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2

中国非营利评论第十二卷 2013 NO.2图书

China No Profit Review Vol.12 2013 No.2

SSAPID:101-5102-7930-81
ISBN:978-7-5097-5099-5
DOI:
ISSN:

[内容简介] 2013年3月两会期间,《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通过,期待已久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包括现行行政法规修改和新法律起草的社会组织立法工作正在加紧进行。社会组织立法,至少应考虑行政法规、专门法及基本法、作为宪法基本权利的结社权法律化三个层面的问题。本刊积极配合,先后举行了三次专题学术沙龙,就这三个层面的立法问题邀集相关专家展开讨论,本期主题研讨即以次为基础。希望这些讨论和建言能够推动中央有关部门正在加紧进行的社会组织立法工作,也希望相关部门在立法工作中能够贯彻改革的理念,更加开放,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使这一轮我国社会组织的立法能够尽可能超前一些,全面一些,完善一些。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王名
编 辑:宋昱;关晶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4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中国非营利评论》征订单

 编委会

 稿约

 来稿体例

 主题研讨:社会组织立法

  “结社权法律化与社会组织立法系列沙龙”主编按语

  社会组织三大条例如何修改*

   社会组织三大条例修改的背景

   三大条例修改的必要性

   三大条例修改各有各的难度

   三大条例修改面临的基本问题

   与社会组织打交道的政府机构

   从政社分开开始谈三大条例修改

   法律修改如何确保社会组织成为真正独立的主体

   关于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构建

  社会组织基本法的立法思路*

   社会组织基本法的性质

   社会组织基本法的目标

   社会组织基本法的立法技术

   社会组织基本法的内容

   社会组织基本法的五个关键词

   社会组织基本法立法必要性与可行性

   社会组织基本法怎么能制定

  结社权法律化的现实路径*

   结社立法的四大问题

   结社法的中国意义

   结社立法的原则

   结社权法律化的两个问题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一 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与症结

    (一)发展历程

    (二)症结

   二 改革、创新与完善

    (一)由双重走向统一

    (二)三大管理部门的各司其职与协同配合

    (三)转移政府职能

    (四)鼓励慈善事业的发展

    (五)广东的经验与创新

    (六)扫除法律的盲点

   三 社会组织分类的再思考

   四 社会组织是把双刃剑

  国家与社会关系重构下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

   一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的背景

   二 双重管理体制的生成路径

   三 双重管理体制的负面效应:甄别及选择

   四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路径

   五 地方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趋势

   结语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结社规制的选择:陈金罗访谈录

   一 《结社法》(草案)起草的背景与过程

   二 《结社法》草案的主要内容与争议

   三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制定

   四 社会团体管理司的成立

 论文

  民非组织发展因素分析:关于政府作用的讨论*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二 数据、变量和假设

   三 经验分析

    (一)描述分析

    (二)比较分析

    (三)回归分析

     1.政府支持对民非注册资金规模的影响

     2.政府支持对民非组织人才队伍规模的影响

     3.政府支持对民非人才队伍素质的影响

   四 研究结论与若干思考

    (一)研究结论

    (二)若干思考:大政府现实背景下的民非发展路径

     1.依赖与自治:民非发展中的政府角色

     2.民非独立发展的方向:社会人文环境的支撑

     3.改革的路径:政府与民非的行为调整战略

 案例

  中国公募基金会名人专项基金合作模式探讨

   引言

   一 专项基金是中国公募基金会与名人合作的创新模式

    (一)中国公募基金会与名人合作的模式

     1.活动参与

     2.慈善代言

     3.项目合作

    (二)专项基金发展现状及其法律环境

     1.专项基金的发展现状

     2.专项基金的管理规范

    (三)名人专项基金合作模式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提升机构的品牌效应

     2.有利于整合募款资源

     3.有利于促进名人的积极参与

     4.有利于达成公益目标和名人意向的协调统一

   二 红基会的名人专项基金及其管理模式

    (一)红基会及其专项基金概况

    (二)专项基金的设立类型及管理方式

   三 红基会名人专项基金的合作模式比较

    (一)名人专项基金的三种合作模式

     1.主导型合作模式——玉米爱心基金

     2.参与型合作模式——嫣然天使基金

     3.代管型合作模式——阳光文化基金

    (二)三种合作模式间的对比

    (三)名人专项基金合作模式的薄弱环节

     1.名人效应易使专项基金受外界负面因素干扰

     2.报批流程的繁琐易引起合作方不满

     3.管理规范的欠缺易影响专项基金稳定发展

   四 总结与讨论

    (一)红基会名人专项基金合作模式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红基会名人专项基金的合作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从名人专项基金的合作模式到公益生态链的形成

  导师志愿者:社会企业家群的引擎

   引言

   一 导师志愿者推动公益价值链的市场化延伸

    (一)公益价值链的前端创新——构建培训筛选体系

     1.导师志愿者能敏锐地发现问题

     2.导师志愿者整合了相关培训资源

     3.导师志愿者在培训中起到主导作用

    (二)公益价值链的中端创新——导入ISO9001

    (三)公益价值链的后端创新——创办社会企业

   二 导师志愿者精神及其身份转换

    (一)导师志愿者的企业家精神

    (二)导师志愿者的志愿精神

     1.平等

     2.自由

     3.开放

     4.互爱

    (三)导师志愿者的社会企业家精神

   三 导师志愿者是社会企业家群的引擎

  小步快走、增量改革

   一 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历程概况

    (一)启动恢复阶段(1978~1982年)

    (二)探索起步阶段(1983~1992年)

    (三)成长转型阶段(1993~2003年)

    (四)改革加速阶段(2004~2013年)

   二 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

    (一)以行业协会民间化入手,开始第一个“小步”

    (二)行业协会直接登记,实现第二个“小步”

    (三)扩大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范围,迈出第三个“小步”

    (四)三个小步迈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一大步

   三 各区积极探索,出台各种改革方案

   四 结语

 书评

  政社关系的重构

   一

   二

   三

  个性观察与共性思考

   一

   二

   三

  以国家视角看农村信访困局

   一 信访治理的内卷化的吊诡现象

   二 国家权利视角和国家中心范式

   三 国家视角下信访困局形成逻辑

    (一)全能化政府与意识形态

    (二)技术治理的限度

    (三)国家权力和基层权力的弱化

   四 在参与式民主中实现国家权力的回归

 研究参考

  对当前国家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的研究评述*

   一 四种模式及其争论

    (一)分类控制与行政吸纳社会模式

    (二)嵌入型监管模式

    (三)“监护型”控制模式

    (四)限制模式

   二 当前国家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研究的若干评析

    (一)四种模式的内涵解读

    (二)四种模式的影响及后果的解读

   三 评述反思

 随笔

  幸福之旅与巴西原住民的在地幸福感

   一 里约热内卢的拆迁抗争与社区幸福感

   二 亚马逊丛林原住民的自然之福与挑战

   三 幸福沐浴与舞蹈

   四 幸福的不丹人

   五 对于幸福的反思

  哈佛,种子和未来

 卷首语

白景坤(2010):《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及路径探析》,《理论探讨》,(2),第136~139页。

刘云(2012):《广东社会组织登记开闸“去垄断化”成改革重点》,《羊城晚报》,2012年5月23日。

王名(2007):《改革民间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分析和建议》,《中国行政管理》,(4),第62~64页。

王名、孙伟林(2010):《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中国非营利评论》,(5),第1~23页。

——(2011):《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内在逻辑及发展趋势》,《中国行政管理》,(7),第16~19页。

王名主编(2008):《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吴玉章(2008):《结社与社团管理》,《政治与法律》,(3),第9~15页。

谢海定(2004):《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法学研究》,(2),第17~34页。

刘传铭等(2012):《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研究——基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调查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2):第59~65页。

石国亮、黄尹(2009):《社会组织参与服务政府建设的四维考察》,《唯实》,(12):第87~90页。

王建军(2007):《论政府与民间组织关系的重构》,《中国行政管理》,(6):第54~57页。

Najam,A. (2000),“The four-Cs of third sector-government relations:cooperation,confrontation,complementarity,and co-optation”,10(4) 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pp.375-391.

Ben-Ner,A. & Van Hoomissen,T.(1992),“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Joint Determination of the Size of the Fro-Profit,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s”,63(3) Annual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es,pp.391-415.

Brinkerhoff,J.M. &Brinkerhoff,D.W.(2002),“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evolution,themes and new directions”,22(1)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pp.3-18.

Clark,J.(1995),“The state,popular participation,and the voluntary sector”,23(4) World Development,pp.593-601.

Gazley,B. & B rudney,J.L.(2007),“The purpose(and perils)of government-nonprofit partnership”,36(3)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pp.389-415.

Giddens,A. (1984),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ansmann,H.B.(1980),“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89(5) The Yale law journal,pp.835-901.

Kramer,R.M.(1993),Privatization in four European countries:comparative studies in government-third sector relationships,Armonk,NY:M.E.Sharpe.

Saxton,G.D. & Michelle A.B.(2005),“Social Capital and the Growth of the Nonprofit Sector”,86(1)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pp.16-35.

Salamon,L.M.(1981),“Rethinking public management:Third-party government and the changing forms of government action”,29(3) Public Policy,pp.255-275.

——(1995),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the modern welfare state,Baltimore,M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5.

White,G.(1977) &Weisbrod,B.A.,The voluntary nonprofit sector:An economic analysis,Lexington,MA:Lexington Books,1977.

——(1993),“Prospects Civil Society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Xiaoshan City”,29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pp.63-87.

——(1996),Jude Howell and Xiaoyuan Shang. In Search of Civil Society:Market Reform and Social Change in Contemporary Chin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oung,D.R.(2000),“Alternative models of government-nonprofit sector relations:Theoretical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29(1)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pp.149-172.

丁伟(2007):《李亚鹏:天使爱慈善》,《中国企业家》,(23):第144~147页。

刁潍(2011):《社会“名人”在公共外交中的角色分析》,《社科纵横》,(6):第163~164页。

葛道顺等(2009):《中国基金会发展解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顾君盏(2008):《李连杰:壹基金的明星慈善》,《华人世界》,(02):第78~80页。

康晓光等(2011):《基金会绿皮书——中国基金会发展独立研究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刘京(2010):《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2010)》,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刘选国(2012):《中国公募基金会筹资模式的发展和创新》,《中国非营利评论》,(9):第161~187页。

宋良亮(2009):《对基金会发展中明星效应的思考——以壹基金为例》,《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2):第93~95页。

王汝鹏(2010):《中国红基会专项基金管理模式探析》,《中国红十字报》,(9)。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2012):《2012年度财务报告》。

〔美〕保罗·C.莱特(2011):《探求社会企业家精神》,苟天来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美〕格利高里·迪斯、杰德·埃默森、彼得·伊柯诺米(2011):《社会企业家的战略工具:提升企业型非营利组织绩效》,周红云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海西青年创业基金会(2012):《2011年度蓝丝带社会目标效果评价报告》。

〔孟〕穆罕默德·尤努斯、〔美〕卡尔·韦伯(2011):《企业的未来:构建社会企业的创想》,杨励轩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麦可思研究院(2012):《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摩立特集团(2009):《通向繁荣之路——在21世纪营造更好的创业环境》。

Dees,J.G.(1998),“Enterprising Nonprofits”,Harvard Business Review(16/1):pp.54-67.

Drayton,W.(2005),“Everyone a Changemaker”,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Spring):pp.8-11.

全国青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2005):《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http://society.people.com.cn/GB/41259/43317/3411498. html。

谷丽萍、林志刚、郑凤勤、徐正、丁晶晶(2012)《有效扶持创业的创新体系》,清华大学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资助课题报告。

崔洁(2011):《南山探索社会组织“孵化”模式》,载《南方日报》,2011年11月3日。

王名(2010):《社会组织概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钟良(2012):《对话深圳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马宏: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是可行的》,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3月2日。

韩俊魁(2009):《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购买的模式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6):第128~134页。

敬义嘉(2007):《中国公共服务外部购买的实证分析——一个治理转型的角度》,《管理世界》,(2):第37~43页。

句华(2008):《美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中国行政管理》,(7):第103~107页。

——(2010):《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适用范围:理论与实践的反差》,《中国行政管理》,(4):第51~55页。

苏明等(2010):《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财政研究》,(1)。

王名、乐园(2008):《中国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购买的模式分析》,《中共浙江省党委学报》,(4):第5~13页。

王名(2010):《社会组织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关于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体制的建议案》。

张汝立、陈书洁(2010):《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的经验与教训》,《中国行政管理》,(11):第98~102页。

郑苏晋(2009):《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以公益性非营利性政府组织为重要合作伙伴》,《中国行政管理》,(6):第65~69页。

周俊(2010):《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风险及其防范》,《中国行政管理》,(6):第13~18页。

朱晓红、陈吉(2012):《北京市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组团模式解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4):第1~5页。

〔美〕萨拉蒙等(2007):《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西津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名等(2006):《德国非营利组织》,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日本非营利组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英国非营利组织》,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美国非营利组织》,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绍光(2009):《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吴忠泽(2001):《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管理制度》,北京:时事出版社。

谢芳(2003):《美国社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杨叙(2003):《北欧社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梁军峰:《参与式民主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

刘晨:《治理基层中国与国家建设》,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data/61839.html(访问时间2013年9月1日)。

田先红:《治理基层中国——桥镇信访博弈的叙事,1995~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陈明明(2002):《革命后的政治与现代化》,《复旦政治学评论》,第1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67页。

陈天祥、徐于琳(2011):《游走于国家与社会之间:草根志愿组织的行动策略——以广州启智队为例》,《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第155页。

邓正来、丁轶(2012):《监护型控制逻辑下的有效治理:对近三十年国家社团管理政策演变的考察》,《学术界》,(3):第5页。

付涛(2011):《中国第三部门:在行政吸纳中走向依附?》,《中国发展简报》,2011年春季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第6~7页。

葛道顺(2011):《中国社会组织发展:从社会主体到国家意识——公民社会组织发展及其对意识形态构建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3):第21页。

郝彩虹(2012):《发展公益型社会组织的政府主导模式研究——以北京市东城区等地为例》,《社科纵横》,(8):第46页。

康晓光、韩恒(2005):《分类控制:当前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学研究》,(6):第73~89页。

康晓光等(2008):《改革时代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行政吸纳社会》,载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NGO与政府合作策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兰建平、苗文斌(2009):《嵌入性理论研究综述》,《技术经济年》,(1):第104页。

蓝煜昕(2012):《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地方政府的创新实践》,《中国行政管理》,(3):第48页。

林尚立(2013):《建构民主——中国的理论、战略与议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林衍(2012):《让社会自己管好自己》,《中国青年报》,第09版。

刘鹏(2011):《从分类控制走向嵌入型监管: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管理政策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5):第98页。

刘玉能等(2012):《民间组织与治理:案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陶传进(2008):《控制与支持:国家与社会间的两种独立关系研究——中国农村社会里的情形》,《管理世界》,(2):第57页。

唐文玉(2010):《行政吸纳服务——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诠释》,《公共管理学报》,(1):第17页。

特里·N·克拉克等(2011):《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模式研究 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王晨(2005):《中国民间组织发展的三大不利性制度因素分析》,《社会科学》,(10):第38页。

王名、宋贵伦(2012):《“社会管理创新的北京实践:宋贵伦访谈录”》,《中国非营利评论》,第9卷,第102页。

王名、刘求实(2007):《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度分析》,《中国非营利评论》,第1卷,第135页。

王名、孙伟林(2011):《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势》,《中国行政管理》,(7):第16~19页。

王名、杨丽(2012):《社会管理创新的“网格化”体系探析——以重庆市巫溪县为例》,《探索》,(1):第136页。

杨柯(2006):《我国当代政府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管理模式初探》,西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郁建兴、吴宇(2003):《中国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转型》,《人文杂志》,(4):第145~146页。

周本顺(2011):《走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之路》,《求是》,(10):第37页。

Teets,J.C.(2011):《云南国际NGO管理政策的演变——兼与其他管理模式比较》,《中国发展简报》,2011年冬季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第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