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信息
前言
相关链接
第一篇 WTO与经济全球化
第一章 当代国际贸易的宏观环境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
一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与表现
二 经济全球化总趋势的主要表现
三 经济全球化的局限性及存在问题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与国际贸易
一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二 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贸易发展中的作用
三 跨国公司的消极影响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的制度与法律环境
一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贸易的制度化、法制化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的国内法规范
1.对外贸易法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根本大法
2.其他主权国家的国内法规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的国际法规范
1.国际条约与协定的遵守原则
2.国际惯例的制约原则
二 国际经济贸易关系制度化法制化发展的趋势
第四节 世界多边贸易体制与经济全球化
一 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原则
(一)宗旨与目标
(二)职能
(三)组织机构与法律地位
(四)成员资格
(五)决策方式
(六)互不适用条款
(七)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基本原则
二 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特点
(一)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法律权威性
(二)组织机构的正式性
(三)管辖内容的广泛性
(四)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
(五)争端解决机制的有效性
1.协商
2.专家小组
3.上诉审查
4.裁决的执行
(六)与有关国际经济组织决策的一致性
三 世界贸易组织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
四 经济全球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
(二)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世贸组织的影响
1.成员间矛盾不断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加多
3.经济全球化使南北差距不断扩大
4.经济全球化加重宏观调控的难度
五 世界多边贸易体制下贸易的特点——有节制的自由贸易
(一)世贸组织将贸易自由化作为基本目标
(二)世贸组织下的贸易自由化范围受到局限
(三)世贸组织贸易自由化政策实施中要结合两个因素
(四)世贸组织允许自由贸易与正当保护贸易并存
(五)世贸组织确定贸易自由化政策及途径
六 WTO对世界经贸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二)消极影响
【本章案例】
【本章思考题】
第二章 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理论
一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二)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
(三)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四)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贸易差额、净进口、净出口
(五)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过境贸易
(六)易货贸易与自由结汇贸易(BARTER TRADE AND CASH TRADE)
(七)双边贸易与多边贸易(BILATERAL TRADE AND MULTILATERAL TRADE)
(八)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DOMESTLIC TRADE AND INTERNATIOAL TRADE)
二 对外贸易的统计分析指标
(一)对外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量
(二)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有以下几种
(三)对外贸易依存度
(四)贸易竞争指数(TRADE COMPETITIVE INDEX)
(五)出口换汇成本(COST OF EXPORT EARNING)
三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
(一)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介绍
(二)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评价
第二节 国际贸易发展阶段
一 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其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二 资本主义社会的国际贸易
三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贸易的发展
(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贸易的增长
1.两次大战之间,世界贸易的扩张发生剧烈变化
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贸易方向
3.世界贸易结构的变化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贸易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阶段
2.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化
3.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贸易
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作用
一 国际贸易有利于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转换
二 对外贸易加速技术进步和扩散
【本章案例】
【本章思考题】
第三章 世界市场与世界市场价格
第一节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一 国际分工的概念及类型
(一)国际分工的概念
(二)国际分工的类型
二 国际分工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和世界市场的建立
(三)国际分工体系和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
1.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规模对国际分工具有重要作用
2.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3.上层建筑、国际生产关系对国际分工具有重要影响
4.资本国际化是深化国际分工的重要途径
三 国际分工的深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四 国际分工的作用
第二节 世界市场与世界市场价格
一 世界市场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
(二)世界市场的类型
(三)当代世界市场体系
1.固定组织形式的国际市场
2.无固定组织形式的国际市场
3.国际商品销售渠道
4.国际市场运输网络
5.世界信息网络
(四)当代世界市场特征
二 世界市场价格
1.世界市场价格的概念
2.世界市场价格的种类
3.影响世界市场价格的基本因素
第三节 商品的国际价值
一 商品的国际价值
(一)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国民价值的发展形态
(二)商品的国际价值和国民价值在质和量上的差异性
二 国际价值形成的特点
三 影响商品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因素
1.劳动强度
2.劳动生产率
3.参加国际贸易国家的贸易量
【本章案例】
【本章思考题】
第四章 国际贸易利益及转移价格
第一节 国际贸易利益
一 贸易发展利益理论的演变
(一)亚当·斯密的动态生产率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模型
(二)约翰·穆勒的国际贸易理论
(三)其他理论
二 国际贸易利益协调
(一)国际贸易利益协调的含义
(二)世贸组织对国际贸易利益协调
第二节 国际价值转移
一 国际经济秩序
(一)国际经济秩序的含义
(二)国际经济秩序的特征
二 国际贸易中产生不等价交换的原因
(一)垄断是产生不等价交换的基本原因
(二)发达国家利用“绿色贸易壁垒”获得贸易利益
三 全球化中发展中国家对策
【本章思考题】
第二篇 WTO与国际贸易理论
第五章 GATT和比较优势学说
第一节 比较成本理论
一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一)绝对成本理论的提出
(二)绝对成本理论
1.绝对成本理论的前提条件
2.绝对成本理论内容
3.绝对成本理论的分析
(三)绝对成本理论的简评
二 比较成本理论
(一)比较成本理论的提出
(二)比较成本理论
1.比较成本理论的前提条件
2.比较成本理论的内容
3.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
(三)比较成本理论的简评
三 比较成本理论的现代分析
(一)机会成本与生产替代曲线
1.机会成本
2.生产替代曲线
(二)机会成本不变时的国际分工
(三)机会成本递增时的国际贸易
四 比较成本理论的引申
(一)多维国际贸易
1.两个国家多种产品的贸易
2.多个国家两种商品的贸易
3.多个国家多种商品的贸易
(二)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三)交易成本和国际贸易
(四)货币因素与国际贸易
(五)大国和小国的贸易
第二节 要素禀赋理论
一 要素禀赋理论
(一)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
(二)要素禀赋理论
1.要素禀赋理论的相关概念
2.要素禀赋理论的前提条件
3.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
4.要素禀赋理论的分析
5.要素禀赋理论的现代分析
(三)要素禀赋理论的简评
二 要素均等化理论
(一)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均等化理论
1.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均等化理论前提条件
2.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均等化理论内容
3.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均等化理论的分析
(二)斯托尔帕-萨缪尔森的要素均等化定理
1.斯托尔帕-萨缪尔森的要素均等化定理前提条件
2.斯托尔帕-萨缪尔森的要素均等化定理
3.斯托尔帕-萨缪尔森的要素均等化定理数学分析
三 里昂惕夫之谜
(一)里昂惕夫之谜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验证
(三)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有效劳动
2.人力资本
3.自然资源
4.贸易壁垒的存在
5.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学说
6.需求逆转学说
(四)“里昂惕夫之谜”的评价
第三节 贸易条件理论
一 贸易条件
(一)商品贸易条件指数
(二)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三)收入贸易条件指数
二 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
(一)相互需求
(二)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
1.国际交换比例的上下限
2.相互需求方程式
三 马歇尔的相互需求学说和提供曲线
(一)马歇尔的相互需求学说
(二)提供曲线
1.提供曲线的含义
2.提供曲线的推导
第四节 动态优势理论
一 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1.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
2.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理论
(二)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哈罗德命题
2.约翰逊的基本方程式
二 生产要素的增长和国际贸易
(一)生产要素等比例的增长和国际贸易
(二)进口替代的生产要素增长和国际贸易
1.对贸易小国的影响
2.对贸易大国的影响
(三)出口扩张的生产要素增长和国际贸易
1.对贸易小国的影响
2.对贸易大国的影响
(四)贫困化增长
三 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
【本章案例】
【本章思考题】
第六章 WTO与竞争优势学说
第一节 竞争优势的先驱理论
一 重商主义
(一)重商主义的提出
(二)重商主义的理论及政策
1.早期的重商主义
2.晚期重商主义
(三)对重商主义的简评
二 保护关税理论和幼稚工业论
(一)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理论
1.保护关税理论的提出
2.保护关税理论的内容和政策主张
3.保护关税理论的简评
(二)幼稚工业论
1.幼稚工业论的提出
2.幼稚工业论
3.幼稚工业论的简评
三 外贸乘数理论
(一)新贸易顺差论
1.对古典贸易理论的批判
2.认为贸易顺差是有利的,贸易逆差是有害的
3.扩大有效需求的目的在于救治危机和失业
(二)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三)对外贸易乘数的简评
四 中心—外围理论
(一)中心—外围论的提出
(二)中心—外围理论
(三)外围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论
(四)普雷维什的政策主张
1.实现本国的工业化
2.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五)中心—外围理论简评
第二节 国际竞争优势理论
一 国际竞争力
(一)国际竞争力的提出
(二)国际竞争力的定义
(三)国际竞争力统计指标
二 竞争优势学说
(一)竞争优势学说的提出
(二)竞争优势学说
1.“钻石”模型
2.产业集群理论
3.竞争优势发展阶段
三 对竞争优势理论的评价
(一)竞争优势理论的特点
1.前提更符合实际
2.分析问题的角度
3.分析问题的范围更全面
4.竞争产生的原因不同
(二)对竞争优势理论的评价
第三节 科学技术和竞争优势
一 技术差距理论
(一)技术和技术进步
(二)技术差距理论
1.波斯纳的技术差距理论
2.赫夫鲍夫的技术差距理论
二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理论的提出
2.理论内容
3.理论分析
(二)梅基的原料贸易周期理论
1.理论的提出
2.理论内容
三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二)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
四 战略性贸易理论
(一)战略性贸易理论的概念
(二)战略性贸易理论的形成
(三)战略性贸易理论
(四)战略性贸易理论的简评
五 运输成本、环境标准与国际贸易
(一)运输成本与国际贸易
(二)环境标准与国际贸易
第四节 经济一体化理论
一 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和形式
(一)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二)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三)小结
二 经济一体化的形成轨迹及原因
(一)初创阶段(二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
(二)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三)飞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三 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一)欧洲联盟
1.概况
2.简史
3.组织机构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1.美加自由贸易区
2.北美自由贸易区
(三)亚太经合组织(APEC)
1.成立背景
2.宗旨与目标
3.APEC精神——APEC的大家庭精神
4.成员、观察员
5.组织结构
四 经济一体化理论
(一)关税同盟理论
1.前提假设
2.贸易创造效应
3.贸易转移效应
(二)大市场理论
(三)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1.理论提出
2.理论内容
(四)国家需求理论
(五)综合发展战略理论
五 经济一体化和竞争优势
(一)产生规模经济
(二)降低了交易成本
(三)提高成员国的生产率
(四)推动分工和专业化
(五)刺激投资
(六)加速科技发展
(七)促进集团内贸易的增长
(八)增强和提高了经济贸易集团在世界贸易中的谈判地位和谈判力量
第五节 跨国公司理论
一 跨国公司
(一)跨国公司的定义
(二)跨国公司的主要特征
二 跨国公司发展概况
(一)早期的跨国公司雏形
(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跨国公司
(三)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的跨国公司
(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跨国公司
三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
(一)跨国战略联盟的定义
(二)跨国战略联盟兴起的原因
(三)跨国战略联盟的动机类型
(四)对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理论解释
1.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价值链理论
3.交易成本理论
4.战略管理理论
5.组织理论
四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
(一)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
(二)垄断优势理论
(三)内部化理论
1.理论提出
2.理论内容
(四)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1.理论提出
2.理论内容
(五)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1.理论提出
2.理论内容
(六)国际资本移动效应理论
1.理论提出
2.理论内容
(七)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1.小规模技术理论
2.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3.技术地方化理论
五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
(一)《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的产生
(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的含义及分类
(三)《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的主要内容
1.国民待遇
2.透明度
3.禁止使用的投资措施
4.发展中国家的优惠
5.例外规定
6.协商和争端解决
六 跨国公司与竞争优势
(一)跨国公司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跨国公司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跨国公司和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案例分析】
【本章思考题】
第三篇 WTO与国际贸易政策措施
第七章 多边贸易体制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一 国际贸易政策含义
二 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和制约因素
三 对外贸易政策的种类
(一)自由贸易政策(Free Trade Policy)
(二)保护贸易政策(Protectionist Policy)
(三)公平贸易政策
四 对外贸易政策的演进
(一)中世纪时期:鼓励进口的政策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保护贸易政策
(三)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自由贸易政策
(四)资本主义垄断时期:超保护贸易政策
(五)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早期的主流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
1.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
2.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
(六)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七)协调管理贸易政策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一 支持自由贸易的观点
(一)自由贸易的静态利益
(二)自由贸易的动态利益
1.竞争效应
2.学习效应
3.规模经济效应
二 支持贸易保护的观点
(一)重商主义
(二)保护幼稚工业论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
1.关税的利润转移效应
2.出口补贴的转移效应
3.保护幼稚工业的利润转移效应
第三节 多边贸易体制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
一 影响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原则
二 影响贸易政策的目的
三 影响国际贸易政策的工具
【本章案例】
【本章思考题】
第八章 WTO与国际贸易关税措施及理论分析
第一节 关税概述
一 关税的定义及特点
(一)关税定义
(二)关税的性质和特点
二 进口关税的种类
(一)按征收关税的目的分类
1.财政关税
2.保护关税
(二)按差别待遇和特定的实施情况分类
1.进口附加税
2.差价税(Variable Levy)
3.特惠税(Preferential Duties)
4.普遍优惠制
(三)按海关征税的一般方法或征收标准分类
1.从量税(Specific Duties)
2.从价税(Ad Valorem Duties)
3.混合税(Mixed or Compound Duties)
4.选择税(Alternative Duties)
第二节 关税的经济效应理论分析
一 小国征收关税的经济效应
(一)关税对贸易小国的经济效应
(二)贸易小国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
二 大国征收关税的经济效应
三 最优关税率
四 有效关税率与关税结构理论
(一)名义关税率
(二)有效关税率
(三)单一进口要素条件下的有效关税率
(四)多种进口要素条件下的有效关税率
第三节 WTO保障措施协议
一 实施保障措施的条件和程序
(一)实施保障措施的条件
1.进口激增
2.进口激增的原因
3.进口激增的后果
(二)实施保障措施的程序
1.调查
2.通知
3.磋商
二 保障措施的具体实施
(一)保障措施实施的形式和期限
1.形式
2.期限
(二)临时保障措施
(三)对实施保障措施的若干限制
(四)禁止“灰色区域”措施
(五)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
【本章案例】
【本章思考题】
第九章 WTO与国际贸易非关税措施及理论分析
第一节 非关税壁垒概述
一 非关税壁垒的含义
二 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的比较*
(一)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优劣势比较
(二)非关税壁垒与关税壁垒综合运用与评估
第二节 控制数量的非关税壁垒及理论分析
一 进口配额制
(一)进口配额的概念及种类
1.绝对配额制(Absolute Quotas)
2.关税配额(Tariff Quotas)
(二)配额的经济效应
二 “自动”出口配额制
三 进口许可证制
四 外汇管制
五 进口最低限价制
六 进口押金制度
第三节 绿色贸易壁垒
一 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与成因
二 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
(一)环境许可制度
(二)禁止进口与贸易制裁
(三)绿色补贴制度
(四)繁杂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
(五)产品技术标准增多
1.绿色食品技术标准
2.纺织品环保技术标准
3.机电产品的绿色标准
(六)苛刻的绿色检验检疫措施
1.对农药残留等作出严格限制规定
2.加强对集装箱船舶的检验
(七)绿色包装和标签制度
(八)绿色环境标志和认证制度
三 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规范与抑制
(一)环保措施的国际公约与规则
1.环保方面的国际公约与规则
2.绿色通行证—环境管理国际标准ISO14000
(二)WTO《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
第四节 其他常见的国际贸易非关税壁垒
一 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
(一)适用范围
1.采购实体
2.采购对象和采购合同
3.采购限额
(二)有关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和规定
1.非歧视原则
2.透明度原则
3.公平竞争原则
4.异议程序
(三)争端解决
(四)政府采购委员会的职能
二 直接生产补贴
三 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分类
1.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
2.卫生检疫规定
3.商品包装和标签的规定
(二)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四 原产地规则
(一)定义和背景
(二)《原产地规则协定》(Agreement on Rules of Origin)的主要内容
1.适用范围
2.原产地规则纪律
【本章案例】
【本章思考题】
第十章 WTO与国际贸易出口鼓励、管制措施及理论分析
第一节 鼓励出口的主要措施
一 出口信贷
(一)出口信贷的分类
1.按贷款期限分类
2.按借贷关系分类
二 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
(一)担保的项目与金额
(二)担保对象
(三)担保期限与费用
三 出口补贴
(一)出口补贴的方式
1.直接补贴
2.间接补贴
(二)出口补贴的经济效应
1.作为商品出口小国所提供的补贴
2.作为商品进口小国所提供的补贴
3.商品出口大国的补贴
(三)出口补贴政策的经济分析
四 商品倾销
五 外汇倾销
六 地区开放形式
(一)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
(二)保税区
(三)出口加工区
(四)自由边境区和过境区
(五)科学工业园区
七 促进出口的其他措施
第二节 出口管制的主要措施
一 出口管制的对象
二 出口管制的形式
1.单方面出口管制
2.多边出口管制
三 出口管制的主要措施
(一)国家垄断
(二)出口税
(三)出口配额
(四)出口禁运
(五)出口许可证制
【本章案例】
【本章思考题】
第四篇 WTO与国际贸易的运行机制
第十一章 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
第一节 关贸总协定时期的多边贸易体制
一 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诞生
(一)产生背景
(二)近半个世纪的“临时适用”协议
二 作为国际协定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一)关贸总协定的发展
(二)关贸总协定的多边谈判
1.早期的几个回合
2.狄龙回合(1960~1961年)
3.肯尼迪回合(1963~1967年)
4.东京回合(1973~1979年)
5.乌拉圭回合(1986~1993年)
三 GATT诞生的历史意义
1.形成了一套指导缔约方贸易行为准则
2.削减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了二战后贸易自由化
3.为各国在经济贸易上提供了谈判和对话的场所
4.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
第二节 WTO 时期的多边贸易体制
一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
(二)世界贸易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的关系
1.世界贸易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的联系
2.世界贸易组织和关贸总协定的区别
二 以世贸组织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特点
(一)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更为完整
1.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使命高于1947年关贸总协定
2.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地位高于1947年关贸总协定
3.世贸组织组织结构健全、职能明确
4.世贸组织负责实施管理的贸易协定覆盖面大
5.世贸组织对成员的约束力强
(二)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具有更强的可行性
1.体制目标与实现目标途径全面深刻
2.使世贸组织各成员各方利益坚固、权利义务整体平衡在世贸组织决策上,实行“协商一致”与投票决定相结合的办法
(三)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更能持久
1.争端解决机制强于原多边贸易体制
2.监督能力高于原多边贸易体制
(四)影响力大于原多边贸易体制
三 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一)GATT1994的地位
(二)GATT1994的构成
(三)GATT1994对GATT1947的主要修正
1.称谓的修正
2.条款内涵的修正
3.对有关国际收支条款的谅解
4.对第24条(适用的领土范围、边境贸易、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的修正
5.关于第28条(减让表的修改)的谅解
第三节 多边贸易体制的运行效果
一 正向运行——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全方位加快
1.促使各国对外贸易活动广泛展开
2.加快国际资本流动,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
3.使跨国公司全方位展开活动,并且使国际贸易成为全球贸易组织形式复杂化
4.国际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
二 反向作用——国际保护贸易的呼声不断
1.做法多样,形式各异
2.战略理论为此提供依据
3.各国注重自己产业的结构调整,开展并购活动
4.贸易战不断上升
【本章案例】
【本章思考题】
第十二章 WTO与国际服务贸易
第一节 国际服务贸易概述
一 国际服务贸易的概念
二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
三 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原因
1.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演进
2.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3.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推动
4.各国在金融、税收、法律方面的优惠和保护措施
第二节 《服务贸易总协定》
一 《服务贸易总协定》的产生背景与谈判过程
(一)《服务贸易总协定》产生的背景
1.发达国家积极倡导服务贸易自由化
2.发展中国家对服务贸易自由化由坚决抵制到逐步接受
(二)乌拉圭回合关于服务贸易的谈判
二 《服务贸易总协定》的主要内容
(一)《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框架
(二)世贸组织成员在服务贸易领域的一般责任与纪律
(三)世贸组织成员可援引的例外
(四)《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具体承诺
三 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后续谈判与成果
1.关于自然人流动的谈判
2.关于基础电信服务的谈判
3.关于金融服务的谈判
第三节 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与对策
一 我国服务贸易中存在的不足
(一)我国的服务贸易基础薄弱,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相对滞后
(二)我国服务贸易行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
(三)与服务贸易相关的配套体系尚不健全
二 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对策
(一)逐步开放,积极参与
(二)完善相关法律,确保对服务贸易的有效管理
(三)竞争与保护相结合,维护我国服务贸易的利益
(四)加快体制改革,促进服务业发展
【本章思考题】
第十三章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 国际技术贸易概述
一 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
二 国际技术贸易及其特点
1.交易标的性质不同
2.交易双方当事人不同
3.交货过程不同
4.所涉及的问题和法律不同
5.政府干预程度不同
三 国际技术贸易的主要内容
1.技术专利
2.专有技术
3.商标
4.版权
5.商业秘密
6.公开的实验数据
第二节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一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产生背景与原因
(一)《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产生背景
(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产生原因
1.近年来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原有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不能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各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政策有巨大的差异
3.美国等发达国家极力推动,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做出让步
二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TRIPS谈判中的对峙
三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框架和一般原则
(二)宗旨和目标
(三)基本原则
1.最惠国待遇原则
2.国民待遇原则
3.权力用尽原则
(四)知识产权的执法
1.知识产权的执法程序
2.民事司法程序和补救措施
3.制止侵权的临时性措施
4.边境措施
5.刑事司法程序
(五)争端的解决
(六)发展中国家成员方
第三节 对TRIPS的评价与TRIPS的新发展
一 对TRIPS协议的评价
1.使知识产权保护的高标准在WTO成员国中确定下来
2.使国际知识产权公约的实施力度增强,WTO后来居上,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国际组织
3.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技术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TRIPS协议的新发展
(一)TRIPS协议与公共健康的关系
(二)为保护公共健康而灵活适用TRIPS协议有关条款的权利
【本章案例】
【本章思考题】
第十四章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
一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同向发展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同向发展的主要表现
(二)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同向发展的关系分析
(三)国际贸易政策与国际直接投资政策的相互关系
1.贸易保护主义扭曲国际直接投资
2.世界贸易组织相关协议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
(四)国际直接投资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国际直接投资政策的自由化对国际贸易的静态影响
2.投资政策自由化对贸易的动态影响
二 跨国公司对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推动
(一)跨国公司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国际投资自由化超越贸易自由化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一个新的主要机制
(二)国际化生产体系成为经济增长与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三)吸引外国投资已成为传统经济市场化和封闭经济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三 全球化条件下贸易与投资的关系变化
(一)贸易与投资的次序性降低
(二)服务可贸易性的增强
(三)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第二节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
一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的含义
二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的产生
三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的主要内容
(一)《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的基本原则
(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的适用范围
(三)发展中成员的优惠待遇
(四)通知和过渡性安排
1.成员的通知义务
2.过渡性安排
(五)投资措施的透明度要求
(六)协议的机构安排
(七)磋商和争端解决
(八)对《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运用的审议
第三节 TRIMS评述
一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的特点
二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的意义与影响
1.大大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的法律体制的完善
2.实现了投资领域国际立法的重大突破
3.促进了各国外资立法的统一性、公开性
4.加强了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进程
三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的缺陷评析
1.《TRIMS协议》的调整范围过于狭窄
2.《TRIMS协议》不少条文含义模糊,缺乏必要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
3.《TRIMS协议》存在较多的灰色区域,有损于其整体功效
4.《TRIMS协议》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投资领域国际立法的不平衡性
【本章思考题】
第十五章 WTO争端解决机制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 WTO争端解决机制概述
一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产生过程
(一)GATT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产生的背景及谈判过程
1.第一阶段(1986~1989年)
2.第二阶段(1989~1993年)
二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基本原则
1.继承和发展GATT争端解决机制的原则
2.维持利益和义务的平衡原则
3.给予发展中成员方优惠待遇原则
4.解决争端而非通过争端解决过程制定新的法律规则
三 参与WTO争端解决的机构
(一)争端解决机构(DSB)
(二)专家组
1.专家组的设立
2.专家组的职能
(三)上诉机构
(四)秘书处和总干事
四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一般程序
(一)结论形成程序
1.磋商程序
2.斡旋、调解和调停程序
3.专家组程序
4.上诉程序
5.仲裁程序
(二)执行程序
1.裁决或建议的执行程序
2.补偿的执行和减让义务的中止
第二节 WTO争端解决机制评述
一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成就
二 WTO争端解决机制在程序方面的缺陷
(一)上诉程序
(二)中期评议程序
(三)公平性和公正性
1.政府代表问题
2.听证会的公开性问题
3.证据问题
(四)“交叉报复”问题
【本章思考题】
第十六章 WTO政策规范的进一步扩展
第一节 竞争政策
一 竞争政策议题谈判的背景
(一)世贸组织与竞争政策有关的协议和协定
1.《反倾销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和《保障措施协议》
2.《服务贸易总协定》
3.《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协定》
4.《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
(二)世贸组织现有的竞争规则的缺陷
(三)竞争政策问题进入新回合谈判的历程
二 成员方在竞争政策议题上的立场
第二节 投资政策
第三节 环境政策
一 环境问题被列入议事日程的四个原因
二 WTO有关环境与贸易政策结合的法律、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劳工标准
一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劳工标准是否应引入WTO体制的争论
二 WTO体制下有关劳工标准的实践
三 中国对劳工标准问题纳入WTO体系的立场与中国国内的应对措施
第五节 贸易政策规范进一步扩展的行动
一 五届部长级会议与成果
(一)第一届部长级会议:新加坡会议
1.新加坡会议概况
2.新加坡会议后所达成的协议
(二)第二届部长级会议:日内瓦会议
(三)第三届部长级会议:西雅图会议
1.西雅图会议概况
2.西雅图会议失败的原因
(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多哈会议
(五)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坎昆会议
二 多哈发展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
(一)多哈发展回合启动的原因
(二)多哈发展回合的目标
【本章思考题】
第五篇 WTO与国际贸易的实践
第十七章 GATT/WTO框架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美国“入世”经验与启示
一 美国在多边贸易体制内起主导作用
(一)美国与GATT的产生
(二)美国与WTO的产生
二 美国的发展经验
(一)美国政府处理与GATT/WTO关系实践
(二)灵活的对外贸易立法
(三)贸易保障措施
1.免除条款
2.农业安全保障
(四)反倾销(Anti-dumping)措施
(五)战略性贸易政策
三 美国发展经验的启示
1.摆正政府地位,选择适当的贸易政策
2.合理运用政策手段,实行适合我国的贸易保护手段
3.美国的贸易立法与政策值得我们借鉴
第二节 日本“入世”经验与启示
一 日本的发展经验
(一)利用缓冲期,催生国际化大企业
(二)产业政策调整
1.充实基础产业
2.强化支柱产业
3.保护幼稚产业
4.保护和调整衰退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三)非关税保护手段
1.政府采购
2.国内税制
3.安全、技术标准
4.健康与卫生标准
5.对产品内容标识的严格规定
(四)立法手段的支持
1.日本对外国投资的法律限制
2.产业政策的法律配合
3.外贸立法
(五)日本外贸发展的新趋势
1.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从传统的“加工贸易体制”向经济成熟条件下的贸易体制转变
2.转化产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和高科技产业贸易的发展
3.加强区域内贸易与经济合作
4.利用直接投资推动对外贸易
二 日本发展经验的启示
1.借“入世”之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2.加强产业指导,形成产业链的城市群体
3.加速中国知名大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提高国际竞争水平
4.利用WTO的规则,加快培育保护幼稚产业
5.加快资产重组,发展壮大中小企业
6.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贯彻实施产业政策
7.选择与本国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相适应的贸易保护政策
8.加强利用外资的立法导向作用
第三节 欧盟“入世”经验与启示
一 欧盟的发展经验
(一)制度创新带来飞速发展
(二)高效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是经济稳定的重要前提
(三)立法手段的配合
(四)非关税保护措施
1.进出口配额制
2.进口许可证制(Import License System)
3.技术性贸易壁垒
4.市场准入的规定
5.禁止进口
6.国内税
7.农产品补贴政策
(五)欧盟反倾销措施
二 欧盟发展经验的启示
1.面对欧盟反倾销积极应诉
2.学习欧盟经验完善我国立法体系
3.借鉴欧盟农业和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原则
4.借鉴欧洲一体化经验,发展我国的区域贸易
【本章思考题】
第十八章 GATT/WTO框架与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与GATT/WTO
一 GATT/WTO对发展中国家成员的界定
1.1965年以前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中没有“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这一概念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的界定
3.世界贸易组织(WTO)关于发展中国家成员的界定
二 GATT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规定
(一)第18条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规定
(二)第四部分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规定
(三)普惠制与授权条款
1.普惠制
2.授权条款
(四)差别和优惠待遇
1.较低水平的义务
2.更灵活的实施时间表,即较长的过渡期安排
3.技术援助和信息支持
4.出口产品的关税优惠和配额的消除
5.优惠的保障措施
第二节 韩国“入世”经验与启示
一 韩国的发展经验
(一)转变政府职能,向市场主导型的经济体制过渡
(二)贸易政策调整
1.出口政策调整
2.进口政策调整
(三)产业政策调整
(四)农业政策
(五)韩国政府反倾销对策
二 “汉江奇迹”发展经验的启示
第三节 印度“入世”经验与启示
一 印度在GATT下的发展
二 印度在WTO框架下的发展
1.充分利用有关过渡期的规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2.充分利用对发展中国家的例外规定,保护国民经济发展
3.充分利用世贸组织有关反倾销规定和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加速国民经济发展
4.充分利用世界市场的巨大潜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三 印度发展经验的启示
1.加强对电信、银行业等垄断部门的改造
2.增加贸易政策的透明度
3.强化国内民众的“世贸意识”
4.加强立法工作
【案例分析】
【本章思考题】
第十九章 WTO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前沿问题
第一节 WTO与新贸易问题
一 环境与贸易
(一)环境与国际贸易相协调是WTO规则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警惕绿色壁垒成为贸易保护主义工具
(三)跨越绿色壁垒,取得双赢
二 劳工标准与贸易
(一)劳工标准的产生
(二)劳工标准与WTO
三 WTO与国家经济安全
(一)WTO与国家经济安全
(二)多边贸易体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
1.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
2.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安全
3.金融市场安全
第二节 坎昆失败后WTO走向
一 坎昆会议各国主要分歧
1.农业问题
2.非农产品的市场准入问题(NAMA)
3.新加坡议题
二 坎昆后WTO走向
(一)坎昆会谈的失败凸显WTO的制度性危机
1.绿屋会议
2.投资多边规则
3.服务贸易问题
4.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5.竞争政策问题
6.政府采购问题
7.“游戏”规则的制定
(二)坎昆的失败使区域贸易主义抬头
1.美国搭建西半球自由贸易区
2.在亚洲,中国与东盟间的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简称FTA)建设在2001年的框架协议签署后迅速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3.欧盟东扩南进,并加强了与印度的合作
【本章思考题】
第二十章 WTO在国际贸易体系演变中的作用分析
一 GATT/WTO政治经济分析
(一)GATT政治经济分析
1.霸权稳定论
2.国际贸易政策的公共选择理论
3.GATT倡导的贸易自由化政策
(二)WTO政治经济分析
二 WTO作用分析
三 WTO博弈分析
1.囚徒困境——世界贸易政策的两次选择
2.笼中猪——发展中国家的自我保护
3.重复博弈——打破零和合作之现状
4.WTO博弈制度
【本章思考题】
柳剑平、郑东:《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制度化特征分析》,《当代亚太》2000年2期。
陈宪、韦金鸾:《国际贸易——原理、政策、实务》,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海闻·P.林德特著,王新奎译:《国际贸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李平、滕振忠:《国际贸易实务新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编著,张江波、索必成译:《贸易走向未来-世界贸易组织概要》,法律出版社,1999。
曹建明、贺小勇:《世界贸易组织》,法律出版社,1999。
赵维田:《世贸组织总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姚曾荫:《国际贸易概论》,人民出版社,1987。
尹翔硕:《国际贸易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薛永久、张汉林:《国际服务贸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尹翔硕:《国际贸易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4。
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国际贸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9。
经济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经济大辞典》(对外经济贸易卷),上海辞典出版社,1983。
巴曙松:《直面反全球化思潮中的迷思与难题》,载于中评网(www.china-review.com)。
邢毓静:《当前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的变迁与中国外资流入趋势》,载《中国外汇管理》2002年第1期。
张廷海、唐静:《“绿色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8月。
高荣友:《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并购》,《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9月。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4。
〔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76。
许心礼等:《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姚曾荫主编:《国际贸易概论》,人民出版社,1987。
熊贤良:《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和条件》,《国际贸易问题》1993年第7期。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4。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76。
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华民:《国际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商务印书馆,1986。
薛敬孝、佟家栋、李坤望:《国际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1。
国彦兵:《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历史与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佟家栋:《国际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国彦兵:《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历史于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毛筠、孙琪:《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戴中:《国际经济学》,首都经贸出版社,2000。
佟家栋:《国际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尹翔硕:《国际贸易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华民:《国际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薛敬孝、佟家栋、李坤望:《国际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孙淑红、梁明:《国际投资学》,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席小炎、王秋石:《国际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朱立南:《国际贸易政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张二震:《国际贸易政策的研究与比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尹翔硕:《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战略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美〕保罗·克鲁德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第2篇)“国际贸易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朱立南:《国际贸易政策学》第三章“贸易政策工具(I)”,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王光普等:《关税理论政策与实务》,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3。
袁志刚、宋京:《国际经济学》第四章“贸易政策工具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美〕 米多尼克·萨尔瓦多:《国际经济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史自力、焦普军:《国际经济学》第七章“关税政策效应分析”,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赵春明:《国际贸易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刘力、陈春宝:《国际贸易学——新体系与新思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赵春明、仲鑫、朱廷:《非关税壁垒的应对及运用》,人民出版社,2001。
〔英〕大卫·格林纳韦:《国际贸易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朱立南:《国际贸易政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尹翔硕:《国际贸易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赵春明:《国际贸易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曹建明、贺小勇:《世界贸易组织》,法律出版社,1999。
汪饶田、周汉民:《世界贸易组织总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薛荣久:《世贸组织与中国经贸大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
薛荣久:《中国加入WTO纵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徐兆宏:《WTO机制运行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王新奎:《世界贸易组织与发展中国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Julian A rkell:《服务的营销策略》,牛津:Pergamon出版社,1994。
Bernard Hoekman:《乌拉圭回合和发展中经济体》,华盛顿:世界银行,1995。
赵维田:《世贸组织的法律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李本森:《WTO国际服务贸易法律事务》,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张乃根:《国际贸易的知识产权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尤先迅:《世界贸易组织法》,立信出版社,1997。
王光灿:《WTO与知识产权争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王玉洁、王勉青、王海蜂:《WTO法律规则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孔祥俊:《WTO知识产权协定及其国内适用》,法律出版社,2002。
Rachel Mcullch :《GATT中的投资政策》,《世界经济》1990年。
伯纳德·霍克曼:《世界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法律出版社,1999。
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编:《贸易走向未来》,法律出版社,2000。
沈木珠:《国际贸易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
余劲:《论“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中国法学》2001年第6期。
余敏友、左海聪、黄志雄:《WTO争端解决机制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王新奎、刘光溪:《WTO案例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李小年:《WTO法律规则与争端解决机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宣增益:《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教程》,中信出版社,2003。
Alan Deardoff和Robert Stern:《全球贸易体系中分析及谈判的问题》,密歇根大学出版社,1994。
F.M.Sherer:《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竞争政策》,布鲁克林研究院,1994。
Ronal Ehrenberg:《劳工市场和一体化的国民经济》,布鲁克林研究院,1994。
伯纳德·霍克曼等:《世界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法律出版社,1999。
杨国华:《美国贸易法“301”条款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
吴清津:《WTO反倾销规则》,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韩立余:《美国贸易法》,法律出版社,1999。
桥本寿郎:《日本经济论》,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专家组:《美国贸易政策评估报告》,《美国商报》第一卷(第2期),2004年1月。
华桂宏:《美国贸易政策与WTO规则:关系与启示》,《市场周刊》2003年4月。
王晶:《欧盟非关税壁垒措施分析》,《北方经贸》2003年第8期。
蒋荣健:《WTO框架下的欧盟经贸政策研究》,《开放导报》2002年11期。
李兰花、杨惠欣、王玉生:《欧美的“非市场经济国家”政策及其应对》,《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http://www、europa、eu、int/欧盟官方网站有关内容。
http://www、delchn、cec、eu、int/cn/欧盟委员会驻华代表团网站。
吴志成、李客循:《欧盟治理与制度创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6期。
马克·威廉姆斯:《欧盟竞争法对中国竞争立法的启示》,《法学评论》1999年第6期。
车秀文:《日本是怎样调整加入WTO后的政策法律的》,《经贸世界》2003年第1期。
薛荣久:《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概论》,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2。
薛荣久:《世贸组织与中国大经贸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
张二震:《国际贸易政策的研究与比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李道揆:《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商务印书馆,1999。
熊良福:《当代美国对外贸易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韩〕金相郁:《WTO与韩国经济政策调整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开放导报》2002年第10期。
喻春娇:《WTO对印度贸易政策的评审》,《当代亚太》2000年第6期。
文富德:《印度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发展经济的若干经验》,《南亚研究季刊》2003年。
韩晓春:《WTO发展中成员待遇“特殊性”探析》,《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王新奎:《世界贸易组织与发展中国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尤先讯:《世界贸易组织法》,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伯纳德·霍克尔、迈克尔·考斯泰基著,刘平等译:《世界贸易体制政治经济学——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法律出版社,1999。
周林彬、郑远远:《WTO规则例外和例外规则》,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尹翔硕:《国际贸易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安妮·O.克鲁格:《作为国际组织的WTO》,上海出版社,2002。
李双元主编:《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研究的理论与案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张总明:《对建立中国-东盟贸易区的思考》,《北方经贸》2003年第6期。
梁碧波、何琳:《从坎昆会谈失败看WTO的制度性危机》,《东南亚纵横》2004年第9期。
戴德生:《WTO劳工标准与中国劳动立法的完善》,《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2期。
郭圆媛:《劳工标准与贸易》,《法学杂志》2004年第2期。
刘光溪:《他山之石》,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
李雪平、徐军华:《WTO劳工权益保护刍议》,《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傅京燕:《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中国环保产业》2004年第7期。
方时姣:《WTO绿化趋势刍议》,《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2期。
邵燕:《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1期。
马杰:《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雷家、马肃主编:《国家经济安全理论与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王永县主编:《国外的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与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张江波、索必成译:《贸易走向未来》,法律出版社,1999。
陈文庆:《WTO精神》,《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4年第1期。
程大为:《WTO博弈论》,《时代经贸》2004年第4期。
白波:《博弈游戏》哈尔滨出版社,2004。
刘光溪:《入世博弈共赢——互补性竞争与规则性合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WTO的十大积极作用》,《经济工作导刊》2000年9月。
朱彤、樊茂勇:《GATT/WTO的政治经济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2年4月。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道格拉斯·诺斯著,刘守英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
刘光溪:《互补性竞争论:区域集团与多边贸易体制》,经济时报出版社,1996。
约翰·H.杰克逊著,张乃根译:《世界贸易体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