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58

社会性别与妇女权利图书

Gender and Women's Rights

SSAPID:101-5077-1932-69
ISBN:978-7-80230-885-5
DOI:
ISSN: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妇女权利

[内容简介] 本书以社会性别为视角,通过对女性政治参与代表性不足、就业性别歧视、性骚扰以及家庭暴力问题的揭示和对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的性别分析,回答了这些问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会法论丛
作 者: 薛宁兰
编 辑:刘骁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本书序言

 社会法论丛总序

 前言

 绪论 睁开“性别的眼睛”审视妇女权利法律保障

  一 社会性别:概念及其本土化

   (一)社会性别(Gender)的语源

   (二)西方学术界对社会性别概念的认知

   (三)中国学者对社会性别概念的解读

   (四)社会性别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二 为“妇女问题”正名——社会性别视角的介入

   (一)关于“妇女受虐杀夫”现象的思考

   (二)关于“生育”性质的认识

  三 社会性别主流化:促进妇女发展与推动性别平等的全球战略

   (一)联合国促进妇女发展与推动性别平等战略的演进

   (二)“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基本内涵

  四 关于法律领域中的社会性别主流化

   (一)社会性别主流化在中国的立法实践

   (二)法律领域中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方面

   (三)有关法律的社会性别分析的思考

    1.社会性别分析的含义

    2.法律的社会性别分析

 第一章 妇女权利保障的国际法与国内法

  第一节 妇女权利保障的国际法

   一 妇女人权保障的国际法律框架

    (一)促进性别平等的基本人权公约

    (二)保障妇女人权的专门公约

   二 国际人权法中与妇女人权保障相关的三个概念

    (一)直接歧视(Direct Discrimination)

    (二)间接歧视(Indirect Discrimination)

    (三)暂行特别措施(Temporary Special Measures)

  第二节 妇女权利保障的国内法

   一 中国妇女权利立法保障的阶段

   二 立法保障的内容

    (一)政治权利

    (二)文化教育权利

    (三)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权

    (四)人身权利

    (五)财产权利

     1.妇女对婚姻家庭共有财产的所有权

     2.农村妇女土地权利

     3.妇女财产继承权

   三 立法保障的结构

    (一)妇女权利法律保障体系的外部结构

     1.根本法的保障

     2.专门法的保障

     3.各部门法的保障

     4.行政法规的保障

     5.地方性法规的规定或变通规定

     6.中国政府批准生效的国际公约和文件

    (二)妇女权利法律保障体系的内部结构

  第三节 社会性别主流化进程中的立法完善

   一 国际人权法标准下的国内立法检审

    1.国内法中没有对妇女歧视的定义

    2.缺乏全面的国家立法制止对妇女的暴力行为

    3.国内立法对公约确立的暂行特别措施运用不够

    4.尚无保护女性难民和寻求庇护者的法律法规

   二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立法反思

    (一)立法内容的局限性

     1.女性法定权利的男性标准

     2.缺少“性别歧视”或者“对妇女歧视”的定义

     3.立法中还存有性别盲点

     4.暂行特别措施运用得还不到位

     5.若干保障妇女权利的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三)立法结构的缺憾

     1.关于反就业歧视法

     2.关于家庭暴力防治法

     3.关于性骚扰防治法

 第二章 促进妇女政治参与的法律措施

  第一节 妇女参政的内涵与现状

   一 政治权利与参政权

    (一)政治权利

    (二)参政权

   二 中国妇女参政的现状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女性代表比例徘徊不前

    2.女性从政的层次较低

    3.女性参政的结构不合理

  第二节 中国保障妇女参政的法律与政策

  第三节 促进妇女政治参与的国际标准与暂行特别措施

   一 国际标准构架

   二 联合国确立的妇女参政目标

    1.采取措施确保妇女平等进入并充分参加权力结构和决策

    2.提高妇女参与决策和领导的能力

   三 促进妇女参政的暂行特别措施——性别配额制

  第四节 提高中国妇女政治参与程度的法律措施

   一 现行法律措施之不足

    (一)中国法律法规政策关于妇女参政比例的规定

     1.妇女在国家和地方立法机构中的比例

     2.女性干部的比例

     3.女性在村民委员会中的比例

    (二)对现行规定之分析

     1.对配额制性质认识的局限性

     2.现有关于妇女参政比例的规定层级低、适用范围有限

   二 相关修法建议

 第三章 就业性别歧视的界定与法律应对*

  第一节 中国就业性别歧视现象扫描

   一 女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

   二 职业的性别隔离

    (一)横向隔离

    (二)纵向隔离

   三 实际存在的男女不同龄退休

    (一)中国退休年龄性别差异政策与立法的由来

    (二)女知识分子和女职员诉请同龄退休案

     1.案情

     2.点评

  第二节 禁止就业性别歧视的国际法与国内法

   一 禁止就业性别歧视的国际标准

   二 中国禁止就业性别歧视的现行法

    (一)女性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

    (二)女性劳动者享有受特殊保护的权利

    (三)采取积极性措施消除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

   三 对中国现行法律规定的分析

    (一)立法的模式

    (二)立法的结构

    (三)立法的内容

     1.没有就业歧视的定义

     2.缺乏对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途径

     3.没有反就业歧视的专门机构

     4.缺乏对就业歧视法律责任的规定

  第三节 就业性别歧视的界定与相关法律制度完善

   一 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界定

    (一)“歧视”的含义

    (二)“歧视”法律定义的结构

     1.明确歧视的法律性质

     2.列举禁止区别对待的法定原因

     3.包含歧视的两种形式:直接歧视和间接歧视

     4.关注歧视的后果而非歧视的故意

     5.举证责任的转移

    (三)就业歧视与就业性别歧视

     1.“就业歧视”的界定

     2.就业的性别歧视

   二 将消除就业歧视纳入就业促进全过程

   三 完善生育保险制度

   四 实行男女同龄退休制度

    (一)照顾抑或歧视:对男女不同龄退休规定的分析

     1.女性群体的经济利益普遍受损

     2.女性在职获得晋升的机会普遍减少

     3.女性提高能力和素质的机会明显减少

     4.造成女性人力资本的巨大浪费

    (二)相关立法建议

 第四章 性骚扰及其法律规制

  第一节 性骚扰在中国的存在

   一 “无名不等于不存在”*

    (一)有关性骚扰现状的社会学调查

    (二)若干性骚扰诉讼案回溯

    (三)小结

   二 女性易成为性骚扰受害人的原因

    (一)女权主义关于性骚扰实质的认识

     1.自然/生物模式

     2.“性别角色溢出”模式

     3.社会组织模式

     4.社会文化模式

    (二)本书的基本认识

   三 性骚扰的危害

    (一)对个人的危害

     1.人格受损

     2.婚姻关系不稳定

     3.社会经济利益受损

    (二)对用人单位的损害

    (三)对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性骚扰的定义

   一 行为的表现形式与类型划分

    (一)性骚扰的表现形式

    (二)性骚扰的基本分类

     1.语言、身体、非语言的性骚扰

     2.职场、公共场所、私人场所的性骚扰

     3.交易性(报偿性)性骚扰和敌意环境性骚扰

    (三)职场性骚扰的分类

     1.交易性性骚扰(Quid Pro Quo Sexual Harassment)

     2.敌意工作环境性骚扰(Hostile Work Environment Harassment)

   二 行为侵害的客体

    (一)对若干认识的社会性别分析

     1.性骚扰侵害的是贞操权?

     2.性骚扰侵害的是名誉权?

     3.性骚扰侵害的是人格尊严权?

    (二)性骚扰侵害的直接客体

    (三)职场性骚扰侵害的客体

     1.职场性骚扰与劳动者工作环境权

     2.职场性骚扰与劳动者平等就业权

   三 行为的基本特征

    (一)行为的不受欢迎性

    (二)行为的冒犯性(不合理性)

   四 一般定义与特殊定义

  第三节 国际社会防治性骚扰的法律对策

   一 国际人权法的对策

    (一)联合国

    (二)国际劳工组织

    (三)区域组织

     1.欧盟

     2.美洲国家组织

   二 各国立法模式

    (一)各国及地区对性骚扰问题法律规制概况

    (二)各国及地区反性骚扰立法模式

     1.性骚扰防治专项法

     2.反歧视法

     3.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

     4.侵权法

     5.刑法

   三 小结

  第四节 中国防治性骚扰立法模式与对策

   一 “立法一小步,社会一大步”

   二 中国现有防治性骚扰的法律层级

    1.宪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

    2.民法通则和劳动法等民事经济法律

    3.治安管理处罚法

    4.刑法

   三 现行法的缺漏与法律模式之选择

    (一)妇女权益保障法之不足

    (二)民法通则之疏漏

    (三)劳动法的缺失

    (四)中国防治性骚扰法律模式之选择

   四 雇主义务与法律责任

    (一)雇主义务的依据与内容

    (二)雇主的连带责任

 第五章 家庭暴力的法律防治

  第一节 家庭暴力的现状与危害

   一 世界范围内的总体状况

   二 配偶暴力在中国

   三 配偶暴力的危害

    (一)对妇女的危害

     1.身体的伤害

     2.精神的损害

     3.导致犯罪

    (二)对儿童的危害

    (三)对其他家庭成员的危害

  第二节 中国防治家庭暴力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一 国家法律

   二 地方法规

  第三节 妇女受虐杀夫现象的法律应对

   一 她们为什么“以暴抗暴”?

    (一)妇女杀夫时的心理状态

    (二)导致妇女受虐杀夫的社会环境(机制)分析

     1.家庭干预

     2.社区干预

     3.妇联组织干预

     4.司法干预

   二 “受虐妇女综合征”理论及其发展

    (一)“受虐妇女综合征”理论

     1.缘起

     2.国外司法对“受虐妇女综合征”理论的应用

     3.“受虐妇女综合征”理论的缺陷

    (二)受虐妇女综合征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1.幸存者理论(Survivor Theory)*

     2.后精神创伤压力失调理论(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3.比较与分析

     4.“受虐妇女综合征”证据的重新概念化

   三 中国的相关司法实践

    (一)引入“受虐妇女综合征”理论做减刑辩护

    (二)“受虐妇女综合征”专家证据的尝试

    (三)点评

   四 外国理论对于中国立法的借鉴价值

  第四节 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中国现行防治家庭暴力法律体系之不足

    (一)“家庭暴力”入法的意义及其不足

     1.“禁止家庭暴力”成为法律的基本原则

     2.配偶一方“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作为法定离婚理由

     3.确定对家庭暴力受害人的救助措施与施暴者的民事法律责任

    (二)地方法规的缺憾

   二 国际立法经验

    (一)国际社会反对家庭暴力的两种战略

     1.修改现行法律,推动刑法与刑事审判制度、民法与民事审判制度改革

     2.制定家庭暴力专项法

    (二)韩国家庭暴力特别法*

     1.《家庭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

     2.《家庭暴力预防与受害人保护法》

    (三)日本《配偶暴力防治与受害人保护法》

    (四)家庭暴力防治专项法的特点

   三 中国民间组织的立法倡导

    (一)项目立法小组的成立与工作

    (二)《家庭暴力防治法》项目建议稿的结构与特点

     1.界定“家庭暴力”的法律含义

     2.设立“反家庭暴力委员会”

     3.确立保护令的民事干预措施

     4.确立司法矫治处分的刑事干预措施

     5.增设“家庭暴力罪”

     6.家庭暴力民事案件的特殊证据规则

     7.加大社会救助的力度

     8.法律责任上的创新

 附录

  附录一 挪威性别平等法

  附录二 瑞典机会均等法

   目的

   合作

   积极措施

    实现工作中平等的行动

    工作环境

    招聘等事项

    报酬问题

    平等行动计划

    集体谈判协议

   性别歧视的禁止

    直接歧视

    间接歧视

    禁止的范围

    相关资格方面的信息

   骚扰等的禁止

   损害赔偿与其他法律制裁

    无效

    损害赔偿

    其他制裁

   执行监督

    机会均等督察官

    机会均等委员会

    雇主提供信息的义务

    处罚决定

    程序

    口头程序

    对相关事项的决定

    申诉等事项

   性别歧视诉讼规则适用

    起诉权利

    期间等事项

    机会均等督察官

  附录三 丹麦性别平等法

   第一章 本法目的

   第二章 禁止基于性别的不平等对待(性别歧视)

    促进性别平等措施

   第三章 公共机构的义务

    性别平等报告

   第四章 委员会等类似机构

    公立委员会及其他机构的性别构成

    公共管理部门中理事会成员任命的性别构成等事项

   第五章 国家性别平等研究和信息中心

   第六章 性别平等委员会

   第七章 相关规定的生效、废除与审查

  附录四 韩国女性发展基本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女性政策、基本计划等

   第三章 女性政策的基本对策

   第四章 女性发展基金

   第五章 女性团体的资助等

   第六章 补充规则

   附则(第5136号1995年12月30日)

  附录五 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性别平等专项法律名录

 后记

“妇女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中国妇女在法律上的解放是“超前”还是“滞后”了?本书以社会性别为视角,通过对女性政治参与代表性不足、就业性别歧视、性骚扰以及家庭暴力问题的揭示和对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的性别分析,回答了这些问题。作者认为“妇女问题”的实质是社会性别问题,中国的性别立法还处在由两性形式平等向实质平等过渡的阶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6。

2.费孝通:《生育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3.谭兢嫦、信春鹰编《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4.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5.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6.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7.荒林主编《中国女性主义·2004年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李英桃:《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国际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英〕坎迪达·马奇等著《社会性别分析框架指南》,社会性别意识资源小组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1.“在国际劳工组织成员中提高社会性别主流化能力”中国项目组著《提高社会性别主流化能力指导手册》,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12.林聚任主编《社会性别的多角度透视》,羊城晚报出版社,2003。

13.李小江:《文化,教育与性别——本土经验与学科建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14.云南社会性别与发展小组:《参与性发展中的社会性别足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5.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6.谭琳主编《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7.孟宪范主编《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8.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课题组:《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

19.王家福、刘海年主编《中国人权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20.《国际妇女百科全书》(精选本,上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1.李慧英主编《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22.李步云主编《人权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3.国际人权法教程项目组编《国际人权法教程》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4.谢怀栻:《谢怀栻法学文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25.陈晓君等著《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田野调查解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6.林燕玲:《国际劳工标准》,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27.李明舜、林建军主编《妇女人权的理论与实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8.李秋芳主编《中国妇女就业:现状与对策》,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

29.石美遐主编《劳动法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30.郭慧敏主编《社会性别与劳动权益》,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1.谭琳、刘伯红主编《中国妇女研究十年(1995~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2.刘明辉:《女性劳动和社会保险权利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3.李薇薇、Lisa Stearns主编《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

34.巢健茜主编《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科学出版社,2007。

35.南莲·哈斯贝尔等著《拒绝性骚扰——亚太地区反对工作场所性骚扰行动》,唐灿等译,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36.〔美〕凯思琳·内维尔著《内幕职场权力滥用与性骚扰》,董煜韬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7.〔美〕凯利·D.阿斯金等编《妇女与国际人权法》,黄列、朱晓青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8.〔日〕性骚扰问题研究会:《性骚扰应对》,中信出版社,2001。

39.张绍明:《反击性骚扰》,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40.(台)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41.(台)焦兴铠:《向工作场所性骚扰问题宣战》,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2。

42.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1。

43.王利明、杨立新、姚辉:《人格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

44.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第二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5.杨立新主编《中国人格权法立法报告》,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46.高鸣鸾、王行娟、丁宁:《“围城”内的暴力——殴妻》,中原农民出版社,1998。

47.谢丽华主编《中国农村妇女自杀报告》,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48.荣维毅、宋美娅主编《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中国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9.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编《家庭暴力与法律援助——问题·思考·对策》,中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0.荣维毅、黄列主编《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与干预——国际视角与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1.宋美娅、薛宁兰主编《妇女受暴口述实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2.张李玺、刘梦主编《中国家庭暴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3.陈明侠、夏吟兰、李明舜、薛宁兰主编《家庭暴力防治法基础性建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4.刘梦:《中国婚姻暴力》,商务印书馆,2003。

55.D.Kelly Weisberg(ed.),Applications of Feminist Legal Theory to Women’s Lives:Sex,Violence,Works and Reproduction,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6.

56.Schuler,Margaret(ed.),Freedom from Violence:Women’s Strategies From Around The World,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Fund for Women,1992.

57.Mary Becker,Cynthia Grant Bowman,Morrison Torrey,Cases and Materials on Feminist Jurisprudence:Taking Women Seriously,Second Edition,West Group,2001.

58.Deirdre McCann,“Sexual harassment at work: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sponses”,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2005.

简 介:中共十八大报告重申了“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妇女政治参与的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妇女解放程度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如何扩大妇女有序的政治参与,成为当今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本书对妇女政治参与所面临问题作深层次的政策根源和体制性根源剖析,确立妇女政治参与评价体系和分析模型,进一步探索扩大妇...

作者: 付翠莲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简 介:跨境婚姻移民是亚洲区域内部移民女性化趋势中一个独特的现象。亚洲跨境婚姻移民现象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共同联系?跨境婚姻移民在云南又有何独特之处?本书在性别与移民研究互动产生的多元交织分析框架之下,从时空交织性、身份交织性以及行动交织性去分析云南跨境婚姻移民现象的产生动因与特点,去描绘婚姻移民的日常生活,去探讨妇女在跨国底层空...

作者: 陈雪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