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0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16

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6)图书

Annual Report of Cultur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ve Development (2016)

SSAPID:101-3973-7985-01
ISBN:978-7-5097-9831-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集中探讨了文化科技融合的理论渊源、文化培育、金融支持、法律保障、商业模式、产业集聚范式以及在“互联网+”、“开源制造”、“数字生产”、“创新文化”等要素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创客运动。通过对国内外代表性城市、园区、艺术节等文化科技融合成功案例经验的分析,本文跨领域、多角度地提出了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政策和创新路径。

相关信息

丛书名:文化科技蓝皮书
编 辑:丁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文化理论

 主要编撰者简介

 法律声明

 Abstract

 中国皮书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序 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模式与类型*

 Ⅰ 总报告

  B.1 虚拟现实趋势下的文化科技融合

   一 虚拟现实的发展及其软硬件

    (一)虚拟现实的软件

    (二)虚拟现实的硬件

   二 虚拟现实产业的四个环节

    (一)虚拟现实技术

    (二)虚拟现实内容

    (三)虚拟现实平台

    (四)虚拟现实终端

   三 虚拟现实应用的五种文化业态

    (一)影视

    (二)游戏

    (三)旅游

    (四)设计

    (五)教育

   四 虚拟现实的三大特征

 Ⅱ 开源创新篇

  B.2 以教育培养创意文化达至开源创新

   一 开源创新

   二 创意的重要性

   三 创意的定义

   四 创意的等级

   五 创意的4P模型

   六 创意教育

   七 创意投资理论

   八 创意思维风格

   九 独立自主个性

   十 推动力

   十一 支持创意发展的环境

   十二 总结

  B.3 互联网2.0时代的新型产品设计模式

   一 问题背景

   二 当前开放式项目平台存在的问题

   三 以大众为中心开放式项目平台的特性

   四 管理式开放设计和非管理式开放设计

   五 管理式开放设计和非管理式开放设计的平台设计方案

    (一)管理式开放项目平台设计方案(SCOD)

     1.项目启动

     2.项目指南

     3.项目管理

     4.在线交流

     5.在线工具和资源

     6.项目决策

    (二)非管理式开放项目平台设计方案(UCOD)

     1.项目启动

     2.项目指南

     3.项目管理

     4.在线交流

     5.在线工具与资源

     6.项目流程与决策

   六 以大众为中心的开放式设计的经济前景

   七 总结和未来任务

  B.4 促进创意产业创新的全球化商业模式

   一 背景简介

   二 研究方法

   三 调查结果

   四 结果讨论

  B.5 “风土”与创客运动:北美的文化创意产业复兴

   一 前言

   二 创客运动和创造:从概念角度观察

   三 “风土”和文化产业

   四 无论在欧洲还是北美,“风土”都意味着不同的现实

   五 社会学前景的生产商

   六 文化借贷与想象真实性

   七 社会技术网络:建设与合法性

   八 当主流产业复制风土产业模式时

   九 总结:“风土”与创客运动

 Ⅲ 理论前沿篇

  B.6 文化治理视域下的舞台演艺生产

   一 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 如何理解“文化管理”向“文化治理”的观念变化

   三 “文化治理”体现“全面深改”目标的“三个举措”

   四 习总书记“讲话”是“文化治理”的重要指针

   五 治理“文艺创作生产”的根本目标和重要遵循

   六 “四个方面”铸就“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七 要关注传统舞台演艺的现代转化

   八 舞台演艺创新需要集成艺术要素和科技要素

  B.7 寻求文化与科学的通约性

   一 全球化与差异的加速

   二 新时代的新对话

  B.8 创客运动与创客群体的文化认同

   一 创客运动的兴起

   二 中国创客文化的现实缺失

   三 构建创客群体文化认同

   四 中国创客文化精髓

  B.9 论文化科技金融协同创新与法律保障*

   一 文化科技金融合作:一种新的经济范式

   二 文化科技融合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启示

    (一)英国

    (二)美国

    (三)日本

    (四)韩国

   三 创新文化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与保障

    (一)构建文化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园区

    (二)发挥集群效应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

    (三)完善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运行的法制环境

    (四)文化科技金融合作需要法律予以规范与保障

   四 结语

 Ⅳ 产业观察篇

  B.10 互联网背景下东西方创客群落及产业集聚范式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问题的提出

   三 创客群落范式史源

    (一)生物群落与创客群落本原分析

    (二)创客群落范式史源分析之一

    (三)创客群落范式史源分析之二

   四 创客群落范式类型及案例

   结论

  B.11 音乐“创客”了没?

   一 从“Maker”到“创客”:文化解码

   二 独立音乐:DIY的政治经济学

   三 作曲作为方法:从阿塔利出发

   四 乐迷作为方法

  B.12 科技创新视角下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路径研究

   一 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初具规模,各大园区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二)武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助推园区建设

    (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

    (四)文化与科技融合特色鲜明,国家级示范基地建设提速

   二 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园区发展规划缺位,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

    (二)园区发展链条不够完善,缺乏企业间协调配合的平台

    (三)园区创意领军人才匮乏,人才引进机制尚不健全

    (四)创意产业园区政策还不够成熟,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足

   三 科技创新视角下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路径

    (一)加强政府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二)健全科技人才引进机制,完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制定园区品牌化发展战略,增强园区整体科技竞争力

    (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切实维护科技创新收益不受侵犯

    (五)构建园区竞争力评价体系,健全园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

  B.13 版权贸易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机理及实证研究*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及机理分析

    (一)文献综述

    (二)版权贸易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三 版权贸易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及模型设置

     2.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2)滞后阶数选择

      (3)协整检验及分析

      (4)格兰杰因果检验

    (二)基于美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及模型设置

     2.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2)滞后阶数选择

      (3)协整检验及分析

      (4)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二)政策建议

     1.促进版权出口发展,提高中国版权出口竞争力

     2.加强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文化产业支持力度

     3.鼓励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促进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

     4.注重科技与创新,提高文化产品科技含量

 Ⅴ 案例研究篇

  B.14 移动互联网时代上海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研究*

   一 移动互联网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新趋势与新领域

    (一)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文化与科技融合新趋势

     1.个性化

     2.碎片化

     3.社交化

     4.游戏化

     5.开源化

    (二)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领域

     1.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科研:众包研发

     2.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线上孵化与网络创业

     4.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制造:开源制造与社交化生产

     5.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数字化、网络化

     6.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出版:数字出版与开放获取

     7.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影视:网络原创影视

   二 基于移动互联网加快上海文化科技融合的思路与重点

    (一)发展思路

     1.突出创新引领

     2.注重服务转型

     3.促进主体涌现

    (二)重点领域

     1.新型研发创业

     2.在线开放教育

     3.创意开源制造

     4.新兴文化金融

     5.移动互联新媒体

     6.网络原创影视

   三 上海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移动互联网领域自主技术体系建设

     1.启动研编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规划

     2.加强关键部位和前沿领域技术研发

     3.加强研发与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4.实施文化创意企业创新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二)加强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

     1.加强移动互联网领域知识产权的体系化建设

     2.探索形成保护和鼓励技术商业化过程中商业模式创新的机制

     3.促进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内容版权的新发展

    (三)加快文化科技融合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发展

     1.多学科交叉培养文化科技融合人才

     2.在创新实践中提升各种人才技能

     3.加大文化科技融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

     4.充分发挥人才团队作用

     5.改进人才评价

    (四)促进文化与科技领域的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1.要推进创业型政府的建设

     2.促进文化治理和科技创新治理的互动提升

     3.支撑社会组织发挥作用,促进文化与科技全方位融合

  B.15 国家级节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研究

   一 文献综述

    (一)研究起步阶段(2001年之前)

    (二)研究发展阶段(2002~2010年)

    (三)研究成熟阶段(2011年至今)

   二 “十二五”时期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调研的缘起与经过

    (一)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概述

    (二)调研的过程与样本描述

   三 “十二五”时期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对城市公共文化的影响

    (一)借助多元化手段,实现“文化惠民”目标

    (二)专注规律性活动,强化公共文化氛围

    (三)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四 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促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议

    (一)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节庆内容的协调供给

    (二)彰显节庆元素,传递城市建设的文化内涵

     1.强化“物象”的宣传内容

     2.融合新媒体的宣传手段

    (三)提升参与度,使民众成为文化活动主体

  B.16 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以萧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动态评估系统为例

   一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的背景

   二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绩效评估现状和浙江实践

   三 萧山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创新实践

    (一)动态评估系统的设计原理

     1.基层公共文化事业不断繁荣的必然要求

     2.规范公共文化事业管理的必然要求

     3.科学评估工作、推进绩效考核的必然要求

     4.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

    (二)评估指标体系

     1.评估标准以科学划分指标为前提

     2.评估标准重视数据采集,把握报送质量

     3.开展结果运用,进行综合排名

    (三)基层文化动态评估系统的应用和效果

 Ⅵ 发展政策篇

  B.17 中国公共文化众筹的可行性及制度设计研究*

   一 中国公共文化众筹的可行性

    (一)中国公共文化财政现状

    (二)民间社会蓄积了大量文化资助潜能

    (三)众筹平台集聚文化资助力量

   二 中国公共文化众筹制度设计

    (一)运作原则

     1.公共性

     2.区域性

     3.参与性

    (二)运作模式

     1.以平台聚集项目

     2.以项目打造平台

     3.融资融智一体化

    (三)实施方案

     1.搭建平台

     2.形成监管机制

     3.提高平台公信力

     4.建立回馈机制和余款处理机制

     5.建立风险规避机制

  B.18 版权贸易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机理和对策研究

   一 近年来中国版权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一)版权输出总体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产品形态日益多样

     1.版权输出持续增长

     2.产品形态种类日益多样化

    (二)版权输入总体增长,但幅度缩窄,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图书版权输入出现负增长

     1.版权输入总体来说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增长幅度逐步降低

     2.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图书版权输入出现负增长

    (三)“走出去”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全国版权贸易逆差比例进一步缩小

     1.“走出去”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2.全国版权贸易逆差比例进一步缩小

    (四)版权贸易国家(地区)依存度过高

    (五)从事版权贸易的专业人才缺乏

   二 版权贸易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以动漫产业为例

    (一)版权贸易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以动漫产业为例

    (二)版权贸易促进动漫产业发展的量化描述:以“熊出没”为例

   三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基于版权贸易的视角

    (一)进一步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和版权运营的宣传力度,为文化产业优化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

    (二)进一步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为动漫版权贸易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

    (三)进一步打造版权资本“中国品牌”,创新各类金融资本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B.19 行政主导型国家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政策经验*

   一 立法保障

   二 制定战略

   三 人才培养

 Ⅶ 大事记

  B.20 2015年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大事记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摘要

 文化科技蓝皮书编委会

 皮书数据库

 Contents

近年来,文化科技创新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新的文化产品和社交媒体不断产生,打破了传统文化产业的生产逻辑,开源项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内容、移动互联、智能终端、自媒体、大数据、网红、直播等事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大众日常生活,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已成为各国提升文化软实力与竞争力的关键手段。就我国而言,以科技带动文化发展,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已进入国家顶层设计层面,成为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6)》(文化科技蓝皮书)是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筹)发布的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发展现状、融合路径分析与战略研究报告,其主要内容集合了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筹)对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也吸收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前瞻性研究成果。本报告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集中探讨了文化科技融合的理论渊源、文化培育、金融支持、法律保障、商业模式、产业集聚范式以及在“互联网+”、“开源制造”、“数字生产”、“创新文化”等要素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创客运动。通过对国内外代表性城市、园区、艺术节等文化科技融合成功案例经验的分析,本文跨领域、多角度地提出了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政策和创新路径。本报告内容架构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报告。主要梳理了自2015年以来虚拟现实的文化科技属性及其软硬件迅猛发展阶段,介绍了虚拟现实的技术、内容、平台和终端等四个环节,分析了其在影视、游戏、旅游、设计、教育等文化产业中的应用。第二部分是开源创新篇。这是2016年度报告的特色主题,探讨了以教育培养创意文化达至开源创新的路径,创客运动对北美文化创意产业复兴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带动;还以产品设计为例,探讨了以大众为核心的开放式设计模式如何提高开源项目的大众参与度,从而更好地利用大众智慧,创造出更好的产品。第三部分是理论前沿篇。《文化治理视域下的舞台演艺生产》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和“文化治理”视域中观照舞台演艺生产艺术要素和科技要素的有效集成;《寻求文化与科学的通约性》是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荔园文创译丛”即将推出的约翰·哈特利、贾森·波茨力作《文化科学》(中文版)的序言,两位作者综合了跨度可观的若干学科,推出一种新的文化研究方法,为文化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该部分还探讨了创客运动与创客群体的文化认同和文化科技金融的协同创新与法律保障。第四部分是产业观察篇。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东西方创客群落及产业集聚范式、数字时代音乐产业和“创客”文化的关系、科技创新视角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路径及版权贸易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机理及实证研究。第五部分是案例研究篇。通过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上海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经验研究、洛阳牡丹文化节的跟踪调研和萧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动态评估系统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文化科技融合对公共文化服务和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第六部分是发展政策篇。从“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公共文化众筹的制度设计、版权贸易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等方面,深入探讨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路径、模式和政策。

L.Manovich,“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Media) Life:From Mass Consumption to Mass Cultural Production?”,Vol.35,No.2,pp.319-331,2016.

T.J.Howard,S.Achiche,A.?zkil and T.C.Mcaloone,“Open Design and Crowdsourcing:Maturity,Methodology and Business Models”,pp.1-10,2012.

L.Thames,D.Rosen,D.Schaefer and J.L.Thames,“Towards a Cloud-base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Paradigm:Looking Backward,Looking Forward”,no.February 2016,2012.

C.B.Product,Product Development in the Socio-sphere.

V.Chanal,“The Difficulties Involved in Developing Business Models Open to Innovation Communities:The Case of a Crowdsourcing Platform”,Vol.13,No.4,pp.318-341,2010.

S.Nambisan and M.S.Sawhney,The Global Brain:Your Roadmap for Innovating Faster and Smarter in a Networked World, Upper Saddle River,N.J.:Wharton School Pub.,c2008.,2008.

I.Conference,O.N.Engineering and P.D.I.Milano,“Open Design Platforms for Open Source Product Development:Current State and Requirements”,no.July,pp.1-10,2015.

Badke-Schaub,P.,Goldschmidt,G. & Meijer,M.,2010,“How does cognitive conflict in design teams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ideas?”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19(2):119-133.

Chang,C.,2011,“New organizational designs for promoting creativity:A case study of virtual teams with anonymity and structured interactions”,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8(4):268-282.

De Cusatis,C.,2008,“Creating,growing and sustaining efficient innovation teams”,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12(2):155-164.

De Medeiros,JF,Duarte Ribeiro,JL & Cortimiglia,MN,2014,“Success factors for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product innovation: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65:76-86.

Girotra,K.,Terwiesch,C. & Ulrich,K.,2010,“Idea gener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the best idea”,Management Science,54(4):591-605.

Jalonen,H.,2012,“The uncertainty of innov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ournal of Management Research,4(1):1-47.

Lambert & Davison,2012,“Applications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studies of enterprise success,innovation and classification:An analysis of empirical research from 1996 to 2010”,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36(6):668-681.

McAdam,R. & McClelland,J.,2002,“Individual and team-based idea generation within innovation management:organisational and research agendas”,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5(2):86-97.

Statistical Office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2005,Oslo manual:Guidelines for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innovation data (No.4),Publications de l’OCDE.

OECD,2015,OECD Innovation Strategy 2015:An Agenda for Policy Action,Meeting of the OECD Council at Ministerial Level,Paris,3-4 June,2015,OECD,Paris.

Teece,D.,2007,“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8:1319-1350.

Teece,D.,2010,Business Models,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 Long Range Planning 43(2/3):172-194.

Verhees,FJHM & Meulenberg,MTG,2004,“Market Orientation,Innovativeness,Product Innovation,and Performance in Small Firms”,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42(2):134-154.

Zhuang,L.,1995,“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strategy:A pilot study on the innovation process,” Management Decision,33(8):13-19.

Anderson,C.(2012). Makers: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New York:Signal.

Barba,E.(2015). “Three Reasons why the future is in the making”. Science,Technology and Human Values, 40(4):638-650.

Boltanski,L. and Chiapello,E.(1998). Le nouvel esprit du capitalisme. Paris:Gallimard.

Beauregard,D.(2012). “The transcendental fan:Navigating the producer-consumer dichotomy and cultural policy in the digital age”,in Paquette,J.(ed.) (2012). Cultural Policy,Work and Identity:The Creation,Renewal and Negotiation of Professional Subjectivities. Farnham,Surrey,UK:Ashgate Publications,pp.129-145.

Duymedjian,R. and C-C.Rüling.(2010). “Towards a foundation of bricolage i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theory”,Organization Studies, 31(2):133-151.

Heidegger,M.être et temps.Paris:Gallimard.

Heidegger,M.(1962).Les chemins qui ne mènent nulle part.Paris:Gallimard.

Hesmondhalgh,D.(2007).The Cultural Industries,2nd edition. 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

Knudsen,B.T.,D.R.Christensen and P.Blenker(2014). Enterprising Initiatives in the Experience Economy:Transforming Social Worlds. London:Routledge.

Lévi-Strauss,C.(1966).The Savage Mind.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Qiu,J.L.(2012). “Network Labor:Beyond the hadow of Foxconn”,in Hjorth,L.,Burgess,J.,and Richardson,I. Studying Mobile Media. London:Routledge,pp.173-189.

Touraine,A.(1965). Sociologie de l’action. Paris:Seuil.

赵昌文:《科技金融》,科学出版社,2009。

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熊澄宇:《世界文化产业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何敏:《文化产业政策激励与法治保障》,法律出版社,2011。

祁述裕:《文化与科技融合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国家行政管理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何慧芳:《广东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设》,《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5期。

孙若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政策》,《文化产业导刊》2014年第7期。

张军:《文化产业法律制度的困惑与思考》,《理论月刊》2011年第12期。

周斌:《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杨刚:《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机制与对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F.E.Clements Plant Succession: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Vegetation 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1916.

〔英〕佩夫斯纳:《现代建筑与设计的源泉》,殷灵云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艾英旭:《“水晶宫”的建筑创新启示》(The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of the Crystal Palace),《建筑历史》2009年第27卷第7期。

俞力:《1851年英国伦敦第一届博览会》,世博网,http://www.cnki.net。

Hobhouse,Christopher 1851 and the Crystal Palace:being an account of the Great Exhibition and its contents of Sir Joseph Paxton and the erection,the subsequent history and the destruction of his masterpiece,Osbert Lancaster Illustrated,London:Butler &Tanner Ltd.Press,1950 pp.68.

〔法〕阿塔利:《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宋素凤》,翁桂堂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白噪音:《2012数字音乐行业研究》,http://vdisk.weibo.com/s/dvDAKrlLz58l。

冯文双:《从草根到偶像:中国网络歌曲十年盘点》,载《音乐传播季刊》2013年1月。

〔美〕杰夫·豪:《众包:大众力量缘何推动商业未来》,牛文静译,中信出版社,2009。

金兆钧:《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武春澍:《网络歌手的生存之道》,载《神州》2010年第12期。

温雯:《“创客”文化的历史图景与未来路径》,载《福建论坛》2015年第8期。

谢莹:《制造业创新与转型:深圳创客空间调查》,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2期。

颜峻:《灰飞烟灭》,花城出版社,2006。

周希正:《网络歌手的风格特征及文化价值》,载《学习月刊》2006年第278期。

Fonarow,Wendy,Empire of Dirt:The Aesthetics and Rituals of British Indie Music,Music/Culture.Middletown,Conn.: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2006.

Jieming,Guo and Fei,Su,Modern Sky Empire,http://www.beijingscene.com/v06i008/feature/feature.html.

Virgil Moorefield,The Producer as Composer, 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2015,p.111.

韩顺法、杨建龙:《创意产业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杨玉英、郭丽岩:《文化服务业的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谢名家、刘景泉:《文化经济论:兼述文化产业国家战略》,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张养志、吴亮:《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版权贸易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冯光华:《从版权贸易视角看出版产业体制及贸易政策创新》,《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罗家如:《从版权贸易看中国出版“走出去”》,《中国编辑》2005年第4期。

潘文年:《中国图书版权贸易的计量分析及对策》,《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王婧:《中国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影响因素》,《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3期。

胡惠林:《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东岳论丛》2009年第2期。

肖江文:《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曲如晓、韩丽丽:《中国图书版权贸易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8期。

郭奇:《全球化时代版权贸易的文化传播使命》,《中国出版》2009年第3期。

赵双阁、李剑欣:《中美版权产业比较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Leon:《与社交并行的浪潮:关于“游戏化”的一些新趋势和思考》,http://www.36kr.com/p/108700.html,2012年5月14日。

JasonZheng:《整个世界就是个游戏》,http://www.36kr.com/p/200374.html,2012年12月26日。

刁胜先:《我国的版权法治建设的问题与建议——以云计算为主要视角》,《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1期。

李曼丽、张羽、黄振中:《慕课正酝酿一场新教育革命》,《中国青年报》2013年5月23日。

蔡骐:《移动互联时代的阅读变迁——对浅阅读现象的再思考》,《传媒》2013年第11期。

李万:《融合创新重振“上海制造”》,《东方早报》2013年12月3日。

李振:《36氪:互联网创业者的“线上孵化器”》,《职业》2014年第1期。

金煜:《3.7万人如何写一篇论文》,《新京报》,http://www.bjnews.com.cn/world/2014/02/23/306009.html,2014年2月23日。

唐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学教授龚焱讲:Netflix的两次商业颠覆》,《解放日报》2014年4月21日。

郑焕斌:《科学出版将迎来“新的一页”(一)》,《科技日报》2014年5月2日。

李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变革》,《浦江纵横》2014年第5期。

[1]黄翔、连建功:《中国节庆旅游研究进展》,《旅游科学》2006年第1期。

[2]贾春轩、芦灵冲、吕金钢:《试论洛阳牡丹的开发》,《中国花卉盆景》1988年第5期。

[3]桑景栓、黄建伟:《发展洛阳牡丹产业的几点思考》,《河南林业科技》2001年第3期。

[4]韩红:《洛阳牡丹产业化发展战略》,《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5]刘玉来:《从洛阳牡丹开发看“以特色应对‘入世’之策”》,《农村经济》2004年第5期。

[6]蔡礼彬:《试论节庆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洛阳牡丹花会为例》,《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7]张洁、黄远水:《洛阳牡丹花会的战略制定探析》,《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8]闫红霞:《洛阳牡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特区经济》2007年第3期。

[9]付梅:《论洛阳牡丹及其文化意义》,《阅江学刊》2011年第6期。

[10]李佳佳、傅建祥、丁云:《新中国成立以来洛阳牡丹产业化演进》,《世界林业研究》2012年第2期。

[11]张萌:《基于亲疏景度的韩国客源市场旅游节庆品牌打造——以洛阳牡丹文化节为例》,《经济问题》2013年第4期。

毛炳聪、汪仕龙:《乡镇公共文化服务动态评估探析》,《上海文化》2014年第2期。

宋爱军、张红瑞、刘钢等:《完善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3期。

李少惠、尹丹:《公共文化建设评估体系的建构及其应用研究》,《科学·经济·社会》2010年第4期。

李少惠、余君萍:《公共治理视野下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研究》,《图书与情报》2009年第6期。

于小千:《公共服务绩效考核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阮可:《杭州“四个一”模式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国文化报》2014年12月12日。

徐清泉:《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研究:现状、需求及要素》,《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8期。

唐晓英:《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探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胡守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2期。

Chen Y.,Puttitanun T.,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5,78(2):474-493.

Throsby,David,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3-4.

Broude,Tomer,Taking “Trade and Culture” Seriously: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in WTO Law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Law,2005,26(4):623-624.

黄卫平、陈能军、钟表:《版权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1998~2010的省际面板数据》,《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于平、李凤亮:《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张扬、彭妙娟、华强:《深耕文化科技,打造产业帝国》,《百年文创力:文化创意产业案例集》,2012。

贵静、张庆元:《文化产业税收政策:日本经验及启示》,《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

李建民:《日本战略文化、科技发展与中日科技合作》,《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第11期。

庞英姿:《新加坡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东南亚研究》2013年第4期。

王琳:《朴槿惠政府“创造型经济”及启示》,《前沿》2014年第10期。

王一凡:《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实践及对中国的启示》,《上海商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陈瑜:《韩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概况》,《知识产权文化建设》2013年第12期。

简 介:广东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在新时期、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理论上亟须做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科学预判,在实践中更需制定切实可行的系统决策方案。为此,本书总结过去发展经验,识别和研究广东未...

作者: 蒋斌 王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