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1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7)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2017)

SSAPID:101-5215-9201-03
ISBN:978-7-5201-1961-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主题是中国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介绍了全国统一碳市场和区域碳市场的建设情况;提供了碳金融市场建设的经验和启示;对绿色低碳的相关政策及实践进行了综合研究;对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案例进行研究,如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项目、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中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情况等;提供了中国与国际上在能源和二氧化碳方面的最新数据。

相关信息

丛书名:低碳经济蓝皮书
编 辑:孔庆梅;吕颖 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4 工业经济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7)》编委会

 编委成员简介

 皮书数据库

 Abstract

 摘要

 Ⅰ 总报告

  B.1 中国引领全球气候治理

   一 中国从谨慎到积极主动应对气候变化

   二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减排国

   三 中国引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

   四 中国可以引领全球气候变化治理

   五 中国引领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建议

   结语 世界期待中国引领

 Ⅱ 碳市场

  B.2 发展碳价机制,促进低碳转型

   一 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了全球能源体系变革

   二 碳价机制是推动能源和经济低碳转型的重要制度安排

   三 促进碳市场健康发展的协同措施

   四 结束语

  B.3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与节能政策和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协调

   一 背景

   二 全国ETS的设计

    (一)体系关键要素设计

    (二)《管理办法》的制定

   三 节能和提高能效政策

    (一)主要政策

    (二)与ETS政策的协调

   四 可再生能源政策

    (一)主要政策

    (二)与ETS政策的协调

   五 结论

  B.4 中国试点碳市场碳价波动、成因及对策

   一 中国试点碳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试点碳市场的形成

    (二)中国试点碳市场的发展

   二 中国试点碳市场碳价波动状况分析

    (一)中国试点碳市场碳价波动实证分析

    (二)中国试点碳市场碳价与国际碳价差距分析

    (三)中国试点碳市场未来碳价波动预测

     1.ARIMA模型简介及建模流程

     2.基于ARIMA模型下的中国试点碳市场价格预测

   三 中国试点碳市场碳价波动产生的原因

    (一)碳产品特殊性导致的价格波动在所难免

    (二)碳产品价格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导致价格波动较大

    (三)中国试点碳市场配额分配方式单一,以免费发放为主,拍卖所占比重较少使市场规律无法正常发挥作用

    (四)中国试点碳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形成,市场主体参与意愿不强

   四 中国试点碳市场实现合理碳价的对策

    (一)理性分析虚拟特殊商品特性和影响因素复杂性导致的碳产品价格波动,发现价格变化规律,寻求应对策略

    (二)明确总量控制下的配额分配原则和程序,逐渐加大配额拍卖比例

    (三)完善中国试点碳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灵活使用定价政策激励市场主体

  B.5 中国碳交易试点运行进展总结

   一 法律基础和机制设计

   二 实际运行情况

    (一)交量受履约驱动,市场有效性不足

    (二)成交价格波动趋缓且价格偏低

    (三)企业市场参与度仍很低

    (四)履约推迟现象十分普遍

   三 减排效果分析

   四 结论

  B.6 湖北碳交易试点价格稳定机制及其评估研究*

   一 碳价格稳定机制及其必要性

    (一)碳价格稳定机制的类型及评价

    (二)建立碳价格稳定机制的必要性

   二 湖北碳交易试点价格稳定机制的设置

    (一)配额分类管理及注销机制

    (二)企业配额事后调节机制

    (三)配额投放和回购机制

    (四)碳价格涨跌幅限制机制

   三 湖北碳交易试点价格稳定机制的评估

    (一)配额分类管理及注销机制运行评估

    (二)企业配额事后调节机制运行评估

    (三)碳市场运行及相关机制评估

   四 相关对策建议

 Ⅲ 碳金融

  B.7 对碳市场引入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思考

   一 碳金融衍生品概况

   二 碳远期现货的市场效应

    (一)及时发现价格,引导现货市场价格,提高碳市场运作效率

    (二)增强投资预期,合理降低风险,进一步促进碳金融产品的创新

    (三)增加碳市场交易量,提高碳市场流动性,进一步活跃碳市场

   三 对中国统一碳市场建设的启示

  B.8 光大国际减排实践

   一 公司业绩

   二 管理气体排放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三 环境管理

    (一)科技创新

    (二)持份者的参与

    (三)建立ESHS体系及风险管理体系

    (四)物料及资源利用

    (五)科技及环保教育

 Ⅳ 绿色低碳发展

  B.9 成本收益视角下环境税种的最优选择*

   一 问题提出

   二 模型和数据

    (一)模型闭合的设定

    (二)污染物排放模块的引入

    (三)模拟冲击的设置

   三 模拟结果分析

    (一)对宏观经济和污染物减排的影响

    (二)对产业的影响

     1.主要受损行业

     2.主要受益行业

   四 结论及政策建议

  B.10 安徽省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及演变分析*

   引言

   一 安徽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人口集聚与能源消费情况

    (一)安徽省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二)人口集聚演化过程

    (三)能源消费演化过程

   二 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模型

    (一)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模型的构建

    (二)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三)碳排放量的计算

   三 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及演变分析

    (一)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

    (二)阶段性演变分析

     1.1995~2000年驱动因素

     2.2001~2005年驱动因素分析

     3.2006~2010年驱动因素分析

     4.2011~2015年驱动因素分析

   四 主要结论及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相关建议

  B.11 我国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一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意义重大

   二 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理论基础

    (一)公共产品理论

    (二)外部性理论

    (三)外部性内部化手段——庇古税

    (四)生态补偿

   三 国外促进低碳发展的经验

   四 我国的低碳发展及财税政策现状

    (一)低碳发展政策及现状

    (二)低碳发展相关财税政策

   五 促进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增设针对低碳发展的碳税

    (二)地方层面加大对低碳财税政策的全方位落实

    (三)扩大融资途径,提高社会参与度

   六 结束语及展望

  B.12 关于绿色发展国内同类城市比较研究

   一 绿色发展,国内同类城市比较分析

    1.资源利用

     (1)能源消费总量

     (2)单位GDP能源消耗量

     (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4)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5)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降低率

     (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2.环境治理

     (1)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

     (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3)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3.环境质量

     (1)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细颗粒物(PM2.5)浓度

     (2)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地表水劣Ⅴ类水体比例

    4.生态保护

    5.增长质量

     (1)GDP总量

     (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6.绿色生活

     (1)新能源汽车保有量

     (2)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3)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

     (4)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二 对比城市值得借鉴的经验和主要措施

    (一)上海市

     1.强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2.大力推广绿色装配式建筑

     3.严格产业环境准入条件

     4.深化燃煤污染控制

     5.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利用

    (二)成都市

     1.优化市域生态保护格局,加大绿化景观改造提升力度

     2.落实国家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培育市场

     3.建立行人、非机动车和公交车优先的路权体系,完善城市慢行系统

    (三)杭州市

     1.实施“五水共治”

     2.实施“五气共治”

     3.率先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体系

     4.开创中国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西溪模式”

    (四)南京市

     1.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

     2.开展重大工程项目“绿评”

     3.生态保护补偿走在全国前列

    (五)镇江市

     1.率先规划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

     2.率先建立“生态云”。

    (六)青岛市

   三 对策建议

    (一)做好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

     1.创新完善体制机制

     2.打造具有武汉特色的绿色指数

    (二)打造绿色产业

     1.构筑招商引资绿色思维

     2.构建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3.加强对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三)推行绿色生活方式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2.培育绿色生活方式

     3.增加绿色产品有效供给

    (四)着力推动重点领域创新实践

     1.大力推进拥抱蓝天工程

     2.大力推广城镇绿色建筑

     3.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Ⅴ 案例

  B.13 林业碳汇的探索

   一 政策背景

    (一)巴黎协议

    (二)国内政策

    (三)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背景下的林业碳汇

    (四)CCER以外的国内地方减排机制背景下的林业碳汇

     1.北京市林业碳汇政策

     2.福建省林业碳汇政策

     3.广东省林业碳普惠试点

    (五)国际林业碳汇现状

     1.清洁发展机制

     2.国际核证碳减排标准

   二 塞罕坝机械林场造林碳汇项目案例介绍

    (一)项目概况

    (二)减排量计算

    (三)项目进展

    (四)项目意义

   三 展望

  B.14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要素分析

   一 概述

   二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要素概述

    (一)立法进展

    (二)技术支撑

     1.配额分配问题

     2.注册登记系统

     3.交易平台设置

     4.灵活履约机制

   三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发展的历程

    (一)第一阶段

     1.阶段目标

     2.阶段成果

    (二)第二阶段

     1.阶段目标

     2.阶段成果

    (三)第三阶段

     1.阶段目标

     2.阶段改革

   四 结论与展望

    (一)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存在的问题

    (二)解决办法

    (三)对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的启示

  B.15 中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与创新

 Ⅵ 附录

  B.16 附录1 中国统计数据

  B.17 附录2 国际统计数据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是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日本名古屋大学共同创办的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主持编写的、以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系列年度研究报告的第七份报告。今年的《报告》由六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报告》的主题——中国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第二部分介绍了全国统一碳市场和区域碳市场的建设情况;第三部分提供了碳金融市场建设的经验和启示;第四部分为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综合研究;第五部分对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案例进行研究;第六部分提供了中国和国际能源、二氧化碳方面的最新数据。今年的《报告》主要关注中国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总报告指出,长期以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一直处于“被引领”的地位:在国际政治上受制于美欧地缘政治,即使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在国际上发言权仍然很小;在经济上受到世界贸易组织、G7、世界银行以及各种条约的限制,特别是在气候治理上,中国一直被动地处在从属地位,被指责被批判,被外部压力要求改善环境、加大减排力度。中国也没有过于主动要求如何改变这些规则和条约。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之后,在多种场合多次提出“引领”,实际上反映了近年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中国领导人全球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对全球气候治理产生重大影响。《报告》的第二部分——“碳市场”首先介绍了全国ETS的设计以及中国七个碳交易试点的运行情况,提出了促进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与节能政策和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协同措施。其次介绍了湖北碳交易试点价格稳定机制及其评估,指出湖北碳交易试点启动以来,在以下三个方面对碳价格稳定机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一,配额分类管理及注销机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总量难以确定的问题;第二,企业配额事后调节机制初步发挥作用,避免了企业微观层面配额严重偏离;第三,湖北碳交易试点碳价格总体平稳,配额投放和回购、涨跌幅限制等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报告》的第三部分——“碳金融”简要介绍了全球碳金融衍生品市场,分析了碳远期现货产品的市场效应,提出中国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可以借鉴的四点启发:第一,明确定位远期现货市场,提高碳市场的价格效率;第二,培育完善碳市场参与主体链;第三,分析碳市场风险特征和风险度量技术,防止市场过分投机;第四,完善碳市场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监管体系。《报告》的第四部分——“绿色低碳发展”从环境税、财税、碳排放驱动因素以及几个城市低碳建设的比较研究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低碳发展驱动因素和政策效果。《报告》的第五部分为案例,主要介绍了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项目的林业碳汇案例、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情况以及中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的建设情况。《报告》的第六部分为附录,主要包括国内和国际能源、碳排放方面的数据。

[1]何建坤:《全球气候治理新机制与我国经济低碳转型》,《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2]何建坤:《推动能源革命,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十五讲》,科学出版社,2015。

[3]孙永平主编《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报告(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4]IEA,CO2 Emission from Fuel Combustion,(Paris:IEA Statistics,2016).

[5]IPCC:AR5 Synthesis Report,http://ar5-syr.ipcc.ch/.

[6]UNFC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2015。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关于印发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112/t20111229_453569.html,2011。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http://www. sxdrc.gov.cn/xxlm/xny/zhdt/201212/t20121213_67157.htm,2012。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http://qhs.ndrc. gov.cn/qjfzjz/201412/t20141212_697046.html,2014。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http://www.ndrc.gov.cn/gzdt/201506/t20150630_710226.html,2015。

[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http://qhs.ndrc.gov.cn/qjfzjz/201601/t20160122_791850.html,2016。

[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的函》,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609/t20160921_819068.html,2016。

[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公开发布版)》,http://ghs.ndrc.gov.cn/ghwb/gjjgh/201706/t20170614_850909.html,2016。

[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国碳交易市场配额分配方案(讨论稿)》,http://www.ideacarbon.org/archives/39381,2017。

[9]国家能源局:《关于建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目标引导制度的指导意见》,http://zfxxgk.nea.gov.cn/auto87/201603/t20160303_2205.htm,2016。

[10]国家能源局:《关于建立燃煤火电机组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考核制度有关要求的通知(征求意见稿)》,http://paper.people.com.cn/zgnyb/html/2016-05/09/content_1678153.htm,2016。

[11]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556.htm,2011。

[1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http://www.gov.cn/test/2005-08/13/content_22423.htm,2000。

[13]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09/21/content_2936327.htm,2015。

[14]Duan,M.,“From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Pilots to National System:The Road Map for China,” Carbon & Climate Law Review (3),2015,pp.231-242.

[15]Duan,M.,Zhou,L.,“Key Issues in Designing China’s National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conomics of Energy & Environmental Policy 6(2),2017,pp.55-72.

[16]Pang,T.,Duan,M.,“Cap Setting and Allowance Allocation in China’s Emissions Trading Pilot Programmes:Special Issues and Innovative Solutions,” Climate Policy 16(7),2015,pp.815-835.

[1]Godby,R.,Market Power in Laboratory Emission Permit Markets,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2,23(3).

[2]Seifert,J.,Uhrig-Homburg M.,Wagner M.,Dynamic Behavior of CO2 Spot Price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8,56(2).

[3]Chevallier,J.,Carbon Prices During the EU ETS PhaseⅡ:Dynamics and Volume Analysis,Working Papers halshs-00459140_vl,HAL,2010.

[4]Dellink,R.,et al.,Towards global carbon pricing:Direct and Indirect Linking of Carbon Markets,OECD Journal:Economic Studies,2013(1).

[5]Lankoski,J. et al.,“Environmental Cobenefits and Stacking in Environmental Markets,” OECD Food,Agriculture and Fisheries Papers,No. 72,OECD Publishing,2015.

[6]关丽娟等:《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及其定价研究——基于影子价格模型的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4期。

[7]胡冰阳:《我国碳排放交易价格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8]蒋志雄等:《我国强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优化》,《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4期。

[9]刘承智等:《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波动问题探讨》,《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8期。

[10]沈立群:《现行碳排放交易价格的剖析》,《上海国资》2008年第9期。

[11]赵捧莲等:《中国碳排放权在国际交易中形成价格落差的原因探析——基于MAC的视角》,《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12]巫蓓等:《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探讨》,《推进雾霾源头治理与洁净能源技术创新——第十一届长三角能源论坛论文集》,2014。

[13]武思彤:《中国碳价格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7。

[14]刘伦升:《大气污染物排污权初始分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10。

[15]林健主编《碳市场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16]李尚英等:《中国碳市场现状的实证研究及对统一碳市场建立的启示——以北京和天津为例》,《中国市场》2015年第8期。

[17]苏建兰等:《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林业经济》2015年第1期。

[18]邹春蕾:《全国碳配额累计成交超4亿吨》,《中国电力报》2017年4月1日,第10版。

[19]刘伟锋、俞薇:《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中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价格联动机制研究》,《区域金融研究》2015年第7期。

[1]Abadie A.,Gardeazabal J.,The Economic Costs of Conflict:A Case Study of the Basque Countr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1).

[2]Abadie A.,Diamond A.,Hainmueller J. Synth:An R Package for Synthetic Control Methods in Comparative Case Studies. Journal of Statistical Software,2011,42(13).

[3]Abadie A.,Diamond A.,Hainmueller J.,Comparative Politics and the Synthetic Control Method,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015,59(2).

[4]Auffhammer M.,Carson R.T.,Forecasting the Path of China’s CO Emissions Using Province-level Informa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 Management,2008,55(3).

[5]Zheng Y.,Effects of Pollution Levy for Environmental Tax Reform in Hubei:A Synthetic Control Analysis,Ph.D.Disseration,College of Urban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Peking University,2015.

[1]凤振华、魏一鸣:《欧盟碳市场系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实证研究》,《管理学报》2011年第3期。

[2]齐绍洲、赵鑫、谭秀杰:《基于EEMD模型的中国碳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3]Roberts,M.J.,M. Spence,“Effluent Charges and Licenses under Uncertainty”,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5(3),1976.

[4]Pizer,W.A.,“Combining Price and Quantity Controls to Mitigate Global Climate Change”,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5 (3),2002.

[5]Burtraw,D.,Sweeney,R.,Walls,M.,“The Incidence of US Climate Policy:Alternative Uses of Revenues from a Cap-and-trade Auction”,National Tax Journal 166(5),2009.

[6]Aldy,J.E.,Krupnick,A.J.,Newell,R.G.,Parry,I.W.H.,Pizer,W.A,“Designing Climate Mitigation Polic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48(4),2010.

[7]Jacoby,H.D.Ellerman,A.D.,“The Safety Valve and Climate Policy”,Energy Policy 32(4),2004.

[8]Wood,P. J. and Jotzo,F.,“Price Floors for Emissions Trading”,Energy Policy 39(3),2011.

[9]De Perthuis,C.,Carbon Market Regulation:The Case for a CO2 Central Bank(Paris:Dauphin University Climate Economic Chair Information and Debates Series,2011).

[10]Fell,H.,Morgenstern,R.D.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Cost-containment in a Cap-and-trade System(Washington,DC:Resources for the Future,2009).

[11]Fankhauser,S.,Hepburn,C.,“Designing Carbon Markets. Part I:Carbon Markets in Time”,Energy Policy 38(8),2010.

[12]Clò,S.,Battles,S.,Zoppoli,“Policy Option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U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A Multi-criteria Analysis”,Energy Policy 57(6),2013.

[13]Sartor,O.,The EU ETS Carbon Price:To Intervene,or Not to Intervene?(Paris:CDC Climat Research,2012).

[14]Delarue,E.D.,D’Haeseleer,W.D,“Price Determination of ETS Allowances through the Switching Level of Coal and Gas in the Power Sect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 31(11),2010.

[15]Aatola,P. Ollikainen,M. Toppinen A.,“Price Determination in the EU ETS Market:Theory and Econometric Analysis with Market Fundamentals”,Energy Economics 36(3),2013.

[16]Mansanet-Bataller,M.,Pardo,A.,Valor,E.,“CO2 Prices,Energy and Weather”,The Energy Journal 28(3),2007.

[17]Chevallier,J.,“Carbon Futures and Macroeconomic Risk Factors:A View from the EU ETS”,Energy Economics 31(4),2009.

[18]Hintermann,B.,“Allowance Price Drivers in the First Phase of the EU ET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59(1),2010.

[19]Carraro,C. and Favero,A,“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eterminants of Carbon Prices”,Finance A Uver 59(5),2009.

[20]Paolella,M.S.,Taschini,L.,“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Emission Trading Allowance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32(10),2008.

[21]Benz,E.,Trück,S.,“Modeling the Price Dynamics of CO2 Emission Allowances”,Energy Economics 31(1),2009.

[22]Alberola,E.,Chevallier,J.,“European Carbon Prices and Banking Restrictions:Evidence from Phase I (2005-2007)”,The Energy Journal 30(3),2009.

[23]Grubb M.,“Strengthening the EU ETS-Creating a Stable Platform for EU Energy Sector Investment”(Cambridge:Climate Strategies,2012).

[1]王丹、程玲:《欧盟碳配额现货与期货价格关系及对中国的借鉴》,《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7期。

[2]《碳金融及衍生品的困局及未来发展思路》,中国财经报,http://www.cfen.com.cn/dzb/dzb/page_2/201706/t20170613_2621370.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6月13日。

[3]刘英:《国际碳金融及衍生品市场发展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10年第11期。

[4]黄明皓、李永宁、肖翔:《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有效性研究——基于CER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联动效应分析》,《财贸经济》2010年第11期。

[5]常凯、王苏生、蒙震等:《国际碳排放市场价格波动率的聚集效应》,《中国软件科学》2012年第12期。

[6]赵静雯:《欧盟碳期货价格与能源价格的相关性分析》,《金融经济》2012年第14期。

[7]程炜博:《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和交易客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5。

[8]徐天艳:《基于GARCH模型的核证减排期货价格波动性研究》,《时代金融》2011年第12期。

[9]Kalaitzoglou,I.,Ibrahim,B.M.,“Does Order Flow in the European Carbon Futures Marketreveal Informat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Markets 16(3),2013.

[10]Marc C.,Stefan 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Commodity and Financial Markets:A Copula Analysis,” The Economic Society of Australia 13,2015.

[11]Chevallier J.,“Carbon Futures and Macroeconomic Risk Factors:A View from the EU ETS,” Energy Economics 31(4),2009.

[12]Chesney M.,Taschini L.,“The Endogenous Price Dynamics of Emission Allowance and an Application to CO2 Option Pricing,” Applied Mathematical Finance (5),2008.

[1]何建武、李善同:《节能减排的环境税收政策影响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2]李齐云、宗斌、李征宇:《最优环境税:庇古法则与税制协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6期。

[3]李正升:《市场结构、环境税与福利效应分析》,《经济与管理》2012年第10期。

[4]李洪心、付伯颖:《对环境税的一般均衡分析与应用模式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3期。

[5]梁伟、朱孔来、姜巍:《环境税的区域节能减排效果及经济影响分析》,《财经研究》2014年第1期。

[6]林伯强、刘希颖、邹楚沅、刘霞、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资源税改革:以煤炭为例的资源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7]刘凤良、吕志华:《经济增长框架下的最优环境税及其配套政策研究——基于中国数据的模拟运算》,《管理世界》2009年第6期。

[8]刘建徽、周志波、刘晔:《“双重红利”视阈下中国环境税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国际比较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15年第2期。

[9]刘晔、周志波:《完全信息条件下寡占产品市场中的环境税效应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8期。

[10]秦昌波、王金南、葛察忠、高树婷、刘倩倩、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征收环境税对经济和污染排放的影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1期。

[11]沈田华、彭珏、龚晓丽:《环境税经济效应分析的再扩展》,《财经科学》2011年第12期。

[12]童锦治、沈奕星:《基于CGE模型的环境税优惠政策的环保效应分析》,《当代财经》2011年第5期。

[13]俞杰:《环境税“双重红利”与我国环保税制改革去向》,《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第8期。

[14]Bovenberg A.L.,“Environmental Taxes and the Double Dividend,” Empirica,Vol.25,No.1,1998.

[15]Burniaux J.M.,Truong T.P.,“GTAP-E:An Energy-Environmental Version of the GTAP Model,” GTAP Technical Papers,No.18,2002.

[16]Carraro C.,Galeotti M.,Gallo M.,“Environmental Taxation and Unemployment:Some Evidence on the ‘Double Dividend Hypothesis’ in Europe,”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62,No.1,1996.

[17]Dixon P.B.,Rimmer M.,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ing for Forecasting and Policy:A Practical Guide and Documentation Of MONASH,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 Analysis 256,Amsterdam: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2002.

[18]Fullerton D.,Heutela G.,“The General Equilibrium Incidence of Environmental Taxe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91,No.3,2007.

[19]Xie J.,Saltzman S.,“Environmental Policy Analysis:An Environmental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Vol.22,No.4,2000.

[1]邓吉祥、刘晓、王铮:《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演变特征分析与因素分解》,《自然资源学报》2014年第2期。

[2]黄国华、刘传江、赵晓梦:《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现状及未来碳减排》,《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4期。

[3]蒋晶晶、叶斌、计军平、马晓明:《中国碳强度下降和碳排放增长的行业贡献分解研究》,《环境科学》2014年第11期。

[4]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

[5]徐丽杰:《中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关系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4年第6期。

[6]许泱、周少甫:《我国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实证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1期。

[7]赵爱文、李东:《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因果关系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1期。

[8]卓德保、吴玉海、潘植强:《中国工业碳排放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经济纵横》2015年第4期。

[9]B.W. Ang.,“Decomposition Analysis for Policymaking in Energy:Which is the Preferred Method”,Energy Policy (32),2004.

[10]Ehrlich P.,R.,Holdren J.,P.,Impact of Population Growth:Population,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Washington,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2).

[1]牛文元主编《2015世界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科学出版社,2015。

[2]胡鞍钢:《中国:绿色发展与绿色GDP(1970~2001年度)》,《中国科学基金》2005年第2期。

[3]丁丁、杨秀:《中国低碳发展政策路径研究:从顶层设计到实践应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4]Creutzig F.,Baiocchi G.,Bierkandt R.,et al.,“Global Typology of Urban Energy Use and Potentials for an Urbanization Mitigation Wedg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Vol.112(20),2013.

[5]Liu Z.,China’s Carbon Emission Report 2015(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Harvard Kennedy School,2015).

[6]钱小军、周剑、吴金希:《巴黎协定后中国绿色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清华大学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政策研究报告2016》,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7]付伟、王见、杨芳、罗明灿:《城市饮用水源区生态补偿理论研究》,《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8]傅国华、许能锐:《生态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9]付伟、赵俊权、杜国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生态经济》2012年第10期。

[10]林凌:《基于公平发展原则的生态补偿机制探析——以莆田市东圳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例》,《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1]刘德海:《绿色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12]程永宏、桂云苗、张云丰:《碳税政策对企业生产与减排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生态经济》2017年第7期。

[13]石敏俊、袁永娜、周晟吕、李娜:《碳减排政策:碳税、碳交易还是两者兼之?》,《管理科学学报》2013年第9期。

[1]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2014。

[2]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2013。

[3]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2012。

[4]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编制《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

[5]李怒云、宋维明:《气候变化与中国林业碳汇政策研究综述》,《林业工作参考》2007第2期。

[6]李怒云:《中国林业碳汇》,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7]於俊杰等:《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环境工程学报》2008年第9期。

[8]朱世龙:《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研究》,《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9期。

[1]〔荷〕迈克尔·福尔、〔荷〕麦金·皮特斯主编《气候变化与欧洲排放交易理论与实践》,鞠美庭、羊志洪、郭彩霞、黄访译,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美〕埃里克·波斯纳、〔美〕戴维·韦斯巴赫:《气候变化的正义》,李智、张键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周弘主编《欧盟治理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刘华、李亚:《欧盟碳交易机制的实践》,《银行家》2007年第9期。

[5]杨圣明、韩冬笃:《清洁发展机制在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权市场的前景分析》,《国际贸易》2007年第1期。

[6]李布:《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特征、绩效与启示》,《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7]庄贵阳:《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欧洲研究》2006年第3期。

[8]胡迟:《排污权交易的最新发展及我国的对策》,《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2月。

[9]陈科峰、陈自兰:《清洁发展机制及其在我国的实施》,《生产与技术》2007年第3期。

[10]王玉海、潘绍明:《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碳交易市场现状和趋势》,《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