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丛(第七辑)图书

Journal of Marxism Sinicization Studies, Vol.7

SSAPID:101-5012-6078-92
ISBN:978-7-5201-3475-0
DOI:
ISSN:
关键词:

#N/A

[内容简介] 本书中,“理论前沿”分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内涵,指出了中国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中国探索”就中国目前社会中的某些问题展开论述,如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在市场经济改革中警惕市场化浪潮等;“首都视野”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论、北京的城市规划问题以及北京市朝阳区“党政群共商共治”模式的政治优势;“海外观察”分析了在美国古巴两国关系正常化过程中拉丁美洲国家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谭维克
编 辑:郑庆寰;刘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A8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序言

 后记

 理论前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

   一 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据:“由何而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从何出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目标:“走向何方”

   二 民族复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三 人民中心:民族复兴的价值取向

   四 发展理念:大国成为强国的根本之道

   五 两大布局:实现强起来的总体方略

   六 战略安排: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

   七 强军战略:遵循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八 命运共同:遵循总体国家安全观,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方案

   九 深化改革:实现强起来的强大动力

   十 强大政党:坚持党领导一切和全面从严治党相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飞跃

   二 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三 对人类社会的新贡献

  准确把握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

   一 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

    (一)全面从严治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和优良传统

    (二)全面从严治党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保证

    (三)全面从严治党是探索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客观要求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解决党自身存在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 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特点

    (一)目标清晰明确

    (二)内容广泛全面

    (三)标准要求更高

    (四)执行坚定不移

    (五)问题导向鲜明

   三 新时代开启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

    (二)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抓住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

    (三)以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夯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根基

    (四)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厘清全面从严治党的路径

    (五)“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明确全面从严治党抓常抓长的动力

  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

   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形成的背景

   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

   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实践要求

  在新征程上引领改革大有可为

   一 为新征程上改革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坚实基础

   二 为新征程上改革牢牢确立了前进方向

   三 为新征程上改革牢牢确定了“思想法宝”

   四 为新征程上改革提出了宏伟的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本质观的两次伟大飞跃

   一 社会主义本质的含义及马克思恩格斯的反思

   二 邓小平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三 习近平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一)在社会主义一般层面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特殊层面

  习近平关于收入分配制度重要理论阐述的创新与启示

   一 马克思关于社会现代化程度决定分配制度的大胆设想

    (一)现代化第一阶段社会性质决定了资本家私人占有的分配制度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两大发展阶段决定了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的不同

   二 习近平关于收入分配制度重要阐述的理论继承与创新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坚决反对平均主义

    (二)坚持以人为本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和价值追求

    (三)坚持以生产力水平作为衡量分配问题的标准

    (四)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推进分配改革进程

   三 习近平关于收入分配制度重要理论阐述的现实启示

  对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发展轨迹的思考

   一 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建立

    (一)毛泽东赶超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发展主体

     2.发展目标

     3.发展道路

     4.发展动力

    (二)赶超发展理论的历史性贡献

    (三)赶超发展理论的历史局限

   二 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发展

    (一)邓小平改革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发展主体

     2.发展地位

     3.发展战略

     4.发展动力

     5.发展目标

    (二)邓小平改革发展理论的历史性贡献

    (三)实践中没有充分遵循改革发展理论的教训

   三 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创新

    (一)江泽民执政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发展主体

     2.发展地位

     3.发展战略

     4.发展动力

     5.发展目标

    (二)江泽民执政发展理论的历史性贡献

    (三)现实中没有充分执行执政发展理论的教训

   四 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完善

    (一)胡锦涛科学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发展主体

     2.发展地位

     3.发展动力

     4.发展目标

    (二)胡锦涛科学发展理论的历史性贡献

    (三)实践中没能很好地遵循科学发展理论的教训

   五 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与时俱进

    (一)习近平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

     1.发展动力

     2.发展路径

     3.发展前提

     4.发展条件

     5.发展目的

    (二)习近平五大发展理念的历史性贡献

    (三)现实中执行五大发展理念不到位的教训

  我国社会治理方式法治转向特质论略

   一 法治价值观与社会治理方式法治转向的紧密性

   二 国家主导与民众参与的交互性

   三 德法兼治的辩证性

   四 以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为依归的指向性

 中国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当代中国、当今世界的深远影响

   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二 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 继续写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矛盾”刍论

   一 “主要矛盾”基本理论和党在不同时期关于主要矛盾的论述

   二 新时代主要矛盾的理解

   三 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的意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特征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特征

   二 着眼彰显基本特征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对策思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则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安排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民主形式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法治保障

   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体制改革

   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力量支持

  党规之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创造

  市场化浪潮及公共产品的改进

   一 市场扩张、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失衡反思

   二 改进公共产品供给方式、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一)增加公共产品的国家供给力度,改进公共产品供给方式

    (二)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三 结论与讨论

  影视作品主旋律刍论

   一 对改革开放前主旋律电影作品的回顾

   二 对当代主旋律影视剧的瞻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困境与对策思考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结构要素与本质特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结构要素分析

    (二)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本特征

     1.过程性

     2.自主性

     3.互动性

     4.层次性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认同主体的多质化增加了大众认同的难度

    (二)认同客体表述方式的抽象化导致大众认同受阻

    (三)认同介体与认同主、客体之间缺乏适切性阻碍大众认同的生成

     1.传统的宣传教育渠道难以覆盖多质化的认同主体

     2.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难以满足认同主体的心理需求

     3.口号式的宣传方式难以体现认同客体的深层次内涵

    (四)复杂的认同环境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带来挑战

     1.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泛化改变了大众的价值判断标准

     2.多元文化交织,主流价值准则遭遇大众认同危机

     3.社会发展不公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

   三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路径思考

    (一)引导和满足主体利益需求 激发认同主体的内驱力

    (二)加强认同客体对生活实际的指导 提升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三)创新认同介体 有效引导大众价值选择

    (四)优化认同环境 促进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新媒体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要求探析

   一 新媒体传播的独特性及发展趋势

   二 新媒体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要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社会资本”在场刍论

   一 实体性社会资本的在场

   二 关系性社会资本的在场

 首都视野

  习近平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论研究

   一 习近平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论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习近平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二 习近平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论的深刻内涵

    (一)把解决京津冀区域不平衡、不协调矛盾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

    (二)把疏解非首都功能置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

    (三)把努力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经济圈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目标

    (四)把建设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步骤

   三 贯彻和落实习近平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论的重点举措

    (一)牢牢把握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

    (二)进一步优化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

    (三)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资源补偿的长效机制

  习近平关于城市规划的重要理论观点刍论

   一 以城市功能定位为规划根本

   二 科学制定城市规划

    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高标准建设城市

    3.统筹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

    4.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5.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6.注重区域协同发展

   三 转变规划方式、确保规划落实

    1.实行多规合一

    2.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以人民满意作为衡量规划好坏的标准

  基层协商与政治生态的契合和互动

   一 政治生态之于协商民主:政治基础和生态条件

    (一)政治生态问题催生了协商民主

    (二)政治生态为协商民主创造生态条件

   二 协商民主之于政治生态:民主形式和治理机制

   三 “党政群共商共治”:基层协商和政治生态互促共进的典型案例

    (一)“党政群共商共治”是基层政治生态问题“倒逼”的结果

    (二)“党政群共商共治”是协商治理和民主治理

     1.调研“问需”,解决“办什么”的问题

     2.决策“问计”,解决“办哪些”和“怎么办”的问题

     3.行政“问效”,解决“办得怎么样”的问题

     4.监督“问责”,解决“办不好承担什么后果”的问题

    (三)“党政群共商共治”净化了基层政治生态

     1.改善了党的领导方式,密切了党群关系

     2.改变了政府决策方式,调适了政社关系

     3.改进了社区治理方式,提高了政府治理能力和社区自治能力

     4.改变了群众参与方式,培育了参与型的政治文化

 海外观察

  美古关系正常化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 奥巴马执政后拉美国家与美国关系的变化

   二 瓦解美国在西半球影响的拉美国家因素

   三 推动美国与拉美国家和解的新情况

   四 美古修好的反响以及随后的成就

   小结

 编委会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重要精神以及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宣传,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组织筹划编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丛》(第七辑)。本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为主线,重点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九大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理论前沿”,主要分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内涵,指出了中国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其次是“中国探索”,该部分就中国目前社会中的某些问题展开论述,如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在市场经济改革中警惕市场化浪潮等;再次是“首都视野”,主要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论、北京的城市规划问题以及北京市朝阳区“党政群共商共治”模式的政治优势;最后是“海外观察”,主要分析了在美国古巴两国关系正常化过程中拉丁美洲国家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