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86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 2018年第一辑 图书

Chinese Culture Overseas Communication (2018 No.1)

SSAPID:101-5186-5508-07
ISBN:978-7-5201-2648-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不仅探讨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的现实问题,如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共识的构建之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喜与忧,而且结合当前的热点问题,探讨了美国民众的“一带一路”观与中国策略,以及孔子学院的机遇与挑战、中华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等,为我国当前的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本刊作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领域的高端学术平台,既有严肃的深度学理探讨,又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研究。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周琼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G2 信息与知识传播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编委会

 名家访谈

  润物细无声 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喜与忧

   文化是中国提升软实力的一个突破口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若干思考

   有关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

 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

  价值、内容和方法: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共识的构建之路

   引言

   一 构建价值体系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基础

   二 构建内容体系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关键

    (一)明确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二)重视当代中国文化的传播

    (三)重视汉语方言文化的传播

    (四)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播

   三 构建方法体系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保证

   总结

  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路径探究

   一 唐宋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 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当代中国文化的对内凝聚力不足,面临着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严峻挑战

    (二)当代中国文化的对外竞争力较弱,面临国际话语困境的制约

    (三)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质量参差不齐,亟待形成常态化的文化输出机制

   三 考察唐宋文化对外传播方式 探索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路径

    (一)从文化传播主体角度分析

     1.国家推广

     2.民间交往

     3.个体传播

    (二)从文化传播理念角度分析

     1.文化精神的确立(观念文化层面)

     2.文化符号的创设(符号文化层面)

     3.文化制度的保障(制度文化层面)

     4.文化产品的输出(物态文化层面)

     5.文化服务的支撑(行为文化层面)

    (三)从文化传播手段角度分析

     1.对外文化教育

     2.对外文化贸易

     3.跨国人口迁移

  “冲突”抑或“共存”

   一 引言

   二 “精神文明”概念辨析

   三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精神文明的“主体性焦虑”

   四 走出焦虑:“他山之石”的启示

   五 当代中国精神文明的国际认同

   六 结语

 “一带一路”传播研究

  美国民众的“一带一路”观与中国策略反思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设计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设计

    (二)数据来源

   三 数据分析及结论

    (一)“一带一路观”之全局观

    (二)“一带一路观”之大国观

    (三)“一带一路观”之邻国观

    (四)“一带一路观”之趋势认知

   四 启示及思考

    (一)“一带一路”传播策略分层,多元建构提高传播力度

    (二)积极把握邻国关系,加强盟国战略合作

    (三)坚持中国特色的内部价值体系和对外传播建设

  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一带一路”

   一 亚美尼亚“布留索夫”埃里温国立语言与社会科学大学孔子学院简况

   二 在教学环节中讲述中国故事

    (一)依托汉语教学讲故事

    (二)设立特色鲜明的文化体验课

   三 校际合作中的文化交流

    (一)成立中国文化中心

    (二)成立亚美尼亚研究中心

    (三)亚美尼亚教育工作者访华团及学生夏令营

    (四)孔院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四 “一带一路”助力孔院平台的文化推广

   五 孔院发展中的经验与展望

    (一)孔院发展经验

     1.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文化活动

     2.精心挑选课程教材

     3.定期组织交流互访活动

     4.不断完善孔子学院理事会制度

    (二)孔院未来发展方向

     1.走原创性发展道路

     2.注重本土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六 结语

  “一带一路”建设中孔子学院的发展机遇*

   一 “一带一路”建设是孔子学院新一轮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

    (一)二者都是中国致力于中外友好合作交流的象征

    (二)二者都是中国崛起、造福世界的“龙的礼物”

    (三)二者都是中国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重要工程

   二 “一带一路”是孔子学院升级发展的难得机遇

    (一)为沿线孔子学院提升办学效益带来难得机遇

    (二)为沿线孔子学院促进中外人文双向交流铺设便利桥梁

    (三)为沿线孔子学院推进本土化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为培育孔子学院品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供肥沃土壤

 跨文化传播研究

  海外志愿者跨文化交际影响因素与对策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

   三 跨文化交际影响因素

    (一)语言障碍

     1.语言障碍与交际广度

     2.语言障碍与话题深度

     3.语言障碍与信息技巧

     4.语言障碍与交际信心

    (二)文化差异

     1.不同的风俗习惯

     2.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3.时间观的不同

     4.非言语行为的差异

    (三)个体差异

     1.性别差异与交际广度

     2.人格差异与效能感

     3.民族中心主义与身份维持

    (四)工作环境

   四 对策

    (一)认知层面

    (二)情感层面

    (三)行为层面

   五 结语

  多重接近性视角下中华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一 当前中医题材电影跨文化传播现状

    (一)新世纪前后中医题材电影的变化

    (二)中医题材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二 中医题材电影“多重接近”的可行性

   三 多重接近性视角下中医题材电影跨文化传播策略

    (一)历史地理接近:用史实串联过去与现在

    (二)主题接近:用故事搭建理解与共鸣

    (三)人员接近:用合拍创造认同与融合

   四 结语

  文化传播中形象译介的对应形式与话语同义

   一 形象表述与源语和目的语的对应形式

    (一)同类意象相对应——源语和目的语意义差为零

    (二)异类意象相对应——源语和目的语具有意象内涵差

    (三)意象和直陈相对应——源语和目的语具有风格色彩差

     1.可选择的意象和直陈的对应形式

     2.不可译的意象和直陈的对应形式

     3.可不译的意象和直陈的对应关系

     4.源语和目的语对应形式选择的制约

   二 形象表述的译介与文本话语的同义

    (一)形象表述的内涵义与文本话语同义的不同层面

    (二)语言层面的文本同义及最小子场的建构

    (三)言语层面的文本同义及最小子场的建构

    (四)介于语言和言语之间的文本同义及最小子场的建构

    (五)最小同义子场的类型与源语和目的语的对应形式

  中国古代家训文化在汉字文化圈的传播与发展

   一 东南亚国家接受中国古代家训文化的思想文化基础

    (一)同本共源的汉文化圈

    (二)中国儒学思想的影响

    (三)汉字成为共同的文字及汉籍的流传

   二 中国家训文化在东南亚汉文化圈传播的基本内容及区域性特征

    (一)日本

    (二)朝鲜

    (三)越南

   三 结语

  探析异乡文学中的社会记忆遗产

   一 引论

   二 李恩富《儿时中国》与母国故乡记忆

   三 异乡文学中的哈尔滨记忆

    (一)单士厘的哈尔滨印象

    (二)瞿秋白的哈埠印象

    (三)胡适的哈尔滨畅想

    (四)朱自清对哈埠印象的书写

    (五)萧红对呼兰旧风俗的书写

   四 基恩《遇知日本》异乡叙事

   五 有关读本的分析框架和余论

 汉语传播与孔子学院研究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文化传播研究

   一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概况及其文化传播背景

    (一)“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概况

     1.比赛的性质与目的

     2.参赛选手

     3.比赛内容

     4.比赛流程

    (二)“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文化传播背景

     1.语言文化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2.全球范围的“汉语热”持续升温

   二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文化传播内容

    (一)汉语知识

     1.“汉语知识”考点设置及演变(见表2)

     2.结论

    (二)国情知识

     1.“国情知识”考点设置及演变(见表3)

     2.结论

    (三)中国文化

     1.“中国文化”考点设置及演变(见表4)

     2.结论

   三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文化传播方式的独特性:软传播

    (一)软传播的内涵及意义

     1.软传播的内涵

     2.软传播的意义

    (二)软传播的表现

     1.节目形式

     2.节目内容

   四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文化传播意义

    (一)以青年为切口,培养更多“知华派”“友华派”

    (二)推动中外文化繁荣交流,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发展

    (三)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宣传中国正面形象

   五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文化传播启示

    (一)语言传播是文化传播的基础和根本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永远是文化传播的不竭动力源泉*

    (三)丰富文化教学

   结语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引言

   一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多民族、多语言的汉语教学环境

    (二)学生的特点

    (三)本土教师状况

    (四)汉语教学辅助语言和汉语教材

    (五)获得奖学金情况

   二 问题解决方案

  从比利时汉学研究与汉语推广现状看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路径选择

   一 比利时的汉学研究与汉语推广现状

   二 汉语教学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主线

    (一)汉语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先行军

    (二)将文化因素教学融入汉语教学之中

   三 学术对话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辅线

    (一)关注“中国学”研究,加强与海外“中国学”研究界的交流对话

    (二)支持、帮助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者和汉语教育工作者

   余论

 海外汉学研究

  他者视角:汉学家马立安·高利克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一 马立安·高利克与布拉格汉学派

   二 高利克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方法与实践

    (一)系统—结构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生学”

    (二)文学间的接触的“尼采热”,同时也把台湾地区纳入考察范围

    (三)跨学科研究:《圣经》与中国当代文学

    (四)文学共同体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

   三 高利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特色及启示

    (一)注重各种文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运用

    (二)坚守人文主义思想,重视文学的事实与经验

    (三)坚持独立的思考和严谨的科研态度

    (四)与中国作家和学者保持密切交流与合作

  近代日本《论语》研究述要

   一 “学问《论语》”与文化构建

   二 学术流派与学术思潮

   三 影响日本近代《论语》研究的主要学术思潮

   四 日本近代学术思潮影响下的《论语》研究代表作

   五 小结

  变异学视角下的六朝小说译介研究

   一 译者主体性对英译本翻译的影响

    (一)杜志豪、柯润璞与《搜神记》英译

    (二)马瑞志与《世说新语》

   二 异质文化间的翻译比较

   三 扩写、简写、注释等翻译策略的运用

  《西游记》在德语世界的译介和传播

   一 20世纪早期的零散译介

   二 20世纪中晚期的几部转译

   三 姗姗来迟的自汉语译出的全译本

    (一)底本问题

    (二)作者问题

   四 结语

 专题资料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大事记(上)

   新加坡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

   缅甸

   泰国

   老挝

   柬埔寨

   越南

   文莱

   菲律宾

   蒙古国

   伊朗

   伊拉克

   土耳其

   叙利亚

   约旦

   黎巴嫩

   以色列

   巴勒斯坦

   沙特阿拉伯

   也门

   阿曼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联酋)

   卡塔尔

   科威特

   巴林

   希腊

   塞浦路斯

   埃及

   印度

   巴基斯坦

   孟加拉国

   阿富汗

   斯里兰卡

   马尔代夫

   尼泊尔

   不丹

 卷首语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由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办,每年两辑,集中推出当前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本刊紧密贴近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工作实际,着力解决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强化学理性,推动构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的文化传播理论;体现前瞻性,提高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主动性和主导性。本辑不仅探讨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的现实问题,如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共识的构建之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喜与忧,而且结合当前的热点问题,探讨了美国民众的“一带一路”观与中国策略,以及孔子学院的机遇与挑战、中华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等,为我国当前的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本刊作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领域的高端学术平台,既有严肃的深度学理探讨,又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64。

〔美〕萨姆瓦等:《跨文化传通》,陈南、黄光明译,三联书店,1988。

王璐璐:《对外汉语教学情景剧〈快乐汉语〉文化元素及传播体验的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2。

吴明:《浅谈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阮耀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运行模式、困境与发展对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对外经贸大学,2015。

王义桅:《“一带一路”助孔子学院高飞》,《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2月17日。

刘晶晶、关英明:《海外孔子学院的教材选择与编写》,《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版。

郭伟、李广平:《以国际化推动大学一流特色学科建设——访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非洲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楼世洲》,《世界教育信息》2016年第2期。

戴俊红:《孔子学院的文化交流意义与可持续发展》,《人民论坛》2015年第32期。

林迎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孔子学院发展模式探析》,《未来与发展》2016年第8期。

朱竞若、杜尚泽、裴广江:《习近平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5月15日。

曲昌荣:《用跨文化交流视角讲好中国故事——从习近平访问美国脸谱平台报道看领导人出访国际传播新趋势》,《新闻大学》2016年第3期。

叶枝梅:《浅析对外交流何如“讲好中国故事”》,《现代国际关系》2016年第9期。

王海兰:《孔子学院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6月15日第6版。

陈刚华:《从文化传播角度看孔子学院的意义》,《学术论坛》2008年第7期。

王贤淼、杨耀防:《“一带一路”建设与孔子学院的使命》,《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第4期。

贺潇潇:《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东方智慧——于丹谈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对外传播》2009年第12期。

陈明明:《领导人讲话和党政文件中形象表述翻译探讨》,第二届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2016,大连。

陈勇:《译介学视阈下中央文献翻译研究》,《第二届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中国重要概念翻译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论文集》,2016,大连外国语大学。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4。

温端政:《汉语语汇学》,商务印书馆,2005。

贾彦德:《汉语语义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李福印:《语义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申小龙:《现代汉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连欢:《并非语言殖民——美国华裔文学早期自传分析》,《文教资料》2008年第34期。

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赵炜:《中国近代妇女旅游第一人:单士厘》,《社科纵横》2007年第2期。

单士厘:《癸卯旅行记》,岳麓书社,1985。

朱自清:《朱自清散文经典全集》,武汉出版社,2010。

李述笑:《哈尔滨历史编年》,哈尔滨出版社,2000。

张凤鸣:《中国东北与俄国(苏联)经济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萧红:《呼兰河传》,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

Lee Yan Phou,When I was a Boy in China,Boston D.Lothrop Company,1887。

Donald Keene,Meeting With Japan,Gakuseisha,1979。

〔斯洛伐克〕马立安·高利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1917-1930)》,陈圣生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斯洛伐克〕马立安·高利克:《中西文学关系的里程碑(1898-1979)》,伍晓明、张文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斯洛伐克〕马立安·高利克:《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汉学研究》,李玲等译,学苑出版社,2009。

〔斯洛伐克〕马立安·高利克:《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杨玉英译,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4。

〔斯洛伐克〕马立安·高利克:《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中德跨文化交流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斯洛伐克〕马立安·高利克:《影响与翻译:圣经与中国现代文学》,刘燕编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比〕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美〕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捷〕普实克:《中国义诗学》,盛宁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捷〕普实克:《抒情与史诗:现代中国文学论集》,郭建玲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

〔捷〕米列娜:《欧洲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戴国华译,载《国际汉学》第15辑,大象出版社,2007。

〔苏〕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论文选》,方珊等译,三联书店,1989。

〔瑞〕索绪尔:《语言学教程》,张绍杰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杨玉英:《马立安·高利克的汉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15。

张钊贻主编《尼采与华文文学论文集》,新加坡八方文化,2013。

〔日〕瀬尾邦雄:《孔子〈论语〉关系文献目录·単行本篇》,东京:明治书院,1990。

〔日〕山路爱山:《孔子论》,东京:民友社,1905。

〔日〕井上哲次郎:《勅语衍义》,东京:敬业社,1891。

〔日〕服部宇之吉:《孔子及孔子教》,东京:明治出版社,1917。

〔日〕武内义雄:《武内义雄全集第一巻·论语の研究》,东京:角川书店,1978。

〔日〕和辻哲郎:《孔子》,东京:岩波书店,1988。

〔日〕金谷治:《论语の世界》,东京:日本放送协会,1970。

〔日〕金谷治:《〈论语〉改訳版》,东京:岩波书店,1999。

〔日〕和辻哲郎:《孔子》,东京:岩波书店,1988。

〔日〕宮崎市定:《论语の新研究》,东京:岩波书店,1974。

《日本大百科全书》,东京:小学馆,1994。

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稿》,学苑出版社,2009。

王晓平:《日本中国学述闻》,中华书局,2008。

张士杰:《试论山路爱山的孔子研究——以〈孔子论·材料论〉为例》,《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年第3期。

赵沛霖:《现代学术文化思潮与诗经研究——二十世纪诗经研究史》,学苑出版社,2006。

林庆彰:《日本研究经学论著目录(1900-1992)》,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3。

李庆:《日本汉学史·第三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刘萍:《津田左右吉研究》,中华书局,2004。

刘岳兵:《日本近代儒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

Bieg,Lutz. Die Entstehung der groβen Romane des Alten China. In. Debon,Günther(Hrsg.)Ostasiatische Literatur[M]. Wiesbaden:AULA,1984.

Boner,Georgette/Nils,Maria(übers.). Monkeys Pilgerfahrt[M]. München:Hugendubel,1980.

Eberhard,Wolfram. Die Chinesische Novelle des 17-19 Jahrhunderts. Eine soziologische Untersuchung[M]. Bern/Ascona(Schweiz):Artibus Asiae,1948.

Feifel,Eugen. Geschichte der chinesischen Literatur. Mit Berücksichtigung ihres geistesgeschichtlichen Hintergrundes,dargestellt nach Nagasawa Kikuya:Shina gakujutsu bungeishi[M]. Hildesheim/Zürich/New York:Olms,1982.

Kong,Eva Lüdi. Nachwort.(übers.). In:Kong,Eva Lüdi(übers.),Die Reise in den Westen[M]. Reclam,2016.

Schmidt-Glintzer,Helwig. Geschichte der chinesischen Literatur. Von den Anfüngen bis zur Gegenwart[M]. München:Beck,1999.

Schmidt-Glintzer,Helwig. Wu Cheng’en:Monkeys Pilgerfahrt “M?nch,Affe,Schwein,www.faz.net/aktuell/feuilleton/buecher/romanatlas/china-wu-cheng-en-monkeys-pilgerfahrt- 11311127.html(26.04.2017).

Sch?nlau,Rolf. Reise in den Osten mit der,Reise in den Westen,http://literaturkritik.de/public/rezension.php?rez_id=23139(26.04.2017).

Schott,Wilhelm. Entwurf einer Beschreibung der chinesischen Literatur. Eine in der k?niglichen preuβ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am 7. Februar 1850 gelesene Abhandlung[M]. Berlin:Ferd Dümmler’s Verlagsbuchhandlung,1854.

Treter,Clemens. Die Literatur der Ming- und Qing- Zeit.In:Emmerich,Reinhard(Hrsg.)Chinesische Literaturgeschichte[M]. Stuttgart/Weimar:Metzle,2004.

Wilhelm,Richard. Die,chinesische Literatur[M]. Wildpark-Potsdam:Akademische Verlagsgesellschaft Athenalon,1926.

Wu Ch‘eng-En. Der Affenk?nig:das klassische chinesische M?rchen III[M]:Zdenka Krej?ová. München:Lentz,1992.

〔德〕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王燕生、周祖生译,刘魁立审校,商务印书馆,1999。

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载《道藏》第3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第480~501页。

苏静:《明清时期〈西游记〉评点本的传播》,《长江学术》2012年第3期。

郑锦怀、吴永昇:《〈西游记〉百年英译的描述性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

竺洪波:《林小发德译〈西游记〉的底本不是善本外篇之十四》,http://mt. sohu.com/20170407/n4869018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