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95

发展的基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生态基础评价图书

The Base of Development——Evalu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in China

SSAPID:101-3962-1702-99
ISBN:7-80190-333-1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基础的全面分析,系统地评估了中国目前资源、生态环境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支持能力,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资源、环境战略对策。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发展系列
作 者: 王伟中
编 辑:徐逢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后记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第一章 导论

  一 为什么有些国家发展快,有些国家发展慢

   1.主流经济学忽视了自然资源的作用

   2.巴罗的经验研究

   3.经济学不问终极目的

  二 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撑

   1.发展的代价

   2.技术进步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能力和效率的提高

   3.自然资源对增长的约束

  三 本报告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人类发展与资源、生态消耗的历史回顾

  一 发展与资源、生态关系的演化

   1.狩猎与采集社会

   2.农业社会

   3.工业社会

   4.信息社会

  二 倒U型曲线

  三 库兹涅茨曲线和“两转三退”

   1.同经济发展相联系的技术进步与生产率的提高

   2.人口增长速度放慢

   3.不平等的减轻

   4.消费者对环境质最需求的变化

   5.发展观的转变

   6.结论

  四 可持续发展:迈向倒U型曲线右半部

   1.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第三章 未来20年的发展目标

  一 经济发展目标:解决“两高三低”

   1.“两高三低”的现实

   2.实现三个重大转变

  二 社会发展目标:实现三大转变

   1.社会结构实现由农村主导型向城乡并重型转变

   2.实现收入分配不平等趋势由加剧向缓解方向转变

   3.人口发展实现由重视数量控制向提离人口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转变

  三 资源、生态目标:向倒U型曲线右半部转折

   1.处于倒U型曲线顶部

   2.向倒U型曲线右半部转折

 第四章 2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生态的消耗

  一 人均生态占用空间持续增加,但生态服务消费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20多年来生态占用空间的变化趋势

   2.单位GDP的生态占用空间呈现出下降趋势

  二 水资源日益短缺,水污染进一步加剧

   1.水资源消耗的数量与结构

   2.用水效率显著提高,供水能力有所增加

   3.水质消耗:水体污染日趋严重

  三 土地利用格局基本稳定,耕地质量下降

   1.中国与世界土地资源的发展态势

   2.中国的土地消耗态势

   2.土地利用价值增加

   4.土地质量的消耗

  四 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但消费总量增加

   1.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能源的生产规模和消费规模也相应增大

   2.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单位GDP能源消费呈下降趋势,能源消耗弹性系数逐年降低

   3.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供需平衡被打破,供需差距扩大

  五 矿产资源消耗弹性系数在波动中下降

   1.生产规模和消费规模的相应扩大

   2.主要矿产品生产量与消费量不平衡的趋势

   3.主要矿产消费强度整体呈波动式下降趋势

   1.生态占用空间的计算方法

   2.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3.有关计算说明

 第五章 资源、生态分布的不均衡性与大规模流动

  一 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性加剧

   1.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

   2.社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

  二 生态占用空间的不均衡性引起生态服务跨地区占用

   1.近20年来人均生态占用空间的区域变化特征

   2.城乡生态占用空间的差距与生态服务功能的跨区域占用

   3.生态空间的跨区域占用

  三 水资源的跨流域流动与流域内的用水冲突

   1.水资源空间分布的差异性

   2.水资源的跨区域流动

   3.流域的水资源冲突

  四 耕地重心西移

   1.土地空间分布的特征

   2.城市土地与农村土地差异突出

   3.耕地重心转移

   4.土地资源大规模“流转”

  五 能源、矿产资源的地区差异性与流动

   1.区域地理分布现状

   2.能源矿产的大规模流动

 第六章 发展的资源、生态支撑能力分析

  一 人均生态承载力偏低,生态赤字增大

   1.中国人均生态承载力偏低

   2.中国人均生态承载力存在着巨大的区域差距

   3.中国部分地区生态赤字严重

  二 水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在15亿~18亿人之间

   1.水资源人口承载力

   2.水资源GDP承载能力

   3.水资源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生活的承载能力

   4.水资源工业和农业承载能力

   5.水环境承载能力

  三 土地对食物的承载能力略有盈余

   1.对粮食消费的支撑能力

   2.对工业化、城镇化的支撑能力

   3.农用土地对农村就业的支撑能力

   4.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承载能力

  四 能源与矿产资源供需失衡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第七章 资源、生态消耗的趋势

  一 发展对资源、生态的总压力继续增加

   1.人均生态占用空间翻一番多

   2.水资源消耗增加

   3.土地资源的消耗

   4.能源、矿产的消耗

  二 资源、生态空间消耗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1.生态空间消耗结构的变化

   2.水资源消耗结构的变化

   3.土地消耗结构的变化

   4.能源、矿产资源消耗结构的变化

  三 资源、生态的流动性增加

   1.生态跨区域占用的趋势

   2.水资源流动

   3.土地资源的流动

   4.能源、矿产资源的流动

  四 发展对资源、生态的边际压力下降

   1.人均GDP增长对资源环境的边际压力

   2.工业化对资源环境的边际压力

   3.城市化对资源环境的边际压力

   4.科技进步将减轻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五 全球化的作用增强,生态化的压力增大

   1.资本流动引起资源生产和供给全球化

   2.跨国占用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3.全球资源消耗趋势

   4.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5.生态化压力增大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一 对中国资源与生态现状的判断

   1.中国已处于倒U型曲线的顶部

   2.中国经济发展总体上还没有超出自然资源的承载力限度,但部分地区严重超载

   3.自然资源在空间上大规模流动,生态的跨地区占用和资源的跨地区流动十分普遍

   4.中国自然资源流动中存在明显的反溢出效应

  二 中国未来二十年的资源、生态发展态势

   1.未来20年中国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将向倒U型曲线右半部转折

   2.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总体压力将继续增强,部分资源供求失衡严重

   3.资源的跨地区流动性将继续增强

  三 内外结合,建立新的资源、生态安全框架

   1.提离本国资源利用效率,对中国的自然资源基础加强养护,提离本国的资源供给能力

   2.建立开放性的全球性的自然资源有效供给系统,减轻中国资源、环境的压力

 序言

 《发展的基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生态基础评价》研究与报告撰写组

Ree,W.E.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1992,4(2).

Wackernagel,M.,Ree,W.E.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New Society,Philadelphia,PA.1995.

Ree,W.E.,Wackemagel,M.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measuring the natural capital requirements of the human economy.In:Jansson,A.,and et al.(Eds),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Ecological Economics Approach to Sustainability.Island Press,Washington,DC.1994.

Wackemagel,M.,Ree,W.E.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barriers to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economics from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Ecological economics,1997,20(1).

Ree,W.E.,Wackemagel,M.Monetary analysis:turning a blind eye on sustainability.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1).

Wackemagel,M.,Lewan,L.,and Hansson,C.B.Evaluating the use of natural capital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pplication in Sweden and subregions.AMBIO,1999,28(7).

Http://www.darwin.biol.lu.se/zoofysiol/Lewqn/footprint.hamlt

Wackemagel,M.,Onisto,L.,and et al.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1).

http://www.iclei.org/iclei/efcalcs.htm.

Folke,C,,Jansson,A.,and et al.1997.Ecosystem Appropriation by Cities.AMBIO,26(3).

Van den Bergh,J.C.J.M.,Verbruggen,H.Spatial sustainability,trade and indicators:an eval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

Van Vunren,D.P.,E.M.W.Smeets.Ecological fooptprints of Benin,Bhutan,Costa Rica and the Netherlands.Ecological Economics.2000,34.

Andreoni,James,and Arik Levinson,.The Simple Analytics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NBER Working Paper No.6739,Cambridge,MA: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September 1998.

Antweiler,Werner,Brian R.Copeland,and M.Scott Taylor,“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 NBER Working Paper No.6707,Cambridge,MA: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August1998.

Arrow,Kenneth J.,B.Bolin,R.Costanza,P.Dasgupta,C.Folke,C.S.Holling,B.O.

Jansson,S.Levin,K.G.Maler,C.Perrings,D.Pimentel,“Economic Growth,Carrying Capacity,and the Environment”,Science268April28,1995.

Beckerman,Wilfred,“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Whose Growth?Whose Environment?” World Development(XX)1992.

Cropper,M. and C.Griffiths,“The Interaction of Populations,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LXXXIV)1994.

Ekins,P.,“The Kuznets Curve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Growth:Examining the Evidenc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XXIX-5)1997.

Grossman,Gene M.,and Alan Krueger,.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in Peter Garber,ed.,The Mexico-U.S.Free Trade Agreement,Cambridge,MA:MIT Press,1993.

Grossman,Gene M.,and Alan Krueger,.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CX-2)May 1995.

Harbaugh,William,Arik Levinson,and David Wilson,“Reexamining th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an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NBER Working Paper No.7711,

Cambridge,MA: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May 2000.

Hilton,F.G.Hank and Arik Levinson,“Factor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vidence from Automotive Lead Emission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XXXV)1998.

Kahn,Matthew E.,“A Household Level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conomics Letters(LIX-2)1998.

Kuznets,Simon,“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XLV-1)1955.

Shafik,N. and S.Bandyopadhyay,“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Time

Stem,David I.,Michael S.Common and Edward B.Barbier,”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orld Development(XXIV-7),1996.

Summers,Robert,and Alan Heston,“The Penn World Table(Mark5):An Expanded Set of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1950-1988,”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CVI-2)May1991.

Theodore Panayotou,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CID Working Paper No.54 July 2000,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Paper No.2.

Theodore Panayotou,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CID Working Paper No.56 July 2000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Paper No.4.

Torras,Mariano and James K.Boyce. “Income,Inequality,and Pollution:A Reassess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cological Economics(XXV-2)May 147~160.

World Bank,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2,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周海林:《经济增长理论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评论》,2000年第3期。

周海林:《用可持续发展原则解析现代消费者社会》,《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3期。

莱斯特·R.布朗、克利斯托夫·弗莱文、桑德拉·波斯特尔:《拯救地球——如塑造一个在全球环境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地球》,贡光禹、吴叶群、顾慧方、丁凡译,王章校,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高广生:《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对策》,载《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编,1993。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编:《中国21世纪议程高级圆桌会议文集》,科学出版社,1995。

UNDP:《人类可持续发展》,载《中国21世纪议程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培训班教材》,1995。

段宁:《可持续发展国内案例》,载《中国21世纪议程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培训班教材》,1995。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全国贯彻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汇报交流会文集汇编》,1996。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编:《地方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实践与典范》,1996。

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勒斯:《只有一个地球》,《国外公害丛书委员会》译校,1998。

速水佑茨郎:《发展经济学》,社科文献出版社,1998。

王伟中主编:《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和苏姗·温:《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张其仔:《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张其仔:《新经济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朱迪、丽丝:《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商务印书馆,2002。

李培林等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中国小康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世界银行:《变革世界中的可持续发展:改进制度、增长模式与生活质置》,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周海林、谢高地:《人类生存困境——发展的悖论》,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

威廉·J.鲍莫尔华莱士·E.奥茨:《环境经济理论与政策设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中国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天津市统计局:《天津市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省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省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省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省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省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省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省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省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省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省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省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海南省统计局:《海南省统计年鉴》,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省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西藏自治区统计局:《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省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甘肃省统计局:《甘肃省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省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国农业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81~1985、1986~1990、1991~1996、1997~2002,中国能源出版社。

《中国林业统计年鉴》,1980、1985、1990、1995、2000,中国林业出版社。

简 介:本书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竞争力、公共交通等多个方面,跟踪广州城市发展动态及热点问题,从多个角度对2007年广州城市发展的总体运行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2008年的城市发展进行了预测,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8月

简 介:本书从多角度对2008年广州城市发展的总体状况运行作全面的分析和预测,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