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信息
The Biography of Tian Xueyuan
前言
第一章 累进增长
第一节 理念:从生殖崇拜到多子多福
一、生殖崇拜
二、多子多福
(一)孔孟庶众人口思想
(二)封建多子多福人口思想
(三)近代的人口思想
1.改良派人口思想
2.革命派人口思想
3.社会学派节制主义
第二节 政策:直接的干预和间接的干预
一、直接干预的人口政策
(一)干预自然变动的人口政策
1.鼓励多生多育
2.奖励生育男性孩子
3.提倡早婚早育
4.倡导规模大的家庭
5.禁止弃婴、溺婴
6.注重人口素质
(二)干预机械变动的人口政策
二、间接干预的人口政策
(一)休养生息政策
(二)土地政策
(三)税收政策
第三节 遗产:人口大国和人口文化
一、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二、独具特色的人口文化
第二章 新人口论
第一节 背景:新中国新人口问题
一、三年恢复时期
(一)废除帝国主义特权,没收官僚资本
(二)进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
(三)统一财政金融,稳定物价
(四)合理调整工商业,扩大劳动就业
(五)厉行增产节约,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六)组织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国民经济实力
二、“一五”建设时期
三、新人口问题
(一)人口转变
(二)第一次生育高潮
第二节 直谏:马寅初唱“独角戏”
一、社会学派人口节制主义再起
(一)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认识的某些转变
(二)发展了“适中人口密度”说
(三)分析了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四)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政策建议
二、马寅初的新人口理论
(一)一个前提
(二)五大问题
1.人口增加过快同加速资金积累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2.人口增殖过快同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3.人口增殖过快同工业原材料供给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4.人口增殖过快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5.人口增殖过快同科学技术进步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三)三项建议
三、对马寅初的两次大批判
四、《新人口论》的政策价值
(一)对新中国人口问题的性质,做了比较准确的定位和分析
(二)直接向中央领导进言,作用和影响与众不同
(三)阐述全面解决人口问题的基本方针,兼顾人口数量和质量
(四)力主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第三节 影响:形而上学人口理论一统天下
一、批判《新人口论》造成的影响
(一)把人口问题归结为政治问题,造成其后十多年无人敢于问津
(二)用“人手论”取代“人口论”,宣布社会主义不存在人口过剩问题
1.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
2.人口和积累的关系
3.人口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三)将人口质量与种族优生混同起来,谁讲人口质量谁就是仇视劳动人民
(四)在社会主义人口规律问题上,突出人口的不断迅速增长
二、批判《新人口论》的教训
(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关系
(二)要有充分的民主
(三)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三章 八亿人口
第一节 人口:在大起大落中增长
一、1958—1961年的生育低潮
二、1962—1973年的生育高潮
(一)生育率和出生率均创出新高
(二)死亡率创出新低
(三)人口增长率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四)完成城乡人口自然变动的历史性转折
(五)持续的时间更长,影响更为深刻
三、人口形势严峻起来
(一)人口数量庞大,增长速度较快
(二)人口年龄构成年轻,具有较强增长势能
(三)乡村人口所占比例高,成为制约生育率下降的决定性要素
(四)人口素质显著提高,但总体水平依然不高
1.人口身体素质
2.人口教育素质
3.人口文明素质
(五)人口地区分布结构不平衡,中西部人口问题更大一些
第二节 政策:在曲折推进中逐步升温
一、三年恢复时期(1949—1952年)
二、“一五”时期(1953—1957年)
三、“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1958—1961年)
四、国民经济全面调整时期(1962—1965年)
(一)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既定的政策
(二)实施计划生育的主要目标,是要降低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
(三)开展计划生育的对象,确定为以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为主
(四)开展计划生育要做好宣传教育,加强节育技术指导
(五)实行计划生育要以避孕为重点,做好避孕药具的生产和供应工作
五、“文化大革命”前期(1966—1970年)
六、“文化大革命”后期至三中全会召开前(1971—1978年)
(一)将人口政策生育指标具体化
(二)将人口目标纳入国民经济计划
(三)提出贯彻执行人口政策的“36字方针”
第三节 理论:从无人问津到初步解禁
第四章 战略抉择
第一节 翻案:人口理论拨乱反正的关键
一、关于“人口论”与“人手论”
二、关于人口与四个现代化
三、关于人口与物质资料“两种生产”
四、关于适度人口论
五、关于社会主义人口规律
第二节 预测: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第三节 热议: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
一、要不要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
(一)人口现状和未来变动发展趋势
(二)政策和要求逐渐明确
(三)来自基层自愿生育一个孩子的呼声日益高涨
二、会不会引起智商下降
三、会不会发生人口老龄化
(一)有没有考虑人口老龄化
(二)对老龄化的估计和预测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方针
四、会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
五、会不会形成“四二一”家庭代际结构
(一)“四二一”家庭结构中的老年人“为四”,是不可能普遍存在的
(二)同样的道理,“四二一”家庭结构中的成年人“为二”,因为受到年龄别死亡率的影响,也要打一点儿折扣
(三)“四二一”家庭结构中第三代人“为一”是否存在,取决于我们的生育政策
六、其他相关人口政策
(一)落实“奖一罚三”政策
(二)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政策
(三)积极提倡优生
(四)加强节育技术指导
第五章 理论阐发
第一节 微观:孩子成本—效益理论管窥
一、莱宾斯坦的孩子成本—效益理论
二、贝克尔的孩子数量质量替代理论
三、伊斯特林的供给需求理论
四、考德维尔的财富流理论
第二节 实践:来自全国的抽样调查
一、抽样调查与抽样方案
二、家庭经济与生育水平
三、孩子成本与结构
(一)不同经济收入与构成的家庭孩子成本比较
(二)孩子质量成本比较
(三)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孩子成本比较
(四)孩子成本变动趋势
四、孩子效益与结构
五、孩子净成本与增加孩子智力投资
第三节 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孩子社会附加成本—效益理论
二、立足于孩子社会附加成本—效益的改革
(一)理论阐释
(二)改革探索
1.进行全国老年人口抽样调查,摸清中国老年人口现状、问题和解决的思路
2.四川省的改革试验
三、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一)适时地解决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的生活困难
(二)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
(三)促进了人口政策利益导向机制的全面建设
第六章 瞻前顾后
第一节 目标:2000年人口控制在12亿人以内
第二节 调整:2000年人口控制目标的修正
一、关于2000年人口控制目标的争论
二、《2000年中国的人口和就业》对人口控制目标的研究
(一)20世纪余下的16年是控制人口增长的关键时期
(二)人口控制目标的调整
(三)实现人口控制目标的政策建议
1.要继续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2.广开控制人口增长门路
3.逐步实行老年社会保险
4.对于可能产生的某些问题要及早采取防范措施
第三节 政策:在实践中形成和完善
一、澄清一个误解
二、人口政策演变
(一)将计划生育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列为基本国策
(二)《公开信》提出的人口政策
1.提出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及其补充政策
2.提出若干与控制人口相关的具体政策
3.重申晚婚晚育政策
(三)人口政策的不断完善
三、关于“开小口”和“堵大口”
第七章 人口转变
第一节 拐点:历史性的人口转变
一、历史性的人口转变
二、打开“三条通道”
(一)打开通向人口零增长的通道
(二)打开生育政策合理调整的通道
(三)打开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综合决策的通道
第二节 难点:对当前生育率的估计
一、对当前生育率的争论
二、影响生育率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经济基础
(二)社会环境
(三)人口条件
第三节 疑点:低生育水平的惯性力大小
一、保持低生育水平的相对稳定,继续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
(一)人口密度论
(二)人均资源论
二、低生育水平要低得适度,防止超低水平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一)要对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做出实事求是的估量
(二)在目前低生育水平基础上,确定稳定低生育水平运行的区间
1.总和生育率1.7已经是一个相当低的水平
2.总和生育率长期保持1.7的水平是不可接受的
3.需要考虑广大群众的生育意愿
4.需要参考国际社会生育率变动趋势
三、把握生育率变动大势,同时开展科学实验
(一)守住底线
(二)控制上线
(三)调整好生育率变动曲线
第八章 新的挑战
第一节 题解:“转变后”人口概念
一、关于“转变后”人口与“后人口转变”的争论
二、“转变后”人口的定义
(一)衡量进入“转变后”人口的标志
(二)“转变后”人口的过渡性质
(三)生育率一定程度的下降和相对稳定
1.家庭经济收入与意愿生育子女数量
2.受教育程度与意愿生育子女数量
3.职业构成与意愿生育子女数量
第二节 态势:人口增长势能的减弱和素质的提升
一、人口数量增长态势
二、人口素质提升态势
(一)身体素质提升态势
(二)教育素质提升态势
(三)文明素质提升态势
1.核心价值观念
2.道德规范
3.法制意识
第三节 结构:“转变后”人口问题凸显
一、出生性别比升高与性别挤压问题
(一)婚姻性别挤压问题
(二)对家庭和社会稳定的冲击问题
(三)就业性别挤压问题
(四)养老保障政策的调整问题
二、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与就业问题
(一)劳动年龄人口变动趋势与总体就业需求
(二)劳动年龄人口素质结构变动与就业需求
(三)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
三、人口老龄化与老龄化问题
(一)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
1.老龄化速度比较快和达到的水平比较高
2.老龄化在时间推进上具有阶段和累进的性质
3.老龄化在空间上具有城乡和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特点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1.老年人口问题
2.人口老龄化影响
四、人口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一)第一次转折:城市化速度由“慢车道”驶入“快车道”
(二)第二次转折:城市规模结构由“以小为主”转变到“以大为主”
(三)第三次转折:城市化方针由城市自身发展转向城乡协调发展
第九章 人口战略
第一节 宏观:人口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位置
一、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前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三)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
1.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2.可持续发展应当首先考虑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
3.可持续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4.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在人力资本
5.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6.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框架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五大要素的相互关系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框架
1.全方位适度人口论
2.稀缺资源论
3.生态系统论
4.总体经济效益论
5.社会协调发展论
第二节 协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
一、人口与资源相适应、相协调
(一)人均资源占有水平低
(二)人口对资源消耗的加权效应
二、人口与环境相适应、相协调
三、人口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
(一)宏观论
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阐述
2.悲观论
3.乐观派
(二)微观论
四、人口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整合
(二)三次产业发展之间的整合
(三)对内和对外发展关系的整合
第三节 战略:立足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立场
一、继续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坚定不移地实现零增长和全方位适度人口目标
二、大力提高人口健康、教育、文明素质,逐步实现由人口和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
三、有计划地调整人口年龄、性别、城乡和地区分布结构,实现人口结构合理化
(一)人口年龄结构变动
(二)人口性别结构变动
(三)人口城乡结构调整
(四)人口地区分布结构
四、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第十章 人口政策
第一节 昨天:来自实践经验的启示
第二节 今天:完善人口政策体系迫在眉睫
一、人口政策体系
(一)第一层次:狭义人口政策和广义人口政策
1.狭义人口政策
2.广义人口政策
(二)第二层次:狭义人口政策和广义人口政策下的子人口政策
1.狭义人口政策之下的子人口政策
2.广义人口政策之下的子人口政策
(三)第三层次:子人口政策之下的各项具体人口政策
二、人口政策建议
(一)人口数量变动政策选择
1.生育政策选择
2.应对死亡的政策选择
3.人口迁移和流动政策选择
(二)人口质量提高政策选择
1.提高人口身体素质政策选择
2.提高人口教育素质政策选择
3.提高人口文明素质决策选择
(三)人口结构调整政策选择
1.人口年龄结构调整政策选择
2.人口性别结构调整政策选择
3.人口城乡结构调整政策选择
4.人口地区分布结构调整政策选择
第三节 明天:“后人口政策”任重道远
一、后生育政策
二、后养老保障政策
三、后人口转变政策
田雪原传略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创辉煌
1.吴希庸:《人口思想史》,北平大学出版社1936年版。
2.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张敏如:《简明中国人口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版。
4.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王跃生:《中国人口的盛衰与对策——中国封建社会人口政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6.姜涛:《人口与历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路遇、滕泽之:《中国人口通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林之满主编:《新编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
9.田雪原主编:《人口文化通论》,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版。
10.柳祥麟、姬广武:《羲皇故里寻根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吕思勉:《中国通史》,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
12.〔苏〕乌尔拉尼斯著,魏津生、孙淑清、张恺悌译:《世界各国人口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3.United Nations,
14.John R. Weeks,
15.United Nations,
1.《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2.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3.马寅初著:《新人口论》,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4.《马寅初全集》第一、第十四、第十五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编:《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史》,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年版。
6.杨魁孚、梁济民、张凡编写:《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大事记》,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年版。
7.田雪原著:《为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翻案》,《光明日报》1979年8月5日。
8.《田雪原文集》(一),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9.柳随年、吴群敢主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0.杨建业著:《马寅初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
11.李竞能主编:《西方人口学说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2.〔英〕马尔萨斯著,朱泱、胡企林、朱和中译:《人口原理》,商印书馆1992年版。
13.陈长蘅著:《中国人口论》,商务印书馆1918年版。
14.陈长蘅著:《谈谈过渡时期的中国人口问题》,《文汇报》1957年5月4日。
15.陈达著:《人口问题》,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16.陈达著:《节育、晚婚与新中国人口问题》,《新建设》杂志1957年5月号。
17.许仕廉著:《中国人口问题》,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18.吴景超著:《中国人口问题新论》,《新建设》杂志1957年3月号。
19.费孝通著:《人口问题研究些什么》,《新建设》杂志1957年4月号。
20.孙本文著:《八亿人口是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文汇报》1957年5月11日。
21.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翻印:《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年人口调查统计汇编》,1986年9月。
22.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翻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汇编》,1986年9月。
23.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年版。
24.国家统计局社会统计司编:《中国社会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年版。
25.国家统计局社会统计司编:《中国劳动工资统计资料》(1949—1985),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年版。
1.彭珮云主编:《中国计划生育全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年版。
2.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编:《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史》,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年版。
3.杨魁孚、梁济民、张凡编写:《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大事要览》,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年版。
4.马寅初:《新人口论》,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5.〔美〕丹尼斯·米都斯等著,李宝恒译:《增长的极限》,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
6.田雪原:《新时期人口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第一届全国人口理论科学讨论会论文集》,1978年11月。
8.史成礼编著:《中国计划生育活动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北京经济学院人口研究室:《人口理论》,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10.United Nations,
1.彭珮云主编:《中国计划生育全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年版。
2.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编:《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史》,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年版。
3.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翻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汇编》,1986。
4.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年版。
5.张维庆主编:《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社2008年版。
6.杨魁孚、梁济民、张凡编写:《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大事要览》,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年版。
7.宋健、田雪原、于景元、李广元:《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田雪原文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9.United Nations,
10.Nathan Keyfitz and Wilhelm Flieger,
1.彭松建主编:《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李竞能主编,吴国存副主编:《当代西方人口学说》,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宋健、田雪原、于景元、李广元:《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人口科学》专刊(1),1998年1月。
5.田雪原主编,沙吉才、杨子慧副主编:《中国老年人口》;田雪原主编,胡伟略副主编:《中国老年人口经济》;田雪原主编,熊郁、熊必俊副主编:《中国老年人口社会》,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6.田雪原主编,钟勘、许改玲副主编:《独生子女与父母养老保险的理论与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田雪原主编,胡伟略、刘启明副主编:《中国1992年家庭经济与生育10省市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8.田雪原主编,胡伟略副主编:《中国家庭经济与生育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9.H. Leibenstein,
10.G. S. Becket,
11.A. Easterline and E. M Crimmins,
1.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编:《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史》,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年版。
2.彭珮云主编:《中国计划生育全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年版。
3.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编:《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全国数据卷》,中国人口出版社1990年版。
4.张维庆主编,陈立、马力副主编:《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社2008年版。
5.杨魁孚、梁济民、张凡编写:《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大事要览》,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年版。
6.《2000年中国的人口和就业》,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2000年的中国》研究报告之一,1984年。
7.于旺著:《计划生育工作三十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年版。
8.《田雪原文集》(四),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
9.哈根·拜因豪尔、恩斯特·施马克著,郑慕琦、徐新民、贡光禹译:《展望2000年的世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10. P. 塞尔比、M. 谢克特主编,新蔚、黄育馥译:《老龄化的2000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1.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编:《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史》,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年版。
3.彭珮云主编:《中国计划生育全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年版。
4.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编:《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全国数据卷》,中国人口出版社1990年版。
5.张维庆主编,陈立、马力副主编:《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社2008年版。
6.杨魁孚、梁济民、张凡编写:《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大事要览》,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年版。
7.《2000年中国的人口和就业》,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2000年的中国》研究报告之一,1984年版。
8.田雪原、王金营、周广庆著:《老龄化:从“人口盈利”到“人口亏损”》,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9.郭志刚:《近年生育率显著“回升”的由来——对2006年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的评价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2期。
10.United Nations,
1.田雪原等著:《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田雪原、王金营、周广庆著:《老龄化——从“人口盈利”到“人口亏损”》,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
3.田雪原主编,胡伟略、刘启明副主编:《中国1992年家庭经济与生育10省市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4.于学军:《再论“中国进入后人口转变时期”》,《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3期。
5.李建民:《后人口转变论》,《人口研究》2000年第4期。
6.罗淳:《试论后人口转变》,《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1期。
7.朱国宏:《关于后“人口转变”》,《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3期。
8.叶明德:《对“中国进入后人口转变时期”的质疑》,《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1期。
9.United Nations,
10.A. Coale and Shaomin Li,“The effect of age misreporting in China on the calculation of mortality rates at very high ages”,
11.Leete,Richard,“The post-demographic transition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Similarities and con-trasts with Europe”,
12.Leete,Richard,“The continuing flight from marriage and parenthood among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In:
1.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1992),国家环保局译:《21世纪议程》,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2.《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3.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编:《迈向2020年的中国》,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版。
5.张维庆、孙文盛、解振华主编:《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干部读本》,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田雪原主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7.田雪原、王金营、周广庆:《老龄化:从“人口盈利”到“人口亏损”》,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8.田雪原等著:《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9.〔挪威〕弗里德约夫·南森研究所编,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际合作司译:《绿色全球年鉴》(2001/2002),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美〕赫尔曼·E.戴利著,诸大建、胡圣等译:《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11.〔美〕莱斯特·R.布朗著,林自新、暴永宁等译:《B模式:拯救地球 延续文明》,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12.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13.United Nations,
14.United Nations,
15.United Nations,
16.United Nations,
1.彭珮云主编:《中国计划生育全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年版。
2.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编:《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史》,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年版。
3.张维庆主编:《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社2008年版。
4.中国现代化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田雪原等著:《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6.《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人口科学》专刊(1),1988年1月。
7.易富贤:《大国空巢——走入歧途的中国计划生育》,(香港)大风出版社2007年版。
8.梁中堂:《中国人口问题的“热点”——人口理论、发展战略和生育政策》,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8年版。
9.United Nations,
10.John R. Weeks,
11.United Nations,
12.United Nations,
简 介:人口与区域的发展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两个重大问题,本书立足于云南和广西,将人口理论与区域发展理论结合起来,解决区域人口发展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书是在比较研究中获得对一般人口理论的印证,通过研究西南边疆地区人口发展的变化以及西南边疆经济环境的变化,来进一步完善我国人口政策,同时,也试图从影响区...
作者:
丁世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2月
|
简 介:2011年初,中国社科院20多位著名经济学家聚集一堂,他们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对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进行回顾,分析探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所涉内容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治理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就业形势与经济增长、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的城镇化战略等诸多当今中国社会的焦点与热点问题。社科院是国...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6月
|
简 介:本书是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22个大学科一百余名评审专家历时一年多对各学科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科调研报告的汇编。各学科报告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梳理系统,分析透彻,较全面地总结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取得的重要进展,分析了目前的研究状况,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的环节,展望了“十二五”的发展趋势,突出...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5月
|
简 介:本书是作者自选的一些重要论文的文集。本书全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政策的发展脉络,总结了中国人口政策的发展经验,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作者:
田雪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5月
|
简 介:本书总体报告全面介绍翼城县农村“放开二孩生育”政策的具体内容,计划生育工作的执行情况、主要工作成果和基本经验,提出依法有序放开农村二胎生育的建议;分报告着重介绍翼城县四个村庄放开农村二孩生育的执行情况和二孩生育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专题报告重点对翼城县放开农村二孩生育政策的情况下,残疾人、农村妇女、农村教育、农...
作者:
吕世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6月
|
简 介:本书汇集了作者2013~2016年的最新作品,分成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人口战略与人口政策;第二部分,人口与经济发展;第三部分,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第四部分,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第五部分,人口素质与可持续发展;第六部分,附录。本书论述了新中国人口政策制定始末、调整初衷、人口形势变化情况、“二孩”新政影响,以及人口与政治、...
作者:
田雪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