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61

小农-企业家主导的农业组织模式图书

The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Model Led By Peasant-Entrepreneurs: The Technology And Market Evolution Of Grape Industry In Tianxing Village

SSAPID:101-5073-5683-96
ISBN:978-7-5097-1947-3
DOI:
ISSN:

[内容简介] 受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与霍珀先生提交给康奈尔大学的博士论文《印度中北部某村的经济组织》启发,本书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理论融入实证分析过程,通过对湖北省天星村葡萄业近十年的跟踪田野调查,提示了一个基本事实:没有政府的刻意扶持,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也没有通过正式的农民合作组织,单凭一家一户的小农自身的力量,也完全能够演化出有竞争力的农业。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徐振宇
编 辑:徐小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农业经济

 文前辅文

 图目录

 序

 Abstract

 前言

 后记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二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基本问题与基本假设

   一 基本问题

   二 基本假设

    (一)关于决策主体的基本假设

     1.理性行为假设

     2.有限信息假设和机会主义倾向

    (二)关于决策环境的基本假设

  第三节 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 基本概念界定

    (一)组织

    (二)演化

   二 研究对象界定

    (一)地区界定

    (二)产业界定

    (三)时间界定

    (四)研究内容界定

   三 计量单位界定

  第四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 方法论与理论基础

    (一)回到农民个体:方法论上的个体主义

    (二)理论基础

   二 主要研究方法

    (一)案例研究法

    (二)深度访谈法

     访谈对象

     访谈方式

     访谈内容

     访谈时间

     其他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三 主要资料来源

    (一)第一手调查资料

     访谈资料

     入户问卷调查资料

     其他资料

    (二)国内外文献资料

 第二章 天星村:社区概况与发展背景

  第一节 天星村及所在地区的基本情况

   一 天星村:基本情况与经济发展

   二 埠河镇:行政区划反复调整

   三 公安县:经济地理概况

  第二节 村庄发展的背景和历史遗产

   一 荆江分洪工程

   二 荆江之危与移民之忧

   三 村内农田水利设施

 第三章 天星村种植结构的演化与障碍

  第一节 天星村种植结构的演化历程

   一 以棉花种植业为支柱的阶段

   二 柑橘、梨、葡萄之间的竞争

    (一)柑橘的发展

    (二)梨的发展

    (三)葡萄的发展

   三 葡萄:最后胜出的农作物

  第二节 种植结构演化的障碍与困境

   一 技术方面的障碍

    (一)源于气候方面的因素

    (二)源于品种方面的原因

    (三)源于机制方面的原因

   二 产品市场的障碍

   三 要素市场的障碍

   四 历史遗留影响

   五 公共服务的困境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企业家精神与葡萄种植业的起步

  第一节 最早种植葡萄的农户

   一 政协委员陈光忠

   二 赤脚医生徐祥平

   三 民办教师徐永松

  第二节 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一 创新与“创造性破坏”

   二 套利者与“警觉”

   三 人人都可能成为企业家

   四 企业家精神及其影响因素

    (一)人力资本

    (二)物质资本

  第三节 企业家精神、葡萄种植业的起步与持续发展

   一 个体层次的企业家精神与葡萄种植业的起步

    (一)人力资本状况

    (二)物质资本状况

   二 村庄层次的企业家精神与葡萄种植规模的扩张

   三 葡萄种植业持续发展中的进入壁垒与隔离机制

   四 葡萄种植业持续发展中超稳定的土地使用权

  第四节 小结:企业家精神与种植结构调整的演化性质

 第五章 商业—关系网络、多样性与种植技术的演化

  第一节 商业网络与通用技术的跨区扩散

   一 通用技术的来源与品种更替

    (一)安徽的技术启蒙者杨守昌与“巨峰”、“高墨”

    (二)浙江金华的技术与“藤稔”葡萄

    (三)北京植物园与早熟品种“京亚”

    (四)先后试种过的其他品种

    (五)为何最后选择了“藤稔”和“京亚”?

   二 葡萄苗木贸易与技术的跨区扩散

   三 关键生产资料贸易与技术的跨区转移

  第二节 关系网络与技术的区域内扩散

   一 技术在亲缘关系网络中的扩散

   二 技术在地缘关系网络中的扩散

   三 从技术完全封锁到技术有限公开

   四 商业—关系网络与技术的加速扩散

  第三节 技术本地化、技术多样性与技术创新

   一 技术的本地化、知识外溢与技术创新

   二 学习机制、技术多样性与技术创新

    (一)追赶—模仿—学习机制及基于学习的创新

    (二)技术多样性的实现机制与技术创新

   三 产量—质量权衡与技术范式的多样性

    (一)靠单位面积产量取胜的范式

    (二)扩大种植面积的范式

    (三)质量—产量曲线与多样化的技术范式

  第四节 小结:网络、多样性与技术创新

   一 技术的演化性质

   二 基于不同网络综合作用的技术扩散

   三 对农业技术推广与科普工作的启示

   四 基于本地化与多样性的技术创新

 第六章 市场范围扩展、农户主导与流通组织的演化

  第一节 分析的视角:市场范围

   一 超越新古典范式:规模经济

   二 回到古典范式:市场范围与分工

   三 新制度经济学范式:交易成本与分工

   四 市场范围扩展对天星村葡萄业的意义

  第二节 市场范围的渐进扩展

   一 市场范围扩展的压力和动力

   二 沙市市场地位的变迁

   三 湖南市场的开拓

   四 宜昌市场的开拓与受挫

   五 其他市场的开拓

  第三节 市场范围扩展的障碍及其解决

   一 影响市场范围扩展的主要因素

    (一)交通系统

    (二)信息系统

    (三)市场的竞争状况与规范程度

   二 基础设施改良:长江大桥和高速公路通车

   三 基础设施改良:村庄内部交通从“囚徒困境”到非正式合作

    (一)土路的简单硬化

    (二)水泥路的修建

   四 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四节 武汉市场的开拓与葡萄业的发展

   一 市场范围扩展与产地收购价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 无心插柳:武汉市场的开拓

   三 武汉市场的开拓对葡萄产地收购价的影响

  第五节 农户主导与葡萄流通组织的演化

   一 农户主导:天星村葡萄流通组织模式的基点

   二 流通组织模式的多样性

   三 武汉市场:产地收购价和销地批发价高度接近

   四 农户主导的流通组织模式的高效率

    (一)天星村本地商贩:葡萄种植户兼作商贩

    (二)武汉批发市场的市场结构

   五 参照系:销地批发价远高于产地收购价的宜昌市场

   六 对有关政策的讨论

  第六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附录

  附录1 天星村一组农户葡萄种植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录2 天星村税费总额和信贷投放情况表(1990~2007年)

  附录3 天星村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示意图

  附录4 部分葡萄种植户订阅的刊物和购买的科普读物

  附录5 部分葡萄种植户早期获得的带有秘密性质的技术资料

  附录6 部分葡萄种植户早期自编的技术资料

  附录7 以“葡萄基地”为名义编印的技术资料

  附录8 部分葡萄种植户保留的购销资料

  附录9 天星村一组部分村民住宅和葡萄园

  附录10 天星村部分村民为葡萄营销作出的努力

  附录11 天星村葡萄采摘、包装与运输

  附录12 天星村的道路状况

  附录13 葡萄生产专题会

 表目录

受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与霍珀先生提交给康奈尔大学的博士论文《印度中北部某村庄的经济组织》启发,本书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理论融入实证分析过程,通过对湖北省天星村葡萄业近十年的跟踪田野调查,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没有政府的刻意扶持,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也没有通过正式的农民合作组织,单凭一家一户的小农自身的力量,也完全能够演化出有竞争力的农业。通过重点探究该村葡萄业的技术与市场演化,作者认为:小农之中广泛蕴藏的企业家精神,是农业组织演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农民所面临的问题,应主要由他们自己作出回答。在农业组织演化中,小农之间商业网络和关系网络远比行政网络有效。因此,现阶段小农之间的非正式合作非常重要。对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府的恰当角色,不是“纠正”市场,而是设法有助于扩展和补充市场。因此,政府应尽快在城乡之间实现机会平等,以提供农村公共物品为首要职责,切实强化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交通等领域的投入。该项研究成果,在方法论上是典型的个体主义和动态主义,强调环境不确定性、知识不完善性、偶然性、试错等主流经济学严重忽略的方面,强调农业的复杂性,强调农民异质性与企业家精神,可为理解种植结构调整、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产品流通等重大问题提供另一种视角和相对完整的素材,能为宏大叙事的农业和农村发展研究提供必要补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政策反思价值。

[1]〔意大利〕安东内利:《创新经济学、新技术与结构变迁》,刘刚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美〕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美〕彼得斯:《重启思维》,顾淑馨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5]〔英〕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6]伯尔纳、马赫尔、蒂斯:《经济学理论对组织学习的研究》,载迪尔克斯等主编《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上海社会科学院知识与信息课题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63~85页。

[7]〔德〕Bonus:《作为一个企业的合作联合会:一份交易经济学的研究》,载埃瑞克·G.菲吕博顿 & 鲁道夫·瑞切特编《新制度经济学》,孙经纬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第206~241页。

[8]〔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平新乔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9]〔美〕布莱克:《美国社会生活与思想史》,许季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0]《财贸经济》编辑部汇编《孙冶方社会主义流通理论》,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

[11]蔡昉:《论农业经营形式的选择——着重于社区合作组织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

[12]曹利群、张岸元:《“入世”:风险化解与农业组织变革》,《改革》2001年第2期。

[13]曹利群:《转轨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组织的演进》,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14]曹利群、周立群:《对“市场+农户”的理论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3期。

[15]迟福林主编《把土地使用权真正交给农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16]陈吉元、胡必亮主编《当代中国的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17]陈增灿:《浙江葡萄生产栽培二十年得失之思考》,《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7年第5期。

[18]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9]党国英:《农村政策、改革回顾与展望》,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28~49页。

[20]〔美〕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蔡文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1]杜吟棠:《“公司+农户”模式初探——兼论其合理性与局限性》,《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1期。

[22]杜吟棠主编《合作社: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23]〔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第七版),范家骧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4]〔瑞士〕多普菲编《演化经济学——纲领与范围》,贾根良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5]樊纲主笔《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6]樊纲:《作为公共机构的政府职能》,载《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27]樊亢、戎殿新主编《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兼论农业合作社》,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

[28]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9]冯海发:《荷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模式》,《世界农业》2002年第3期。

[30]〔美〕弗里曼、〔美〕毕克伟、〔美〕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陶鹤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1]〔荷兰〕弗罗门:《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李振明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2]戈尔巴乔夫:《苏联农业的历史教训》,载《农业经济译丛(1989~1990年)》,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33]格罗奈维:《劳动分工》,《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1卷),郭建青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第977~982页。

[34]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公安县志》,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35]公安县水利局:《公安县水利基本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93。

[36]郭红东:《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订单安排及履约机制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

[38]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与政策保障》,北京,红旗出版社,1992a。

[39]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论农业社会化服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b。

[40]〔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1]〔英〕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冯克利、胡晋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a。

[42]〔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邓正来、张守东、李静冰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b。

[43]何嗣江:《订单农业研究的进展》,《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44]侯守礼、王威、顾海英:《不完备契约及其演进:政府、信任和制度——以奶业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6期。

[45]胡鞍钢、吴群刚:《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期。

[46]胡必亮:《中国村落的制度变迁与权力分配》,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47]胡必亮:《究竟应该如何认识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8期。

[48]胡必亮:《关系共同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9]胡定寰:《微观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及其应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理论的初探》,《中国农村观察》1997年第6期。

[50]黄树民:《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素兰、纳日碧力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51]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a。

[52]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2000b。

[53]黄宗智:《中国农业面临的历史性契机》,《读书》2006年第10期。

[54]黄宗智:《制度化了的“半工半耕”过密型农业》,《读书》2006年第2、3期。

[55]黄宗智:《中国小农经济的过去和现在——舒尔茨理论的对错》,2007,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16875。

[56]黄祖辉、郭红东:《“公司加农户”: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创新——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层面的分析》,《浙江学刊》1997年第4期。

[57]〔英〕惠特克:《经济思想流派》,徐宗士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58]〔英〕霍其逊:《演化与制度:论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学的演化》,任荣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9]〔美〕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彭刚、杨瑞龙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0]贾根良:《演化经济学:经济学革命的策源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61]贾根良:《理解演化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62]贾根良、赵凯:《演化经济学与新自由主义截然不同的经济政策观》,《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2期。

[63]〔印度〕贾塔克:《发展经济学》,卢中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64]姜长云:《防范订单农业运行风险》,《政策》2003年第4期。

[65]姜建强:《创新的合约选择与企业家精神》,《经济学(季刊)》增刊,2005。

[66]蒋建国、刘仲齐:《加利福尼亚的葡萄业》,《世界农业》1998年第2期。

[67]金祥荣、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

[68]荆州分洪工程志编纂委员会:《荆州分洪工程志》,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69]〔英〕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徐毓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0]〔爱尔兰〕坎蒂隆:《商业性质概论》,余永定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71]〔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72]〔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3]〔英〕克拉潘:《1815~1914年法国和德国的经济发展》,傅梦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74]克雷斯威尔:《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的路径》,崔延强主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75]〔美〕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海闻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76]课题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户带动能力研究》,《农村经济文稿》2004年第11期。

[77]李炳坤:《努力提高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上海农村经济》2000年第10期。

[78]李永刚:《中小企业群落衍生发展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79]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0]李静:《中国村落的商业传统与企业发展:山西省原平市屯瓦村调查》,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81]李新春:《企业联盟与网络》,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82]〔英〕利克特:《企业经济学:企业理论与经济组织导论》,范黎波、宋志红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3]厉为民:《荷兰的农业奇迹——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眼中的荷兰农业》,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3。

[84]林竞君:《网络、社会资本与集群生命周期研究——一个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5]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6]刘东等:《企业网络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7]刘凤芹:《不完全合约与履约障碍——以订单农业为例》,《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88]刘南平:《法学博士论文的“骨髓”和“皮囊”:兼论我国法学研究之流弊》,《中外法学》2000年第1期。

[89]刘秀生:《清代商品经济与商业资本》,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

[90]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91]刘运梓:《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经济概论》,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1。

[92]〔美〕卢卡斯:《经济发展讲座》,罗汉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93]陆益龙:《嵌入性政治与村落经济的变迁——安徽小岗村调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94]罗必良、王玉蓉、王京安:《农产品流通组织制度的效率决定:一个分析框架》,《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第8期。

[95]罗必良:《经济组织的制度逻辑》,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96]罗必良:《农业产业组织:演进、比较与创新》,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97]〔美〕罗森伯格:《探索黑箱——技术、经济学和历史》,王文勇、吕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8]马夏克:《组织理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张静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第810~814页。

[99]〔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00]〔英〕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叶元龙、郭家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01]〔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02]〔美〕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史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03]〔英〕梅特卡夫:《演化经济学与创造性毁灭》,冯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04]〔奥〕米塞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韩光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05]〔英〕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下卷,胡企林、朱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06]〔瑞典〕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谭力文、张卫东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107]〔美〕纳尔逊、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胡世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08]〔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纲要》,载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编《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09]〔俄〕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萧正洪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10]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2期。

[111]钱忠好:《节约交易费用:农业产业化经营成功的关键——对江苏如意集团的个案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8期。

[112]秦海霞:《社会关系网络的生产及地方化延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3]秦晖:《合作制与“传统集体主义”的二律背反》,载《天平集》,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第234~243页。

[114]任寿根:《模仿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模仿经济学》,《斯密论坛》2002年第9期。

[115]〔美〕萨克森宁:《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曹蓬、杨宇光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116]〔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17]盛洪:《分工与交易——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非专业化问题的应用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18]盛昭瀚、蒋德鹏:《演化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119]施建生:《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120]时鹏程、许磊:《论企业家精神的三个层次及其启示》,《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2期。

[121]世界银行:《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

[122]〔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23]〔美〕舒尔茨:《人力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贾湛、施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124]〔美〕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郭熙保、周开年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125]〔美〕舒尔茨:《论农业中的经济学与政治学冲突》,载迈耶主编《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理论》,谭崇台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126]〔美〕舒尔茨:《报酬递增的源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27]〔英〕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虞鸿钧、郑关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28]〔美〕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王晓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29]〔英〕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130]〔日〕速水佑次郎、〔美〕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郭熙保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31]〔日〕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农业经济论》(新版),沈金虎等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32]谭向勇:《中国农业微观经济组织体系研究》,2005年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重庆。

[133]陶永谊:《旷日持久的论战——经济学的方法论之争》,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134]〔美〕托达罗:《经济发展》,黄卫平、彭刚等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135]瓦西莱斯基:《规模报酬递增》,载《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2卷),陈孟平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第821~825页。

[136]王军:《现代奥地利经济学派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37]王廷惠:《微观规制理论研究——基于对正统理论的批判和将市场作为一个过程的理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a。

[138]王廷惠:《争胜竞争的企业家发现过程——市场过程理论的市场观》,《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39]王廷惠:《知识的发现与重复利用、专业化和收益递增——经济增长的一种解释》,《经济评论》2005年第2期。

[140]王翔:《企业动态能力演化理论和实证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41]王学真、郭香峰、高峰:《寿光蔬菜产业发展对相关产业的影响》,《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3期。

[142]王振中:《从经典经济学中寻觅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43]〔美〕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段毅才、王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44]〔美〕威廉姆森:《治理机制》,王健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45]吴光飙:《企业发展的演化理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146]〔美〕西蒙:《管理行为》,詹正茂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47]冼国明、张岸元、白文波:《“三提五统”与农村新税费体系》,《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148]谢德仁:《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49]〔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绛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50]〔美〕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何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51]〔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52]徐毓枬:《经济学说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

[153]徐振宇:《从博弈的角度看新一轮粮改》,《中国农村观察》2001年第2期。

[154]徐振宇:《农业产业化博弈中的政府:引导抑或误导》,《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第9期。

[155]徐振宇:《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56]徐振宇、谢志华:《提升流通效率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商业时代》2007年第16期。

[157]徐忠爱:《公司和农户契约选择与履约机制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58]宣杏云、王春法等:《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透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159]严大义:《日本葡萄业的最新成就》,《中外葡萄与葡萄酒》1996年第4期。

[160]严正:《台湾的农业合作社和产销班》,《台湾研究集刊》2000年第3期。

[161]杨其静:《企业家的企业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62]杨瑞龙主编《企业理论:现代观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63]杨小凯:《贸易理论和增长理论的重新思考及产权经济学》,载汤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第110~137页。

[164]杨小凯:《“组织创新”的新经济理论》,《经济前瞻》1994年1月号。

[165]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张玉纲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66]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修订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67]杨治元:《海盐县葡萄发展历程及新发展期品种选择》,《中国南方果树》2007年第1期。

[168]易宪容:《权力运作与经济繁荣》,载《扩展市场:经济繁荣的泉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69]〔美〕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周海涛主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170]尹云松:《公司与农户间商品契约的类型及其稳定性考察——对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个案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8期。

[171]应瑞瑶、郭忠兴:《农业产业化经营合同初探》,《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2期。

[172]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73]苑鹏:《福安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174]苑鹏:《工业化进程中村庄经济的变迁——以东部地区的一个发达村庄为例》,《管理世界》2004年第7期。

[175]张俊富:《漫谈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视角》(网络杂志),第2卷,2002年第3期,http://www.oycf.org/Perspectives/Chinese/Chinese_7_07312002/Contents.html。

[176]张曙光主编《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1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77]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78]张晓山:《走向市场:农村的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179]张晓山主编《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80]张晓山:《深化农村改革 促进农村发展——三大制约因素、一个基本认识、两类政策措施》,《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期。

[181]张晓山:《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 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8期。

[182]张晓山:《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工作通讯》2007年第12期。

[183]张晓山、苑鹏:《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1。

[184]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85]郑风田、程郁:《从农业产业化到农业产业区——竞争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管理世界》2005年第7期。

[186]郑风田、程郁:《我国农村产业簇群的合作效率分析——云南斗南花卉个案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4期。

[187]郑风田、顾莉萍:《准公共品服务、政府角色定位与中国农业产业簇群的成长——山东省金乡县大蒜个案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4期。

[188]郑江淮、袁国良:《非均衡经济中的企业家行为——论舒尔茨的企业家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189]郑江淮:《企业家和企业家职能:概念界定及演变》,《企业家行为的制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190]周飞舟:《制度变迁与农村工业化:包买制在清末民初手工业发展中的历史角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91]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192]周立群、曹利群:《依靠组织创新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4期。

[193]周立群、曹利群:《商品契约优于要素契约——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契约选择为例》,《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194]周立群、邓宏图:《为什么选择了“准一体化”的基地合约》,《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3期。

[195]周其仁:《中国的农业问题与市场上层组织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载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编《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96]周其仁:《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7年第2期。

[197]庄子银:《南方模仿、企业家精神和长期增长》,《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198]庄子银:《企业家精神、持续技术创新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世界经济》2005年第12期。

[199]Alchian,A.,1951,“Uncertainty,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60:211-221.

[200]Allison,G.T.,1971,Essence of Decision:Explaining the Cuba Missile Crisis,Little Brown.

[201]Barnard,C.,1938,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2]Barney,1991,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17:99-120.

[203]Baumol J.W.,1990,“Entrepreneurship:Productive,Unproductive,and Destructiv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5):893-921.

[204]Best,M.,1990,The New Competition-Institutions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5]Bianchi P.,1993,“Industrial Districts and Industrial Policy:The New European Perspective”,Journal of Industry Studies,1.

[206]Canning D.,1999,“The Contributions of Infrastructure to Aggregate Output”,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Working paper,No.2246.

[207]Carlos A.B.da Silva,2005,“The Growing Role of Contract Farming in Agri-food Systems Development:Drivers,Theory and Practice”,Agricultural Management,Marketing and Finance Service,FAO,Rome.

[208]Carter,C.A.and Lohmar,B.,2002,“Regional Specializ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84(3)。

[209]Casson,M.,1982,The Entrepreneur:An Economic Theory,Oxford:Martin Robertson.

[210]Catherine J.Morrison P.and D.S.Siegel,1999,“Scale Economies and Industry Agglomeration Externalities:A Dynamic Cost Function Approac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9(1):272-289.

[211]Coleman,J.S.,1988,“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Supplement).

[212]Cochrane,J.H.,2005,Writing Tips for Ph.D.Students,University of Chicago,June 8,http://gsbwww.uchicago.edu/fac/john.cochrane/research/Papers/

[213]Domar,E.D.,1966,“The Soviet Collective Farm as a Producers’ Cooperativ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6(4):734-757.

[214]Dosi,G.1988,Sources,“Procedures and Microeconomic Effects of Innovation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6:1120-1171.

[215]Durlauf,S.N.,1992,“A Theory of Persistent Income Inequality”,NBER Working Papers Series 4056,Cambridge,MA: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16]Eaton,C.and Shepherd.A.,2001,“Contract Farming:Partnerships for Growth”,FAO Agricultural Services Bulletin 145,Rome.

[217]Furubotn,E.G.and R.Richter,1998,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Theory: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18]Glover,D.,1990,“Contract Farming and Outgrower Schemes in East and Southern Africa”,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41(3):303-316.

[219]Hannan,M.T.and J.H.Freeman,1989,Organizational Ecology,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20]Hayek,F.A.,1937,“Economics and Knowledge”,Economica,Vol.4.

[221]Hayek,F.A.,1945,“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35:519-530.

[222]Herbert,R.F.and A.N.Link.,1989,“In Search of the Meaning of Entrepreneurship”,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39-49.

[223]Kirchhoff,B.A.,1994,Entrepreneurship and Dynamic Capitalism:the Economics of Business Firm Formation and Growth,Praeger Publishers.

[224]Kirsten,J.and Sartorius,K.I.,2002,“Linking Agribusiness and Small Farm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Is There a New Role for Contract Farming?” Development Southern Africa 19(4) October.

[225]Kirzner,I.M.,1973,Competi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26]Kirzner,I.M.,1979,Perception,Opportunity and Profit.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27]Kirzner,I.M.,1985. Discovery and the Capitalist Proces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28]Kirzner,I.M.,1997,“Entrepreneurial Discovery and the Competitive Market Process:An Austrian Approach”,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XXXV:60-85.

[229]Krugman P.,1991,“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9,No.3:483-499.

[230]Leibenstein,H.,1968,“Entrepreneurship and Development.”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58:72-83.

[231]Leibenstein,H.,1987,“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and X-efficiency Theory”,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8,191-205.

[232]MacDonald,J.,Ahearn C.,and Banker D.,2004,“Organizational Economics in Agriculture Policy Analysis”,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e Economics,86(3):744-749.

[233]MacDonald,J.,Penni Korb,2008,“Agricultural Contracting Update”,2005,Economic Information Bulletin Nunber 35,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rue,April,www.ers.usda.gov.

[234]Malerba,F.,1992,“Learning by Firms and Incremental Change”,Economic Journal 102:845-859.

[235]Minot,N.,1986,“Contract Farming and its Effect on Small Farmers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Working Paper No.31.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36]Mises,1949,Ludwig Von,Human Action,William Hodge and Co.Ltd.

[237]North,D.C.,1990,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38]Nelson,R.R.and Sampat,B.,2001,“Making Sense of Institutions as a Factor Shaping Economic Performance”,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44,31-54.

[239]OECD,1996,Measuring What People Know:Human Capital Accounting for the Knowledge Economy,Paris.

[240]OECD,1998,Human Capital Investment: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Paris.

[241]Omar A.and C.A.Cadwell,2003,ed.,Market-Augmenting Government: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for Prosperity,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42]Perry,J.,D.Banker,M.Morehart and J.Johnson,1996,“Farmer’s Use of Marketing and Production Contracts”,USDA,Farm Business Economic Branch,ERS,AER 747,January.

[243]Polanyi,M.,1967,The Tacit Dimension,Garden City,NY:Doubleday.

[244]Porter,M.E.,1998,“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vember/December.

[245]Putnam,R.D.,1992,Makin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dition in Modern Ital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46]Ramaswami,B.,P.S.Birthal,and P.K.Joshi,2006,“Efficiency and Distribution in Contract Farming:the Case of Indian Poultry Growers”,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MTID Discussion Papers.

[247]Randall,H.G,2003,“The Origins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Review of Austrian Economics,16(1):25-43.

[248]Rehber,E.,2000,“Vertical Coordination in the Agro-Food Industry and Contract Farming:A Comparative Study of Turkey and the USA”,Food Marketing Policy Center.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Research Report No.52,February 2000.

[249]Rumelt,R.P.,1984,“Toward a Strategy Theory of the Firm”,in Lamb(ed.),Competi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556-570.

[250]Schmitz,H.,1995,“Collective Efficiency:Growth Path for Small-scale Industry”,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31(4):529-566.

[251]Schultz,T.W.,1975,“The Value of the Ability to Deal With Disequilibria”,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3(3).

[252]Schultz,T.W.,1993,Origins of Increasing Returns,Blackwell.

[253]Simon,H.A.1957,Models of Man,New York:Wiley.

[254]Singh,S.,2000,“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tract Farming:A Review”,Journa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3(2):228-246.

[255]Singh,S.,2002,“Contracting out Solutions:Political Economy of Contract Farming in the Indian Punjab”,World Development,30(9):1621-1638.

[256]Veblen T.,1898,“Why is Economics not an Evolutionary Scienc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373-397.

[257]Wennekers,A.R.M.and A.R.Thurik,1999,“Linking Entrepreneurship and Economic Growth”,Small Business Economics,Vol.13,27-55.

[258]Williamson,O.E.,1975,Markete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New York:Free Press.

[259]Yi,Ch.,M.Sugiyama,and K.Oguri,1993,“Comparisons of Broiler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between Korea and Japan”,Japanese Poultry Science 30:351-358.

[260]Young,A.,1928,“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Economic Journal,38:527-542.

[261]Yu T.F.,2001,“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and Discovery”,Review of Austrian Economics,14(1):4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