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74

我国G2C电子化政府评估模式之建构与验证图书

The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G2C E-government Evaluation Model in China

SSAPID:101-5112-1163-72
ISBN:978-7-5201-3905-2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利用德尔菲法(Delphi)构建了G2C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评比的专家指标,并进一步利用层级分析法(AHP)计算出指标的权重。接着整理文献中有关G2C网站评价的指标,通过调查问卷对四个城市的民众进行使用满意度调查,其调查结果与专家指标评价的结果一致。最后本研究针对满意度最佳的城市进行IPA矩阵分析,提出该城市当前在G2C人力资源专业网站上可继续维持的优点与亟须改进的相关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原学术文库·青年丛书
作 者: 程方
编 辑:王玉霞;徐崇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附录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一)电子化政务G2C的背景

   (二)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关系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增强公民参与电子政务的信心

   (二)提高我国政府G2C电子政务服务平台的建设水平

  三 研究对象

  四 研究创新点

  五 研究局限性

  六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七 研究特点

  八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国内外G2C发展状况及相关理论

  一 国内外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

   (一)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

    (1)韩国发展电子政务概况

    (2)美国电子政务发展概况

    (3)英国电子政务发展概况

    (4)新加坡电子政务发展概况

   (二)国外研究综述

    (1)国外电子政务G2C的发展历程及特色

    (2)电子政务服务的作用和影响因素

    (3)电子政府服务管理方面

    (4)电子政务的服务传递

    (5)实证研究

   (三)国内电子政务文献综述

   (四)国内外电子政务研究比较

  二 电子政务的理论

   (一)电子政务的含义

   (二)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府的区别

   (三)电子政务的内容

   (四)电子政务的作用

   (五)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

  三 政府门户网站G2C概述

   (一)政府门户网站G2C的概念与内涵

   (二)政府门户网站G2C的功能

    (1)信息发布功能

    (2)信息整合功能

    (3)在线服务功能

    (4)互动交流功能

    (5)交易功能

   (三)政府门户网站G2C与电子政务的关系

  四 公众与政府网站G2C的关系

   (一)G2C电子政务下客户需求的定义分析

   (二)G2C电子政务公众及客户需求的广度与深度分析

   (三)电子政务G2C与公众需求的关系分析

   (四)电子政务G2C的定义及优势

  五 政府与公众沟通的理论基础

   (一)政府与公众沟通的历史背景和理论研究

   (二)政府与公众的范围界定

   (三)政府与公众沟通的必要性

   (四)公众参与的原则

  六 政府网站的一般沟通模式

   (一)以网站为平台促进政府与公众沟通的相关研究

   (二)政府网站信息公开

   (三)基于网站的公众参与

    (1)领导信箱

    (2)网上调查

    (3)BBS论坛

  七 服务质量

   (一)服务质量的含义

   (二)电子政务服务的含义及特征

   (三)电子政务服务涉及四层模型

    (1)理论基础

    (2)相关概念

     ①边界范围

     ②应用目标

     ③服务对象

     ④技术手段

    (3)服务内容

    (4)提供方法

     ①绩效评估方法

     ②服务管理方法

     ③服务规划方法

     ④服务提供机制

  八 电子政务G2C公众满意度相关理论

   (一)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提升策略

   (二)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测评的现状

  九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G2C电子化政府评估模式的研究方法及理论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一)文献调研

   (二)网站内容分析法

   (三)德尔菲法

   (四)层次分析法

   (五)问卷调查法

   (六)统计学分析法

    (1)统计分析方法

    (2)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3)信度分析的方法

    (4)相关性分析方法

    (5)因子分析方法

    (6)回归分析方法

  二 问卷收集的方法

   (一)面访问卷调查法

   (二)电子问卷调查法

  三 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的可靠性检验

   (一)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1)内在信度分析

    (2)外在信度分析

   (二)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1)单项与总和相关效度分析方法

    (2)准则效度分析方法

    (3)结构效度分析方法

   (三)信度与效度关系

  四 本章的测评框架构建

  五 本章的研究假设

  六 研究设计

   (一)变量定义与测量

   (二)政府网站质量测评

   (三)感知质量测量

   (四)调查问卷构成

  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四个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G2C电子化政府的比较研究

  一 专家访谈整理

  二 专家访谈指标提炼

   (一)通过专家的访谈进行指标提炼

   (二)访谈总结

  三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一)层次分析法介绍

   (二)专家AHP指标分析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2)判断矩阵的构设

    (3)权重计算

    (4)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和误差分析

    (5)组合权重计算

  四 AHP指标权重计算

   (一)一级指标对总目标层的权重计算

   (二)二级指标层对一级指标层的权重计算

  五 AHP实证部分

   (一)一级指标对总目标层权重计算

   (二)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权重计算

   (三)专家满意度评比

  六 公众满意度数据分析

   (一)问卷前测

   (二)描述性分析

    1.人口统计描述性分析

    2.信度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2)效度分析

   (三)单因子方差分析

    1.信息有用性民众满意度统计分析

    2.技术适用性民众满意度统计分析

    3.隐私/安全性民众满意度统计分析

    4.用户导向性民众满意度统计分析

    5.交易透明性民众满意度统计分析

    6.响应性民众满意度统计分析

    7.总平均满意度统计分析

   (四)满意度对比

   (五)网页实证分析

    1.ZK市与C市相关网站网页对比

     (1)公告公示方面

     (2)公众交流方面

     (3)相关链接方面

    2.ZK市与B市相关网页对比

     (1)政府信息公开页面

     (2)业务专栏方面

   (六)公众对ZK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满意度的交叉分析

    1.性别与维度之间的交叉分析

     (1)性别与信息有用性的交叉分析

     (2)性别与技术适用性交叉分析

     (3)性别与隐私/安全的交叉分析

    2.年龄与各维度之间的交叉分析

     (1)年龄与隐私/安全性的交叉分析

     (2)年龄与用户导向性的交叉分析

     (3)年龄与技术适用性的交叉分析

     (4)年龄与响应性的交叉分析

    3.受教育程度与各维度之间的交叉分析

     (1)受教育程度与信息有用性之间的交叉分析

     (2)受教育程度与技术适用性之间的交叉分析

     (3)受教育程度与交易透明性之间的交叉分析

     (4)受教育程度与响应性之间的交叉分析

    4.职业与各维度之间的交叉分析

     (1)职业与信息有用性之间的交叉分析

     (2)职业与用户导向性之间的交叉分析

     (3)职业与隐私、安全性之间的交叉分析

     (4)职业与交易透明性之间的交叉分析

    5.使用政府网络频率与各维度之间的交叉分析

     (1)使用政府网站频率与技术适用性之间的交叉分析

     (2)使用政府网站频率与隐私/安全性之间的交叉分析

     (3)使用政府网站频率与交易透明性之间的交叉分析

     (4)使用政府网站频率与响应性之间的交叉分析

    6.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使用政府网站频率与整体满意度交叉分析

     (1)性别与整体满意度交叉分析

     (2)年龄与整体满意度交叉分析

     (3)受教育程度与整体满意度交叉分析

     (4)职业与整体满意度交叉分析

     (5)使用政府网站频率与整体满意度交叉分析

  七 重要度绩效分析

   (一)重要度绩效分析法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八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G2C电子化政府评估模式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成果

  三 研究建议

   (一)信息有用性方面

   (二)技术适用性方面

   (三)隐私/安全方面

   (四)响应性互动方面

   (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宣传工作

    (1)制作宣传单或小册子

    (2)通过平面媒体及电视媒体加以宣传

    (3)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多元化的营销策略

  四 研究不足

  五 后续研究

  六 结语

本书首先利用德尔菲法(Delphi)构建了G2C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评比的专家指标,并进一步利用层级分析法(AHP)计算出指标的权重。接着整理文献中有关G2C网站评价的指标,通过调查问卷对四个城市的民众进行使用满意度调查,其调查结果与专家指标评价的结果一致。最后本研究针对满意度最佳的城市进行IPA矩阵分析,提出该城市当前在G2C人力资源专业网站上可继续维持的优点与亟须改进的相关建议。本书在G2C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评价指标的建立上发现,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办事服务指南是最受用户关注的三个指标。此外在公众满意度的调查中,用户导向性、响应性、隐私/安全性是满意度较高的指标。其中,四个城市的公众对信息有用性普遍不满意,响应性普遍获得较高的满意度。

安祥茜:《基于RFM模型的C2C环境下顾客价值识别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白学英:《基于技术接受视角的政府门户网站公众满意度调查研究》,《2016智能城市与信息化建设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Ⅲ》,2016。

白云笑:《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模式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才世杰、夏义堃:《发达国家开放政府数据战略的比较分析》,《电子政务》2015年第7期。

蔡晶波:《政府网站的服务性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蔡立辉:《解读当前电子政务发展新形势》,《信息化建设》2008年第11期。

蔡贤涛:《基于Struts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曾星媛:《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研究》,《情报探索》2007年第7期。

陈纪君:《台湾地方政府入口网站课责机制与成效之研究》,国立台北大学未出版博士论文,2013。

陈春梅:《基于SERVQUAL5+3模型和层次分析法的供电服务质量综合评价与分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第10期。

陈果:《服务型政府构建中的电子政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陈立松:《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信息系统工程》2011年第3期。

陈明亮:《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和政府流程再造探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陈明亮、徐继升:《政府电子服务使用意向决定因素实证研究——以企业网上纳税系统为例》,《管理工程学报》2008年第4期。

陈珍怀:《基于IPA分析法的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模型——以成都市为例》,《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3期。

陈争艳:《以在线办事与公众参与为核心建设政府网站》,《电子政务》2007年第12 期。

程倩:《论政府信任关系的历史类型》,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程文彬:《数字化城市小区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程溪苹、孙虎:《基于IPA方法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游客满意度分析——以韩城市为例》,《资源科学》2012年第7期。

池嘉楣:《政府网站的公众满意度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崔建:《公众参与司法理性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党秀云、张晓:《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1期。

邓崧:《电子政务价值评估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邓文、林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与问题研究》,《科技广场》第2011年第4期。

丁煌、杨显宇:《基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层次的满意度模型——来自企业(G2B)的资料》,《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丁娜、王坚等:《中国科研项目后评估发展现状》,《科技信息》2010年第33期。

丁乃鹏、卫严喜:《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发展对中国的启示》,《电子政务》2011年第10期。

丁锐、胡广伟:《政府业务整合水平对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的影响》,《情报杂志》2013年第7期。

丁璇、杨婷婷:《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网络结构和运行机制》,《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董新宇:《电子政务如何影响公众信任》,《电子政务》2011年第9期。

冯海荣:《论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关系》,《中国电子商务》,2013年第1期。

高瞻:《世界电子政府现状》,《国际研究参考》2002年第3期。

龚立群、高琳等:《网络环境下协同政务的影响因素研究》,《电子政务》2011年第7期。

顾朝林、李满春:《“数字城市”研究漫谈》,《城市规划学刊》1999年第5期。

顾平安:《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发展趋势》,《新重庆》2016年第7期。

郭俊华:《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12期第34-37页。

郭俊华:《公众接受政府门户网站的影响因素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48-56页。

郭念东、夏勇等:《电子政务应用项目绩效评估研究》,《电子政务》2008年第3期。

郭威、朱珂、吴毅涛、肖二宁、吕平、宋克:《基于钟型函数的基本信度指派生成方法》,《电子学报》2016年第4期第926-932页。

郝军龙、贾文彤等:《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政策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何国臣、张延安:《政务公开研究论纲》,《行政与法》2000年第3期。

何建祥:《浅谈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学与财富》,2011年第5期。

何娇娇:《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相关问题的研究》,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何振:《试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政府主导模式》,《档案学研究》2010年第3期。

何振、唐荣林等:《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功能的定位与实现》,《电子政务》2006年第9期第65-70页。

侯卫真:《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00。

胡冲、贺梦肖等:《服务型政府建设视野下我国G2C电子政务现状分析》,《商》2015年第3期。

胡大平、陶飞:《电子政务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6期。

胡广伟、潘文文等:《电子政务服务、内容及其规划方法》,《电子政务》2010年第9期。

胡广伟、潘文文等:《电子政务服务及其应用层次模型探讨》,《情报杂志》,2010年第3期。

胡广伟、仲伟俊:《政府网站建设水平调查和分析方法研究》,《情报学报》2004年第4期。

胡杰:《基于发达国家经验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华人时刊(旬刊)》2013年第2期。

胡泽浩:《漯河市电子政务发展问题刍议》,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黄氏玉簪:《越南平定省电子政务建设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季金奎:《中国电子政务领导干部知识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贾岷峰:《浅析电子政务环境下的公众参与》,《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7期。

简·莱恩、赵成根:《新公共管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姜晓秋、陈德权:《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信任及其理论探究》,《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4期。

蒋录、吴瑞明等:《电子政务服务质量管理思路研究》,《情报科学》,2006年第2期。

焦树锋:《AHP法中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的算法及MATLAB实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45-47页。

金雪妹、王铭:《美国在电子政务中实施CRM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城市管理与科技》2006年第1期。

金元欢、王建宇:《电子政务:现状与前景》,《信息化建设》2001年第3期。

靳洪俊:《用户接受移动政务影响因素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靳永翥:《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康兵义、李娅等:《基于区间数的基本概率指派生成方法及应用》,《电子学报》2012年第6期。

孔凡华:《辽宁省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雷茜:《城市小区建设中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构》,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李春晓:《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关系初探》,《价值工程》2012年第15期。

李春燕:《基于ACSI模型的A寿险公司顾客满意度评价》,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李广干:《论电子政务的法治职能——中国电子政务法律框架的逻辑结构与构建》,《电子政务》2012年第5期。

李海涛:《政府门户网站公众满意度测评模型的实证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14年第1期。

李虹来:《电子政务服务对政府信任影响的实证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李佳家:《电子政务与和谐公共治理的关系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李建国:《国外电子政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当代秘书》2003年第6期。

李杰:《BOT模式的政府信息化项目风险防控研究》,北京邮电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

李靖华:《电子政府公众服务的机制分析》,《科研管理》2003年第4期。

李林:《电子政务还是电子政府?》,《电子商务》2003年第4期。

李鸣:《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综述》,《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李世收、胡广伟等:《电子政务服务内容规划方法研究》,《情报科学》2009年第3期。

李天龙:《新媒介环境下内容创作型人才培养的思考》,《现代企业教育》2013年第16期。

李婷婷:《公共服务导向下的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李文贞:《基于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建设》,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李锡钦:《结构方程模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李阳晖、罗贤春:《国外电子政务服务研究综述》,《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第4期。

李颖、徐博艺:《中国文化下的电子政务门户用户接受度分析》,《情报科学》2007年第8期。

李永刚:《“电子化政府”的理念与现实》,《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第11期。

连伯文:《基于动态网页技术的广州市公安局门户网站的设计与实现》,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连成叶:《论基于电子政务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梁博:《浅析电子政务发展模式》,《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9期。

刘宝润:《对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概念的理解和关系比较》,《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年第4期。

刘芳:《政府门户网站的服务质量评价》,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刘皓:《公众参与型电子政务研究》,《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刘红丽:《基于用户视角的政府网站质量测评实证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刘洪璐、张真继等:《电子政务系统概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刘洪武:《吉林省电子政务知识管理构建模式及方案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刘华、温建荣:《对“新公共管理”理念下电子化政府的思考》,《当代经理人》2005第4期。

刘建徽、周志波:《整体政府视阈下“互联网+税务”发展研究——基于发达国家电子税务局建设的比较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15年第11期。

刘金荣:《地方政府门户网站公众接受度及推进策略实证研究》,《情报杂志》2011年第4期。

刘奎汝:《电子政务公众接受度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电子商务》2013年第12期。

刘丽霞:《信息化背景下的政府管理模式转型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刘腾红、刘荣辉、赵鹏:《电子政务系统评价方法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年第3期。

刘小燕:《政府形象传播的理论框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刘学然:《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与指导实务全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刘燕:《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测评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刘一剑:《虚拟团队信息共享质量研究》,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刘瑛:《以用户为中心构建政府网站》,《信息化建设》2013年第9期。

刘颖:《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现状与预测》,《当代通信》2005年第2期。

刘渊、邓红军等:《政府门户网站服务质量与内外部用户再使用意愿研究——以杭州市政府门户网站为例》,《情报学报》2008年第6期。

刘渊、魏芳芳等:《用户使用视角的政府门户网站效用及影响因素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09年第4期。

陆敬筠、仲伟俊等:《电子公共服务公众参与度的实证分析》,《情报科学》2008年第2期。

罗峰:《电子政府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吕萌、孙向媛等:《政府与公众沟通的现状与路径的实证研究》,《南北桥》2008年第12期。

马家宽、王亚沙等:《电子政务需方参与活动对项目绩效的影响分析》,《软件学报》2012年第10期。

马凯煌:《电子政务公众感知价值及满意度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马庆钰:《公共服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马腾:《甘肃省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迈克尔.A.希特、R.杜安·爱尔兰、罗伯特·E.霍斯基森:《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孟庆国、李晓方:《电子政务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基于系统工程建设的视角》,《行政论坛》2013年第2期。

牛文博:《陕西省电子政务网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新西部月刊》2009年第6期。

彭熙、彭瑶:《论信息时代的电子政务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彭宗政:《协同电子政务模式研究》,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蒲忠:《公众参与视角下的质监部门网站建设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强月新、张明新:《“互动性”理论观照下的我国政府网站建设》,《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3期。

邱丽梅:《面向公共服务的协同电子政务构建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曲成义:《电子政务面临的挑战》,《信息化建设》2001年第11期。

芮国强、宋典:《电子政务与政府信任的关系研究——以公民满意度为中介变量》,《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沈渭智:《甘肃省政府办公厅电子政务建设问题、对策及启示》,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史达:《辽宁省电子政务绩效测评——基于公众满意视角的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5期。

史建玲:《政府门户网站的功能及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年第10期。

宋昊:《公众使用视角的电子政府门户网站服务质量与满意度研究——以杭州为例》,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宋建辉:《农业电子政务应用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宋军:《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理论探索》2003年第3期。

苏玉娥:《建设电子政务 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孙宝文、王天梅等:《面向公共服务的国外电子政务研究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孙宇:《构建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子政务体系:理论逻辑和实践指向》,《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11期。

覃冠华:《肇庆市G2C电子政务发展研究策略》,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唐协平:《面向社会公众的电子政务最终服务需求识别与管理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田海玲:《G2C电子政务门户网站可用性研究》,大连海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汪锦军:《构建公共服务的协同机制:一个界定性框架》,《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1期。

汪向东:《我国电子政务的进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电子政务》2009年第7期。

汪玉凯:《走向2008——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回顾与展望》,《电子政务》2007年第12期。

王安耕:《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电子政务》2008年第12期。

王冬瑜:《重庆交通电子政务协同管理发展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王芳、赖茂生:《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电子政务》2009年第8期。

王芳、王小丽:《基于电子政务的信息公开服务》,《图书情报工作》2006年第8期。

王海忠:《顾客满意度调查的几个问题》,《人口与发展》1998年第6期。

王欢喜、王正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人间》2015年第15期。

王浣尘:《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走进信息时代的电子政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王辉霞:《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法治探析》,《商业研究》2012年第4期。

王立华、苗婷:《农民对电子政务服务的采纳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陕西省西安市农民的调查资料》,《当代经济科学》2012年第6期。

王连伟:《电子政府信任:数字化时代政府信任的2.0版本》,《电子政务》2015年第10期。

王梅:《电子政务对传统政务的影响》,《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4年第4期。

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

王铭:《论英国电子政务的“平民化”色彩》,《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王铭、蒋卫荣:《析电子政务的功能层面及发展程度——兼论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的关系》,《档案学研究》2005年第2期。

王娜:《电子政务服务的用户满意度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王强、韩志明:《和谐社会中的政府信任及其建构途径》,《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王松:《驱动因素对顾客忠诚度的作用机制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王婷、蒋婉洁等:《政府组织管理因素对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的影响及启示》,《电子政务》2010年第9期。

王锡锌:《行政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实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王晓瑞:《基于门户网站的政府与公众沟通模式研究——以成都市人社局网站改版为例》,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王艳辉、徐歌等:《政治关系、社会信任与民企债券融资——基于上市公司微观资料的实证研究》,《产业经济评论》2016年第1期。

王益民:《从〈联合国2014年电子政务调查报告〉看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电子政务》2014年第9期。

王志远:《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魏宗雷:《美国的危机管理机制》,《国际研究参考》2002年11期。

文成林、周哲等:《一种新的广义梯形模糊数相似性度量方法及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电子学报》2011年第s1期。

吴爱明、崔晶、祁光华:《运用电子政务推进市县政府集中办公》,《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5期。

吴江:《推行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吴江、徐波等:《中国电子政务——进行中的对策 轨迹参照——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政务》2004年第2期。

吴绍辉:《我国互联网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吴天有:《宁夏电子政务发展策略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吴云:《电子政务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研究及其应用》,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肖微、卢爱华:《我国政府网站公共服务的现状分析与优化路径》,《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第4期。

谢雪玲:《G2C电子政务的客户需求及服务有效性研究——基于卡诺模型的视角》,《中外企业家》2013年第11期。

辛刚:《国内外电子政务可视化对比研究——基于CSSCI和WOS的科学知识图谱》,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忻奕:《电子政务环境下提升我国行政决策质量的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IUD领导决策数据分析中心:《信息化重大工程分地区数据要报》,《领导决策信息》2016年第20期。

徐强:《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证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徐晓林:《电子政务导论》,武汉出版社,2002。

徐晓林、李卫东:《电子政务成熟度评价的四个基本维度》,《电子政务》2007年第8期。

许春蕾:《公众参与政府预算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许跃军:《政府网站与绩效评估》,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闫芳:《浅析我国电子政务及其发展对策》,《学理论》2013年第14期。

颜端武、丁晟春:《电子政务网站的规划与实施》,《电子政务》,2005年第Z5期。

杨兵:《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服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11。

杨道玲、于施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要素研究》,《情报科学》2009年第6期。

杨光:《网络强国战略对电子政务发展提出新要求》,《计算机与网络》2014年第16期。

杨国栋:《论电子政务建设的政府基础》,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杨虹:《ICTs下政府微博沟通的功能与限度》,西南大学硕士学问论文,2012。

杨华:《易宠科技有限公司客户满意度调查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杨清华:《协同治理与公民参与的逻辑同构与实现理路》,《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杨小峰:《政府门户网站的公众接受模型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杨秀丹、刘立静等:《基于公众满意度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研究》,《情报科学》2008年第9期。

杨云飞:《翠月湖镇政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蚁金瑶、姚树桥等:《TAS-20中文版的信度、效度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第11期。

殷感谢、陈国青:《电子商务与政府信息化建设——政府网站比较研究》,《计算机系统应用》2002年第2期。

尹怀琼:《基于CRM-BSC的政府门户网站G2B综合评价研究》,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尤建新、蔡三发等:《城市管理中公众参与问题分析》,《上海管理科学》2003年第4期。

于凯峰:《高校发展中电子政务重要性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4年第3期。

余醒:《电子政务如何转型——访〈我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研究报告〉课题组周黎安博士》,《中国电子商务》2003年第17期。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袁艺、林生:《浅谈政府门户网站网页设计要点》,《信息化建设》2008年第10期。

张成福、唐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研究与中国战略》,《探索》2004年第2期。

张岱:《天津市和平区新型电子政府模型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张晶晶,《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S1期。

张景颇、李杰、刘文学:《借鉴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市电子政务经验积极推进和规范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第八届中国标准化论坛会议论文,2011。

张军军:《基于胜任力的武警部队支队(团)主官考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

张礼建、张敏:《浅谈电子政务的无缝隙再造》,《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年第11期。

张李义、赵雪芹:《浅谈政府网站的信息资源整合》,《情报探索》2005年第5期。

张前锋:《电子政务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张少彤、张楠等:《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工作的回顾与思考》,《电子政务》2016年第2期。

张威:《基于模糊积分的政府信息公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青岛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张向宏:《服务型政府与政府网站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张尧:《基于结构方程的地方政府G2C电子化公共服务满意度研究》,云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赵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研究——以江苏为例》,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赵国洪:《我国电子政务研究趋势探究——一项基于期刊资料的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2期。

赵岚:《我国G2C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赵岚、金敏力:《我国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电子世界》2014年第12期。

赵强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创新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赵爽:《建设电子政府推动政府管理创新》,中共中央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03。

赵向异:《我国政府网络平台持续使用的因素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赵雪:《公共服务导向下的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及分析——以河南六市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郑丽坤:《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整体网民发展状况——〈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上)〉》,《互联网天地》2013年第1期。

周斌:《面向公众服务的电子政务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周宏仁:《电子政务 全球透视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网络与信息》2002年第6期。

周玉建:《信息安全对推进电子政务发展影响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9期。

朱莉:《试论信息化时代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若干问题》,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庄子民:《政府门户网站公众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邹婧祎:《我国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关系研究》,《天津科技》2015年第4期。

邹凯:《社区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陈亚林、王俊平:《天津滨海新区政府网站公民使用情况调查》,《图书情报工作》2008年第8期。

Aichholzer. G,Service Take-Up and Impacts of E-Government in Austria.(paper presented at the Electronic Government:International Conference,Egov 2005,Copenhagen,Denmark,August 22-26,2005).

Aladwani,A. M.,and Palvia,P. C.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an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user-perceived web quality,” Information & Management,39(39),(2002):467-476.

Andersen,K. V.,and Henriksen,H. Z,“E-government maturity models:Extension of the Layne and Lee model,”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3(2),(2006):236-248.

Barnes,S. J.,and Vidgen,R. T,“Technology socialness and Web site satisfaction,”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89,(2014):12-25.

Birgelen,V. M.,Ruyter,D. K.,Jong,D. A,and Wetzels,M,“Customer evaluations of after-sales service contact mode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national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19(1),(2002):43-64.

Brown,M. M,“Understanding E-Government Benefits:An Examination of Leading-Edge Local Governments,” Th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37(2),(2007):178-197.

Chadwick,A.,and May,C,“Interaction between States and Citizens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e-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Britain,and the European Union,” Governance,16(2),(2003):271-300.

Chautard,P.,Guiraud,J. P.,Galzy,P.,Chautard,P.,Guiraud,J. P.,and Galzy,P,“How to measure service quality & customer satisfaction,”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28(3),(2008):245-55.

Christensen,T,and L?greid,P,“Trust in Government: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ervice Satisfaction,Political Factors,and Demography,” Public Performance & Management Review,28(4),(2004):679-690.

Eifert,M.,Girot,C.,Groothuis,M.,Prins,C,“Taking Administrative Law to the Digital Era,” Duke Law Journal,63(8),(2001);1626-1633.

Esteves,J.,and Joseph,R. C,“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for the assessment of eGovernment project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5(1),(2008):118-132.

Evans,D.,and Yen,D. C,“E-Government:Evolving relationship of citizens and government,domestic,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3(2),(2006):207-235.

Fountain,J,“Bureaucratic Reform and E-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07,(2007).

Fu,J. R.,Farn,C. K.,and Chao,W. P,“Acceptance of electronic tax filing:A study of taxpayer intention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43(1),(2006):109-126.

Ho,T. K,“Reinventing Local Governments and the E-Government Initiativ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2(4),(2002):434-444.

Indihar Stemberger,M.,and Jaklic,J,“Towards E-government by business process change—A methodology for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7(4),(2007):221-232.

Kim,S.,and Lee,H,“Organizational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sharing capabilities in e-government:an empirical study,”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Government Research,(3035),(2004):99.

Kim T.H.,Im K.H.,and Park S.C,“Intelligent Measuring and Improving Model for Customer Satisfaction Level in e-Government,” in Wimmer M.A.,Traunmüller R.,Gr?nlund ?.,Andersen K.V. (eds)Electronic Government. EGOV 2005.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3591)( Springer,Berlin,Heidelberg,2005)

Kunstelj,M.,Juki?,T.,& Vintar,M,“Analysing the Demand Side of E-Government:What Can We Learn From Slovenian Users?” in Wimmer M.A.,Scholl J.,Gr?nlund ?. (eds)Electronic Government. EGOV 2007.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4656)(Springer,Berlin,Heidelberg,2007),pp 305-317.

Lee,M. K. O.,& Turban,E,“A Trust Model for Consumer Internet Shopp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6(1),(2001):75-91.

Liu,C.,Arnett,K. P.,Capella,L. M.,& Beatty,R. C,“Web sites of the Fortune 500 companies:Facing customers through home page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31(6),(1997):335-345.

Moon,M. J,“Can IT help government to restore public trust?Declining public trust and potential prospects of IT in the public sector,” the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5),(2004):134.1

Norris,D. F.,and Moon,M. J,“Advancing E-Government at the Grassroots:Tortoise or Har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5(1),(2005):64-75.

Pardo,J. A,“A preliminary test in classification and probabilities of misclassification,” Statistics,39(3),(2005):183-205.

Pardo,T. A.,Ramon,J.,Garcia,G.,and Luna-Reyes,L. F,“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and Cross-Boundary Information Sharing:Envisioning a Networked and IT-Enabled Public Administration(Paper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Minnowbrook III Conference,Lake Placid,New York,September 5-7,2008).

Parent,M.,Vandebeek,C. A.,and Gemino,A. C,“Building Citizen Trust through e-Government,”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2 (4),(2004):720-736.

Peristeras,V.,Mentzas,G.,Tarabanis,K. A.,and Abecker,A,“Transforming E-government and E-participation through IT,”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24(5),(2009):14-19.

Perkins,W. S,“Measuring customer satisfaction:A comparison of buyer,distributor,and salesforce perceptions of competing products,”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2(3),(1993):247-254.

Pijpers,G. G,“Senior government executives’ use of the internet:A Bruneian scenario,”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23(3),(2004):197-210.

Rocheleau,B.,and Wu,L,“Public Versus Private Information Systems Do they Differ in Important Ways?A Review and Empirical Test. Th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32(4),(2002):379-397.

Salahuddin,M.,and Rusli,A,“INFORMATION SYSTEMS PLANNING FOR E-GOVERNMENT IN INDONESIA,” Long Range Planning,24(5),(2005):41-58.

Stibbe,M.,“E-government security,” Infosecurity Today,2(3),(2005):8-10.

Stowers,G. N. L.(2001). Commerce Comes to Government on the Desktop:E-Commerce Applications in the Public Sector.

Tan,Y. H.,& Thoen,W.(2000). Toward a Generic Model of Trust for Electronic Commer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5(2),61-74.

Venkatesh,V.,and Davis,F. D,“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 Management Science,46(2),(2000):186-204.

Wang,L.,Bretschneider,S.,& Gant,J,Evaluating Web-Based E-Government Services with a Citizen-Centric Approach(paper presented at the 38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HICSS),Big Island,HI,USA,2005)pp. 129b.

Welch,E. W.,and Pandey,S. K,“E-Government and Bureaucracy: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ntranet Implementation and its Effect on Red Tap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 Theory,17(3),(2007):379-404.

Wimmer,M. A,“A European perspective towards online one-stop government:the eGOV project,”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 Applications,1(1),(2002):92-103.

Yang,T. M.,Zheng,L.,and Pardo,T,“The boundaries of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integration:a case study in Taiwan e-government,”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9 (S1),(2010):S51-S60.

Yoo,B.,and Donthu,N,Developing a Scale to Measure the Perceived Quality of an Internet Shopping SitePQISS)(Berlin:Springer,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5).

Zeithaml,& ValarieA,Services marketing:integrating customer focus across the firm/-4th ed(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