接纳吸收

   二 “中国无科学”

   三 “科学”的本土化

   结语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历史实践

  晚清百科全书、《新学备纂》及其与科举制度的关系

   引言

   一 与“百科全书性”出版物出现有关的科举制度的背景

   二 分类方法

   三 内容及内容的来源

   小结

  国债概念的接受和中国早期发行的国内公债

   一 晚清财政的情况

   二 晚清关于国债和国内公债的知识

   三 息借商款

   四 昭信股票

   五 昭信股票的后果

   结论

  晚清科举制度与西学东渐

   引论

   一 晚清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

   二 题目

   三 考试的文章

   四 考生以及考官的资料来源

   结语

  论借用的进程:东亚的“福利”和“文化遗产”

   引言

   一 福利

    (一)中国

     1.概念

     2.机构和政治竞争

     3.国际劳工组织

    (二)日本

     1.理念

     2.机构组织和国际化

   二 文化遗产

    (一)中国

    (二)日本

   结语及评论

 德国汉学

  德国汉学:起源、历史演变和现状

   一 学科史的考虑

   二 汉学到底是什么

   三 耶稣会传教士与欧洲早期汉学

   四 早期德国的汉学研究

   五 汉学学科的建立

   六 汉学学科和汉学研究的成熟

   七 纳粹时期的汉学研究

   八 北平的中德学会

   九 战后的汉学重建

   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德汉学发展

   十一 两德不同的研究方向

   十二 “文化大革命”对德国汉学研究的影响

   十三 今天的德国汉学教育

   十四 德国汉学的现状:研究方向和方法

   十五 德国汉学与中国研究的前途

   结论

  一个旅行的理论与挑战

 编辑说明

艾儒略、杨廷筠:《西学凡》,天启三年杭州本。

艾约瑟:《光热电吸新学考》,《中西闻见录》第28~29号,1874年。

艾约瑟:《西学述略》,《格致启蒙》,光绪十二年北京总税务司本。

白河次郎:《支那文明史》,光绪二十九年上海竞化书局本。

白尚恕:《介绍我国第一部三角学——“大测”》,《数学通报》第2卷,1963。

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史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000。

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舆图组编《舆图要录:北京图书馆藏6827种中外文古旧地图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北平北海图书馆编目科编辑《国学论文索引》,中华图书馆,1929。

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编《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1995。

Carter,Thomas F.:《纸自中国传入欧洲考略》,向达译,《科学》第11卷第6期,1926年。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

曹婉如:《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理论和方法初谈》,《自然科学史研究》1983年第2期。

曹婉如等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清代)》,文物出版社,1997。

岑仲勉:《黄河变迁史》,人民出版社,1957。

陈昌绅:《分类时务通纂》,光绪二十八年上海文兰书局本。

陈澧:《东塾读书记》,三联书店,1986。

陈凌云:《现代各国社会救济》,商务印书馆,1937。

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三联书店,1997。

陈正祥:《中国地图学史》,香港商务印书馆,1979。

陈忠倚编《皇朝经世文三编》,光绪二十四年宝文书局本。

陈忠倚编《皇朝经世文三编》,文海出版社1972年影印本。

《承德府属金银煤铁等矿全图》,无出版信息。

程美宝:《晚清国学大潮中的博物学知识——论〈国粹学报〉中的博物图画》,《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第18~31页。

大维司(Tenney L.Davis):《中国炼丹术》,吴鲁强、陈国符译,《化学》第3卷,1936年。

代那:《金石识别》,玛高温、华蘅芳译,同治十一年上海江南制造局本。

戴念祖:《中国力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

戴仁:《上海商务印书馆1897~1898》,李桐实译,商务印书馆,2000。

岛尾永康:《近重真澄与中国古代化学》,《自然科学史研究》1987年第1期。

邓玉函、王征:《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任继愈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技术卷1》,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点石斋主人编《时务通考续编》,光绪二十七年上海点石斋本。

丁平:《湖南维新运动史1895~1898》,汉中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

丁前:《近代中国的社会救济制度》,《社会工作》2008年第3期。

丁韪良:《格物测算》,光绪九年京师同文馆本。

丁韪良:《力学入门》,《格物入门》,同治七年京师同文馆本。

丁韪良:《西学考略》,光绪九年京师同文馆本。

丁韪良:《重学入门》,《中西新学大全》,光绪二十三年上海鸿文书局本。

丁绪贤:《化学史通考》,国立北京大学出版部,1925。

东华译书社译《物理学问答》,《编译初级教育百科全书》,光绪二十九年上海汇文学社本。

董龙凯:《山东段黄河灾害与人口迁移(1855~1947)》,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段治文:《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兴起1919~193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法思得:《富国策》,汪凤藻、丁韪良译,光绪九年京师同文馆本。

樊洪业:《从格致到科学》,《自然科学辩证法通讯》1988年第3期。

樊洪业:《科学杂志与科学精神的传播》,《科学》2001年第2期。

樊洪业、张久春编《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饭盛挺造:《物理学》,藤田丰八译,王季烈笔述,光绪二十六年上海江南制造局本。

方豪:《方豪六十自定稿》,学生书局,1969。

冯澂:《光学述墨》,光绪二十六年南京书局本。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冯立升:《周达与中日数学交往》,《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年第1期。

冯天瑜、黄长义:《晚清经世实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福建乡试录》,光绪二十八年。

福润编《江南安徽全图》,光绪二十二年,出版方不详。

傅汎际、李之藻:《名理探》,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

傅兰雅:《光学图说》,光绪十六年益智书会本。

傅兰雅:《力学须知》,光绪十五年上海格致书室本。

傅兰雅:《佐治刍言》,应祖锡译,光绪十一年上海江南制造局本。

傅在田、景尚雄:《测绘学》,宣统元年北洋陆军部编译局本。

《附录(二):中国科学史社章程(草案)》,《现代史学》第3卷第2期,1936年。

高俊:《明清两代全国和省区地图集编制概况》,《测绘学报》1962年第4期。

高晓燕、吕厚量:《伽利略望远镜的发明及其对明清中国的影响》,《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格致汇编》。

《格致书院课艺》,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本。

葛剑雄:《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商务印书馆,1998。

公侠:《二百六十年前的力学大家方以智传》,《理学杂志》第2期,1906年。

顾观光:《九数外录》,光绪元年上海江南制造局本。

顾琅、周书人编《(国民必携)中国矿产全图》,光绪三十二年上海本。

顾其义辑《西法策学汇源》,光绪二十四年上海鸿宝斋书局本。

顾廷龙编《清代朱卷集成》,成文出版社1992年影印本。

光绪《余姚县志》。

《广西乡试题名录·光绪二十九年举行癸卯恩科》。

郭金海:《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与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的成立》,《自然科学史研究》2007年第3期。

郭双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

郭涛:《潘季驯的治黄思想》,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论文集》第12集,水利出版社,1982。

国立编译馆编《物理学名词》,商务印书馆,1934。

《国立编译馆一览》,南京,1934。

海文:《心灵学》,颜永京译,光绪十五年上海益智书会本。

韩琦:《数理格致的发现——兼论18世纪牛顿相关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科技史料》1998年第2期。

韩仲文:《清末黄河改道的争议》,《中和月刊》第3卷第10期,1942年。

郝秉键、李志军:《19世纪晚期中国民间知识分子的思想:以上海格致书院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何德赉:《最新简明中学用物理学》,谢洪赉译,光绪二十八年,出版方不详。

何铃:《清末经济特科探析》,《历史档案》2004年第1期。

何启、胡礼垣:《曾论书后》,《新政真诠》,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河间附近秋操图》,光绪三十三年北洋陆军参谋处本。

《河南乡试闱墨》,光绪二十九年。

合信:《博物新编》,咸丰五年上海墨海书馆本。

赫德、艾约瑟编《格致启蒙十六种》,光绪十二年北京总税务司本。

赫士、朱葆琛:《光学揭要》,光绪二十五年益智书会本。

侯失勒约翰:《谈天》,伟烈亚力、李善兰译,咸丰九年上海墨海书馆本。

胡威立:《重学》,艾约瑟、李善兰译,咸丰九年上海墨海书馆本。

《湖北乡试闱墨》,光绪二十八年。

《湖南乡试卷》,光绪二十八年。

《湖南乡试闱墨》,光绪二十九年。

华里思:《代数术》,傅兰雅、华蘅芳译,同治十二年江南制造局本。

华里思:《微积溯源》,傅兰雅、华蘅芳译,同治十三年江南制造局本。

《皇朝直省地图》,光绪三十四年湖北舆地学会本。

黄河水利委员会编《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中华书局,1988。

《黄河问题讨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

黄鸿山、王卫平:《从“教养监视”到“劳动教养”:中国劳动教养制度起源新探》,《河北学刊》2010年第3期。

黄玑:《山东黄河南岸十三州县迁民图说》,光绪二十年,出版方不详。

黄素封:《化学发达史》,商务印书馆,1935。

黄翔瑜:《民国以来古物保存法制之诞生背景试析(1911~1930)》,《国史馆馆刊》第34期,2012。

黄兴涛:《文化史的视野——黄兴涛学术自选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黄子卿:《化学是从炼丹术发展出来 中国早阿拉伯二千年发明》,《光明日报》1952年2月20日。

黄遵宪:《日本国志》,文海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广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惠顿:《万国公法》,丁韪良译,同治三年京师同文馆本。

《会试录·光绪甲辰恩科》,光绪三十年。

《会试闱墨·光绪辛丑壬寅恩正并科》,光绪二十九年。

《急悃斋光绪壬寅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乡墨·湖北卷》,光绪二十八年华北书局本。

贾祖璋:《熊猫的真面目》,《科学大众》第1期,1946年。

江标编《格致精华录》,光绪二十二年,出版方不详。

《江南乡试录》,光绪二十八年。

《江西闱墨·光绪壬寅补行庚子恩科并辛丑正科》,光绪二十八年。

《江西乡试录》,光绪二十八年。

江晓原:《伽利略之前的望远镜——它甚至可能16世纪已到中国?》,《新发现》2006年第9期。

江晓原:《欧洲天文学在清代社会中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姜义华、张荣华编《康有为全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蒋介石:《科学的道理》,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4,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

近重真澄:《东洋古代文化之化学观》,陈象岩译,《科学》第5卷第3期,1920年。

《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章程》,光绪二十九年。

觉明(向达):《中国四大发明考之一: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中学生》第5期,1930年。

觉晨:《中国物理学家墨子传》,《理学杂志》第4期,1907年;第6期,1907年。

康有为:《大同书》,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康有为:《诸天讲》,中华书局,1990。

邝其照:《华英字典集成》,香港,1882。

雷缙:《中外策问大观》,光绪二十九年砚耕山庄本。

雷颐:《时空游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李伯元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李迪、白尚恕:《我国近代科学先驱邹伯奇》,《自然科学史研究》1984年第4期。

李帆:《清季中国人种、文明西来说研究——以法国汉学家拉克伯理为例》(未刊稿)。

李凤岐:《黄河最早的一次用新法测图》,《黄河史志资料》1983年第1期。

李鸿章编《三省黄河全图》,光绪十六年宏文书局本。

李建:《我国近代文物保护法制化进程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李提摩太:《分类经济时务策论》,光绪二十七年上海介记书局本。

李提摩太:《广学类编》,光绪二十七年上海广学会本。

李提摩太撰,仲英辑《洋务新论》,光绪二十年长白吏隐仙馆石印本。

李文海、程啸、刘仰东、夏明方:《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李文海、林敦奎、程啸、宫明:《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李协:《水功学》,文海出版社,1968。

李协:《直隶旅行报告》,文海出版社1969年影印本。

李俨:《李善兰年谱》,《中算史论丛》第4卷,科学出版社,1955。

李俨:《中国数学史余录》,《科学》第3卷第2期,1917年。

《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李渔:《觉世名言十二楼》,南京古籍出版社,1996。

李允俊主编《晚清经济史事编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李兆洛编《皇朝一统舆地全图》,道光十二年,出版方不详。

梁启超:《格致学沿革考略》,《新民丛报》1902年第10号。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光绪二十六年本。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

《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

林崇墉:《沈葆桢与福州船政》,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

林乐知:《格致启蒙格物学》,光绪六年江南制造局本。

林乐知:《列国岁计政要》,郑昌棪译,光绪四年上海江南制造局本。

临蒲:《熊猫哀荣录》,《中美周报》第214期,1946年。

刘爱河:《概念的演变:从“文物”到“文化遗产”》,《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刘德隆、朱禧、刘德平编《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刘东:《警惕人为的“洋泾浜”学风》,《二十一世纪》1995年第12期。

刘钝:《别具一格的图解法弹道学——介绍李善兰的〈火器真诀〉》,《力学与实践》1984年第3期。

刘钝:《从“老子化胡”到“西学中源”》,《法国汉学》第6辑,中华书局,2002。

刘鹗:《老残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刘鹗:《历代黄河变迁图考》,光绪十八年,出版方不详。

刘光汉(刘师培):《周末学术史总序》,《国粹学报》第1期,1905年。

刘广定:《〈平龙认〉的有关问题研究》,《中国科学史论集》,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2。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1936。

刘龙心:《从科举到学堂——策论与晚清的知识转型(1901~190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8期,2007。

刘绍唐:《民国人物小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77~1987。

刘希伟:《清代后期山东乡试竞争之研究》,《教育与考试》2011年第5期。

刘仙洲:《学习机械工程应注意的几点》,《清华周刊》第43卷第1期,1935年。

刘仙洲:《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科学出版社,1962。

刘岳云:《格物中法》,光绪二十五年,出版方不详。

刘岳云:《食旧德斋杂箸》,光绪二十二年成都本。

刘桢麟:《恭读上谕开经济特科书后》,《知新报》第45号,1898年3月。

卢公明:《英华萃林韵府》,上海:Rosario,Marcal & Co.,1872~1873。

鲁迅:《科学史教篇》,《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栾建军:《中国人谁将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与中国的获奖之路》,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伦伟良编《张荫麟文集》,集成图书公司,1956。

罗存德:《英华字典》,香港每日新闻社,1866~1869。

罗家伦:《中国若要有科学,科学应当先说中国话》,《图书评论》第1卷第3期,1932年。

罗汝楠:《中国今世舆地图说》,宣统元年广东教忠学堂本。

罗师古:《格致启蒙格物学》,林乐知译,光绪六年上海江南制造局本。

罗师古:《格致质学启蒙》,艾约瑟译,光绪十二年北京总税务司本。

罗文彬编《丁文诚公(宝桢)遗集》,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

罗志田:《国学不是学:西方学术分类与民初国学定位的困惑》,《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1期。

罗志田:《清季科举制度改革的社会影响》,《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罗志田:《西方学术分类与民初国学的学科定位》,《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吕凌峰、石云里:《清代日食预报记录的精度分析》,《中国科技史料》2004年第3期。

吕顺长:《清末浙江与日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玛高温:《博物通书》,咸丰二年宁波爱华堂本。

马建忠:《适可斋记言》,《续修四库全书》第156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

马君武:《失业人及贫民救济政策》,商务印书馆,1925。

马君武:《新学术与群治之关系》,《政法学报》第9、13期,1903年。

《马克密君保存中国古物办法之函件》,《东方杂志》第11卷第6期,1914年。

马陵合:《人力车夫救助:以民国时期的上海为中心》,《经济社会史评论》2007年第3期。

马叙伦:《世界三特力》,《新世界学报》第9卷,1902年。

慕维廉:《格致新法》,《益智新录》,1876年7月。

南怀仁:《新制灵台仪象志》,任继愈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天文卷7》,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内务部为切实保存前代文物古迹致各省民政长训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拟设国粹学堂启》,《国粹学报》第3卷第1期,1907年。

潘学祖、潘延祖编《潘方伯公遗稿》,文海出版社1969年影印本。

彭民一:《中国古代的化学》,《清华周刊》第38卷第10~11期,1932年。

皮嘉福:《劝茶商歌》,《湘报》第70号,1898年。

千家煦编《旧中国公债史资料》,中华书局,1984。

钱丰:《万国分类时务大成》,光绪二十三年上海申江袖海山房本。

钱临照:《释墨经中光学力学诸条》,《李石曾先生六十岁纪念论文集》,国立北平研究院,1942。

钱临照:《我国先秦时代的科学著作——〈墨经〉》,《科学大众》1954年第12期。

《钦定大清会典》,中文书局1967年影印本。

《钦定学堂章程》,光绪二十八年。

求是斋编《时务分类文编》,光绪二十八年上海宜今室本。

全汉昇:《清末的西学源出中国说》,《岭南学报》第4卷第2期,1935年。

任鸿隽:《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科学》第1卷第1期,1915年。

阮元:《研经室集》,世界书局,1964。

阮元:《研经室续集》,商务印书馆,1937。

萨本栋编《物理学名词汇》,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编辑委员会,1932。

沙玉彦:《科学史》,世界书局,1931。

山东调查局:《山东河务行政沿习利弊报告书》,宣统二年山东调查局本。

《山东乡试题名录》,光绪二十八年。

《山西乡试闱墨》,光绪二十八年。

《陕西乡试录》,光绪二十八年。

商务印书馆编《大清帝国全图》,光绪三十一年商务印书馆本。

尚智丛:《1886~1894年间近代科学在晚清知识分子中的影响——上海格致书院格致类课艺分析》,《清史研究》2001年第3期。

邵之棠编《皇朝经世文统编》,光绪二十七年上海本。

沈百先编著《中华水利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

《申报》

沈国威:《王夫之用过物理化学吗》,(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9年第3期。

沈善登、李凤苞编《江苏五属图》,同治七年,出版方不详。

沈怡:《黄河年表》,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1935。

沈怡:《沈怡自述》,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

《时务报》

史砥尔:《格物质学》,潘慎文译,谢洪赉述,光绪二十四年上海美华书馆本。

水道测量局编《海道图说》,傅兰雅、金楷理译,光绪元年江南制造局本。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编《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出版社,1982。

《顺天乡试闱墨》,光绪二十八年。

宋希尚:《李仪祉的生平》,中华丛书委员会,1964。

宋希尚:《欧美水利调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24。

宋育仁:《采风记》,光绪二十一年袖海山房本。

宋子良:《郑复光和他的〈镜镜詅痴〉》,《中国科技史料》1987年第8期。

孙承晟:《明清之际西方光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孙云球〈镜史〉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2007年第3期。

孙家鼐编《续西学大成》,光绪二十三年上海飞鸿阁书林本。

孙中原:《墨学通论》,辽宁出版社,1993。

《泰西水学》,顾其义、吴文藻编《西法策学汇源二集》,光绪二十四年上海鸿宝斋书局本。

谭其骧:《论丁文江所谓徐霞客地理上之重要发现》,《徐霞客先生逝世三百周年纪念刊》,国立浙江大学文科研究所,1942。

谭其骧主编《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1990。

汤寿潜:《危言》,政协杭州市萧山区委学习和文史工作委员会编《萧山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汤寿潜史料专辑》,1993。

汤志钧主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

唐才常:《朱子语类已有西人格致之理条证》,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中华书局,1980。

唐锡仁、杨文衡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

藤井乡三:《化学沿革史》,红溪译,《新民丛报》第4卷第3号,1906年。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田大里:《光学》,金楷理、赵元益译,光绪二年江南制造局本。

田淼:《中国数学的西化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田毅鹏:《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勃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4期。

土子金四郎:《国债论》,王季点译,光绪二十九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本。

万卷楼主辑《富强新书》,光绪二十四年三渔书局本。

万仕国辑校《刘申叔遗书补遗》,广陵书社,2008。

汪晖:《科学的观念与中国的现代认同》,《汪晖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汪荣宝、叶澜:《新尔雅》,光绪二十九年上海明权社本。

汪昭义:《郑复光:清代首撰光学专著的实验物理学家》,《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王本祥:《汽机大发明家瓦特传》,《科学世界》第9期,1904年。

王冰:《明清时期物理学译著书目考(1610~1910)》,《中国科技史料》1986年第5期。

王冰:《我国早期物理学名词的翻译及演变》,《自然科学史研究》1995年第3期。

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

王广超、吴蕴豪、孙小淳:《明清之际望远镜的传入对中国天文学的影响》,《自然科学史研究》2008年第3期。

王璡:《中国古代金属化合物之化学》,《科学》第5卷第7期,1920年。

王璡:《中国古代金属化学及金丹术》,中国科学仪器公司,1955。

王璡:《中国古代金属原质之化学》,《科学》第5卷第6期,1920年。

王景沂:《科学书目提要初编》,光绪二十九年京师官报局本。

王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

王士平、刘恒亮、李志军:《薄珏及其“千里镜”》,《中国科技史料》1997年第3期。

王绶琯:《诺贝尔科学奖离我们有多近?》,周立军主编《名家讲科普》,科学普及出版社,2008。

王韬:《重订法国志略》,光绪十六年上海淞隐庐本。

王韬:《漫游随录》,岳麓书社,1982。

王西清、卢梯青编《西学大成》,光绪二十一年上海醉六堂本。

王先谦:《致陈右铭中丞》,《葵园四种》,岳麓书社,1986。

王扬宗:《从格致到科学》,《历史大观园》1994年第10期。

王扬宗:《〈六合丛谈〉中的近代科学知识及其在清末的影响》,《中国科技史料》1999年第3期,第211~226页。

王扬宗:《明末清初“西学中源”说新考》,刘钝、韩琦编《科史新考:庆祝杜石然先生从事科学史研究40周年学术论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王扬宗:《清末益智书会统一科技术语工作述评》,《中国科技史料》1991年第2期。

王扬宗:《晚清科学译著杂考》,《中国科技史料》1994年第4期。

王扬宗:《“西学中源”说和“中体西用”论在晚清的盛衰》,《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5期。

王一丁、吴晓红:《试论我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历程》,《建筑与文化》2012年第12期。

王庸:《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38。

王庸:《中国地图史纲》,三联书店,1953。

王治浩、季鸿崑:《吴鲁强和中国古代炼丹术》,《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年第3期。

王治心:《中国古代科学上的发明》,《厦大学术》1930年第1期。

韦而司:《化学鉴原》,傅兰雅、徐寿译,同治十年上海江南制造局本。

伟烈亚力:《六合丛谈小引》,《六合丛谈》第1卷第1期,1857年。

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徐建青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魏特夫:《中国为甚么没有产生自然科学》,吴藻溪译,《科学时报》,1944年10月。

魏源:《古微堂内外集》,文海出版社1969年影印本。

卫石:《发刊词》,《科学一斑》第1卷第1期,1907年。

吴凤鸣:《关于顾琅及其地质矿产著作的评述》,《中国科技史料》1984年第3期。

吴剑华:《答科问改试策论说》,洪德榜编《中外文献策论汇海》卷31,光绪三十年上海鸿宝斋本。

吴锡钊:《矩象测绘》,光绪十七年杏雨山房本。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编《中国水利史稿》,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1989。

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水利委员会,1942。

《西人称述化学》,《东方杂志》第6卷第9期,1909年。

席泽宗:《论康熙科学政策的失误》,《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年第1期。

席泽宗:《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科学方法》,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谢家荣:《地质学与现代文化》,《国风半月刊》第2卷第1期,1932年。

《新学备纂》,光绪二十八年天津开文书局本。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徐馥荪:《古中国炼丹与今西国化学异同论》,《南京医学报》1913年第9期。

徐光启:《测量异同》,任继愈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数学卷4》,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徐维则:《增版东西学书录》,光绪二十九年,出版方不详。

许应爃、宗源瀚编《浙江测绘章程》,光绪十六年,出版方不详。

薛凤祥:《历学汇通》,北京,1662。

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岳麓书社,1985。

学部审定科:《物理学词汇》,光绪二十九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本。

亚当·斯密:《原富》,严复译,商务印书馆,1981。

严敦杰:《中国算学家祖冲之及其圆周率之研究》,《学艺》第15卷第5期,1936年。

严复译《天演论》,商务印书馆,1981。

严文炳、常福元译《力学课编》,光绪三十二年京师学部编译图书局本。

颜惠庆:《英华大辞典》,光绪三十四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本。

颜元亮:《清代黄河铜瓦厢改道前的黄河下游河道》,《人民黄河》1986年第2期。

杨齐福:《洋务运动时期科举制度的改革》,《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杨勋:《英字指南》,光绪五年美华书馆本。

杨毓煇:《格致治平通议》,光绪二十七年本上海点石斋本。

阳玛诺:《天问略》,万历四十三年。

姚雅欣、高策:《清华国学院时期梁启超与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框架的浮出》,《科学技术辩证法》2002年第5期。

叶德辉编《翼教丛编》,文海出版社1971年影印本。

叶企孙:《考正商功》,《清华学报》第2卷第2期,1916年。

叶世昌:《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殷顽:《化学小史》,《力学杂志》1906年第1期。

英国海事委员会:《长江图说》,傅兰雅、王德均译,光绪元年江南制造局本。

于宝轩编《皇朝蓄艾文编》,学生书局1965年影印本。

虞和寅:《植物学略史》,《科学世界》第1期,1903年。

袁宗濂、晏志清辑《西学三通·西艺通考》,光绪二十八年上海文盛堂本。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约翰生:《中国炼丹术考》,黄素封译,商务印书馆,1937。

岳宗福:《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研究(1912~1949)》,齐鲁书社,2006。

曾朴、徐念慈:《博物大辞典》,光绪三十三年上海宏文馆本。

张柏春:《明清测天仪器之欧化:十七、十八世纪传入中国的欧洲天文仪器技术及其历史地位》,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张秉伦、胡化凯:《中国古代物理一词的由来与词义演变》,《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年第1期。

张橙华:《中国第一部物理学标准词汇》,《中国科技史料》1993年第3期。

张德彝:《随使英俄记》,岳麓书社,1986。

张桂素:《宣统年间发行爱国公债史料》,《历史档案》1997第4期。

张含英:《历代治河方略探讨》,水利出版社,1982。

张含英:《自传》,1990(内部发行)。

张剑:《近代科学名词术语审定统一工作中的合作、冲突与科学发展》,《史林》2007年第2期。

张江树:《中国科学教育的病原》,《国风半月刊》第2卷第1期,1932年。

张培田:《我国古代用法律保护文物的史实考述》,《四川文物》1987年第4期。

张平:《邹代钧与中国近代地理学的萌芽》,《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年第1期。

张其昀:《科学与科学化》,《科学的中国》第1卷第1期,1933年。

张耀勋:《测绘一得》,光绪三十三年北洋陆军编译局本。

张文虎:《覆瓿集》,同治十三年金陵本。

张晓虹、王均:《中国近代测绘机构与地图管理》(未刊稿)。

张晓灵:《晚清西书的流行与西学的传播》,《档案与史学》2004年第1期。

张亚群:《科举改废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张子高:《科学发达史略》,中华书局,1923。

张自牧:《瀛海论》,葛士濬编《皇朝经世文续编》卷102,光绪十四年上海图书集成局本。

彰孚:《动物学历史》,《学报》第1卷第6期,1907年。

章鸿钊:《六六自述》,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7。

章清:《“策问”与科举体制下对“西学”的接引——以〈中外策问大观〉为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8期,2007。

章清:《策问中的历史——晚清中国历史记忆延续的一个侧面》,《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赵丰田:《晚清五十年经济思想史》,哈佛燕京学社,1939。

赵慧芝:《著名化学史家李乔苹及其成就》,《中国科技史料》1991年第1期。

赵孟江:《中国眼镜及眼镜文化发展概况初探》,《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02年第3期。

赵栓林:《关于〈远镜说〉和〈交食历指〉中的望远镜》,《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3期。

《浙江乡试录》,光绪二十八年。

《震旦学院章程》,《浙江潮》第6期,1903年。

郑观应:《西学》,《危言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郑观应:《学校上》,《盛世危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郑肇经:《回忆参加治黄试验研究之经过》,《黄河史志资料》1986年第2期。

郑贞文:《原物》,《学艺》1917年第3期。

郑贞文:《中国化学史的一瞥》,《中学生》1930年第6号。

郑振铎:《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1988。

旨汇:《化学进化史》,《力学杂志》1907年第7期。

中村为邦:《江苏师范讲义——物理》,光绪三十二年南京江苏学务处本。

钟少华:《人类知识的新工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

钟天纬:《刖足集》,光绪二十七年,出版方不详。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编纂《中华古地图珍品选集》,哈尔滨地图出版社,1998。

中国测绘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测绘史》第2卷《明代—民国》,测绘出版社,199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华文出版社,2001。

中国水利工程协会编《李仪祉全集》,中华丛书委员会,1956年。

《中外时务类编大成》,光绪二十九年上海求是斋本。

《中西经济策论通考》,光绪二十八年,出版方不详。

《中西闻见录》

《重学浅说》,伟烈亚力、王韬译,咸丰八年上海墨海书馆本。

周建人:《关于熊猫》,《人民日报》1956年7月6日。

周建人:《自然界发刊旨趣》,《自然界》第1卷第1期,1926年。

周宁:《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书屋》2005年第5期。

周荣、吴建峰:《20世纪初北京地形图研究》,《测绘科学》2000年第1期。

周育民:《清末内债的举借及其后果》,《学术月刊》1997年第3期。

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周肇基:《著名科技史学家胡道静教授》,《中国科技史料》1993年第1期。

周振鹤:《清末科考策问中所反映的士人意识》,《文汇报》2005年12月25日。

周振鹤编《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周志初:《晚清财政经济研究》,齐鲁书社,2002。

朱采:《清芬阁集》,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朱澄叙:《格致问》,马冠群主编《强学汇编》卷7,光绪二十四年上海文瑞楼本。

朱大文、淩赓飏编《万国政治艺学全书》,光绪二十三年至光绪二十九年上海鸿文书局本。

朱景晖:《论明朝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法律规定及其借鉴意义》,《鄂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朱清时编《钱临照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84。

朱维铮主编《马相伯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1993。

竺可桢:《论我国应多设气象台》,《东方杂志》第18卷第15期,1921年。

竺可桢:《我国地学家之责任》,《科学》第6卷第7期,1921年。

《竺可桢全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宗源瀚编《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光绪二十年浙江官书局本。

邹伯奇:《皇舆全图》,同治十三年,出版方不详。

邹伯奇:《论西法皆古所有》,《学计一得》,道光二十五年本。

邹代钧:《中外舆地全图》,光绪二十九年湖北舆地学会本。

邹振环:《近代最早百科全书的编译与清末文献中的狄德罗》,《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奏定昭信股票章程》,光绪二十四年,出版方不详。

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的创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八耳俊文「清末期西人著訳科学関係中国書および和刻本所在目録」『化学史研究』22巻4号。

物理学訳語会編『物理学術語和英仏独対訳字書』博聞社、1888。

日本物理学会『日本の物理学史巻上歴史·回想編』東海大学出版会、1978。

沈国威『「六合叢談」(1857-58)の学際的研究』白帝社、1999。

浮田和民『史学原論』東京專门学校、1898。

Adam,Ulrich,(New York:Peter Lang,2006).

Adolph,Willian Henry,“The History of Chemistry in China,” 14:5(1922).

Serie B,1925-1933(G?ttingen:Vandenhoeck & Rupprecht,1978).

Amelung,Iwo,“Basic Concep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Yellow River as seen in the Writing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Hydraulic Engineers,”华觉明、苏荣誉等编《中国科技典籍研究:第一届中国科技典籍国际会议论文集》,大象出版社,1998。

Appadurai,Arjun,“The Globalization of Archaeology and Heritage,” 1:1(2001).

Ashley,Kathleen M. and Plesch,Véronique,“The Cultural Process of ‘Appropriation’,” 32:1(2002).

Aso,Noriko,(Durham,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2014).

Barnes,William H.,“The Apparatus,Preparations and Methods of Ancient Chinese Alchemists by Y.Y.Ts'ao,” 11(1934).

Basalla,George,“The Spread of Western Science,” 156(1967).

Bayertz,Kurt,“ Spreading the Spirit of Science:Social Detenninants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in Nineteenth-Century Germany,”in Terry Shinn and Richard Whitley,eds.,(Dordrecht,Boston:B. Reidel,1985).

Becker,C. H.,Falski,M.,Langevin,P.,and Tawney,R. H.,(Paris:the League of Nation's Mission of Educational Experts,1932).

Bieg-Brenzel,Rotraut,(Frankfurt:Haag & Herchen,1984).

Bolton,H. Carrington,“Chinese Alchemical Literature,” 70(1894).

Boorman,Howard L. and Howard,Richard C.,eds.,(New York,Lond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7-1971).

Bryne,Denis,(New York:Routledge,2014).

Bryne,Denis,“Heritage as Social Action,”in Graham Fairclough,Rodney Harrison,John Jameson,and John Schofield,eds.,(London:Routledge,2008).

Chen,Janet 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2).

Cannon,Susan Faye,(New York:Science History Publications,1978).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25).

Chakraborty,Pratik,“Science,Nationalism,and Colonial Contestations:P. C. Ray and His Hindu Chemistry,” 37:2(2000).

Chen Shiwei,Government and Academy in Republican China:History of Academia Sinica,1927-1949(Ph.D. diss.,Harvard University,1998).

Chen Xiaomei,(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2002).

Chen,Xiaoqing Diana,Curricula and Academic Professionalization at Peking University 1898-1937(Ph.D. diss.,University of Chicago,1993).

Chiang Yung-che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Chikashige Masumi,(Tokyo:Rokakuho Uchida,1936).

Chiu Kaiming,“The Introduction of Spectacles into China,” 1:2(1936).

Christie,John R.,“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in Robert C. Olby,et al.,eds.,(London:Routledge,1990).

Cohen,I. Bernard,“An Analysi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Natural Science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in Cohen,ed.,(Dordrecht,Boston:Kluwer Academic,1994).

Cohen,I. Bernard,(New York:Norton,1995).

Covell,Ralph,The Life and Thought of W. A. P. Martin:Agent and Interpreter of Sino-Amerrican Contact in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Ph.D. diss.,University of Denver,1974).

Crosland,Maurice and Smith,Crosbie,“The Transmission of Physics from France to Britain:1800-1840,” 9(1978).

Cuno,Jame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8).

Darnton,Robert, Encylopédi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Davies,Glori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

Davis,Tenney L.,“Die chinesischen Anf?nge der Alchemie,” 2:8(1943).

Davis,Tenney L. and Wu Lu-ch'iang,“Huang-ti,the Legendary Founder of Alchemy,” 11(1934).

Davis,Tenney L. and Wu Lu-ch'iang,“Liu An,Prince of Huai Nan,” 12(1935).

Davis,Tenney L. and Wu Lu-ch'iang,“Wei Po-yang,the Father of Alchemy,” 12(1935).

de Jong,Martin,“China's Art of Institutional Bricologe:Selectiveness and Gradualism in the Policy Transfer Style of a Nation,” 32(2013).

Dijksterhuis,E. J. ed.,(Amsterdam:Swets and Zeitlinger,1955).

Dillon,Nar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5).

Dodgen,Randall,(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1).

Dolgoff,Ralph and Feldstein,Donald,(New York:Harper & Row,1980).

Dolgoff,Ralph,Feldstein,Donald,and Skolnik,Louise,(4th edition,New York:Longman,1997).

Dolby,R.G.A.,“The Transmission of Science,” 15(1977).

Domes,Jürgen,(Berlin:Walter de Gruyter &Co.,1969).

Drake,Fred W.,(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Eastmann,Joseph,(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Edkins,Joseph,“Phas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oism,”,1st series(1859),5.

Edmunds,Charles K.,“Taming the Yellow River,” 21(1921).

Edney,Matthew H.,(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

Edwards,Walter,“Japanese 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Properties Management:Prewar Ideology and Postwar Legacies,”in Jennifer Robertson,ed.,(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2005).

Ehlers,Paul,(2nd edition,Berlin,1947).

Harari,Ehu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3).

Elias,Ney,“Notes of a Journey to the New Course of the Yellow River in 1868,” 60(1870).

Elias,Ney,“Notes on a Portion of the Old Bed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Water Supply of the Grand Canal,”,New Series 4(1867).

Elias,Ney,“Report of an Exploration of the New Course of the Yellow River,”New Series 5(1868).

Elman,Benjamin 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

Elvin,Mark,(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4).

Elvin,Mark and Liu Ts' ui-jung,eds.,(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Engelfriet,Peter M.,(Jiheyuanben,Beijing,1607). (Leiden:Brill,1998).

Engels,Hubert,“Gro?modell-Versuche über das Verhalten eines geschiebeführenden gewundenen Wasserlaufes unter der Einwirkung wechselnder Wasserst?nde und verschiedenartiger Eindeichungen,” 27:3;27:4(1932).

Failla,Donatella,“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Properties in Japan,” 18(2004).

Fairbank,John K. and Liu Kwang-Ching,ed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Fan Fa-ti,“Nature and Nation in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The National Essence Circle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ina,”in Lorraine Daston and Fernando Vidal,ed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4).

Flessel,Flessel,(Tübingen,1974).

Frank,Andre Gunder,(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

Franke,Wolfgang,(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0).

Franzius,Otto,“Chinesische Wasserstra?enprobleme,” 30:4(1935).

Franzius,Otto,“Der Huangho und seine Regelung,” 9(1931),26.

Franzius,Otto,“Die Hannoversche Versuchsanstalt für Grundbau und Wasserbau,” 75:24(1931).

Franzius,Otto,“Die Regelung des Hwai Ho,des Kaiserkanals usw,” 11:40(1933).

Freeman,John R.,“Flood Problems in China,” 75(1922).

Fryer,John,“Chinese Scientific Terminology:Its Present Discrepancies,and Means of Securing Uniformit,”May7-20,Shanghai,1890.

Furth,Charlott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Gabelentz,Georg von der,“über den chinesischen Philosophen MekTik,” 40(1888).

Gamble,Sidney D. and Stewart,John B.,(New York:George H. Doran,1921).

Garon,Sheld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

Garon,Sheldo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

Garrett,Shirley 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Gerovitch,Slava,“Perestroika of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 and Science in the USSR:Changes in the Discourse”, 37:1(1996).

Goodman,Roger and Peng,Ito,“The East Asian Welfare States:Peripatetic Learning,Adaptive Change,and Nation Building,”in Esping-Andersen,Gosta,ed.,(London:Sage,1996).

Gordon,Andrew,(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

Graham,A.C.,(Hong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78).

Greer,Charles,(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79).

Gusdorf,Georges,(Paris:Payot,1971).

Guth,Christine M.E.,“Kokuh?:From Dynastic to Artistic Treasure,” 9(1996).

William J. Haas,“Botany in Republican China:The Leading Role of Taxonomy,”in John Z. Bower,William J. Haas,and Nathan Sivin,eds.,(Ann Arbor,1988).

Hana,Corinna,“Der gleiche Begriff-derselbe Inhalt? Zur Bildung von ?quivalenten für westliche Begriffe aus dem sozialwissenschaftlichen Bereich,” 36:1(1993).

Harley,J. B.,“Deconstructing the Map”, 26:2(1989).

Harman,Peter Michael,(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Harrison,Rodney,(London:Routledge,2013).

Hartung,F.,“Die Wasserbauversuchsanstalt Obernach im Strom der Zeit,” 34(1976).

Hemeling,Karl,(Shanghai: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of Customs,1916).

Hicks,A. and Kenworthy,L.,“Varieties of Welfare Capitalism,” 1:1(2003).

Hinton,Harold C.,(Cambri -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6).

Hooykaas,Reijer,(Wiesbaden:Steiner,1963).

Homg Wann-sheng and Li Shanlan:The Impact of Western Mathematics in China during the Late 19th Century(Ph.D. diss.,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91).

Hostetler,Laura,(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1).

Hsia,C. T.,“Obsession with China:the Moral Burde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in C.T. Hsi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Hsiao Kung-Chuan,“K' ang Yu-wei' s Excursion into Science:Lectures on the Heavens,”in Lo Jung-pang,ed.,(Tuscon: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67).

Hu Aiqun,(Leiden:Brill,2015).

Huters,Theodore,(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Pai,Hyung Il,(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13).

J?ger,Fritz,“Das Buch von den Wunderbaren Maschinen. Ein Kapitel aus der Geschichte der Abendl?ndisch-Chinesischen Kulturbeziehungen,” 1:1(1944).

Jami,Catherin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Jami,Catherine and Han Qi,“The Reconstruction of Imperial Mathematics in China during the Kangxi Reign(1662-1722),” 8:2(2003).

Jia Lanpo and Huang Weiwen,(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Johnson,O.S.,(Shanghai:Commercial Press,1928).

Kakiuchi,Emiko,“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System in Japan:Current Issues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GRIPS Discussion Paper 14-10,2014).

Kann,E.,(Shanghai:Finance and Commerce,1934).

Kasza,Gregory J.,(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6).

Kayser,Emil,“Deutsche Hilfe am Hwang-ho,dem ‘Kummer Chinas’?” 9:3(1932).

Kern,Martin,“The Emigration of German Sinologists 1933-1945:Notes on the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 of Chinese Studies,” 118:4(1998).

Keutner,Chr. “Modellversuche über das Verhalten eines geraden(1932). und gewundenen(1934). schwemmstofführenden Flusslaufes mit befestigtem Mittelwasserbett und befestigten Vorl?ndern unter der Einwirkung wechselnder Wasserst?nde und verschiedenartiger Eindeichungen,”(München,1935).

Keutner,Chr.,“Modellversuche über das Verhalten eines schwemms- tofführenden Flusses mit befestigtem Mittelwasserbett und befestigten Vorl?ndern,” 14(1936).

Kim Pil-Ho,“The East Asian Welfare State,” 8:3(2010).

King,Henry C.,(London:Charles Griffin Comp,1955).

Kinzley,W. Dean,“Japan's Discovery of Poverty:Changing Views of Poverty and Social Welfar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22:1(1988).

Kirby,William C.,(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Klaproth,Heinrich J.,“Sur les connossainces Chimiques des Chinois dans le Ⅷe siecle,” 2(1810).

“Kleine Mitteilungen,”,1912.

Koizumi,Kenkichiro,“The Emergency of Japan' s First Physicists:1868-1900,” 6(1975).

Kosseleck,Reinhardt,Brunner,Otto,and Conze,Werner,eds.,(Stuttgart:Klett-Cotta,1972-1992).

Krafft,Fritz,“Die Anf?nge einer theoretischen Mechanik und die Wandlung ihrer Stellung zur Wissenschaft von der Natur,”in Walter Baron,ed.,(Wiesbaden:Steiner,1967).

Kragh,Hel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Kreis,Hannah,(Marburg:Metropolis Verlag,2013).

Kreissler,Fran?oise,(Paris:Ed. de la Maison des Sciences de l'Homme,1989).

Kunz,George F.,“In China:A Memorial Against Vandalism,” 20(1915).

Kurtz,Joachim,“Philosophie hinter den Spiegeln:Chinas Suche nach einer philosopbischen Identit?t,”in Michael Lackner,ed.,(Baden Baden:Nomos,2008).

Kurtz,Joachim,The Discovery of Chinese Logic:Genealogy of a Twentieth Century Discourse(Ph.D. diss.,University of Erlangen-Nuremberg,2003).

Kurtz,Joachim,“Translating the Vocation of Man:Liang Qichao(1873-1929),J.G. Fichte and Body Politcs in Early Republican China,”in Martin J.Burke and Melvin Richter,eds.,(Leiden:Brill,2012).

Kwan,Daniel Y.,(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7).

Kwok,D.W.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5).

Lackner,Michael,“Ex Oriente Scientia? Reconsidering the Ideology of a Chinese Origin of Western Knowledge,” 21:1(2008).

Lai Guolong,Demas,Marthan,and Agnew,Neville,“Valuing the Past in China:The Seminal Influence of Liang Sicheng on Heritage Conservation,” 35:2(2004).

Lattis,James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Leicester,Henry M. and Klickstein,Herbert S.,“Tenney Lombard Davis and the History of Chemistry,” 3(1950).

Leitao,Henrique,“The contents and context of Manuel Dias' Tianwenlüe,”in Saraiva,Luis and Jami,Catherine,eds.,(Singapore,Hackensa- ck,New Jersey:World Scientific,2008).

Leonard,Jane Kat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Levenson,Joseph,R.,(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9).

Li Fu-tu,(Dissertation Hannover,1933).

Li,Lilian 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Lin,Alfred H.Y.,“Warlord,Social Welfare and Philanthropy:The Case of Guangzhou under Chen Jitang,1929-1936,” 30:2(2004).

Link,Perry,(New York:Norton,1992).

Lipkin,Zwi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

Lippert,Wolfgang,(Wiesbaden:Steiner,1979).

Liu A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0),trans. by Major,John S.,et al.

Lo Jun-pang,ed.,(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1967).

Ma Tehyun,“A Chinese Beveridge Plan:The Discourse of Social Security and the Post-War Reconstruction of China,” 11:2(2012).

Macauley,Melissa 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Martin,W.A. P.,(New York:Paragon,1966).

Martin,W.A. P.,“Alchemy in China,” 7:4(1879).

Marx,Karl,“Zur Kritik der politischen ?konomie(Manuskript 1861-1863),”in 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 [Berlin(Ost):Dietz-Verlag,1982].

Masini,Federico,(Berk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Meijer,M.J.,(Batavia:Konniklijke Drukkerij de Unie,1949).

McCormick,Frederick,“China's Monuments,” 43(1912).

Meissner,Werner,(München:W.Fink,1994).

Meng Yue,“Hybrid Science versus Modernity:The Practice of the Jiangnan Arsenal,1864-1897,” 16(1999).

Menzel,Johanna M.,“The Sinophilism of J.H.G. Justi,” 17:3(1956).

Menzel,Ulrich,Die Musealisierung des Technischen:Die Gründung des “Deutschen Museums von Meisterwerken der Naturwissenschaft und Technik”in München(Ph.D. diss.,Technical University Braunschweig,2001).

Millward,James A.,“‘Coming onto the Map’:‘Western Regions’ Geography and Cartographic Nomenclature in the Making of Chinese Empire in Xinjiang,” 20:2(1999).

Milne,John,(New York:Appleton,1886).

Moody,Ernest A. and Clagett,Marshall,eds.,(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52).

Moore,Oliver,“Zou Boqi on Vision and Photography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in Kenneth J.Hammond and Kristin Stapleton,eds.,(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2008).

Morris,Ramona and Morris,Desmond,(London:Kogan Page,1981).

Morrison,James G.,“On the Breach in the Embank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3:3(1893).

Najita,Tesuo,(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9).

Naquin,Susa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

Needham,Joseph and Lu Gui-djen,“The Optick Artists of Chiangsu,” 2:1(1967).

Needham,Joseph,,Vol.3,(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9).

Needham,Joseph,“Science and Society in East and West,” 28:4(1964).

Needham,Joseph,“The Roles of Europe and China in the Evolution of Oecumenical Science,”in Joseph Needham,(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70).

Osterhammel,Jürgen,“Forschungsreise und Kolonialprogramm: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und die Erschlie?ung Chinas im 19. Jahrhundert,” 69(1987).

Perdue,Peter C.,“Boundaries,Maps,and Movement:Chinese,Russian and Mongolian Empires in Early Modern Central Eurasia,” 20:2(1998).

Perry,Elisabeth,(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Perry,Elisabeth,(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Peterson,Willard J.,“From Interest to Indifference:Fang I-chih and Western Learning,” 3(1976).

Pietz,David 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5).

Pomeranz,Kenneth,(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Prakash,Gya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

Prei?ler,Günter,“50 Jahre Wasserbaulaboratorium der TU Dresden,” 12:8(1963).

Pusey,James Reev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Ramsay,William and MacNab,William,eds.,(London:Partridge & Cooper,1910).

Reeves,Caroline,The Power of Mercy:The Chinese Red Cross Society,1900-1937(Ph.D. diss.,Harvard University,1998).

Reynolds,David C.,“Redrawing China's Intellectual Map:Images of Science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12:1(1991).

Reynolds,David C.,The Advancement of Knowledge and the Enrichment of Life:The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in the Early Republic,1914-1930,(Ph.D. diss.,University of Wisconsin,1986).

Reynolds,Dougla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

Richthofen,Ferdinand von,(Berlin,1882).

Richthofen,Ferdinand von,(E. Tiessen,ed.,Berlin,1907).

Ross,Sydney,“Scientist:The Story of a Word,” 18(1962).

Rouffard,Armand,(Specially Translated for the North China Daily News,Shanghai,1899).

Rouse,Hunter and Ince,Simon,“History of Hydraulics(10),”1(1956).

Ryke,Johannes de,(Jan.24th,1899,Shanghai,Yokohama,Hongkong,Singapore:Kelly & Walsh,1899).

Said,Edward W.,(New York:Vintage Books),1979.

Said,Edward W.,“Traveling Theory,”in E.Said,ed.,(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Said,Edward W.,“Traveling Theory Reconsidered,”in E.Said,ed.,(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Schermbeek,P. G.,“Eenige medeelingen van het lid P.G. van Schermbeek over zijne reis nar de doorbraken der Gele Rivier in China,”.

Scheuerlein,Helmut,“Der Gelbe Flu? - Nach wie vor Chinas Sorge oder die Unerbittlichkeit der Natur gegenüber 4000 Jahre menschlicher Bemühungen,” 45(1981).

Schlegel,Gustav,(Leiden:Brill,1886).

Schmalzer,Sigri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8).

Schneider,Laurence A.,(Oxford:Rowman & Littlefield 2003).

Schneider,Laurence 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1).

Schulz,Bruno,“Die Hoangho-Brücke,” 58(1914).

Schwarcz,Ver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

Schwartz,Benjami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Scott,Geoffrey R.,“The Cultural Property Laws of Japan:Social,Political,and Legal Influences,” 12:2(2008).

Shen Yi and Stadelmann,Heinrich,(Dresden:Gutewort,1925).

Shinn,Terry and Whitley,Richard,eds.,(Dordrecht,Boston:D. Reidel,1985).

Shigeru,Nakayama,(Tokyo: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1984).

Silliman,Robert H.,“Fresnel and the Emergence of Physics as Discipline,” 4(1975).

Skarpelis,A.K.M,“War,Authoritarianism and the Origins of the Japanese Welfare State,”unpublished paper,2015.

Smith,Alexander,(New York:The Century Co.,1917).

Smith,Crosbie,“Mechanical Philosophy and the Emergence of Physics in Britain:1800-1850,” 33(1976).

Smith,Richard,(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Songster,Elena,A Natural Place for Nationalism:The Wanglang Nature Reserve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Giant Panda as a National Icon(Ph.D. dis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2004).

Spence,Jonathan,(London,Sydney,Toronto:Bodley Head,1969).

Zim,Herbert Spencer,(New York:Harcourt,Brace,1945).

Stanley,John,(Cambridge: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1961).

Stevin,Simon,(Leiden,1586).

Stevin,Simon,,trans. by Willebrodus Snelllius(Lugdunum Batavorum:Patius,1605-1608).

Stewart,Balfour,(London:Macmillan,1872).

Stichweh,Rudolf,(Frankfurt:Suhrkamp,1984).

Stoecker,Helmuth,[Berlin(Ost),1958].

Sugita,Yoneyuki,“Universal Health Insurance:The Unfinished Reform of Japan's Healthcare System,”in Mark Caprio and Yoneyuki Sugita,eds.,(London:Routledge,2007).

Suzuki,Heroyuki,“The Buddha of Kamakura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Buddhist Statuary in the Meiji Period,” 1(2011).

Svarverud,Rune,(Leiden:Brill,2007).

Sviedrys,Romuldas,“The Rise of Physics Laboratories in Britain,” 7(1976).

Tadashi,Yoshida,The Rangaku of Suzuki Tadao: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Science in Tokugawa Japan(Ph.D. diss.,Princeton University,1974).

Takahashi,Mutsuko,(Avebury:Aldershort,1997).

Tanaka,Stefan,“Imaging History:Inscribing Belief in the Nation,” 53:1(1994).

Thr?nhardt,Anna Maria,“Historische und konzeptionelle Grundlagen japanischer Sozialpolitik,” 145-146(1989).

Titmuss,Richard M.,(3rd edition,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1974).

Todd,O.J.,,(Beiping: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Engineers,1938).

Todd,O.J. and Eliassen,S.,“The Yellow River Problem,” 105(1940).

Tseng Lan-ying,“Myth,History,and Memory:The Modern Cult of the Simuwu Bronze-vessel,”陈永源主编《中华文化百年论文集》下册,台湾历史博物馆,1999。

Tsu Yu-Yu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12).

Turnbull,David,“Cartography and Science in Early Modern Europe:Mapping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Spaces,” 48(1996).

Tyler,W. F.,,Shanghai,1906.

Ulmen,Gary L.,(New York:Mouton,1978).

Verhaeren H,ed.,(Peking:lmprimerie des Lazalistes,1949).

Vucinich,Alexander,“Soviet Marxism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1982).

Wagner,Rudolf G.,“The Canoniszation of May Fourth,”in Milena Dolezelova,ed.,(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Wakeman,Frederic,(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6).

Wang Cheng-hua,“New Printing Technology and Heritage Preservation:Collotype Reproduction of Antiquities in Modern China,circa 1908-1917,”in Joshua A.Fogel,e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2).

Wang Cheng-hua,“The Qing Imperial Collection,circa 1905-25:National Humiliation,Heritage Preservation,and Exhibition Culture,”in Wu Hung ed.,(Chicago:The Center for the Art of East Asia,2010).

Wang Hui,“On Scientism and Social Theory in Modern Chinese Thought,”in Gloria Davies ed.,(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2001).

Wang Jun,(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2011).

Wang Zuoyue,“Saving China through Science:The Science Society,Scientific Nationalism,and Civil Society in Republican China,” 17(2002).

Westney,D. Eleanor,(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

Whewell,William,(2nd edition,London:John W. Parker,1847).

White,Gordon and Goodman,Roger,“Welfare Orientalism and the search for an East Asian welfare model,”in Roger Goodman,Gordon White,and Huck-ju Kwon,eds.,(London:Routledge,1998).

Wilson,David B.,“Experimentalists among the Mathematicians:Physics in the Cambridge Natural Sciences Tripos,1851-1900,” 12:2(1981/1982).

Winchester,Simon,(New York:Harper-Collins,2008).

Winichakul,Tongchai,Siam Mapped:A History of the Geo-Body of Siam(Ph.D. diss.,University of Sydney,1988).

Wirtz,H.,(Deutsch-chinesische Hochschule übersetzungsanstalt,1910).

Wittfogel,Karl A.,(Leipzig:C.L.Hirschfeld,1931).

Woodside,Alexander,(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

Wong R. Bin,(Ithaca,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7).

Wright,David,Translating Science:Chemistry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Science into late Imperial China,1840-1900(Ph.D. diss.,University of London,1996).

Wright,David,(Leiden:Brill,2000).

Wright,Stanley F.,(Belfast:Wm. Mullan & Son,1950).

Wu Lu-ch'iang and Davis,Tenney L. “An ancient Chinese treatise on Alchemy entitled Ts'an T'ung Ch'i,” 18:2(1932).

Wylie,Alexander,(Shanghai:American Presbyterian Press,London:Trubner & Co.,1867).

Yee,Cordell,“Chinese Cartography among the Arts:Objectivity,Subjectivity,Representation,”in Harley,J.B. and Woodward,David eds.,(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Yee,Cordell,“Chinese Maps in Political Culture,”in Harley,J.B.and Woodward,David,eds.,(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Yee,Cordell,“Reinterpre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Geographical Maps,”in Harley,J.B. and Woodward,David,eds.,(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Yee,Cordell,“Taking the World's Measure:Chinese Maps between Observation and Text,”in Harley,J.B. and Woodward,David,eds.,(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Yee,Cordell,“Traditional Chinese Cartography and the Myth of Westernization,”in:Harley,J.B. and Woodward,David,eds.,(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Yeh Wen-Hsi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00).

Yen,W.W.,(1st edition,Shanghai:Shangwu yinshuguan,1908).

Yeo,Richard,“Reading Encyclopedias:Science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 in British Dictionaries of Arts and Sciences,1730 -1850,” 82(1991).

Yoshio,Mikami,(Leipzig:Teubner,1913).

Young,Arthur N.,(Stanford:Hoover Institution Press,1971).

Zanasi,Margherita,“Fostering the People's Lifelihood: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Between Empire and Nation,” 30:1(2004).

Zen,H.C.,“Science:Its 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in Chen Zhen and Sophia H.,eds.,(Shanghai:China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1931).

Zhang Longxi,“Western Theory and Chinese Reality,” 19:1(1992).

艾儒略、杨廷筠:《西学凡》,天启三年杭州本。

艾约瑟:《光热电吸新学考》,《中西闻见录》第28~29号,1874年。

艾约瑟:《西学述略》,《格致启蒙》,光绪十二年北京总税务司本。

白河次郎:《支那文明史》,光绪二十九年上海竞化书局本。

白尚恕:《介绍我国第一部三角学——“大测”》,《数学通报》第2卷,1963。

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史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000。

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舆图组编《舆图要录:北京图书馆藏6827种中外文古旧地图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北平北海图书馆编目科编辑《国学论文索引》,中华图书馆,1929。

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编《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1995。

Carter,Thomas F.:《纸自中国传入欧洲考略》,向达译,《科学》第11卷第6期,1926年。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

曹婉如:《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理论和方法初谈》,《自然科学史研究》1983年第2期。

曹婉如等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清代)》,文物出版社,1997。

岑仲勉:《黄河变迁史》,人民出版社,1957。

陈昌绅:《分类时务通纂》,光绪二十八年上海文兰书局本。

陈澧:《东塾读书记》,三联书店,1986。

陈凌云:《现代各国社会救济》,商务印书馆,1937。

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三联书店,1997。

陈正祥:《中国地图学史》,香港商务印书馆,1979。

陈忠倚编《皇朝经世文三编》,光绪二十四年宝文书局本。

陈忠倚编《皇朝经世文三编》,文海出版社1972年影印本。

《承德府属金银煤铁等矿全图》,无出版信息。

程美宝:《晚清国学大潮中的博物学知识——论〈国粹学报〉中的博物图画》,《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第18~31页。

大维司(Tenney L.Davis):《中国炼丹术》,吴鲁强、陈国符译,《化学》第3卷,1936年。

代那:《金石识别》,玛高温、华蘅芳译,同治十一年上海江南制造局本。

戴念祖:《中国力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

戴仁:《上海商务印书馆1897~1898》,李桐实译,商务印书馆,2000。

岛尾永康:《近重真澄与中国古代化学》,《自然科学史研究》1987年第1期。

邓玉函、王征:《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任继愈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技术卷1》,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点石斋主人编《时务通考续编》,光绪二十七年上海点石斋本。

丁平:《湖南维新运动史1895~1898》,汉中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

丁前:《近代中国的社会救济制度》,《社会工作》2008年第3期。

丁韪良:《格物测算》,光绪九年京师同文馆本。

丁韪良:《力学入门》,《格物入门》,同治七年京师同文馆本。

丁韪良:《西学考略》,光绪九年京师同文馆本。

丁韪良:《重学入门》,《中西新学大全》,光绪二十三年上海鸿文书局本。

丁绪贤:《化学史通考》,国立北京大学出版部,1925。

东华译书社译《物理学问答》,《编译初级教育百科全书》,光绪二十九年上海汇文学社本。

董龙凯:《山东段黄河灾害与人口迁移(1855~1947)》,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段治文:《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兴起1919~193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法思得:《富国策》,汪凤藻、丁韪良译,光绪九年京师同文馆本。

樊洪业:《从格致到科学》,《自然科学辩证法通讯》1988年第3期。

樊洪业:《科学杂志与科学精神的传播》,《科学》2001年第2期。

樊洪业、张久春编《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饭盛挺造:《物理学》,藤田丰八译,王季烈笔述,光绪二十六年上海江南制造局本。

方豪:《方豪六十自定稿》,学生书局,1969。

冯澂:《光学述墨》,光绪二十六年南京书局本。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冯立升:《周达与中日数学交往》,《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年第1期。

冯天瑜、黄长义:《晚清经世实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福建乡试录》,光绪二十八年。

福润编《江南安徽全图》,光绪二十二年,出版方不详。

傅汎际、李之藻:《名理探》,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

傅兰雅:《光学图说》,光绪十六年益智书会本。

傅兰雅:《力学须知》,光绪十五年上海格致书室本。

傅兰雅:《佐治刍言》,应祖锡译,光绪十一年上海江南制造局本。

傅在田、景尚雄:《测绘学》,宣统元年北洋陆军部编译局本。

《附录(二):中国科学史社章程(草案)》,《现代史学》第3卷第2期,1936年。

高俊:《明清两代全国和省区地图集编制概况》,《测绘学报》1962年第4期。

高晓燕、吕厚量:《伽利略望远镜的发明及其对明清中国的影响》,《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格致汇编》。

《格致书院课艺》,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本。

葛剑雄:《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商务印书馆,1998。

公侠:《二百六十年前的力学大家方以智传》,《理学杂志》第2期,1906年。

顾观光:《九数外录》,光绪元年上海江南制造局本。

顾琅、周书人编《(国民必携)中国矿产全图》,光绪三十二年上海本。

顾其义辑《西法策学汇源》,光绪二十四年上海鸿宝斋书局本。

顾廷龙编《清代朱卷集成》,成文出版社1992年影印本。

光绪《余姚县志》。

《广西乡试题名录·光绪二十九年举行癸卯恩科》。

郭金海:《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与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的成立》,《自然科学史研究》2007年第3期。

郭双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

郭涛:《潘季驯的治黄思想》,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论文集》第12集,水利出版社,1982。

国立编译馆编《物理学名词》,商务印书馆,1934。

《国立编译馆一览》,南京,1934。

海文:《心灵学》,颜永京译,光绪十五年上海益智书会本。

韩琦:《数理格致的发现——兼论18世纪牛顿相关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科技史料》1998年第2期。

韩仲文:《清末黄河改道的争议》,《中和月刊》第3卷第10期,1942年。

郝秉键、李志军:《19世纪晚期中国民间知识分子的思想:以上海格致书院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何德赉:《最新简明中学用物理学》,谢洪赉译,光绪二十八年,出版方不详。

何铃:《清末经济特科探析》,《历史档案》2004年第1期。

何启、胡礼垣:《曾论书后》,《新政真诠》,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河间附近秋操图》,光绪三十三年北洋陆军参谋处本。

《河南乡试闱墨》,光绪二十九年。

合信:《博物新编》,咸丰五年上海墨海书馆本。

赫德、艾约瑟编《格致启蒙十六种》,光绪十二年北京总税务司本。

赫士、朱葆琛:《光学揭要》,光绪二十五年益智书会本。

侯失勒约翰:《谈天》,伟烈亚力、李善兰译,咸丰九年上海墨海书馆本。

胡威立:《重学》,艾约瑟、李善兰译,咸丰九年上海墨海书馆本。

《湖北乡试闱墨》,光绪二十八年。

《湖南乡试卷》,光绪二十八年。

《湖南乡试闱墨》,光绪二十九年。

华里思:《代数术》,傅兰雅、华蘅芳译,同治十二年江南制造局本。

华里思:《微积溯源》,傅兰雅、华蘅芳译,同治十三年江南制造局本。

《皇朝直省地图》,光绪三十四年湖北舆地学会本。

黄河水利委员会编《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中华书局,1988。

《黄河问题讨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

黄鸿山、王卫平:《从“教养监视”到“劳动教养”:中国劳动教养制度起源新探》,《河北学刊》2010年第3期。

黄玑:《山东黄河南岸十三州县迁民图说》,光绪二十年,出版方不详。

黄素封:《化学发达史》,商务印书馆,1935。

黄翔瑜:《民国以来古物保存法制之诞生背景试析(1911~1930)》,《国史馆馆刊》第34期,2012。

黄兴涛:《文化史的视野——黄兴涛学术自选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黄子卿:《化学是从炼丹术发展出来 中国早阿拉伯二千年发明》,《光明日报》1952年2月20日。

黄遵宪:《日本国志》,文海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广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惠顿:《万国公法》,丁韪良译,同治三年京师同文馆本。

《会试录·光绪甲辰恩科》,光绪三十年。

《会试闱墨·光绪辛丑壬寅恩正并科》,光绪二十九年。

《急悃斋光绪壬寅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乡墨·湖北卷》,光绪二十八年华北书局本。

贾祖璋:《熊猫的真面目》,《科学大众》第1期,1946年。

江标编《格致精华录》,光绪二十二年,出版方不详。

《江南乡试录》,光绪二十八年。

《江西闱墨·光绪壬寅补行庚子恩科并辛丑正科》,光绪二十八年。

《江西乡试录》,光绪二十八年。

江晓原:《伽利略之前的望远镜——它甚至可能16世纪已到中国?》,《新发现》2006年第9期。

江晓原:《欧洲天文学在清代社会中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姜义华、张荣华编《康有为全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蒋介石:《科学的道理》,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4,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

近重真澄:《东洋古代文化之化学观》,陈象岩译,《科学》第5卷第3期,1920年。

《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章程》,光绪二十九年。

觉明(向达):《中国四大发明考之一: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中学生》第5期,1930年。

觉晨:《中国物理学家墨子传》,《理学杂志》第4期,1907年;第6期,1907年。

康有为:《大同书》,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康有为:《诸天讲》,中华书局,1990。

邝其照:《华英字典集成》,香港,1882。

雷缙:《中外策问大观》,光绪二十九年砚耕山庄本。

雷颐:《时空游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李伯元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李迪、白尚恕:《我国近代科学先驱邹伯奇》,《自然科学史研究》1984年第4期。

李帆:《清季中国人种、文明西来说研究——以法国汉学家拉克伯理为例》(未刊稿)。

李凤岐:《黄河最早的一次用新法测图》,《黄河史志资料》1983年第1期。

李鸿章编《三省黄河全图》,光绪十六年宏文书局本。

李建:《我国近代文物保护法制化进程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李提摩太:《分类经济时务策论》,光绪二十七年上海介记书局本。

李提摩太:《广学类编》,光绪二十七年上海广学会本。

李提摩太撰,仲英辑《洋务新论》,光绪二十年长白吏隐仙馆石印本。

李文海、程啸、刘仰东、夏明方:《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李文海、林敦奎、程啸、宫明:《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李协:《水功学》,文海出版社,1968。

李协:《直隶旅行报告》,文海出版社1969年影印本。

李俨:《李善兰年谱》,《中算史论丛》第4卷,科学出版社,1955。

李俨:《中国数学史余录》,《科学》第3卷第2期,1917年。

《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李渔:《觉世名言十二楼》,南京古籍出版社,1996。

李允俊主编《晚清经济史事编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李兆洛编《皇朝一统舆地全图》,道光十二年,出版方不详。

梁启超:《格致学沿革考略》,《新民丛报》1902年第10号。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光绪二十六年本。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

《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

林崇墉:《沈葆桢与福州船政》,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

林乐知:《格致启蒙格物学》,光绪六年江南制造局本。

林乐知:《列国岁计政要》,郑昌棪译,光绪四年上海江南制造局本。

临蒲:《熊猫哀荣录》,《中美周报》第214期,1946年。

刘爱河:《概念的演变:从“文物”到“文化遗产”》,《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刘德隆、朱禧、刘德平编《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刘东:《警惕人为的“洋泾浜”学风》,《二十一世纪》1995年第12期。

刘钝:《别具一格的图解法弹道学——介绍李善兰的〈火器真诀〉》,《力学与实践》1984年第3期。

刘钝:《从“老子化胡”到“西学中源”》,《法国汉学》第6辑,中华书局,2002。

刘鹗:《老残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刘鹗:《历代黄河变迁图考》,光绪十八年,出版方不详。

刘光汉(刘师培):《周末学术史总序》,《国粹学报》第1期,1905年。

刘广定:《〈平龙认〉的有关问题研究》,《中国科学史论集》,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2。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1936。

刘龙心:《从科举到学堂——策论与晚清的知识转型(1901~190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8期,2007。

刘绍唐:《民国人物小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77~1987。

刘希伟:《清代后期山东乡试竞争之研究》,《教育与考试》2011年第5期。

刘仙洲:《学习机械工程应注意的几点》,《清华周刊》第43卷第1期,1935年。

刘仙洲:《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科学出版社,1962。

刘岳云:《格物中法》,光绪二十五年,出版方不详。

刘岳云:《食旧德斋杂箸》,光绪二十二年成都本。

刘桢麟:《恭读上谕开经济特科书后》,《知新报》第45号,1898年3月。

卢公明:《英华萃林韵府》,上海:Rosario,Marcal & Co.,1872~1873。

鲁迅:《科学史教篇》,《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栾建军:《中国人谁将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与中国的获奖之路》,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伦伟良编《张荫麟文集》,集成图书公司,1956。

罗存德:《英华字典》,香港每日新闻社,1866~1869。

罗家伦:《中国若要有科学,科学应当先说中国话》,《图书评论》第1卷第3期,1932年。

罗汝楠:《中国今世舆地图说》,宣统元年广东教忠学堂本。

罗师古:《格致启蒙格物学》,林乐知译,光绪六年上海江南制造局本。

罗师古:《格致质学启蒙》,艾约瑟译,光绪十二年北京总税务司本。

罗文彬编《丁文诚公(宝桢)遗集》,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

罗志田:《国学不是学:西方学术分类与民初国学定位的困惑》,《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1期。

罗志田:《清季科举制度改革的社会影响》,《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罗志田:《西方学术分类与民初国学的学科定位》,《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吕凌峰、石云里:《清代日食预报记录的精度分析》,《中国科技史料》2004年第3期。

吕顺长:《清末浙江与日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玛高温:《博物通书》,咸丰二年宁波爱华堂本。

马建忠:《适可斋记言》,《续修四库全书》第156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

马君武:《失业人及贫民救济政策》,商务印书馆,1925。

马君武:《新学术与群治之关系》,《政法学报》第9、13期,1903年。

《马克密君保存中国古物办法之函件》,《东方杂志》第11卷第6期,1914年。

马陵合:《人力车夫救助:以民国时期的上海为中心》,《经济社会史评论》2007年第3期。

马叙伦:《世界三特力》,《新世界学报》第9卷,1902年。

慕维廉:《格致新法》,《益智新录》,1876年7月。

南怀仁:《新制灵台仪象志》,任继愈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天文卷7》,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内务部为切实保存前代文物古迹致各省民政长训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拟设国粹学堂启》,《国粹学报》第3卷第1期,1907年。

潘学祖、潘延祖编《潘方伯公遗稿》,文海出版社1969年影印本。

彭民一:《中国古代的化学》,《清华周刊》第38卷第10~11期,1932年。

皮嘉福:《劝茶商歌》,《湘报》第70号,1898年。

千家煦编《旧中国公债史资料》,中华书局,1984。

钱丰:《万国分类时务大成》,光绪二十三年上海申江袖海山房本。

钱临照:《释墨经中光学力学诸条》,《李石曾先生六十岁纪念论文集》,国立北平研究院,1942。

钱临照:《我国先秦时代的科学著作——〈墨经〉》,《科学大众》1954年第12期。

《钦定大清会典》,中文书局1967年影印本。

《钦定学堂章程》,光绪二十八年。

求是斋编《时务分类文编》,光绪二十八年上海宜今室本。

全汉昇:《清末的西学源出中国说》,《岭南学报》第4卷第2期,1935年。

任鸿隽:《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科学》第1卷第1期,1915年。

阮元:《研经室集》,世界书局,1964。

阮元:《研经室续集》,商务印书馆,1937。

萨本栋编《物理学名词汇》,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编辑委员会,1932。

沙玉彦:《科学史》,世界书局,1931。

山东调查局:《山东河务行政沿习利弊报告书》,宣统二年山东调查局本。

《山东乡试题名录》,光绪二十八年。

《山西乡试闱墨》,光绪二十八年。

《陕西乡试录》,光绪二十八年。

商务印书馆编《大清帝国全图》,光绪三十一年商务印书馆本。

尚智丛:《1886~1894年间近代科学在晚清知识分子中的影响——上海格致书院格致类课艺分析》,《清史研究》2001年第3期。

邵之棠编《皇朝经世文统编》,光绪二十七年上海本。

沈百先编著《中华水利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

《申报》

沈国威:《王夫之用过物理化学吗》,(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9年第3期。

沈善登、李凤苞编《江苏五属图》,同治七年,出版方不详。

沈怡:《黄河年表》,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1935。

沈怡:《沈怡自述》,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

《时务报》

史砥尔:《格物质学》,潘慎文译,谢洪赉述,光绪二十四年上海美华书馆本。

水道测量局编《海道图说》,傅兰雅、金楷理译,光绪元年江南制造局本。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编《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出版社,1982。

《顺天乡试闱墨》,光绪二十八年。

宋希尚:《李仪祉的生平》,中华丛书委员会,1964。

宋希尚:《欧美水利调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24。

宋育仁:《采风记》,光绪二十一年袖海山房本。

宋子良:《郑复光和他的〈镜镜詅痴〉》,《中国科技史料》1987年第8期。

孙承晟:《明清之际西方光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孙云球〈镜史〉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2007年第3期。

孙家鼐编《续西学大成》,光绪二十三年上海飞鸿阁书林本。

孙中原:《墨学通论》,辽宁出版社,1993。

《泰西水学》,顾其义、吴文藻编《西法策学汇源二集》,光绪二十四年上海鸿宝斋书局本。

谭其骧:《论丁文江所谓徐霞客地理上之重要发现》,《徐霞客先生逝世三百周年纪念刊》,国立浙江大学文科研究所,1942。

谭其骧主编《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1990。

汤寿潜:《危言》,政协杭州市萧山区委学习和文史工作委员会编《萧山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汤寿潜史料专辑》,1993。

汤志钧主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

唐才常:《朱子语类已有西人格致之理条证》,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中华书局,1980。

唐锡仁、杨文衡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

藤井乡三:《化学沿革史》,红溪译,《新民丛报》第4卷第3号,1906年。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田大里:《光学》,金楷理、赵元益译,光绪二年江南制造局本。

田淼:《中国数学的西化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田毅鹏:《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勃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4期。

土子金四郎:《国债论》,王季点译,光绪二十九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本。

万卷楼主辑《富强新书》,光绪二十四年三渔书局本。

万仕国辑校《刘申叔遗书补遗》,广陵书社,2008。

汪晖:《科学的观念与中国的现代认同》,《汪晖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汪荣宝、叶澜:《新尔雅》,光绪二十九年上海明权社本。

汪昭义:《郑复光:清代首撰光学专著的实验物理学家》,《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王本祥:《汽机大发明家瓦特传》,《科学世界》第9期,1904年。

王冰:《明清时期物理学译著书目考(1610~1910)》,《中国科技史料》1986年第5期。

王冰:《我国早期物理学名词的翻译及演变》,《自然科学史研究》1995年第3期。

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

王广超、吴蕴豪、孙小淳:《明清之际望远镜的传入对中国天文学的影响》,《自然科学史研究》2008年第3期。

王璡:《中国古代金属化合物之化学》,《科学》第5卷第7期,1920年。

王璡:《中国古代金属化学及金丹术》,中国科学仪器公司,1955。

王璡:《中国古代金属原质之化学》,《科学》第5卷第6期,1920年。

王景沂:《科学书目提要初编》,光绪二十九年京师官报局本。

王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

王士平、刘恒亮、李志军:《薄珏及其“千里镜”》,《中国科技史料》1997年第3期。

王绶琯:《诺贝尔科学奖离我们有多近?》,周立军主编《名家讲科普》,科学普及出版社,2008。

王韬:《重订法国志略》,光绪十六年上海淞隐庐本。

王韬:《漫游随录》,岳麓书社,1982。

王西清、卢梯青编《西学大成》,光绪二十一年上海醉六堂本。

王先谦:《致陈右铭中丞》,《葵园四种》,岳麓书社,1986。

王扬宗:《从格致到科学》,《历史大观园》1994年第10期。

王扬宗:《〈六合丛谈〉中的近代科学知识及其在清末的影响》,《中国科技史料》1999年第3期,第211~226页。

王扬宗:《明末清初“西学中源”说新考》,刘钝、韩琦编《科史新考:庆祝杜石然先生从事科学史研究40周年学术论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王扬宗:《清末益智书会统一科技术语工作述评》,《中国科技史料》1991年第2期。

王扬宗:《晚清科学译著杂考》,《中国科技史料》1994年第4期。

王扬宗:《“西学中源”说和“中体西用”论在晚清的盛衰》,《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5期。

王一丁、吴晓红:《试论我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历程》,《建筑与文化》2012年第12期。

王庸:《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38。

王庸:《中国地图史纲》,三联书店,1953。

王治浩、季鸿崑:《吴鲁强和中国古代炼丹术》,《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年第3期。

王治心:《中国古代科学上的发明》,《厦大学术》1930年第1期。

韦而司:《化学鉴原》,傅兰雅、徐寿译,同治十年上海江南制造局本。

伟烈亚力:《六合丛谈小引》,《六合丛谈》第1卷第1期,1857年。

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徐建青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魏特夫:《中国为甚么没有产生自然科学》,吴藻溪译,《科学时报》,1944年10月。

魏源:《古微堂内外集》,文海出版社1969年影印本。

卫石:《发刊词》,《科学一斑》第1卷第1期,1907年。

吴凤鸣:《关于顾琅及其地质矿产著作的评述》,《中国科技史料》1984年第3期。

吴剑华:《答科问改试策论说》,洪德榜编《中外文献策论汇海》卷31,光绪三十年上海鸿宝斋本。

吴锡钊:《矩象测绘》,光绪十七年杏雨山房本。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编《中国水利史稿》,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1989。

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水利委员会,1942。

《西人称述化学》,《东方杂志》第6卷第9期,1909年。

席泽宗:《论康熙科学政策的失误》,《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年第1期。

席泽宗:《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科学方法》,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谢家荣:《地质学与现代文化》,《国风半月刊》第2卷第1期,1932年。

《新学备纂》,光绪二十八年天津开文书局本。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徐馥荪:《古中国炼丹与今西国化学异同论》,《南京医学报》1913年第9期。

徐光启:《测量异同》,任继愈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数学卷4》,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徐维则:《增版东西学书录》,光绪二十九年,出版方不详。

许应爃、宗源瀚编《浙江测绘章程》,光绪十六年,出版方不详。

薛凤祥:《历学汇通》,北京,1662。

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岳麓书社,1985。

学部审定科:《物理学词汇》,光绪二十九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本。

亚当·斯密:《原富》,严复译,商务印书馆,1981。

严敦杰:《中国算学家祖冲之及其圆周率之研究》,《学艺》第15卷第5期,1936年。

严复译《天演论》,商务印书馆,1981。

严文炳、常福元译《力学课编》,光绪三十二年京师学部编译图书局本。

颜惠庆:《英华大辞典》,光绪三十四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本。

颜元亮:《清代黄河铜瓦厢改道前的黄河下游河道》,《人民黄河》1986年第2期。

杨齐福:《洋务运动时期科举制度的改革》,《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杨勋:《英字指南》,光绪五年美华书馆本。

杨毓煇:《格致治平通议》,光绪二十七年本上海点石斋本。

阳玛诺:《天问略》,万历四十三年。

姚雅欣、高策:《清华国学院时期梁启超与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框架的浮出》,《科学技术辩证法》2002年第5期。

叶德辉编《翼教丛编》,文海出版社1971年影印本。

叶企孙:《考正商功》,《清华学报》第2卷第2期,1916年。

叶世昌:《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殷顽:《化学小史》,《力学杂志》1906年第1期。

英国海事委员会:《长江图说》,傅兰雅、王德均译,光绪元年江南制造局本。

于宝轩编《皇朝蓄艾文编》,学生书局1965年影印本。

虞和寅:《植物学略史》,《科学世界》第1期,1903年。

袁宗濂、晏志清辑《西学三通·西艺通考》,光绪二十八年上海文盛堂本。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约翰生:《中国炼丹术考》,黄素封译,商务印书馆,1937。

岳宗福:《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研究(1912~1949)》,齐鲁书社,2006。

曾朴、徐念慈:《博物大辞典》,光绪三十三年上海宏文馆本。

张柏春:《明清测天仪器之欧化:十七、十八世纪传入中国的欧洲天文仪器技术及其历史地位》,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张秉伦、胡化凯:《中国古代物理一词的由来与词义演变》,《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年第1期。

张橙华:《中国第一部物理学标准词汇》,《中国科技史料》1993年第3期。

张德彝:《随使英俄记》,岳麓书社,1986。

张桂素:《宣统年间发行爱国公债史料》,《历史档案》1997第4期。

张含英:《历代治河方略探讨》,水利出版社,1982。

张含英:《自传》,1990(内部发行)。

张剑:《近代科学名词术语审定统一工作中的合作、冲突与科学发展》,《史林》2007年第2期。

张江树:《中国科学教育的病原》,《国风半月刊》第2卷第1期,1932年。

张培田:《我国古代用法律保护文物的史实考述》,《四川文物》1987年第4期。

张平:《邹代钧与中国近代地理学的萌芽》,《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年第1期。

张其昀:《科学与科学化》,《科学的中国》第1卷第1期,1933年。

张耀勋:《测绘一得》,光绪三十三年北洋陆军编译局本。

张文虎:《覆瓿集》,同治十三年金陵本。

张晓虹、王均:《中国近代测绘机构与地图管理》(未刊稿)。

张晓灵:《晚清西书的流行与西学的传播》,《档案与史学》2004年第1期。

张亚群:《科举改废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张子高:《科学发达史略》,中华书局,1923。

张自牧:《瀛海论》,葛士濬编《皇朝经世文续编》卷102,光绪十四年上海图书集成局本。

彰孚:《动物学历史》,《学报》第1卷第6期,1907年。

章鸿钊:《六六自述》,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7。

章清:《“策问”与科举体制下对“西学”的接引——以〈中外策问大观〉为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8期,2007。

章清:《策问中的历史——晚清中国历史记忆延续的一个侧面》,《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赵丰田:《晚清五十年经济思想史》,哈佛燕京学社,1939。

赵慧芝:《著名化学史家李乔苹及其成就》,《中国科技史料》1991年第1期。

赵孟江:《中国眼镜及眼镜文化发展概况初探》,《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02年第3期。

赵栓林:《关于〈远镜说〉和〈交食历指〉中的望远镜》,《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3期。

《浙江乡试录》,光绪二十八年。

《震旦学院章程》,《浙江潮》第6期,1903年。

郑观应:《西学》,《危言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郑观应:《学校上》,《盛世危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郑肇经:《回忆参加治黄试验研究之经过》,《黄河史志资料》1986年第2期。

郑贞文:《原物》,《学艺》1917年第3期。

郑贞文:《中国化学史的一瞥》,《中学生》1930年第6号。

郑振铎:《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1988。

旨汇:《化学进化史》,《力学杂志》1907年第7期。

中村为邦:《江苏师范讲义——物理》,光绪三十二年南京江苏学务处本。

钟少华:《人类知识的新工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

钟天纬:《刖足集》,光绪二十七年,出版方不详。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编纂《中华古地图珍品选集》,哈尔滨地图出版社,1998。

中国测绘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测绘史》第2卷《明代—民国》,测绘出版社,199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华文出版社,2001。

中国水利工程协会编《李仪祉全集》,中华丛书委员会,1956年。

《中外时务类编大成》,光绪二十九年上海求是斋本。

《中西经济策论通考》,光绪二十八年,出版方不详。

《中西闻见录》

《重学浅说》,伟烈亚力、王韬译,咸丰八年上海墨海书馆本。

周建人:《关于熊猫》,《人民日报》1956年7月6日。

周建人:《自然界发刊旨趣》,《自然界》第1卷第1期,1926年。

周宁:《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书屋》2005年第5期。

周荣、吴建峰:《20世纪初北京地形图研究》,《测绘科学》2000年第1期。

周育民:《清末内债的举借及其后果》,《学术月刊》1997年第3期。

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周肇基:《著名科技史学家胡道静教授》,《中国科技史料》1993年第1期。

周振鹤:《清末科考策问中所反映的士人意识》,《文汇报》2005年12月25日。

周振鹤编《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周志初:《晚清财政经济研究》,齐鲁书社,2002。

朱采:《清芬阁集》,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朱澄叙:《格致问》,马冠群主编《强学汇编》卷7,光绪二十四年上海文瑞楼本。

朱大文、淩赓飏编《万国政治艺学全书》,光绪二十三年至光绪二十九年上海鸿文书局本。

朱景晖:《论明朝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法律规定及其借鉴意义》,《鄂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朱清时编《钱临照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84。

朱维铮主编《马相伯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1993。

竺可桢:《论我国应多设气象台》,《东方杂志》第18卷第15期,1921年。

竺可桢:《我国地学家之责任》,《科学》第6卷第7期,1921年。

《竺可桢全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宗源瀚编《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光绪二十年浙江官书局本。

邹伯奇:《皇舆全图》,同治十三年,出版方不详。

邹伯奇:《论西法皆古所有》,《学计一得》,道光二十五年本。

邹代钧:《中外舆地全图》,光绪二十九年湖北舆地学会本。

邹振环:《近代最早百科全书的编译与清末文献中的狄德罗》,《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奏定昭信股票章程》,光绪二十四年,出版方不详。

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的创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八耳俊文「清末期西人著訳科学関係中国書および和刻本所在目録」『化学史研究』22巻4号。

物理学訳語会編『物理学術語和英仏独対訳字書』博聞社、1888。

日本物理学会『日本の物理学史巻上歴史·回想編』東海大学出版会、1978。

沈国威『「六合叢談」(1857-58)の学際的研究』白帝社、1999。

浮田和民『史学原論』東京專门学校、1898。

Adam,Ulrich,(New York:Peter Lang,2006).

Adolph,Willian Henry,“The History of Chemistry in China,” 14:5(1922).

Serie B,1925-1933(G?ttingen:Vandenhoeck & Rupprecht,1978).

Amelung,Iwo,“Basic Concep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Yellow River as seen in the Writing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Hydraulic Engineers,”华觉明、苏荣誉等编《中国科技典籍研究:第一届中国科技典籍国际会议论文集》,大象出版社,1998。

Appadurai,Arjun,“The Globalization of Archaeology and Heritage,” 1:1(2001).

Ashley,Kathleen M. and Plesch,Véronique,“The Cultural Process of ‘Appropriation’,” 32:1(2002).

Aso,Noriko,(Durham,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2014).

Barnes,William H.,“The Apparatus,Preparations and Methods of Ancient Chinese Alchemists by Y.Y.Ts'ao,” 11(1934).

Basalla,George,“The Spread of Western Science,” 156(1967).

Bayertz,Kurt,“ Spreading the Spirit of Science:Social Detenninants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in Nineteenth-Century Germany,”in Terry Shinn and Richard Whitley,eds.,(Dordrecht,Boston:B. Reidel,1985).

Becker,C. H.,Falski,M.,Langevin,P.,and Tawney,R. H.,(Paris:the League of Nation's Mission of Educational Experts,1932).

Bieg-Brenzel,Rotraut,(Frankfurt:Haag & Herchen,1984).

Bolton,H. Carrington,“Chinese Alchemical Literature,” 70(1894).

Boorman,Howard L. and Howard,Richard C.,eds.,(New York,Lond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7-1971).

Bryne,Denis,(New York:Routledge,2014).

Bryne,Denis,“Heritage as Social Action,”in Graham Fairclough,Rodney Harrison,John Jameson,and John Schofield,eds.,(London:Routledge,2008).

Chen,Janet 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2).

Cannon,Susan Faye,(New York:Science History Publications,1978).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25).

Chakraborty,Pratik,“Science,Nationalism,and Colonial Contestations:P. C. Ray and His Hindu Chemistry,” 37:2(2000).

Chen Shiwei,Government and Academy in Republican China:History of Academia Sinica,1927-1949(Ph.D. diss.,Harvard University,1998).

Chen Xiaomei,(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2002).

Chen,Xiaoqing Diana,Curricula and Academic Professionalization at Peking University 1898-1937(Ph.D. diss.,University of Chicago,1993).

Chiang Yung-che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Chikashige Masumi,(Tokyo:Rokakuho Uchida,1936).

Chiu Kaiming,“The Introduction of Spectacles into China,” 1:2(1936).

Christie,John R.,“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in Robert C. Olby,et al.,eds.,(London:Routledge,1990).

Cohen,I. Bernard,“An Analysi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Natural Science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in Cohen,ed.,(Dordrecht,Boston:Kluwer Academic,1994).

Cohen,I. Bernard,(New York:Norton,1995).

Covell,Ralph,The Life and Thought of W. A. P. Martin:Agent and Interpreter of Sino-Amerrican Contact in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Ph.D. diss.,University of Denver,1974).

Crosland,Maurice and Smith,Crosbie,“The Transmission of Physics from France to Britain:1800-1840,” 9(1978).

Cuno,Jame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8).

Darnton,Robert, Encylopédi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Davies,Glori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

Davis,Tenney L.,“Die chinesischen Anf?nge der Alchemie,” 2:8(1943).

Davis,Tenney L. and Wu Lu-ch'iang,“Huang-ti,the Legendary Founder of Alchemy,” 11(1934).

Davis,Tenney L. and Wu Lu-ch'iang,“Liu An,Prince of Huai Nan,” 12(1935).

Davis,Tenney L. and Wu Lu-ch'iang,“Wei Po-yang,the Father of Alchemy,” 12(1935).

de Jong,Martin,“China's Art of Institutional Bricologe:Selectiveness and Gradualism in the Policy Transfer Style of a Nation,” 32(2013).

Dijksterhuis,E. J. ed.,(Amsterdam:Swets and Zeitlinger,1955).

Dillon,Nar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5).

Dodgen,Randall,(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1).

Dolgoff,Ralph and Feldstein,Donald,(New York:Harper & Row,1980).

Dolgoff,Ralph,Feldstein,Donald,and Skolnik,Louise,(4th edition,New York:Longman,1997).

Dolby,R.G.A.,“The Transmission of Science,” 15(1977).

Domes,Jürgen,(Berlin:Walter de Gruyter &Co.,1969).

Drake,Fred W.,(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Eastmann,Joseph,(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Edkins,Joseph,“Phas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oism,”,1st series(1859),5.

Edmunds,Charles K.,“Taming the Yellow River,” 21(1921).

Edney,Matthew H.,(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

Edwards,Walter,“Japanese 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Properties Management:Prewar Ideology and Postwar Legacies,”in Jennifer Robertson,ed.,(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2005).

Ehlers,Paul,(2nd edition,Berlin,1947).

Harari,Ehu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3).

Elias,Ney,“Notes of a Journey to the New Course of the Yellow River in 1868,” 60(1870).

Elias,Ney,“Notes on a Portion of the Old Bed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Water Supply of the Grand Canal,”,New Series 4(1867).

Elias,Ney,“Report of an Exploration of the New Course of the Yellow River,”New Series 5(1868).

Elman,Benjamin 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

Elvin,Mark,(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4).

Elvin,Mark and Liu Ts' ui-jung,eds.,(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Engelfriet,Peter M.,(Jiheyuanben,Beijing,1607). (Leiden:Brill,1998).

Engels,Hubert,“Gro?modell-Versuche über das Verhalten eines geschiebeführenden gewundenen Wasserlaufes unter der Einwirkung wechselnder Wasserst?nde und verschiedenartiger Eindeichungen,” 27:3;27:4(1932).

Failla,Donatella,“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Properties in Japan,” 18(2004).

Fairbank,John K. and Liu Kwang-Ching,ed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Fan Fa-ti,“Nature and Nation in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The National Essence Circle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ina,”in Lorraine Daston and Fernando Vidal,ed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4).

Flessel,Flessel,(Tübingen,1974).

Frank,Andre Gunder,(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

Franke,Wolfgang,(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0).

Franzius,Otto,“Chinesische Wasserstra?enprobleme,” 30:4(1935).

Franzius,Otto,“Der Huangho und seine Regelung,” 9(1931),26.

Franzius,Otto,“Die Hannoversche Versuchsanstalt für Grundbau und Wasserbau,” 75:24(1931).

Franzius,Otto,“Die Regelung des Hwai Ho,des Kaiserkanals usw,” 11:40(1933).

Freeman,John R.,“Flood Problems in China,” 75(1922).

Fryer,John,“Chinese Scientific Terminology:Its Present Discrepancies,and Means of Securing Uniformit,”May7-20,Shanghai,1890.

Furth,Charlott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Gabelentz,Georg von der,“über den chinesischen Philosophen MekTik,” 40(1888).

Gamble,Sidney D. and Stewart,John B.,(New York:George H. Doran,1921).

Garon,Sheld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

Garon,Sheldo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

Garrett,Shirley 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Gerovitch,Slava,“Perestroika of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 and Science in the USSR:Changes in the Discourse”, 37:1(1996).

Goodman,Roger and Peng,Ito,“The East Asian Welfare States:Peripatetic Learning,Adaptive Change,and Nation Building,”in Esping-Andersen,Gosta,ed.,(London:Sage,1996).

Gordon,Andrew,(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

Graham,A.C.,(Hong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78).

Greer,Charles,(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79).

Gusdorf,Georges,(Paris:Payot,1971).

Guth,Christine M.E.,“Kokuh?:From Dynastic to Artistic Treasure,” 9(1996).

William J. Haas,“Botany in Republican China:The Leading Role of Taxonomy,”in John Z. Bower,William J. Haas,and Nathan Sivin,eds.,(Ann Arbor,1988).

Hana,Corinna,“Der gleiche Begriff-derselbe Inhalt? Zur Bildung von ?quivalenten für westliche Begriffe aus dem sozialwissenschaftlichen Bereich,” 36:1(1993).

Harley,J. B.,“Deconstructing the Map”, 26:2(1989).

Harman,Peter Michael,(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Harrison,Rodney,(London:Routledge,2013).

Hartung,F.,“Die Wasserbauversuchsanstalt Obernach im Strom der Zeit,” 34(1976).

Hemeling,Karl,(Shanghai: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of Customs,1916).

Hicks,A. and Kenworthy,L.,“Varieties of Welfare Capitalism,” 1:1(2003).

Hinton,Harold C.,(Cambri -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6).

Hooykaas,Reijer,(Wiesbaden:Steiner,1963).

Homg Wann-sheng and Li Shanlan:The Impact of Western Mathematics in China during the Late 19th Century(Ph.D. diss.,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91).

Hostetler,Laura,(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1).

Hsia,C. T.,“Obsession with China:the Moral Burde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in C.T. Hsi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Hsiao Kung-Chuan,“K' ang Yu-wei' s Excursion into Science:Lectures on the Heavens,”in Lo Jung-pang,ed.,(Tuscon: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67).

Hu Aiqun,(Leiden:Brill,2015).

Huters,Theodore,(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Pai,Hyung Il,(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13).

J?ger,Fritz,“Das Buch von den Wunderbaren Maschinen. Ein Kapitel aus der Geschichte der Abendl?ndisch-Chinesischen Kulturbeziehungen,” 1:1(1944).

Jami,Catherin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Jami,Catherine and Han Qi,“The Reconstruction of Imperial Mathematics in China during the Kangxi Reign(1662-1722),” 8:2(2003).

Jia Lanpo and Huang Weiwen,(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Johnson,O.S.,(Shanghai:Commercial Press,1928).

Kakiuchi,Emiko,“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System in Japan:Current Issues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GRIPS Discussion Paper 14-10,2014).

Kann,E.,(Shanghai:Finance and Commerce,1934).

Kasza,Gregory J.,(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6).

Kayser,Emil,“Deutsche Hilfe am Hwang-ho,dem ‘Kummer Chinas’?” 9:3(1932).

Kern,Martin,“The Emigration of German Sinologists 1933-1945:Notes on the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 of Chinese Studies,” 118:4(1998).

Keutner,Chr. “Modellversuche über das Verhalten eines geraden(1932). und gewundenen(1934). schwemmstofführenden Flusslaufes mit befestigtem Mittelwasserbett und befestigten Vorl?ndern unter der Einwirkung wechselnder Wasserst?nde und verschiedenartiger Eindeichungen,”(München,1935).

Keutner,Chr.,“Modellversuche über das Verhalten eines schwemms- tofführenden Flusses mit befestigtem Mittelwasserbett und befestigten Vorl?ndern,” 14(1936).

Kim Pil-Ho,“The East Asian Welfare State,” 8:3(2010).

King,Henry C.,(London:Charles Griffin Comp,1955).

Kinzley,W. Dean,“Japan's Discovery of Poverty:Changing Views of Poverty and Social Welfar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22:1(1988).

Kirby,William C.,(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Klaproth,Heinrich J.,“Sur les connossainces Chimiques des Chinois dans le Ⅷe siecle,” 2(1810).

“Kleine Mitteilungen,”,1912.

Koizumi,Kenkichiro,“The Emergency of Japan' s First Physicists:1868-1900,” 6(1975).

Kosseleck,Reinhardt,Brunner,Otto,and Conze,Werner,eds.,(Stuttgart:Klett-Cotta,1972-1992).

Krafft,Fritz,“Die Anf?nge einer theoretischen Mechanik und die Wandlung ihrer Stellung zur Wissenschaft von der Natur,”in Walter Baron,ed.,(Wiesbaden:Steiner,1967).

Kragh,Hel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Kreis,Hannah,(Marburg:Metropolis Verlag,2013).

Kreissler,Fran?oise,(Paris:Ed. de la Maison des Sciences de l'Homme,1989).

Kunz,George F.,“In China:A Memorial Against Vandalism,” 20(1915).

Kurtz,Joachim,“Philosophie hinter den Spiegeln:Chinas Suche nach einer philosopbischen Identit?t,”in Michael Lackner,ed.,(Baden Baden:Nomos,2008).

Kurtz,Joachim,The Discovery of Chinese Logic:Genealogy of a Twentieth Century Discourse(Ph.D. diss.,University of Erlangen-Nuremberg,2003).

Kurtz,Joachim,“Translating the Vocation of Man:Liang Qichao(1873-1929),J.G. Fichte and Body Politcs in Early Republican China,”in Martin J.Burke and Melvin Richter,eds.,(Leiden:Brill,2012).

Kwan,Daniel Y.,(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7).

Kwok,D.W.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5).

Lackner,Michael,“Ex Oriente Scientia? Reconsidering the Ideology of a Chinese Origin of Western Knowledge,” 21:1(2008).

Lai Guolong,Demas,Marthan,and Agnew,Neville,“Valuing the Past in China:The Seminal Influence of Liang Sicheng on Heritage Conservation,” 35:2(2004).

Lattis,James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Leicester,Henry M. and Klickstein,Herbert S.,“Tenney Lombard Davis and the History of Chemistry,” 3(1950).

Leitao,Henrique,“The contents and context of Manuel Dias' Tianwenlüe,”in Saraiva,Luis and Jami,Catherine,eds.,(Singapore,Hackensa- ck,New Jersey:World Scientific,2008).

Leonard,Jane Kat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Levenson,Joseph,R.,(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9).

Li Fu-tu,(Dissertation Hannover,1933).

Li,Lilian 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Lin,Alfred H.Y.,“Warlord,Social Welfare and Philanthropy:The Case of Guangzhou under Chen Jitang,1929-1936,” 30:2(2004).

Link,Perry,(New York:Norton,1992).

Lipkin,Zwi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

Lippert,Wolfgang,(Wiesbaden:Steiner,1979).

Liu A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0),trans. by Major,John S.,et al.

Lo Jun-pang,ed.,(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1967).

Ma Tehyun,“A Chinese Beveridge Plan:The Discourse of Social Security and the Post-War Reconstruction of China,” 11:2(2012).

Macauley,Melissa 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Martin,W.A. P.,(New York:Paragon,1966).

Martin,W.A. P.,“Alchemy in China,” 7:4(1879).

Marx,Karl,“Zur Kritik der politischen ?konomie(Manuskript 1861-1863),”in 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 [Berlin(Ost):Dietz-Verlag,1982].

Masini,Federico,(Berk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Meijer,M.J.,(Batavia:Konniklijke Drukkerij de Unie,1949).

McCormick,Frederick,“China's Monuments,” 43(1912).

Meissner,Werner,(München:W.Fink,1994).

Meng Yue,“Hybrid Science versus Modernity:The Practice of the Jiangnan Arsenal,1864-1897,” 16(1999).

Menzel,Johanna M.,“The Sinophilism of J.H.G. Justi,” 17:3(1956).

Menzel,Ulrich,Die Musealisierung des Technischen:Die Gründung des “Deutschen Museums von Meisterwerken der Naturwissenschaft und Technik”in München(Ph.D. diss.,Technical University Braunschweig,2001).

Millward,James A.,“‘Coming onto the Map’:‘Western Regions’ Geography and Cartographic Nomenclature in the Making of Chinese Empire in Xinjiang,” 20:2(1999).

Milne,John,(New York:Appleton,1886).

Moody,Ernest A. and Clagett,Marshall,eds.,(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52).

Moore,Oliver,“Zou Boqi on Vision and Photography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in Kenneth J.Hammond and Kristin Stapleton,eds.,(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2008).

Morris,Ramona and Morris,Desmond,(London:Kogan Page,1981).

Morrison,James G.,“On the Breach in the Embank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3:3(1893).

Najita,Tesuo,(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9).

Naquin,Susa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

Needham,Joseph and Lu Gui-djen,“The Optick Artists of Chiangsu,” 2:1(1967).

Needham,Joseph,,Vol.3,(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9).

Needham,Joseph,“Science and Society in East and West,” 28:4(1964).

Needham,Joseph,“The Roles of Europe and China in the Evolution of Oecumenical Science,”in Joseph Needham,(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70).

Osterhammel,Jürgen,“Forschungsreise und Kolonialprogramm: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und die Erschlie?ung Chinas im 19. Jahrhundert,” 69(1987).

Perdue,Peter C.,“Boundaries,Maps,and Movement:Chinese,Russian and Mongolian Empires in Early Modern Central Eurasia,” 20:2(1998).

Perry,Elisabeth,(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Perry,Elisabeth,(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Peterson,Willard J.,“From Interest to Indifference:Fang I-chih and Western Learning,” 3(1976).

Pietz,David 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5).

Pomeranz,Kenneth,(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Prakash,Gya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

Prei?ler,Günter,“50 Jahre Wasserbaulaboratorium der TU Dresden,” 12:8(1963).

Pusey,James Reev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Ramsay,William and MacNab,William,eds.,(London:Partridge & Cooper,1910).

Reeves,Caroline,The Power of Mercy:The Chinese Red Cross Society,1900-1937(Ph.D. diss.,Harvard University,1998).

Reynolds,David C.,“Redrawing China's Intellectual Map:Images of Science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12:1(1991).

Reynolds,David C.,The Advancement of Knowledge and the Enrichment of Life:The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in the Early Republic,1914-1930,(Ph.D. diss.,University of Wisconsin,1986).

Reynolds,Dougla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

Richthofen,Ferdinand von,(Berlin,1882).

Richthofen,Ferdinand von,(E. Tiessen,ed.,Berlin,1907).

Ross,Sydney,“Scientist:The Story of a Word,” 18(1962).

Rouffard,Armand,(Specially Translated for the North China Daily News,Shanghai,1899).

Rouse,Hunter and Ince,Simon,“History of Hydraulics(10),”1(1956).

Ryke,Johannes de,(Jan.24th,1899,Shanghai,Yokohama,Hongkong,Singapore:Kelly & Walsh,1899).

Said,Edward W.,(New York:Vintage Books),1979.

Said,Edward W.,“Traveling Theory,”in E.Said,ed.,(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Said,Edward W.,“Traveling Theory Reconsidered,”in E.Said,ed.,(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Schermbeek,P. G.,“Eenige medeelingen van het lid P.G. van Schermbeek over zijne reis nar de doorbraken der Gele Rivier in China,”.

Scheuerlein,Helmut,“Der Gelbe Flu? - Nach wie vor Chinas Sorge oder die Unerbittlichkeit der Natur gegenüber 4000 Jahre menschlicher Bemühungen,” 45(1981).

Schlegel,Gustav,(Leiden:Brill,1886).

Schmalzer,Sigri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8).

Schneider,Laurence A.,(Oxford:Rowman & Littlefield 2003).

Schneider,Laurence 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1).

Schulz,Bruno,“Die Hoangho-Brücke,” 58(1914).

Schwarcz,Ver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

Schwartz,Benjami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Scott,Geoffrey R.,“The Cultural Property Laws of Japan:Social,Political,and Legal Influences,” 12:2(2008).

Shen Yi and Stadelmann,Heinrich,(Dresden:Gutewort,1925).

Shinn,Terry and Whitley,Richard,eds.,(Dordrecht,Boston:D. Reidel,1985).

Shigeru,Nakayama,(Tokyo: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1984).

Silliman,Robert H.,“Fresnel and the Emergence of Physics as Discipline,” 4(1975).

Skarpelis,A.K.M,“War,Authoritarianism and the Origins of the Japanese Welfare State,”unpublished paper,2015.

Smith,Alexander,(New York:The Century Co.,1917).

Smith,Crosbie,“Mechanical Philosophy and the Emergence of Physics in Britain:1800-1850,” 33(1976).

Smith,Richard,(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Songster,Elena,A Natural Place for Nationalism:The Wanglang Nature Reserve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Giant Panda as a National Icon(Ph.D. dis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2004).

Spence,Jonathan,(London,Sydney,Toronto:Bodley Head,1969).

Zim,Herbert Spencer,(New York:Harcourt,Brace,1945).

Stanley,John,(Cambridge: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1961).

Stevin,Simon,(Leiden,1586).

Stevin,Simon,,trans. by Willebrodus Snelllius(Lugdunum Batavorum:Patius,1605-1608).

Stewart,Balfour,(London:Macmillan,1872).

Stichweh,Rudolf,(Frankfurt:Suhrkamp,1984).

Stoecker,Helmuth,[Berlin(Ost),1958].

Sugita,Yoneyuki,“Universal Health Insurance:The Unfinished Reform of Japan's Healthcare System,”in Mark Caprio and Yoneyuki Sugita,eds.,(London:Routledge,2007).

Suzuki,Heroyuki,“The Buddha of Kamakura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Buddhist Statuary in the Meiji Period,” 1(2011).

Svarverud,Rune,(Leiden:Brill,2007).

Sviedrys,Romuldas,“The Rise of Physics Laboratories in Britain,” 7(1976).

Tadashi,Yoshida,The Rangaku of Suzuki Tadao: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Science in Tokugawa Japan(Ph.D. diss.,Princeton University,1974).

Takahashi,Mutsuko,(Avebury:Aldershort,1997).

Tanaka,Stefan,“Imaging History:Inscribing Belief in the Nation,” 53:1(1994).

Thr?nhardt,Anna Maria,“Historische und konzeptionelle Grundlagen japanischer Sozialpolitik,” 145-146(1989).

Titmuss,Richard M.,(3rd edition,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1974).

Todd,O.J.,,(Beiping: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Engineers,1938).

Todd,O.J. and Eliassen,S.,“The Yellow River Problem,” 105(1940).

Tseng Lan-ying,“Myth,History,and Memory:The Modern Cult of the Simuwu Bronze-vessel,”陈永源主编《中华文化百年论文集》下册,台湾历史博物馆,1999。

Tsu Yu-Yu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12).

Turnbull,David,“Cartography and Science in Early Modern Europe:Mapping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Spaces,” 48(1996).

Tyler,W. F.,,Shanghai,1906.

Ulmen,Gary L.,(New York:Mouton,1978).

Verhaeren H,ed.,(Peking:lmprimerie des Lazalistes,1949).

Vucinich,Alexander,“Soviet Marxism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1982).

Wagner,Rudolf G.,“The Canoniszation of May Fourth,”in Milena Dolezelova,ed.,(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Wakeman,Frederic,(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6).

Wang Cheng-hua,“New Printing Technology and Heritage Preservation:Collotype Reproduction of Antiquities in Modern China,circa 1908-1917,”in Joshua A.Fogel,e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2).

Wang Cheng-hua,“The Qing Imperial Collection,circa 1905-25:National Humiliation,Heritage Preservation,and Exhibition Culture,”in Wu Hung ed.,(Chicago:The Center for the Art of East Asia,2010).

Wang Hui,“On Scientism and Social Theory in Modern Chinese Thought,”in Gloria Davies ed.,(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2001).

Wang Jun,(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2011).

Wang Zuoyue,“Saving China through Science:The Science Society,Scientific Nationalism,and Civil Society in Republican China,” 17(2002).

Westney,D. Eleanor,(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

Whewell,William,(2nd edition,London:John W. Parker,1847).

White,Gordon and Goodman,Roger,“Welfare Orientalism and the search for an East Asian welfare model,”in Roger Goodman,Gordon White,and Huck-ju Kwon,eds.,(London:Routledge,1998).

Wilson,David B.,“Experimentalists among the Mathematicians:Physics in the Cambridge Natural Sciences Tripos,1851-1900,” 12:2(1981/1982).

Winchester,Simon,(New York:Harper-Collins,2008).

Winichakul,Tongchai,Siam Mapped:A History of the Geo-Body of Siam(Ph.D. diss.,University of Sydney,1988).

Wirtz,H.,(Deutsch-chinesische Hochschule übersetzungsanstalt,1910).

Wittfogel,Karl A.,(Leipzig:C.L.Hirschfeld,1931).

Woodside,Alexander,(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

Wong R. Bin,(Ithaca,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7).

Wright,David,Translating Science:Chemistry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Science into late Imperial China,1840-1900(Ph.D. diss.,University of London,1996).

Wright,David,(Leiden:Brill,2000).

Wright,Stanley F.,(Belfast:Wm. Mullan & Son,1950).

Wu Lu-ch'iang and Davis,Tenney L. “An ancient Chinese treatise on Alchemy entitled Ts'an T'ung Ch'i,” 18:2(1932).

Wylie,Alexander,(Shanghai:American Presbyterian Press,London:Trubner & Co.,1867).

Yee,Cordell,“Chinese Cartography among the Arts:Objectivity,Subjectivity,Representation,”in Harley,J.B. and Woodward,David eds.,(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Yee,Cordell,“Chinese Maps in Political Culture,”in Harley,J.B.and Woodward,David,eds.,(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Yee,Cordell,“Reinterpre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Geographical Maps,”in Harley,J.B. and Woodward,David,eds.,(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Yee,Cordell,“Taking the World's Measure:Chinese Maps between Observation and Text,”in Harley,J.B. and Woodward,David,eds.,(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Yee,Cordell,“Traditional Chinese Cartography and the Myth of Westernization,”in:Harley,J.B. and Woodward,David,eds.,(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Yeh Wen-Hsi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00).

Yen,W.W.,(1st edition,Shanghai:Shangwu yinshuguan,1908).

Yeo,Richard,“Reading Encyclopedias:Science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 in British Dictionaries of Arts and Sciences,1730 -1850,” 82(1991).

Yoshio,Mikami,(Leipzig:Teubner,1913).

Young,Arthur N.,(Stanford:Hoover Institution Press,1971).

Zanasi,Margherita,“Fostering the People's Lifelihood: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Between Empire and Nation,” 30:1(2004).

Zen,H.C.,“Science:Its 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in Chen Zhen and Sophia H.,eds.,(Shanghai:China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1931).

Zhang Longxi,“Western Theory and Chinese Reality,” 19:1(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