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27

清代国家法:多元差异与集权统一图书

State Law in the Qing Dynasty: Heterogeneous Plurality and Power Centralization

SSAPID:101-5160-8601-11
ISBN:978-7-5201-0609-2
DOI:
ISSN:
关键词:

律例 清代 国家法

[内容简介] 本书为法律史学基础理论著作,描述清代国家法中的地区性、结构性差别,以及法律文本与实践的疏离,并从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角度分析各种多元差别现象的基本体制原因。本书文献丰富,视野开阔,史论结合,分析入微,初版于2003年,在法律史学界有较大影响。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科文献学术文库·社会政法研究系列
作 者: 王志强
编 辑:王雯雯;关晶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附表

 社科文献学术文库学术委员会

 出版说明

 索引

 原版后记

 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反思与法律多元的视角

 什么是你的问题?

 内容提要

 图表目录

 作者简介

 第一章 同中之异:条例中的地区性特别法

  一 概念和历史

  二 时空分布和内容

  三 立法背景

  四 效果和问题

  余论

 第二章 地方之宜:以省例为代表的地方法规

  一 中国古代的地方性规范

  二 省例概况

  三 省例的内容

  四 省例与中央法

  五 各省例之间的比较

  结语

 第三章 上下之别:丧娶、收继及其法律实践

  一 丧娶和收继婚俗的分布及其成因

  二 地方官的审断

  三 刑部的立场

  四 皇帝的态度

  结语

 第四章 行动之法:刑部的法律推理

  一 问题与材料

  二 事实及因果关联

  三 情法比较

  四 阐释法义

  五 灵活裁量

  六 政治结构的解释

  结语

 第五章 律例之外:作为法源的成案

  一 文献概况

  二 成案效力低于律例

  三 成案的作用

  四 运用成案的推理技术

  五 对成案的态度及其原因

  余论

 结论

 Abstract

本书描述了清代国家法中的地区性、结构性差别,以及法律文本与实践的疏离,并从政治权力结构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在清代,立法方面,中央法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别,地方法规之间同异互见,与中央法存在一定程度矛盾。司法方面,各级机构和人员的立场和风格有时迥然不同,在疑难重案的法律论证中则往往存在明显偏离因果关系逻辑和规则文义,但又执着于援引制定法的独特说理风格,法有明禁的先例甚至大行其道。同时,与现代社会的同类型差别相比,清代地区性、结构性和实践性差别的状况具有明显不同的特色。从政治结构的角度看,清代国家法中的上述特色,其具有共性的根本原因是权力体制上的中央高度集权。由中央及最高统治者进行集权统一治理的模式,与各级官员权力、资源和案情等现实状况之间产生明显的张力,这是前述各种多元差别现象的基本体制原因。

《驳案新编》,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驳案新编续编》,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成案备较》,道光九年(1829)刊本。

《成案汇编》,乾隆刊本。

《成案所见集总编》,嘉庆十七年(1812)刊本。

《成规拾遗》,乾隆刊本。

《大清律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东省通饬》,收入杨一凡、刘笃才(编)《中国古代地方法律文献》(丙编),第十三、十四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法令·宪政编查馆等奏拟订各省谘议局并议员选举章程折》,载《东方杂志》第5年第7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福建省例》,台北:大通书局,1987。

《公门不费钱功德例·官长不费钱功德》,北京:中华书局,1985。

《宫中档雍正朝奏折》,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9。

《官箴书集成》,合肥:黄山书社,1997。

《广东省例》,清抄本。

《湖南各县调查笔记》,1931年刊本。

《湖南省例成案》,清刊本。

《皇朝政典类纂》,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

《江苏省例》,江苏书局同治八年(1869)刊本。

《江苏省例三编》,江苏书局光绪九年(1883)刊本。

《江苏省例四编》,江苏书局光绪十六年(1890)刊本。

《江苏省例续编》,江苏书局光绪元年(1875)刊本。

《晋政辑要》,光绪十五年(1889)刊本。

《礼记译解》,王文锦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

《名公书判清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

《明清公牍秘本》,郭成伟、田涛点校整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乾隆朝山东宪规》,杨一凡、田涛(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七册,齐钧点校,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清代地租剥削形态》(乾隆刑科题本租佃关系史料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2。

《清代农民战争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清代土地占有关系与佃农抗租斗争》(乾隆刑科题本租佃关系史料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88。

《清国行政法》,台北:南天书局,1979。

《清会典事例》,北京:中华书局,1991。

《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

《庆元条法事类》,北京:中国书店,1990。

《入幕须知·刑幕要略》,浙江书局光绪十八年(1892)刊本。

《上谕条例》,江苏布政使司乾隆刊本。

《说帖类编》,律例馆道光十五年(1835)刊本。

《四川通饬章程》,光绪二十七年(1901)刊本。

《松江正定二府三案笔录》,乾隆抄本。

《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

《宋刑统》,北京:中国书店,1990。

《西江政要》,乾隆至同治间江西按察司刊本。

《新增刑案汇览》,光绪十六年(1890)刊本。

《刑案汇览》,棠樾慎思堂道光十四年(1834)刊本。

《刑部比照加减成案》,道光十四年(1834)刊本。

《刑部比照加减成案续编》,道光二十三年(1843)刊本。

《刑幕要略》,光绪刊本。

《续增刑案汇览》,棠樾慎思堂道光二十年(1840)刊本。

《豫省成例》,清抄本。

《粤东成案初编》,道光十二年(1832)刊本。

《粤东省例》,道光抄本。

《粤东省例新纂》,道光刊本。

《治浙成规》,道光十七年(1837)刊本。

《中国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南京:司法行政部,1930。

陈弘谋:《在官法戒录》,清汇文堂刊本。

戴兆佳:《天台治略》,清刊本。

樊增祥:《樊山集·樊山批判》,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

樊增祥:《樊山政书》,宣统二年(1910)刊本。

葛士浚编:《清朝经世文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

海瑞:《海瑞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

贺长龄编:《清朝经世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

襟霞阁主(编)《袁子才判牍》,上海:中央书店,1935。

襟霞阁主(编)《张船山判牍》,上海:中央书店,1935。

刘海年、杨一凡(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刘兆麒:《总制浙闽文檄》,康熙十一年(1672)刊本。

陆陇其:《莅政摘要》,光绪八年(1882)刊本。

沈家本:《沈寄簃先生遗书·寄簃文存》,北京:中国书店,1990。

苏轼:《苏东坡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86。

田文镜:《州县事宜》,道光八年(1828)刊本。

万维翰:《幕学举要》,浙江书局光绪十八年(1892)刊本。

汪辉祖:《汪龙庄先生遗书》,同治十年(1871)刊本。

王凤生:《宋州从政录》,道光六年(1826)刊本。

王国平、唐力行(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徐栋编《牧令书》,道光二十八年(1848)刊本。

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4。

薛允升:《读例存疑》(重刊本),黄静嘉编校,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胡星桥、邓又天(编)《〈读例存疑〉点注》,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

薛允升:《唐明律合编》,北京:中国书店,1990。

杨一凡、刘笃才(编)《中国古代地方法律文献》(丙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12。

杨一凡、刘笃才(编)《中国古代地方法律文献》(甲编),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杨一凡、刘笃才(编)《中国古代地方法律文献》(乙编),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姚雨芗、胡仰山:《大清律例会通新纂》,同治十年(1871)刊本。

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赵翼:《檐曝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

郑秦、赵雄(编)《清代“服制”命案——刑科题本档案选编》,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诸晦香:《明斋小识》,进步书局民国刊本。

道光、民国《邢台县志》,道光《高邮州志》,道光《南宫县志》,道光《荣成县志》,道光《太平县志》,道光《武陟县志》,道光《武陟县志》,道光《龙胜厅志》,道光《直隶霍州志》,光绪、民国《翼城县志》,光绪《怀仁县新志》,光绪《钜鹿县志》,光绪《乐亭县志》,光绪《三江所志》,光绪《三原县新志》,光绪《石门县志》,光绪《桐乡县志》,光绪《孝义厅志》,光绪《新塍县志》,光绪《永康县志》,光绪《直隶绛州志》,光绪《诸暨县志》,光绪《邹县续志》,嘉庆《介休县志》,嘉庆《无锡金匮县志》,嘉庆《珠里小志》,嘉庆《珠里小志》,康熙《朝邑县后志》,康熙《汾阳县志》,康熙《靖江县志》,康熙《灵寿县志》,康熙《仁和县志》,康熙《上蔡县志》,康熙《沃史》,康熙《邹县志》,民国《宝山县再续志》,民国《宝山县再续志》,民国《长寿县志》,民国《长寿县志》,民国《崇明县志》,民国《大竹县志》,民国《当涂县志》,民国《德格县图志》,民国《定海县志》,民国《定海县志》,民国《东莞县志》,民国《凤山县志》,民国《浮山县志》,民国《古田县志》,民国《杭州府志》,民国《合江县志》,民国《合江县志》,民国《鄠县志》,民国《黄平县志》,民国《黄平县志》,民国《江津县志》,民国《江阴县续志》,民国《开阳县志稿》,民国《历城县志》,民国《临淄县志》,民国《凌云县志》,民国《陵川县志》,民国《泸县志》,民国《禄劝县志》,民国《南川县志》,民国《南溪县志》,民国《平坝县志》,民国《平潭县志》,民国《平阳县志》,民国《濮院志》,民国《琼崖志略》,民国《剡源乡志》,民国《绥阳县志》,民国《泰县志稿》,民国《同安县志》,民国《乌青镇志》,民国《无极县志》,民国《无锡富安乡志》,民国《襄陵县志》,民国《新丰镇志略初稿》,民国《新绛州志》,民国《新绛州志》,民国《秀水县志》,民国《宣汉县志》,民国《阳原县志》,民国《翼城县志》,民国《鄞县通志》,民国《禹县志》,民国《重修广元县志稿》,乾隆、光绪《定兴县志》,乾隆、民国《昌化县志》,乾隆《福州府志》,乾隆《鸡泽县志》,乾隆《蒲县志》,乾隆《清河县志》,乾隆《曲沃县志》,乾隆《曲周县志》,乾隆《武安县志》,乾隆《孝义县志》,乾隆《浙江通志》,乾隆《直隶通州志》,顺治《颍上县志》,同治、民国《晋县志》,同治《安陆县志补》,同治《慈利县志》,同治《洪洞县志》,同治《洪洞县志》,同治《稷山县志》,同治《綦江县志》,同治《清河县志》,同治《双林镇志》,咸丰《邓川州志》,宣统《太仓州镇洋县志》,雍正、民国《井陉县志》,雍正《朔州志》。

《崇明县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南投县婚丧礼俗》,南投:南投县文献委员会,1972。

《南投县沿革志开发篇稿》,南投:南投县文献委员会,1958。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柏桦:《从收继风俗看明代的律例》,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卜安淳:《从〈水浒传〉看中国社会法治观念的层次性》,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秋季号。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陈桦:《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经济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

陈鹏:《中国婚姻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90。

陈新宇:《帝制中国的法源与适用:以比附问题为中心的展开》,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陈新宇:《法有正条与罪刑不符——〈大清律例〉“审拟罪名不得擅拟加等”条例考论》,载《清华法治论衡》第12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董家遵:《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范忠信:《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高浣月:《清代刑名幕友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高其才:《中国习惯法》,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2000。

顾宝昌、徐毅:《中国婴儿出生性别比综论》,载《中国人口科学》1994年第3期。

郭建等:《中国法制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郝铁川:《中华法系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何敏:《从清代私家注律看传统注释律学的实用价值》,载梁治平(编)《法律解释问题》,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何勤华:《清代法律渊源考》,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胡恒:《皇权不下县?——清代县辖区与基层社会治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胡震:《清代“通行”考论》,载《比较法研究》2010年第5期。

华友根、倪正茂:《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黄华节:《“叔接嫂”》,载《东方杂志》1934年第31卷第7期。

黄苇等:《方志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1981。

李贵连:《沈家本传》,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李鹏年等:《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概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李文治:《明清时代封建土地关系的松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梁治平:《中国法律史上的民间法——兼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多元格局》,载《中国文化》1997年第15、16期。

林端:《儒家伦理与法律文化——社会学观点的探索》,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刘广安:《二十世纪中国法律史学论纲》,载《中外法学》1997年第3期。

刘广安:《清代民族立法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刘海年:《云梦秦简〈语书〉探析》,载《学习与探索》1984年第6期。

刘影:《山西地域文化变迁研究》,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99。

吕丽、王侃:《汉魏晋比辨析》,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4期。

罗昶:《明代律学研究》,北京大学法律系博士学位论文,1997。

宁欣:《唐代敦煌地区农业水利问题初探——从伯三五六〇号文书看唐代敦煌地区的农业水利》,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三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0。

强世功:《法律移植、公共领域与合法性——国家转型中的法律(1840~1980)》,载苏力、贺卫方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邱澎生:《真相大白?明清刑案中的法律推理》,载熊秉真编《让证据说话——中国篇》,台北:麦田出版公司,2001。

邱远猷:《晚清“就地正法”之制研究》,载《法律史论集》(第一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饶鑫贤:《二十世纪之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及其发展蠡测》,载《法律史论集》(第一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苏力:《解释的难题:对几种法律文本解释方法的追问》,载梁治平编《法律解释问题》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苏力:《语境论:一种法律制度研究的进路和方法》,载《中外法学》2000年第2期。

苏亦工:《明清律典与条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孙家红:《清代的死刑监候》,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王侃、吕丽:《明清例辨析》,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2期。

王侃:《宋例辨析》,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2、6期。

王跃生:《十八世纪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建立在1781~1791年个案基础上的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王志强:《二十世纪的中国法律思想史学》,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5期。

王志强:《略论本世纪上半叶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方法》,载李贵连编《二十世纪的中国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王志强:《试论清代中期的君权与司法——以律例和〈刑案汇览〉为中心》,载《法制史研究》2008年第13期。

王志强:《试析晚清至民初房地交易契约的概念》,载《北大法律评论》2001年第4卷第1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王志强:《中国传统法地域性论略》,载《复旦学报》2002年第3期。

吴吉远:《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职能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武树臣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上海:正中书局,1948。

徐祥民:《对中国法制史研究中几个思维定式的反思——兼论战国前法制研究的方法》,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徐忠明:《法学与文学之间》,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徐忠明:《关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几点思考》,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1期。

徐忠明:《试说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研究范式之转变》,《北大法律评论》第4卷第1辑。

阎晓君:《略论秦汉时期地方性立法》,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阎晓君:《两汉“故事”论考》,载《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

杨立民:《论清代“违制律”的功能及其转换》,载《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16年第2期。

杨念群:《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载〔美〕黄宗智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杨师群:《中国古代法律样式的历史考察》,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叶孝信编《中国民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俞江:《清末〈安徽省民事习惯调查录〉读后》,载《法制史研究》第3期,台北:“中国法制史学会”,2002。

曾宪义、范忠信:《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通览》,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

曾宪义、郑定:《中国法律制度史研究通览》,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

张岱年、成中英等:《中国思维偏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张国华、李贵连编《沈家本年谱初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张国华、饶鑫贤编《中国法律思想史纲》(上),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张建民:《论清代溺婴问题》,载《经济评论》1995年第2期。

张仁善:《礼·法·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

张伟仁:《清代法制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1983。

张伟仁:《中国法制史书目》,台北:“中央罗研究院”历史语言所,1976。

张志铭:《法律解释操作分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赵晓华:《晚清狱讼制度的社会考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郑秦:《清代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郑秦:《清代司法审判制度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郑志华:《试论清代刑事裁判的正当性证明》,复旦大学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1。

周振鹤:《中华文化通志·地方行政制度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周振鹤(合著):《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朱海滨:《浙江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98。

朱维铮:《音调未定的传统》,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法〕保罗·利科:《法国史学对史学理论的贡献》,王建华译,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92。

〔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商务印书馆,1998。

〔美〕彼得·哈伊:《美国法律概论》,沈宗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美〕布迪、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朱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美〕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美〕冯珠娣、何伟亚:《文化与战后美国的中国历史学》,载《文史哲》1996年第6期。

〔美〕黄宗智:《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美〕黄宗智:《学术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四个陷阱和一个问题》,强世功译,载〔美〕黄宗智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美〕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载〔美〕黄宗智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

〔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1989。

〔美〕孔飞力:《叫魂》,陈兼、刘昶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美〕史蒂文·J.伯顿:《法律与法律推理导论》,张志铭、解兴权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日〕岸本美绪:《明清契约文书》,载〔日〕滋贺秀三编《中国法制史——基本史料の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3。

〔日〕谷井阳子:《清代则例省例考》,郑民钦译,载杨一凡、寺田浩明(编)《日本学者中国法制史论著选》,北京:中华书局,2016。

〔日〕千叶正士:《法律多元——从日本法律文化迈向一般理论》,强世功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日〕仁井田陞:《明清时代的一田两主习惯及其成立》,姚荣涛译,载《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八),北京:中华书局,1992。

〔日〕森田成满:《清代の刑法に於ける因果関係》,载《星薬科大学一般教育論集》第八辑,1991年。

〔日〕寺田浩明:《“非规则型法”之概念——以清代中国法为素材》,魏敏译,载《权利与冤抑:寺田浩明中国法史论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日〕寺田浩明:《清代の省例》,载〔日〕滋贺秀三编《中国法制史——基本史料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93。

〔日〕寺田浩明:《清代刑事审判中律例作用的再考察》,曹阳译,陈新宇校,载《权利与冤抑:寺田浩明中国法史论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日〕寺田浩明:《日本的清代司法制度研究与对“法”的理解》,王亚新译,载〔日〕滋贺秀三等《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日〕小口彦太:《清朝時代の裁判にぉける成案の役割につぃて——刑案匯覽をもとにして》,载《早稻田法学》57卷3号,1982。

〔日〕小口彦太:《清代中国の刑事裁判にぉける成案の法源性》,载《東洋史研究》45卷2号,1986。

〔日〕中村茂夫:《不応爲考——罪刑法定主義の存否をも巡って》,载《金沢法学》26卷1号,1983。

〔日〕中村茂夫:《从清代の判語に见られる法の適用——特に誣告、威逼人致死をめぐって》,载《法政理論》第9卷第1号,1976。

〔日〕中村茂夫:《清代の刑案——“刑案匯覽”を主として》,载〔日〕滋贺秀三编《中国法制史——基本史料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93。

〔日〕中村茂夫:《清代刑法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73。

〔日〕滋贺秀三:《“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载〔日〕滋贺秀三编《中国法制史——基本史料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93。

〔日〕滋贺秀三:《清代诉讼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情、理、法》,范愉译,载〔日〕滋贺秀三等《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日〕滋贺秀三:《清代诉讼制度之民事法源的考察——作为法源的习惯》,王亚新译,载〔日〕滋贺秀三等《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日〕滋贺秀三:《清代中国の法と裁判》,东京:创文社,1984。

[英]斯普林克尔:《清代法制导论:社会学的分析》,张守东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Chang Chen,Fu-mei,“On Analogy in Ch’ing Law,”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30 (1970).

Chang Chen,Fu-mei,“The Influence of Shen Chih-ch’i’s Chi-chu Commentary upon Ch’ing Judicial Decisions,” in Jerome Alan Cohen,R.Randle Edwards,and Fu-mei Chang Chen (eds.),Essays on China’s Legal Tradition,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0.

Ch’u,T’ung-tsu,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Under the Ch’ing,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Edwards,R.Randle,“The Role of Case Precedent in the Qing Judicial Process as Reflected in Appellate Rulings,” Understanding China’s Legal System,C.Stephen Hsu ed.,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3.

MacCormack,Geoffrey,The Spir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aw,Athens:University of Geogia Press,1996.

MacCormack,Geoffrey,“Ts’ui Tso So Yu:A Principle of Causalit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Jurisprudence”,Irish Jurist (N.S.) 25-27 (1992).

Merry,Sally Engle,“Legal Pluralism,” Law & Society Review 22 (1988).

Spence,Jonathan D.,Treason by the Book,New York:Viking,2001.

Wang,Zhiqiang,“Judicial Reasoning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in Early Eighteenth-Century Criminal Justice:China,England and France,” JSD dissertation,Yale University,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