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57

农业经济学刊2017年第1期(总第4期)图书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SSAPID:101-5251-6598-12
ISBN:978-7-5201-0140-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和安徽大学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农业经济类学术理论集刊,全面客观的展现了农业经济、农村发展和农村改革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从不同角度反映和阐释了农业经济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张德元
编 辑:陈凤玲;田康;吴鑫;周晓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农业经济

 编委会

 致作者

 ·农业经济·

  中国台湾农业产业组织体系的发展现状与经验借鉴*

   一 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与政策现状

    (一)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发展现状

     1.农会处于核心地位

     2.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产销班作用不断提升

     3.农业产业组织影响力日益凸显

    (二)农业产业组织体系政策支持现状

     1.农会组织的支持体系

     2.农业合作社的支持体系

     3.农业产销班的支持体系

   二 农业产业组织体系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农会业务萎缩、治理失衡,发展泛政治化

    (二)农业合作社运作不规范、成员参与度不足

    (三)农业产销班规模过小、非法人化发展受限

   三 对大陆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优化的启示

    (一)中国大陆地区已不适宜构建以农会为核心的产业组织体系*

     1.大陆地区农业产业组织体系的产业制度环境已发生巨变

     2.大陆地区难以合理定位综合性农会的组织结构与业务功能

    (二)完善现有的农民合作社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

     1.及时应对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变迁,更新调整农业经济政策

     2.参照台湾农业金融相关举措,拓展强化农民合作社金融业务功能

     3.借鉴台湾地区多元农民合作组织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4.吸取农业产业组织异化发展教训,强化和完善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水稻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三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假说

     1.农户特征

     2.土地特征

     3.所享受政策

     4.区域经济水平

   四 水稻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二)水稻生产环节外包行为描述统计

    (三)模型构建

    (四)模型结果与分析

   五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附表

  我国农业财政支出与农民纯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处理

   三 实证研究

    (一)平稳性检验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三)VAR模型的建立

   四 VAR模型稳定性检验

   五 脉冲响应分析

    (一)农业财政支出对农民纯收入的响应分析

    (二)农民纯收入对农业财政支出的响应路径分析

    (三)农业财政支出与农民纯收入对其自身的响应情况和响应分析

   六 对策建议

    (一)优化财政农业支出结构

    (二)增加财政农业的支出

    (三)加大财政对农业关联产业的支持

 ·农村发展·

  论农垦国有农用地模拟股份制*

   一 农垦国有农用地模拟股份制及其特殊性

    (一)模拟股份制的运行机制

     1.股权设置

     2.经营管理

     3.利益分配与亏损承担

     4.主体法律地位

    (二)模拟股份制相对于农民集体农用地股份化的特殊性

     1.相对于农民集体确权确地之股份化的特殊性

     2.相对于农民集体确权确股不确地之股份化的特殊性

   二 农垦国有农用地模拟股份制的优势与困惑

    (一)农垦国有农用地模拟股份制之优势

    (二)农垦国有农用地模拟股份制之困惑

   三 农垦国有农用地模拟股份制的应对之策

    (一)基本田股份化之法律性质与优先股的法理阐释

    (二)模拟股份制经营体的法人化改造

  正确认识农地承包经营权确权*

   一 引言

   二 农地确权的目标

    (一)农地确权的直接目标

    (二)农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的间接目标

   三 农地确权的意义

   四 对农地确权认知偏差的归纳及回应

    (一)认知偏差类别

    (二)对认知偏差的回应

   五 简要结论

  农民合作视角下农民工教育模式研究*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三 农民工合作教育模式的机理分析

    (一)现有农民工教育工作中存在问题

     1.培训资金投入不足

     2.多部门主导,行政区划分割,缺乏合力

     3.忽视农民工需求,教育与就业脱节

     4.企业对农民工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5.考核机制不完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6.农民工教育组织化程度低

    (二)农民工劳务合作教育模式机理

   四 农民工合作教育模式构建

    (一)模式构建

     1.顶层设计

     2.生源

     3.经费

     4.教育机构

     5.就业

     6.考核

    (二)功能

     1.教育功能

     2.就业功能

     3.法律援助功能

     4.职业认证

     5.心理咨询

     6.创业功能

     7.企业和成员的诚信评估

    (三)特征

     1.整合多元化主体资源

     2.公益性

     3.管理民主性

     4.独立经营、可持续发展

   五 农民工合作教育模式发展建议

    (一)加大农民工教育的引导性投入

    (二)逐步构建农民工教育合作社体系

    (三)通过顶层设计推进资源整合

    (四)农民工教育合作社管理的职业化

    (五)构建科学考核机制

 ·农民合作·

  农民专业合作社:关系与契约的双重合约

   一 引言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关系治理与契约治理

   三 关系治理与契约治理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运行机制

    (一)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与不确定性的理论梳理

    (二)基于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与不确定性的合作社治理模式分析

   四 关系治理与契约治理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边界分析

   五 案例佐证

   六 主要结论

  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一 引言

   二 理论分析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需求的内涵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三 数据来源及服务需求现况

    (一)数据来源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需求的现况

   四 实证分析

    (一)模型选择

    (二)变量说明与描述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五 主要结论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问题研究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一)合作社正外部性研究

    (二)国外合作社税收问题的相关研究

    (三)国内相关研究评述

   三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现状概述

   四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方面

     1.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

     2.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税收优惠配套政策不足

    (二)税务机关方面问题

    (三)合作社方面问题

    (四)社员方面问题

   五 案例分析

   六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税收优惠效益的政策启示

    (一)法律法规方面

     1.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2.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3.完善配套优惠政策

    (二)国家财政方面

     1.规范发票使用

     2.制定更加简便的税务管理办法

    (三)行业协会方面

     1.规范并监督合作社纳税流程

     2.提高合作社社员的税收优惠意识

     3.促进合作社之间的联系

    (四)合作社方面

     1.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2.规范做账流程

     3.主动与税务部门合作

    (五)社员方面

    (六)现代化信息系统方面

   七 结论

  农村保险互助社的探索与实践

   一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理论支撑与思路设计

    (三)调研方法

   二 农保社的创立

    (一)农保社的创立过程

    (二)农保社的创立特点

    (三)农保社的设立层级

   三 农保社的经营管理优势

    (一)民主决策与管理

    (二)自定险种及费率

    (三)直接营销渠道

    (四)信息较为对称

    (五)防灾工作易组织

   四 农保社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自主投保率不高

    (二)风险较为集中

    (三)承保能力不强

    (四)个别险种活力不足

    (五)税收法律不配套

   五 农保社的发展对策

    (一)政府层面

     1.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2.完善巨灾保险制度

     3.组建县(市)级农村保险互助总社

    (二)农保社层面

     1.注重保险营销

     2.扩大互助社设立范围

     3.增加险种及代办保险业务

     4.办理商业再保险

     5.特殊情况下实行比例赔付

   六 总结:农保社宁波试点的启示

 ·地方实践·

  安徽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一 安徽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性

   二 安徽省农业发展面临的六大突出矛盾

    (一)农产品供给结构与消费需求升级的矛盾

    (二)农产品供给数量与安全农产品需求的矛盾

    (三)农产品供给成本上涨与价格下行的矛盾

    (四)农产品供给方式单一与需求方式多元化的矛盾

    (五)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求与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滞后的矛盾

    (六)资源环境约束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矛盾

   三 安徽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抓手

    (一)去库存

    (二)降成本

     1.发展多种适度规模经营形式,降低经营成本

     2.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的不合理使用,降低要素投入成本

     3.以推进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融合为引领,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物化技术服务、融资保险服务、品牌经营与质量安全服务以及产权交易服务,降低服务成本

     4.以提升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为重点,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降低基础投入成本

    (三)补短板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基础设施薄弱的短板

     2.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补齐供给结构与消费需求错位的短板

     3.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产业体系,补齐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短板

     4.加强绿色、安全农产品供给,补齐安全农产品供给不足的短板

     5.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补齐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滞后的短板

     6.加快推进“互联网+”建设,补齐农产品供给方式单一的短板

     7.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补齐体制机制滞后的短板

  安徽省种植业合作社效率评价研究*

   一 引言

   二 模型介绍和指标选择

    (一)DEA模型

     1.DEA方法原理

     2.DEA模型变量的经济含义

    (二)指标选取

   三 样本选择和样本合作社描述性分析

    (一)样本选择

    (二)样本合作社描述性分析

   四 结果分析

    (一)综合效率层面

    (二)纯技术效率层面

    (三)规模效率层面

   五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1]陈秋仁:《台湾农业合作社场筹组与经营技术改进之经济研究》,《台湾银行季刊》1999年第50期。

[2]陈武雄:《突破小农经营困境——台湾小农企业化的经验》,两岸经贸论坛会议论文,北京,2006。

[3]陈昭郎、段兆麟、李谋监:《农业产销班法人化可行性之研究》,《农业金融论丛》2002年第47期。

[4]陈昭郎:《改进农会组织结构与功能调查报告》,改进农会组织与功能研讨会会议论文,台北,1995。

[5]戴登灿、卓思齐、高德铮:《蔬菜农业产销班组织之功能与问题》,《农业经营调适研讨会专刊》1995年。

[6]段兆麟:《中国大陆农民专业合作社之特性与两岸比较》,《合作经济》2008年第1期。

[7]合作发展编辑部:《合作事业五十年》,《合作发展》1998年第12期。

[8]洪志诚:《台湾省农业合作社(场)面临之问题与其解决之道》,《合作经济》1999年第3期。

[9]胡忠一:《徘徊在歧路上的台湾合作运动》,《合作发展》1998年第7期。

[10]黄德福、刘华宗:《农会与地方政治:以台中县与高雄县为例》,《选举研究》1995年第2期。

[11]黄祖辉、梁巧、吴彬:《农业合作社的模式与启示:美国、荷兰和中国台湾的经验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12]黄祖辉、邵科、徐旭初:《台湾农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兼议大陆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方向》,《台湾研究》2010年第5期。

[13]廖坤荣:《台湾农会经营管理的困境:网络理论的分析》,《政治科学论丛》2002年第16期。

[14]廖坤荣:《台湾农会信用部经营管理的道德危险研究》,《公共行政学报》2005年第17期。

[15]廖树宏:《台湾农会:新合作化经营》,商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

[16]林宝安:《农会金融改革——事件或结构》,台湾社会学会年会暨迈向新世纪的公平社会——社群、风险与不平等研讨会会议论文,台北,2003。

[17]林俊男:《建立农业产销班法人制度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屏东科技大学,2003。

[18]邱涌忠:《100岁农会的省思》,《农政与农情》2000年第95期。

[19]汪明耀:《小农何去何从》,第一届台湾农学市集研讨会会议论文,台北,2010。

[20]徐旭初、邵科:《中国台湾农民合作社的历史、现状》,《世界农业》2011年第7期。

[21]徐源清:《农业产销班辅导措施与经营状况分析》,《农政与农情》2007年第177期。

[22]许文富:《对合作社的基本认知及台湾合作事业未来发展趋向》,《合作经济(台湾)》2009年第3期。

[23]许文富:《农业合作原理与实务》,财团法人丰年社,2003。

[24]杨文振:《农业产销班法人制度研究》,《高雄区农情月刊》2003年第69期。

[25]张敏锈:《组织行动与产业再造——以斑鸠释迦产销班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台东大学,2010。

[1]曹志宏、郝晋珉、梁流涛:《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经济分析与策略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8年第3期。

[2]陈超、黄宏伟:《基于角色分化视角的稻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研究——来自江苏省三县(市)的调查》,《经济问题》2012年第9期。

[3]程大中:《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财贸经济》2006年第10期。

[4]龚道广:《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般理论及其对农户选择的应用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6期。

[5]黄季焜、邓衡山、徐志刚:《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管理世界》2010年第5期。

[6]黄祖辉、高钰玲:《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的实现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农村经济》2012年第7期。

[7]姜长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模式、机制与政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51期。

[8]廖西元、申红芳、王志刚:《中国特色农业规模经营“三步走”战略——从“生产环节流转”到“经营权流转”再到“承包权流转”》,《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2期。

[9]裴长洪:《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经验与理论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0]滕延福:《小规模农作条件下水稻生产专业化服务发展的研究——基于对江苏省如东县、楚州区与邗江区的调研》,硕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2012。

[11]王惠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动因研究——基于中、美投入产出的比较分析视角》,硕士学位论文,山东经济学院,2011。

[12]王志刚、申红芳、廖西元:《农业规模经营:从生产环节外包开始——以水稻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9期。

[13]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4]周维松:《市场经济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类型和现状》,《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3年第2期。

[1]高红梅、邹正方:《基于VAR模型的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与CPI关系的实证分析》,《广东农业科学》2013年第9期。

[2]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格致出版社、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刘阳:《我国农业财政支出与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经济论坛》2008年第10期。

[4]裴辉儒、孙晓亮、陈领:《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对CPI的影响分析》,《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11期。

[5]宋元梁、肖卫东:《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6]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2006年。

[7]张恒、郭雅:《基于VAR模型的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关系研究》,《科技和产业》2013年第2期。

[8]周诗玫:《农林牧渔——我为农民朋友生产作抉择》,第14届亚洲数学技术大会,北京,2009年12月17日。

[9]Hum Page,Owen F.,Do Commodity Prices Signal Inflation,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leveland,Economic Commentary,2011.

[1]柏春山:《创新土地经营管理模式 增强农业统管功能效益》,《中国农垦》2010年第5期。

[2]陈小君、高飞、耿卓、伦海波:《后农业税时代农地权利体系与运行机理研究论纲——以对我国十省农地问题立法调查为基础》,《法律科学》2010年第1期。

[3]陈信福:《湛江农垦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农垦》2013年第7期。

[4]《德国股份法》,杜景林、卢谌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5]《法国公司法规范》,李萍译,法律出版社,1999。

[6]高海:《农场国有农用地使用权的权利属性与物权构造》,《法商研究》2015年第2期。

[7]高海:《农地入股中设置优先股的法律透析》,《现代法学》2012年第5期。

[8]高海:《农垦“两田制”之困境与出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9]郭高琪:《政企分离后的团场农业和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兵团经济研究》2013年第4期。

[10]贾大明等:《从农垦土地经营制度变革探索新时期农垦改革发展新路径》,载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编《农垦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研究:2010年全国农垦经济理论研究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11]李伟国:《认清形势 凝聚力量 攻坚克难 努力开创农垦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国农垦》2013年第2期。

[12]刘建国:《模拟股份制改革促进现代农业建设》,《中国农垦》2009年第3期。

[13]彭华达:《借鉴模拟股份制推进农场产业转型升级——赴江苏农垦考察启示》,《海南农垦报》2012年2月18日,第2版。

[14]任尔昕:《关于我国设置公司种类股的思考》,《中国法学》2010年第6期。

[15]王立新:《国有农场农业模拟股份制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农垦》2011年第11期。

[16]王立新:《国有农场土地经营体制探析》,《中国农垦》2010年第3期。

[17]吴贤慧:《模拟股份制促三赢——巴彦农场农业经营模式新探索》,《中国农垦》2013年第2期。

[18]杨绍品:《以六个率先为目标着力做好六项工作 推进农垦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国农垦》2013年第12期。

[19]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农垦土地经营及流转模式探析》,《中国农垦》2010年第8期。

[1]程恩富:《问张五常:财产所有权果真无足轻重吗?》,《上海经济研究》1994年第6期。

[2]道格拉斯·诺斯:《理解经济变迁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高名姿、张雷、陈东平:《差序治理、熟人社会与农地确权矛盾化解——基于江苏省695份调查问卷和典型案例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5年第6期。

[4]郭庆海:《当前农村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当代经济研究》2015年第2期。

[5]哈罗德·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0年第6期。

[6]何·皮特:《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制度变迁、产权和社会冲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7]何凌云、黄季焜:《土地使用权的稳定性与肥料使用——广东省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1年第5期。

[8]贺雪峰:《农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的由来、逻辑与出路》,《思想战线》2015年第5期。

[9]黄鹏进:《农村土地产权认知的三重维度及其内在冲突——理解当前农村地权冲突的一个中层视角》,《中国农村观察》2014年第6期。

[10]黄宗智、彭玉生:《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1]厉以宁:《中国经济的双重转型之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2]刘晓宇、张林秀:《农村土地产权稳定性与劳动力转移关系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2期。

[13]刘玥汐、许恒周:《农地确权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研究——基于农民分化的视角》,《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5期。

[14]孟令国、余水燕:《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基于人口红利的视角》,《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15]钱龙、洪名勇:《农地产权是“有意的制度模糊”吗——兼论土地确权的路径选择》,《经济学家》2015年第8期。

[16]钱忠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残缺与市场流转困境:理论与政策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6期。

[17]谭术魁:《中国土地冲突的概念、特征与触发因素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8年第4期。

[18]王世元:《适应新形势、构建新机制全面开创地籍管理工作新局面》,《国土资源通讯》2011年第12期。

[19]文贯中:《市场畸形发育、社会冲突与现行的土地制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2期。

[20]熊万胜:《小农地权的不稳定性:从地权规则确定性的视角——关于1867~2008年间栗村的地权纠纷史的素描》,《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1期。

[21]姚洋:《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6期。

[22]叶剑平、丰雷、蒋妍、罗伊·普罗斯特曼、朱可亮:《2008年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调查研究——17省份调查结果及政策建议》,《管理世界》2010年第1期。

[23]于建嵘:《土地问题已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关于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形势的一项专题调研》,《调研世界》2005年第3期。

[24]俞海、黄季焜、Scott Rozelle、Loren Brandt、张林秀:《地权稳定性、土地流转与农地资源持续利用》,《经济研究》2003年第9期。

[25]张晓山:《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几个问题》,《上海国土资源》2015年第4期。

[26]钟水映、李春香:《乡城人口流动的理论解释:农村人口退出视角——托达罗模型的再修正》,《人口研究》2015年第6期。

[27]周其仁:《确权不可逾越——学习〈决定〉的一点体会》,《经济研究》2014年第1期。

[28]Brandit Loren,Jikun Huang,Guo Li,Scott Rozelle,“Land Rights in Rural China:Facts,Fictions and Issues,” The China Journal 47(2002).

[29]Carter Michael,Yao Yang,“Property Rights,Rental Markets,and Land in China,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 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1998.

[30]Deininger,K.,Ali,D.A.,Alemu,T.,“Impacts of Land Certification on Tenure Security,Investment,and Land Market Participation:Evidence from Ethiopia,” Land Economics 87(2011).

[31]Katrina Mullan,Pauline Grosjean,Andreas Kontoleon,“Land Tenure Arrangements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China,” World Development 39(2010).

[32]Lin,Justin Yifu,“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2(1992).

[33]Rozelle,S.L.,Guo,M.G.,Shen,et al.,“Leaving China’s Farms:Survey Results of New Paths and Remaining Hurdles to Rural Migration,” China Quarterly 158(1999).

[34]Yang,D.T.,“China’s Land Arrangements and Rural Labor Mobility,” China Economic Review 8(1997).

[35]Zhou,Y.,Chand,S.,“Regression and Matching Estimates of the Effects of the Land Certification Program on Rural Household Income in China,” Academic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2(2013).

[1]曹杨、胡宏伟、陈玉佩:《教育水平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压力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分析》,《人口与发展》2014年第6期。

[2]陈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问题》,《开放导报》2012年第1期。

[3]戴烽、刘书岑:《发展权视角下的农民工培训政策》,《农业考古》2009年第6期。

[4]戴建兵、王建云、曹艳春:《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确定与补贴提供机制探讨》,《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

[5]党曦:《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收入效应研究——基于珠三角与长三角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年第6期。

[6]《到2020年,新生代农民工都能得到一次由政府补贴的就业技能培训》,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5年2月28日,www.gov.cn。

[7]董延芳、刘传江、胡铭:《农民工的过度教育与收入效应的统计考量》,《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9期。

[8]范安平、张释元:《发达国家的农村职业教育:经验与借鉴》,《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第11期。

[9]范少虹:《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教育探析——以广东省佛山市为例》,《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12期。

[10]高洪贵:《风险社会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政府责任探析》,《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年第3期。

[11]高洪贵:《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困境及其超越——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理论为视角》,《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年第2期。

[12]龚长宇:《社区教育: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途径——对长沙市开展农民工教育的调查与思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4期。

[13]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4]韩娟:《论新生代农民工异地就业培训的政府干预问题》,《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1期。

[15]韩俊、汪志洪、崔传义、何宇鹏、李善同、金三林、许昭元、秦中春、王宾、沈水生、王淑霞、吴厚德、牟达泉:《农民工培训实态及其“十二五”时期的政策建议》,《改革》2010年第9期。

[16]韩新宝:《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教育培训体系构建研究——基于韩日农民教育的分析》,《世界农业》2011年第2期。

[17]韩余、崔永红:《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学生教学实习后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第17期。

[18]胡跃茜:《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创新》,《教育评论》2012年第6期。

[19]黄陵东:《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的培训模式与机制》,《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20]黄兆信、谈丹、曲小远:《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政府的困境与措施》,《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

[21]凯瑟琳·西伦:《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德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技能政治经济学》,王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2]康红梅、杨文健:《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网络模式研究》,《成人教育》2011年第11期。

[23]李娜、许然:《四川:农民工愿重金购房不愿落户》,《工人日报》2016年9月1日。

[24]李湘萍:《富平模式:农民工培训的制度创新》,《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2期。

[25]李远煦、黄兆信、钟卫东:《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教育与公共政策选择》,《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21期。

[26]梁栩凌、廉串德:《基于系统推进的农民工培训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北京市农民工培训的实证调查》,《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年第10期。

[27]凌子山、李姜:《基于马斯洛需求视角的农民工职业培训需求理论研究——基于珠三角地区农民工的实证分析》,《科技与经济》2014年第6期。

[28]刘才:《四平市“政-校-企”农民工培训模式探讨》,《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第52期。

[29]刘芳:《国外“农民工”社会保障经验及其借鉴》,《乡镇经济》2007年6月。

[30]刘会贵、龚波:《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与教育作为》,《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第5期。

[31]刘万霞:《我国农民工教育收益率的实证研究——职业教育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11年第5期。

[32]孟宪生、关凤利、唐哲一:《农民工参与就业培训的决定因素及对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33]牛刚、孙维:《返乡农民工培训模式创新研究——来自苏北的经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34]潘寄青、沈洊:《农民工培训需求与资金支持机制建设》,《求索》2009年第5期。

[35]秦小菲:《校企合作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农业大学,2012。

[36]《人社部发布2014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博士后》2015年第3期。

[37]任远、陈春林:《农民工收入的人力资本回报与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38]寿钰婷:《美国人力发展培训计划及其对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8期。

[39]孙金锋、杨继武:《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政府职能探析》,《农村经济》2012年第7期。

[40]孙兴伟:《春潮涌动处 扬帆起航时》,中国就业网,2015年5月6日,http://www.lm.gov.cn/Weekly/content/2015-05/08/content_1065038.htm。

[41]王春超、叶琴:《中国农民工多维贫困的演进——基于收入与教育维度的考察》,《经济研究》2014年第12期。

[42]王春林:《关于农民工培训的思考》,《企业管理》2009年第10期。

[43]王德文、蔡昉、张国庆:《农民工的就业与工资决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英文)》,《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10年第3期。

[44]王广慧、徐桂珍:《教育——工作匹配程度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2014年第6期。

[45]王秀丽、宋林、朱红亮:《我国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构建的理论思考——对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借鉴》,《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46]王竹林、吕默:《农民工培训模式及动力机制探析》,《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47]魏万青:《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基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农民工的调查》,《中国农村观察》2015年第2期。

[48]夏扉、陈江南:《论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0期。

[49]夏怡然:《农民工的在职培训需求及其异质性——基于职业选择行为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文汇》2015年第2期。

[50]项继发、程伟、陈遇春:《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新形态——基于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依托的基地化培训模式初探》,《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

[51]徐丽晓:《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问题与对策——基于公共文化教育资源的视角》,《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第17期。

[52]徐卫:《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4。

[53]许东风:《新西兰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经验及启示》,《调研世界》2011年第12期。

[54]许东风、眭鸿明:《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江苏省农民工的抽样调查》,《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24期。

[55]杨丽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教育策略》,《现代经济探讨》2014年第11期。

[56]杨兆山、张海波:《构建以输入地区在职教育为主的农民工教育模式》,《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57]张浩:《社会平等视角下农民工教育政策的调整》,《现代教育管理》2014年第1期。

[58]张秋林、张晔林:《需求视角下的农民工两阶段主动培训投入影响因素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59]张世伟、武娜:《农民工培训的收入效应》,《财经科学》2013年第12期。

[60]张文秀、李洁:《企业、职业院校与农民工培训三方对接新模式探讨》,《农业经济》2014年第6期。

[61]赵晓霞:《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专业素质培养问题研究——借鉴国外经验的视角》,《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21期。

[62]钟甫宁、陈奕山:《务农经历、受教育程度与初次外出务工的职业选择——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摩擦性失业”的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14年第3期。

[63]周世军、刘丽萍、卞家涛:《职业培训增加农民工收入了吗?——来自皖籍农民工访谈调查证据》,《教育与经济》2016年第1期。

[64]朱冬梅、黎赞:《发达地区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的经验借鉴》,《开发研究》2014年第4期。

[65]Andrews,M.,Bradley,S.,“Modelling the Transition from School and the Demand for Train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 Economica 64(1997).

[66]Arulampalam,W.,Booth,A.L.,“Training and Labour Market Flexibility:Is There a Trade-off?” 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36(1998).

[67]Blundell,R.,Dearden,L.,Meghir,C.,“The Determinants and Effects of Work-Related Training in Britain,” The 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1996).

[68]Courty,P.,Marschke,G.,“Making Government Accountable:Lessons from a Federal Job Training Program,”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7(2007).

[69]Cuesta,M.B.,Salverda,W.,“Low-wage Employment and the Role of Education and On-the-job Training,” Labour 23(2009).

[70]Gelderblom,A.,De Koning,J.,“Exclusion of Older Workers,Productivity and Training,” in K.Sch?mann and P.J.O’Connell,eds.,Education,Training and Employment Dynamics(Cheltenham:Edward Elgar,2003).

[71]Haelermans,C.,Borghans,L.,“Wage Effects of On-the-Job Training:A Meta-Analysis,” 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50(2012).

[72]Kim,H.K.,Shin,I.,“Effect of IT Job Training on Employment and Wage Premium:Evidence from Korea Panel Data,” The Developing Economies 41(2003).

[73]O’Connell,P.J.,Byrne,D.,“The Determinants and Effects of Training at Work:Bringing the Workplace Back in,”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28(2012).

[74]Pecoraro,M.,“Is There Still a Wage Penalty for Being Overeducated But Well-matched in Skills?A Panel Data Analysis of a Swiss Graduate Cohort,” Labour 28(2014).

[75]Pines,M.,“Federal Employment and Training Policy:A View From The Local Level of Government,” 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 6(1987).

[1]陈灿:《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与交易的治理模式——基于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交易的实证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年第4期。

[2]陈灿、万俊毅、吕立才:《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交易的治理——基于关系契约理论的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3]崔宝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逻辑》,《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4]方明月:《资产专用性、融资能力与企业并购——来自中国A股工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金融研究》2011年第5期。

[5]高元新:《基于资产专用性和不完全契约理论的纵向一体化研究》,《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年第8期。

[6]胡平波:《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农民合作行为激励分析——基于正式制度与声誉制度的协同治理关系》,《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10期。

[7]李鸿飞:《不确定契约关系与资产专用性》,《求实》2006年第S1期。

[8]栗树和:《后网络时代的银行业》,《中国金融家》2003年第1期。

[9]刘广生:《专用性投资及其治理安排研究的理论进展》,《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7期。

[10]刘颖娴、郭红东:《资产专用性与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经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11]罗朝健:《成员异质性农民合作社治理结构研究——以同德合作社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15。

[12]罗朝健:《关系治理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中国集体经济》2015年第1期。

[13]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4]牛晓帆、贺翔:《资产专用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财经视线》2006年第4期。

[15]潘劲:《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据背后的解读》,《中国农村观察》2011年第6期。

[16]孙元欣、于茂荐:《关系契约理论研究述评》,《学术交流》2010年第8期。

[17]万俊毅、彭斯曼、陈灿:《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治理:交易成本视角》,《农村经济》2009年第4期。

[18]王安宇、司春林、骆品亮:《研发外包中的关系契约》,《科研管理》2006年第6期。

[19]王雅娟、范剑飞:《长期契约的选择:交易还是关系?——基于资产专用性的二维分析框架》,《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20]颜华、冯婷:《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通成员的利益实现及其保障机制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5年第2期。

[21]于会娟、韩立民:《要素禀赋差异、成员异质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22]袁正、于广文:《关系契约与治理机制转轨》,《当代财经》2012年第3期。

[23]张闯、夏春玉、梁守砚:《关系交换、治理机制与交易绩效:基于蔬菜流通渠道的比较案例研究》,《管理世界》(月刊)2009年第8期。

[24]赵晓峰:《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演变中的“会员制”困境及其超越》,《农业经济问题》2015年第2期。

[25]周红:《关系治理、契约治理与民营企业成长》,《江苏科技信息》2011年第2期。

[26]周霞、邓秀丽:《基于交易频率的农产品交易机制选择研究》,《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27]朱涛、李陈华:《农产品流通的资产专用性、机会主义及其治理研究》,《农村经济》2011年第11期。

[28]Clifford Geertz,Agricultural Involution: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

[29]Julie Juan Li,Laura Poppo,Kevin Zhengzhou,“Do Managerial Ties in China always Produce Value?Competition,Uncertainty,and Domestic VS. Foreign Firm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9(2008).

[30]Tregurtha N.L.,Vink N.,“Trust and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A South African Case Study,” Annual Conference Paper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9(2002).

[1]蔡荣、韩洪云:《农户参与合作社的行为决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山东省苹果种植户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12年第5期。

[2]黄祖辉、徐旭初、冯冠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的探讨》,《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3期。

[3]巨源远:《影响农民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社意愿的内在因素分析——基于白水县苹果专业合作社的调查》,《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年第7期。

[4]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机制及其激励效应评析》,《学会》2010年第1期。

[5]瓦尼·布鲁雅:《Logit与Probit:次序模型和多类别模型》,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6]徐旭初:《农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行为逻辑:基于赋权理论视角的讨论》,《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第1期。

[7]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8]徐旭初:《三个概念、三个合作、三个允许》,《中国农民合作社》2014年第1期。

[9]张冬平、丁鹭、夏海龙:《基于Logit模型下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分析》,《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0]张广胜、周娟、周密:《农民对专业合作社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沈阳市200个村的调查》,《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1期。

[11]赵佳荣:《农户对专业合作社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比较——基于湖南省两类地区农户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11期。

[12]周洁红、李凯:《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中农户生产档案记录行为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3年第5期。

[1]江尧辉:《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值税的会计处理》,《农村财务会计》2009第11期。

[2]赖文琼:《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政府作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09。

[3]李霞、高海:《农民合作社税收优惠之探讨》,《北方经贸》2006年第8期。

[4]列宁:《论合作制》,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0。

[5]倪国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政策优化研究》,《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6]沈柳、石言弟:《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支持农业的平台》,《江苏农村经济》2008第9期。

[7]万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制度完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1。

[8]王子德:《牡丹江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管理与服务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2。

[9]俞伯铭:《浅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管理》,新浪博客,2011年7月5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a015460100sefj.html。

[10]张晓山:《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几点思考》,《经济纵横》2008年第1期。

[11]钟广池:《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2]钟广池:《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3]Borgen S.O.,Rethinking Incentive Problems in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Norwegia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Research Institute,2003.

[14]Feinerman E.M.,Falkovitz.,“An Agricultural Multipurpose Service Cooperative:Pareto Optimality,Price-Tax Solution,and Stability,”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5(1991).

[15]Hansmann H.,The Ownership of Enterprise(Cambridge,MA:The Belknap Press,1996).

[16]Henry Hansmann,“Cooperative Firm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Yale Law School 4(1999).

[17]Taylor R.,A.,“The Taxation of Cooperatives:Some Economic Implic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1971).

[1]陈晓军:《合作社若干法律问题探析》,《学术论坛》2007年第6期。

[2]江生忠:《保险企业组织形式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R.H.科斯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刘凤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宁波保险年鉴编辑委员会:《宁波保险年鉴(2014)》,2014。

[6]宁波年鉴编纂委员会:《宁波年鉴(2013)》,中华书局,2014。

[7]粟芳、许谨良:《保险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8]王和:《巨灾保险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9]叶晓凌:《中国渔业互助合作保险形成、运行及保障机制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

[10]张洪涛:《保险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郭社荣、吴绍礼、韩建安:《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3月11日第12版。

[2]韩长赋:《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民日报》2016年5月13日第1版。

[3]降蕴彰:《粮食库存达历史峰值 专家吁请反思价格信号》,《经济观察报》2015年11月2日第5版。

[4]曾福生:《降成本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头戏”》,《农村工作通讯》2016年第7期。

[5]张桃林:《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新农业》2012年第9期。

[6]张卫:《加强农业供给侧改革确保“舌尖上的优质”》,《中国食品》2016年第2期。

[1]白燕飞、何忠伟、吴夏梦、刘芳:《基于DEA模型的北京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营效率分析》,《农业经济展望》2014年第9期。

[2]黄祖辉、扶玉枝、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7期。

[3]谢冠艺、谢童伟、李盼:《上海市渔业合作社效率评价研究》,《中国渔业经济》2015年第5期。

[4]张征华、王凤洁:《基于DEA 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效率分析——以江西省为例》,《广东农业科学》2014年第17期。

[5]赵捷:《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DEA效率研究》,《中国商贸》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