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4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211

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图书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SSAPID:101-5085-6089-23
ISBN:978-7-5097-0122-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深入探讨了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问题,内容丰富,视界开阔,又有大量的内容创新性的探讨了中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发展经济学理论。

相关信息

丛书名: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9)
作 者: 王振中
编 辑:张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编委会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的理论探讨

  一 经济增长:一国由弱变强的基本要求

  二 社会责任:除了环保还应改善劳资关系

  三 阳光信用:实现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

  四 自主创新:发挥竞争优势的技术基础

  五 政府干预: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利手段

  六 理论继承:增强认知能力的关键环节

 中国“九五”、“十五”期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程度的量化研究*

  一 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及其分类

  二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迫在眉睫

  三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指标设计原则及总体思想

  四 不同类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指标体系设计

   1.集约型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指标体系设计

   2.投资推动型与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指标体系设计

   3.政府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指标体系设计

   4.发展型与欠发展型经济增长方式指标体系设计

  五 “九五”、“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程度的定量测定及分析

 中国大都市区管治模式与机制探讨*

  一 大都市区管治的理论分析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大都市区管治主体的权利互动分析

   (三)大都市区管治的基本模式

    1.综合大都市区管治模式

    2.以政府为主导的大都市区管治模式

    3.以空间为主导的大都市区管治模式

  二 京津冀都市圈管治现状

   (一)“重建轻管”和“单一化”管治理念

   (二)“松散单层”管治模式

   (三)不完善的管治体系

   (四)不健全的管治职能

  三 京津冀都市圈管治基本模式探讨

   (一)都市圈双层多核管治模式

   (二)“管理模式”与“社团模式”的完善与运作

  四 京津冀都市圈管治协调机制及可行性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的作用

   (二)建立综合的或专门的都市圈行政组织,以强化区域协调管理

   (三)完善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建设行政组织

   (四)建立省市政府层面的协调管理机制

   (五)树立管治意识,倡导公众参与

   (六)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统一的协调发展机制

 国际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 国际直接投资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际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分析

   (二)国内对FDI的相关研究分析

    1.累积和竞争策略

    2.关于竞争策略模型和技术扩散模型

    3.关于FDI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关系

  二 国际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影响的辩证思考

   (一)FDI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

    3.FDI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4.提升我国产品的技术水平

    5.安排劳动就业,增加就业总量

   (二)FDI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1.形成对某些行业和市场的垄断

    2.削弱了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通过不正当经营或转移定价,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4.加剧资源短缺,恶化生态环境

    5.外资加剧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三 几点思考和建议

   1.积极利用外资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

   2.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培育和发展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企业

   3.逐步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

   4.以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机遇,推动西部地区加大引资的步伐

   5.提高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及其隐患

  一 西方主流经济学应用于中国实践的误区

  二 中国经济增长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

  三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隐患

  四 简短结语

 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体制改革研究

  一 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定义

  二 社会经济系统是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统一

  三 自组织、他组织与中国的经济转型

  四 当前体制不相适应的理论分析

  五 体制改革方案探讨

  六 结语

 中国经济增长中潜在的分配陷阱*

  一 分配陷阱的历史经验

  二 库兹涅茨倒U分配曲线的适用性

  三 导致中国经济增长中潜在的分配陷阱因素

   1.社会对分配的基本原则还没有形成共识

   2.政府分配职责定位不明确

   3.分配斗争形式简单

   4.权力参与分配的腐蚀性

   5.经济分配领域的非经济化

   6.慈善分配非常弱小

  四 跨越分配陷阱的措施与途径

   1.明确分配原则,形成社会共识

   2.认可分配斗争,提供合法渠道

   3.严控权力分配,强化权力监督

   4.规范政府分配,明确政府职责

   5.打击经济不公,整顿市场秩序

   6.鼓励慈善分配,促进社会和谐

 经济发展理论探讨

  一 经济发展内容的完整性

  二 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

  三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差别

 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调整与制度创新

  一 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现状

   1.股票市场

   2.债券市场

  二 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缺陷

   1.投资品种单一,市场缺乏层次性

   2.“以股市为重心”的结构缺陷

   3.股市人为分割严重

   4.证券公司自身实力不足

   5.上市公司结构不合理

   6.投资者结构缺陷

   7.市场退出机制缺陷

   8.中国的股票市场还是一个单边市场

  三 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调整与基础性制度创新

   1.丰富投资品种,完善交易层次

   2.加快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3.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4.壮大证券公司实力

   5.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

   6.进一步改革证券发行方式

   7.完善监管体制

   8.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9.进一步加强与香港证券市场的互利合作

  四 结语

 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国家公共农业体系

  一 中国农业已全面进入农业小部门化时期

  二 农业小部门化时期农业的公共产品特性

  三 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国家公共农业体系

  结论

 中国农业比重下降的正负效应分析

  一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及其贡献

   1.产品贡献

   2.市场贡献

   3.要素贡献

   4.外汇贡献

  二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逐年下降

   1.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下降

   2.农业从业人员比重逐年下降

   3.农产品出口额所占比重逐年下降

  三 农业比重下降的原因及利弊分析

   (一)农业比重下降的原因分析

    1.产业演化规律

    2.经济发展结果

    3.市场需求变化的要求

    4.农产品需求弹性低的客观反映

   (二)农业比重下降的利弊分析

    1.农业比重下降符合产业演进规律,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经历史阶段

    2.农业比重下降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弊端

  四 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继续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力度

   (二)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强化、提升农业的四大经济功能

   (三)拓展农业的生态功能,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拓展农业的示范功能,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中国土地资源滥用的经济学分析

  一 近年来中国土地资源滥用的主要表现

   1.城市占地规模过大

   2.违法批地用地没有得到有效抑制

  二 土地资源滥用的经济学分析

   1.国有土地所有者虚位造成各级政府都有权行使所有者权力

   2.政府使用土地的收益大于成本造成使用土地资源的机会主义倾向严重

   3.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不清晰使农民无力保护耕地

  三 明晰土地产权是防止土地滥用的根本途径

   1.重塑国有土地所有者主体,使土地所有权与行政管理权分开

   2.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明晰农地的产权主体,真正赋予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利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 房地产市场发展概况

  二 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实证分析

  三 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其他影响因素

   1.国家政策、金融信贷和价格体系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

   2.内部因素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

  四 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未来趋势

   1.市场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2.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注重品牌与品质

   3.房地产的产业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中国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中国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及企业转型

  二 中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一)中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二)对促进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建议

 中国经济发展中物质资本形成和积累的源泉

  一 引言

  二 中国资本的形成

   1.降低并最终废止了农业税,缩小了价格“剪刀差”

   2.以市场为基础的财政筹资

   3.金融市场筹资力度加大

   4.大力吸收国外资本

  三 中国的投资率

   1.最优投资率与最优经济增长率

   2.中国资本的实际投资率

   3.中国资本的适度投资率

  四 中国资本积累的源泉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 经济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现状

   (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状况

   (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

    1.城镇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

    2.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二 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与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一)经济增长的根本拉动力

   (二)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对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三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经济增长的思路

   (一)推进中小城市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三)实行垄断行业改革,调节行业收入差距

   (四)加大再分配力度,矫正居民收入不公

 中国“九五、十五”期间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

  一 引言

  二 需求模型的引用

   (一)AIDS模型的理论描述

   (二)弹性

   (三)数据及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模型的确立

    1.数据

    2.建模

  三 估计结果及分析

   (一)支出弹性

   (二)边际预算份额

   (三)自价格弹性

  四 结论

 北京居民消费结构差异分析与城乡一体化研究

  一 北京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状况

   (一)北京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差异

   (二)北京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分析

    1.恩格尔系数的差异

    2.北京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分析

  二 北京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一)消费结构变动呈现加快之势

   (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将是城镇先行、城乡互动,城市经济对农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力增大

   (三)城镇住宅消费潜在需求巨大

   (四)城乡居民交通消费渐成热点,家庭轿车、城市轨道交通、农用车成为三大发展重点

   (五)信息化对居民消费影响增大,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需求高速增长

  三 北京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因素分析

   (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的影响

   (二)产业结构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影响

   (三)城乡二元结构的管理体制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影响

   (四)消费心理因素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影响

   (五)消费环境因素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影响

  四 对实现北京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一体化的建议

   (一)提高收入水平,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二)调整分配制度,缩小城乡差异

   (三)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产品结构

   (四)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五)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六)发展乡镇企业

   (七)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重视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中观增长

  (一)中观经济增长理论评析

   1.新古典经济学的区际均衡增长理论

   2.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

  (二)中观经济增长影响着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1.中观经济增长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影响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2.中观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发展

  (三)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对中观增长的客观要求

   1.对中观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再整合

   2.对中观经济增长目标进行再设置

   3.重新构建中观经济增长模型

 地方政府政绩竞争:项目选择与风险

  一 引言

  二 政绩竞争对项目选择的影响

  三 政绩竞争对项目风险的影响

  四 结论

 经济均衡的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

  一 经济理论中一条最基本的定律

  二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决定的消费总量结构运动

  三 均衡或非均衡的经济总量、两部类结构与经济增长

  四 中国经济增长分析

   (一)关于我国经济的均衡增长线

   (二)关于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的状态

   (三)关于我国经济两部类结构的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是解决国内资金流动性偏多的有效途径

  一 国内资金流动性现状

  二 资金流动性偏多的原因

   (一)人民币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冲突

   (二)中国的外汇管制难度增大

   (三)外汇储备剧增,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

  三 利用人民币国际化减少国内资金流动性偏多的具体措施

   (一)在对外贸易中鼓励和推广人民币计价结算

   (二)积极、稳妥地开展外国政府、机构在中国发行人民币债券融资

   (三)拓宽人民币流出渠道

   (四)利用对外投资渠道,使人民币有效地流入国外

   (五)在政府和民间组织对外援助中提倡使用人民币资金,增加国外人民币流通量

   (六)在出口信贷方面发放人民币贷款,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逐步使人民币贷款在出口信贷方面占主要地位,拉动人民币在外贸中计价和结算总量增加

  四 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的配套措施

   (一)启动“强金融战略”,保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顺利推进

   (二)人民币国际化需要采取两手策略

   (三)人民币国际化要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顺其自然地推进国际化进程

 产业约束效应与转型期中国经济长期发展

  一 产业结构约束效应与转型期中国经济长期发展

  二 产业组织约束效应与转型期中国经济长期发展

  三 产业政策约束效应与转型期中国经济长期发展

 对经济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再探讨

  一 公平与效率的理论界说

   (一)公平的一般含义

   (二)效率的一般含义

  二 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关系

  三 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动态外部性、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

  一 动态外部性:对马歇尔外部经济概念的扩展

  二 动态外部经济、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与经济增长

  三 产业集群带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争胜竞争的企业家行动

 “供给不足危机论”与公享自然力的第“五”要素说

  一 萨伊“供给不足危机论”

   (一)萨伊定律的含义评述

   (二)“供给不足危机论”——萨伊定律新解

    1.“产品”不足危机论

   (三)“自然力”供给不足危机论 ——萨伊划时代的贡献

    1.自然力动因说

    2.自然力“劳力”的补偿说

    3.“自然力”供给不足危机论

  二 对供给不足危机论的忽视衍生了当代公共自然力危机

   (一)公享自然力危机

  三 第“五”要素说

   (一)萨伊的“四要素说”

   (二)公共自然力——第“五”要素说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 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态势

   (一)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二)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一些可喜的变化

   (三)经济效益继续提高

   (四)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物价基本平稳

   (五)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

   (六)社会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二 重视和认真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确保“十一五”良好开局

   (一)投资增长过快,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

   (二)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

   (三)能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增大

  三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农民工进城难的制度分析

  一 农民工进城难的表现及其制度原因

  二 城乡分割制度的转轨体制路径依赖

   1.转轨体制强化了地方政府的作用,形成了具有转轨特色的行政区经济

   2.转轨体制强化了公共品供给的地方性

   3.渐进式改革使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沿袭城乡分割的路径

  三 若干结论

 中国封建时期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治理制度的变迁

  一 中国封建时期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治理及其制度的发展脉络

  二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治理的制度比较分析

   (一)集权型制度与自治型制度的比较

    1.组织者与组织机构

    2.制度法规

    3.设施维护、保养的费用与劳力

    4.设施与水资源的管理条例

   (二)混合型制度的特征

  三 农田水利建设与治理制度及其变迁的匹配性分析

   1.集权型制度的匹配性分析

   2.自治型制度的匹配性分析

   3.混合灌溉制度的匹配性分析

  四 对当前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与治理制度安排的启示

   1.匹配性制度分析框架的结论

   2.新时期中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治理制度的建议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观的历史性飞跃

  一 总路线的历史背景回顾

  二 总路线的是非功过评析

  三 反思与改革

  四 经济社会发展观的历史性飞跃

  五 结论和启示

 江西城镇化与农村教育发展

  一 江西城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二 城镇化与农村教育发展的依存关系

  三 江西农村教育发展对城镇化的贡献

 非正式制度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 中西部地区非正式制度的特征

   1.崇尚礼治的等级观念

   2.封闭保守的乡土观念

   3.轻商重义的经济观念

   4.安贫思想及平均主义观念

  二 中西部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模式

   2.非正式制度与制度变迁路径

  三 中西部非正式制度变迁的途径

   1.激发民众创业热情,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2.加强科技研发,不断催生自主技术

   3.强化人力资源开发

   4.打破传统封闭思想,树立开放意识

 中国经济转型与公营企业设立

  一 经济改革与经济转型

  二 经济转型中的规范与扭曲

  三 转型经济建设要以民营企业为主

  四 经济转型要明确设立公营企业

 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若干问题的理论探讨

  一 实现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理论与制度研究

  二 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制约因素、战略导向及路径选择

  三 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中的“三农”问题

  四 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资本问题研究

  五 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产业发展研究

  六 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2007。

[2]B.R.米切尔:《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黄彦编《孙文选集(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4]谭合成、江山主编《世纪档案》,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

[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2007。

[6]宋元人著《四书五经》,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

[7]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

[8]〔德〕K.F.齐默尔曼主编《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9]World bank 2006,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6,Washington,D.C..

[10]Vito Tanzi and Ludger Schuknecht,2000,Public Spending in the 20th Century:A Global Perspectiv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靖学青:《西方国家大都市区组织管理模式》,《社会科学》2002年第12期。

[2]杨宏山:《市政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张京祥、刘荣增:《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及管理》,《国外城市规划》2001年第5期。

[4]林尚立、刘晔:《城市政府与城市治理:责任、服务与法制》,载刘晔主编《城市治理与公共权力:边界、责任与合法性》,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5]莫建备等:《大整合·大突破——长江三角洲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顾朝林:《论城市管治研究》,载顾朝林等:《城市管治——概念·理论·方法·实证》,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1]齐晓华:《中国学者有关FDI理论及模型的比较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2]田泽:《国际投资发展模型与中国经验的实证分析》,《理论探讨》2006年第6期。

[3]郭飞:《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双重影响与对策》,《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5期。

[4]李江帆主编《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5]陈继勇等:《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

[1]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冯兴元:《译者的话》,载何梦笔主编《秩序自由主义》,董菁、陈凌、冯兴元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何梦笔:《前言》,载何梦笔主编《秩序自由主义》,董菁、陈凌、冯兴元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克鲁格曼:《流行的国际主义》,张兆杰、张曦、钟凯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D.米勒:《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6]托夫勒:《创造一个新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陈峰译,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6。

[1]许国志主编《系统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第1版,第173~202页。

[2]颜泽贤、范冬萍、张华夏:《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第1版,第331~369页。

[3]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2版,第130~172页。

[4]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第1版,第220~225页。

[5]《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版,第307、340页。

[1]苏振兴:《增长、分配与社会分化——对拉丁美洲国家社会贫富分化问题的考察》,《学术探索》2005年第4期,第84~93页。

[2]陈迪平:《库兹涅茨收入分配假说与我国现实》,《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第236~240页。

[3]陈宗胜:《关于收入差别倒U曲线及两极分化研究中的几个方法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第78~84页。

[4]王检贵:《倒U现象是不是一条经济法则?——对罗宾逊经典结论的质疑》,《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第63~67页。

[1]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

[2]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

[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

[4]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社,1999。

[5]曼昆:《经济学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李扬、王国刚:《资本市场导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2]吴敬琏:《吴敬琏:十年纷纭话股市》,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3]萧灼基:《中国金融市场分析与预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洪银兴:《资本市场:结构调整与资产重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王国刚:《发展公司债券应分三步走》,2003年9月9日《中国证券报》。

[6]刘恩奇:《借鉴美国基金的成功经验》,2003年9月17日《中国证券报》。

[7]张承惠、张元:《美国的小额证券市场》,2003年8月25日《金融时报》。

[8]彭蕴亮:《基金成为市场中坚影响几何》,www.cs.com.cn。

[9]焦方义:《论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与效率》,《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1期。

[10]焦方义:《通货紧缩理论研究新进展》,《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3期。

[11]李凯:《香港与内地证券市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2006年3月20日《光明日报》。

[12]尚福林:《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国投资》2006年第11期。

[13]刘文勇:《收入因素对中国消费需求增长的实证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2期。

[1]〔美〕S.库兹涅茨:《现代的经济增长》,商务印书馆,1961。

[2]〔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

[3]〔日〕速水佑次郎、〔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

[5]郑有贵、李成贵:《从传统到现代:中国农业转型的研究》,《农业经济问题》1997年第5期。

[6]刘茂松:《论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深化战略》,《新华文摘》1997年第1期(原载《求索》1996年第5期)。

[7]刘茂松、彭新宇:《论中国农业转型期的农业工业化战略》,《求索》2005年第12期。

[8]刘茂松:《农业产业发展的制度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9]刘茂松:《农业工业化战略研究》,2006年6月22日《中国经济时报》(专论版)。

[1]国土部:《违法用地屡禁不止是地方政府主导的结果》,http://www.sina.com.cn,2007年3月20日。

[2]张新宝:《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土地违法案件突出》,http://www.news.cn,2006年4月15日。

[3]周天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模式比较和方案选择》,http://www.macrochina.com.cn,2004年2月26日。

[1]苗天清:《中国房地产业:结构、行为与绩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高幸奇:《房地产市场》,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3]曲波:《房地产经济波动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

[4]罗龙昌:《发展房地产业与优化产业结构》,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5]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6]张涛:《房地产业的区域特性及其政策研究》,《河海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7]牛凤瑞:《中国房地产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邱海平:《中小企业的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3]常林朝:《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9期。

[4]李杨林:《浅淡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企业经济》2002年第9期。

[1]〔英〕 罗伊·哈罗德:《动态经济学》,黄范章译,商务印书馆,1981。

[2]〔美〕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布鲁斯·赫里克:《经济发展》,张欣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3]王宏伟:《资本效率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辽宁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编《宋则行经济论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5]原毅军:《论中国经济的适度增长》,《经济研究》1991年第1期。

[6]杜两省:《投资与经济增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7]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祝世康、穆家骥译,商务印书馆,1983。

[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1]赵人伟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伊志宏:《消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闻潜:《消费启动与收入增长分解机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王小鲁、樊刚:《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5]周文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经济科学》2002年第1期。

[6]黄邦根:《构建和谐社会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10期。

[7]中共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重视收入差距扩大问题》,2003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8]孙居涛、田杨群:《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的重新审视》,《经济评论》2004年第4期。

[9]冯子标:《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变动趋势分析》,《经济学家》2004年第4期。

[10]方福前:《中国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与效应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10期。

[11]沈卫平:《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特殊性:一个比较的视野》,《学海》2005年第6期。

[12]汤跃跃、张毓雄:《消费才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江苏商论》2005年第9期。

[13]宋明耀、戎杰:《试论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成因》,《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4]施雯:《中国居民消费倾向变动的趋势和原因探析》,《学术交流》2005年第9期。

[15]晏民春、杨桂元:《近十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年第2期。

[1]Deaton,A. and J.Muellbauer. “An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312-325.

[2]Green.R and Alston,J. “Elasticities in AIDS Models”,American Journal Agricultural Economy,1990(72):442-445.

[3]吴栋、李乐夫:《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信息》2006年第5期。

[4]SAS Institute Incorporated. SAS/ETS User’s Guide(EB/OL),http://www2.stat.unibo.it/ManualiSas/ets/pdfidx.htm.

[5]Statistics & Operations Research. Estimating an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 Model(EB/OL),http://support.sas.com/rnd/app/examples/ets/aids/index.htm.

[6]Halbrendt,C.,Tuan,F.,Gempesaw,C. and Dolk-Etz,D.1994,“Rural Chinese Food Consumption:The Case of Guangdong”,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4(76):794-799.

[1]尹世杰、王裕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中的消费经济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乔纳森·加纳:《中国消费力的崛起》,郭丽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黄升民、陈素白、吕明杰:《多种形态的中国城市家庭消费》,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戴慧思:《中国城市的消费革命》,卢汉龙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5]石扬令、常平凡:《中国食物消费分析与预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6]罗楚亮:《经济转轨、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朱信凯:《中国农户消费函数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8]程兰芳:《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结构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9]孙国锋:《中国居民消费行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0]尹世杰:《中国消费结构合理化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

[11]范剑平:《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人民出版社,2001。

[12]范剑平:《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13]李文煌:《关于农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思考》硕士学位论文,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5。

[1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15]林白鹏:《中国消费结构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16]刘芳、周云、赵继文:《北京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北京农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17]刘巨钦、张军莲:《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是消费转型期扩大内需的关键》,《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8期。

[18]张泽一:《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消费结构比较》,《江苏商论》2001年第7期。

[19]陈启杰、曹迎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理论研究》,《市场营销导刊》2005年第2期。

[20]李时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4。

[21]李海涛:《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比较》,《统计观察》2003年第2期。

[22]易丹辉、尹德光:《居民消费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国家统计局课题组:《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的成因与对策(上)》,《中国统计》2005年第2期。

[2]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3]Gilpatric,S. (2004),“Tournaments,Risk Taking,and the Role of Carrots and Sticks,” 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Tennessee.

[4]Holmstrom,B. and Milgrom,P.(1991):“Multitask Principal-Agent Analyses:Incentive Contracts,Asset Ownership,and Job Design”,Journal of Law,Economics,and Organization 7:24-52.

[5]Hvide,H(2002):“Tournament Rewards and Risk Taking”,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4,877-898.

[6]Lazear,E. and Rosen,S.(1981):“Rank Order Tournaments as Optimum Labour Contract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5,841-64.

[7]Qian,Y. and Roland,G.(1998):“Qian Yingyi,Roland G. Federalism and Soft Budget Constrai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143,1162.

[1]陈雨露:《作为国家竞争战略的货币国际化:美元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2]曹凤岐:《中国金融改革、发展与国际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黄达:《人民币的风云际会:挑战与机遇》,《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4]姜波克:《人民币自由兑换和资本管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6]余永定:《关于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结构的几个问题》,《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10 期。

[7]于同申:《国际货币区域化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米尔顿·弗里德曼著《弗里德曼文萃》,胡雪峰等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9]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三联出版社,1983。

[10]罗纳德·麦金龙:《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

[11]菊地悠二著《日元国际化》,陈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2]Aizenman,J. and R. Hausmann,(2000) “Exchange Rate Regimes and Financial-Market Imperfections”,NBER Working Paper,No.7738.

[13]Barro,Robert J. and David Gordon,(1983) “Rules,Discretion and Reputation in a Model of Monetary Policy”,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 12.

[14]Hanks,Steve H. (1998) “World Currency”,Forbes,Nov.

[15]Mundell,R.A(1961)“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1,p.509.

[1]刘志彪、安同良、王国生:《现代产业经济分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安同良:《中国企业的技术选择》,《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3]刘志彪:《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品牌战略》,《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5期。

[4]郑江淮、高春亮:《国际制造业资本转移、最优产业配套与政策转变》,《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2期。

[5]曾世宏:《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现状、成因与对策》,《改革与战略》2006年第8期。

[6]刘志彪、王国生:《论用户垄断》,《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

[7]刘志彪、陈柳:《论创业型雇员的进入行为与竞争政策》,《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1]Pigou,A. C.,The Economics of Welfare,Macmillan,London,1920.

[2]Viner,J.,“Costs Curves and Supply Curve,” The Long View and the Short,Glencoe,Ill.:The Free Press.Originally published in Zeitschrift fur Nationalekonomic,3:23-46, 1931-1932,1958.

[3]Baumol,W. J.,Welfare Economics and the Theory of the State,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2.

[4]Meade,J.,“External Economies and Diseconomies in a Competitive Situation,” Economic Journal,62(245):54-67,1952.

[5]Bator,R. H.,“The Anatomy of Market Failur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72(3):351-379,1958.

[6]Buchanan,J. M.,and Stubblebine,W. C.,“Externalities,”Economica,29(116):371-84,1962.

[7]Marshall,A.,Principles of Economics,edn.,8th,London:Macmillan,1920.

[8]Hirschman,A. O.,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8.

[9]Young,A.,“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 Economic Journal,38:527-542,1928.

[10]Chipman,J.S.,“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 and Competitive Equilibriu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84(3):347-363.,1970.

[11]Romer,P.,“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4( 5):1002-37,1986.

[12]Lucas,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2(1):3-42,1988,

[13]Krugman,P.,Geography and Trade,Cambridge,MA.:MIT Press,1991a.

[14]Krugman,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9(3):483-499,1991b.

[15]Krugman,P.,The Spatial Economy:Cities,Regions,and International Trade,et al,Cambridge:MIT Press,1999.

[16]Schmitz,H.,“Collective Efficiency and Increasing Returns,”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3(4):465-483,1999.

[17]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8]Bartley III,W.W.,The Fatal Conceit:The Errors of Socialism,ed.,Vol. 1 of The Collected Works of F.A. Hayek,Hayek,F. A.,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19]Dosi,G.,Fabiani,S.,Freeman,C.,and Aversi,R.,“O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enter for Research in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CCC Working Paper No. 93,1993.

[20]Reekie,W. D., Markets,Entrepreneur and Liberty:An Austrian View of Capitalism,Sussex:Wheatsheaf Books,1984.

[21]王廷惠:《微观规制理论研究——基于对正统理论的批判和将市场作为一个过程的理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2]李新春:《企业战略网络的生成发展与市场转型》,《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

[1]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4。

[2]马克·斯考森:《现代经济学的历程》,长春出版社,2006。

[3]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二册,商务印书馆,2004。

[4]汪纬林、毛桐恩、解敬:《我国天灾综合预测研究进展》,《科技导报》1999年第1期。

[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84页。

[6]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第1版。

[7]梅多斯等著:《增长的极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第3版。

[8]凯恩斯:《通论》,华夏出版社,2006。

[9]吴易风:《从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和政策看我国需求不足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10]Bernice Shoul,“Karl Marx and Say’s Law”,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 71,No. 4 (Nov.,1957).

[11]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7。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黄佩华等:《中国义务教育与公共财政》,《比较》第4期,中信出版社,2002。

[3]刘云龙:《民主机制与民主财政》,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4]胡东书:《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张仲梁:《看不见的城墙》,《中国统计》2002年第3 期。

[6]樊小钢:《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的关联分析》,《财经论丛》2004年9月。

[7]李健英:《广东城市化的现状、问题与制度原因分析》,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东亚论文》第50期,2005年6月。

[1]翁贞林、朱红根等:《中部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2]柯淑娥:《对我国农村小城镇城市化道路的反思》,《经济改革》2002年第8期。

[3]史宁中、柳海民:《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趋势与政策建议》,《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4]杜育红:《农村转型与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新华文摘》2005年第4期。

[5]辜胜阻:《农村教育的结构性矛盾与化解对策》,《新华文摘》2005年第4期。

[1]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三联书店,1994年9月版。

[2]肖金成、宋立:《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发展模式选择》,《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11期。

[1]王振中主编《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王振中主编《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裴小革:《财富与发展》,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4]程恩富:《西方产权理论评析》,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5]荣兆梓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钱津:《特殊法人:公营企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钱津:《追寻彼岸:政治经济学论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简 介:本书是一部现代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专著,主要探讨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效用范畴的基本认识问题以及在将效用划分为终点效用与中间效用的基础上展开的有关中间效用研究的理论问题。阐明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必须要区分终点效用与中间效用,不能笼统地讲追求效用最大化,只有终点效用可以追求最大化,而中间效用只能保持适度性。如果依旧笼统地...

作者: 钱津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