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17

涉农制度联动机制构建图书

Construc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nstitution-Related Linkage Mechanism: Perspective of Tak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s a Whole

SSAPID:101-5089-6256-97
ISBN:978-7-5097-6373-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联动的视角,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统分结合、纵横交互、双层联动”的农村户籍、社会保障和土地管理制度联动机制。本书主要具有如下特色:第一,突出了研究方法中的社会系统理论的运用。第二,突出了联动机制构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第三,突出了联动机制政策安排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第四,突出了观点形成的历史性、时代性和发展性。

相关信息

丛书名: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作 者: 彭新万
编 辑:单远举;关晶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总序

 前言

 摘要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户籍、社会保障、土地管理制度联动改革研究现状:简述

   一 户籍和土地管理制度联动改革研究

    (一)土地管理制度与户籍制度联动改革的必要性

    (二)对策研究

   二 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联动改革研究

   三 土地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联动改革研究

   四 户籍、社会保障与土地管理制度联动改革研究

   五 简要评论

  第三节 主要内容安排与说明

  第四节 主要研究方法

   1.社会系统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

   2.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3.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

   5.动态分析与层次分析相结合

   6.调查分析和文献分析相结合

   7.制度因素分析

  第五节 学术特色和主要建树

   一 学术特色

   二 主要建树

  第六节 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与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一 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二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制度变迁理论和产权理论

  第一节 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制度绩效及其与国家的关系

   一 制度与制度变迁

    (一)制度

    (二)制度变迁

   二 制度绩效与制度结构效率

   三 国家与制度变迁

    (一)诺思的国家理论

    (二)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第二节 产权理论:与国家、所有权、财产权、外部性的关系

   一 产权的含义

   二 产权与国家(或政治)

    (一)国家(政治)对产权的意义

     1.国家对产权的意义在于对产权的界定和行使

     2.国家对产权的意义还在于对产权的保护

    (二)产权的社会政治功能

   三 产权与所有权

   四 产权与财产权、物权

   五 产权与外部性

 第三章 户籍、社会保障和农村土地制度的经济社会系统分析

  第一节 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基础性制度界定

   一 土地制度

   二 户籍制度

   三 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节 新中国二元户籍、社会保障、农村土地制度的形成

   一 二元户籍制度的形成与原因

    (一)二元户籍制度的形成

     1.秩序重建与二元户籍制度的选择

     2.二元户籍制度的形成

     3.二元户籍制度体系及其主要内容

    (二)二元户籍制度推行的原因

   二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形成与原因

    (一)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形成

     1.第一阶段:从互助组到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农地制度安排

     2.第二阶段: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其农地制度安排

     3.第三阶段:变“一大二公”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形成的原因

     1.经济上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与积累资金

     2.政治上体现国家意志

   三 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原因

    (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

     1.第一阶段:土地改革时期的农村社会保障(1949~1952年)

     2.第二阶段:互助合作和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社会保障(1953~1978年)

     3.第三阶段:家庭承包经营时期的农村社会保障(1978年之后)

    (二)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原因

     1.由工业化战略引起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是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社会根源

     2.二元经济结构形成过程中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只能建立二元社会保障制度

     3.城乡分割的社会政策是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形成并固化的制度根源

  第三节 经济与社会学视角的二元户籍、社会保障与农村土地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 我国户籍制度与农村土地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 二元户籍制度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 农村土地制度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联系

  第四节 小结与含义

 第四章 改革以来户籍、社会保障、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实践

  第一节 改革以来户籍制度改革与实践

   一 改革以来户籍制度改革历程

    (一)二元户籍制度的初步调整

    (二)以规范和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主线

    (三)2000年以来的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二 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意义

   三 户籍制度改革中的矛盾与反思

    1.全局性、系统性与局部改革的矛盾

    2.户籍制度改革本质目标构建与政策实施的矛盾

    3.户籍制度本质功能和外在功能的矛盾

    4.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方法、手段、路径认识不足

  第二节 改革以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实践

   一 改革以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历程

    (一)社会保障改革与探索阶段*

    (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展开*

   二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施情况与成效

    (一)当前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实践的基本情况*

     1.基本养老保障情况

     2.医疗保障情况

     3.失业保障情况

     4.农村医疗保障情况

     5.社会保障资金基本保证

     6.其他险种

    (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成效

     1.社会保障实现了“社会化”

     2.社会保障实现了“多元化”

     3.创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险制度

   三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1.社会保障运行机制不完善

    2.管理机制不规范不统一

    3.各地实行的保障政策尚不完全统一

    4.部分险种间尚未完全实现有效衔接

    5.信息化建设滞后

    6.“重城轻农”的改革理念导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

   四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实践中的矛盾与冲突*

    (一)社会保障制度内部冲突

     1.社会保障制度理念与社会保障制度实践的冲突

     2.社会保障制度目标与现实需求冲突

     3.社会保障目标相互冲突

    (二)社会保障制度外部冲突

     1.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结构的冲突

     2.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文化的冲突

  第三节 改革以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实践

   一 改革开放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1979~1983年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固及农地流转逐步实施:1984~2001年

    (三)法律保护农民土地权益,进一步探索农地有效流转机制:2002年至今

   二 政策效果

    (一)积极意义

     1.解决了农业生产的激励和效率问题

     2.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3.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与家庭承包经营权相分离

     4.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逐步市场化

    (二)农地制度的实践困境

   三 对制度改革方法的认识

    1.没有充分考虑到农地制度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2.农地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和方向不明确

    3.没有突出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地位,农地产权改革不到位

  第四节 小结:制度变迁特征及其与城乡发展的关系

   一 制度变迁的突出特征

    (一)国家在制度变迁中居于主导地位

    (二)地区间、行业间的制度变迁不统一,配套改革不到位:缺乏联动

   二 制度变迁与城乡关系发展

    (一)制度变迁的阶段性特征与城乡关系的阶段性变化

    (二)户籍、社会保障和土地管理制度的作用路径

     1.农村土地制度影响农村土地自由流转和农村人口自由迁徙

     2.城乡社保制度影响农村土地自由流转和农村人口自由迁徙

     3.户籍制度影响农村土地自由流转和农村人口自由流动

 第五章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的典型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成都、重庆的问卷调查及数据综合分析

   一 调查目的和调查内容

   二 样本区域的选取及说明

    (一)重庆区域

    (二)成都区域

   三 调查方法和问卷的设计

    (一)以问卷调查为主,兼顾访谈调查

    (二)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

    (三)问卷的设计

   四 问卷统计与综合分析

    (一)农民对主要制度的认识*

     1.深刻影响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

     2.农民最关心的问题

     3.农村土地与农民基本保障的关系

     4.户籍与农民基本保障的关系

     5.户籍与农村土地的关系

    (二)人口迁移与户籍制度改革*

     1.对户籍制度的总体认识

     2.对转为城镇户口的认识

     3.对转为农业户口的认识

     4.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认识

    (三)对当前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及其改革的总体认识*

     1.当前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适应性认识

     2.当前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主要问题

     3.影响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最大障碍

     4.对农村土地私有化改革的态度

     5.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

     6.影响农村土地流动、转换的主要因素

     7.关于征地问题

    (四)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及其改革的总体认识*

     1.现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适应性

     2.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

     3.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点

    (五)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变迁路径和主要内容*

     1.制度变迁路径

     2.政府和民众在制度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

     3.统筹城乡发展中户籍、社会保障和土地管理联动改革的措施

   五 调研结论

  第二节 重庆户籍、社会保障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启示

   一 重庆市户籍、社会保障和农地管理制度改革与运行情况

    (一)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与特点

     1.户改过程

     2.户改的内容与特点

     3.户改成效

    (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背景、特点与成效

     1.背景

     2.内容与特点

     3.制度成效

    (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与特点

     1.过程

     2.土改亮点

     3.土改成效*

   二 重庆市户籍、社会保障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启示

    (一)问题

     1.户籍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3.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不足

    (二)原因分析与启示

  第三节 成都户籍、社会保障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启示

   一 成都市户籍、社会保障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与运行情况

    (一)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与特点

     1.户改过程

     2.内容与特点

     3.改革成效

    (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内容与成效

     1.内容

     2.改革成效

    (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内容与成效

     1.土改内容

     2.土改成效

   二 成都户籍、社会保障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户籍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目标远远没有完成,根本原因在于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2.在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中,社会力量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市场机制还有发展空间

     3.成都户籍制度改革对解决外来人员的入户问题还没有明确的政策

     4.户籍制度改革将面临资金压力问题

    (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三)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三 启示

  第四节 小结

   1.凸显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主导作用

   2.制度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着重联动进行

   3.制度改革始终坚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第六章 发达国家的户籍、社会保障、土地管理等制度安排与启示

  第一节 美、英、德、日等国统筹城乡发展的人口管理制度与启示

   一 美国的人口管理制度

    (一)美国人口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特点

   二 日本的人口管理制度

    (一)日本人口管理的主要内容

    (二)特点

   三 德国的人口管理制度

   四 英国的人口管理制度

   五 启示

  第二节 美、英、德、日等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启示

   一 美国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

    (一)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内容

    (二)美国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特点

   二 英国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

    (一)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英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

     1.社会保障内容

     2.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

     3.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内容

    (三)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三 德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一)德国农村社会保障内容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3.失业保险制度

    (二)德国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

    (三)德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特点

   四 日本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一)日本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1.社会保险

     2.农村公共援助

     3.农村的老人社会福利

     4.农业灾害救助制度

    (二)日本农村社会保障的特点

     1.覆盖范围广

     2.在资金筹措上,国库支持占有较大比重

     3.注重伦理引导和家庭养老,保障项目完善具体

     4.社会保障管理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

   五 启示

    1.先城市、后农村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发展是一条基本路径

    2.合理界定政府、社会及农民个人在农村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3.实现社会保障的法制化

    4.实现社会保障的适度化

    5.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

    6.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7.制度安排中体现效率公平公正与人文关怀

    8.理顺体制、明确职责,确保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落到实处

  第三节 美、英、德、日等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土地制度与启示

   一 美国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土地制度

    (一)美国土地制度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规划

     2.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3.农地保障制度

     4.土地发展权转移制度

    (二)美国土地政策的特点

     1.土地政策执行的行政性突出

     2.土地规划体系的分散性

     3.公众参与的民主性

     4.法律保障性

     5.突出生态保护

     6.土地管理多层次、分级别管理

   二 英国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土地制度

    (一)英国土地政策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规划

     2.土地管理体制

     3.农地保障制度

     4.土地发展权转移制度

     5.英国的土地流转制度

    (二)英国土地政策特点

     1.土地政策制定的灵活性

     2.完整的立法体系

     3.政策的制定关注公平

     4.环境保护是特色

   三 德国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土地制度

    (一)土地制度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规划制度

     2.土地管理制度

     3.农地产权保护制度

    (二)德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土地制度的特点

     1.土地规划具有很高的权威性、科学性、稳定性及公众参与性

     2.严格的土地管理

     3.重视农村土地权益的保护

   四 日本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土地制度

    (一)日本土地制度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规划制度

     2.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3.农地保护制度

     4.农地流转制度

    (二)日本土地制度的主要特点

   五 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统筹城乡发展中土地制度安排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

    2.加强农村土地法律建设

    3.农地制度改革要与保护农民土地权利和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

    4.健全农地保护制度

    5.突出土地使用权,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

    6.农地制度的动态调整

    7.构建适合国情的农地管理机制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户籍、社会保障和土地管理制度联动机制的形成

  第一节 户籍、社会保障和土地管理制度联动机制概述

   一 户籍、社会保障和土地管理制度联动机制的内涵

    (一)机制、机制设计与联动机制

    (二)户籍、社会保障和土地管理制度联动机制的内涵

   二 户籍、社会保障和土地管理制度联动机制构建思路与内容框架

    (一)户籍、社会保障和土地管理制度联动机制构建思路

    (二)户籍、社会保障和土地管理制度联动机制的框架内容*

     1.联动机制构建的目标

     2.联动机制中的核心制度

     3.联动机制构建的动力

     4.联动机制构建的共同政策

     5.联动改革的路径和联动机制模式

   三 户籍、社会保障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联动机制的作用机理

    (一)户籍、社会保障和农村土地管理等制度的联动要素

     1.劳动力自由流动与人口自由迁移

     2.土地使用权自由流转

    (二)户籍、社会保障和土地管理制度联动机制的作用机理

   四 小结

  第二节 户籍、社会保障与土地管理制度“一级”联动机制形成*

   一 户籍、社会保障和土地管理制度联动机制构建的原则

    1.公平、依法自愿原则

    2.政府主导民众参与原则

    3.联动、综合配套原则

    4.因地制宜、分类逐步推进原则

    5.保护农民利益的原则

   二 户籍、社会保障与土地管理制度“一级”联动机制构建与政策着力点

    (一)基于户籍、社会保障和农村土地管理联动的管理政策

     1.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专门改革机构

     2.建立以居住证为核心的人口管理和服务制度

     3.重构农村社区管理组织——创新乡村治理机制

    (二)基于户籍、社会保障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联动的确权政策

     1.农村(社区)居民拥有相关土地权能的界定

     2.农村集体成员(权)资格的确定

     3.农村土地发展权配置

    (三)基于户籍、社会保障和土地管理制度联动的激励与保障政策

     1.激励机制

     2.保障机制

    (四)基于户籍、社会保障和土地管理制度联动的筹资政策

  第三节 城乡一元化人口管理机制形成

   一 统筹城乡发展中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则、本质、目标、重点、方向和思路

    (一)户籍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本质、目标和方向

    (三)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

    (四)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

     1.区域的差异化政策

     2.人群的差异化政策

   二 城乡一元化人口管理机制中的保障性制度安排

    (一)建立由中央政府主导的户籍制度改革协调管理体制

    (二)统一户籍立法

    (三)建立户籍制度改革的财政支持机制

    (四)建立以居住地为依托的人口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

   三 推动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综合配套制度改革

    (一)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保障农民农地财产权利的公平实现

    (二)建立公平的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机制,为人口自由迁移打通通道

     1.建立公平但有差别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人享有体面的生活

     2.建立均等化的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机制,为人口自由迁移打通通道

   四 分类推进不同人群的市民化

    (一)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实现区域内人口自由流动和迁移

    (二)以提升中等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吸纳能力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三)消化长期定居于(特)大城市的农民工“入市”问题

     1.分类分步(积分)消化既有外来常住人口的“入市”问题

     2.条件准入制:解决新增人口“入市”的快速通道

    (四)新人新办法:一种关于新出生农村人口可选择的管理方案

  第四节 阶段推进、分层形成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机制

   一 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

    (一)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机制的必要性

     1.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2.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的需要

     3.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4.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需要

    (二)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机制的基本思路与政策框架

   二 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保障机制

    (一)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保障

     1.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制度规范

     2.提升社会保障工作的管理效率

     3.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长效机制

    (二)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中的政府责任

   三 “三步走”推进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

    (一)初期重点突破

     1.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

     2.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

     3.实现农村居民最低保障目标

     4.探索农民工融入城镇社会的路径

    (二)中期整合衔接

     1.健全城镇社会保险体系

     2.健全农村社会保险体系

     3.完善社会保险转移和衔接制度

    (三)终期城乡并轨

     1.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

     2.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

     3.社会救助的城乡统筹

   四 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中需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一)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

    (二)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三)加强资源整合,完善制度框架

  第五节 农民农地财产权配置与实现

   一 农地产权主体结构演变与产权权能界定

    (一)“一级”产权主体结构的现实与缺陷

     1.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不明并且存在“虚拟性”

     2.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存在对所有权权能的替换

     3.集体所有权主体在产权结构中时常又处于强势地位

     4.政府管理权是“实体”

    (二)“三级”产权主体结构的选择与过渡

     1.“三级”所有权主体

     2.国家、农民、集体所有权权能边界

    (三)“二级”产权主体安排是农地产权结构演进的最终目标

   二 农地产权权能配置及其财产权实现

    (一)现阶段农地集体所有权主体权能的财产权实现

     1.土地所有权权能的借贷

     2.集体主体单纯所有权权能收益来源

     3.集体所有权成员收益权益与分配

    (二)农民农地财产所有权实现——承包经营权的财产化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财产权利法律制度体系构建

     2.农民农地财产所有权实现策略:一个可选择的市场交易机制和方案

    (三)国家与农民的农地发展权配置与实现

     1.农地发展权的含义

     2.农地发展权是一项独立但受限制的财产权

     3.农地发展权的配置

     4.农地发展权的归属

     5.农地发展权转移方式

     6.农地发展权“指标”交易机制——一个可选择的方案*

   三 农地财产所有权主体资格(农民)取得制度再讨论与重构

    1.现有制度关于集体土地成员权(资格)的规定与问题

    2.重建农地财产所有权主体资格取得制度

  第六节 小结

 后记

 《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编辑委员会

统筹城乡发展是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逐步提出并形成的战略思想,是以我国的历史与现实为科学根据做出的战略部署,是中央基于我国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提出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现实中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从哪儿着手至关重要,我们认为,制度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内容十分宽广,本书选择了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为研究客体,并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管理制度三者内在经济社会联系的新视角研究和探索制度改革的新路径。本书主体部分共由七章内容组成。第一章:导言。阐述了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问题、核心观点、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主要学术特色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其作用是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本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二章:制度变迁理论和产权理论。从现有的理论分析工具来说,制度变迁理论和产权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制度分析中。应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了社会转型期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特别分析了制度绩效尤其是制度结构绩效的特征和本质。应用产权理论主要阐述产权与所有权、财产权及其外部性的关系。本书借助产权理论,重点讨论了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问题,同时借助“产权创设了自由,产权守护着自由,产权孕育着民主”这一思想,阐述了建立城乡公平公正的户籍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方向。第三章:户籍、社会保障和农村土地制度的经济社会系统分析。一是以制度功能为基础,界定了本书的研究对象;二是基于历史的视角,叙述了户籍、社会保障、土地管理制度的形成;三是从经济与社会学的角度,讨论了三项制度的内在关系链及其在我国城乡发展中的高度耦合关系和地位。第四章:改革以来户籍、社会保障和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实践。主要阐述了近30年部门主义式(孤立)的制度变迁及其实践中的困境、主要制度安排及其特点、制度实施绩效评估,并在此基础上从联动的视角分析制度变迁对我国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第五章: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的典型调查与分析。重庆、成都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实施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它们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对我国其他地区具有示范效应。本章着重就当前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成都等的户籍、社会保障与土地管理制度创新与运行现状进行考察,目的在于对“点”的思考与突破,深化对统筹城乡发展中制度建设的认识,为后续的政策研究奠定现实基础。第六章:发达国家的户籍、社会保障、土地管理等制度安排与启示。本书选取了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四国作为分析国际经验的案例,重点分析了四国现阶段的人口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安排。分析后认为,如果从社会公平、促进人口自由迁移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讲,这几个国家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第七章:户籍、社会保障与土地管理制度联动机制的形成。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内容。基于以上分析,从联动的视角,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户籍、社会保障和土地管理制度联动机制进行构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从机制概念入手,对户籍、社会保障和土地管理制度联动机制的内涵、联动机制的构建思路、联动机制的形成路径、联动机制的结构、联动机制的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其重点是讨论三项制度联动机制的结构。基于多维联动视角,本书提出了“统分结合、纵横交互、双层联动”的三项制度联动机制模型。二是对户籍、社会保障和土地管理制度联动机制(即“统分结合、纵横交互、双层联动”联动机制模型)进行构建。(1)“一级”联动机制构建。“一级”联动机制在本书中有纵向联动机制、基础性联动机制或核心联动机制的含义。“一级”联动机制是基于户籍、社会保障和土地管理制度的内在关系从管理、确权、激励与保障及筹资等方面提出户籍、社会保障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共同政策,这些方面的政策是三项制度改革不可或缺的政策节点,这些政策具体化到每项制度改革中均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深刻影响它们各自改革的成功与否。(2)“次级”联动机制构建。“次级”联动机制在课题中有横向联动机制的含义。主要基于城乡互动、统筹发展、三项制度改革互为条件关系的认识,分别讨论了以居住证为核心的城乡一元化人口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机制和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机制等形成的主要政策安排和建议。

[1]保罗·A.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中文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2]〔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王晓晔、卲建东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

[3]〔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美〕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5]〔美〕斯蒂文·G.米德玛:《科斯经济学》,罗君丽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

[6]〔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经济出版社,2001。

[7]〔美〕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美〕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

[9]〔美〕V.奥斯特罗姆、D.菲尼等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1992。

[10]陈道主编《经济大词典·农业经济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11]陈吉元等:《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

[12]邓大松:《社会保险比较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

[13]樊纲:《渐进之路:对经济改革的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4]冯玉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理论与政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15]郭书田、刘纯彬等:《失衡的中国》,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16]郭熙保:《农业发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17]柯武刚、史漫坛:《制度经济学》,商务出版社,2002。

[18]李德彬:《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简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19]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2。

[20]林万龙:《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1]雷原:《家庭土地承包制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

[2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23]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商务印书馆,2003。

[24]刘承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研究:产权与政治》,法律出版社,2012。

[25]刘伟:《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产权制度解释》,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0。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

[27]《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

[28]潘莉编著《中国社会保障的经济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9]宋洪远:《改革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演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0]宋洪远等:《“九五”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1]宋洪远等编著《“十五”时期农业和农村政策回顾与评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2]田国强:《激励、信息与经济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3]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4]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5]肖文海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36]殷志静、郁奇虹:《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37]张朝尊主编《中国社会主义土地经济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8]张五常:《经济解释》,商务印书馆,2000。

[39]张进铭:《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40]张宇主编《中国模式: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41]赵树凯:《纵横城乡:农民流动的观察与思考》,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42]周诚主编《土地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

[1]安宇宏:《土地流转市场》,《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11期。

[2]安徽省财政厅课题组陈先森、吴天宏:《户籍制度改革与社会保障关系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58期。

[3]戴中亮、杨静秋:《农村集体土地发展权的二元主体及其矛盾》,《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4]蔡昉:《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分析——解释流动与差距同时扩大的悖论》,《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1期。

[5]陈海秋:《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6]陈成文、孙中民:《二元还是一元: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国际经验及其启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

[7]陈名村、孙颖:《美国土地发展权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年第8期。

[8]陈明鉴:《德国土地利用规划的成功点》,《中国土地》1998年第11期。

[9]陈利根:《国外(地区)土地用途管制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现代经济探讨》2002年第3期。

[10]陈明:《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保护》,《江汉论坛》2004年第10期。

[11]陈学法:《二元结构变迁中的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变革》,《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第12期。

[12]陈天祥:《论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0期。

[13]程承坪:《所有权、财产权及产权概念辨析——兼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与现代产权理论的异同》,《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1期。

[14]曹正汉:《传统公有制经济中的产权界定规则:控制权界定产权》,《经济科学》1998年第3期。

[15]曹景椿:《户籍制度改革存在四大问题》,《农村工作通讯》2002年第6期。

[16]崔世春:《论财产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产权的关系》,《经济学家》1999年第3期。

[17]崔庆五:《关于成都户籍制度改革模式的几点思考》,《人口与经济》2012年第2期。

[18]董溯战:《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国家、市场与社会作用之比较分析》,《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19]接栋正:《国外民事登记制度及其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启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0]狄佳、周思聪:《户籍制度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年第3期。

[21]费孝通:《从实求知》,《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4期。

[22]付英:《美国土地资源的严格保护和有效使用》,《山东国土资源》2006年第2期。

[23]方西屏:《联邦德国的土地交易》,《中国土地科学》1994年第1期。

[24]高尚全:《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新型的产权制度》,《经济研究》1991年第3期。

[25]高和荣:《论中国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必然性及其整合途径》,《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6期。

[26]高萍:《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理论及其启示》,《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27]公维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及固化原因分析》,《甘肃理论学刊》2008年第3期。

[28]耿永志:《试析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与社会保障的关联》,《价格月刊》2009年第1期。

[29]耿永志:《农村社会保障与农地制度的关系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0。

[30]郭奕晶:《谈与户籍改革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世纪桥》2010年第5期。

[31]郭秀云:《大城市户籍改革的困境及未来政策走向——以上海为例》,《人口与发展》2010年第6期。

[32]韩经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冲突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9。

[33]胡杨:《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改革的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兰州学刊》2006年第1期。

[34]韩斌会:《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8期。

[35]韩松:《论成员集体与集体成员——集体所有权的主体》,《法学》2005年第8期。

[36]何关新:《在城乡统筹中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中国医疗保险》2012年第3期。

[37]胡燕:《基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成都样本”思考》,《西北人口》2011年第6期。

[38]黄忠怀、吴晓聪:《建国以来土地制度变迁与农村地域人口流动》,《农村经济》2012年第1期。

[39]黄祖辉、王朋:《基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视角的社会保障问题探析》,《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40]黄泽君:《成都:社会保障民生树下的幸福生活——成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改革启示录》,《四川日报》2013年3月6日第8版。

[41]黄亚琪:《国外户籍制度》,《观察与思考》2005年第22期。

[42]黄雄:《日本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特色及其启示》,《亚太经济》2011年第3期。

[43]姜国祥:《“三农”问题的制度性原因解析》,《上海农村经济》2006年第6期。

[44]江立华:《中外户籍登记与管理制度的比较——兼谈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45]金群、陈婕、李幼平:《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之国际比较分析》,载《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2008。

[46]赖志杰:《论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财政研究》2010年第3期。

[47]李敬、张阳艳、熊德平:《制度创新与统筹城乡发展——来自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经验》,《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6期。

[48]李春根、应丽:《透过全国社会保障审计报告看四大问题》,《审计与理财》2013年第2期。

[49]李红兵、严蓉、赵静、杨从尧:《成都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研究》,《学理论》2012年第13期。

[50]李烈:《德国小城镇户籍制度管理办法》,《福建改革》1998年第8期。

[51]李铮:《论迁移自由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52]李巧莎、贾美枝:《日本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及其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8年第2期。

[53]李茂:《美国土地利用规划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国土资源情报》2009年第3期。

[54]李光宗:《英国政府如何干预土地政策》,《学习时报》2009年9月8日。

[55]李波:《发达国家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及借鉴意义》,《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第1期。

[56]李萍、胡雯:《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成都例证》,《改革》2010年第1期。

[57]李丽辉:《技术进步对劳动力流动的效应分析》,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58]李静霞:《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的收入效应和分配效应》,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59]李学斌:《我国大城市现行户籍制度与突破的理性思考》,《上海城市管理》2010年第4期。

[60]李亚青、申曙光:《我国三大医保制度整合的现实基础分析》,《中国医疗保险》2010年第1期。

[61]李伟伟、张云华:《农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政策界定》,《改革》2012年第8期。

[62]林红玲:《西方制度变迁理论述评》,《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1期。

[63]林毓铭:《转型期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制问题探析》,《社会工作》1998年第4期。

[64]梁书民:《日本的土地制度与农业政策及启示》,《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9期。

[65]刘畅:《制度排斥与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社会福利》2003年第7期。

[66]刘灿、韩文龙:《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性质、内涵和实现问题——基于经济学和法学的分析视角》,《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6期。

[67]刘凡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户籍法律制度改革评析》,《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

[68]刘书楷:《纵论近现代世界各国土地制度改革理论研究的趋向》,《中国农村经济》1992年第2期。

[69]刘书楷、曲福田:《论发展中的土地经济学及其学科建设》,《中国土地科学》2003年第4期。

[70]刘永湘、杨明洪:《中国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发展权压抑与抗争》,《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6期。

[71]刘国臻:《中国土地发展权论纲》,《学术研究》2005年第10期。

[72]刘国臻:《论美国的土地发展权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法学评论》2007年第3期。

[73]刘明明:《土地发展权的域外考察及其带来的启示》,《行政与法》2008年第10期。

[74]黎娟娟:《对林毅夫比较优势战略的再思考——重读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1期。

[75]龙丹:《美国土地管理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2008。

[76]陆益龙:《1949年后的中国户籍制度:结构与变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77]陆文强:《中国农村家庭承包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2期。

[78]陆光顺、黄跃东:《借鉴德国经验探讨我国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载福建省土地学会《“科学合理用地,推进海西建设”——福建省土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79]陆冠尧、潘科:《国外及台湾地区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研究比较》,《广东土地科学》2005年第2期。

[80]罗必武:《联邦德国的土地管理》,《世界农业》1985年第10期。

[81]马万里、陈玮:《城市化与耕地保护——对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合理流转机制的构想》,《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3期。

[82]马瑞:《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现状及问题思考》,《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第7期。

[83]马福云:《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2001。

[84]马福云:《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困境及其求解——以成都户籍制度改革为例》,《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85]梅德平:《国家与制度变迁: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理论述评》,《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86]牛振平、钟家玉:《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给我国的启示》,《重庆与世界》2011年第11期。

[87]戚如强、张云德:《试析“三农”问题的两大制度成因》,《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88]秦明周:《美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与保护的特色》,《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年第6期。

[89]邱鹏飞、雍国玮、郝思特·绍尔:《德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两阶段公众参与》,载中国土地学会《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3。

[90]阮建青:《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困境、实践与改革思路——“土地制度与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7期。

[91]任远:《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路线图》,科学在线网,2012年7月24日。

[92]邵华:《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问题探析》,《经济法论坛》2012年第1期。

[93]邵彦敏:《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94]师俊伟:《〈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中诺思的制度变迁思想》,《中国证券期货》2012年第4期。

[95]苏志霞、王文录:《论户籍制度的功能定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96]孙健夫、张士军:《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借鉴与创新》,《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97]孙顺:《日本户籍制度的今与昔》,《中国信息报》2010年9月8日。

[98]孙强、蔡运龙:《日本耕地保护与土地管理的历史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2期。

[99]史志强:《国外土地流转制度的比较和借鉴》,《东南学术》2009年第2期。

[100]汤玉权:《论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对四川省南充市马桥村的调查分析》,《东南学术》2006年第1期。

[101]唐红波、唐红超:《中英土地利用规划比较》,《国土资源》2004年第2期。

[102]唐亮:《统筹城乡背景下的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研究》,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03]唐红波、娄文龙:《美国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浙江国土资源》2005年第5期。

[104]唐顺彦、杨忠学:《英国和日本土地用途管制》,《中国国土资源报》2001年1月19日。

[105]陶然、史晨、汪晖、庄谷中:《“刘易斯转折点悖论”与中国户籍—土地—财税制度联动改革》,《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第3期。

[106]田波:《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生产力研究》2011年第11期。

[107]田夫:《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纵览》,《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5年第3期。

[108]囤兴侠、戴媛媛:《日本农地制度的变迁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启示》,《经济师》2010年第10期。

[109]万谊娜:《基于齿轮机理的医保、医疗与医药改革联动机制》,《改革》2009年第9期。

[110]王菊英:《二元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之关系论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11]王旭辉:《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思考》,《领导萃文》2009年第2期。

[112]王嘉、金超:《土地发展权:保障控规公平的新思路》,载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8。

[113]王善于:《论统筹欠发达地区城乡社会保障》,《发展》2009年第8期。

[114]王永莉:《国内土地发展权研究综述》,《中国土地科学》2007年第3期。

[115]王海光:《2000年以来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评估与政策分析——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户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之一》,《理论学刊》2009年第5期。

[116]王慧娟:《试析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提出背景和实现途径》,《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3期。

[117]王雨濛:《土地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及补偿机制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18]王德平、王健平:《城乡社保并轨的“全域成都”》,《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1年第6期。

[119]王佩玲:《试析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世界经济情况》2006年第20期。

[120]王川、邢譓玲、陈涛:《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以及对我国的启示》,《行政与法》2008年第1期。

[121]王宇洲:《英国:规划保护农地灵活多样》,《中国社会报》2007年4月23日。

[122]韦红:《德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特点与启示》,《新视野》2007年第3期。

[123]魏莉华:《美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及其借鉴》,《中国土地科学》1998年第3期。

[124]魏清盛:《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问题分析》,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25]翁仁木:《对我国户籍制度变迁的经济学思考》,《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26]吴玲、周思山、周冲:《发达国家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宿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27]吴殿廷、虞孝感、查良松等:《日本的国土规划与城乡建设》,《地理报》2006年第7期。

[128]吴玲、周思山、周冲:《发达国家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宿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29]吴萍:《农村土地流转:基于现代经济学范式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30]乌裕尔:《英国的土地管制和耕地保护》,《经济日报》(农村版)2006年10月23日。

[131]肖轶、魏朝富、尹珂:《基于农户调查的土地流转困境分析——以重庆城乡统筹试验区为例》,《农机化研究》2010年第7期。

[132]寻兴秀:《城乡统筹视域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33]徐琴:《中国当代户籍制度的演变——项公共政策的功能变迁》,《学海》2000年第1期。

[134]徐嘉辉、郭翔宇:《德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借鉴》,《商业研究》2009年第6期。

[135]徐燕鹏:《城乡统筹发展与土地发展权转移动力及实现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36]杨瑞龙:《所有制·所有权·产权》,《人民日报》2004年11月9日。

[137]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138]杨雪冬:《国家和制度创新:诺思的国家理论述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第1期。

[139]杨德才:《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及绩效分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40]杨翠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及统筹改革思路》,《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41]杨眉:《日本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及启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142]杨超:《土地使用权流转与农村市场启示》,《世界经济情况》2005年第5期。

[143]闫翠兰、张术环:《德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及其借鉴意义》,《世界农业》2010年第12期。

[144]殷守革、孙华、毛江东:《二元户籍条件下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研究——基于重庆户籍改革的思考》,《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2年第1期。

[145]喻保轩:《重庆市提前实现城乡居民社保制度全覆盖》,《重庆日报》2012年10月15日。

[146]尹功成:《日本国土的土地利用概述》,《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年第1期。

[147]余逢伯:《农村土地制度的非均衡及其变迁》,《改革》2010年第6期。

[148]袁庆明:《制度效率的决定与制度效率递减》,《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49]张红宇:《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西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150]张明龙:《论所有权与产权的区别》,《经济评论》2002年第3期。

[151]张蓉晖:《产权与所有权关系新解》,《财经科学》1995年第2期。

[152]张庆五、张云:《从国外民事登记看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人口与计划生育》2002年第3期。

[153]张国平、刘明慧:《二元经济结构与内需政策调整》,《财政研究》2003年第11期。

[154]张丽艳、王洪涛、王国辉:《创建户籍改革、社保完善与土地流转的联动机制研究》,《经济纵横》2009年第9期。

[155]张占斌、倪羌莉:《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讨》,《学习论坛》2012年第2期。

[156]张安录:《美国农地保护的政策措施》,《世界农业》2000年第1期。

[157]张敬思:《论德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158]张楠:《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对中国的启示》,《理论观察》2009年第1期。

[159]张林山:《户籍制度改革:争议、误区与下一步改革方向》,《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6期。

[160]张友安、陈莹:《土地发展权的配置与流转》,《中国土地科学》2005年第5期。

[161]臧俊梅、王万茂、陈茵茵:《农地发展权的价格涵义与价值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第5期。

[162]赵锦山:《农村居民土地流转的意愿与行为选择》,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63]赵晓芳:《中国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异:危害与化解》,《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164]赵语:《浅析日本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借鉴意义》,《现代商业》2009年第18期。

[165]曾宪影:《公共财政视角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66]臧忠生:《聚焦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中),《中国劳动保障报》,2002年2月7日。

[167]周四丁:《基本农田发展权国家独享:弊端与化解策略》,《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68]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管理世界》1995年第3期。

[169]朱漪:《现代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启示》,《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第4期。

[170]D.C.North,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Yale University Press,1983.

[171]D.C.North,“Institution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1991,No.1.

[172]Arthur W. Brian,1988,“Self-reinforcing Mecha-nisms in Economics,” In Philip W. Anderson,Kenneth J. Arrow. and David Pines(eds.),The Economy as an Evolving Complex System. Addison-Wesley Publish Company.

[173]V.Ruttan,“Social Science Knowledge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al Economics,Dec,1984.

[174]H.Demsetz,“Towards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y,1967.

[175]Daniel P. Selmi,James A. Kushner,Edward H.Ziegler,Land Use Regulation:Cases and Materials,Aspen Law & Business,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