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93

农地流转机制、动力与障碍图书

On the Mechanism, Impetus and Obstacles of Farmland Rental: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Jiangsu Province

SSAPID:101-3967-2595-18
ISBN:978-7-5097-7439-7
DOI:
ISSN:

[内容简介] 农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产。本书分析了种植业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变化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从农地流转机制、动力和障碍三个方面考察了农地市场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农地市场能够根据农业经营环境变化配置土地资源,农地流转合约使用符合降低交易费用和规避风险的要求,但农地细碎和农地制度限制了市场作用发挥,农地流转并不充分,农地市场效率有待提高。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云南财经大学前沿研究丛书
作 者: 江淑斌
编 辑:许秀江;刘宇轩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农业经济

 致谢

 ABSTRACT

 附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

  四 技术路线与结构

   (一)技术路线

   (二)结构

  五 创新点与可能存在的不足

   (一)创新点

   (二)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概念界定

  一 基础理论借鉴

   (一)农户模型

   (二)市场模型

   (三)合约理论

  二 以往文献综述

   (一)产权与农地流转

   (二)农地流转之动力

   (三)农地流转之障碍

   (四)农地流转之模式

   (五)农地流转之效应

   (六)农地流转之政策

   (七)以往文献之评述

  三 基本概念界定

   (一)农地流转

   (二)种植业调整

   (三)劳动力转移

 第三章 农地产权制度及经营

  一 农地产权制度改革

   (一)所有权归属与认知

   (二)经营权自主与延长

   (三)收益权增强与扩大

   (四)处置权认可与增强

  二 农地经营变化趋势

   (一)种植业调整

   (二)劳动力转移

   (三)农地流转

  三 农户农地经营情况

   (一)农村入户调查

   (二)经营农地农户

   (三)农地种植结构

   (四)农地经营人员

  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地流转机制

  一 农地及其流动

   (一)农地地块特征

   (二)农地流转对象

   (三)流转农地用途

  二 农地流转中介

   (一)地块特征与中介

   (二)流转对象与中介

   (三)农地用途与中介

  三 农地流转担保

   (一)地块特征与担保

   (二)流转对象与担保

   (三)农地用途与担保

  四 农地流转合同

   (一)地块特征与合同

   (二)流转对象与合同

   (三)农地用途与合同

  五 农地流转期限

   (一)地块特征与期限

   (二)流转对象与期限

   (三)农地用途与期限

  六 农地流转租金

   (一)地块特征与租金

   (二)流转对象与租金

   (三)农地用途与租金

  七 农地流转形式

   (一)农地流转形式

   (二)村集体行为

  八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地流转动力

  一 理论分析

   (一)农地市场模型

   (二)农地流转分析

    1.种植业调整与农地流转

    2.劳动力转移与农地流转

   (三)研究假说提出

  二 实证检验

   (一)计量模型构建

   (二)回归结果分析

  三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地流转障碍

  一 农地租金分布

   (一)地块特征与租金分布

   (二)流转对象与租金分布

   (三)农地用途与租金分布

   (四)地理区位与租金分布

  二 农地流转与租金

   (一)农地租金分离

   (二)农业生产函数

   (三)农地影子地租

  三 租金分层根源

   (一)农地细碎化严重

   (二)农地买卖市场缺乏

  四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研究结论

   (一)农地市场根据农业经营环境变化配置资源

   (二)农地流转合约的使用符合降低交易费用要求

   (三)农地细碎化阻碍农地流转

   (四)农业经营者老龄化抑制农地流转

   (五)村集体在农地流转中发挥作用

  二 政策建议

   (一)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地流转

   (二)以村集体为中心建设有形农地市场

   (三)培养新农民和促进农民地区间流动

 摘要

农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产。本书分析了种植业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变化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从农地流转机制、动力和障碍三个方面考察了农地市场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农地市场能够根据农业经营环境变化配置土地资源,农地流转合约使用符合降低交易费用和规避风险的要求,但农地细碎和农地制度限制了市场作用发挥,农地流转并不充分,农地市场效率有待提高。此书为完善农地市场和促进农地流转提供了具有实践性的政策依据。

[1]Adulavidhaya,Kamphol,Yoshimi Kuroda,Lawrence Lau and Pan Yotopoulos,“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Behavior of Agricultural Households in Thailand,”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1984(29):67-96.

[2]Barnum,Howard N.and Lyn Squire,“An Econometric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the Farm-Household,”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79(6):79-102.

[3]Becker,G.S.,“A Theory of the Allocation of Time,” The Economic Journal,1965,75(299):493-517.

[4]Besley,T.,“Property Rights and Investment Incentives: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Ghana,”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103(5):903-937.

[5]Binswanger,H.P.,K.Deininger,G.Feder,“Power,Distortions,Revolt and Reform in Agricultural Land Relations”,In J.Behrmand and T.N.Srinivasan,eds.,Hand 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Amsterdam,New York,and Oxford:Elsevier Science,North Holland,1995:2659-2772.

[6]Bogue J.,Donald,Internal Migration in Phillip M.Hauser and O.D.Duncaneds.),The Study of Populati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9.

[7]Bryan Lohmar,Zhaoxin Zhang and Agapi Somwaru,“Land Rental Market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na,” Paper Submitt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2001 Annual Meetings of the America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ssociation,Chicago IL,August 5-8.

[8]Carter,Michael R.and Yang Yao,“Local Versus Global Separability in Agricultural Household Models:The 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Effect of Land Transfer Rights,”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2,84(3):702-715.

[9]Charles C.Krusekopf,“Diversity in Land-tenure Arrangements Under the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2002,13(2):297-312.

[10]Coase,R.H.,“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1937(4):386-405.

[11]Coase,R.H.,“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3):1-44.

[12]Dwayne Benjamin,Loren Brandt,“Property Rights,Labour Markets,and Efficiency in a Transition Economy:the Case of Rural China,”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35(4):689-716.

[13]De Brauw,Alan J.Edward Taylor and Scott Rozelle.,“Migration and Incomes in Source Communities:A New Economic of Migration Perspective from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 Working Paper,2002.

[14]de Janvry,A.,G.Gordillo,J.P.Platteau,and E.Sadoulet,Access to Land,Rural Poverty and Public Action,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5]Deininger,K.,and S.Savastano,“Do Rental Markets Transfer Land to More Productive Producer?Evidence from Six Central European Countries,” Discussionn Paper,World Bank,Washington,D.C.,2002

[16]Deininger,Klaus and Songqing Jin,“The Potential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5,78(1):241-270.

[17]Deininger,Klaus and Songqing Jin,“Land Rental Markets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Productivity and Equity in China,”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4457,2007.

[18]Dennis Tao Yang,“China’s Land Arrangements and Rural Labor Mobility,” China Economic Review,1997,8(2):101-115.

[19]Feder,G.,T.Oneban,Y.Chamlamwong,and C.Hongladoran,Land Policies and Farm Productivity in Thailand,Baltimore,M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8.

[20]Fleisher C.M.,Liu Y H.,“Economies of Scale,Plot Size,Human Capital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Agricultur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1992,32(3):112-123.

[21]Finan,F.,E.Sadoulet,et al.,“Measuring the Poverty Reduction Potential of Land in Rural Mexico,”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5,77(1):27-51.

[22]Hui Wang,Juer Tong,Fubing Su,Guoxue Wei,“Ran Tao To Reallocate or not:Reconsidering the Dilemma in China’s Agricultural Land Tenure Policy,” Land Use Policy,2011,28(4):805-814.

[23]Hingo Kimura,Keijiro Otsuka,Tetsushi Sonobe and Scott Rozelle,“Efficiency of Land Allocation through Tenancy Markets:Evidence from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11,59(3):485-510.

[24]Hui Wang,Juer Tong,Fubing Su,Guoxue Wei,“Ran Tao To Real Locate or not:Reconsidering the Dilemma in Chian’s Agricultural Land Tenure Policy,” Land Use Policy,2011,28(4):805-814.

[25]Jacoby,Hanan,“Shadow Wages and Peasant Family Labour Supply:An Econometric Application to the Peruvian Sierra,”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3(60):903-921.

[26]James Kai-sing Kung,“Common Property Rights and Land Reallocations in Rural China:Evidence from a Village Survey,” World Development,2000,28(4):701-719.

[27]James Kai-sing Kung,“Off-Farm Labor Markets and the Emergence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Rural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2,30(2):395-414.

[28]Klaus Deininger,Songqing Jin,“The Potential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5,78(1):241-270.

[29]Klaus Deininger,Songqing Jin,“Land Rental Markets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Productivity and Equity Impacts in China,”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4454

[30]Katrina Mullan,Pauline Grosjean,“Andreas Kontoleo Land Tenure Arrangements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China,” World Development,2011,39(1):123-133.

[31]Kuroda Y.and P.Yotopoulos,“A Subjective Equilibrium Model of the Agricultural Household with Demographic Behavior,”Working Paper No.80-83,Demographic Impact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olicy,1980.

[32]L.J.Lan,W.L.Lin,and P.A.Yotopoulos,“The Linear Logarithmic Expenditure System:An Application to Consumption-Leisure Choice,” Econometrica,1978(46):843-868.

[33]Lee Everett S.,“A Theory of Migration,” Demography,1966(1):10-14.

[34]Lopez,R.and A.Vald¨|s.,“Rural Poverty in Latin America:Analytics,New Empirical Evidence and Policy,”World Bank,Washington,DC,2000.

[35]Loren Brandt,Scott Rozelle,Matthew A.Turner,“Local Government Behavior and Property Right Formation in Rural China,”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JITE,2004,36(4):627-662.

[36]Mullan,Katrina,Grosjean,Pauline,Kontoleon,Andreas,“Land Tenure Arrangements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China,” World Development,2011,39(1):123-133.

[37]Nguyen T.,Cheng E.J.and Christopher F.,“Land Fragmentation and Farm Productivity in China in the 1990s,” China Economic Review,1996,7(2):169-180.

[38]Pitt,Mark and Mark Rosenzweig,“Agricultural Prices,Food Consumption and the Healthand Productivity of Indonesian Farmers,”in Singh,Squire,Strauss,eds.,1986.

[39]Qian Foresst Zhang,Ma Qingguo and Xu xu,“Development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Rural Zhejiang:Growth of Off-farm Jobs and Institution Building,” The China Quarterly,2004.

[40]Rozelle,Scott,J.Edward Taylor,and Alan de Brauw,“Migration,Remittances,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2):287-291.

[41]S.Feng and N.Heerink,“Are Farm Households’ Renting and Migration Decisions Inter-related in Rural China?”,NJAS Wageningen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2008(55):345-362.

[42]Simons S.,“Land Fragment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Optimal Choi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1988(25):254-262.

[43]E.Skoufias.,“Land Tenancy and Rural Factor Market,Imperfections Revisited,” Journ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1991,16(1):37-55.

[44]Shouying Liu,Michael R.Carter,Yang Yao,“Dimensions and Diversity of Property Rights in Rural China:Dilemmas on the Road to Further Reform,” World Development,1998,26(10):1789-1806.

[45]Songqing Jin,Klaus Deininger,“Land Rental Markets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Productivity and Equity Impacts from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9,37(4):629-646.

[46]Shuyi Feng,Nico Heerink,Ruerd Ruben,Futian Qu,“Land Rental Market,Off-farm Employment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Southeast China:A Plot-level Case Study,” China Economic Review,2010,21(4):598-606.

[47]Tu,Qin,Heerink,Nico,Xing,Li,“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China—A Case Study for Puding County,Guizhou Province,” Paper Provided by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 in its Series 2006 Annual Meeting,August 12-18,2006,Queensland,Australia with Number 25547.

[48]Yang Yao,“The Development of Land Market in Rural China,” Land Economics,2000,76(2):252-266.

[49]Wan G.H.,Cheng E.J.,“Effects of Land Fragmentation and Returns to Scale in the Chinese Farming Sector,” Applied Economics,2001(33):183-194.

[50]Ward,Patrick S.& Shively,Gerald E.(2011),“Migration and Land Rental as Risk Response in Rural China,”Paper Provided by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 Association in its Series 2011 Annual Meeting,July 24-26,2011,Pittsburgh,Pennsylvania with Number 103379.

[51]Wang,Xiaobing & Yu,Xiaohua,“Scale Effects,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Land Lease in China,”2011 International Congress,August 30-September 2,2011,Zurich,Switzerland 115736,European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

[52]Wen-xing Du,Xian-jin Huang,Wen-xia Zhai and Bu-zhuo Peng,“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Land Transfer:Case Study of Shanghai,Nanjing and Taizhou in Changjiang River Delt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06,16(1):24-31.

[53]Wu,Ziping,“Land Distributional and Income Effects of the Chinese Land Rental Market,”Paper Provided by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 in its Series 2006 Annual Meeting,August 12-18,2006,Queensland,and Australia with Number 25294.

[54]Zhang Linxiu,Huang Jikung and Rozelle Scoot,“Land Policy and land Use in China,”Agricultural Policies in China,1997.

[55]白石:《我国种植业调整问题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56]包宗顺、徐志明、高珊、周春芳:《农村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4期,第23~30页。

[57]卜凯著(张履鸾译)《中国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

[58]蔡昉:《中国发展的挑战与路径:大国经济的刘易斯转折》,《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4~12页。

[59]曹建华、王红英、黄小梅:《农村土地流转的供求意愿及其流转效率的评价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7年第21期第5版,第54~60页。

[60]陈剑波:《农地制度:所有权问题还是委托—代理问题?》,《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第83~91页。

[61]陈美球、肖鹤亮、何维佳、邓爱珍、周丙娟:《耕地流转农户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1396户农户耕地流转行为现状的调研》,《自然资源学报》2008年第23期第3版,第369~374页。

[62]陈和午、聂斌:《户土地租赁行为分析——基于福建省和黑龙江省的农户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2期,第42~48页。

[63]陈志刚、曲福田:《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绩效分析——对转型期中国农地制度多样化创新的解释》,《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1期,第2~13页。

[64]程名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动因与障碍——一个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65]崔新蕾、张安录:《选择价值在农地城市流转决策中的应用——以武汉市为例》,《资源科学》2011年第33期第4版,第675~683页。

[66]邓大才:《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与价格研究——农地流转价格的决定因素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9期,第89~95页。

[67]邓海峰、王希扬:《户籍制度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制约与完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20期第7版,第97~101页。

[68]董国礼、李里、任纪萍:《产权代理分析下的土地流转模式及经济绩效》,《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1期,第25~63页。

[69]都阳:《中国贫困地区农户劳动供给研究》,华文出版社,2001。

[70]杜文星、黄贤金、方鹏:《基于农地流转市场分析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上海市、南京市、泰州市农户调查为例》,《中国土地科学》2005年第19期第6版,第3~7页。

[71]樊帆:《土地流转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关系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9年第4期,第70~73页。

[72]冯锋、杜加、高牟:《基于土地流转市场的农业补贴政策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7期,第22~25页。

[73]冯继康:《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分析与制度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74]傅晨、刘梦琴:《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足的经济分析》,《调研世界》2007年第1期,第22~30页。

[75]郜亮亮、黄季焜:《不同类型流转农地与农户投资的关系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4期,第9~17页。

[76]郜亮亮、黄季焜、Rozelle Scott、徐志刚:《中国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及其对农户投资的影响》,《经济学(季刊)》2011年第10期第4版,第1499~1514页。

[77]盖国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研究——以山东省为例》,《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5期,第114~120页。

[78]龚启圣、刘守英:《农民对土地产权的意愿及其对新政策的反应》,《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2期,第18~25页。

[79]郭继:《农地流转合同形式制度的运行与构建——以法律社会学为视角》,《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6期第4版,第37~44页。

[80]韩菡、钟甫宁:《劳动力流出后“剩余土地”流向对于当地农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4期,第18~25页。

[81]贺振华:《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率:现实与理论》,《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第11~17页。

[82]胡瑞卿、张岳恒:《不同目标下耕地流转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期,第36~44页。

[83]洪名勇:《欠发达地区的农地流转分析——来自贵州省4个县的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8期,第80~88页。

[84]黄丽萍:《东南沿海农地承包经营权连片流转探析——基于浙江、福建和广东三省的调查》,《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8期,第71~77页。

[85]黄贤金、尼克·哈瑞克、鲁尔特·卢本、曲福田:《中国农村土地市场运行基理分析》,《江海学刊》2001年第2期,第9~15页。

[86]黄延廷:《论农村土地流转形式中的反租倒包》,《特区经济》2010年第4期,第174~175页。

[87]黄祖辉、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8期第2版,第38~47页。

[88]胡永政、胡庆龙:《我国农地流转问题研究新视角——一个基于人力资本的双边治理的关系型合约模型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第18期第2版,第10~12页。

[89]贾生华、田传浩、陈宏辉:《城乡交错区农地使用权市场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2期,第118~124页。

[90]贾生华、田传浩、张宏斌:《农地租赁市场与农业规模经营——基于江、浙、鲁地区农业经营大户的调查》,《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1期,第37~45页。

[91]金松青:《中国农村土地租赁市场的发展及其在土地使用公平性和效率性上的含义》,《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3期第4版,第1003~1028页。

[92]晋洪涛:《以农地权属为视角的土地流转行为研究——基于河南455个农户样本的调查》,《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5期,第52~57页。

[93]晋洪涛、史清华:《农村土地权属:农民的“非集体化”认知与根源——基于河南的调查》,《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期,第7~11页。

[94]克劳斯·丹宁格:《促进增长与缓减贫困的土地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5]孔祥智、徐珍源:《转出土地农户选择流转对象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综合视角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12期,第17~25页。

[96]乐章:《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及解释——基于十省份千户农民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2期,第64~70页。

[97]李海伟:《两种类型的农地使用权流转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05年第2期,第36~40页。

[98]李果、黄季焜:《中国的土地使用权和转移权:现状评价》,《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3期第4版,第951~982页。

[99]李菁、邱青青:《买方市场条件下农地信用租赁定价机制探讨》,《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4期,第46~56页。

[100]李孔岳:《农地专用性资产与交易的不确定性对农地流转交易费用的影响》,《管理世界》2009年第3期,第92~98页。

[101]李霞、李万明:《农地流转口头协议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一个交易费用分析的框架》,《农业经济》2011年第8期,第85~86页。

[102]李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博弈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12期,第4~7页。

[103]李燕琼、范高林:《四川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12期,第35~38页。

[104]李跃:《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流转问题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4期,第26~28页。

[105]黎霆、赵阳、辛贤:《当前农地流转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10期,第4~11页。

[106]刘初旺、丁骋骋、吴金华:《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12期,第52~55页。

[107]刘克春、苏为华:《农户资源禀赋、交易费用与农户农地使用权流转行为——基于江西省农户调查》,《统计研究》2006年第5期,第73~77页。

[108]刘克春、朱红根:《农户要素禀赋、交易费用与农户农地供给行为关系研究——基于江西省农户调查》,《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30期第1版,第174~179页。

[109]刘涛、曲福田、金晶、石晓平:《土地细碎化、土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资源科学》2008年第30期第10版,第1511~1516页。

[110]楼江、祝华军:《中部粮食产区农户承包地经营与流转状况研究——以湖北省D市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3期,第15~20页。

[111]陆文聪、朱志良:《农地流转供求关系实证分析——以上海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期,第45~51页。

[112]罗必良、李尚蒲:《农地流转的交易费用:威廉姆森分析范式及广东的证据》,《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12期,第30~40页。

[113]马育军、黄贤金、许妙苗:《上海市郊区农业土地流转类型与土地利用变化响应差异性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16期第5版,第117~121页。

[114]马晓河、崔红志:《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管理世界》2002年第11期,第63~77页。

[115]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全国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数据汇编(1986~1999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16]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汇编(2000~2009年)》,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117]“农村土地问题立法研究”课题组:《农村土地法律制度运行的现实考察——对我国10个省调查的总报告》,《法商研究》2010年第1期,第119~131页。

[118]裴厦、谢高地、章予舒:《农地流转中的农民意愿和政府角色——以重庆市江北区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试验区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21期第6版,第55~60页。

[119]钱文荣:《浙北传统粮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7期,第64~68页。

[120]钱文荣:《农地市场化流转中的政府功能探析——基于浙江省海宁、奉化两市农户行为的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3期第5版,第154~160页。

[121]钱忠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残缺与市场流转困境:理论与政策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6期,第35~45页。

[122]钱忠好:《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农户层面的经济分析》,《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第83~94页。

[123]钱忠好、肖屹、曲福田:《农民土地产权认知、土地征用意愿与征地制度改革——基于江西省鹰潭市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期,第28~35页。

[124]钱忠好:《非农就业是否必然导致农地流转——基于家庭内部分工的理论分析及其对中国农户兼业化的解释》,《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10期,第13~21页。

[125]乔俊峰:《农地流转:历史、困境与制度创新》,《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2期,第79~81页。

[126]施晓琳:《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为特征的金融制度》,《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20~25页。

[127]商春荣、王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流转》,《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25~29页。

[128]史清华、贾生华:《农户家庭农地要素流动趋势及其根源比较》,《管理世界》2002年第1期,第71~92页。

[129]史清华、徐翠萍:《农户家庭农地流转行为的变迁和形成根源——1986~2005年长三角15村调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1~9页。

[130]史清华、卓建伟:《农村土地权属:农民的认同与法律的规定》,《管理世界》2009年第1期,第89~96页。

[131]苏旭霞、王秀清:《农用地细碎化与农户粮食生产》,《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4期,第22~28页。

[132]孙玉娜、李录堂、薛继亮:《农村劳动力流动、农业发展和中国土地流转》,《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26期第1版,第25~30页。

[133]谭丹、黄贤金:《区域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以江苏省宝应县为例》,《中国土地科学》2007年第21期第6版,第64~68页。

[134]谭淑豪、Nico Heerink、曲福田:《土地细碎化对中国东南部稻农技术效率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06年第39期第12版,第2467~2473页。

[135]唐浩、周向阳、崔长彬:《农地流转对土地使用权分配的影响研究》,《经济评论》2011年第5期,第113~118页。

[136]田传浩、陈宏辉、贾生华:《农地市场对耕地零碎化的影响——理论与来自苏浙鲁的经验》,《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4期第3版,第769~784页。

[137]田传浩、贾生华:《农地市场对土地使用权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苏、浙、鲁1083个农户的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0期,第24~30页。

[138]田传浩、贾生华:《农地制度、地权稳定性与农地使用权市场发育:理论与来自苏浙鲁的经验》,《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第112~119页。

[139]田传浩、周佳:《农地制度、农地市场与妇女土地使用权》,《中国农村观察》2008年第5期,第13~22页。

[140]涂军平、黄贤金:《区域农地流转与农产品商品化关系分析——以江苏省宝应县农户调查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2期,第35~39页。

[141]王俊沣、伍振军:《农地流转的市场模式与参与方动机解析》,《改革》2011年第2期,第77~83页。

[142]王兴稳、钟甫宁:《土地细碎化与农用地流转市场》,《中国农村观察》2008年第4期,第29~35页。

[143]王兴稳、钟甫宁:《土地市场与农民间土地流转——基于江苏兴化市、黑龙江宾县两地调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9期第1版,第1~6页。

[144]王忠林、韩立民:《滕州市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及启示》,《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2期,第77~80页。

[145]万广华、程恩江:《规模经济、土地细碎化与我国的粮食生产》,《中国农村观察》1996年第3期,第31~36页。

[146]吴晨:《制度、交易效率与农户耕种农地面积行为选择——基于2007年广东省农地流转的实证研究》,《农村经济》2009年第6期,第27~31页。

[147]吴晨、徐妍:《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与农地流转交易费用实证研究——基于广东省2007年654个农户样本的调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第23期第3版,第66~71页。

[148]吴德胜:《农业产业化中的契约演进——从分包制到反租倒包》,《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2期,第28~34页。

[149]吴晓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村庄治理转型》,《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6期,第45~53页。

[150]J.M.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51]伍振军、张云华、孔祥智:《交易费用、政府行为和模式比较: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4期,第175~183页。

[152]谢正磊、林振山、蒋萍莉:《基于农户行为的农用地流转实证研究——以南京市栖霞区三镇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5期,第39~41页。

[153]徐旭、蒋文华、应风其:《农地产权:农民的认知与意愿——对浙江农户的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12期,第36~43页。

[154]许恒周、郭玉燕:《农民非农收入与农村土地流转关系的协整分析——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21期第6版,第61~66页。

[155]许恒周、郭忠兴:《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农民阶层分化与产权偏好的视角》,《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21期第3版,第94~98页。

[156]许恒周、金晶:《农地流转市场发育对农民养老保障模式选择的影响分析——基于有序Probit模型的估计》,《资源科学》2011年第33期第8版,第1578~1583页。

[157]严立冬、刘新勇:《河南省鹤壁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1期,第90~93页。

[158]杨妙姝、谭华清:《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与土地流转的困境》,《中国商界》2010年第4期,第230~231页。

[159]杨德才:《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选择》,《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第49~52页。

[160]杨展:《土地流转中的中介组织:非合作博弈框架下的分析》,《世界经济情况》2006年第2期,第30~33页。

[161]杨钢桥、靳艳艳:《农地流转对农户农地投入影响的区域比较——基于江汉平原和太湖平原的实证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20期第10版,第164~168页。

[162]姚洋:《非农就业结构与土地租赁市场的发育》,《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2期,第16~21页。

[163]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000年第2期,第54~65页。

[164]杨峥嵘、杨省庭:《法律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权流转问题》,《中国农村经济》(专刊)2007,第117~125页。

[165]杨学成、赵瑞莹、岳书铭:《农村土地关系思考——基于1995~2008年三次山东农户调查》,《管理世界》2008年第7期,第53~61页。

[166]杨学城、罗伊、普罗斯特曼、徐孝白:《关于农村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实施过程的评估》,《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期,第55~66页。

[167]叶剑平、蒋妍、丰雷:《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调查研究——基于2005年17省调查的分析和建议》,《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4期,第48~55页。

[168]游和远、吴次芳:《农地流转、禀赋依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管理世界》2010年第3期,第65~75页。

[169]于传岗:《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方式、流转成本与治理绩效分析》,《江汉论坛》2011年第6期,第82~87页。

[170]易小燕、陈印军:《农户转入耕地及其“非粮化”种植行为与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河北两省的农户调查数据》,《中国农村观察》2010年第6期,第2~10页。

[171]于建荣:《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虚置的制度分析》,中国土地制国际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09,第23~30页。

[172]俞海、黄季焜、Scott Rozelle、Loren Brandt、张林秀:《地权稳定性、土地流转与农地资源持续利用》,《经济研究》2003年第9期,第82~91页。

[173]岳意定、刘莉君:《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农村土地流转经济绩效评价》,《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8期,第36~47页。

[174]赵德起、吴云勇:《政府视角下农地使用权流转的理论探索与政策选择》,《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7期,第36~45页。

[175]赵其卓、唐忠:《农用土地流转现状与农户土地流转合约选择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绵竹市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08年第3期,第13~19页。

[176]赵晓秋、李后建:《西部地区农民土地转出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8期,第70~78页。

[177]赵阳:《共有与私用: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178]张安录:《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地城市流转机制与制度创新》,《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7期,第43~50页。

[179]张丁、万蕾:《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4年的15省(区)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2期,第24~34页。

[180]张丽君、黄贤金、钟太洋、方鹏:《区域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以江苏省兴化市为例》,《资源科学》2005年第27期第6版,第40~45页。

[181]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182]张五常:《经济解释(三卷本)》,花千树出版有限公司,2002。

[183]张尹君杰、卓建伟:《土地细碎化的正面与负面效应的双重论证》,《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7期第4版,第25~29页。

[184]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课题组:《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9期,第9~12页。

[185]钟甫宁、王兴稳:《现阶段农地流转市场能减轻土地细碎化程度吗?——来自江苏兴化和黑龙江宾县的初步证据》,《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1期,第23~31页。

[186]钟甫宁、叶春辉:《中国种植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原则和模拟结果》,《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4期,第4~9页。

[187]钟太洋、黄贤金、孔苹:《农地产权与农户土地租赁意愿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5年第19期第1版,第49~55页。

[188]钟涨宝、汪萍:《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户行为分析——湖北、浙江等地的农户问卷调查》,《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6期,第55~64页。

[189]周海灯:《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的合约理论解释——以湖北省罗田县白庙河乡为例》,《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23期第4版,第118~124页。

[190]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管理世界》1995年第3期,第178~189页。

[191]卓建伟、史清华、周小伟:《农地租赁均衡价格形成及演变的实证研究》,《北京农学院学报》2005年第20期第4版,第54~57页。

[192]邹秀清:《农户耕地流转行为的实证分析——基于赣、苏、桂三省537份农户的问卷调查》,《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50~52页。

[193]邹伟、吴群:《基于交易成本分析的农用地内部流转对策研究》,《农村经济》2006年第12期,第41~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