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0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2018年卷)图书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Studies (2018)

SSAPID:101-5278-1030-02
ISBN:978-7-5201-4119-2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集刊主要刊登关于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前沿理论探讨成果,及以中国西南民族学研究为基础、面向国内外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成果,重点聚焦生态环境研究、发展问题、宗教文化、社会问题、跨境民族问题、云南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研究等问题,发表相关创新性的文章。本集刊的创新之处在于立足云南和周边国家丰富的民族研究资源,体现中国西南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特色。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郑晓云
编 辑:黄金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5 民族学

 卷首语

 版权页

 编委会

 政治问题研究

  族际政治:中国该如何选择?

   一 族群政治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

   二 族群政治理论传入中国及演变

   三 族群政治理论的后果始料未及

   四 中国应做出理性而审慎的选择

  云南民族团结工作回眸

   一 从实际出发,推进民族团结

   二 健全法律法规,保障民族团结

   三 开展宣传教育,维护民族团结

   四 表彰先进模范,激励民族团结

   五 建立长效机制,管理民族团结

   六 以典型示范,带动民族团结

   七 多部门联合协作,协调民族团结

   八 做好宗教工作,巩固民族团结

 生态问题研究

  澳大利亚桉树在中国:劝种话语、生态争议、公众感知及文学再现

   一

   二

   三

   四

   五 不是结语的结语

  纳西族的水文化与水智慧

   一 水与纳西族创世起源

    (一)混沌初开的气与水

    (二)人祖的诞生和繁衍

    (三)以水为代表的自然创世观

   二 水与纳西族的迁徙

    (一)迁徙中经历的水与空间方位感的形成

    (二)迁徙中暂居地的选择与水的关系

    (三)迁徙中对水的记忆投射到丧葬送魂仪式中

   三 水与丽江古城的修建

    (一)古城水系的形成

     1.总体水系

     2.玉河水系:贯穿古城的网状水系

     3.潭及井泉:古城的面状、点状水系

     4.桥

    (二)古城水系的功能

     1.水系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与水相关的场域成为纳西人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

     3.用水的规则维持着生活节奏和社会道德

    (三)贴近生活的人水关系

   四 水崇拜及习俗中的水

    (一)祭署:人与自然的协议

    (二)朝白水——对水生万物的敬拜

    (三)水在纳西人心中的象征意义:各种节俗用水

     1.洁净之水

     2.生命之源

     3.节约用水以代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阴阳区隔与连通

   五 纳西族水文化的现代变迁

    (一)水文化的信仰基础动摇

    (二)水质恶化、水量减少

    (三)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与城市规划的影响

   六 对水文化的保护

    (一)保护水体本身

    (二)保护水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基础

   七 结语

  雾村的水资源管理的人类学思考

   一 雾村的基本情况

   二 水资源状况

   三 传统文化与水的关系

    (一)水是权力、富贵的象征

    (二)“虾子龙”的传说与实践

    (三)对各路水神的祭祀与崇拜

    (四)詹母潭水井的祭祀

   四 政府解决缺水的措施

    (一)蓄积房檐雨水的“地窖井”技术

    (二)传统文化与地窖井

    (三)贫困户与水的距离

   五 水资源的管理与禁忌

   六 结论

  世界遗产哈尼梯田多元水文化与寨群关系研究

   引言

   一 哈尼梯田文化遗产核心区的麻栗寨河水系及其聚落

    1.麻栗寨河水系

    2.麻栗寨河水系上的梯田稻作民族聚落

   二 多元水文化:梯田稻作民族的水知识、水信仰与水资源管理技术

    1.地方性水知识与传统水信仰

    2.水资源配置与水管理技术

   三 多元水文化与寨群组织:寨群祭水仪式和寨群生产互动关系

    1.“天生桥”祈雨仪式——集体行动的寨群互动逻辑

    2.因水结缘的纵向寨群生产互动关系

   四 结语

  水文化视野中的城市水涝原因及对策

   一 水文化

   二 我国城市水涝的主要原因

   三 我国城市水涝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改变雨水认知观念,将雨水资源化利用

    (二)树立城市水循环系统意识、采用多种雨水资源管理技术

    (三)健全雨水管理制度

   四 结语

  民族生态文化认同论

   一 民族生态文化

    (一)民族生态文化的基础

     1.文化生态

     2.生态文化

    (二)民族生态文化的概念

    (三)民族生态文化的构成

    (四)民族生态文化的特点

   二 民族生态文化认同

    (一)民族生态文化认同的概念

    (二)民族生态文化认同的构成

     1.生态认同

     2.民族认同

     3.文化认同

    (三)民族生态文化认同形成的过程与阶段

     1.生活环境的认同

     2.生计方式的认同

     3.生态知识的认同

     4.生态信仰的认同

   三 结论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探讨

   一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环境理念问题

   二 目前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三 美丽乡村环境建设的目标

   四 结论与建议

 现状问题研究

  经济学视域下的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

   一 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哈尼梯田发生、发展、贫困的解析

    (一)关于哈尼梯田发生、发展的解析

    (二)关于哈尼梯田种植区域贫困的解析

   二 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学难题

   三 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中的经济纠葛

   四 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问题的经济学诊断与建议

    (一)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问题的经济学诊断

     1.利益纠葛背后的原因实际上是产权问题

     2.保护与发展的难题主要是经济效益低的问题

     3.情感和认知已被经济利益所绑架

    (二)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1.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中的产权问题

     2.要厘清政府、企业、农民在保护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3.要认清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跳出梯田经济的思路去保护梯田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的社区生态补偿实践

   一 研究方法

   二 公园概况

   三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发展状况

    (一)原住民状况

    (二)国家公园建设发展简况

   四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的生态补偿机制

    (一)建设运营模式和状况

    (二)旅游反哺政策及实施

   五 讨论与思考

  少数民族人口跨区域大流动背景下城市民族工作新特点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官渡区的基本区情

   三 官渡区城市民族的构成与分布

   四 官渡区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新特点

    (一)官渡区已进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

    (二)少数民族数量、成分增多,多民族性增强

    (三)民族居住格局发生变化,城市民族工作范围扩大

    (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明显增多,民族工作难度加大

    (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引发的城市社会问题增多,城市民族工作任务更加繁重

   五 结语

  移动互联网视域下的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社会组织研究

   一 互联网社群交往的研究现状

   二 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社会组织

   三 微信与傣族村寨社会的并接

   四 并接与再生产复杂多变的新兴线上群组

   五 结语

  缅甸罗兴伽人在瑞丽、昆明两地的流动

   一 扎根瑞丽:瑞丽罗兴伽移民社区的形成与发展

    (一)罗兴伽人进入瑞丽的历史追溯

    (二)瑞丽罗兴伽移民社区的建立

   二 人员流动:从瑞丽走向昆明

    (一)暂居昆明的流动人口

    (二)定居昆明的常住人口

   三 人员回归:从昆明返回瑞丽

    (一)暂时性地返回瑞丽

    (二)永久性地返回瑞丽

   四 余论

 宗教问题研究

  西王母及中国女神崇拜的人类学意义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维先达腊》本生经对傣族赕的影响:从关键文本、核心理念到实践品格

   一 《维先达腊》本生经与“维先达腊理念”

    (一)南传本生与《维先达腊》故事梗概

    (二)“维先达腊理念”

   二 《维先达腊》何以成为傣族普通信众关于赕的关键文本

    (一)《维先达腊》文本的本土化转译和多渠道传播

    (二)《维先达腊》的仪式化呈现

   三 景谷傣族日常赕实践中的“从圣布施”

   四 《维先达腊》在傣族赕研究中的方法论价值

    (一)把《维先达腊》作为研究工具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二)《维先达腊》作为研究工具的适用领域

  浅谈东巴教圣地东巴文化保护与传承

   一 白地村的自然环境

   二 东巴教圣地的传说

   三 白地村东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情况

    (一)“二月八”节日的恢复和三坝东巴参加在丽江召开的东巴达巴座谈会

    (二)三坝乡文化站举办东巴文化学习班

    (三)和树荣的东巴文化传承之路

    (四)杨正文的东巴文化保护与传承

    (五)白地村东巴和普通村民的东巴文化传承

   四 结论

  民族地区宗教信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 宗教信仰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概述

   二 宗教信仰中的生态观念

   三 宗教仪式与生物多样性

    (一)宗教仪式强化了宗教信仰中平等的生态观念

    (二)宗教仪式中使用的生物物种起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四 结语

  宗教对话视域下云南苗族民族团结的建构

   一 宗教对话经验借鉴

    (一)中国历史上的宗教对话

    (二)当代宗教对话

   二 宗教对话的理论回顾

   三 云南苗族的宗教对话

    (一)云南苗族的宗教信仰概况

    (二)云南苗族宗教对话的途径

   四 结论

 史志问题研究

  生存视角下云南回族村寨历史文化的再思考

   一 云南回族简况

   二 纳家营村回族的政治智慧

    (一)纳村概况

    (二)政治危机

   三 洱源回族传统的经济智慧

   四 多元族际交往中回族的文化共享智慧

   五 结语

  海南岛苗族人研究文献总览

   一 汉文史籍的记载

   二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研究

   三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研究

   四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研究

   五 结语

 方法论研究

  民族学田野工作刍议

   1.“有准备”的田野工作

   2.“带着问题”的田野工作

   3.“融入生活”的田野工作

   4.“学习型”的田野工作

   5.“不失情感”的田野工作

  读图时代如何发挥民族影像的作用

   一 影像的产生与读图时代

    (一)电影、电视,影像影响人类生活的开始

    (二)互联网的兴起,加速读图时代的到来

    (三)移动互联网,将读图时代推到极致

   二 发挥影像在民族工作中的作用

    (一)加强相关政府、职能机构的门户网站建设

    (二)充分发挥新闻宣传部门的作用

    (三)体现理论研究部门专业性优势

    (四)自媒体时代,做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关于纪录片《独自存在》的声音创作分析

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

郭家骥:《云南的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民族出版社,1998。

郑维川等:《云南省情》(2008年),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格桑顿珠等:《民族区域自治在云南的成功实践》,民族出版社,2012。

Karl A.Wittfogel,,Yale University Press,1957.

和少英:《纳西族文化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蒋高宸:《丽江:美丽的纳西家园》,中国建工出版社,1997。

牛耕勤:《名城丽江旧话》,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郭大烈、和志武:《纳西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

云南省水利厅编《丽江之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和湛:《丽江古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王世英:《王世英纳西学论集》,民族出版社,2010。

木基元:《木基元纳西学论集》,民族出版社,2009。

云南省编辑组编《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一至三集),民族出版社,1999。

李群育主编《丽江风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杨林军:《徐霞客与丽江》,云南美术出版社,2007。

云南河湖编纂委员会编《云南河湖》,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

和仕勇:《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木丽春:《丽江古城史话》,民族出版社,1996。

Lawrence Krader,,Assen:Van Gorcum,1975.

政协丽江市古城区委员会编,乾隆《丽江府志》,2005。

政协丽江市古城区委员会编,光绪《丽江府志》,2005。

丽江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丽江地区志》(上、中、下卷),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县志》(1991~2000),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和少英:《东巴教圣地纳西族的家庭结构与社会生活(续)——中甸县白地水甲村的田野调查报告(续)》,《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和少英:《中甸白地纳西族的丧葬礼仪》,《云南民族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郑晓云:《水文化的理论与前景》,《思想战线》2013年第4期。

周燕方、唐亦工:《丽江大研古城水系的分布及其功能初探》,《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第2期。

王光浒:《中国希腊创世神话之异同》,《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耿鸿江:《云南少数民族水文化的哲学意义》,《中国水利》2006年第5期。

李冰、苗力:《非规则形态古城的诞生与演变研究——以云南丽江大研古城为例》,《中华建筑》2014年第11期。

张天新、山村高淑:《丽江古城的日常生活空间结构解析》,《北京大学学报》(自科版)2003年第4期。

张国超:《丽江古城空心化现象治理研究》,《管理纵横》1992年第2期。

木建文:《丽江古城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浅析》,《环境科学导刊》2011年第5期。

沈鸿仁、王泽平:《云南省丽江市水功能区划浅析》,《人民长江》2013年第4期。

杜瑜:《古代东西方“水城”——苏州与威尼斯比较研究》,《大同高专学报》1997年第3期。

Elizabeth Voeller,“Renewing a Naxi Environmental Ethic in Lijiang,China:An Approach for Water Management,”,Sep 2011,Vol.16,Issue 3.

Hans Opschoor,Tang Lina,“Growth,World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Case of Lijiang City,China,” ,Dec 2011,Vol.18,Issue 6.

艾菊红:《傣族水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4。

郑曦:《丽江大研古镇传统聚落初探》,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4。

王清华:《梯田文化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首届哈尼梯田大会(中国·红河)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

《元阳县志》,贵州出版社,1990。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志》,三联书店,1994。

《红河州志》第一、二、三卷,三联书店,1994。

〔美〕马歇尔·萨林斯:《历史之岛》,蓝达居、张宏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加〕罗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姬广旭、周大鸣:《从“社会”到“群”互联网时代人际交往方式变迁研究》,《思想战线》2017年第2期。

郭建斌、张薇:《“民族志”与“网络民族志”:变与不变》,《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

Harrison Rainie,Lee Rainie,Barry Wellman,,Cambridge:The MIT Press,2012.

H.Kim,G.J.Kim,H.W.Park,& R.E.Rice,“Configurations of Relationships in Different Media”,,Vol.12,No.4,2007.

M.S.Granovetter,“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Vol.78,1973.

董建辉:《政治人类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美〕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纳麒:《传统与现代的整合——云南回族历史·文化·发展论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二、三),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姚继德、肖芒主编《云南民族村寨调查之回族:通海纳古镇》,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陈庆德:《经济人类学》,人民出版社,2003。

卡尔·波兰尼:《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黄树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云南省洱源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洱源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杨振:《洱源县士庞村志》,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云南编委会)编《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三),民族出版社,2009。

〔英〕M.兰福德:《世界摄影史话》,谢汉俊译,中国摄影出版社,1986。

彭吉象主编《影视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