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61

中国非营利评论第十一卷 2013 No.1图书

China NonProfit Review Vol.11 2013 No.1

SSAPID:101-5037-2865-26
ISBN:978-7-5097-4760-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卷以专题形式聚焦社会改革与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性问题,在第一部分的主题研讨中,对习李新政做了全面深度的解析,梳理了我国社会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在立足于广东省社会改革实践以及河北肃宁县基层民主实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改革的内容、方向、目标以及困难做了深刻的认识.。书稿关于美国私立慈善组织法律主体资格的的讨论,以及对近十年来我国基金会研究热点问题的总结,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王名
编 辑:朱珠;关晶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4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卷首语

 稿约

 《中国非营利评论》专刊征稿启事

 主题研讨

  习李新政与社会改革*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是启动第二轮改革的宣言书

   机构改革方案标志着改革回到“小政府、大社会”主线

   改革重点在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目标是扩权社会

   未来社会改革面临“三大战役”

   社会改革是走向现代政治的必由之路

  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

  “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并重

   一 中共“社会建设”思想的提出

   二 社会建设的针对性

   三 十八大报告中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意

   四 小结

 论文

  建构民主唤回内生民主的实验:以肃宁“四个覆盖”为例

   一 政社分离与国家主义的动态发展

    (一)历史的轨迹:“四个覆盖”的必然性

    (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变迁

    (三)法团主义或国家主义中的农村结社

   二 肃宁的建构民主试验

    (一)农村内生民主历史的社会资本

    (二)四个覆盖:建构民主试验的创新点

   三 四个覆盖的结社意义

    (一)民主与结社的有机结合

    (二)慢慢来比较快—结社效益要等待社会资本发酵

   四 肃宁的启示:从建构民主到内生民主是一种返璞归真

  美国私立慈善组织主体资格的法律构建与进路

   一 达特茅斯案

   二 历史政治背景溯源

   三 主体地位的初步构建

   四 主体资格之进路

   五 主体资格之法学梳理

   六 中国慈善组织主体资格构建之探析*

   七 结语

 案例

  河北肃宁县“四个覆盖”*

   一 背景:“难闹村”的故事

   二 探索:“四个覆盖”的提出

    (一)张庄村的综治维稳组织

    (二)青县和泊头的基层民主组织

    (三)“村两委+经济合作组织”

    (四)党组织建设

   三 推行与实施效果

    (一)建立领导机制

    (二)基层党组织全覆盖

    (三)基层民主组织全覆盖

    (四)经济合作组织全覆盖

    (五)综治维稳组织全覆盖

    (六)公共服务对接与乡村文化建设

   四 未来展望

 书评

  非营利组织立法的现实进路与问题

   一 统一规制、“柔性”立法的进路

   二 立足“组织”、注重“治理”的规制框架

   三 “放控”兼顾、“促管”平衡的内在精神

   四 理想前面的沟坎

 研究参考

  社会企业:价值与未来

   一 社会企业的概念与定位

    (一)概念

    (二)定位

   二 社会企业的发展

    (一)产生背景

    (二)发展的制度条件

    (三)发展的其他条件

   三 社会企业的优势与挑战

    (一)具备的优势

    (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四 社会企业的未来前景

  近十年我国基金会研究的热点探讨

   一 引言

   二 数据来源及研究概况

    (一)学术论文数量特征

    (二)学术论文被引情况

    (三)学术论文作者特征

   三 研究热点分析

   四 热点主题综述

    (一)基金会外部制度环境研究

    (二)基金会内部治理研究

    (三)基金会评估研究

    (四)高校教育基金会研究

   五 结语

 随笔

  学术的殿堂 创新的典范

   一 深厚的历史底蕴

   二 巧妙的功能转型

   三 独特的访学项目

   四 前瞻的国际会议

   五 布拉吉奥与中国

   六 对中国公益慈善的启示

  中国非营利组织立法的发展路径

   误读之解:“保守与改革”

   非营利组织立法的徘徊与渐进

   结语

 编委会

 来稿体例

〔德〕哈贝马斯(1999):《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

〔法〕托克维尔(2005):《民主在美国》,秦修明、汤新楣、李宜培译,台北:左岸出版社。

〔美〕罗伯特·D.帕特南(2001):《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美〕麦克尔·爱德华兹(2008):《公民社会》(上、中、下),陈一梅译,《中国非营利评论》第2、3、4卷。

郭圣莉(2005):《城市社会重构与新生国家政权建设:建国初期国家政权建设分析》,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李咏(2009):《村民自治难局》,选自张进、常红晓编《“三农”变局》,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第70~85页。

吕炜、郑若婷(2012):《河北肃宁县四个覆盖——让分散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学案例。

魏斐德(2008):《讲述中国历史》,北京:东方出版社。

吴建平(2012):《理解法团主义——兼论其在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中的适用性》,《社会学研究》第1期。

燕继荣(2012):《中国的社会自治》,《中国治理评论》2012年第1辑。

余冰(2012):《街坊变迁——城市社区组织的国家性与社会性》,北京:人民出版社。

曾腾贯(2005):《中国大陆村民自治对公民社会发展的影响》,政治大学论文。

张新光(2007):《中国近30年来的农村改革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第19~23页。

朱健刚(2010):《论基层治理中政社分离的趋势、挑战与方向》,《中国行政管理》,第4期。

Schmitter,Philippe C.(1974),“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The Review of Politics,36.(1),pp.85-131.

〔德〕哈贝马斯(2003):《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上海:三联书店。

〔美〕汉密尔顿等(1995):《联邦党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第46~47页。

〔法〕托克维尔(1991):《论美国的民主》(下),董国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第635页。

〔美〕 卡耐基·安德鲁(2007):《财富的福音》,《科学与财富》第5期。

刘柞昌(1980):《略论托马斯·杰弗逊的民主思想》,《历史研究》第4期。

资中筠(2006):《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评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9~50页。

Curran,L.W.(1951),“The Struggle for Equity Jurisdiction in Massachusetts”,(31),Boston University Law Review.

Fuess,M. C. & Webster D.(1930),Archon Books,Vol. 1,p. 227.

Gales & Seaton(1826),Sampson’s Discourse,and correspondence with various learned jurists,upon the history of the law:with the addition of several essays,tracts,and documents,relating to the subject,p. 57.

Gross,A. R.(2003),“Giving in American:From Charity to Philanthropy”,in Charity,Philanthropy and Civility in American History,eds. Lawrence J. Friedman & Mark D. Mcgarvi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 42.

Hall,D. P.(2004),“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in Herman Robert(ed.),The Jossey-Bass Handbook of 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pp. 6-14.

Hall,D.P.(2006),“A historical Overview of Philanthropy,Voluntary Associations,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in Powell W.W. & Steinberg R.(eds.),The Nonprofit Sector:A Research Handbook,City of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p. 35.

Horwitz,J. M(1982),“The History of the Public/Private Distinction”,(130),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Knaplund,S. K.(2009),“Can The ‘Death Tax’ Kill Charity Too? The Impact of Legislation on Charitable Bequests”,ExpressO.

Lash,T. K.(1995),“The Second Adop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Clause:The Rise of the Nonestablishment Principle”,(27),Arizona State Law Journal.

McCoy,R. D.(2002),“An ‘Old-Fashioned’ Nationalism:Lincoln,Jefferson,and the Classical Tradition”,(23),Journal of the Abraham Lincoln Association.

McGarvie,D. M.(2003),“The Dartmouth College Case and the Legal Design of Civil Society”,in Charity,Philanthropy and Civility in American History,eds. Lawrence J. Friedman & Mark D. Mcgarvi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 104.

Miller,S.H.(1961),“The Legal Foundations of American Philanthropy”,in Wisconsin Historical Society,pp. 12-48.

Patton,V. D.(2000),“The Queen,the Attorney General,and the Modern Charitable Fiduciary: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Charitable Enforcement Reform”,(11),Journal of Law & Public Policy.

Powers S & Watkins E. J(1966),“The Enforcement of Charitable Trusts”,(18),Syracuse Law Review.

Putnam,P. G.et al.(1893),The Writings of Thomas Jefferson,ed.Paul L. Ford,Vol. 12,p. 47.

S. F. D. & Jr.(1968),“The Enforcement of Charitable Trusts in America:A History of Evolving Social Attitudes”,(54),Virginia Law Review.

Simon,G.J.(1995),“The regulation of American foundation:looking backward at the tax reform act of 1969”,(6),Voluntas.

Stagg,C. A. J.(1976),“James Madison and the ‘Malcontents’:The Political Origins of the War of 1812”,(33),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

Sullivan,J.(1969),“Opinion of the Attorney General of Massachusetts on the Life of the Corporation”,in Handlin Oscar,Handlin F. Mary(eds.),Commonwealth:A Study of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the American Economy—Massachusetts,1774-1861,New York:Belknap Press.

Tilden,H. G.,et al.(1891),Executors,Court of Appeals,2nd Division,1891.

Tyler,G.L.(1884),The Letters and Times of the Tylers,Whittet & Shepperson,Vol. 1,p. 261.

Wicker,H. W.(1975),“Charitable Trust”,(11),Gonzaga Law Review.

陈秀峰(2009):《从个案研究中国非营利组织评估现状——以大学教育基金会为例》,《学会》第11期,第14~18页。

陈旭清、田振华(2012):《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研究》,《中国非营利评论》第9卷,第189~208页。

陈岳堂(2007):《非营利基金会信息披露治理评价及其治理研究》,湖南大学博士论文。

方英(2011):《非公募基金会从“孕育期”到“成长期”的问题及发展策略——以广东为例的研究》,《探求》,第71~78页。

黄建华等(2006):《高校基金会筹款营销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4期,第53~56页。

李莉、陈杰峰(2009):《中国公益基金会的法人治理结构及其体制创新》,《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4期,第70~75页。

刘啸、罗章(2012):《中美基金会管理体制比较研究——基于制度可能性边界的理论》,《行政论坛》第3期,第92~96页。

鲁小双(2012):《大学基金会内部治理机制的建设及完善》,《湘潮》第5期,第86~90页。

税兵(2010):《基金会治理的法律道路——〈基金会管理条例〉为何遭遇“零适用”?》,《西北政法大学学报》第6期,第125~136页。

陶传进(2012):《为基金会的评估定位》,《社会管理研究》第2期,第8~9页。

杨团(2010):《关于基金会研究的初步解析》,《湖南社会科学》第1期,第53~59页。

王名、徐宇珊(2008):《基金会论纲》,《中国非营利评论》第1期,第16~54页。

王珏(2007):《高校基金会的投资策略》,《中山大学学报论丛》第1期,第170~172页。

王玉辉(2012):《高校教育基金会资金池的建立及其运作模式探讨》,《社团管理研究》第8期,第45~48页。

余小敏等(2010):《我国基金会的税收制度》,《税务研究》第5期,第25~28页。

张勤、马费成(2007):《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管理科学学报》第6期,第65~73页。

洛克菲勒基金会内部资料(2009):《洛克菲勒基金会布拉吉奥中心前50年》(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Bellagio Center,The First 50 Years)。

洛克菲勒基金会内部资料(2009):《布拉吉奥中心——赛尔贝罗尼别墅》(Bellagio Center-Villa Serbelloni),布拉吉奥中心网站,http://www.rockefellerfoundation.org/bellagio-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