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66

农村流动女性城市生活发展报告(2014)图书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Rural-to-Urban Female Migrants

SSAPID:101-5093-7599-37
ISBN:978-7-5097-6854-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首部关注农村流动女性发展的蓝皮书。调研团队对广州、北京、武汉、西安等四大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市进行了实地调研,回收3000余份有效问卷,并对近300人进行了深度个案访谈。书中剖析了农村流动女性的城市生存现状及影响其城市融入与发展的制约因素,尤其是针对农村流动女性占据主要比例的家政行业进行了跨地域的检视,在研究流动女性职业化发展方面具有内容上的创新。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农村妇女发展蓝皮书
编 辑:陈晴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皮书数据库

 Abstract

 中国皮书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摘要

 法律声明

 BⅠ 总报告

  B.1 健全市民化制度与政策,促进农村流动女性发展

   一 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与进展

    (二)简要评价

   二 流动女性的基本特征与发展态势

    (一)流动女性的基本特征

     1.女性流动人口的总体规模

     2.女性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

     3.女性流动人口的素质状况

     4.女性流动人口的工作变动情况

     5.女性流动人口的流动时间特点

    (二)流动女性发展的基本态势

     1.从家庭到社会:发展的质的飞跃

     2.有流动无突破:发展的量的积累

   三 流动女性发展的当前任务及其困境

    (一)市民化转型:流动女性发展的首要任务

     1.市民化的基本内涵

     2.流动女性市民化及其意义

    (二)可行能力贫困:流动女性市民化的现实困境

   四 促进流动女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户籍的职能回归

    (二)健全城市公共决策机制,保障流动女性决策参与权

    (三)健全劳动就业制度,消除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

    (四)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提升流动女性文化与技能水平

    (五)完善发展型家庭政策,帮助流动女性实现家庭责任与工作平衡

    (六)加大性别平等宣传力度,营造两性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

   五 结论与展望

 BⅡ 专题篇

  B.2 进城务工女性城镇融入调研报告

   一 引言

   二 研究缘起与方案设计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时代背景

     2.研究价值

    (二)研究设计

     1.研究视角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案

   三 样本概况与基本特征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信息

    (二)研究样本主要特征

     1.年龄结构

     2.文化程度

     3.婚姻状况

     4.生育子女情况

     5.空间分布

     6.流动类型

     7.职业分布

     8.务工动因

   四 进城务工女性城镇融入现状

    (一)进城务工女性城镇融入状况分析

     1.经济融入

     2.社会融入

     3.文化与心理融入

    (二)实证分析

     1.方法设计

     2.指数测量

    (三)基本总结

     1.进城务工女性城镇融入水平总体偏低

     2.进城务工女性城镇融入的地域差异明显

     3.进城务工女性城镇融入水平低于男性

   五 进城务工女性城镇融入的制约因素

    (一)家庭羁绊:进城务工女性城镇融入难的直接原因

     1.不平等性别分工导致家庭责任分担不均衡

     2.离散式流动模式提高了女性城镇融入成本

    (二)社会固化:进城务工女性城镇融入难的根本原因

     1.性别歧视导致女性弱势地位固化

     2.城乡二元结构致使资源配置固化

     3.政策理念与管理思维固化

   六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立石之基:将家庭理念纳入社会政策过程

     1.理顺“个人-家庭-国家”关系

     2.重塑家庭在社会政策中的合法性地位

    (二)总体思路:实施分层分类的差别化推进路径

     1.分层次逐步落实进城务工女性各项基本权益

     2.分类别有效实施差异化融入策略

    (三)政策建议:多管齐下,实现进城务工女性以家庭为单位的城镇融入

     1.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2.搭建以社区为依托,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平台

     3.消除以户籍为主的制度障碍,实现人本化管理

     4.推动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提升政策与规划的敏感性

     5.完善以投资为导向的家庭政策,提升家庭发展能力

  B.3 广州流动女性青少年城市适应状况调查报告

   一 调查背景与调查目的

   二 调查方法与指标体系

   三 人口统计特征

    (一)打工女青年

     1.年龄

     2.受教育程度

     3.户籍类型及户籍地

     4.职业分类

     5.婚恋状况

     6.在广州居住的时间

    (二)在学流动女性青少年

     1.年龄

     2.户籍类型及户籍地

     3.在广州居住的时间

    (三)打工及在学流动女性青少年的基本特征比较

     1.户籍类型

     2.是否在广州出生

     3.户籍地

     4.在广州的居住时间

   四 主要数据分析

    (一)社会适应层面

     1.社会支持

     2.社会参与

     3.社会排斥

    (二)经济适应层面

     1.居住条件

     2.收入与消费

     3.打工女青年的劳动权益及社会福利保障

    (三)文化适应层面

     1.行为习惯

     2.城市文化认知

     3.都市感知

    (四)心理适应层面

     1.身心状态

     2.婚恋观

    (五)各个层面的一些相关因素分析

     1.打工女青年

     2.在学流动女性青少年

   五 讨论与结论

  B.4 家政工调研项目

   一 导言

    (一)项目背景和研究意义

     1.项目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路径

     1.研究内容

     2.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

   二 家政行业体面劳动的现状

    (一)总体情况

    (二)家政行业体面劳动现状的四维分析

     1.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权利

     2.平等就业和生产性就业

     3.对家政工的社会保护

     4.社会对话

    (三)典型个案

     1.家政工

     2.家政公司

     3.家政工会

     4.政府部门

   三 家政行业体面劳动实现的困境

    (一)家政工个体维度的困境

    (二)家政公司维度的困境

     1.家政公司运营模式的困境

     2.市场规范化程度低、家政公司恶性竞争

    (三)社会维度的困境

    (四)政府维度的困境

   四 原因分析

    (一)法律和制度层面

     1.宏观、实体立法存在就业和职业歧视

     2.地方、程序性立法缺乏可操作性

    (二)文化和社会层面

     1.社会排斥暗流涌动

     2.城市融入步履艰难

    (三)个体与家庭层面

     1.家政工个体——职业定位模糊,职业预期非乐观

     2.家庭因素——亲人不认同,角色难兼顾

   五 国际经验借鉴

    1.英国

    2.美国

    3.日本

    4.菲律宾

   六 总结与思考

    (一)总结

     1.实现家政工体面劳动面临的瓶颈

     2.突破瓶颈的关键——政府、市场与社会

    (二)建议

     1.宏观上——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

     2.中观上——政策支持及政策运行

     3.微观上——家政工的个体努力和改善

 BⅢ 案例篇

  B.5 北京市家政行业体面劳动现状调研报告

   一 北京市家政行业总体情况

    (一)北京市家政工群体基本特征

    (二)北京市家政服务企业发展状况

    (三)北京市家政服务雇主群体总体情况

   二 北京市家政工体面劳动现状

    (一)北京市家政工就业现状

     1.就业流程随意性大,工作满意度低

     2.工作边界不清晰,劳动时间长

    (二)北京市家政工工作权利

     1.技能培训取得成效,仍滞后于工作需要

     2.家政工职业化程度不高,职业歧视普遍存在

    (三)北京市家政工社会保护

     1.劳动保护不到位,职业病不可避免

     2.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多靠自己承担

    (四)北京市家政工社会对话

     1.政策认知程度低,对话渠道有限

     2.与雇主地位不平等,话语权丧失

   三 北京市家政工实现体面劳动的困境分析

    (一)文化性障碍

     1.传统观念歧视家政服务工作

     2.家政工负面新闻影响职业认同

    (二)制度性困境

     1.基本法律保护缺位

     2.行业发展缺乏系统政策指导与监督

     3.公共政策与公共利益存在张力

    (三)行动者困境

     1.家政工维权能力有限

     2.雇主态度与行为存在偏差

     3.家政公司规范性发展遇瓶颈

  B.6 广州市家政服务业发展困境研究报告

   一 广州市家政行业总体情况概述

    (一)主管政府部门:牧者的成果、不足与展望

    (二)行业协会:头羊的引导与无力

    (三)家政企业:羊群的努力与困惑

   二 广州市家政工体面劳动现状

    (一)家政工自身的疑问:我们的工作体面吗

    (二)法律制度层面的漏洞:是否真正将家政工纳入保障范围

    (三)社会层面的不友善:来了也不是广州人

   三 广州市家政行业实现体面劳动的困境分析

    (一)家政工个体维度的困境

     1.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2.系统化专业技能培训缺乏

     3.行业人员流动性强,就业不稳定

     4.家政行业女性居多存在的困境

    (二)家政公司维度的困境——市场规范化程度低、市场环境不佳

    (三)社会维度的困境

     1.行业认识存在偏见

     2.社会保障的缺失

     3.社会组织的缺位

    (四)政府维度的困境

  B.7 武汉市家政行业体面劳动现状调研报告

   一 武汉市家政工群体总体情况

   二 武汉市家政行业体面劳动的现状

    (一)家政工群体的现状

     1.劳动强度大,休息权难以保证

     2.地域性门槛影响家政工的就业

     3.家庭支持是女性家政工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4.女性家政工对职业发展充满期待

    (二)家政公司有关情况

     1.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完善,便利化水平明显呈现

     2.“撬行”、“私签”盛行

   三 武汉市家政行业实现体面劳动的困境

    (一)家政工个体维度

     1.安全防护意识薄弱

     2.维权成本高、阻碍维权路

    (二)家政公司维度——家政市场的发展壮大需要政府创新支持体系

    (三)政府维度

     1.发展家政行业的理念困境

     2.行业标准的执行困境

     3.网络化平台重复建设

  B.8 西安市家政工体面劳动情况报告

   一 西安市家政行业总体情况

   二 西安市家政工人体面劳动现状

    (一)家政工人工作状况

     1.择业自主性强,从业渠道广泛

     2.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

     3.工作环境相对安全,就业安全鲜有保障

     4.参与培训率高,职业上升空间大

    (二)家政工人自我感知状况

     1.工作认知良好,身心仍然疲惫

     2.工作满意度较高,离职想法犹存

    (三)雇主态度歧视与尊重并存

    (四)社会对话状况

   三 西安市家政行业实现体面劳动的困境分析

    (一)宏观层面

     1.残存的传统观念

     2.政策导向上的工具理性

     3.财政支持机制与资源配置不佳

     4.政策适配性有待提高

    (二)中观层面

     1.政策执行中的利益争夺

     2.群体失语的监管

     3.家协、家政工工会力量孱弱

    (三)微观层面

     1.自我认知偏差

     2.媒体报道略有错位

  B.9 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是国内首部关注农村流动女性发展的蓝皮书。调研团队对广州、北京、武汉、西安等四大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市进行了实地调查,回收3000余份有效问卷,对近300人进行了深度个案访谈。本书剖析了农村流动女性的城市生存现状及其城市融入与发展的制约因素,并试图提出相应的政策或服务建议。同时,针对农村流动女性占据主要比例的家政行业进行了跨地域的检视,在研究流动女性职业化发展方面具有内容上的创新意义。农村女性的乡-城流动,意味着她们从家庭走向社会,实现了发展意义上质的飞跃。但目前有流动无突破,还处于量的积累阶段。这是我国当前流动女性发展的基本态势。流动女性整体上仍处于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期或转折点,彻底市民化是她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大机遇,而可行能力贫困是流动女性市民化的现实困境。进城务工女性以婚育的新生代为主,绝大多数属于家庭离散式流动状态,家庭羁绊、社会固化致使她们迟迟难以实现城镇融入。然而,对于在学或打工的流动女性青少年而言,调查显示她们在城市的生存并不是一个特别困难的问题,但她们也还没来得及触及发展的问题。对于绝大多数从业者为农村流动女性的家政工群体,要实现职业化发展和体面劳动,应从工作原则和基本权利、平等就业和生产性就业、社会保护、社会对话四方面得到制度和社会环境的支持。目前,在法律和制度、社会和文化、个人和家庭层面,都存在实现家政行业体面劳动的诸多障碍,因此,我国在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政策执行与监督反馈、个体的努力三大层面都应做出推动家政工职业化发展及实现家政工体面劳动的积极改变。

[1]Davin,D.,Women and migr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China Report,2005,41(1):29-38.

[2]〔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蔡昉、白南生:《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关注民生系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巢小丽:《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浙江宁波为例》,《农业考古》2007年第3期。

[5]陈春霞:《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就业倾向影响因素分析》,《农村经济》2006年第11期。

[6]董晓庆、陈岱云:《女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探析》,《中共青岛市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7]段成荣等:《中国女性流动人口状况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第4期;

[8]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

[9]冯奎:《中国城镇化转型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10]伏春兰、李蕾:《女性农民工城市生存困境分析》,《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1]高贵军:《关注女性农民工的就业歧视问题》,《劳动保障世界》2007年第5期。

[12]国晓丽:《我国女性农民工就业特点与对策》,《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第3期。

[13]郝亚冰:《女性农民工权益保障现状及对策分析》,《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4]何晓红:《和皆社会构建中女性农民工市民化保障探究》,《商业研究》2007年第7期。

[15]黄润龙、顾大男:《90年代我国女性流动人口状况》,《人口与计划生育》1999年第5期。

[16]黄祖辉、顾益康等:《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民市民化》,《经济研究》1989年第3期。

[17]姜秀花:《社会性别视角在人口学领域的渗透》,《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4期。

[18]姜秀花:《维护流动妇女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权益:路有多远?——基于北京和厦门的调查》,《浙江学刊》2006年第5期。

[19]李聪、黎洁等:《个人与家庭:西部贫困山区女性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陕西秦岭山区的调查》,《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第4期。

[20]李芬、慈勤英:《农村女性非农转移和流动的父权制因素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1]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22]李强:《双重迁移女性的就业决策和工资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北京市农民工的调查》,《中国人口科学》2012年第5期。

[23]李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半融入”与“不融入”》,《河北学刊》2011年第5期。

[24]李实:《中国农村女劳动力流动行为的经验分析》,《上海经济研宄》2001年第1期。

[25]梁华林:《农村女性流动: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

[26]刘伯红:《农村流动人口与性别: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国际研讨会有关论点综述》,《妇女研究论丛》1996年第4期。

[27]刘传江、程建林等:《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8]刘宁:《山西省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女性人口迁移》,《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29]刘筱红、施远涛:《“四化同步”发展背景下留守妇女家庭离散问题治理研究——基于中西部六省农村的实地调查》,《人口与发展》2014年第1期。

[30]刘筱红、姚德超《农业女性化现象及其形成机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31]刘越、林朝政等:《流动妇女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人口学刊》2010年第6期。

[32]刘越、尹勤等:《流动妇女与流动男性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年第8期。

[33]陆福兴、刘宁:《边缘化生存:农村女性融入城市面临的困境》,《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

[34]吕青:《流动妇女的边缘化与性别敏感干预机制的建立》,《科学、经济、社会》2010年第1期。

[35]吕学静:《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现状与思考——以对北京市部分城区农民工的调查为例》,《学习论坛》2005年第12期。

[36]孟宪范:《改革大潮中的中国女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7]钱雪飞:《进城农民工收入的实证分析——基于南京市578名农民工的调查》,《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38]任慧玲、陆福兴:《女性农民工城市生存边缘化及其防范》,《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39]施远涛:《农村留守家庭离散问题的形成与治理——基于四化同步的视角》,《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40]苏群、刘华:《农村妇女劳动力流动的实证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4期。

[41]孙燕娟、秦般:《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的现状及研宄》,《学术论丛》2009年第14期。

[42]谭克俭:《山西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的人口学分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

[43]谭琳、宋月萍:《贸易自由化环境中的女性迁移流动及其对生殖健康的影响》,《人口研究》2004年第4期。

[44]谭深:《家庭策略,还是个人自主?——农村劳动力外出决策模式的性别分析》,《浙江学刊》2004年第5期。

[45]谭深:《外出和回乡——农村女性流动的经历》,《农村·农业·农民(B版)(三农中国)》2005年第10期。

[46]王黎芳:《非农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分析》,《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l期。

[47]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8]吴伟东:《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性别差异——来自五大城市的证据》,《兰州学刊》2012年第6期。

[49]徐磊:《关于女性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若干思考》,《商业经济》2010年第11期。

[50]徐勇:《挣脱土地束缚之后的乡村困境及其应对:农村人口流动与乡村治理的一项相关性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51]姚德超:《邻避现象及其治理》,《城市问题》2014年第4期。

[52]姚德超、汪超:《农业女性化研究文献回顾和展望》,《农业展望》2012年第2期。

[53]张风华:《女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学习论坛》2007年第12期。

[54]张风华、曾一帆:《社会性别理论视野中的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及其应对——以武汉市为例》,《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5期。

[55]张琼:《农民工工资性别差异的实证研究——基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问卷调查》,《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56]张秋实、孙淑敏:《流动人口生育保障状况调查——以上海市为例》,《人民论坛》2010年第29期。

[57]赵卫红、徐东升:《城市外来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就业的制约因素分析——基于河北省的实证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第14期。

[58]赵银伙、班理等:《城市女农民生存状况的社会资本理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59]郑杭生:《农民工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60]郑真真:《关于人口流动对农村妇女影响的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6期。

[61]郑真真、解振明:《人口流动与农村妇女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2]郑真真:《外出经历对农村妇女初婚年龄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2期。

[63]郑真真:《中国女性人口流动与变化趋势分析》,《中国妇女报》2013年3月26日第B01版。

[64]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北京市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续)》,《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

[65]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北京市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状况的调查与研究》,《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66]朱农:《中国劳动力流动与“三农”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