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民族理论探新集图书

SSAPID:101-5262-7193-52
ISBN:978-7-5097-9369-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民族理论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的论文选集。全书分“道路、制度和法治”“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族际人口流动和城市民族工作创新”“民族团结教育的载体创新和社会稳定”等六个专题,对201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做出响应,对会议提出的诸多论点和问题做出研究,是中国民族理论学界对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研究的一次集中展示。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周志静;韩莹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民族学

 编委会名单

 前言

 第一篇 道路、制度和法治

  挑战与对策:城镇化背景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探析

   一 民族区域自治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广阔制度空间

   二 城镇化进程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面临的挑战

    (一)民族自治地方人口分布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

    (二)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挑战

     1.行政区划变动过程中协商机制的缺位导致民族区域自治效力弱化

     2.撤自治县(州)改市(区)导致自治权实际流失

    (三)民族区域自治权实现形式变化带来的挑战

     1.城市社会民族平等保障机制的缺失造成民族区域自治依赖症

     2.对民族人口聚居的基层政区单元的政策保障缺乏稳定预期

   三 城镇化背景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对策

  新形势下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的思考

   一 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的背景

   二 新时期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的主要内容

   三 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对于维护民族大团结的保障

    (一)依法打击“三股势力”,维护民族大团结

    (二)依法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维护民族大团结

    (三)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依法维护民族团结的法律保障

  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的民族问题与民族事务治理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 国家治理能力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民族事务治理过程

   三 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与现阶段民族问题的生成过程

   四 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影响民族事务治理的因素

    (一)多元价值观念消解文化渗透能力

    (二)市场竞争效应弱化资源再分配能力

    (三)一元化治理格局制约多元治理能力

   五 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科学认识新的阶段性特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

    (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文化渗透能力

    (三)推动政府治理创新,强化资源再分配能力

    (四)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提升多元治理能力

  世界少数人群体特殊政策:进程、实践与效果

   一 少数人群体特殊政策的内涵与进程

    (一)概念、内涵与目标

    (二)历史阶段、影响因素

   二 主要国家的政策实践

    (一)西方发达国家

    (二)发展中国家

   三 政策效果评估

    (一)评估标准与体系

    (二)积极效果

    (三)负面效果及改进方向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治理模式探析

   一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形势分析

    (一)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类型

    (二)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三)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

   二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治理问题分析

    (一)治理目标脱离现实

    (二)治理主体单一

    (三)制度供给不足

    (四)治理能力不足

   三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建构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释义

    (二)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建构

   结论

 第二篇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对“民族国家”和“国族”问题的理论思考

   一 对近代“民族国家”产生的回顾

   二 中华民族的形成历史与国民党人的“国族”说法

   三 “民族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经的历史阶段

   四 整合建构大中华文化是我们面临的历史性战略任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路径

   一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中华民族共同经济意识

   二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中华民族共同地域意识

   三 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养中华民族共同语言意识

   四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华民族共同文化意识

  论抗战精神蕴涵的中华民族认同

   引言

   一 抗战精神的基本内涵

   二 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的认同

   三 新时期抗战精神、中华民族认同的现实意义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四个维度

   一 历史基点:吸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一)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

    (二)优良的道德传统

    (三)勤劳俭朴、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

   二 多样性基础: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三 典范作用:弘扬特定历史节点的民族精神

    (一)开拓、和谐、繁荣的西口精神

    (二)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三)富有革命传统的井冈山精神

    (四)拼搏、奉献、团结、自强的抗战精神

   四 时代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语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认同问题与边疆治理*

   一 边疆民族的认同结构与国家认同问题

   二 国家认同问题下的边疆族际关系与国家政治共同体

    (一)边疆非主体民族与国家民族的关系

    (二)边疆非主体民族与主体民族的关系

    (三)边疆非主体民族之间的关系

   三 以公民身份建构为核心的边疆地区国家认同建设与族际政治整合

   结语

  西方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研究

   一 民族复合体——内涵与属性的归纳概括

    (一)中华民族的内涵

    (二)中华民族的属性

     1.政治共同体(political unity)

     2.民族复合体(a national collective)

     3.命运共同体(The interconnected destiny)

     4.有机统一体(the organic unity)

   二 想象共同体——政界与学界的理论建构

    (一)政界对中华民族认同的打造

    (二)学界对中华民族理论的建构

     1.中共民族问题学者的中华民族观

     2.中共历史学者的中华民族观

   三 评价与思考——视角与框架可鉴,范式与结论存疑

    (一)视角与框架可鉴

     1.边疆民族的视角

     2.国共比较的框架

    (二)范式与结论存疑

 第三篇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格局思考

   一 空间格局:分隔与交错

   二 经济格局:依存与互补

   三 政治格局:统合与认同

   四 文化格局:交流与并蓄

   五 战争:驱动与整合

   结语

  刍议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

   一 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

   二 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事实上是民族间“和而不同,多元互补”的发展现象

   三 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分异和现实误区

   一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提出

   二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分异

   三 当前民族工作“三交”合体的现实误区

   四 正确引导“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走廊对当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启示

   一 三大民族走廊的概况

   二 三大民族走廊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三 民族走廊对于当今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启示

  族际流动中的族性认知与表达

   一 族际流动中的族性概念解析

   二 族性认知的变迁:族际流动的社会适应与融入

   三 族性表达的变迁:族际流动的社会紧张与排斥

  交往行动理论与促进中国各民族的“三交”

   一 交往行动理论的提出和内涵

    (一)交往行动的基础

    (二)交往行动主体特点

    (三)交往行动发生的背景

    (四)交往行动发生的媒介

    (五)交往行动的目的

   二 当下国内外关于交往行动理论的应用与争鸣

   三 交往行动理论对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启示

 第四篇 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

  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研究*

   一 从民族居住模式观察城市民族关系

   二 对中国城市民族互嵌式居住模式的辨析

    (一)城市社区是构建民族互嵌式居住模式的基本单元

    (二)民族互嵌式社区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居住模式

    (三)民族互嵌式社区与现有的民族社区是什么关系?

   三 构建民族互嵌式居住模式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需要形式与内容、手段与目的相一致

    (二)机制建设是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必须从本土实际出发考虑相关问题

  宁夏城镇化进程中嵌入式社区回汉民族关系研究

   一 对“嵌入式”新型民族关系的解读

   二 吴忠市利通区嵌入式社区综合发展现状

   三 利通区嵌入式社区回汉民族相互认同的和谐民族关系

    (一)在社区工作中能够落实民族平等政策

    (二)积极引导宗教活动与社区建设

    (三)社区回汉民族在习俗文化上的认同

    (四)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区文化建设活动

   四 利通区嵌入式社区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一)回汉民族社区归属感还不强

    (二)社区信息化建设较为薄弱

   五 关于促进建立嵌入式社区回汉民族关系的建议

    (一)加强城镇化背景下回汉民族对社区的认同

    (二)加强城镇化嵌入式社区信息化建设

    (三)制定积极的政策引导嵌入式社区治理建设

  多重身份视角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的建构

   一 多重身份的理论框架

    (一)身份的可建构性

    (二)多重身份理论:多群体归属带给人更为丰富的感觉

   二 认同驱动着身份角色对个体成员的意义

    (一)身份与认同

    (二)认同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1.理性选择

     2.制度设计引导多种群体分类

     3.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互动对民族身份的诠释

   三 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的内涵及其建构困境

    (一)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的内涵

    (二)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建构的困境

     1.政策引起的身份认同困境

     2.日常生活交往中的身份认同威胁

   四 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建构中多重身份的考量

    (一)规则媒体对民族身份的诠释

    (二)通过制度、政策和法律的落实提高少数民族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

    (三)重视用后天习得的身份群体抗衡大规模群体对个体成员的控制

     1.提高民族教育水平

     2.提高少数民族就业能力

     3.通过社区塑造民族的多重身份

   结语

  关于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内涵思考*

   一 “民族互嵌式”社区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提出是对民族工作“新常态”的解答

    (二)“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提出由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情所决定

    (三)研究“民族互嵌式”社区有助于城市、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基层和谐的民族关系

    (四)研究“民族互嵌式”社区将对城市多元文化的构建、少数民族迁移的适应做出回应

   二 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内涵思考

    (一)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的主体是多民族,包括少数民族嵌入汉民族、汉民族嵌入少数民族,各民族相互嵌入

    (二)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政府的引导可以发挥一定作用

    (三)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模式是政府、民间、市场三维框架下的参与式治理模式

    (四)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目标是通过社区各民族成员参与公共事务,最终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武陵山片区民族社区互嵌式建设研究*

   一 相互嵌入的理论探讨

    (一)相互嵌入的涵义

    (二)相互嵌入的社区环境涵义

   二 民族社区互嵌式建设的实践

    (一)结构互嵌

    (二)文化互嵌

    (三)制度互嵌

    (四)经济互嵌

   结语

  巩固和发展和谐民族关系的实践尺度分析

   一 巩固和发展和谐民族关系的理想型

   二 巩固和发展和谐民族关系的实践尺度

 第五篇 族际人口流动和城市民族工作创新

  中、东部地区城市穆斯林流动人口社会关系融入状况

   一 求职途径以传统社会关系为主

   二 日常生活交往对象以初级社会群体为主

   三 困难求助对象以熟人为主

   四 与当地居民关系良好

   五 族际交往不足

   六 对异族通婚持保留态度

   结语

  城市融入中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自觉的引领和培育

   一 文化自觉的内涵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觉意识

    (一)文化自觉的内涵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觉意识

   二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自觉的整体状况

    (一)渴求多元文化生活,但文化生活体验单一

    (二)较之城市文化的现代精神,表现出突出的自卑倾向

    (三)面对多元文化冲击,易于出现文化意识困惑和迷失

    (四)置身“城市文化强势”环境,文化实践主体意识处于被动态势

   三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自觉的引领和培育

    (一)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旗帜,积极引领新生代农民工文化价值观念

    (二)准确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期待,多方位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三)充分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地位,着力提升其文化实践主体意识

    (四)全面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养,切实强化其文化自信心

  郑州管城回族区民族关系状况调查

   一 调查点民族关系的基本状况

    (一)族际通婚态度

    (二)族际交往

    (三)个体交往态度

   二 对管城回族区回汉民族关系的评价

    (一)民族关系总体上呈现和谐的状态

    (二)民族平等感增强

    (三)民族关系中的互助与竞争并存

    (四)民族边界明显

   三 加强管城回族区和谐民族关系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坚持“回汉文化求同存异”的原则,正确对待回汉民族文化

    (二)大力发展郑州市管城回族区经济,巩固回汉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

     1.发挥民族特色产业优势

     2.加强政策扶持

    (三)建设嵌入式居住社区,促进民族交往

    (四)加强和规范清真食品的经营,满足回族群众的生活需求

     1.广泛开展清真食品科普知识,提高各族群众的认识

     2.规范清真食品市场,加强市场监管

  多民族国家建构视角下清代流人与东北文化变迁

   一 流人的文化活动与儒学的传播

   二 流人与东北民间信仰变迁

   三 流人与社会风俗变迁

    (一)生活习俗的变化

    (二)社会风俗的变迁

   四 流人对东北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

 第六篇 民族团结教育的载体创新和社会稳定

  实效之求: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与载体

   一 民族团结与创建活动载体

   二 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及载体选择

   三 在轰轰烈烈创建活动中谋实效

  发展民族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形式的现状分析及反思

   一 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主要形式

    (一)开展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

    (二)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三)在各民族地区举行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

   二 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存在的问题

   三 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形式,拓展民族团结教育新载体

  恐怖主义与民族、宗教问题关系研究

   一 恐怖主义与民族、宗教问题的区别

    (一)产生原因不同

    (二)实现目标不同

    (三)性质内容不同

    (四)解决途径不同

   二 恐怖主义与民族、宗教问题的联系

    (一)恐怖主义在反抗殖民统治中曾起到工具性作用

    (二)恐怖主义延缓了民族、宗教问题的解决

    (三)民族、宗教成为恐怖主义利用的重要工具

   三 中国学术界对恐怖主义与民族、宗教问题关系的认识

    (一)国家及社会的认知

    (二)部分群众对恐怖主义与民族、宗教问题的联系存在错误认识

   四 正确认识恐怖主义与民族、宗教问题的联系

    (一)民族、宗教因素与恐怖主义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二)不恰当的民族、宗教政策是恐怖主义的催化剂

    (三)反恐要与维护少数民族与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密切结合

    (四)反歧视是反对恐怖主义和维稳的重要基础

    (五)要坚持依法反恐、维稳

  对当前边疆民族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 对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历史和现状的总体认识

   二 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三 解决边疆与民族问题的对策思考

 附录

  附录

 文前彩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