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2

当代港澳研究(2017年第1辑)图书

Studies on Hong Kong and Macao

SSAPID:101-5055-8081-20
ISBN:978-7-5201-3822-2
DOI:
ISSN:

[内容简介] 《当代港澳研究》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份公开发行的港澳研究专题刊物,也是最早创办的港澳研究学术刊物之一。刊物由国内港澳研究的主要学术机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办,集中刊载有关港澳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法律以及港澳与内地合作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充分反映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状况,是港澳研究及实践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陈广汉 黎熙元
编 辑:张丽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3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港澳经济

  从“中心”走向“枢纽”: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发展的新机遇

   一 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

    (二)形成阶段

    (三)全面发展阶段

   二 香港从“中心”到“枢纽”的重要转变

    (一)国际支付的枢纽

    (二)离岸外汇交易的枢纽

    (三)金融资产计价的枢纽

    (四)国际融资的枢纽

   三 香港从“中心”转变为“枢纽”所面临的形势

    (一)具有的优势和面临的机遇

    (二)所处的劣势和面临的挑战

   四 政策前景

    (一)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

    (二)香港特区政府的政策支持

  香港与内地——回顾香港的经济发展

   一 百年转口港经济:1841~1949年

    1.香港开埠前的中英贸易

    2.1841~1910年:以鸦片贸易为主的“三角贸易”

    3.1910~1950年:以食品、轻工品为主的转口贸易

    4.1849~1930年:中国劳工主要出口港

   二 转移型工业化:1950~1986年

    1.转口经济没落的政治原因

    2.出口型轻工业兴起的原因

    3.出口型轻工业的发展及特点

    4.出口导向Ⅰ型工业的普遍性及相关理论

    5.结论:是转移而不是自由贸易导致了香港二战后的工业经济

   三 “前店后厂”推动的服务业型经济:1986~1997年

    1.自由贸易使工业难转型升级,中国开放促成香港工业向内地北移

    2.“前店后厂”:香港与内地经济合作新模式

    3.“前店”功能:表面上的服务业型经济

    4.结论:“前店后厂”对香港与内地的贡献

   四 回归后的迷茫:1997~2016年

    1.缺乏有力的新产业政策及错失机会

    2.错误回归“小政府”:中央帮忙解困

    3.内地经济转型:“前店”功能萎缩

    4.服务内地和内地企业全球化的金融新发展

    5.概括回归后的香港经济发展

   五 总结:香港的前路——中国的特区城市

  2016年度香港经济发展概况及前景展望

   一 香港经济总体发展状况及特征

    (一)经济总量

     1.经济总量温和增长且增速波动较明显

     2.GDP组成部分与香港经济波动基本同步

    (二)产业结构

     1.金融市场波动显著,本地股市先扬后抑

     2.贸易运输量持续萎缩,严重拖累经济增长

     3.旅游业触底后小幅攀升,发展形势依旧严峻

     4.地产市场强力反弹,第四季度逐步冷却

    (三)物价水平

     1.消费物价指数保持平稳,通胀趋于缓和

     2.消费物价指数按年变动率波动性较大

     3.不同类别消费物价指数变动各有特点

    (四)就业状况

     1.整体劳动力市场大致稳定且处于全民就业状态

     2.劳动力供应及需求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温和增长

     3.实质工资水平持续上升但行业收入差距仍较大

    (五)对外贸易

     1.货物贸易持续逆差,服务贸易持续顺差

     2.亚洲地区是商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市场

     3.服务输入及服务输出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二 香港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制约

    (一)楼价持续高企,带来一系列民生问题

    (二)旅游业持续表现疲软,亟待重塑形象

    (三)高度依赖金融及地产,转型升级困难

    (四)中小企业业务收益增长动力仍显不足

   三 香港面临的外部形势与经济展望

    (一)外部环境

     1.全球经济低速增长

     2.国际贸易持续低迷

     3.全球利率水平较低

     4.物价水平有所回升

     5.直接投资起伏不定

    (二)前景展望

     1.外来需求

     2.内部需求

     3.通货膨胀

     4.政策走向

  2016年度澳门经济发展概况及前景展望

   一 澳门经济总体的发展状况及特征

    (一)经济增长止跌回升

    (二)产业结构中博彩业居主导地位

    (三)物价运行平稳

    (四)就业状况稳定而行业差距明显

     1.失业率较低,劳动参与率稳定

     2.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人数差异大

     3.工资水平高但各行业收入不均

    (五)对外贸易依赖性不减

     1.对外贸易持续赤字且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

     2.与各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货值差异大

   二 澳门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制约

    (一)产业结构单极化,博彩业占比居高不下

    (二)发展空间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三)就业市场分割明显,收入分配不均

    (四)高学历人才不足,技术型人力资源短缺

   三 澳门面临的外部形势与经济展望

    (一)外部环境

     1.世界经济整体运行稳定

     2.周边博彩业冲击较大

     3.中国内地的有效支持

    (二)前景展望

     1.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成为发展战略目标

     2.建设中葡商贸合作服务平台成为发展关键

     3.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化,全面提升澳门国际竞争力

     4.与内地加强沟通,并强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5.明晰海域界线,帮助破解发展空间不足难题

     6.加强人力资本建设,帮助破解人才不足问题

 港澳政法

  也谈港澳特别行政区的缔约权

   一 特别行政区缔约权的法律依据

   二 特别行政区缔约权与中央政府缔约权的关系

   三 特别行政区缔约权的监督问题

   四 结论

  香港本土主义的转折与汇流

   一 香港本土意识的历史源流

   二 回归后香港本土主义的流变

    (一)左翼本土的诞生

    (二)右翼本土的兴起

    (三)本土的逆反:右翼对左翼的清算

   三 迈向政治整合的香港本土主义

    (一)“民主回归论”的破灭

    (二)“本土自救”的政治效果

    (三)本土化与民主化

  情感政治:香港国家认同研究的新视域

   一 情感的政治性:意识形态认同的不可或缺的资源

   二 从抽象记忆到个体记忆:意识形态认同的建构转向

   三 刻板化思维与仇恨的本质:意识形态的冲突与对立

   四 现实观照:香港的国家认同问题呈现的情感政治面相

 港澳社会

  身份的迷思:香港居民多元认同辨析

   一 身份认同的特征及其生成

   二 身份认同类型的再划分

   三 身份认同类型的影响因素

    1.变量、假设和方法

    2.模型结果和解释

   四 结论与讨论

  社会排斥视角下港归长者在穗的养老状况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设计

    (一)理论视角

     1.中港跨境人口研究

     2.社会排斥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方法

   三 福利制度排斥

    (一)社会保障制度排斥

    (二)老年社会服务体系排斥

    (三)福利信息获取困难

   四 经济排斥

    (一)内地生活成本上升

    (二)个人积蓄缺乏

    (三)消费排斥

   五 社会关系排斥

    (一)社会参与不足

    (二)朋辈互助弱化

   六 政治排斥

    (一)被排斥于内地社区事务之外

    (二)缺乏代表组织

   七 结论

    (一)福利制度融合

    (二)经济融合

    (三)社会关系融合

    (四)政治融合

    (五)学术研究支持

  澳门新兴宗教的宗教信念与慈善实践:以澳门巴哈伊为例

   一 宗教与慈善:文献综述

   二 澳门巴哈伊教:世俗化宗教和信仰型社会团体

   三 社区服务:将巴哈伊的理念付诸实践

    1.巴迪基金会

    2.联国学校

    3.青少年赋能项目

   四 巴哈伊在社区的养成

   五 结论

 主编寄语

刘华、李广众、陈广汉:《香港人民币汇率已经发挥影响力了吗?》,《国际经济研究》2015年第10期。

代幼渝、杨莹:《人民币境外NDF汇率、境内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关系的实证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第10期。

冯永琦、梁蕴兮、裴祥宇:《日元离岸与在岸利率联动效应研究》,《日本经济研究》2014年第5期。

郭云钊、胡传雨:《离岸金融业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香港地区的实证检验》,《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何平、钟红:《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发展效应及其存在的问题》,《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第5期。

金中夏:《运用利率平价理论对主要货币汇率的分析》,《金融研究》2009年第8期。

李晓峰、陈华:《人民币即期汇率市场与境外衍生市场之间的信息流动关系研究》,《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

刘辉:《离岸人民币市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刘亚、张曙东、徐平:《境内外人民币利率联动效应研究:基于离岸无本金交割利率互换》,《金融研究》2009年第10期。

马荣华、饶晓辉:《人民币的境外需求估计》,《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第2期。

马骏:《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对境内货币和金融的影响》,《国际融资》2011年第5期。

王曦、郑雪峰:《境内外人民币远期汇率信息传导关系的演变:一个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第11期。

Frankel,J and S-J Wei,“Assessing China's Exchange Rate Regime”,Economic Policy,vol.22,no.51,2007,pp.575-672.

Henning,C.,“Choice and Coercion in East Asian Exchange Rateregimes”,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Working Paper,no 12-15.

Shu,C.,N.Chow and J-Y Chan,“Impact of the Renminbi Exchange Rate on Asian Currencies”,China Economic Issues,no 3/07,Hong Kong MonetaryAuthority,January.

SIT,V.F.S.(1991),“Hong Kong's Model of Industrialization:A Model for Small Island Economies”,In D.Lockhart & D.Drakakis-Smith(eds.),Environmental& Economic Issues in Small Island Development,Monograph No.6,The Commonwealth Foundation,U.K.,79-102.

SIT,V.F.S.(1989),“Industrial Out-processing:Hong Kong's New Relationship with the Pearl River Delta”,Asian Profile,(Vancouver),17,No.1,1-14.

SIT,V.F.S.(1986),“Industries in Shenzhen:An Attempt on Open-door Industrialization”,in Y.C.Jao & C.K.Leung(eds.),China's Special Economic Zones,OUP,(U.K.),226-246.

薛凤旋:《香港的小型工业》,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81年第一版,1985年再版。

Friedmann,M.& Freidmann,R.(1980),Free to Choose,Harmondsworth,UK.

Clark,C.L.& Kim,W.B.(1995),Asian NI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Johns Hopkins U.P.,Baltimore.

Chiu,S.,Ho,K.C.& Lui,T.(1997),City-States in the Global Economy,Westview,Colorado.

Yu,T.W.& Liu,C.H.(1993),Hong Kong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Kirin Press,Hong Kong(Chinese text).

Szczepanik,E.(1958),The Economic Growth of Hong Kong,OUP,London.

Fan,S.C.(1972),The Hong Kong Economy,University Education Press,Singapore.

饶美蛟:《香港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王庚武编《香港历史新编》,香港三联书店,1998。

张俊森等:《香港经济研究:经济转型、竞争力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研究报告,2009。

多米尼克·莫伊西:《情感地缘政治学》,姚芸竹译,新华出版社,2010。

罗伯特·所罗门:《哲学的快乐》,陈高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邓晓芒:《灵之舞》,作家出版社,2016。

马莎·L·科塔姆等:《政治心理学》,胡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让-弗朗索瓦·何维勒,马修·理查德:《僧侣与哲学家》,赖声川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王丽萍:《应对怨恨情绪——国家治理中的情绪管理》,《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第4期。

郭正林、李镇超:《当代世界的民粹主义:四种主要类型》,《人民论坛》2016年6月27日。

刘亚秋:《记忆二重性和社会本体论》,《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1期。

S.A.阿列克谢耶维奇:《二手时间》,吕宁思译,中信出版集团,2016。

弗朗西斯·福山:《“后事实”世界的兴起》,《中国新闻周刊》2017年2月13日。

卢永欣、齐泽克:《穿透意识形态幻象》,《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3年第8期。

小拉什·多兹尔:《仇恨的本质》,王江译,新华出版社,2004。

朱刚:《美国大选困境的哲学思考》,《南方周末》2017年2月4日。

卡尔·施密特:《政治的概念》,刘宗坤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郑宏泰、尹宝珊:《香港本土意识初探:身份认同的社经与政治视角》,《港澳研究》2014年第3期。

刘迺强:《香江话民主》,法律出版社,2014。

肖文明:《社会认同的历程:内地在港大学生生存状态个案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吕大乐:《唔该,埋单!》,香港:闲人行有限公司,1997。

吕大乐:《香港四代人》,香港:进一步多媒体有限公司,2007。

G.B.Endacott,Government and People in Hong Kong,1841-1962,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64.

林洁珍、廖柏伟:《移民与香港经济》,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

刘兆佳:《香港的独特民主路》,香港:商务印书馆,2014。

何志平:《香港青年:问题与出路》,《港澳研究》2015年第1期。

香港特别行政区:《2015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2016年10月。

财政司司长办公室经济分析及方便营商处:《2015年收入流动性研究资料文件》,2016年5月。

香港集思会:《第五代香港人——“90后”的自白》,2013年第1期。

王庚武:《香港史新编》(下册),香港三联书店,1997。

王家英、尹宝珊:《香港市民身份认同的研究》,《二十一世纪》2007年第6期。

尹宝珊、郑宏泰:《身份认同:对中国的“重新想象”》,赵永佳、叶仲茵、李铿:《躁动青春:香港新世代处境观察》,香港:中华书局,2016。

杰弗里·亚历山大:《社会生活的意义——一种文化社会学的视角》,周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夏铸九、黄丽玲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迈克尔·A·豪格、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社会认同过程》,高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步》,吴叡人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2。

金太军、姚虎:《国家认同——全球化视野下的结构性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袁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民族研究》2011年第5期。

黎熙元:《全球性、民族性与本土性——香港学术界的后殖民批判与香港文化认同的再建构》,《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岳珍珠、李多:《论香港人的社会认同及影响因素》,《当代港澳研究》2015年第3辑。

叶华:《香港居民的身份认同》,《大珠三角论坛》2016年第1期。

强世功:《国家认同与文化政治——香港人的身份变迁与价值认同变迁》,《文化纵横》2010第6期。

肖滨:《两种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双元结构》,《武汉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王衡:《国家认同、民主观念与政治信任——基于香港的实证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年第3期。

林逢春、宋杰、罗欣:《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研究综述》,《当代青年研究》2016年第6期。

谷淑美:《文化、身份与政治》,载谢均才编《我们的地方、我们的时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

李小良:《揉性的身份认同》,载潘毅、余丽文编《书写城市——香港的身份与文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3。

刘兆佳:《“香港人”或“中国人”:香港华人的身份认同1985~1995》,《二十一世纪》1997年。

吕大乐:《四代香港人》,香港:进一步多媒体有限公司,2007。

吕大乐:《香港故事不易讲 非历史的殖民地成功故事》,载吕大乐《唔该,埋单!——一个社会学家的香港笔记》,香港:闲人行书局,1997。

马杰伟:《电视文化的历史分析》,载马杰伟《电视与文化认同》,香港突破出版社,1996。

王赓武:《结论篇:香港现代社会》,载王赓武主编《香港史新编》(下),香港三联书店,1997。

王宏志:《历史的沉重——从香港看中国大陆的香港史论述》,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

王岳川:《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郑宏泰、黄绍伦:《香港身份证透视》,香港三联书店,2004。

黎熙元:《香港本土意识、主流观念与国家认同的差异分析》,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港澳与海外统战理论研究”年度会议论文,2014。

郑婉卿:《香港青年的社会想象与本土意识》,《大珠三角论坛》2016年第3期。

郑婉卿、周倚琪:《“香港社会特征与本土意识”研讨会综述》,《当代港澳研究》2014年第4期。

习之:《香港人:迷失的中国公民》,《信报财经新闻》2012年8月20日。

张炳良:《一代人,一代事——天、皇事件反思》,《信报财经新闻》2007年8月2日。

林行止:《本土意识一刀两刃》,载《信报财经新闻》2013年7月3日。

刘兆佳:《毋须夸大本土意识的影响》,《信报财经新闻》2013年5月30日。

冯应谦、陈智杰、马杰伟:《“80后”的文化认同有何变数?》,《明报》2010年12月29日,第A24版。

Stuart Hall,Introduction:Who Needs Identity?published in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edited by Stuart Hall and Paul du Gay,SAGE Publication,1996.

Turner,Matthew 1995,“60sP90s:Dissolving the People.”in Matthew Turner &Irene Ngan(eds.),Hong Kong Sixties:Designing Identity,Hong Kong:Hong Kong Arts Centre.

Siu,Helen F.1999,“Hong Kong:Culture Kaleidoscope on a World Landscape.”in Wang Gungwu &Wong Siulun(eds.),Towards a New Millennium:Building on Hong Kong's Strengths,Hong Kong:Center of Asian Studies,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ONG K.,“Study Tours by Hong Kong Students to Mainland China:Their Effects on the Identity and Motivation to Learn Putonghua”,Durham University,2012.

Tong Y-y,Hong Y-y,Lee S-l,& Chiu C-y,“Language Use as A Carrier of Social Ident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9,23(2):281-296.

Allport G.W.,The Nature of Prejudice,Reading:Addison-Wesley,1954.

广东省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粤港合作框架协议》,http://news.qq.com/a/20100407/001580.htm,2010。

广州市统计局:《2012年广州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http://www.gzstats.gov.cn/tjfx/gztjfs/201302/t20130225_31605.htm,2013。

李斌:《社会排斥理论与中国城市住房改革制度》,《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3期。

黎熙元:《流动性:香港与内地之间人口跨境流动的社会学意义》,《北京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楼玮群、何雪松:《香港拾荒老人的生存境遇:以社会排斥为视角》,《南方人口》2008年第3期。

南都网:《港府福利过境,回港老人明显减少》,http://epaper.oeeee.com/H/html/2014-05/02/node_2857.htm,2014。

彭华民:《社会福利和需求满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人民网:《四万六香港长者广东养老》,http://hm.people.com.cn/GB/16127979.html,2011。

商务部和民政部:《关于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举办营利性养老机构和残疾人服务机构有关事项的通知》,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b/f/201303/20130300051532.shtml,2013。

王苍柏:《跨境人口问题及其政策分析》,《南方人口》2007年第4期。

香港社会福利署:《综援长者广东和福建养老计划》,http://www.swd.gov.hk/tc/index/site_pubsvc/page_socsecu/sub_portableco/,2012。

香港社会福利署:《广东计划申请指引》,http://www.swd.gov.hk/gds/doc/Guidance_Notes_CHIN.pdf,2013。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署:《2011年6~8月人口普查数据》,2011。

熊光清:《欧洲的社会排斥理论与反社会排斥实践》,《国际论坛》2008年第10期。

曾群:《青年失业与社会排斥风险》,学林出版社,2006。

曾群、魏雁斌:《失业与社会排斥:一个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阿博都巴哈:《已答之问》,新纪元国际出版社,2009。

巴哈欧拉:《七谷经》,新纪元国际出版社,2006。

毕素华:《论基督教的慈善观》,《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蔡德贵:《当代新兴巴哈伊教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

蔡德贵:《当代新兴巴哈伊教研究》(修订版),人民出版社,2006。

程杨:《近代道教慈善事业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戴康生主编《当代新兴宗教》,东方出版社,1999。

冯今源:《关于巴哈伊教现象的几点思考》,载吴云贵主编《巴哈伊教研究论文集(第二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2004。

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商务印书馆,2005。

洪伟、李淑环:《宗教慈善公益事业与构建和谐社会》,《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黄剑波:《福利慈善、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论宗教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参与需要和可能》,《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金宜久:《如何认识巴哈伊教的世俗性》,载吴云贵主编《巴哈伊教研究论文集(第二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2004。

匡长福:《如何看待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渗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6期。

罗兰·诺古齐:《精神教育——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的力量:巴哈伊观点》,载吴云贵主编《巴哈伊教研究论文集(第三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2008。

李绍白:《人类新曙光——巴哈伊信仰》,新纪元国际出版社,2010。

李维建:《第二届巴哈伊教学术研讨会综述》,《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4期。

李维建:《第三届巴哈伊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世界宗教文化》2004年第4期。

李维建:《巴哈伊信仰与现代性》,《文史哲》2004年第1期。

马平:《当代中国伊斯兰教的宗教经济与慈善事业》,《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斯蒂芬·亨特:《宗教与日常生活》,王修晓、林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汪燕鸣:《世俗化与新兴宗教之浅见》,载《科学、宗教与发展研讨会文集》,新纪元国际出版社,2010。

Paul Heelas,The Spiritual Revolution:from“religion” to“spirituality”,in Religions in the Mordern World,edited by L.Woodhead,P.Fletcher,H.Kawanami and D.Smith.London:Routledge,2002.

秦燕:《西部农村宗教组织从事公益事业的地域特征——以陕北农村庙会组织为例》,《中国宗教》2008年第8~9期。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魏乐博:《中国社会的宗教和公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Weller、张士江、刘培峰、郑筱筠:《对话宗教与慈善公益》,《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第2期。

威廉·S.哈彻·J.道格拉斯·马丁:《巴哈伊信仰——新兴的世界宗教》,苏逸龙、李绍白译,新纪元国际出版社,1999。

吴云贵主编《巴哈伊教研究论文集(第二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2004。

杨光:《论宗教慈善事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贡献》,《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余日昌:《佛教慈善的理论支撑》,《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8卷第3期。

张玉营:《共建和谐——科学、宗教与发展研讨会文集》,新纪元国际出版社,2010。

赵乐:《信仰的魅力与社会资本的实力:浅析美国宗教慈善组织的两大支柱》,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