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变中的古村镇图书
the old town in changing
[内容简介] 巡检村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应城西北,是个典型的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古村镇。由于地处水旱码头,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促进了巡检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融商贸、运输、文教、医疗等行业为一体,形成了巡检村“村镇合一”的突出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巡检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围绕着传统的糯稻生产、饲养生猪种猪业和运输业衍生出巡检村的三大经济支柱,即糯米协会与集粮食收购、加工、储存、营销于一体的粮食产业龙头企业;养猪协会与“协会+基地+农户”的畜牧业经营模式;以分散经营为主的现代化机械运输业。三大支柱产业的繁荣,将巡检村的经济社会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走出村庄,进入城市,是巡检人的职业分化和投身城市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巡检人不仅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改变家乡面貌促进家乡的繁荣发展立下大功。本书以巡检村的历史为线索,全面深刻地描述了巡检村的变迁,揭示了中国农村发展进步的规律;从农村的独特视角,利用详实的统计资料,对巡检村外出打工者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作者向人们提供了一幅生动的巡检村全景图。本书对研究中国农村变迁、探索农村的发展规律,以及推进新农村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关信息
后记
总序
文前彩插
序*
《中国百村调查丛书·巡检村》编写组成员名单
农民工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农民工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一 农民工的历史回顾
(一)“离土不离乡”阶段(1978~1992年)
(二)“候鸟式民工潮”阶段(1992~2001年)
(三)“农民产业工人”阶段(2001~2011年)
二 农民工的现状调查
(一)客观情况
1.外出的年度、年龄和年数
2.外出的途径和培训
3.开始工作和2009年工作的情况
4.2009年的收入和支出
5.2009年的劳动情况
6.2009年的生活情况
(二)主观看法
1.“您认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有哪些好处?”
2.“您认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还存在哪些问题?”
3.“为了搞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您对政府有哪些建议?”
三 农民工的未来展望
(一)农民工的未来——城镇居民
(二)让农民工成为历史的几点建议
第一篇 总调查报告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历史沿革
一 村名的由来
二 1949年前的建制
三 1949年后建制的变化
1.村公所时期(1949年6月至1958年9月,约9年)
2.生产大队时期(1958年9月至1983年12月,约26年)
3.村民委员会时期(1984年1月至2010年12月,约27年)
第二节 村镇特点
一 村镇合一
二 村街分合
1.合的时期(1954~1983年,约30年)
2.分的时期(1984~1992年,约9年)
3.合的时期(1992~2010年,约18年)
第三节 区位条件和资源
一 区域位置
二 地理环境
1.地形
2.水系
3.气候
4.土壤
三 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2.水资源
3.植物资源
4.动物资源
5.矿物资源
第四节 人口和劳动力
一 人口数量
二 劳动力资源
第二章 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
第一节 经济制度
一 土地改革
二 互助合作
1.互助组
2.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三 人民公社
1.以生产大队为经济核算单位
2.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四 包干到户
1.引入多种生产责任制形式
2.确立家庭承包责任制
3.完善双层经营体制
第二节 产业结构
一 产业结构演变
1.1949~1978年
2.1978~1983年
3.1983~2000年
4.2000~2010年
二 第一产业发展
三 第二、第三产业变迁
第三节 户村经济
一 家庭经济发展
1.村民家庭收入水平和结构
2.村民家庭支出水平和结构
二 集体经济收支
第四节 打工经济
一 基本情况
1.外出的年度、年龄和年数
2.外出的途径和培训
二 收入和支出
1.外出打工者的收入
2.外出打工户的支出
三 影响收入因素分析
第五节 农村金融
一 1949年前农村金融
二 1949~1978年农村金融
三 1978~2010年农村金融
第三章 村级组织和村务管理
第一节 发展历程
一 乡村政权时期(1949~1958年)
二 人民公社时期(1958~1983年)
三 村民委员会时期(1984~2010年)
第二节 村党支部
一 发展历程
二 产生方式
三 党员现状
第三节 村委会和其他组织
一 村委会诞生
二 村委会选举
三 其他组织
1.共青团支部
2.妇代会
3.民兵连
4.治保(调解)委员会
第四节 村务管理
一 村务公开
二 民主决策和监督
1.民主决策主要有3种方式
2.民主监督
第五节 巡检村现任领导班子
第四章 文化、教育和卫生
第一节 农村文化
一 楚剧团
二 乡村电影
三 农村乐队
四 农家书屋
五 个体网吧
六 广播电视站
七 家庭文化用品
1.文化耐用消费品
2.家庭藏书
3.报纸杂志
第二节 农村教育
一 普通教育
1.小学教育
2.初中教育
3.高中教育
4.幼儿教育
二 职业教育
三 村民文化素质
第三节 农村卫生
一 农村合作医疗
1.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合作医疗
2.21世纪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二 卫生设施及管理
1.巡检卫生院
2.公共环境卫生及管理
第五章 社会建设和社会治安
第一节 劳动就业
一 1949~1983年的劳动就业
1.土地改革前后的劳动就业
2.农业合作化、公社化时期的劳动就业状况
二 1984~2009年的劳动就业
三 劳动力流动
(一)地域流动
(二)社会流动
1.行业流动
2.职业流动
第二节 分配制度
一 1950年前后的分配制度
二 1956~1983年的分配制度
三 1984年以后的分配制度
1.农村税费改革
2.集贸市场建设
3.外出务工经商
第三节 社会保障
一 养老保障
二 最低生活保障
第四节 社会治安
一 1949年前的社会治安
二 1950~1978年的社会治安
三 1978年后的社会治安
4.社会治安民意调查
第六章 婚姻、家庭和生育
第一节 婚姻
一 婚姻状况
1.婚配结构
2.未婚
3.已婚
4.离婚、丧偶和再婚
二 择偶标准、途径和配偶家距离
1.择偶标准
2.择偶途径
3.配偶家距离
三 婚姻要素和感受
1.婚姻要素
2.婚姻感受
四 婚姻观念
第二节 家庭
一 家庭规模和类型
1.家庭规模
2.家庭类型
二 家庭关系
三 家庭问题
1.夫妻关系失调
2.婆媳关系紧张
3.代际矛盾凸显
第三节 生育
一 生育历史和现状
1.生育数量不断减少
2.初育年龄逐步提高
3.哺乳期间逐渐缩短
4.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5.避孕节育渐成习惯
二 生育观念
1.生育观念变化的阶段
2.生育观念的变化
3.生育观念变化的原因
三 生育管理
1.奖励措施
2.日常管理
3.流动人口管理
四 生育问题
1.性比例失衡
2.外出人口管理难度大
3.历史遗留问题有待处理
4.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第七章 基础设施和居民住宅
第一节 农业基础设施
一 土地规划和整治
1.土地利用现状
2.土地利用规划
3.土地规划目标与整治
二 农田水利
三 农业机械化
1.农业机械化状况
2.农业机械化中的问题
第二节 公用基础设施
一 饮水安全与改水工程
1.给水系统
2.工程规模
3.管道铺设
4.水厂管理
5.“雨污分流”
6.生活污水
7.污水处理
二 农村道路
1.技术要求
2.资金来源
3.工程施工
三 农村能源
1.电
2.煤气
3.油
4.太阳能
5.沼气
四 社区环境
第三节 居民住宅
一 居民住宅的历史
二 居民住宅的现状
1.住宅类型、结构和产权
2.建筑面积、庭院面积和占地总面积
3.住宅设施和装修
4.建房、购房费用和现值
第二篇 专题调查报告
认真搞好人口和土地调查
一 调查简况
(一)户籍和人口状况的登记
(二)国土面积及其使用情况的测量
二 主要效果
(一)户籍和人口情况
(二)国土面积及其使用情况
三 几点体会
(一)登记户籍、人口状况的体会
1.科学界定调查对象
2.坚持属地原则
3.进村入户、现场登记
4.根据住宅方位合理划分居住区,并按照居住区登记户数和人口
(二)测量国土面积及其使用情况的体会
1.必须到现场实地测量
2.必须以平方米为基本测量单位
3.聘请有专业资质的单位承担测量任务
4.必须明确提出测量的具体要求
村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1.人均纯收入与家庭人口数的关系
2.人均纯收入与家庭在业人数的关系
3.人均纯收入与家庭结构、性别的关系
4.人均纯收入与户主年龄的关系
5.人均纯收入与户主文化程度的关系
6.人均纯收入与户主政治面貌、与户主当干部的关系
7.人均纯收入与户主工作地点的关系
8.人均纯收入与户主所从事行业的关系
9.人均纯收入与户主所从事职业的关系
糯稻之乡的新探索
协会+基地+农户的养猪模式
发展中前进 变革中壮大
一 沉重的人力装卸
1.大富水河和巡检码头
2.肩挑背驮的装卸工
二 繁忙的板车搬运
1.水路运输向陆路运输的转移
2.肩挑背驮向板车搬运的转变
3.个人装卸到集体搬运的变迁
三 兴旺的机械运输
1.公路设施和支柱产业
2.机动车辆和驾驶员
宝贵的资源 可怕的浪费
土地撂荒或闲置
1.破旧的老街
2.闲置的公房
3.荒芜的空地
土地利用效益低
1.土地经营规模小
2.土地流转数量少
3.土地收入比较低
九年一贯制的巡检学校
一 应城县第二中学(1956~1970年)
二 应城县巡检初级中学(1970~1999年)
三 应城市巡检学校(2000~2010年)
四 巡检学校的经验
1.抓好师德建设,树立教师形象
2.优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3.创建校园文明,提升校园品位
巡检的社区精英
一 1949年前的社区精英
(一)赵保民
(二)熊树伟
(三)肖作杰
(四)张林元
(五)钱福善
(六)熊树杞
二 1949年后的社区精英
(一)雷朝松
(二)李炎生
(三)陈火苟
(四)张望忠
(五)肖建祥
(六)陈金清
(七)鄢忠亮
(八)吴红斌
(九)丁贵祥
(十)陈松望
(十一)张保兴
(十二)张福兴
(十三)陈四川
(十四)毛义明
巡检的历史罪人:周明钦
第三篇 问卷调查报告
巡检村村民家庭问卷调查报告
一 调查工作简况
(一)户口登记情况
(二)入户调查情况
(三)回答人简况
二 人口和家庭结构
(一)与户主的关系和性别
(二)年龄
(三)政治面貌
(四)文化程度
(五)婚姻状况
(六)在业状况
(七)出生地、户籍地和居住地
(八)家庭规模
(九)家庭结构
三 在业人员
(一)工作地点
(二)行业
(三)职业和工作天数
(四)个人兼业和工作天数
四 承包土地
(一)承包土地面积
(二)流入耕地面积
(三)承包水面面积
五 收入、支出和家庭财产
(一)收入及其结构
(二)支出及其结构
(三)住宅和宅基地
1.住宅类型、结构和产权
2.建筑面积、庭院面积和占地面积
3.住宅设施和装修
4.住宅的费用和现值
(四)耐用消费品和书刊
1.耐用消费品及其现值
2.家庭藏书
3.报纸杂志
(五)生产资料
(六)家庭财产
六 社会流动
(一)代际流动
1.文化程度
2.行业
3.职业
(二)代内流动
1.参加工作年龄
2.从事行业
3.个人职业
七 对婚姻、家庭、生育的看法
1.对婚姻的看法
2.对家庭的看法
3.对生育的看法
八 村务活动
1.您参加村务活动的情况
2.2009年全年,您参与村内文化活动的情况
3.2009年全年,您参与村内社会公益活动的情况
九 看法和建议
1.对巡检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看法和建议
2.对巡检村外出打工的看法和建议
3.对巡检村外来人员的看法和建议
4.对巡检村社会治安的看法和建议
5.对巡检村计划生育工作的看法和建议
6.对巡检村合作医疗的看法和建议
7.对巡检卫生院的看法和建议
8.对巡检中、小学的看法和建议
十 打算和期望
1.土地流转
2.房屋问题
3.宅基地问题
4.对自己未来的安排或打算
5.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
巡检村外出人员问卷调查报告
第一部分 外出人员基本情况
一 外出务工经商的时间和年龄
二 外出务工经商的途径和培训
三 开始工作和2009年工作的情况
四 2009年外出家庭成员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 收入、支出情况
一 外出第一年收入情况
二 2009年收入情况
三 其他家庭成员收入情况
四 2009年的支出情况
五 2009年结余情况
第三部分 劳动、生活情况
一 2009年劳动情况
二 2009年维权情况
三 2009年生活情况
四 2009年孩子上学情况
第四部分 看法和建议
1.“您认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有哪些好处?”
2.“您认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还存在哪些问题?”
3.“为了搞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您对政府有哪些建议?”
巡检村外来人员问卷调查报告
第一部分 个人、家庭的基本情况
一 何时来巡检村
二 通过什么途径来
三 主要目的
四 2009年在巡检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 工作、生活与人际关系
一 哪一年开始工作?
二 开始工作和现在工作情况
三 劳动、带薪休假和时间
四 是否想改变工作?主要原因是什么?
五 满意度
六 对外来人员帮助最大三人的情况
第三部分 收支和结余情况
一 2009年工资收入情况
二 2009年支出情况
三 2009年结余情况
四 享受社会保障情况
第四部分 经商、办企业情况
一 开始经商办企业情况
二 2009年经商办企业情况
第五部分 看法和建议
1.“您认为巡检有哪些优势或长处?”
2.“您认为巡检有哪些缺点或问题?”
3.“您对巡检有何建议或希望?”
4.“您对自己的未来有何安排或打算?”
撰写者
《中国百村调查丛书·巡检村》编辑委员会名单
湖北省应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应城县志》(1949~1985),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
政协应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应城文史》第二十五辑(上、中、下)(2005),鄂孝内图字第30号,2005。
应城民政志编纂领导小组编《应城民政志》(1882~1985),应内图证号:EY9204,1992。
政协应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应城文史资料》第二辑,内部资料,1988。
应城县地名领导小组编《湖北省应城县地名志》,内部资料,1981。
《应城年鉴》编纂委员会、应城市地方志办公室:《应城年鉴》(1999~2003),内部资料,2005。
应城县统计局编《应城统计年鉴》(1949~1962年),内部资料,1963。
中共应城市委党史办公室编《走近应城》,鄂省图内字第86号,1999。
应城市规划局编《巡检村土地利用规划》。
中共杨河镇委、镇政府:《村“两委”换届资料汇编》(2008年11月)。
杨河镇政府:《巡检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说明书》。
杨河镇经济管理站:《杨河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