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茶业发展报告(2021)图书
Report on the World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2021)
[内容简介] 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之一,茶叶在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对茶叶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中国的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茶叶、茶产业乃至茶文化的发展也将对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产生积极影响。《世界茶业发展报告》(2020)对世界茶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跟进,包括世界茶叶生产、消费贸易、茶叶科技等方面的数据变化作出更新和更详尽的描述,跳出本国的观察范围,打破地域限制,以世界眼光和格局来分析总结全球茶业状况,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另一方面,在结构上本书将历史总结与现状分析结合。本书从历史角度深入剖析总结 21 世纪以来的世界各地茶业种植、贸易、消费等概况,然后以分报告来突出茶业的各方面的发展现状,并且辅之以专题报告的形式阐释茶叶保健功效、茶历史文化等,结构明晰、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本书还特别增加收集了21世纪以来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茶叶种植、贸易和消费的数据,辅以图表展示,数据更加全面,以更加客观的表现形式呈现,视域更加宽广,内容更加形象;结合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条件、风俗人情,文化价值大,从过去审视现在并预测未来世界茶叶发展趋势,内容丰富,观点新颖。
[1]党凯、李海鹏、杨海晨:《贫困山区“以茶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年第7期,第116~118页。
[2]王强:《抓好茶产业发展 助推精准扶贫工作》,《中国茶叶》2017年第9期,第7~8页。
[3]王昶:《拓宽以茶扶贫的新路子》,《中国茶叶》2017年第1期,第15~16页。
[4]周玉璠、冯廷佺:《支援西部开发 扶植以茶脱贫》,《福建茶叶》2020年第11期,第1~2页。
[1]乌普尔·维克拉马辛哈、檀生兰:《斯里兰卡的茶产业》,《中国投资》2018年第9期。
[2]湘茗:《印度茶业》,《茶叶》2017年第3期,第184~188页。
[3]许兰、屠幼英:《斯里兰卡茶产业发展综述》,《茶叶》2017年第3期,第129~133页。
[4]陶艳红、张健:《日本静冈茶文化生态式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启示》,《世界农业》2017年第2期,第44~47页。
[5]周惠芳:《浅析印度茶为“国饮”的历史推力与现实阻力》,《商》2016年第28期,第144、130页。
[6]谷津阳子(Yatsu Yoko):《中国茶艺在日本推广现状及前景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15。
[7]吴宁:《印度的“茶为国饮”》,《中华合作时报》2012年6月12日。
[8]刘朴兵:《略论日本茶文化的演变》,《农业考古》2012年第2期,第282~289页。
[9]申素熙:《韩国现代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性特征》,《茶叶》2011年第4期,第258~259页。
[10]林更生:《斯里兰卡及其茶文化》,《农业考古》2011年第5期,第353~355页。
[11]罗龙新:《印度茶区考察散记(四)》,《中国茶叶》2010年第12期,第9~11页。
[12]林更生:《印度茶文化》,《农业考古》2010年第2期,第237~239页。
[13]Hasitha de Alwis、李清泽:《日本茶叶市场概况》,《中国茶叶》2008年第5期,第10~12页。
[14]朱敏:《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终极目标的韩国茶文化——中韩日茶文化发展研讨会纪实》,《农业考古》2006年第5期,第247~248页。
[15]赵宣平:《走进斯里兰卡》,《广东茶业》2004年第1期,第14~17页。
[16]碧水天:《草衣禅师茶文化节暨草衣茶思想学术研讨会在韩国隆重举行》,《茶叶》2003年第2期,第97页。
[17]饮茗:《韩国茶文化代表团访问湖北陆羽故里》,《农业考古》2002年第4期,第52页。
[18]徐荣铨:《日本NHK电视台来湖州市拍摄陆羽茶文化专题片》,《农业考古》2002年第4期,第358页。
[19]吴洋嘉:《韩国茶文化的历史及现状》,《当代韩国》2002年第3期,第13~17页。
[20]《2001世界茶文化和茶科学国际会议(ICOS)在日本静冈市举行》,《茶叶》2001年第4期,第42页。
[21]金永淑:《韩国茶文化史(续)》,《茶叶》2001年第4期,第56~58页。
[22]金永淑:《韩国茶文化史》,《茶叶》2001年第3期,第62~65页。
[23]《“第四届国际茶文化(研讨)汉城大会”在韩国举行》,《农业考古》1996年第4期,第22页。
[24]冯英:《韩国茶文化活动速写(四幅)》,《农业考古》1996年第4期,第27~28页。
[25]蔡文治:《韩国传统茶文化》,《当代韩国》1994年第2期,第84~88页。
[26]殷鸿范:《振兴中的斯里兰卡茶业》,《茶叶》1992年第3期,第56页。
[27]谢天祯:《印度茶业的历史与现状》,《南亚研究》1987年第3期。
[28]麦赫迈特·丹尼诗:《共品茶文化 共谋茶产业》,《农村工作通讯》2018年第11期,第12页。
[29]刘津池、TWG Tea:《从1837到2008的茶叶故事》,《中华手工》2018年第2期,第32~35页。
[30]姜绍丰、杨建榕、苏峰:《多彩闽茶 丝路帆远——“闽茶海丝行东南亚站”活动启示》,《中国茶叶》2017年第8期,第4~5页。
[31]许思敏、郭雅玲:《马来西亚饮茶多元化及其发展思考》,《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第13期,第256~258页。
[32]《遇见——土耳其与希腊茶业见闻》,《茶世界》2015年第9期,第37~42页。
[33]《越南“春茶香色”节推崇茶树种植业》,《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5年第4期,第15页。
[34]《马来西亚探索茶》,《茶世界》2014年第3期,第68~69页。
[35]Nian jun Shen、韩文炎:《印度尼西亚茶叶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茶叶》2013年第4期,第4~7页。
[36]权启爱、黄剑虹:《尼泊尔的茶叶(二)》,《中国茶叶》2013年第2期,第8~10页。
[37]蒙启宙:《土耳其茶:一半是茶叶 一半是水果》,《新经济》2013年第3期,第52~54页。
[38]权启爱、黄剑虹:《尼泊尔的茶叶(一)》,《中国茶叶》2013年第1期,第4~6页。
[39]耿祝芳:《越南及其茶文化》,《农业考古》2012年第5期,第300~302页。
[40]河合优吉、Toshihide Kajiwara:《英式下午茶 马来西亚升禧茶沙龙》,《室内设计与装修》2012年第4期,第112~115页。
[41]《越南茶走向世界主打文化牌》,《中国茶叶》2012年第1期,第27页。
[42]莫小燕:《金萱茶在越南茶区的创新利用》,《中国热带农业》2011年第6期,第28~30页。
[43]吴平:《六堡茶风华再现 渐成海外媒体新宠——海外报道六堡茶掠影》,《中国茶叶》2010年第9期,第31页。
[44]张育松:《泰国茶事见闻》,《农业考古》2009年第5期,第310~311页。
[45]关剑平:《越南茶的文化与产业》,《饮食文化研究》(2009年下),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2009,第8页。
[46]李文杰:《西亚茶文化探析》,《饮食文化研究》(2009年下),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2009,第5页。
[47]刘卫国:《茶攻巴基斯坦》,《中国经贸》2004年第7期,第78~79页。
[48]《越南向台日大陆购高级茶种提高茶叶品质》,《茶世界》2003年第2期,第11页。
[49]《第七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农业考古》2002年第4期,第312页。
[50]蔡泉宝:《南洋茶情 别有情趣——马来西亚见闻录》,《农业考古》2002年第4期,第313~315页。
[51]权启爱:《马来西亚拉茶与花草茶》,《中国茶叶》2002年第6期,第36~37页。
[52]陆德彪:《越南茶业考察团考察浙江茶业》,《茶叶》2002年第3期,第135页。
[53]寇丹:《草根与茶——2000年11月12日在新加坡国际茶艺研讨会上的讲话》,《农业考古》2001年第2期,第322~323页。
[54]《马来西亚举办“中秋品茗园游会”》,《农业考古》2000年第4期,第281~283页。
[55]刘凯欣:《新加坡茶文化》,《农业考古》2000年第2期,第294~295页。
[56]童启庆:《印度尼西亚茶叶生产见闻》,《茶叶》1999年第2期,第110~113页。
[57]寇丹:《新加坡问茶记》,《农业考古》1997年第4期,第339~341页。
[58]涂国瑞:《“无我茶会研习营”在马来西亚》,《农业考古》1997年第2期,第298页。
[59]陈龙:《方兴未艾的新加坡茶艺事业——访新加坡茶艺联谊会主席李自强先生》,《农业考古》1996年第2期,第251~253页。
[60]陶德臣:《荷属印度尼西亚茶产述论》,《农业考古》1996年第2期,第254~258页。
[61]赵晋谦、胡新光:《泰国茶区行》,《茶叶》1995年第2期,第58页。
[62]吴英藩:《巴基斯坦饮茶风俗》,《农业考古》1994年第2期,第276页。
[63]王金贤:《巴基斯坦首届茶贸易、茶文化研讨会散记》,《中国茶叶加工》1994年第2期,第47页。
[64]许赋季:《以茶会友,以友辅仁——新加坡茶馆积极发扬茶文化》,《农业考古》1993年第2期,第215、6页。
[65]刘凯欣:《新加坡茶文化的发展》,《农业考古》1992年第4期,第252页。
[66]华铁民:《印度尼西亚及土耳其的茶业》,《茶业通报》1992年第3期,第47~49页。
[67]罗龙新:《印度尼西亚的茉莉花茶》,《茶叶》1990年第4期,第30~31页。
[68]刘典秋:《泰国的茶叶生产》,《福建茶叶》1982年第1期,第30~31页。
[69]王加生:《巴基斯坦饮茶风俗》,《中国茶叶》1982年第1期,第39页。
[70]陈幼农:《泰国茶业考察随笔》,《福建茶叶》1981年第4期,第32~34页。
[71]孔宪乐:《越南民主共和国茶叶产制概况》,《茶叶》1957年第2期,第37~40页。
[72]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华茶文化走进法国人的生活》,《茶叶》2017年第2期,第112页。
[73]林有鸿:《禁酒运动中的英国茶文化刍议》,《中国茶叶》2017年第5期。
[74]李田田:《中国茶文化在俄国的传播》,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7。
[75]林有鸿:《对英国劳动阶层茶文化之深描》,《农业考古》2016年第5期,第212~215页。
[76]叶果(Potapov Egor):《中俄茶文化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6。
[77]王利琳:《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英国茶文化》,《农业考古》2015年第5期,第104~107页。
[78]李怀莲:《述论德国茶文化》,《农业考古》2015年第5期,第254~256页。
[79]Barbara Dufrene、林璇:《从好酒到好茶:法国人的坚持》,《茶世界》2015年第8期,第22~25页。
[80]梅宇:《在路上:伦敦茶业见闻》,《茶世界》2015年第6期,第60~65页。
[81]江健:《法国咖啡文化与茶文化发展及启示》,《旅游纵览》2015年第10期,第286~287页。
[82]《中国宜兴陶艺家亮相法国“自然与茶·紫砂陶艺术”展》,《江苏陶瓷》2015年第2期,第33页。
[83]《汉家刘氏茶挺进俄罗斯》,《茶世界》2015年第2期,第64~65页。
[84]梅宇:《德国、瑞典茶产业考察见闻》,《茶世界》2013年第1期,第32~39页。
[85]李怀莲:《述论波兰茶文化》,《农业考古》2012年第5期,第297~299页。
[86]吴宏岐、赵超:《葡萄牙与茶在欧洲的传播、种植》,《农业考古》2012年第2期,第298~301页。
[87]李怀莲:《论俄罗斯茶文化的演变》,《农业考古》2012年第2期,第306~312页。
[88]王春华:《中法茶文化交流探析》,《贵州茶叶》2011年第4期,第50~51页。
[89]刘朴兵:《略论英国茶文化的演变》,《农业考古》2010年第5期,第324~333、338页。
[90]刘朴兵:《略论法国茶文化的演变》,《农业考古》2010年第2期,第231~236、239页。
[91]林更生:《荷兰及其茶文化》,《农业考古》2009年第5期,第312~313页。
[92]王俊暐:《英美接受中国茶文化之比较》,《农业考古》2009年第2期,第256~260页。
[93]Manfred Korner、张昕晔:《德国茶叶市场 抢手货,高利润》,《茶世界》2005年第9期,第16~17页。
[94]黄华涛:《法国茶风,茶文化周与茶展》,《茶叶》2004年第4期,第239页。
[95]《江西茶艺再次轰动法国》,《农业考古》2004年第4期,第8~9页。
[96]谢来法、林清杰:《福建安溪茶艺表演在法国博览会独放异彩》,《福建茶叶》2004年第3期,第42页。
[97]范琼:《俄罗斯茶文化的形成与特色》,《饮食文化研究》2004年第3期,第86~90页。
[98]赵大川:《走向世界的中国茶艺——中法茶文化交流纪实》,《农业考古》2003年第4期,第13~29页。
[99]郑雯嫣:《论维多利亚时代红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农业考古》2003年第2期,第322~325页。
[100]《中俄茶文化交流会在俄罗斯举行》,《广东茶业》2003年第3期,第24页。
[101]梅宁钧:《竹炉汤沸红初红——记法国茶人北歌·娜嘉》,《农业考古》2000年第4期,第279~280页。
[102]黄华涛、钱祖愿:《海外饮茶风情·茶艺拾掇——Ⅲ.法国市场上的罐装茶饮料》,《茶叶》1993年第1期,第54页。
[103]Jack Cohen:《中国茶在加拿大的发展情况》,《茶世界》2018年第5期,第45页。
[104]皖茗:《21世纪肯尼亚茶产业》,《茶叶》2017年第4期,第241~245页。
[105]盛敏等:《论当代美国茶文化复兴》,《茶叶科学》2017年第4期,第420~427页。
[106]李岩:《肯尼亚茶业经济百年发展进程及其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2015。
[107]朱利勇:《美国早期茶文化的社会意义研究》,《农业考古》2015年第2期,第310~313页。
[108]《邛崃黑茶 美国檀香山演绎中国茶文化》,《中国茶叶》2014年第12期,第29页。
[109]伍萍:《寻茶记:魁北克见闻》,《茶世界》2014年第12期,第56~58页。
[110]《听习主席讲故事:中国茶曾是“巴西梦”》,《中国茶叶》2014年第8期,第1页。
[111]黄剑、涂雨晨:《论美国茶史及美国茶文化特色》,《农业考古》2014年第2期,第311~314页。
[112]仲玖:《阿根廷将葡萄酒和马黛茶定为“国酒”和“国饮”》,《中国酒》2013年第9期,第83页。
[113]傅军:《阿根廷马黛茶》,《上海茶业》2013年第1期,第37页。
[114]冯廷佺、林云兴、周玉璠:《中华茶韵 誉满澳洲——祝贺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2011年中国茶文化产业博览会成功举办》,《福建茶叶》2012年第1期,第2~4页。
[115]林更生、林心放:《澳大利亚及其茶文化》,《福建茶叶》2011年第6期,第52~54页。
[116]林更生:《马里共和国茶文化》,《农业考古》2008年第2期,第312~313、316页。
[117]林更生:《福建种茶制茶技术传马里——纪念林桂镗诞辰80周年》,《福建茶叶》2005年第4期,第3页。
[118]游建章:《加拿大茶叶市场分析与营销对策》,《中国茶叶》2005年第1期,第20~21页。
[119]郑乃辉:《茶叶在美国的传播与消费》,《茶叶科学技术》2003年第2期,第40~41页。
[120]丁俊之:《澳大利亚茶叶考察见闻》,《福建茶叶》1999年第2期,第47~48页。
[121]袁学培:《赴美国参加中华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情况报告》,《农业考古》1999年第2期,第90~91页。
[122]杨富国:《马里人与茶》,《广东茶业》1996年第2期,第46~47页。
[123]谌介国:《忆援马种茶》,《茶业通报》1993年第2期,第42~44、38页。
[124]陈文怀:《美国茶事掠影》,《中国茶叶》1984年第5期,第40~41页。
[125]《德国老人的中国茶道(传播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人民网,2017年12月11日,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7/1211/c1002-29697362.html。
中国茶叶学会编著《2016—2017茶学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2016年度、2017年度茶叶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1]冯廷佺、周国文主编《世界红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
[2]陈慈玉:《近代中国茶业之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周玉璠等编著《闽茶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4]〔美〕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上下卷),侬佳、刘涛、姜海蒂译,东方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