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 2018年卷 总第6期图书

Chinese Ocean Sociology Studies Vol.6

SSAPID:101-5260-0980-37
ISBN:978-7-5201-2792-9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是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海洋社会学学术理论集刊,集刊依托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在参会论文集中遴选优秀论文集结出版。本集刊办刊的宗旨是集中刊载、转载海洋社会学相关研究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学术性、前沿性的科研成果。本集刊作为我国海洋社会学的连续性集刊在国内学界属于首创,对我国海洋社会学研究有着开拓性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崔凤
编 辑:杨阳;孙连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征稿启事与投稿须知

 海洋社会学基础理论

  海洋社会事实与中国海洋社会学

   一 社会转型与中国海洋社会学

   二 海洋社会的特性及其事实呈现

   三 海洋社会事实与海洋社会学的应用研究

   四 知识的增长与中国海洋社会学的学科建设

   五 结论与反思

  创新社会治理视域下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新发展*

   一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演进

    (一)从被动保护到主动治理

     1.被动保护——海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直面应对

     2.主动治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趋势

    (二)走向僵化与现实诉求

   二 创新社会治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力

    (一)创新社会治理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逻辑

    (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机制

     1.清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

     2.凝聚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共识

     3.创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式

   三 创新社会治理视域下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建构

    (一)根本理念——协调取向

    (二)人本理念——民生取向

    (三)方式理念——民主取向

  海洋文化:人类文明加速发展的内在根本动力*

   一 海洋文化的本质是人类超越自我的实践

   二 海洋文化促进人类早期的商业贸易活动

   三 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全球化进程

   四 西方大航海时代加速了世界全球化浪潮

   五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开启人类文明新局面

 渔民群体与渔村社会

  明清以来胶东渔村的生长与变革:以崂山为例

   一 半渔半农的崂山渔村(1368~1898年)

    (一)靠海吃海

    (二)靠山吃山

   二 渐趋衰退的渔业生产(1898~1949年)

    (一)半渔半农经济形态的变化

     1.农林经济改良

     2.小规模的工商业活动

    (二)日渐衰退的海洋生产

    (三)日趋窘迫的生活境况

   三 渔村的新变革(1950年至今)

    (一)渔业生产制度的变化

    (二)海洋资源与生产结构的变化

   四 结语

  融入与固守:黄山村近半个世纪的经济社会变迁

   一 自然环境与历史传统

    (一)依山傍海的自然环境

     1.地质地貌

     2.海域潮汐

     3.气温降水

    (二)明清以来人口的迁移与变化

    (三)黄山村的历史传统

   二 城市化进程下村落经济的发展与变迁

    (一)渔港码头:海洋渔业与运输业的兴衰

    (二)承前启后:采石业的盛极而衰

    (三)海蜇业:海洋捕捞业的逐渐兴盛

    (四)南茶北引:茶叶的大范围种植

    (五)核心风景区的利与弊:旅游业的兴起

   三 渔村社会的坚守与革新

    (一)黄山小学:执着的教育传统

    (二)民间信仰:日常生活中的心灵寄托

    (三)婚姻:社会变迁的真实写照

    (四)住宅:伴随时代发展的不断更新

   四 结语

 海洋生态与海洋环境

  城市、乡村与风险分配的空间差异*

   一 灾害风险分配的区域差异比较

   二 环境抗争的城乡分化

   三 结论与讨论

  沿海地区居民海洋环境风险感知状况的研究*

   一 海洋环境风险的概念、类型与测量

    (一)海洋环境风险的概念及类型

     1.海洋环境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2.海洋环境风险的类型划分

    (二)环境风险感知的维度预测与测量

     1.环境风险感知的维度

     2.环境风险感知的测量范式

      (1)心理测量范式

      (2)风险感知概念模型

      (3)社会放大效应模型

   二 样本、程序与方法

    (一)抽样

    (二)问卷与变量

   三 公众环境风险感知的基本状况

    (一)公众社会危害性感知状况

    (二)公众对风险近期发生可能性感知状况

    (三)总体风险感知指数

   四 公众海洋环境风险感知的特征

    (一)不同区域公众风险感知的因子分析

    (二)不同社会群体在海洋风险感知上存在的差异

    (三)不同社会背景

   五 结论

  从资源的角度看日本的太平洋战争

   一 从资源的角度来分析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

    (一)日本实施“以战养战”的策略

    (二)日美关系的恶化

    (三)日本资源匮乏的危机感

   二 从环境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日本对东南亚地区的统治

    (一)日本对东南亚的生态环境破坏

    (二)日本对东南亚资源的掠夺

   三 结论

 海洋民俗与海洋文化

  渔村禁忌的现代性变迁

   一 田横镇周戈庄渔村禁忌内容

    (一)对特定言行的控制

     1.对特定表述的控制

     2.对特定生活模式的控制

     3.对特定生产方式的控制

    (二)为防止特定言行出现的控制

     1.对特定表述的替换

     2.为避免禁忌行为出现的防范

     3.为避免特定事态出现的防御

    (三)禁忌情况发生后的补救言行

   二 田横镇周戈庄村禁忌的变化

    (一)渔业生产禁忌的模糊化

    (二)祭海节中禁忌的去神秘化

    (三)日常生活禁忌的淡化

   三 田横镇渔村禁忌存续的原因

    (一)产业化快速发展对节庆、海洋文化的客观需求

    (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带来海鲜文化的普及

    (三)内生动力:不确定性的作用

   四 田横镇渔村禁忌存续的社会价值

    (一)渔业禁忌是渔村文化集体记忆所在

    (二)渔业禁忌是“青岛”传统海洋文化的根

    (三)渔业禁忌是应对不确定性的传统方式

    (四)渔村群体自我认同的影响

   五 结语

  唐五代以前上海海神信仰略述

   一 柘湖女神信仰

   二 霍光信仰

   三 袁崧信仰

   四 海龙王信仰

   五 唐五代以前上海海神信仰的特点

 专题:“海遗”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民号子保护、传承与发展*

   一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渔民号子的起源及发展

    (一)渔民号子简介

    (二)渔民号子发展历程

     1.发展初期

     2.成熟稳定期

     3.萧条没落期

   三 渔民号子面临困境的全方位分析

    (一)渔民号子面临的困境

     1.老渔民消逝与传承人匮乏

     2.岛民不会唱,年轻人不感兴趣

    (二)产生困境的原因

     1.经济因素

      (1)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的转变

      (2)渔号几乎没有经济效益

      (3)城镇化的发展迅速,渔村日渐消失,渔民骤减

     2.政治因素

      (1)政策的滞后性

      (2)部门之间缺少协调,沟通联系不够

     3.社会文化因素

      (1)发源地规模小、知名度低

      (2)人口减少,特别是青少年的减少

      (3)海岛文化尚未形成品牌效应,外来旅游者对文化关注程度较低

      (4)逐渐消失的方言

     4.科技因素

   四 新时期渔民号子如何传承发展

    (一)渔民号子保护、传承的价值和必要性

     1.渔民号子在当下的精神内涵

     2.传统文化发展的需要

     3.对其他渔民号子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借鉴意义

    (二)渔号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模式

     1.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

     2.体验休闲旅游区模式

     3.“互联网+渔号”模式

    (三)渔号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1.建立协调联合途径

      (1)抢救发掘:建立健全渔民号子的档案资料

      (2)政府扶持:完善传承人保障机制及相关政策

      (3)多元共建:与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合作,建立渔俗展览馆

      (4)传承教育:渔民号子进课堂

      (5)宣传推广:渔民号子加入旅游项目

      (6)交流互鉴:建立全国渔号联盟

     2.开拓市场途径

      (1)海岛记忆:设计开发渔家特色旅游纪念品

      (2)捆绑“非遗”:“近亲”“非遗”结合,走上表演舞台

      (3)“特色”渔家:增加渔俗文化元素

      (4)给渔号生存空间:建立渔家特色小镇

     3.建立参与途径

      (1)全民参与:为传承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2)“掌篷摇橹”:“游客变渔民”的新体验

     4.探索创新途径

      (1)传承创新:鼓励渔号传承人开拓渔号新形式

      (2)塑造形象:增强故事性,利用媒体介质宣传渔号

      (3)载体创新:借助新兴技术传承、发展

      (4)“互联网+”:让渔号“上网”

  从力量凝聚到视觉传承:海洋实践视角下的长岛渔号

   一 海洋实践孕育下的长岛渔号

    (一)因船而生的渔民号子

    (二)“海味”浓郁的长岛渔号

    (三)原汁原味的闯海之歌

     1.原生态风格

     2.独领众合

     3.价值独特

   二 风帆时代的闯海渔令

    (一)凝聚力量以前行

    (二)依附渔船相传承

    (三)直面海洋而喊唱

   三 海洋实践转型中的“长岛渔号”

    (一)表现形式:从闯海渔令到民间渔歌

    (二)传承方式:从“船承”到视觉化

    (三)空间转变:从“田间地头”到舞台

   四 对“长岛渔号”保护与传承现状的反思

    (一)渔号的保护需挖掘深层意义

    (二)渔号的传承需解决现实问题

    (三)渔号的发展需统筹多元关系

   五 结论

  民俗资源化背景下海洋民俗传承路径研究*

   一 对海洋民俗传承与“资源化”的认识

   二 “田横祭海节”历史沿革

   三 分析:民间信仰走向民俗资源

   四 结论

  “船承”与“智造”:论长岛木帆船制造技艺的传承路径

   一 长岛木帆船制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一)有关政府部门对木帆船制造技艺保护的发力

    (二)民间力量对木帆船制造技艺保护的三种形式

   二 木帆船制造技艺传承的两个层面的解读:从现实到实现

   三 木帆船制造技艺的开发困境与保护难题

    (一)生产作坊小导致其自身发展缺乏“土壤”

    (二)传承主体减少导致其生存发展存在“危机”

    (三)传承意识淡薄导致其文化自觉处于“被动”

    (四)资金投入不足不全导致市场开发“缺氧”

    (五)文化政绩化现象导致其传承滞留“表层”

   四 木帆船制造技艺“船承”与“智造”的实践操作

    (一)“船承”层面

     1.坚持内容为王与品牌至上的发展理念

     2.增强传承意识与产权维护的保护观念

     3.寻找和培养新的继承人,建立新的传承机制

     4.拓展文化空间和文化内涵的深层价值

    (二)“智造”层面

     1.挖掘可消费的文化价值以寻找新的消费市场

     2.积极鼓励社会各界精英群体协同创新与保护

     3.进一步拓展文化产品的创新机制

   五 小结

 卷首语

 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