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0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问题与对策图书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bout Public Goods Supply in Rural Areas

SSAPID:101-3969-8305-93
ISBN:978-7-5097-2672-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与我国“三农”实际情况,运用相关的经济理论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总量不足、结构失衡、低效率、决策不合理以及筹资渠道狭隘等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供给成本与收益、供给决策、供给质量监督与管理以及农村公共财政支出等方面展开研究,旨在进一步增强对改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重要性的认识,并为政府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提供对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
作 者: 鄢奋
编 辑:关晶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农业经济

 序

 后记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总序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已成为当前乃至未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二)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软肋

    (三)农业税费改革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产生极大影响

   二 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凸显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性

    (二)有利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建设

    (三)有利于防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跌入“数量陷阱”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

   一 国外研究动态

   二 国内研究动态

    (一)研究概况

    (二)观点陈述

     1.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定义和分类的研究

     2.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研究

     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现状、问题、对策与创新

     4.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作用问题的研究

     5.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问题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一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二 写作框架

  第四节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本书的创新之处

    1.对马克思的公共产品思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索

    2.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监管组织进行了合理化设计

    3.对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理论与实践的梳理

   二 本书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现代西方公共产品理论的演进

   一 公共产品理论萌芽时期(18世纪30年代~19世纪70年代)

   二 公共产品理论成熟时期(19世纪80年代~20世纪60年代)

   三 公共产品理论的新进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

  第二节 马克思公共产品思想解读

   一 国内马克思公共经济思想研究现状

   二 公共产品的特征

   三 公共产品的分类

   四 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

   五 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

   六 马克思公共产品理论与西方公共产品理论的本质区别

  第三节 农村公共产品及其供给

   一 农村公共产品及其分类

   二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及其基本原则

    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含义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基本原则

   三 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均衡模型

    1.庇古均衡模型

    2.局部均衡模型

    3.一般均衡模型

    4.林达尔均衡模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之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概述

   一 中国古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简述

   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1921.7~1927.7)

    1.提供合理的农村耕地制度

    2.提供充分的农民教育

    3.提供新的农民组织形式

   三 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

    1.建立恢复和发展农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建立耕田队和劳动扶助合作社

    2.为了实现农业发展,苏区党和政府还制定了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改良品种等措施

    3.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尤其是培训农村妇女的劳动生产技能

   四 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9)

   五 解放战争时期(1945.9~1949.9)

   六 中国共产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特点(1921~1949)

    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简单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形式特殊

    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果显著

  第二节 过渡时期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一 过渡时期的农村经济制度

   二 过渡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特点

  第三节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一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

   二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特点

  第四节 家庭联产承包时期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一 农村税费改革之前的公共产品供给(1984~2004)

    (一)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

    (二)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特点

   二 农村税费改革之后的公共产品供给(2005至今)

    (一)农村税费改革后2006年及2007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概况

    (二)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中呈现出的特点

  第五节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特殊性

   一 供给与需求的非对称

    1.供给与需求的总量非对称

    2.供给与需求的结构非对称

    3.供给与需求效益预期的非对称

   二 供给决策不合理

   三 筹资路径狭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作用分析

  第一节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一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业发展

   二 基于农业发展的供给重点

  第二节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一 理论依据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收入效应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替代效应

    (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乘数效应

   二 福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一)农民纯收入变化状况描述(1978~2007)

    (二)政府财政支农状况与农民收入的关系

    (三)农村公共产品筹资方式改革与农民收入

  第三节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迁

   一 农村产业结构的变迁

    1.农村产业结构的变迁

   二 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1.由单一性结构向综合性结构的转变

    2.由自闭性结构向兼容性结构的转变

    3.由非均衡结构向均衡结构转化

   三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村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1.农村公共政策供给

    2.政府财政支农支出

    3.农业科技进步与推广

  第四节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素质的影响

   一 农村劳动力资源素质特征

    1.文化素质不高

    2.科技水平较低

    3.教育和培训需求增加

   二 农村劳动力资源低素质对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

    1.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

    2.制约农民充分就业和增收

   三 农村居民教育类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依据

   四 农村居民教育类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分析——以农民工培训为例

    1.劳动力输出地的培训

    2.劳动力输入地的培训

    3.发展个体经济需要的培训模式

    4.明确农民工培训实施的原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分析

  第一节 纯政府供给模式

   一 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理论依据

   二 纯政府供给模式的特征

  第二节 非政府供给模式

   一 非政府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理论依据

   二 非政府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条件

   三 非营利组织提供农村公共产品

  第三节 混合供给模式

   一 混合供给的主要形式

   二 混合供给的优势

  第四节 公共产品市场供给的可行性分析

   一 公共产品市场供给理论

    1.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局限论

    2.公共产品私人提供的可能论

    3.竞争机制提升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论

    4.公共产品供给与生产的差异论

   二 公共产品市场供给的利润分析

    1.低交易费用

    2.嫁接利润

    3.规模经济带来的利润

    4.公共消费观念的转变

   三 影响公共产品市场供给发展的因素

    1.政府职能理念

    2.公共产品性质

    3.排他技术

    4.供给契约的完备程度

  第五节 福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化分析

   一 福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

   二 福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

   三 福建农村公共产品市场化的益处与优势

   四 福建农村公共产品市场化需关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成本—效益”分析

  第一节 “成本—效益”分析的理论前提

   一 理论前提的引出

   二 理论前提的甄别

  第二节 “成本—效益”分析的特殊性

  第三节 “成本—效益”分析的运用

   一 基本原则

   二 成本和效益的确定

   三 计算技术

   四 局限性

  第四节 福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成本—效益”实证分析

   一 邵武市桂林乡简介

   二 邵武市桂林乡烟基建设简介

   三 邵武市桂林乡烟基建设项目成本收益(2009年)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国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

   一 发达国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

   二 发展中国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

  第二节 国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特点与启示

   一 国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般特点

   二 国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特点的个案分析

    (一)美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特点

     1.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公共产品供给的状况

     2.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公共产品特点的成因分析

    (二)日本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特点

   三 国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我国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村公共财政支出合理化

  第一节 农村公共财政支出

   一 农村公共财政支出的分类

    1.按照农村公共财政支出功能分类

    2.按照农村公共财政支出的用途分类

    3.按经济性质分类

    4.按农村公共财政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

   二 农村公共财政支出的特征和原则

    (一)农村公共财政支出的特征

     1.农村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财政收入

     2.农村公共财政支出的主体是公共部门

     3.农村公共财政支出的目的是满足农村公共需求

     4.农村公共财政支出的非营利性

     5.农村公共财政支出具有生产性

    (二)农村公共财政支出的原则

     1.弥补市场失灵原则

     2.社会利益原则

     3.公平原则

     4.理性原则

     5.支出结构优化原则

     6.法定原则

   三 农村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性

    1.保证农村行政机构的运转

    2.提供农村公共产品

    3.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4.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节 我国农村公共财政支出的现状分析

   一 农村公共财政支出规模

   二 农村公共财政支出主体间的权重

   三 农村公共财政支出结构

    1.农村公共财政对农业生产基础类公共产品的供给偏好明显

    2.农村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中行政支出所占比重较大

  第三节 农村公共财政支出合理化措施

   一 按优先顺序提供农村公共产品

   二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

   三 提高政府转移支付效率

   四 规范财政监督

    1.加强财政监督法律体系建设

    2.科学运用财政监督形式

    3.增强财政监督效能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

  第一节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系统

   一 供给决策系统的构成要素

    1.决策主体

    2.决策客体

    3.决策环境

   二 供给决策系统的划分

    1.信息子系统

    2.咨询子系统

    3.决断子系统

    4.执行子系统

    5.监控子系统

  第二节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

   一 政治制度差异下的公共经济决策机制

   二 民主决策机制

    1.全体一致规则

    2.多数同意规则

   三 投票机制

    1.投票悖论

    2.投票交易

  第三节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原则

   一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目标

    1.供给决策目标

    2.供给决策特点

   二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原则

    1.决策科学化原则

    2.决策民主化原则

    3.决策法制化原则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第一节 农村公共产品的质量

   一 农村公共产品质量

    1.质量的概念

    2.农村公共产品质量

   二 农村公共产品质量的缺失

   三 保障农村公共产品质量的对策建议

  第二节 农村公共产品的政府采购与质量监管

   一 政府采购保障农村公共产品质量

   二 农村公共产品政府采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提高政府采购质量的对策建议

  第三节 农村公共产品质量监管组织的构建

   一 农村公共产品质量监管组织的性质及作用

   二 农村公共产品质量监管组织的结构及运作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中央一号文件涉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内容决议摘选(2008~2011)

   2008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本书对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总量不足、结构失衡、低效率、决策不合理以及筹资渠道狭隘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供给成本与收益、供给决策、供给质虽监督与管理以及农村公共财政支出等方面展开研究,旨在进一步增强对改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重要性的认识,并为政府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提供对策建议。

〔美〕阿兰·奥尔巴克:《公共经济学手册》,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美〕肯尼斯·米诺格(Kenneth Minogue)著《龚人译当代学术入门-政治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版社,2001。

〔以〕阿耶·L.希尔曼(Arye L.Hillman)著《王国华译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政府的责任与局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英〕阿克顿、侯键、落亚峰译《自由与权力:阿克顿勋爵论说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1月版。

《党的十二大至十七大报告》,中央文献出版社。

艾云航:《日本农协的发展历程和运作方式》,《世界农业》,2000.10。

蔡秀玲、陈萍著《海峡两岸直接“三通”与区域产业整合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蔡赟:《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问题及原因思考》,《农村经济》,2009.7。

陈德军:《美国的农业股份制合作社》,《农业经济》2004年第2期。

陈德军:《美国的农业股份制合作社》,《外国经济与管理》1997年第2期。

陈晴、焦春生、朱元励:《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江苏农村经济》,2006.12。

陈少晖主编《当代资本主义》,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

陈小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现状、问题与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陈征、李建平、郭铁民主编《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陈征著《陈征选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陈征著《资本论》解说(修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97.6.3版。

楚永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相关性分析》,《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4.9。

崔学军:《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11。

党国英:《调整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考》,2008年3月27日《社会科学报》。

邓淑莲:《中国基础设施的公共政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

邓子基、林致远编著《财政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邓子基、杨炳昆著《资本论与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11。

邓子基主编、杨炳昆副主编《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财政》,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邓子基主编《马克思恩格斯论财政》,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5。

丁谦:《论公共支出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09.9。

董岚:《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筹资机制及其法律保障》,《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11。

段俊:《免除农业税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构建》,《安徽农业科学》,2006.10。

樊宝洪:《乡镇财政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樊继达:《公共经济视角下的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及收敛》,《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9。

樊胜根、张林秀:《WTO与中国农村公共投资》,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方建中、邹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结构与行为优化》,《江海学刊》,2006.5。

冯海波:《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3。

冯景、张高旗:《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及创新选择》,《中国市场》,2008.26。

冯涛:《农业政策国际比较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冯曦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财政政策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冯曦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财政政策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与预测蓝皮书2006~2007》,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傅道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研究》,《农村经济》,2008.5。

高如峰:《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比较: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教育研究》,2003.5。

古炳玮:《论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的构建》,《经济研究参考》,2009,第47页。

顾龙生主编《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发展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郭锦墉:《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创新与农民增收》,《乡镇经济》,2004.8。

郭瑞萍:《农村基础设施养护机制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郭铁民、林善浪著《中国合作经济发展史(上下册)》,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

郭小聪:《政府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郭于华、杨宜音、应星著《事业共同体:第三部门激励机制个案探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1992~2009年)》,中央文献出版社。

国务院:《中央一号文件(1982~2009年)》,中央文献出版社。

海霞、刘彬:《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可持续发展分析》,《经济论坛》,2006.23。

郝耕:《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对策研究》,《理论导刊》,2005.10。

何菊芳:《论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创新》,《财政研究》,2005.11。

何丽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分析》,《农业经济》,2007.8。

何振国:《财政支农规模与结构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1。

胡洪曙:《农村社区的村民自治与公共选择——兼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财政研究》,2007.2。

胡瑶:《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探讨》,《财政监督》,2009.11。

胡志平:《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财政模式:比较财政体制的分析》,《生产力研究》,2009.15。

华民:《公共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5。

黄恒学:《公共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四版。

黄立华:《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政府责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

黄书猛:《二元体制下的公共产品供给和财政竞争均衡》,《财贸经济》,2009.8。

贾晋:《农村税费改革后的乡镇政府行为研究综述及展望》,《求实》,2009.7。

贾康、孙洁:《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积极探索新管理模式-PPP》,《经济学动态》,2006.10。

贾晓俊:《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生产力研究》,2006.12。

江娅、刘银国:《公平、效率与均衡——关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几点思考》,《理论前沿》,2008.8。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

蒋协新:《公共财政支持农业与农村发展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第68页。

金晓伟:《构建需求导向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农村经济》,2007.11。

寇铁军、任晓东:《构建“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地方财政研究》,2006.2。

匡远配:《扩大农村内需:基于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视角》,《湖南社会科学》,2009.4。

匡远配:《日本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研》,2005.4。

兰晓红:《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农业经济》,2007.4。

兰晓红、方天堃:《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农村经济》,2007.3。

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组:《以财政政策加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财政研究》,2009.7。

李秉龙、张立承:《中国贫困地区县乡财政不平衡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影响程度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3.1。

李成威:《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评价与激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李果仁:《国外公共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的经验及启示》,《农村财政与财务》2007年第5期,第46页。

李华:《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与财政制度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李建建著《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结构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李建平、李闽榕、高燕京主编《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上下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李建平、李闽榕、林卿主编《海峡经济区发展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李建平等著《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福建科技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李莉:《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社会化改革途径》,《山东社会科学》,2009.8。

李闽榕、王秉安主编《环海峡经济区发展报告:200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李银珠:《政府公共支出行为的成本—效益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廖福霖著《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廖红丰、伊效良:《农村公共产品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对策建议》,《现代经济探讨》,2006.4,第97页。

林鹏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及对策研究》,《财政研究》,2008.4。

林鹏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及对策研究》,《财政研究》2008年第4期。

林卿等著《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林万龙:《家庭承包制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诱致性变迁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1.4。

林万龙、刘仙娟:《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基于交易成本角度的探讨》,《农业经济问题》,2006.4。

林万龙、刘仙娟:《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基于交易成本角度的探讨》,《农业经济问题》,2006.4。

林子华著《企业虚拟化运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

刘兵:《公共风险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另一个角度看农民增收》,《农业经济问题》,2004.5。

刘成奎:《财政分权、民主、媒体意识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影响分析——以我国农村公路为例》,《当代经济科学》,2009.05。

刘春湘:《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研究》,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刘桂芝:《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金融支持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9.5。

刘嗣明、石龙:《“后农业税时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研究综述》,《社会主义研究》,2007.3。

刘义圣著《中国资本市场的多功能定位与发展方略:制度和政策层面的思考与探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马海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9、11、12、15、17、19、23、24、25、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马晓国、王爱峰:《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研究》,《商业研究》,2008.4。

聂火云、黄大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探讨》,《江西社会科学》,2008.5。

潘建国:《美国农业合作社面面观》,《中国合作经济》2004年第10期。

齐守印著《中国公共经济体制改革与公共经济学论纲》,人民出版社,2002。

曲延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公共财政的建立》,《山东社会科学》,2008.5。

屈四喜:《不断发展变化的美国农业合作社》,《世界农业》,2009.1。

屈小娥:《日本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干预及其借鉴》,《生产力研究》,2005.9。

邵源:《国外有关构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经济研究参,2007.12.41。

施从美、倪慧:《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体制创新》,《统计与决策》,2008.3。

施威、王思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变迁的历史困境及其突破》,《中国农史》,2007.3。

史玲:《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5。

宋强、姜招元:《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和市场化分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5期。

苏红:《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其构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苏晓艳、范兆斌:《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管理现代化》,2004.4。

孙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相关体制安排》,《财贸经济》,2005.6。

孙玉栋:《农村公共产品研究方法和观点评述》,《税务与经济》,2009.05。

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问题探索》,《财贸经济》,2001.10。

汪翔、钱南著《公共选择理论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9。

王国敏:《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农业经济导刊》,2006.12。

王金辉、王永莲:《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自愿失灵》,《安徽农业科学》,2008.16。

王金辉、王永莲:《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自愿失灵》,《安徽农业科学》,2008.16。

王玲、兰庆高:《借鉴国外经验完善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世界农业》,2008.6。

王玲、兰庆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性检验》,《当代经济科学》,2008.2。

王天云:《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初探》,《农业经济》,2008.6。

王天云:《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初探》,《农业经济》,2008.6。

王伟伟:《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促进我国农民收入增长》,《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7年第34期。

王玉明:《第三部门及其社会管理功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7。

吴璠:《论促进公平经济增长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的建立》,《农业经济》,2005.4。

吴理财:《从流动农民的视角看公共产品的供给》,《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3。

吴士建、薛兴利、左臣明:《试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农业经济问题》,2002.7。

吴有根编译《营销与金融》,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谢逢春:《论中央与地方分权关系——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为视角》,《农村经济》,2008.2。

熊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与模式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2.7。

徐红:《美国农村合作社成长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第13期。

许云霄编著《公共选择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阳立高、陈四梅:《后农业税时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创新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7.3。

杨红:《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特殊论》,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

杨会良:《日本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变迁与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6.2。

杨晓萍:《浅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现代农业科技》,2006.5。

杨艺:《浅谈日本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及启示》,《现代日本经济》,2005.6。

杨勇、黎振强:《发达国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的作用及启示》,《经济纵横》,2008.2。

杨勇、黎振强:《发达国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的作用及启示》,《经济纵横》2008年第2期。

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经济研究》,1997.6。

叶振鹏著《中国财经理论与政策研究(上下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于凤荣:《税费政策改革对农村公共产品筹资方式的影响》,《东方论坛》,2004.5。

于奎:《农业税免征后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中州学刊》,2005.3。

于丽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效应分析》,《税务与经济》,2003.4。

于宗先主编《经济学百科全书.第一编:经济史》,台北:联经出版社,1986.5。

俞幸灵:《新农村建设中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探析》,《农业经济》,2009.10。

贠鸿琬:《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主体的责任划分》,《农村经济》,2009.8。

臧悦、王扩建:《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多中心建构》,《安徽农业科学》,2007.6。

翟雪玲:《日本的农业支持水平与结构》,《调研世界》,2003.6。

张华荣主编《政府经济学新论》,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12。

张军、何寒熙:《中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后的变迁》,《改革》,1996.5。

张开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与路径构建》,《东岳论丛》,2009.6。

张梅:《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的共同特点和启示》,《农村经营理财》2008年第10期。

张青:《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国际经验借鉴——以韩国新村运动为例》,《社会主义研究》,2005.5。

张士云:《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基于安徽省364份调查问卷的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09.17。

张文棋主编《福建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2。

张小林:《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研究——基于西方公共产品相关理论模式分析与启示》,《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05。

张馨等著《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张馨主持《构建公共财政框架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张馨著《财政公共化改革:理论创新·制度变革·理念更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张秀生:《健全财政支农政策 创新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财政研究》,2009.5。

张秀生、柳芳:《农民收入增长:基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视角的分析》,《经济评论》,2007.3。

张雪绸:《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农村经济》,2005.10。

张义方:《零税赋下社会资本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分析》,《软科学》,2009.5。

张颖举:《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与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8.13。

张颖举:《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与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8.13。

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2000~2008年各册》,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业统计年鉴1980~2008年各册》,农业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新中国农村经济纪事1949~1980》,农业出版社,198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1949~1968》,农业出版社,1989。

周建华、尤玉平:《美国农民教育的经验与启示》,《惠州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72~73页。

周湘智:《国外财政支农公共政策分析》,《湖湘论坛》,2007.02。

朱伯康、施正康著《中国经济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邹文君:《日本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启示》,《卫生经济研》,2006.4。

Aumann,R.J.,Kurz,M.,Neyman,A.,et al. Voting for Public Goods.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83,50(4):677-693.

Bagnoil,M. & McKee,M. Voluntary Contribution Games:Efficient Privat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Economic Inquiry,1991,29(2):351-366.

Becker,G.S. A Theory of social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4,82(6):1063-1093.

Bergstrom,T.,L.Blume and H.Varian,“On the Privat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29(1986)pp.25-49.

Bergstrom,T.C. & Goodman.,R.P. Private Demands for Public Good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3,63(3):280-296.

Bilodeau,M. and A.Slivinski,“Rival Charities”,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66(1997)pp.449-467.

Bishop,R.C. & Heberlein,T.A. Measuring Values of Extramarket Goods:Are Indirect Measures Biased.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79,61(5):926-930.

Bradford,D.F. The Incidence and allocation Effects of a Tax on Corporate Distribution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81,15(1)1-22.

Breton,A.A. Theory of the Demand for Public Goods. The Canadian Jou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1966,32(4):455-467.

Clarke.E.H. Multipart Pricing of Public Goods Public. Choice,1971,11(1):17-33.

Donaldson,C. Willingness to Pay for Publicly Provided Goods:A Possible Measure of Benefit?.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y,1990,9(1):103-118.

Fan Shenggen and Philip G Pardey. Research,Productivity,and Output Growth in Chinese Agricultur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53(1997),pp.115-137.

Gaube,T. Group Size and Free Riding when Private and Public Goods are Gross Substitutes. Economics Letter,2001,70(1):127-132.

Green,J.R. & Laffont,J.J. On the Revelation of Preferences for Public Good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77,8(1):79-93.

Halstead,J. Measuring the non-market demand value of Massachusettes agricultural land:a case study. Journal of Northeaster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Council,1984,13(1):12-19.

John Hudson and Philip Jones Public Goods”:An exercise in calibration. Public Choice Volume 124,Numbers 3-4 2005.9.

Kirchsteiger,G. and C.Pupper,“On the Possibility of Efficient Privat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Through Government Subsidies”,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66(1997)pp.489-504.

Kurtis J. Swope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Excludable Public Googs. Experimental Economics Volume 5,Number 3. 2002.12.

Mark Bagnoli and Barton L. LipmanPrivat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can be efficientPublic Choice,Volume 74,Number 1. 1992.7.

Samuelson,P.A.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4. 36(November).

Warr,P.,“Pareto Optimal Redistribution and Private Charity”,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19(1982)pp.13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