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6

区域规划研究与案例分析图书

Research and Case Studies on Regional Planning

SSAPID:101-5158-6605-79
ISBN:978-7-5097-1591-8
DOI:
ISSN:

[内容简介] 当前正值“十二五”规划编制的高峰,改革规划编制方法,提高规划编制质量,提升规划科学性和指导性具有异常紧迫性。 本书试图破解我国以往区域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系统总结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探讨区域规划编制的原则、依据、内容和数量分析预测的方法。结合规划实例,有重点地从经济空间、城镇发展、区域环境研究规划编制和完善方法;针对特定区域,如港口型城市、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和欠发达地区,提出有特色的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原则和编制方法。 本书通过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手段,系统研究区域规划编制的理论与方法,对政府规划编制部门、专业规划编制机构与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陈文晖 鲁静
编 辑:王玉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序

 后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区域的概念与类型

   一 区域的概念

   二 区域的基本特征

    (一)区域的可度量性

    (二)区域的系统性

    (三)区域的不重复性

   三 区域的类型

  第二节 区域研究

   一 区域研究的发展

   二 区域研究的特征

  第三节 区域研究、区域理论与区域规划

   一 区域研究与区域理论

   二 区域理论与区域规划

 第二章 区域规划概述

  第一节 区域规划的性质、任务与作用

   一 区域规划的性质

   二 区城规划的任务

    (一)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

    (二)搞好地区内工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三)拟订地区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发展规划

    (四)统一规划区域性公用基础设施

    (五)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六)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以求最优社会经济效果

   三 区域规划的作用

    (一)合理配置生产力,提高布局的经济效益

    (二)合理配置城镇居民点体系,提高布局的社会效益

    (三)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生态效益

  第二节 区域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地位

   一 区域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的关系

   二 区域规划与经济区划、国土规划的关系

   三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专业规划的关系

  第三节 区域规划的类型与范围

   一 区域规划的类型

    (一)按建设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划分

     1.城市地区区域规划

     2.工矿地区区域规划

     3.农业地区区域规划

     4.风景旅游及休疗养地区区域规划

     5.大中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的流域规划

    (二)按我国各级行政管理的区域划分

   二 区域规划范围的确定

    (一)经济上的联系

    (二)工程技术上的协作关系

    (三)地理上的完整性

    (四)行政区划上的一致性

  第四节 区域规划的依据和基本原则

   一 区域规划的依据

    (一)地区资源条件

    (二)地区自然条件

    (三)地区技术经济条件

    (四)国家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计划和要求

   二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

    (一)全国“一盘棋”的原则

    (二)承认和自觉地运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三)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四)合理布局,保护环境,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五)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

    (六)国防安全原则

 第三章 区域规划的编制

  第一节 区域规划工作进行的方式和编制程序

   一 区域规划工作进行的方式

   二 区域规划工作的编制程序

  第二节 区域规划编制基础资料的搜集和应用

   一 区域规划基础资料的搜集

   二 区域规划基础资料的分析

   三 常见的区域规划方法

    (一)系统法

     1.系统问题的形成

     2.系统分析

     3.系统评价

    (二)传统综合方法

    (三)比较法

     1.选择比较对象

     2.确定比较标准

     3.分析评价

    (四)数学模拟法

     1.区域结构功能分析模型

     2.经济社会发展预测模型

     3.决策分析模型

  第三节 区域规划的编制方法

   一 多方案分析比较方法

    1.工业企业分布和不同配置方案的比较

    2.资源综合利用的经济评价

    3.有关专业部门规划方面的技术经济分析

    4.土地合理利用及其经济评价

    5.区域环境质量的分析评估

   二 决策分析模型

    (一)决策树模型

    (二)效用概率决策方法

     1.概念

     2.效用曲线的类型

     3.使用效用概率决策方法的步骤

    (三)连续性变量的风险型决策方法

     1.方法描述和几个概念

     2.边际分析法的应用

     3.应用标准正态概率分布进行决策

    (四)马尔科夫决策方法

     1.方法描述和转移概率矩阵

     2.用马尔科夫决策方法进行决策的特点

     3.转移概率矩阵决策的应用步骤

   三 区域规划成果的编制

    (一)区域规划说明书的编写

     1.总体综合规划

     2.分专业“条条”规划

    (二)制图

  第四节 我国三大经济圈的发展状况与趋势分析

   一 三大经济圈战略调整与经济增长

    (一)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长态势

     1.生产总值方面

     2.三次产业方面

     3.三大需求方面

     4.核心城市的比较

     5.三大经济圈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

    (二)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速有升有降

     1.长三角

     2.珠三角

     3.京津冀

   二 三大经济圈的发展状况评价与趋势判断

    (一)长三角:在战略调整中将继续巩固领先地位

     1.长三角经济发展面临战略转换

     2.长三角的扩散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3.长三角仍将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二)珠三角:增长方式转换与拓展发展空间

     1.珠三角面临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换

     2.依托区域支撑,优化区域协作,是珠三角进一步加快发展的突破口

     3.珠三角仍将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

    (三)京津冀:把握机遇,推进南北平衡

     1.京津冀面临区域发展战略的确立和初步实施

     2.滨海新区和曹妃甸工业区将成为京津冀区域新的重要发展引擎

     3.抓住机遇,京津冀将实现较快发展

 第四章 区域规划数学模型技术

  第一节 产业结构功能分析模型

   一 投入产出模型

    (一)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内容

    (二)投入产出法的基本特点

   二 层次分析模型

    (一)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

    (二)构造判断矩阵

    (三)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四)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预测模型

   一 回归预测模型

    (一)基本原理

    (二)离差分析

    (三)统计推断

    (四)回归预测

   二 时间序列模型

    (一)时间序列的含义

    (二)建立时间序列模型的步骤

     1.获得时间序列数据

     2.判断时间序列是否平稳

     3.纯随机性检验

     4.模型识别

     5.估计未知参数

     6.模型检验及优化

     7.预测

 第五章 区域发展规划

  第一节 区域发展规划的确定

   一 基本含义与研究内容

    1.对区域规划含义的认识

    2.区域发展规划(RDP)的基本内涵

    3.区域发展规划的研究内容

   二 区域发展规划新理念

    1.整体协调发展理念

    2.城乡一体化理念

    3.可持续发展理念

    4.以人为本理念

  第二节 区域发展目标的抉择

   一 区域发展目标理论依据

   二 区域发展目标体系

    1.经济目标

    2.社会目标

    3.建设目标

   三 区域发展目标的抉择

    (一)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

     1.区域的地位

     2.区域优势与劣势

     3.区域容量

     4.创新活动

    (二)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

     1.总体环境

     2.产业环境

     3.企业环境或公司环境

  第三节 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内容

   一 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

   二 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

     1.从产业部门关系角度划分的理论模式类型

     2.从区域内外经济联系角度划分的理论模式类型

     3.从市场开拓范围角度划分的理论模式类型

     4.从发展驱动源和发展态势角度划分的理论模式类型

    (二)区域空间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

     1.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模式

     2.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模式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模式

   三 区域发展战略方案的内容构成

    (一)战略指导思想

    (二)战略目标

    (三)战略重点

    (四)战略布局

    (五)战略步骤

    (六)战略政策措施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 案例背景

   二 该市“十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总体发展思路

   三 该市经济发展与结构优化目标

    (一)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工业结构调整与结构优化升级

    (二)加速该市城市化进程

    (三)加快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

    (四)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

    (五)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六)大力发展商贸流通、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七)大力推进经济与社会信息化

    (八)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 树立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

 第六章 经济空间规划

  第一节 经济活动的空间表现

   一 空间结构的含义

    (一)空间结构的区域性

    (二)区域空间结构中经济要素的作用

    (三)空间结构演变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二 影响空间结构形成的要素

    (一)自然资源

    (二)空间距离

    (三)人口和劳动力

    (四)资本

    (五)科学技术

    (六)制度变迁

   三 经济活动的空间表现

  第二节 地域结构的构成理论

   一 现代空间结构理论发展回顾

    (一)古典区位理论

    (二)现代空间结构理论的形成

    (三)新经济地理学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

   二 我国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的回顾

    (一)改革开放前阶段

    (二)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阶段

    (三)20世纪90年代以后阶段

   三 几种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理论评述

    (一)增长极理论

    (二)点轴开发理论

    (三)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

    (四)内源式乡村发展理论

  第三节 经济空间规划内容

   一 新形势下经济空间规划的影响因素

    (一)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二)经济全球化

   二 新形势下经济空间规划的重要意义

    (一)区域规划是提高区域竞争力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战略措施

    (二)经济空间规划是国家对经济建设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三 经济空间规划的具体方法

    (一)确定发展轴线(经济带)

    (二)选择“门户城市”

    (三)确定不同功能区的空间范围

   四 经济空间规划的编制原则

    (一)从更高层次把握经济空间规划的变化趋势

     1.以灵活的创新精神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

     2.突出促进可持续发展主题

     3.目标明确,步骤稳妥

    (二)转变部门规划思想,开展横向合作

     1.突出经济空间规划及其相应的区域经济政策

     2.国土规划体系要加强对各项用地供需的综合协调功能

    (三)明确规划编制与实施的主体,开展纵向合作

     1.规划编制与实施主体:以省与县为依托

     2.明确职权划分,保障权责明确

    (四)政府间合作与非政府间协作相结合

    (五)推进政治文明,不断改革规划体制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 案例背景

   二 该市产业结构空间布局

    (一)三江流域的经济核心

    (二)主发展轴

    (三)副发展轴

    (四)特色经济板块

   三 该市空间功能区划

    (一)功能区划原则

     1.坚持体现区域经济发展分异性原则

     2.坚持地域分工和资源优势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现实基础与发展前景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5.坚持统筹考虑的原则

    (二)功能区划

     1.综合经济发展区

     2.能源材料区

     3.生态旅游区

     4.库区生态保护区

   四 该市空间开发秩序研究

    (一)当前空间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煤炭及其他矿产资源的无序开发,带来对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旅游资源开发缺少规划,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

     3.流域开发缺乏统筹规划,造成流域内及行业间冲突不断

     4.经济核心的带动作用不明显,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轴

    (二)协调空间开发秩序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基本指导思想

     2.基本原则

   五 有关协调空间开发的政策建议与对策措施

    (一)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合理进行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

    (二)加强调控和监管,引导城镇有序、理性、健康地建设和发展

    (三)建立流域上中下游之间协调机制,促进流域整体有序开发

    (四)改变长期以来单一的区域考核标准和指标体系

    (五)发挥空间开发秩序协调机构的协调职能和作用

 第七章 城镇发展规划

  第一节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 城镇发展历史

    (一)城镇的产生与发展

    (二)我国城镇发展简况

     1.中国近代城镇

     2.新中国的城镇

    (三)现阶段的城镇化

   二 我国城镇化道路的争论

    (一)大城市论

    (二)中等城市论

    (三)大中小城市并举论

    (四)小城镇论

     1.1978~1984年中国小城镇理论初创阶段

     2.1984~1992年中国小城镇理论快速发展阶段

     3.1992年至今中国小城镇理论日趋成熟

   三 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思想

    (一)大力发展农村集镇

    (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

    (三)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四)积极发展小城镇

   四 新型农村小城镇建设试点的经验

  第二节 城镇发展规划与编制

   一 城镇规划的内涵

    (一)城镇规划的含义

    (二)城镇规划的起源

   二 城镇规划工作的任务和特点

    (一)城镇规划工作的任务

    (二)城镇规划工作的特点

     1.城镇规划工作的政策性

     2.城镇规划工作的综合性

     3.城镇规划工作的长期性

     4.城镇规划工作的地方性

   三 城镇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

    (一)城镇规划应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为城镇居民服务

    (二)城镇规划应能使城镇各项事业和各组成体系各得其所,有机联系,综合平衡,协调发展

    (三)城镇规划与建设应十分注意合理用地、节约用地

    (四)城镇规划要根据国情、国力来考虑城镇发展,处理好需要与可能、普及与提高、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五)城镇规划要尊重城镇的个性,保持城镇的特色,因地制宜地发挥城镇的优势

   四 城镇规划工作的步骤

    (一)总体规划

    (二)详细规划

  第三节 城镇总体布局

   一 城镇总体布局的任务与内容

    (一)按组群方式布置工业企业,以形成城镇工业区

    (二)按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生活单元组成梯级布置,以形成城镇生活居住区

    (三)配合城镇各功能要素,组织城镇绿化体系,建立各级休息与游乐场所

    (四)按居民活动特点分布建筑群体系,以形成城镇的公共活动中心

    (五)按交通性质和交通速度划分城镇道路的类别,形成城镇道路交通体系

   二 城镇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一)立足全局、讲求效益

    (二)集中紧凑、节约用地

    (三)合理组织、有机联系

    (四)远近结合、利旧图新

    (五)保护环境、美化城镇

   三 城镇总体布局的基本方法

   四 城镇总体艺术布局

    (一)适宜的城镇体量

    (二)历史传统的继承

    (三)保护地方特色

    (四)保护民族形式

    (五)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吸收地方建筑形式精华

    (六)充分反映城镇气候条件的差异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 案例背景

   二 该规划的基本原则及主要任务

    (一)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的继承性和衔接性

     2.坚持“兼顾现实,着眼未来,统筹兼顾,适度超前”的原则

     3.坚持“统一指挥,综合管理,明确职责,条块结合”的原则

     4.坚持“既要利用优势条件,又要考虑限制因素”的原则

     5.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主要任务

   三 该市城市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该市经济发展现状

     1.工业体系初步形成,支柱产业已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2.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了产业升级

     3.旅游产业已形成明显特色

     4.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基本齐备

    (二)该市城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总体经济实力稳定,但不具备高速发展的能力

     2.产业集群规模不足,综合配套能力薄弱

     3.港口与城市联动发展局面尚未形成

     4.县域经济初具规模,需要积极扶持发展

     5.城市发展空间不足,需要彻底转变思路

   四 该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一)城市定位

    (二)战略目标

    (三)战略重点和思路

     1.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2.以港兴市,实现港城联动发展

     3.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宜居城市

     5.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

   五 该市城市空间功能区划

   六 该市城市主导产业发展战略

    (一)基本原则

    (二)总体战略

    (三)战略思路

     1.主动承接与自主培育相结合,实现产业异构式发展

     2.围绕自身资源和能力,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

     3.完善产业链,打造全国领先的循环经济基地

 第八章 区域环境规划

  第一节 区域环境和区域环境问题

   一 区域环境的概念

    (一)区域环境的含义

    (二)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1.人类是物质运动的产物,是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环境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

     2.在人类与环境构成的“人类—环境”系统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 世界性环境问题

    (一)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二)淡水资源危机

    (三)臭氧层破坏

    (四)全球变暖

    (五)资源、能源短缺

    (六)土地荒漠化

    (七)物种加速灭绝

   三 区域环境问题

   四 我国区域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气环境污染严重

    (二)水环境污染严重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

    (四)城市噪声污染严重

    (五)荒漠化严重

  第二节 区域环境规划的原则与依据

   一 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

   二 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1.控制人口增长,把环境保护提到战略高度

     2.保护环境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

     3.保护人民健康,满足人们对环境的要求

     4.保护环境资源,造福子孙后代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

    (四)坚持以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为核心

    (五)坚持预防为主和保护优先的原则

    (六)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

    (七)坚持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

   三 制定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

    (一)协调发展论

    (二)可持续发展论

    (三)生态理论

   四 环境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一)环境及环境评价的概念与内涵

    (二)环境评价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三)环境评价方法与技术

     1.综合评价方法

     2.专项分析和评价方法

  第三节 环境容量指标体系的确定

   一 环境容量的概念与内涵

    (一)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1.环境容量

     2.环境承载力

    (二)环境容量的影响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2.物质因素

     3.经济技术因素

    (三)环境容量的类型

   二 环境容量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二)完备性原则

    (三)可操作性原则

    (四)区域性原则

    (五)规范性原则

    (六)独立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

    (七)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八)适应性原则

   三 环境容量指标体系的筛选方法

   四 环境容量指标体系的确定

  第四节 区域环境规划的编制

   一 环境规划的类型

    (一)从范围和层次来划分

     1.区域环境规划

     2.部门环境规划

    (二)从宏观和微观的层次上划分

     1.区域宏观环境规划

     2.区域专项环境规划

     3.区域环境规划实施方案

    (三)从环境保护所承担的任务来划分

     1.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2.生态建设及生态保护规划

   二 环境规划研究的一般内容

   三 环境规划前期的准备工作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二)城乡建设的概况

   四 环境调查评价

    (一)环境调查

    (二)生态特征调查

    (三)污染源调查评价

    (四)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现状调查

    (五)环境效应调查

   五 环境与发展问题预测分析

    (一)资源供需平衡预测分析

    (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及环境容量分析

     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长预测

     2.环境容量分析

  第五节 案例分析

   一 案例背景

   二 该市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环境污染

     1.大气环境污染

     2.水环境污染

     3.土壤污染

     4.噪声污染

    (二)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变差,脆弱性增强

     1.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资源的破坏

     2.生物多样性丧失

     3.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

    (三)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

   三 环境容量分析及区划

    (一)该市大气环境容量分析

    (二)该市水环境容量分析

    (三)该市土地资源人口容量分析

    (四)该市旅游环境容量分析

    (五)该市环境容量总体评价及区划

   四 环境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一)该市未来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需求

    (二)该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思路

    (三)该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措施与建议

     1.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2.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3.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4.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提高土地承载力

     5.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区治理,分区建设

 第九章 港口城市经济发展规划

  第一节 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特征

   一 世界港口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港口的发展

    (二)近代港口的发展

    (三)现代港口的发展

     1.港口运输进入现代物流时代

     2.国际班轮公司进入全球承运人时代

     3.全球联营体纷纷形成

     4.航运企业参与港口的建设及经营

     5.港口的竞争集中体现在集装箱运输的竞争

     6.港口码头深水化、船舶大型化

     7.港口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

     8.港口投资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市场化

     9.港口竞争程度日益提高,港口间的合作令人关注

     10.港口普遍实行属地管理,先进港口采用“地主型”管理模式

   二 港口的发展规律

    (一)从港口的功能考察

    (二)从港口的建设内容考察

    (三)从港口的水深规模考察

    (四)从港口的运输内容考察

  第二节 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 港口城市经济发展需要考虑的因素

    (一)港口的特征

    (二)港口城市的产业优势

    (三)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四)区域经济目标取向

   二 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 对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确立适当的经济发展战略

    (二)改善经济运行的经营环境

    (三)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

    (四)港口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节 港口城市经济发展规划的内容

   一 当前我国港口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经济全球化的宏观经济背景

    (二)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三)周边地区临港产业的竞争态势

    (四)国际临港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1.以港口带动工业发展成为推进地区工业化的重要力量

     2.临港产业的发展以现代物流和多式联运为依托

     3.港口与腹地一体化发展成为临港产业布局的重要趋势

   二 港口城市经济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

    (一)正确处理港口开发与港口城市的关系

    (二)正确处理港口生产作业与居民生活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经济快速发展与文化社会发展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经济快速发展与合理规划用地的关系

   三 港口城市经济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四 编制港口城市经济发展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一)应坚持港口和城市实行统一规划

    (二)要重视城市交通通道的规划建设

    (三)坚持港口与工业区、贸易加工区的统一规划

    (四)港口城市的布局应向组团方向发展

    (五)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对港口的要求

    (六)考虑城市布局及环境对港口城市的要求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 案例背景

   二 规划编制的基本思路

   三 该省临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该省临港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1.临港农业

     2.临港钢铁业

     3.石化产业

     4.建材工业

     5.旅游产业

    (二)该省临港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所占比例较高且结构不合理

     2.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

     3.主要产业的行业集中度较低

     4.高新技术产业明显落后

     5.产业结构调整乏力

   四 该省临港产业发展总体构想

    (一)通过临港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工业化进程

    (二)强调因时制宜、适时调整,明确战略定位

    (三)协调港口发展与港口城市关系,以港兴城

   五 该省临港地区主导产业选择

    (一)现代港口物流业

    (二)临港石化产业

    (三)沿海地区冶金产业

    (四)沿海石油储备

    (五)临港建材产业

    (六)沿海地区旅游产业

    (七)临港现代农业

    (八)高新技术产业

 第十章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规划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特征

   一 资源型城市的定义

    (一)资源的含义

    (二)资源型城市的定义

   二 世界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

    (一)资源依赖性

    (二)城市发展的阶段性

    (三)经济结构趋同性

    (四)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

   三 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特征与规律

    (一)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同

    (二)能源类资源型城市占主导地位

    (三)呈现“中部集中、东西摆动”的空间演化格局

    (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持续发展将成为今后关注的焦点

  第二节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 部分城市资源面临耗竭,主导产业出现衰退现象

   二 企业规模相差悬殊,企业间条块分割严重

   三 服务业发展缓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四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加速

   五 城市空间结构松散,城市功能不够健全

  第三节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规划的内容

   一 资源型城市经济规划的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

    (二)政府引导原则

    (三)因地制宜原则

    (四)比较优势原则

    (五)环境保护原则

   二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规划的内容

    (一)建立资源开发的新机制

     1.实行资源的属地管理和有偿使用

     2.实施开放式的资源开发战略

    (二)大力发展资源替代产业,做出替代产业的发展规划

    (三)做好城镇体系规划,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1.完善城市功能,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2.抓好小城镇规划

    (四)做好资源型城镇布局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六)资源型城市的其他规划

     1.城市规划中的园林绿化

     2.城市规划中的道路交通

     3.城市规划中的建筑风格

     4.城市规划中的文化品位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 发展条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条件

     1.资源优势

     2.区位优势

     3.政策优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较为短缺,利用效率低

     2.企业基础较为薄弱,带动能力差

     3.对外开放水平低,区域协作能力较弱

     4.基础设施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

     5.产业链条短效益差,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6.科技教育总体落后,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7.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对资源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实施优势资源就地转化战略的必要性

    (一)实施优势资源就地转化战略是能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需要

    (二)实施优势资源就地转化战略是该地能源工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实施优势资源就地转化战略是该地区加快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实施优势资源就地转化战略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需要

    (五)实施优势资源就地转化战略是适应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

    (六)实施优势资源就地转化战略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三 该地区总体发展战略

    (一)基本原则

     1.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2.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实现优势资源就地转化

     3.坚持集约发展和谐发展,以城市化促进优势资源工业化

     4.坚持以主导产业为支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5.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发展思路

   四 发展目标与发展重点

    (一)发展目标

    (二)发展重点

     1.煤炭工业

     2.电力工业

     3.煤化工工业

     4.稀土工业

     5.冶金工业

     6.高新技术产业

   五 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资源开发现状与特点

     1.进入21世纪以来,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步伐逐渐加快

     2.注重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

    (二)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矿业结构不合理,矿业发展水平总体不高

     2.矿产资源粗放式开采,资源利用率低下

     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危及耕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保护

     4.部分基层官员法制意识淡漠,掠夺式开采造成巨额浪费

    (三)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对策

     1.强化规划调控、治理与监管

     2.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3.加快矿产资源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优势资源就地转化战略

     4.建立资源开发集群化竞争机制,提高整个行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5.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长效激励机制

     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对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力度

   六 保障措施与对策建议

    (一)加大投入和开发力度,继续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三)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缓解“瓶颈”制约

    (四)加快教育科技事业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五)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努力扩大向北开放

    (六)积极改进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

    (七)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创新

    (八)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资机制

    (九)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十)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十一章 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规划

  第一节 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特征

   一 老工业基地的内涵

   二 老工业基地的特征

    (一)工业发展较早,一般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及成立初期形成的

    (二)工业比重大、集中度高,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

    (三)生产规模大,科学技术发达,经济实力雄厚

    (四)交通方便、联系广泛,是我国重要的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

    (五)文化教育相对发达,是国家科学技术力量的重要基地

   三 老工业基地的分类

    (一)按形成时间,可以分为新中国成立前已经形成或已有基础的工业基地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工业基地

    (二)按形成原因,可以分为出于资源利用、经济效益考虑而建立的工业基地和出于政治、战略上考虑而建立的工业基地

    (三)按发挥功能,可分为综合性的工业重地和单一性的工业基地

    (四)按作用范围,可以分为全国性的工业基地和地区性的工业基地

    (五)按所在地域,可分为沿海工业基地和内地工业基地

  第二节 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相对衰退的主要因素

   一 企业历史负担沉重,经济缺乏活力

    (一)经营体制僵硬,老工业基地经济整体缺乏活力

    (二)国有大中型企业缺乏竞争活力,难以自我积累和自我改造

    (三)历史包袱过重,技改投资欠账太多积重难返

    (四)老工业基地企业债务过多,社会额外负担沉重

    (五)老工业基地企业负重很难奋进,无法直面市场经济挑战

   二 经营理念落后,发展政策严重滞后

    (一)传统体制束缚,经济机制僵化

    (二)经济结构滞后,对经济转型认识不足

    (三)思想意识落后,跟不上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

    (四)经济发展战略滞后,产业政策实施出现偏差

    (五)投资体制改革滞后,企业投资主体不到位

  第三节 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规划的内容

   一 目标

   二 模式

    (一)综合型模式

    (二)技术先导型模式

    (三)结构优化型模式

    (四)推老出新型模式

   三 老工业基地经济改造规划

    (一)加速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的路径设计

    (二)依靠科技进步和产业政策,推动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

     1.资金对策

     2.工业技术改造对策

     3.工业结构优化对策

     4.加快老工业基地内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 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长期稳定的战略目标和有效的具体措施

    2.组织结构单一,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市场缺乏活力

    3.产业结构多为原料型,名牌产品少,市场占有率低

    4.技术结构落后,创新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弱

    5.工业支撑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工业投入机制

    6.企业规模小,效益差

   二 发展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条件

     1.区位和交通优势

     2.产业基础优势

     3.丰富的资源优势

    (二)不利条件

     1.城镇化水平偏低

     2.周边地区竞争日趋激烈

     3.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4.劳动者受教育水平低

   三 老工业基地功能定位与总体思路

    (一)老工业基地功能定位

    (二)总体思路

     1.一个中心

     2.一条经济带

     3.三个工业园

     4.五大基地

     5.六大支柱产业

     6.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四 总体目标和时序安排

    (一)总体目标

    (二)时序安排

    (三)规划布局

     1.盘江作“经”

     2.国道为“纬”

     3.麒沾马一区两片三组团,打造珠江源现代工业城

   五 支柱产业选择和发展规划

    (一)选择该地区支柱产业

    (二)支柱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三)支柱产业发展规划目标

 第十二章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规划

  第一节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特征

   一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含义

   二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特点

    (一)经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较低,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

    (二)产业结构层次仍然较低,整体经济素质较差

    (三)对外开放步子较慢,外向型经济发展差距明显

    (四)城镇化水平较低,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较小

    (五)地方财政负担沉重,地方财政收入仍然紧张

  第二节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 地理环境与发展基础

    (一)地理环境

    (二)发展基础

    (三)基础设施

   二 资源供给与配置效率

    (一)资本供给

    (二)人力资本

    (三)资源配置效率

   三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政策

  第三节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一 战略指导思想

   二 战略目标

   三 开发的原则

    (一)坚持全面综合、系统开发的原则

    (二)内源与外源开发相结合,以内源为主的原则

    (三)因地制宜的原则

    (四)发挥比较优势与专业化原则

   四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的选择

    1.重点开发

    2.适度倾斜

    3.整体协调

    4.加快制度创新

    5.抓好市场法规的建设与完善工作

    6.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 案例背景

   二 实施生态移民及易地创业致富工程的重大意义

   三 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一)经济发展现状与生态现状

     1.水土流失严重

     2.森林覆盖率下降

     3.草地覆盖率降低

     4.自然灾害频繁

    (二)生态移民及易地创业致富工程的指导思想

    (三)生态移民及易地创业致富工程的基本方针

    (四)生态移民及易地创业致富工程的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的原则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

     3.坚持群众自愿、政府引导搬迁的原则

     4.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5.坚持统筹考虑、政策配套的原则

     6.坚持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

     7.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

     8.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

   四 主要目标、建设方案与实施计划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三)实施计划

   五 总体构想、重点项目布局与资金筹措

    (一)总体构想

     1.新建住房

     2.建设基本农田

     3.进行社会事业建设

     4.基础设施建设

    (二)集中易地安置与基本思路

     1.北部两江流域

     2.南部两江流域

    (三)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投资估算

     2.资金筹措

   六 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

    (一)配套政策

     1.土地政策

     2.山林政策

     3.户籍政策

     4.对口支援政策

    (二)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2.健全机构,保障服务效率

     3.做好项目实施规划,严格科学管理

     4.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逐步推开

当前正值“十二五”规划编制的高峰,改革规划编制方法,提高规划编制质量,加强规划科学性和指导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性和紧迫性。本书试图破解我国以往区域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系统总结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探讨区域规划编制的原则、依据、内容和数量分析预测的方法。结合规划实例,有重点地从经济空间、城镇发展、区域环境研究规划编制和完善方法;针对特定区域,如港口型城市、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和欠发达地区,提出有特色的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原则和编制方法。本书通过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手段,系统研究区域规划编制的理论与方法,对政府规划编制部门、专业规划编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区域规划研究部门以及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美〕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0。

[2]〔英〕P.霍尔:《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覃成林:《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原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4]刘小鹏:《区域经济分析与规划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5]王毓基:《区域规划系统工程》,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6]裴杭:《城镇规划原理与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7]裴中金、王勇:《小城镇发展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8]金红英:《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9]曾庆凯:《浅谈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要求》,《科技信息》2006年第1期。

[10]刘天齐:《区域环境规划方法指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11]金笙、刘冰、刘鑫:《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方法论》,《辽宁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2]傅朗:《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研究——以广东省为例》,《中国期刊网全国优秀硕博士论文》2003年第7期。

[13]周汉鹏:《浅析广州港口发展的制约因素》,《水路运输文摘》2003年第1期。

[14]吴颖高:《港口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国港口》2004年第2期。

[15]郭文彬:《中国主要沿海港口城市经济水平空间差异与发展建议》,《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

[16]彭震伟:《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17]朱祖石:《港口开发与港口城市规划》,《海洋与海岸带开发》1992年第1期。

[18]刘云刚:《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机制及其调控对策研究》,《中国期刊网全国优秀硕博士论文》2002年第7期。

[19]徐婷:《科学发展观视角下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硕士论文》,2006。

[20]刘玉宝:《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世界地理研究》2005年第4期。

[21]李忠红:《谈资源型城市规划的几个问题》,《山西建筑》2008年第4期。

[22]刘世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必须关注的几个因素》,《工业技术经济》2001年第2期。

[23]郑恩才、张涛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建设构想》,《北方论丛》2001年第5期。

[24]张沛:《区域规划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5]武廷海:《中国近现代区域规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6]周广生、渠丽萍:《农村区域规划与设计》,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