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2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32

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0)图书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China

SSAPID:101-5233-7799-69
ISBN:978-7-5097-1830-8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0)是中城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会同国家相关部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及有关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的一部关于中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研究报告。报告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国家发展战略、政策法律和中小城市的发展实际,对中小城市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推进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深入剖析,从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多个层面和角度,对中小城市把握科学发展内涵和要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小城市绿皮书
作 者: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编纂委员会
编 辑:丁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序言

 《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编纂委员会

 中国皮书网

 中文摘要

 《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高级顾问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总报告

  中国中小城市绿色发展之路

   一 中小城市及其地位

    (一)中小城市的概念和范围

    (二)中小城市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 绿色发展是中小城市的必然选择

    (一)绿色革命

    (二)绿色发展

    (三)中小城市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 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绿色发展的核心

    (一)确立科学经济发展模式

    (二)选择合理的经济发展路径

    (三)谨防几个误区

   四 政府效率不断提升是绿色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推进决策机制民主化、科学化

    (二)转变政府职能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

    (四)严格依法依规行政

   五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是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

    (二)增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能力

    (三)走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道路

   六 发展成果公平分享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促进居民稳定增收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三)推动外来人口加快融入城市

 结构优化篇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加速经济结构调整

   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一)全球经济领域竞争加剧

     1.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2.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资本融合化、产业组合化和企业集团化深度发展,产业联盟和产业链竞争日趋激烈

     3.国际金融危机推动新一轮产业分工格局调整

     4.新产业、新技术成为竞争点

     5.产业转型加快

    (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劳动力成本上升

     2.能源资源约束从紧

     3.环境压力增大

     4.需求结构不协调

     5.供给结构问题突出

    (三)我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

   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方向

    (一)促进投资和内外需协调发展,调整需求结构

     1.协调投资与消费关系,增强投资带动消费能力

     2.协调内外需关系,促进内需与外需互动发展

     3.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比重

    (二)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现代产业并重,优化供给结构

     1.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2.围绕重点企业和核心技术,完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四)坚持扩大开放,带动结构调整

   四 优化城乡结构,统筹一体化发展力度

    (一)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

    (二)以工业化带动城乡一体化

    (三)以城乡一体化促进新型工业化

   五 优化区域结构,提升协调发展水平

    (一)区域战略规划的趋势和特点

    (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多方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

    (一)自主创新带动发展

     1.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

     2.打造产学研自主创新平台

     3.建设自主创新科技园区

    (二)依托战略资源发展

     1.依托稀有金属矿藏资源发展新材料产业

     2.依托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发展新能源产业

     3.依托中草药资源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4.依托文化智力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三)产业链延伸发展

     1.原材料产业向下游拓展

     2.加工组装产业向上游拓展

   三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策略

    (一)寻求资金支持

    (二)营造配套发展环境

    (三)提供政策优惠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健康发展

   一 中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综合功能日益增强

    (二)城市市政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三)大力实施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四)重点小城镇发展加快,建制镇从原来的数量增长向现在的规模扩大和功能提升转变

    (五)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试点成效显著

    (六)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为引导,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

   二 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的艰巨挑战

    (一)城乡发展不均衡

    (二)城乡人居环境差距大

    (三)农村住房制度建设缺失

    (四)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滞后

   三 进一步提升对城镇化科学发展的认识

    (一)城镇化持续发展是扩大内需的战略支点

     1.城镇化扩大了城镇消费群体和较高生活消费层次的规模,提高了我国生活消费需求的基数

     2.城镇化扩大了基础建设投资的实体需求空间,增大了我国建设投资消费需求的基数

     3.城镇化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结构转型,扩大了我国知识经济领域消费需求的基数

    (二)城镇化进程要求城乡统筹协调推进

   四 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一)坚持科学指导,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1.确立正确的城镇化发展指导思想

     2.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3.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

     4.加强农村地区小城镇的发展

    (二)着力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发展水平

     1.注重城乡有特色的发展

     2.注重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协调发展

     3.注重跨行政区划的统筹发展

     4.注重多元投入发展

     5.注重科学建设发展

     6.注重创新型城镇发展

     7.注重绿色城镇化发展

    (三)统筹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循环经济篇

  循环经济的法律政策与中小城市发展

   一 循环经济发展的趋势

   二 国家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及要求

   三 国家循环经济财税政策

    (一)资金支持

    (二)价格政策

    (三)财税政策

    (四)科技政策

   四 中小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

    (二)以绿色增长理念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三)加大在循环经济方面的技术研发与自主创新

    (四)构建节约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和对策

   一 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二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和思路

    (一)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2.经济技术可行原则

     3.高效性原则

     4.动态性原则

     5.可持续原则

     6.市场导向原则

    (二)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

     1.以技术创新和推广发展循环经济

     2.以管理创新发展循环经济

     3.以标准化发展循环经济

     4.以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

   三 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

    (一)科学编制园区发展规划

    (二)精细化的财税政策支持

    (三)产业政策的调整和优化

    (四)循环经济相关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实施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实践

    (一)萌芽阶段(20世纪60年代)

    (二)起始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三)高涨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

    (四)逐步成熟阶段(21世纪初至今)

   二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

    (一)立足国情,发展本国特色的循环经济

    (二)将立法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工作

    (三)政府利用相关政策发挥积极引导作用

     1.税收优惠

     2.收费政策

     3.优先购买和奖励政策

    (四)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优势

    (五)推动循环经济产业的链式发展

    (六)调动公众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参与积极性

   三 对中国的启示

    (一)以政府为主导

    (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三)坚持技术创新方向

    (四)加快以生态工业园为载体的产业链建设

    (五)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和能力

 生态建设篇

  中国环境保护的进展与对策

   一 环境保护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二氧化硫和COD排放量实现双下降

    (二)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拉开序幕

    (三)工业污染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四)火电厂脱硫能力得到很大加强

    (五)城市污水处理率不断提高

    (六)固体废物处理率逐年提升

    (七)生态保护与建设进一步加强

    (八)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

    (九)环境法制建设进程加快

   二 环境形势仍然严峻

    (一)水环境形势危急

     1.河流水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2.湖泊富营养化日趋严重

     3.饮用水安全问题突出

     4.地下水过度超采、污染严重

     5.海洋环境污染凸显

    (二)大气环境质量总体恶化

     1.传统的煤烟型大气污染依然严重

     2.城市和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形势更加严峻

     3.酸沉降污染远未解决

    (三)固体废物污染程度不断加剧、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四)环境噪声扰民问题突出

    (五)生态系统出现由结构性破坏向功能性退化演变的态势

     1.生态退化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2.生物资源濒危问题日益突出

   三 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一)加强水环境综合管理,保障水质安全和水生态系统健康

    (二)提高能源效率,削减排放总量,推进城市和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控制固体废物污染

    (四)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工业污染防治与减排

    (五)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宜居城市

    (六)控制农村面源和土壤污染,建设环境友好新农村

    (七)积极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八)加强核安全能力建设,提升监管水平,保证核与辐射安全

   四 环境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强化地方政府责任机制

    (二)加强环境系统管理,建立综合协调管理体制

    (三)完善环境公共财政体系,增加环境保护投入

    (四)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全面推进生产、流通、分配、消费领域的环境保护

    (五)加强环境科技支撑和能力建设

    (六)加强环境宣教与培训,提高全民环境素质,推动公众参与环境监督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回顾与展望

   一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进展情况

    (一)环境整治与生态示范阶段

    (二)生态城市建设阶段

    (三)生态文明建设阶段

   二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经验与存在问题

    (一)特点与经验

     1.小范围示范、大面积推广,中小城市发挥大作用

     2.多管齐下,重点突破,阶段推进

     3.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层层分解

    (二)存在的问题

     1.政出多门、多头管理

     2.标准僵化、一刀切

     3.重表面、轻内涵

     4.重城市、轻农村

   三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展望与对策建议

    (一)制定差异化评判标准

    (二)建立强有力的统一领导

    (三)树立正确的生态城市观

    (四)推动城乡统筹建设

    (五)进一步发挥中小城市的中坚作用

  我国中小城市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

   一 中小城市环境保护总体态势与问题

    (一)环境保护总体态势不容乐观

    (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处理水平有所提升

    (三)环境保护投入、设施和处理水平区域差异明显

    (四)与地级以上城市相比环境保护水平差距较大

    (五)工业园区建设对中小城市的环境保护发挥了作用

   二 中小城市环境保护问题的成因

    (一)市场化投入机制缺乏

    (二)环境保护的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不合理

    (四)有效的监管机制缺失

   三 加强中小城市环境保护的建议

    (一)切实将环保规划与城市整体发展规划协调统一

    (二)提升环境保护设施管理能力

    (三)开拓融资渠道,增加环保投入

    (四)逐步建立并完善环境保护的长效运作机制

    (五)在源头上控制城市环境污染

 节能减排篇

  节能减排技术与应用

   一 技术创新与节能减排

    (一)推广一批成熟技术,服务重点领域节能减排需求

    (二)实施一批示范工程,提供节能减排集成解决方案

    (三)攻克一批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提升节能减排持续支撑能力

   二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发达国家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情况

     1.面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挑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了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战略行动

     2.各国纷纷着手准备或已经开展低碳技术研发,力图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

     3.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国际碳市场的建立,将进一步推动全球低碳发展模式的形成

     4.一些跨国企业敏感地抓住低碳经济带来的机会,率先投资低碳技术和产业

    (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行动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向

     1.结合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发展情况,适时提出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2.加快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环境

     3.加快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4.加强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低碳经济新兴产业发展

     5.充分利用国际机制和国际资源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

   三 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一)中国新能源技术创新的战略重点

    (二)我国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全球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中小城市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一 我国中小城市开发利用新能源的现状分析

    (一)生物质能在中小城市的开发

     1.中小城市成为沼气应用向规模化产业化迈进的示范区

     2.中小城市是生物液体燃料主产地

     3.中小城市是乙醇汽油的主要试点区域

     4.中小城市是生物质发电和并网运营的先行者

    (二)太阳能在中小城市的利用

     1.光伏发电

     2.太阳能热利用

    (三)中小城市水能开发态势

    (四)中小城市的风能利用

    (五)中小城市的地热能开发

    (六)中小城市的海洋能开发

   二 我国中小城市开发利用新能源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需要统一规划

    (二)亟须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

    (三)需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突破

    (四)需要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五)需要完整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措施

   三 促进我国中小城市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对策与方略

    (一)正确认识新能源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推进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三)坚持抓好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

    (四)建立健全配套扶持政策措施和制度

    (五)加强国际合作

  我国建设低碳园区的重点与难点

   一 低碳园区建设的国内外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三)有关部委推进低碳经济试点及示范区工作

   二 低碳园区建设模式

    (一)低碳园区的标准

    (二)低碳园区的类型

     1.低碳科技园

     2.低碳产业园/工业园/物流园

     3.低碳技术应用示范园/生态园

    (三)低碳园区的起步模式

     1.以低碳概念成立的新园区

     2.其他类型园区的转型

     3.在其他类型园区内增设低碳园区

    (四)低碳园区建设案例

   三 低碳产业园区建设的重点

    (一)主导产业选择

    (二)健全相关法规政策体系

    (三)加强低碳人才队伍建设

    (四)构建低碳产业创新系统

    (五)建立完善的低碳园区评价指标体系

    (六)推进低碳园区产业综合发展

    (七)重视利用碳排放交易机制

    (八)积极参与国际低碳经济领域的合作

    (九)关注园区基础设施的低碳化

    (十)低碳园区规划同城市整体低碳规划相衔接

   四 国内低碳园区存在的问题

    (一)园区模式亟待升级

    (二)园区功能定位单一

    (三)政策法规体系有待完善

    (四)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五)部分低碳行业产能过剩

    (六)城市与低碳产业发展之间有待加强协调

 低碳经济篇

  发展绿色经济 构建低碳社会

   一 把发展绿色经济、构建低碳社会摆在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位置

    (一)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准确把握发展绿色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核心内涵

    (二)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绿色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重大意义

    (三)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下,着力推进发展绿色经济、构建低碳社会重大战略

   二 中国城市发展绿色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路径选择

    (一)经济发展由“速度型发展”向“效益型发展”转变,实现绿色发展

    (二)资源利用由“粗放型开发”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实现循环发展

    (三)管理服务由“传统行政”向“绿色行政”转变,构建低碳政府

    (四)公众生活由“失衡单一型”向“和谐共享型”转变,建设低碳社会

   三 中国城市发展绿色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经验启示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在建设绿色城市中构建低碳社会

    (二)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坚持在发展绿色产业中构建低碳社会

    (三)发挥公众的主动作用,坚持在倡导绿色生活中构建低碳社会

  我国中小城市低碳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 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碳排放总量增长是阶段性的

    (二)节能减排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

    (三)科技进步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石

    (四)低碳发展不能等同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二 城市是我国低碳发展的主体

    (一)城市有较高的单位碳排放GDP产出

    (二)城市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重心

    (三)城市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依托

    (四)城市是推进低碳技术进步的引擎

    (五)城市为服务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六)享受同等生活水平在城市消费比在农村更节约

    (七)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要由城市出台与完善

    (八)城市是建设低碳社会的主体

   三 中小城市是低碳发展最适宜的区域单元和行政层级

    (一)中小城市拥有推进低碳发展的组织架构

    (二)中小城市具有整合资源的基本幅员

    (三)中小城市下辖区域内差异性较小

    (四)中小城市政府对下辖区域信息把握得更充分

   四 中小城市低碳发展是一个内容覆盖广泛的概念

    (一)低碳产业

    (二)低碳建筑

    (三)低碳交通

    (四)低碳生活

    (五)低碳管理

   五 中小城市低碳发展评价要从实际出发

    (一)评价指标的可比性

    (二)评价指标的可得性

    (三)评价工作的经济性

    (四)中小城市低碳发展评价建议指标讨论

  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

   一 低碳生活之饮食篇

    (一)少吃肉类,多吃粗粮

    (二)挑选本地、应季食物

    (三)健康烹调

    (四)亲朋聚餐饮食有度

   二 低碳生活之服饰篇

    (一)低碳购衣

    (二)低碳穿衣

    (三)低碳淘汰衣服

   三 低碳生活之居家篇

    (一)装修低碳化

    (二)家电使用低碳化

    (三)低碳无小事

   四 低碳生活之出行篇

    (一)购车理念

    (二)用车理念

    (三)出行理念

   五 低碳生活之办公篇

    (一)远程办公

    (二)合理使用电脑

    (三)无纸化办公

    (四)减少使用中性笔

   结语:过高品位的低碳生活

 典型案例

  创新驱动 内生增长 协调发展

   一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

    (一)着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

     1.围绕主导产业实施科技创新

     2.围绕新兴产业实施科技创新

     3.围绕内外资融合发展实施科技创新

    (二)精心打造特色产业创新基地

    (三)大力培育自主创新品牌

     1.加强研发能力建设

     2.积极对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

     3.突出打造优势品牌

   二 以优化经济结构为动力,努力拓宽内生增长途径

    (一)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互动的发展格局

     1.服务外包和总部经济迅速崛起

     2.现代物流加快发展

     3.重点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二)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打造内资企业投资创业引擎

     1.通过招商创业促发展

     2.通过与外资企业配套协作促发展

     3.通过实施民企素质提升工程促发展

    (三)坚持内外贸并举,努力实现内需转型的新突破

   三 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

    (一)推进城乡发展和产业布局规划一体化

    (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资源配置一体化

    (三)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和就业社保一体化

    (四)推进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

  工业化城镇化联动发展 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

   一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转型升级,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一)大力发展园区经济

    (二)加快培育主导产业

    (三)积极推进自主创新

    (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二 强化项目建设,实施精细管理,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

    (一)坚持科学规划

    (二)以项目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三)积极创新城市管理体制

    (四)努力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三 突出理念创新,坚持以城带乡,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一)优化区域布局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三)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四)着力改善城乡民生

   四 推进产城融合,积极扩大内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积极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

    (二)加快推动产城融合

    (三)全面激活城乡消费

   五 坚持“两型”要求,加强生态建设,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三)推动环保工作创新

  高水平统筹城乡 中西部率先发展

   一 树立牢固统筹城乡发展理念,以思想更新促进思路创新

    (一)“统筹城乡、跨越发展,加大投入、扩大内需,群众殷实、实现和谐”既是工作取向,也是双流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需要

    (二)打造“一城三基地”既是发展定位,也是双流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一主线三战略五加强”既是工作思路,也是双流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路径

    (四)实现“两率先两示范”既是奋斗目标,更是双流推动科学发展的美好愿景

   二 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模式,以资源集中促进发展集约

    (一)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

    (二)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

    (三)推动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三 做强统筹城乡发展支撑,以产业互动促进城乡联动

    (一)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

     1.着力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

     2.着力打造国际知名的物联网产业基地

     3.着力做强以临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

     4.着力推进现代农业高端化发展

    (二)积极推进政策创新和科技创新

    (三)大力实施投资拉动和项目带动

   四 构建统筹城乡发展形态,以整体打造促进发展融合

    (一)立足整体融合,构建城乡规划体系

    (二)着眼全域对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三)突出生态宜居,着力提升城乡文明

   五 健全统筹城乡发展机制,以重点突破促进实践深化

    (一)破解发展难题,深化综合配套改革

     1.深化投融资改革

     2.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3.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

     4.创新城乡土地资源利用机制

     5.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夯实基层基础,实施四大基础工程

     1.大力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2.积极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

     3.统筹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4.探索创新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

    (三)突出典型带动,推进综合示范建设

   六 共享统筹城乡发展成果,以群众殷实促进社会和谐

    (一)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充分就业体系

    (二)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均衡教育体系

    (三)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四)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六)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平安保障服务体系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一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先进制造业

    (一)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壮大经济总量

     1.壮大骨干企业,培育产业集群

     2.集聚生产要素,打造发展平台

     3.推进对外开放,提升发展层次

    (二)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发展质量

     1.积极出台优惠政策

     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3.加强科技项目建设

    (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品牌

     1.搭建创新平台

     2.推进产学研合作

     3.加强人才培育

     4.实施“名牌”战略

    (四)大力推进企业融资,增加有效投入

     1.深化银企合作

     2.推进上市融资

     3.完善金融体系

   二 走以工促农之路,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一)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

     1.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2.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3.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工程

    (二)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

     1.严格标准制定

     2.狠抓监测体系建设

     3.突出园区建设

     4.强化技术推广

    (三)加大农业投入力度

     1.完善基础设施

     2.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3.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4.着力减轻农民负担

    (四)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

     1.加强农民培训

     2.积极协助就业

     3.推进土地规模流转

   三 走城乡统筹之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二)统筹城乡建设管理

     1.加快推进城市建设

     2.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3.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4.加快推进城乡管理一体化

    (三)统筹城乡社会事业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2.大力发展卫生事业

     3.促进城乡充分就业

     4.健全完善社保体系

   四 走绿色发展之路,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

    (一)加快推进节能减排

     1.严格考核问责

     2.把好入口关

     3.加强重点工程建设

     4.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二)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1.集约利用土地

     2.集约利用水资源

     3.大力发展循环、低碳经济

     4.整顿资源开发秩序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1.提高监控能力

     2.加强污染治理

     3.加快植树造林

  加快科学发展 打造经济强区

   一 坚持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相统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推进经济增长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

     1.建立转型发展推进机制

     2.加大减排治污力度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集约开发使用土地

    (二)推进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向第二、第三产业“双轮驱动”转变

    (三)推进发展动力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1.围绕关键高新技术搞突破

     2.围绕公共创新载体建设搞突破

     3.围绕产学研合作搞突破

     4.围绕重大项目重点人才培育引进搞突破

   二 坚持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

    (一)率先构建城乡一体的发展规划

    (二)率先构建城乡一体的产业格局

    (三)率先建设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

    (四)率先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事业体系

   三 坚持培育民企与外资投入相支撑,形成内外资联动发展局面

    (一)以政策帮扶为重点,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1.不断优化市场准入环境

     2.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3.积极搭建集聚发展平台

    (二)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大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1.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2.外经贸稳定增长

     3.推进外资产业聚集发展

    (三)加强内外资合资合作,提升民营企业发展水平

   四 坚持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快形成创新发展体系

    (一)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提高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

    (二)择优引进先进技术,加快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进程

    (三)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大力实施科技专项工程

  推进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化

   一 宁国市建设“生态文明之城”的背景分析

    (一)宁国市建设生态文明之城的主要优势

     1.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优势独特

     2.率先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良好

     3.开放创新的生态文化氛围浓郁

    (二)宁国市建设生态文明之城的要素制约

     1.经济总量偏小

     2.产业层次较低

     3.环保压力初现

    (三)宁国市建设生态文明之城的主要机遇

     1.经济跨越的时空机遇

     2.低碳时代的后发机遇

     3.先行先试的改革机遇

    (四)宁国市建设生态文明之城面临的挑战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难度加大

     2.区域经济竞争与生态经济发展存在错位

     3.现行考评体系与生态文明指标存在反差

   二 宁国市建设生态文明之城的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

    (一)从城市视觉形象定位为:“东方卢森堡,梦中桃花源”

    (二)从城市目标理念定位为:“自然山水,生态、度假的创业之地”

    (三)从城市行为价值定位为:“打造创新型城市,构建企业家社会,培育文明市民”

   三 宁国市建设生态文明之城的主要成果

    (一)形成了相融的自然生态

     1.生态建设得到加强

     2.生态环境得到治理

    (二)形成了开放的文化生态

     1.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宁国文化形态——多元文化

     2.塑造了新时代宁国人文精神——翠竹精神

     3.打造了宁国城市名片——品牌城市

    (三)形成了高效的经济生态

     1.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

     2.以健康休闲为主的“绿色”产业加快发展

     3.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长足发展

     4.对外开放全面扩大

     5.企业“二次创业”持续推进

    (四)形成了协同的政治生态

     1.树立“五观”心态

     2.争做“五型”干部

     3.坚持“五干”

     4.做到“五先”

    (五)形成了和谐的社会生态

     1.打造创新型城市

     2.构建企业家社会

     3.培育文明化市民

   四 宁国市建设生态文明之城的有力措施

    (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不断创新科学发展思路

     1.开放兴市

     2.工业强市

     3.生态立市

     4.创新活市

     5.和谐安市

    (二)以规划为龙头,不断完善科学发展布局

    (三)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不断健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1.建立生态主体功能区的体制机制,调整区域结构

     2.建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体制机制,调整产业结构

     3.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调整城乡结构

     4.建立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调整要素结构

     5.建立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调整社会结构

  创新驱动 优化结构 领跑东北

   一 因地制宜,结合市情,科学确定发展定位

   二 突出优势,优化结构,大力提升发展质量

    (一)坚持把优化空间结构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的前置条件

     1.依托资源要素优势,实施园区牵动战略

     2.坚持经济一体化发展,实施经济区集聚战略

     3.突出空间、区域特色布局,实施经济板块承载战略

    (二)坚持把优化市场主体结构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

     1.做强民营主体,放大发展优势

     2.推进国企合作,补齐发展短板

     3.推进对外开放,增强发展动力

    (三)坚持把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关键步骤

     1.坚持以菱镁资源深加工产业为引领,实施四箭齐发,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2.坚持以百万人口现代化新兴城市为目标,做强“两城两市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3.坚持以“一区两带六镇”、“一镇一品”战略为依托,做精特色富民产业,加速现代农业发展

   三 优化环境,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发展活力与动力

    (一)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1.创新决策机制,推动规范发展

     2.创新服务机制,优化投资环境

     3.创新干部管理机制,保持发展激情

     4.创新工作运行机制,激发发展活力

    (二)推动创业主体创新

    (三)推动投资渠道创新

   四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一)统筹城乡一体化

     1.加强中心镇建设,构筑统筹城乡发展新引擎

     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筑牢统筹城乡发展根基

     3.推进新农村建设,夯实统筹城乡发展基石

    (二)统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1.发展社会事业,提升群众生活质量

     2.着力改善民生,推进发展成果共享

     3.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和谐海城

    (三)统筹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1.建设生态城市,构筑绿色海城

     2.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转型升级

     3.推动节能减排,打造低碳经济

  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 推动资源城市转型发展

   一 坚持科学发展,注重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优势产业转型发展

    (一)坚持节约发展,推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二)坚持多元发展,推进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三)坚持集中发展,提升工业集约发展水平

    (四)坚持创新发展,增强经济转型发展后劲

   二 坚持统筹发展,注重发展布局优化,推动城乡环境持续改观

    (一)转变传统生产方式,统筹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

    (二)全力抓好生态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四)统筹城乡体制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 坚持和谐发展,注重发展成果共享,实现民生工程普惠百姓

    (一)着力解决就业问题,努力实现“劳有丰酬”

    (二)着力提高教育水平,努力实现“学有优教”

    (三)着力提高医疗水平,努力实现“病有良医”

    (四)着力强化养老保障,努力实现“老有颐养”

    (五)着力强化社会救助保障,努力实现“弱有尊济”

    (六)着力强化人居环境保障,努力实现“住有宜居”

   四 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发展思路创新,实现发展动力持久增强

    (一)坚持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相统一,创造经济跨越式发展模式

    (二)坚持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相统一,构建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

    (三)坚持开发建设和改善环境相统一,闯出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子

    (四)坚持完善体制和党的建设相统一,营造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产业互动 转型升级 协调发展

   一 以农业产业化促进产业互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一)强龙头,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企业旗舰”

    (二)建基地,打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第一车间”

    (三)稳机制,提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力保障”

    (四)活市场,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层次水平”

   二 以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互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一)重点发展集群型工业

    (二)大力发展科技型工业

    (三)突出发展环保型工业

   三 以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互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四 以城乡一体化促进产业互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一)靠规划衔接推动城乡一体化,为产业互动提供发展保障

    (二)靠基础设施连接推动城乡一体化,为产业互动提供设施保障

    (三)靠三次产业对接推动城乡一体化,为产业互动提供基础保障

    (四)靠城乡劳务承接推动城乡一体化,为产业互动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在发展中转型 在转型中发展

   一 以钢铁主导产业转型为重点,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一)打“延伸牌”,提升产业层次

    (二)走“整合路”,打造产业集群

    (三)念“接续经”,加快产业转型

    (四)练“保障功”,创优发展条件

   二 坚持三次产业并举,努力培育转型发展的增长点

    (一)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打造东太行山旅游度假胜地

    (三)打造冀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地

    (四)打造四省交界区商贸服务高地

   三 着眼可持续发展,坚持走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之路

    (一)不摘黑帽子,就摘官帽子,在节能减排上自断退路

    (二)抓投入,上工程,全力为推进节能减排创造条件

    (三)变“废”为“宝”,综合利用,靠发展循环经济谋求出路

    (四)多管齐下,综合监管,让节能减排成为工作常态

   四 围绕建设园林城市和宜居武安,着力提升城镇化水平

    (一)建设彰显“大气”的新兴之城

    (二)建设饱含“底气”的宜居之城

    (三)建设体现“洋气”的魅力之城

    (四)建设充满“生气”的生态之城

   五 武安转型发展的启示

    (一)比较优势不是永久优势,只有不断地推进转型升级,才能转为持久的竞争优势

    (二)特色经济不是一元经济,只有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才能提高经济抗风险能力

    (三)资源型城市不等于污染型城市,只要潜下心来真正抓环保,就能走出一条节约、清洁、高效发展之路

    (四)转型发展不是单指经济,更重要的是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转型

 中国中小城市 科学发展评价

  2010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

   一 评价目的

   二 中小城市概念及其地位

    (一)中小城市的概念和范围

    (二)中小城市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 评价对象和数据来源

   四 评价体系及排名

    (一)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

    (二)节约指数(两型社会发展指数)

    (三)投资潜力指数

    (四)区域带动力指数

     1.经济发展带动力

     2.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辐射力

   五 研究方法

   六 计量方法和模型

    1.赋予权重

    2.选取标准并计算单项指标得分

    3.科学发展指数、节约指数、投资潜力指数和区域带动力指数

   七 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

  2010年国内中小城市及县域经济发展大事记*

   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

   中央及国家相关部委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2009年度部分省市县域经济考核排名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名录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名录

   一 通过验收命名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二 批准建设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全国资源枯竭城市名单(县级)

 Abstract

 法律声明

《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0)》是中城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会同国家相关部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及有关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的一部关于中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研究报告。报告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国家发展战略、政策法律和中小城市的发展实际,对中小城市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推进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深入剖析,从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多个层面和角度,对中小城市把握科学发展内涵和要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报告的主体共分为总报告、分报告(结构优化篇、循环经济篇、生态建设篇、节能减排篇、低碳经济篇)、典型案例和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四个部分。总报告指出了中小城市的概念、范围,论述了中小城市在我国行政区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介绍了绿色革命、绿色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提出了中小城市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报告认为,中小城市实现绿色发展,必须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建设实力城市;不断改善城市软硬件环境,提升城市系统运行效率,建设便捷城市、效率城市;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低碳城市、环保城市;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确保人民群众公平分享城市发展成果,建设健康城市、宜居城市。最后,报告从确立发展模式、选择发展路径以及提高政府效能、改善生态环境、共享发展成果等方面,为中小城市推进绿色发展进行了总体把脉定向。分报告立足于解决中小城市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遇到的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层次不高、发展后劲不足,尤其是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等问题,分别从不同侧面,具体分析了当前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建设、实施节能减排、推动低碳发展的形势、意义和任务,指出中小城市要站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高度,把发展绿色经济摆上突出的战略位置,正确处理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关系,着力推进经济发展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资源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管理服务由“传统行政”向“绿色行政”转变,努力构建绿色产业、绿色政府和绿色社会。典型案例辑录了全国十个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调研基地的发展经验,分别介绍了这些城市通过创新驱动、优化结构、集约发展、产业互动、内生增长、城乡统筹、生态立市等举措,实现转型发展、高端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实践做法。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部分收录了《2010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总报告》和《2010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排名》,介绍了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方法及相关要求,公布了2010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市”、“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和“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名单。

张和平:《对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与建议》,《经济界》2010年第3期。

赵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对策》,《科技成果纵横》2010年第1期。

祝宝良:《构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支撑体系》,《科技成果纵横》2010年第1期。

王忠宏、石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第1期。

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求是杂志》2010年第1期。

刘光岭、李伟:《循环经济条件下的技术创新研究,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jingji/090601/15283688.html。

王晶、杨凯:《工业园区建设中的循环经济,《内蒙古环境科学》2008年第3期。

牛桂敏:《循环经济从超前性理念到体系和制度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房春生等:《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第11期。

许乃中等:《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方法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3期。

吴小庆等:《基于生态效率理论和TOPSIS法的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生态学杂志》2008年第27(12)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年8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闽政[2010]16号。

《大连市循环经济促进条例,2010年6月22日大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2010年7月30日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

魏后凯:《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战略转型》,《中国城市发展报告(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8月。

孙斌:《浅谈生态城市的理念与规划》,《科技与生活》2010年8月。

张成军:《协同推进主体功能区和生态城市建设研究》,《经济纵横》2010年第5期。

杨立新、屠凤娜:《论生态城市社会》,《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年第5期。

张新宇、石玉顶:《论生态城市经济》,《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年第5期。

高原、邵刚:《论生态城市规划》,《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年第5期。

张晓瑞、宗跃光:《生态自然观下的生态城市理论研究与实践》,《华中建筑》2010年第4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http://www.zhb.gov.cn。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科学出版社,2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李克强:《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求是》2010年第11期。

何建坤、张希良:《我国“十一五”期间能源强度下降趋势分析——如何实现能源强度下降20%的目标》,《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4期。

黄其励:《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学术报告会》,2008年6月27日。

中国经济网。

李俊峰:《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与展望》,《中国新能源》,http://www.scec.sh.cn/scec_file/20100107_111627_582_70.pdf。

国务院参事室,石定寰:《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与展望》,http://www.counsellor. gov.cn/Item/7101.aspx。

《中国生物柴油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http://www.lrn.cn/stratage/resposition/201001/t20100128_457601.htm。

简 介: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中国社会和谐和全面繁荣的必由之路,也是将“中国梦”变为现实的根本举措。本书深刻反思了中国城镇化的历程、基本特征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深入探讨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基础、丰富内涵和基本特征,重点分析了中国城镇化的趋势、近中期目标和重点任务,研究了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路径,强调以人为本...

作者: 魏后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