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64

《太平经》研究——以生命为中心的综合考察图书

Life-centered Investigation ofTaiPing Jing

SSAPID:101-5031-9322-65
ISBN:978-7-80230-851-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围绕生命这一主题,分别从成书过程、命论思想、房中观念、生育礼俗、有关疾病的认识与治疗、死后世界等角度,深入地演绎和分析了《太平经》多蕴涵的丰富见解。

相关信息

丛书名:哲学新视界系列丛书
作 者: 姜守诚
编 辑:王志跃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序二

 相关链接

 后记

 Preface*

 《哲学新视界》编委会

 附录 《太平经》研究文献目录(1900~2006)

 总序

 凡例

 序一

 专家审阅意见(摘要)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一)选题的来源及背景

   (二)选题的学术价值及理论意义

  二 本课题的研究概况

   1.从宏观角度诠释《太平经》的生命学说

   2.从微观角度分析《太平经》某个具体的生命问题

 第一章 《太平经》成书的中间环节

  一 “洞极之经”等词语在今本《太平经》中出现频率之统计与分析

  二 “洞极之经”与《包元太平经》、《太平洞极经》、《太平清领书》之关系

   (一)《太平洞极经》的若干线索及其与“洞极之经”的关系

    1.有关《太平洞极经》的文献记载

    2.“洞极之经”与《太平洞极经》之关系

   (二)“洞极之经”与《包元太平经》、《太平清领书》之关系

    1.“太平本文”及其与《包元太平经》之关系

    2.《包元太平经》与《太平清领书》之关系及“洞极之经”所处之环节

    3.《太平清领书》与《太平经》(定本)之关系

   (三)上述几种经书(蓝本)传承关系之图表显示

  三 “洞极之经”反映王莽时代背景

   (一)王莽时代的文化运动

   (二)王莽时代的边境争端

   (三)“帝王有德,忧及十二州”——王莽时代的行政区划

   (四)“漏刻以百二十为度”——王莽时代的计时制度

  附论

   (一)三统历——王莽时代的历法

   (二)阴阳失序——王莽时代的气候异常

  四 “洞极之经”对《太平经》性质之定位

   (一)《包元太平经》一书的性质问题

    1.从献书者之口述情况,推论《包元太平经》的谶书性质

    2.从刘氏父子(刘向、刘歆)的评价,推论《包元太平经》的谶书性质

    3.从传承人及拥护者的文化背景,推论《包元太平经》的谶书性质

   (二)“洞极之经”的主旨与性质

    1.从称谓上看

    2.从对经书的分类上看

    3.从内容上看

  五 结语

 第二章 《太平经》的命论思想

  一 生死之道

   (一)积极的生命态度

    1.“恶死乐生”——重人贵生的生命价值观

    2.寿命之等级

   (二)生命之各种归宿

    1.有无来生?

    2.成仙的三种方式——不死、尸解、飞升

   (三)谁来掌理人之生死?

    1.司命信仰

    2.斗极崇拜

   (四)“死生异路”——生与死的明确界线

  二 两种命论观并存

   (一)“死生之命,不可自易”——《太平经》的宿命论

    1.“死生即命所属也”——对人命之诠释

    2.命籍观念

    3.“命树”观念

    4.生肖与命术

   (二)“人命近在汝身”——生命的自我控制

    1.道德修养对寿命之影响

    2.人间伦理与寿命之延益

    3.财货与寿命之关系

  三 “迁延及后”——“命”之承负与解谪

 第三章 《太平经》的房中观念

  一 汉唐之季房中养生学述略

   (一)房中源流及经典介绍

   (二)房中术的性质、宗旨及功能

    1.房中流派及其分类

    2.房中之功能

    3.房中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

    4.“七损八益”与养生保健

   (三)中国古代性观念之基本原理

    1.阴阳观念

    2.天人一体

    3.宝精贵施及性交之频率

  二 《太平经》的房中思想

   (一)理论篇

    1.生命之起源及规律

    2.性生理之发育与成熟

     首先,人体生理的各个发育阶段及性交媾之最佳年龄段

     其次,对男女性器官的认识

    3.“爱气”、“尊神”、“重精”——房中养生之圭旨

   (二)方法篇

    1.性交媾之和谐与愉悦

    2.“男女反形”——《太平经》之房中实践

    3.房中与巫术

  三 《太平经》房中观念之影响及道教对房中术之态度

   (一)“玉女”观念对道教炼丹术之影响

   (二)后世道教对房中术之态度

 第四章 《太平经》的生育礼俗

  一 汉代的生育观念

   (一)“生子不举”现象在汉代的延续

    1.“生子不举”之原因分析

    2.弃子命运改变之原因分析

   (二)蛮夷之地“杀首子”风俗

   (三)汉代的政治与生育

    1.“胎养之令”——汉代政府的鼓励生育政策

    2.“与杀人同罪”——地方官吏对“不举”者施以严惩

    3.绝嗣——东汉宗室之政治难题

  二 《太平经》对婚育之看法

   (一)《太平经》禁杀女婴及其社会意义

   (二)《太平经》对婚姻模式的设想及其生育含义

    1.“贞男”与“贞女”——“贞”或“不贞”的选择

    2.“一男二女法”的形上依据

  三 《太平经》的“广嗣”之术

   (一)种子受胎

    1.胎儿孕育之过程

    2.子嗣之性别选择及转胎

   (二)朴素的优生理念

    1.择日生子

    2.生育的理想年龄

    3.性交禁忌中的优生思想

    3.养胎及妊娠护理

   (三)对不育及“生子少”等现象的宗教性解释

 第五章 《太平经》的疾病观与治疗法

  一 命题之诠释

   (一)《太平经》中“疾病”的三种含义

    1.人体之疾病

    2.“天地之病”

    3.品质(言行)之弊病

   (二)《太平经》对疾病之态度

  二 《太平经》对病因之分析

   (一)病因论之一:人体脏腑与疾病之发生

   (二)病因论之二:精神状态与疾病之关系

   (三)病因论之三:饮食不当而致病

    1.饮食不节

    2.饮食不洁

    3.饮酒无度

   (四)病因论之四:气候对人体健康之影响

   (五)病因论之五:虫蚀人体

    1.体内寄生虫

    2.体外之虫

   (六)病因论之六:天神降疾以惩罪罚恶

  三 《太平经》的疗疾手法

   (一)“行神药以治病”——《太平经》的药物观念

    1.药物分类

    2.药物的成仙功能

   (二)针灸疗法——《太平经》反映的脉学知识

   (三)音乐疗法——《太平经》关于韵律与生命健康之论述

   (四)驱虫除病——《太平经》的除虫之法

    1.讲究个人卫生

    2.辟谷杀虫

    3.“丹书吞字”以杀虫

   (五)精思存神——《太平经》的存思疗法

    1.存思复字

    2.存思时气及身中神

    3.守一法

   (六)祓除疾病——《太平经》祷祭以求祛病除灾

   (七)厌杀鬼物——《太平经》对鬼祟之驱除法

    1.符水治病

    2.祝禁疗法

 第六章 《太平经》的死后世界

  一 天庭与冥界

   (一)魂魄说——鬼神观念的理论基础

   (二)天庭观念

    1.天庭的接引者——北极真人(北极天君)

    2.天庭的运作机制

    3.“天门”的几种含义

   (三)冥界观念

    1.先秦至两汉冥界之称谓

    2.《太平经》投射出地狱观念之雏形

  二 丧葬与阴宅

   (一)“事死不得过生”——《太平经》的节葬主张

    1.薄葬之先声

    2.《太平经》的看法——“理丧,但心至而已”

   (二)阴宅及地脉观念

    1.墓地之善恶——《太平经》卷50《葬宅诀》解读

    2.“地脉”观念

  三 祭祀与“解除”

   (一)古代的祭祀及其仪式、功能等

    1.祭祀及其观念本质

    2.儒家宗庙祭祀之风俗

    3.汉代祭祀之分野:官方政治化与民间世俗化

   (二)《太平经》对祭祀所持之立场——祭依法度、反对“淫祭”

    1.反对“炽祀他鬼而兴阴”的淫祀之风

    2.祭祀之必要性及其两个特征

   (三)《太平经》中的“解除”术

    1.“解除”之义

    2.“解除”之用法

    3.建除思想

 第七章 结束语:《太平经》的生命学说

  一 “恶死乐生”的生命价值观

  二 种族繁衍的婚育设想

  三 救死扶伤的巫化医术

  四 人鬼殊途的死后世界

  五 祭依法度、反对“淫祭”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网站

1.(春秋)左丘明:《左传》。

2.《周礼·仪礼·礼记》,岳麓书社,1989。

3.袁珂:《山海经校注(增补修订本)》,巴蜀书社,1993。

4.《老子》、《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中华书局,1993。

6.陈奇猷:《韩非子集释》(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7.郭霭春编著《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8.郭霭春编著《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9.曹元宇辑注《本草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10.马继兴主编《神农本草经辑注》,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11.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上、下册),学林出版社,1984。

12.(西汉)刘安著,何宁撰《淮南子集释》(上、中、下册),中华书局,1998。

13.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

14.(西汉)董仲舒著,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

15.(西汉)桓宽著,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定本)》(全二册),中华书局,1992。

16.(西汉)司马迁:《史记》(全十册),中华书局,1959。

17.(西汉)严遵著,王德有点校《老子指归》,中华书局,1994。

18.(西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

19.(东汉)班固著,(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上、下册),中华书局,1994。

20.(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全十二册),中华书局,1962。

21.(东汉)王充著,黄晖撰《论衡校释(附刘盼遂集解)》(全四册),中华书局,1990。

22.(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23.(东汉)王符著,(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1985。

24.(东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上、下册),中华书局,1981。

25.(东汉)蔡邕:《蔡中郎集》,《四库备要》428集部,台湾中华书局,1981年影印本。

26.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7.(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全十二册),中华书局,1965。

28.(晋)葛洪撰,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中华书局,1985。

29.(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陈乃乾点校《三国志》(全五册),中华书局,1959。

30.(南朝梁)宗懍:《荆楚岁时记》,《四库备要》294史部摭言,台湾中华书局,1981年影印本。

31.(梁)僧祐:《弘明集》、(唐)道宣:《广弘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2.(隋)巢元方著,丁光迪主编《诸病源候论校注》(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33.(隋)巢元方著,丁光迪主编《诸病源候论校注》(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34.(唐)孙思邈著,李景荣等校释《千金翼方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35.(唐)孙思邈著,李景荣等校释《备急千金要方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36.(唐)欧阳询撰,王绍楹校《艺文类聚》(上、下册),中华书局,1965。

37.(南朝梁)萧统编《昭明文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38.〔日〕丹波康赖:《医心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39.(宋)张君房纂辑,蒋力生等校注《云笈七》,华夏出版社,1996。

40.(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全四册),中华书局,1960。

41.(宋)李眆等编《太平广记》(全十册),中华书局,1961。

42.(宋)洪适:《隶释·隶续》,中华书局,1985。

43.(宋)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4.(宋)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5.(宋)罗泌纂,罗苹注《路史》,《四库备要》295史部,台湾中华书局,1981年影印本。

46.(明)《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47.(清)赵翼:《陔余丛考》,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48.(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一册),中华书局,1958。

49.(清)允禄、梅彀成、何国宗等:《钦定协纪辨方书》,载《四库术数类丛书》(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傅勤家:《中国道教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版、1998年影印版。

2.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上、下册),中华书局,1963。

3.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载《陈寅恪先生论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特刊之三》,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

4.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5.蒙文通:《道教史琐谈》,载蒙文通著《古学甄微》,巴蜀书社,1987。

6.陈垣编纂《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

7.胡孚琛:《魏晋神仙道教——〈抱朴子内篇〉研究》,人民出版社,1989。

8.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9.王明:《道家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0.李刚:《汉代道教哲学》,巴蜀书社,1995。

11.姜生:《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伦理论稿》,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12.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3.朱越利:《道藏分类解题》,华夏出版社,1996。

14.刘师培:《读〈道藏〉记》,载《刘师培全集》(第四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影印本。

15.王育成:《东汉天帝使者类道人与道教起源》,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6辑),三联书店,1999。

16.李德范辑《敦煌道藏》(三),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9。

17.〔日〕小林正美著,李庆译《六朝道教史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18.王葆玹:《老庄学新探》,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19.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2003。

20.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丹道(增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1.王卡:《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综述·目录·索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江绍原:《发须爪——关于它们的风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

2.萧登福:《汉魏六朝佛道两教之天堂地狱说》,台湾学生书局,1989。

3.〔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上、中、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4.张亮采:《中国风俗史》,东方出版社,1996。

5.萧登福:《道佛十王地狱说》,(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版。

6.刘增贵:《天堂与地狱——汉代的泰山信仰》,(台北)《大陆杂志》第94卷第5期(1997)。

7.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8.李零:《中国方术续考》,东方出版社,2000。

9.李零:《中国方术考(修订本)》,东方出版社,2001。

10.李如森:《汉代丧葬礼俗》,沈阳出版社,2003。

11.〔韩〕具聖姬:《汉代人的死亡观》,(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研究》编辑委员会编、湖南医学院主编《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研究》,文物出版社,1980。

2.萧天石:《道家养生学概要》,台湾自由出版社,1983。

3.李远国:《道教气功养生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4.郭世余编著《中国针灸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5.廖育群:《歧黄医道》,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6.〔日〕吉元昭治著,杨宇译《道教与不老长寿医学》,成都出版社,1992。

7.胡孚琛:《道教医学和内丹学的人体观探索》,《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4期。

8.李丰楙:《〈道藏〉所收早期道教的瘟疫观——以〈女青鬼律〉及〈洞渊神咒经〉系为主》,(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3辑(1993)。

9.周一谋等著《马王堆医学文化》,文汇出版社,1994。

10.林富士:《东汉晚期的疾疫与宗教》,(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六本、第三分,1995。

11.林玉萍:《两汉时期汉医与方士医的比较研究》,载龚鹏程主编《海峡两岸道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下册),台湾学生书局,1996。

12.李贞德:《汉唐之间求子医方试探——兼论妇科滥觞与性别论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八本、第二分,1997。

13.陈元朋:《唐宋食疗概念与行为之传衍——以<千金·食治>为核心的观察》,(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第六十九本、第四分,1998。

14.萧璠:《长生思想和与头发相关的长生方术》,(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第六十九本、第四分,1998。

15.梁其姿:《中国麻风病概念演变的历史》,(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第七十本、第二分,1999。

16.〔日〕坂出祥伸:《中国古医书之养生说——自然与身心之节奏相应之研究》,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三联书店,2000。

17.林富士:《头发、疾病与医疗——以汉唐之间的医学文献为主的初步探讨》,(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一本、第一分,2000。

18.盖建民:《道教医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19.林富士:《中国早期道士的医疗活动及其医术考释:以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记”资料为主的初步探讨》,(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三本、第一分,2002。

20.李贞德:《汉唐之间医方中的忌见妇人与女体为药》,(台北)《新史学》第13卷第4期(2002)。

1.郭立诚:《中国生育礼俗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2.〔荷兰〕高罗佩著,李零、郭晓惠等译《中国古代房内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荷兰〕高罗佩著,杨权译《秘戏图考——附论汉代至清代的中国性生活(公元前206年~公元1644年)》,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4.李贞德:《汉隋之间的“生子不举”问题》,(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六本、第三分,1995。

5.王卡:《〈黄书〉考源》,《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2期。

6.李零:《东汉魏晋南北朝房中经典流派考》,《中国文化》第15/16期合刊(1998)。

7.宋兆麟:《中国生育信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8.朱越利:《论六朝贵族道教新房中术的产生》,《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3期。

9.林富士:《略论早期道教与房中术的关系》,(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二本、第二分,2001。

10.朱越利:《马王堆帛书房中术的内容》,载李学勤、谢桂华主编《简帛研究二二》(上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陈槃:《敦煌木简符箓试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32期,1972。

2.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编《武威汉代医简》,文物出版社,1975。

3.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

4.吴荣曾:《镇墓文中所见到的东汉道巫关系》,《文物》1981年第3期。

5.吴天颖:《汉代买地券考》,《考古学报》1982年第1期。

6.饶宗颐、曾宪通:《云梦秦简日书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

7.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肆],文物出版社,1985。

8.何双全:《天水放马滩秦简综述》,《文物》1989年2期。

9.江陵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江陵张家山汉简〈脉书〉释文》,《文物》1989年第7期。

10.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秦汉简牍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11.张家山汉简整理组:《张家山汉简〈引书〉释文》,《文物》1990年第10期。

12.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

13.王育成:《东汉道符释例》,《考古学报》1991年第1期。

14.刘昭瑞:《谈考古发现的道教解注文》,《敦煌研究》1991年第4期。

15.高大伦:《张家山汉简〈脉书〉校释》,成都出版社,1992。

16.张勋燎:《东汉墓葬出土的解注器材料和天师道的起源》,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9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7.王育成:《文物所见中国古代道符述论》,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9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8.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

19.胡文辉:《中国早期方术与文献丛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20.刘昭瑞:《汉魏石刻文字系年》,(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1。

21.王育成:《道教法印考实》,载陈祖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一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2.刘增贵:《秦简〈日书〉中的出行礼俗与信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第七十二本、第三分,2001。

23.蒋英炬、杨爱国:《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文物出版社,2001。

24.陈松长编著《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出版,2001。

25.刘乐贤:《简帛数术文献探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6.王子今:《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7.罗振玉编撰《贞松堂集古遗文》(上、下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28.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1~6册),线装书局,2006。

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编著《中药志》(第一、二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2.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编著《中药志》(第三、四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

3.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中华书局,1962。

4.方诗铭编《中国历史纪年表》,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5.谭其骧主编《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6.徐连达主编《中国历代官制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7.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5。

8.冯其庸、邓安生纂著《通假字汇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2.李汉三:《先秦两汉之阴阳五行学说》,(台北)维新书局,1981。

3.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

4.〔日〕小野泽精—、福永光司、山井涌著,李庆译《气的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5.柳存仁:《和风堂文集》(全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6.杨联陞::《杨联陞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7.邗芷人:《阴阳五行及其体系》,(台北)文津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

8.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1996。

9.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东方出版社,1996。

10.〔日〕山田庆儿著,廖育群译《古代东亚哲学与科技文化——山田庆儿论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11.陈良佐:《再探战国到两汉的气候变迁》,(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第六十七本、第二分,1996。

12.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3.孟昭华编著《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14.周桂钿:《秦汉思想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15.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6.宋正海、高建国、孙关龙、张秉伦:《中国古代自然灾异相关性年表总汇》,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7.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