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67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21-2022)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Regional Economy (2021-2022)

SSAPID:101-3985-3398-69
ISBN:978-7-5201-9814-1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21~2022)》通过总报告、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与南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大事记七个模块,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尤其是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对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区域蓝皮书
编 辑:吴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2年04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王分棉:《以数字技术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经济日报》2021年8月11日。

吕建中:《全球加速能源转型背景下的结构性风险与应对策略》,《世界石油工业》2021年第5期。

朱亮峰、黄国良、张亚杰:《煤炭市场倒逼机制下我国能源结构走势的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3期。

唐任伍、张景森:《现代流通体系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功能、作用和路径》,《中国流通经济》2022年第1期。

袁怀宇、李风琦:《“双碳”目标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制与应对策略》,《理论探讨》2022年第1期。

崔新蕾、刘欢:《国家创新型城市设立与区域创新能力》,《科研管理》2022年第1期。

刘耀彬、郑维伟:《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选择》,《华东经济管理》2022年第2期。

郭先登:《论“十五五”期区域经济发展新视角——兼论多规划期接续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聚光点》,《经济与管理评论》2022年第1期。

巫瑞、李飚、原上伟:《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22年第1期。

陈劲:《坚持理论创新 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清华管理评论》2021年第12期。

武义青、陈俊先:《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定的一种新方法——以河北省11个设区市工业为例》,《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

Kaya,Yoichi,Keiichi Yokobori,et al.,Environment,Energy,and Economy:Strategies for Sustainability,Tokyo: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1997.

武义青等:《京津冀经济增长方式及阶段性特征》,《经济与管理》2019年第1期。

武义青、姚连宵:《基于碳生产率的我国省域经济增长方式评价》,《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

李国平、宋昌耀:《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视野下的雄安新区发展方向》,《河北学刊》2021年第6期。

景建国:《关于推动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思考》,《第一财经日报》2021年11月10日。

孙久文、张皓:《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化与拓展》,《前线》2021年第6期。

陈子真、雷振丹:《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区域经济评论》2018年第3期。

徐丹、于渤:《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年第6期。

魏后凯:《对产业集群与竞争力关系的考察》,《经济管理》2003年第6期。

林秀丽、赵佳:《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广东2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分析》,《产业经济评论》2016年第2期。

李爱真:《产业集聚区对区域竞争力影响研究》,《商业时代》2013年第22期。

石斌、刘思峰、党耀国:《江苏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互动关系研究》,《科技与经济》2011年第1期。

孙浦阳、韩帅、张诚:《产业集聚结构与城市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财经科学》2012年第8期。

郭卫军、黄繁华:《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21年第3期。

罗良文、赵凡:《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提高地区产业竞争力吗?》,《财经问题研究》2021年第1期。

胡鞍钢:《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及主要途径》,《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陈菡、陈文颖、何建坤:《实现碳排放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的协同治理路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年第10期。

郭蕾、肖有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创新激励效应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20年第11期。

王金南、严刚:《加快实现碳排放达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日报》2021年1月4日。

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地理学报》2001年第2期。

陈雯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经济地理》2021年第10期。

千慧雄:《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测度》,《财贸研究》2010年第5期。

陈雯、王珏:《长江三角洲空间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初步测度》,《地理科学》2013年第8期。

包海波、林纯静:《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治理研究》2019年第5期。

曹勇等:《我国四大直辖城市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6期。

何舜辉等:《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创新能力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地理科学》2017年第7期。

杜娟、霍佳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国管理科学》2014年第6期。

谢远涛等:《我国资源型城市创新指数研究——以116个地级城市为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王德青等:《中国创新能力区域差异的静态与动态分析——基于拓展聚类模型层级划分的角度》,《数理统计与管理》2014年第5期。

顾伟男、申玉铭:《我国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演变及提升路径》,《经济地理》2018年第2期。

马静等:《中国城市创新产出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来自285个城市面板数据的检验》,《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年第10期。

易明等:《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时空动态演化规律研究》,《统计与决策》2017年第5期。

范柏乃等:《城市创新能力的成长动力、成长曲线与驱动机制研究——基于213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自然辩证法通讯》2021年第1期。

李斌等:《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化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2020年第1期。

Schumper,J.,“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 Inquiry into Profits,” Capital,Credit,Interest,and the Business Cycle,New Yor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

McKinnon,R.,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

Townsend,Robert M.,“The Thai Economy:Growth,Inequality,Poverty,and the Evaluation of Financial Systems,” Manuscript,2007.

Anand,S. K.,Chhikara,K. S.,“A Theoretic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inancial Incl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Management and Labour Studies,2012(2).

周天芸、陈铭翔:《数字渗透、金融普惠与家庭财富增长》,《财经研究》2021年第7期。

张勋等:《数字金融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理论与中国实践》,《管理世界》2020年第11期。

张彤进、蔡宽宁:《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了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检验》,《经济问题》2021年第9期。

张勋等:《数字经济、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经济研究》2019年第8期。

钱海章等:《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年第6期。

吴庆田、王倩:《普惠金融发展质量与中小企业融资效率》,《金融与经济》2020年第9期。

贺健、张红梅:《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异影响研究——基于系统GMM及门槛效应的检验》,《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7期。

赵丙奇:《中国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面板门限模型的实证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20年第1期。

易行健、周利:《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否显著影响了居民消费——来自中国家庭的微观证据》,《金融研究》2018年第11期。

张勋等:《数字金融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理论与中国实践》,《管理世界》2020年第11期。

郝挺雷:《产业链视域下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理论月刊》2020年第4期。

何一民:《推进长江沿江城市文旅融合与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中华文化论坛》2016年第4期。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2020年11月3日。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2017年10月28日。

《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d.gov.cn/gdywdt/gdyw/content/post_2530491.html,2019年7月5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9。

〔日〕野中郁次郎、胜见明:《创新的本质》,林忠鹏、鲍永辉、韩金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

郭跃文、向晓梅等:《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美〕凯文·凯利:《新经济 新规则》,刘仲涛、康欣叶、侯煜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王成港等:《利用夜间灯光数据的城市群格局变化分析》,《测绘科学》2019年第6期。

Beckmann M. J.,Mcpherson J. C.,“City Size Distribution in a Central Place Hierarchy:An Alternative Approach,”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0(1).

Taylor P. J.,Hoyler M.,Verbruggen R.,“External Urban Relational Process:Introducing Central Flow Theory to Complement Central Place Theory,” Urban Studies 47(13).

冯长春等:《基于城际轨道交通流的珠三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研究》,《地理科学》2014年第6期。

王乾、冯长春:《城市规模的分布及演进特征——基于18个国家统计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地理》2019年第9期。

侯赟慧、刘洪:《基于社会网络的城市群结构定量化分析——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资金往来关系为例》,《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6年第2期。

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实用指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陈甬军:《把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两个重点》,《21世纪经济报道》2021年9月9日。

崔卫杰:《制度型开放的特点及推进策略》,《开放导报》2020年第2期。

戴翔:《制度型开放: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国际贸易》2019年第3期。

娄胜华:《如何理解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管理体制创新?》,《21世纪经济报道》2021年9月20日。

马捷、锁利铭、陈斌:《从合作区到区域合作网络:结构、路径与演进》,《中国软科学》2014年第12期。

王开良、黄德尊:《关于跨境经济合作区研究:文献综述》,《中国集体经济》2013年第13期。

《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20年9月11日。

张丹:《自贸试验区对推动制度型开放的主要成效、面临障碍及建议》,《对外经贸实务》2020年第3期。

中国改革报编辑部:《制度型开放是新一轮改革开放关键环节》,《中国改革报》2021年11月14日。

姚艳梅:《美国西进运动与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对比及启示》,《河北学刊》2011年第1期。

柯迪祖:《中国西部开发与美国西部开发的比较研究》,《探索》2001年第4期。

刘军、邱长溶:《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第4期。

魏后凯:《“十一五”时期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取向》,《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期。

刘生龙、王亚华、胡鞍钢:《西部大开发成效与中国区域经济收敛》,《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

朱承亮、岳宏志、李婷:《基于TFP视角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绩效评价》,《科学学研究》2009年第11期。

魏后凯、袁晓勐:《我国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评价及调整方向》,《税务研究》2010年第2期。

邓翔、李双强、袁满:《西部大开发二十年政策效果评估——基于面板数据政策效应评估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年第1期。

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Fleisher B.,Li H.,Zhao M. Q.,“Human Capital,Economic Growth,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9,92(2).

Yang Song,“Rising Chinese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The Role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China Economic Review,2013(27).

Cheong T. S.,Wu Y.,“The Impacts of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on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2014(31).

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

靳春平、廖涛:《西部大开发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四川为例》,《财经科学》2006年第6期。

岳利萍、白永秀:《从东西部地区差距评价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绩效——基于主成份分析法的视角》,《科研管理》2008年第5期。

淦未宇、徐细雄、易娟:《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效果的阶段性评价与改进对策》,《经济地理》2011年第1期。

刘瑞明、赵仁杰:《西部大开发:增长驱动还是政策陷阱——基于PSM-DID方法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6期。

彭曦、陈仲常:《西部大开发政策效应评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3期。

袁航、朱承亮:《西部大开发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了吗?——基于PSM-DID方法的检验》,《中国软科学》2018年第6期。

Lasswell H. D.,“The Immediate Future of Research Policy and Method in Political Scienc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51,45(1).

Dye T. R.,“Public Entrepreneurs:Agents for Change in American Governmen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95,89(4).

官卫华、姚士谋:《西部大开发中城市化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经济地理》2002年第5期。

矫海霞:《浅论西部大开发中的城市化问题》,《兰州学刊》2002年第5期。

Romer P. M.,“Capital,Labor,and Productivity,”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Microeconomics,1990,(22).

张国强、温军、汤向俊:《中国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0期。

段兴民:《西部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年第1期。

陆铭、向宽虎:《破解效率与平衡的冲突——论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第4期。

蔡晓琳、刘阳、黄灏然:《珠三角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科技管理研究》2021年第4期。

陈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经济问题》2013年第3期。

陈琦、欧阳铭珂:《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结构及大国雁阵模式》,《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辜胜阻、刘江日:《城镇化要从“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人口研究》2012年第6期。

关成华、赵峥等:《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0。

郭建军、耿德建、郭玲玲、郑广建、秦小玲、夏巍巍:《举全省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河南日报》2021年8月18日。

河南日报智库:《“两个确保”与“十大战略”:怎么看 怎么干》,河南大学出版社,2021。

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学家》2013年第1期。

李群:《推进科技创新自立自强高水平发展》,《中国科技论坛》2021年第8期。

李铮、冯芸、马涛:《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河南日报》2021年10月27日。

任保平、郭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学术研究》2013年第2期。

申海燕:《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21年第7期。

王中亚:《比较分析视角下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1年第11期。

王玉珠:《“双循环”视角下科技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徐晓丹、柳卸林:《中国区域科技创新与发展40年》,《科学学研究》2018年第12期。

于小琳、刘长、刘希玉:《中国四大经济强省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及山东提升策略》,《中国科技论坛》2019年第2期。

喻新安、胡大白、杨雪梅:《河南创新创业发展报告(20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袁志彬:《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六大新趋势》,《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年第11期。

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1期。

张来武:《论创新驱动发展》,《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1期。

张永杰:《河南凝心聚力推动国家创新高地建设》,《中国工业报》2021年9月29日。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0。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1。

周天勇、赵滑濮、刘正山:《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秦武扬、王帆:《借力“一带一路”发展现代物流》,《山西日报》2019年8月12日。

温丽琴等:《“一带一路”背景下山西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策略》,《国际经济合作》2018年第11期。

邢祥焕:《山西经济转型背景下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对策研究》,《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年第12期。

Sheinbaum,Ozawa,Castillo,“Using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to Analyze Changes in Energy Use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Mexico’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Energy Economics,2010,Vol.32.

Lin,Moubarak,“Decomposition Analysis:Change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the Chinese Textile Industry,”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3,Vol.26.

Wen,Li,“Provincial-level Industrial CO2 Emission Drivers and Emission Reduction Strategies in China:Combining Two-layer LMDI Method with Spectral Clustering,”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0,Vol.700.

Shao,Liu,Geng,Miao,Yang,“Uncovering Driving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China’s Mining Sector,” Applied Energy,2016,Vol.166.

陶良虎、胡雪蓓:《湖北省工业行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生态经济》2019年第35期。

Deng,Li,Hu.,“Decomposing Industrial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 in Yunnan Province,China:Switching to Low-carbon Economic Growth,” Energies,2016,Vol.9.

Wu,Zhang,Bao,Zhang,“Decompos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dustrial Sector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Inner Mongolia Based on the LMDI Method,” Sustainability,2016,Vol.8.

Jiang,Ye,Xie,Tang,“Provincial-level Carbon Emission Drivers and Emission Reduction Strategies in China:Combining Multi-layer LMDI Decomposition with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7,Vol.169.

Liu,Yang,Zhang,Sun,Xu,“Analysis of CO2 Emissions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ased on Extended Logarithmic Mean Division Index Decomposition,” Sustainability,2019,Vol.11.

张鸿武等:《中国工业碳减排中的技术效应:1998—2013——基于直接测算法与指数分解法的比较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16年第12期。

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陈昕主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尹奎杰、李欣:《论东北地区营商环境制度供给意识与制度需求的断裂与弥合》,《北方论丛》2021年第2期。

娄成武、张国勇:《治理视阈下的营商环境:内在逻辑与构建思路》,《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武靖州:《振兴东北应从优化营商环境做起》,《经济纵横》2017年第1期。

杨志勇、文丰安:《优化营商环境的价值、难点与策略》,《改革》2018年第10期。

张三保、张志学:《中国省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2020》,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创新交叉学科平台,2020。

M.Q. Dalv,K.M. Martin,“The Measurement of Accessibility:Some Preliminary Results,” Transportation,1976,5(1).

J.M. Morris,P.L. Dumble,M.R. Wigan,“Accessibility Indicators for Transport Planning,”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General,1979,13(2).

〔德〕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吴衡康译,商务印书馆,1986。

〔德〕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李刚剑译,商务印书馆,1997。

Hansen W. G.,“How Accessibility Shapes Land-us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Lanners,1959,25(2).

刘安乐等:《跨省山区陆路交通网络可达性评价——以乌蒙山区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年第1期。

D.C.Wheeler,M.E. O’Kelly,“Network Topology and City Accessibility of the Commercial Internet,” Professional Geographer,1999,51(3).

Hillier B.,Space is the Machine:A Configurational Theory of Architectur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D.R. Ingram,“The Concept of Accessibility:A Search for an Operational Form,” Regional Studies,1971(5).

H.J.Miller,“Modeling Accessibility Using Space-time Prism Concepts Withi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ystems,1991,5(3).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13。

陈娱等:《京津冀地区陆路交通网络发展过程及可达性演变特征》,《地理学报》2017年第12期。

梁宇等:《中国大陆交通网络通达性演化》,《地理研究》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