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 2016年卷 总第4期图书
Chinese Ocean Sociology Studies Vol.4
[内容简介] 《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是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海洋社会学学术理论集刊,集刊依托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在参会论文集中遴选优秀论文集结出版。本集刊办刊的宗旨是集中刊载、转载海洋社会学相关研究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学术性、前沿性的科研成果。本集刊作为我国海洋社会学的连续性集刊在国内学界属于首创,对我国海洋社会学研究有着开拓性意义。
相关信息
渔村文化与渔村民俗
渔村节庆与社戏之百年流变
一 文献评述
(一)节庆的定义
(二)文献综述
二 调查方法
三 调查结果分析
(一)故乡渔村节庆形式及变化
(二)节气与节庆
(三)节庆的社戏表达
(四)科技进步带来节庆社戏形式变化
四 讨论
(一)渔村节庆市场化倾向
(二)与渔事相关的节庆凸显价值
(三)渔村节庆的洋节冲击
五 结语
福建原生蛇信仰与海洋渔村文化旅游建设
一 福建蛇文化
二 蛇信仰现状
三 蛇信仰与海洋渔村文化旅游
海洋节庆的产业化:刘家湾赶海节民俗文化传承的出路
一 刘家湾赶海节概况
二 赶海节取得的成效
(一)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1.对传统文化进行专题式开发
2.以新形式展现当地传统文化
(二)打造民俗节庆品牌,提升旅游城市形象
(三)提高刘家湾经济收入
(四)促进日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三 赶海节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市场化运作不充分
(二)对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深入全面
(三)对于当地的带动缺乏宏观规划
四 赶海节的出路
(一)凸显渔家民俗文化特色
(二)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三)完善商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四)发挥科技创新在保护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渔民群体与渔村社会
渔村妇女就业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一 引言
二 渔村妇女就业影响因素的选取
三 模型的设定、样本的选择、变量的设定
(一)模型的设定
(二)样本选择
(三)模型中主要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四 实证结果分析
五 结论与建议
中国渔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一 背景与问题
(一)渔民收入及其特征
1.渔民收入来源及构成
2.渔民收入特征
(二)渔民收入影响因素
1.不可抗力因素
2.非不可抗力因素
二 概念、数据与方法
(一)基本概念与假设
1.概念提出
(1)渔民收入
(2)水产品价格
(3)海洋捕捞产量
(4)税收负担
(5)受教育水平
2.研究假设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1.数据来源
2.变量选取
(三)研究方法
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原理
三 研究结果
(一)结果展示
(二)结果讨论
四 对策
(一)以市场机制为切入点
(二)以政府为切入点
(三)以渔民自身为切入点
渔村变迁过程中妇女的自我劳动意识的形成*
前言
(一)本文的研究目的和调查地的选定
(二)问题所在
一 调查地——蚂蚁岛的概况*
(一)蚂蚁岛的地理、人口、生业
(二)文献中的蚂蚁岛历史
1.新中国成立前的蚂蚁岛
2.从新中国成立后到人民公社时期
3.土地改革时期
4.蚂蚁岛渔业民主改革(以下简称渔改)
5.互助合作社
6.人民公社时期
7.“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蚂蚁岛公社
8.改革开放后的蚂蚁岛
二 渔村妇女的劳动和自我意识的形成
(一)被视为“牛马”的渔村妇女
(二)从“牛马”到“劳动主体”
1.脱离家务劳动
2.主体意识的萌芽
(三)现代渔村妇女的劳动参与和自我劳动意识的变化
1.渔村产业变化和妇女劳动
2.渔村妇女的自我劳动意识
结论
从单一性到多样性:转产转业过程中沿海渔民与海洋的关系变迁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渔民转产转业主要实现路径
(一)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近海”优势,发展海水养殖业
(二)扩充市场出路、增加水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
(三)深度挖掘区位、资源、剩余劳动力优势,带动休闲渔业和渔家乐的发展
(四)促进渔村城镇化的发展,为渔民转产转业寻找多元路径
三 转产转业过程中沿海渔民与海洋关系的变化
(一)沿海渔民对海洋的依赖关系依然存在
(二)渔民转产转业过程中渔民海洋市场化意识提高
(三)渔民与海洋的关系逐渐向单纯的情感关系转变
(四)渔民职业向非渔产业转移,渔村新型群体出现
渔村社会变迁
沿海渔村的陆化变迁
一 海洋渔村与沿海渔村
(一)海洋渔村与沿海渔村的内涵与外延
(二)L村概况
二 20世纪90年代及以前的海洋捕捞业与相关产业的发展
(一)海洋捕捞业的发展
(二)冷藏、船舶、食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产业日趋陆化及其加速
(一)陆地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二)苹果、梨、葡萄等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
四 结论与讨论
(一)经济驱动是陆化变迁的根源
(二)海洋渔业资源的枯竭是陆化变迁的直接原因
(三)自有耕地及其扩大为陆化变迁提供了可能
(四)政策、地理、技术、文化等是陆化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
城市化背景下海洋渔村变迁
一 近年来海洋渔村的变迁
(一)渔村产业结构转型
(二)渔民转产转业
(三)渔村文化变迁
(四)渔村人际关系变化
二 海洋渔村的发展方向
三 结论
论偏远渔村的空间转向与空间重构
一 葫芦岛村的地理空间位置
二 “小岛迁,大岛建”的空间转向大政策
(一)“小岛迁,大岛建”政策
(二)“小岛迁,大岛建”方式
(三)配套政策
(四)“小岛迁,大岛建”政策的整体实施效果
三 葫芦岛村的空间转向
(一)子女就学转向
(二)渔业生产的空间转向
(三)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空间转向
四 葫芦岛村“村民”新空间的重构
(一)葫芦社区的迁移空间重构
(二)迁移村民基于业源、地缘的空间重构
(三)居住环境的重构
(四)收入水平重构
(五)基础教育的重构
五 葫芦岛本岛的社会重构
(一)留守老年村民生产、生活重构
(二)老年村民没有社保、医保
(三)社会基础设施的维持与重构
(四)社会服务的重构
(五)老人养老的重构
六 关于偏远渔村空间转向与社会变迁的简短结论
(一)偏远渔村的空间衰败的逻辑:渔业—渔民—渔村正负反馈链
(二)学校是渔村生存的重要生活空间,撤并学校撤走了渔村的灵魂
(三)地方政府出于改善渔(农)村生活条件的目的出台了“小岛迁,大岛建”政策,但是该政策加速了偏远渔村的衰败
(四)偏远渔村空间衰败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
(五)偏远渔村的空间衰败是整个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六)偏远渔村再生的可能性就是发展家庭民俗业
渔村社会管理
从《问俗录》看县官对海疆乡村社会的管理
绪论
一 县官陈盛韶管理下的海疆乡村社会
二 县官陈盛韶乡村社会管理的实践与成效
(一)陈盛韶对海疆乡村社会的控制
(二)陈盛韶对海疆乡村社会的教化
(三)陈盛韶乡村管理的成效及其缘由
三 县官陈盛韶乡村管理的地域特征与近代萌芽
(一)陈盛韶乡村社会管理的地域特征
(二)陈盛韶乡村管理思想的近代萌芽
四 启示与思考
渔业基层经营组织创新与生产关系变革
一 研究方法
二 实地调查结果
三 生产力要素变化调查分析
(一)土地—滩涂—海域
(二)劳动力嬗变
(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四 生产关系演变调查分析
五 结论
文化适应视角下失海社区福利服务体系创新初探*
引言
一 失海社区福利服务现状分析
(一)资源配置过程是自上而下的行政主体行为
(二)资源配置定位是重普适性服务
二 失海渔民的福利文化诉求特质
(一)失海渔民福利文化特质的主流趋势是个人利益意识普遍觉醒
(二)失海社区的社会交往具有较强的内倾性
(三)失海渔民服务需求在不同类型社区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
三 问题内在机理分析——与失海渔民福利文化特质不适应
(一)福利服务功能单一导致的不适应
(二)福利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不适应
(三)失海渔民参与权缺失导致的不适应
四 失海社区福利服务体系创新的基本路径
(一)失海社区福利服务体系创新的基本思路
(二)失海社区福利服务体系创新的关键环节
(三)失海社区福利服务体系创新的重要手段
公司化治理:渔民合作社发展路径的探析
一 关于渔民合作社研究的文献
二 渔民合作社的内涵、类型及发展历程
三 广东阳江东平镇渔民合作社的运行特点
(一)东平镇渔民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二)东平镇渔民股份合作社发展现状
(三)合作社渔民成员的社会关系网络
(四)渔民互帮互助、获利共赢的平台
四 东平镇渔民股份制合作社的内在运行机制
(一)股份制合作社的组织和管理架构
(二)合作社强化了对渔民、渔业生态的保护,加速了渔民的分化
五 东平镇渔民合作社的发展路径:公司化治理
(一)股份制合作社的发展受限
(二)股份制合作社缺乏市场人才支撑
(三)股份制合作社缺乏规范化的管理
(四)公司化治理,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股份制
六 结论与讨论
基于生态系统的渤海渔业管理研究*
一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的内涵与原则
(一)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的内涵
(二)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的内容
(三)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的原则
1.生态系统完整原则
2.生态系统动态性原则
3.影响最小化原则
4.共同参与原则
二 渤海渔业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一)渔业资源过度开发
(二)渤海生态环境恶化
(三)资源修复成效较差
(四)渔业生态意识薄弱
三 基于生态系统的渤海渔业管理构想
(一)深化环渤海政府横向合作管理体系
(二)运用科学技术进行综合管理
(三)建立渤海海洋渔业共同治理模式
四 结论与讨论
港口城市文化
海商文化、海商精神与宁波城市发展浅议*
一 海商文化,宁波城市文化的独特血脉
二 “四明精神”,宁波海商精神的独特表现
(一)明智求新
(二)明利重商
(三)明勇至信
(四)明义兼济
三 海商文化,宁波城市发展的智慧之源
(一)弘扬“四明精神”,助推“一带一路”
(二)善待历史遗产,塑造城市特色
(三)挖掘文化财富,潜心创新转化
《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编辑部成员
卷首语
编辑委员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