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戊戌变法与晚清思想文化转型图书

SSAPID:101-5216-7519-81
ISBN:978-7-5097-1285-6
DOI:
ISSN:

[内容简介] 说过去的道路没有走通,决不是说这些历史事件没有任何积极作用,没有作出自己的历史贡献,或者说没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事实上,没有戊戌维新的政治改革和思想解放,也就不可能有辛亥革命。没有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走向了共和,打通了历史进步的闸门,也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党所领导的革命,当然新中国的建立也就无从谈起。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科
编 辑:赵薇;马爰;王惠珍;宋月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后记

 “戊戌维新与晚清社会变革——纪念戊戌变法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戊戌110周年祭

  一 思想启蒙与制度变革

  二 目标设定与谋略选择

  三 现实政治与理想关怀

 日中结盟活动与戊戌政变

  一 杨崇伊奏折所述问题及其关联关系的考察

  二 甲午战争后日本政治力量与维新派联结的情况及消息泄露

  三 康有为等人联日策略随局势变化的剧烈演变

  四 结语

 戊戌政变与日本

  前言

  一 上伊藤博文书

   1.梁评李鸿章

   2.伊藤的访华

   3.伊藤与张之洞

  二 上大隈重信书

  三 上东邦协会书

  四 上东亚会书

  五 上品川弥二郎书

  六 上书的影响

 戊戌变法的几点再认识*

  一 重组权力关系的政治改革是最艰困的变革

  二 植入性改革须进行内生性转换

  三 戊戌变法的失败不等于改良路线的失败

 戊戌思潮:中国三大现代性思潮的共同源头

  一

  二

  三

 戊戌时期的西学输入及其转向

  一 戊戌时期国人的西学输入工作

  二 民间风气的变化

  三 西学输入的转向

 论维新派的民权观念及其理论依托

  一

  二

  三

  四

  五

 再论湖南戊戌变法

  一 绪论

  二 湖南巡抚陈宝箴的任务

  三 陈宝箴与时务学堂、南学会

  四 陈宝箴与时务学堂、南学会的失败

  五 结论

 陈、黄交谊与湖南变法

  一 缘起

  二 陈、黄交谊

  三 湖南新政之改革项目

  四 新政中之卓著成效

  五 地方自治的理论与实践

  六 湖南新政在戊戌维新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

  七 陈、黄与戊戌政变之关系

  结语

 戊戌地方制度改革与维新派的地方政治思想

  一

  二

  三

 关于康有为和戊戌变法维新的指导思想问题

  一 谕令签注《校邠庐抗议》颁发《劝学篇》

  二 康有为难膺变法维新重任

 康有为戊戌时期使用和传播日本新名词之研究

  一 戊戌时期日本新名词引入、传播的动力和途径

  二 从《日本书目志》到《日本变政考》——康有为使用和传播日本新名词的文本考察

  三 “改良”与“社会”:康有为戊戌新名词实践的意义和特点

  四 新名词传播之反响与1904年康氏的反戈一击

  五 教训梁启超与坚执国粹:过程与反思

 一个日本书记官记述的康有为与戊戌维新*

  一 关于中岛雄其人

  二 康有为是“名士,但是处世经验明显不足”

  三 黄遵宪被破格拔擢之内幕

  结语

 “进化”与加藤弘之、严复、梁启超

  一 日中对“进化”的接受

  二 “进化”之译词

  三 严复《天演论》与“进化”

  四 梁启超《论强权》

  五 加藤弘之《物竞论》

  六 梁启超对加藤弘之的提及

  七 梁启超与颉德

  小结

 从严复到梁启超:近代中国自由民族主义的思想源头

  一 严复:“自由”的民族国家目标

   (一)国家自由重于个人自由

   (二)“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三)办新式教育以改造国民性

  二 梁启超:由“新民”而“新国”

   (一)自由与权利

   (二)“欲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

   (三)“国家为最上之团体”

  三 结语

 恽毓鼎与梁启超关系述论

  一 恽毓鼎与梁启超的学术交往

  二 恽毓鼎与梁启超的社会交往

  三 结语

 严复“三民”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 严复“三民”思想的理论渊源

  二 严复“三民”思想的核心内涵

  三 严复“三民”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黄遵宪的维新思想与晚清社会变革

  一 宣扬维新舆论,推动社会变革

  二 主张“以法治国”保民权利

   1.清理积案,治理监狱

   2.保护华侨归侨自由权利

   3.疾呼保护妇女人权

  三 践行诗歌创新,尝试普及教育

   1.诗作理论与创新实践

  四 简短的小结

 李端棻与晚清教育改革

  一

  二

   1.文化意义

   2.政治意义

  三

 晚清理学、梁济与戊戌变法

  一

  二

  三

  结语

 京师大学堂“商科”的建立及其演变

  一 戊戌至新政时期京师大学堂筹建章程中的“商务科”

  二 京师大学堂“商科”开办之前的“理财”、“商政”教育

  三 京师大学堂“商科”的正式兴办

  四 北京大学“商科”到法科“商业学门”

 南北媒介网络与清末政治舆论的动员

  一 以北京《中外纪闻》(创刊始名《万国公报》)与上海《强学报》为核心的南北舆论相呼应

  二 以上海《时务报》与天津《国闻报》为核心的南北舆论相呼应

  三 南北媒介以《时务报》、《国闻报》为核心结成的舆论网络

  四 《时务报》内讧与南方维新舆论影响的式微

  五 《国闻报》的没落

 清末民初知识界关于“文明”的认知与思辨

  趋重制度和精神文明

  辨析奢侈与文明

  摒弃殖民主义意识

  多元化的文明观

  以“文化”补救“文明”

  结语

 从订孔到排孔:清季“无圣排孔”思潮的兴起

  一

  二

  三

 戊戌维新与晚清社会变革

  一 如何正确看待戊戌维新

  二 戊戌维新失败的原因

  三 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思想

  四 戊戌人物研究

  五 戊戌维新研究展望

   (一)研究方法和视角的创新

   (二)研究领域的拓展

   (三)自由、和谐学术气氛的推广

说过去的道路没有走通,绝不是说这些历史事件没有任何积极作用,没有做出自己的历史贡献,或者说没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事实上,没有戊戌维新的政治改革和思想解放,也就不可能有辛亥革命。没有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走向了共和,打通了历史进步的闸门,也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党所领导的革命,当然新中国的建立也就无从谈起。各个推动了社会前进的历史事件,就像一根链条的一个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了其中的一环,整个链条就散了。前面的斗争又像是一块块奠基石,没有这些奠基石,胜利的大厦也盖不起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主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