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6

海峡两岸行业协会的比较与合作图书

Comparis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ssociation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SSAPID:101-3932-5129-16
ISBN:978-7-5097-8145-6
DOI:
ISSN:
关键词:

海峡两岸 行业协会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比较研究的视角,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比较两岸行业协会发展演变和管理体制的差异;通过问卷评估结论,比较两岸行业协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通过案例研究,比较两岸行业协会的组织能力;通过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比较两岸行业协会的运行管理。比较的目的是为了知己知彼,实现更好的合作,构建有利于两岸行业协会交流合作的共生、共赢机制。

相关信息

丛书名: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管理学系列
作 者: 徐晞
编 辑:孙燕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后记

 Abstract

 序二

 《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编辑委员会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和目的

   一 现实背景和意义

   二 理论研究价值

   三 研究目的和创新

  第二节 行业协会

   一 行业协会的概念界定

    1.理论方面

    2.实践方面

   二 行业协会的组织特征和职能

    1.行业协会的组织特征

    2.行业协会的组织职能

     (1)国外发达国家行业协会的职能特征

     (2)行业协会职能的定位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两岸行业协会发展运作和管理体制比较

  第一节 大陆行业协会发展概况

   一 生成类型

    1.“官办型”行业协会

    2.“民办型”行业协会

    3.“民办官助型”行业协会

   二 发展历程

  第二节 台湾行业协会发展概况

   一 组成形式

    1.职业团体

    2.部分社会团体

   二 规范特征

    1.对工商团体和其他行业协会区别规范

    2.法律严格规定与实际宽松管理并存

   三 发展沿革

  第三节 两岸行业协会比较分析

   一 基于沿革过程的比较

    1.1949年以前,两岸共同经历了旧式行会到近代同业公会的转变

    2.1949年以后,两岸行业协会的差异性逐渐形成

   二 基于立法制度的比较

   三 基于职能作用的比较

   四 基于组织形态的比较

    1.从组织形式上比较

    2.从组织性质上比较

    3.从组织构成上比较

  第四节 经验借鉴与问题分析

   一 台湾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对大陆行业协会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借鉴

    1.登记便利且管理规范的准双重管理体制

    2.适当松绑“全国性”行业协会的准入限制

    3.重视行业协会的合理诉求与建言

    4.通过政府委托赋予行业协会行使行业管理职能

   二 台湾行业协会管理体制与发展运作的问题分析

    1.行业协会发展不平衡

    2.绩效考核缺乏淘汰机制

    3.中小型行业协会发展受阻

 第三章 两岸行业协会治理比较

  第一节 行业协会治理评估的相关研究

   一 行业协会治理

   二 行业协会评估

  第二节 行业协会治理的概念与内涵

   一 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国家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1.“治理”的产生

    2.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一个全新的政治理念

    3.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国家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1)社会组织的民间性和非营利性特征,使其能够发挥政府和市场无法替代的作用

     (2)国家和社会治理创新空间拓展,预示着社会组织将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二 从“公司治理”到“行业协会治理”

   三 行业协会的治理结构

   四 行业协会的治理机制

    1.激励机制

    2.监督机制

    3.决策机制

  第三节 行业协会治理的评估理论与实践

   一 行业协会治理评估

   二 行业协会治理评估理论和方法

    1.GET内部经营评价模型

    2.DEA效率评价方法

    3.BSC评价系统

    4.3D理论

    5.S-O-R模型

   三 行业协会治理评估实践

    1.大陆行业协会评估实践

    2.台湾行业协会评估实践

    3.对现有评估实践和政策的分析

  第四节 行业协会治理的评估模型

   一 本书评估目的

   二 治理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构建

   三 指标体系的基本指标说明

    1.治理结构

    2.治理机制

   四 评估指标的实证筛选

  第五节 行业协会治理的两岸比较

   一 调研与样本情况

    1.研究对象

    2.样本数量

    3.样本分布

   二 治理现状比较与分析

    1.权力机构

     (1)会员组成

     (2)议事规则

    2.执行机构

     (1)理事会组成

     (2)理事会产生

     (3)理事会召开情况

    3.办事机构

     (1)办事机构组成

     (2)办事机构人员结构

     (3)秘书长(执行长、总干事)

    4.监督机构

     (1)监事会设立情况

     (2)监事会权力行使积极性

    5.激励机制

     (1)工作人员激励制度

     (2)负责人激励制度

     (3)会员激励制度

    6.监督机制

     (1)内部监督机制

     (2)外部信息公开制度

    7.决策机制

     (1)决策规则

     (2)决策人员情况

     (3)决策救济

  第六节 行业协会治理的评估结论与建议

   一 本研究评估结论的局限性

   二 结论与建议

    1.正确定位行业协会所扮演的角色

    2.通过立法明确行业协会的治理结构

    3.通过章程规范设计提高行业协会自身治理能力

    4.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有效治理

 第四章 两岸行业协会组织能力比较

  第一节 行业协会组织能力的概念

  第二节 两岸行业协会组织能力案例选取

   一 案例选取依据

   二 福建省纺织服装出口基地商会

   三 台北市进出口商业同业公会

  第三节 案例分析与两岸比较

   一 自律能力

   二 服务能力

   三 代表能力

   四 资源能力

    1.自然资源能力

    2.关系资源能力

    3.形象资源能力

    4.信息资源能力

    5.人力资源能力

    6.案例分析

    7.两岸比较结论

 第五章 两岸行业协会经营管理比较

  第一节 战略协同与策略合作

   一 合法性依据与资源依赖理论

   二 行业协会的协同效应与策略合作

   三 两岸行业协会战略协同与策略合作的调查与比较

    1.进行行业合作

    2.通过公益合作扩大社会影响力

    3.协作人才培训

    4.合作促进就业

  第二节 市场营销与质量管理

   一 市场营销与品牌运营在行业协会中的运用

   二 质量管理和ISO系列标准应用于行业协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三 两岸行业协会市场营销与质量管理的调查与比较

    1.积极推动会员企业提升市场营销水平及建立品牌经营意识

    2.通过创新和创意塑造行业协会品牌形象并扩大组织知名度

    3.善于利用媒体作为宣传和推介的平台,通过与媒体的合作提升行业协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通过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成果加强对会员的市场引导

  第三节 人事管理与激励机制

   一 行业协会负责人的管理和激励

    1.行业协会负责人的特征

    2.双重博弈下行业协会负责人的隐性激励机制选择

     (1)行业协会负责人的道德风险问题

     (2)行业协会负责人与行业协会的双重博弈关系

     (3)隐性激励机制对行业协会负责人行为的约束作用

    3.行业协会负责人隐性激励机制设计原则

   二 行业协会专职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激励

    1.行业协会专职工作人员的特征和发展方向

    2.行业协会专职工作人员的激励与组织承诺

   三 两岸行业协会人事管理与激励机制的调查与比较

    1.行业协会负责人

    2.行业协会专职工作人员

 第六章 基于共生理论视角的两岸行业协会交流合作

  第一节 两岸行业协会交流合作的初步成效和存在问题

   一 两岸行业协会交流合作的初步成效

    1.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和备忘录

    2.举办行业协会对接洽谈会

    3.合办项目合作对接会

    4.设立台湾行业协会驻大陆工作联络处、允许台湾行业协会在大陆设立办事处或代表处

    5.成立两岸行业交流协会或产业联盟

   二 两岸行业协会交流合作的存在问题

    1.两岸政治关系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影响

    2.两岸行业协会发展演变进程不同所造成的阻碍

    3.两岸行业协会不同的组织治理水平所造成的阻碍

    4.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

    5.大陆政府干预过多可能引起台湾方面的猜忌

    6.大陆对台湾提供的投资服务工作不到位

    7.合作没有实质进展

  第二节 共生理论的概念和内涵

  第三节 共生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一 共生理论在两岸经贸合作与产业对接研究中的适用性

   二 共生理论在两岸行业协会交流合作研究中的适用性

  第四节 共生关系模式进化机制构建

   一 两岸行业协会共生关系模式进化目标

   二 创造环境诱导机制

    1.政策法规支持

    2.平台支持

    3.媒体宣传和典型示范

   三 强化共生动力机制

    1.进一步明确两岸行业协会交流合作的目标,以目标激发行业协会间交流合作的动力

    2.做好统一的规划引导,把握两岸行业协会交流合作的重点和方向

    3.建立各项机制,确保两岸行业协会交流合作的有效进行

    4.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约束规范体系,确保两岸行业协会交流合作的有序进行

   四 减少或消除阻尼机制

 第七章 基于行业协会平台的两岸人才交流合作

  第一节 行业协会在两岸人才交流合作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行业协会在两岸人才交流合作中的作用与内容

   一 行业协会在推动两岸人才交流合作中的作用

    1.行业协会本身是基于战略协同关系而出现的

    2.两岸人才发展的战略协同关系是人才交流合作的理论缘由

    3.双重协同关系下行业协会能够有力推动两岸人才交流合作

   二 行业协会引导本行业人才交流合作的内容与范围

    1.行业人才信息共享

    2.职业资格认证

    3.研究成果共享

    4.人力资源共享

    5.组织人才交流

  第三节 行业协会在两岸人才交流合作中的现状与问题

   一 两岸人才交流合作的现状和主要平台

    1.“海交会”及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大会

    2.中国海峡人才市场

    3.平潭综合实验区及多个台商投资区、产业园区

   二 以行业协会为平台的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存在的问题

    1.在两岸人才交流合作中行业协会的作用未被重视

    2.缺乏两岸行业协会制度性常态化的沟通平台

    3.缺乏借助行业协会进行人才引进的政策环境

  第四节 行业协会在两岸人才交流合作中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对行业协会在两岸人才交流中作用的认识

   2.以行业协会为纽带促进人才交流与合作

   3.通过立法鼓励行业协会发挥人才交流合作的平台作用

   4.提升行业协会治理能力

   5.建立两岸行业协会交流合作的制度化平台

   6.放宽政策鼓励台湾行业协会来大陆设立分支机构

   7.利用行业协会的信息优势走“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道路

   8.行业协会带动促进两岸任职资格互相承认

 第八章 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两岸行业协会交流合作

  第一节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及战略意义

  第二节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岸合作的现实基础

   一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利益共同体的战略整合

   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岸经济体的合作基础

    1.渊源深厚

    2.人文互通

    3.商缘互动

    4.经济互惠

  第三节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岸行业协会的共生关系及协同效应

   一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岸行业协会的战略价值

   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两岸行业协会的共生关系

   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两岸行业协会的战略协同效应

  第四节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岸行业协会的合作路径

   一 两岸行业协会合作路径描述

   二 建立健全两岸行业协会战略联盟机构和共生合作机制

    1.建立两岸行业协会战略联盟

    2.创新环境诱导机制

    3.完善共生动力机制

    4.消减阻尼机制

   三 实现两岸行业协会在重点领域的战略协同

    1.推动两岸行业协会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上战略协同

    2.推动两岸行业协会在“互联互通”上战略协同

    3.推动两岸行业协会在“走出去”上战略协同

 第九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观点总结

  第二节 研究的局限以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摘要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附录 《行业协会治理能力评估问卷》

 序一

葛月凤:《长三角行业协会合作发展问题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孙宝强:《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粤港澳市场一体化中的作用》,《市场与价格》2009年第5期。

徐晞:《基于共生理论的闽台行业协会合作机制》,《海峡经济》2010年第1期。

徐晞:《台湾行业协会发展概况及对大陆的启示》,《亚太经济》2013年第2期。

徐晞:《关于加强海峡两岸行业协会交流与合作的探讨》,《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徐晞:《基于行业协会平台的闽台人才交流合作研究》,《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英〕斯坦利·海曼:《行会管理》,尉晓鸥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85。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王名:《清华发展研究:2003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贾西津等:《转型时期的行业协会——角色、功能与管理体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粱上上:《论行业协会的反竞争行为》,《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

张志勋、刘运根:《论我国行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企业经济》2004年第3期。

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翟鸿祥:《行业协会发展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黎军:《行业组织的行政法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苏力等:《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法律环境》,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吴柯:《模式选择和改革方向——社会转型期我国行业协会的发展》,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张经:《行业协会与中国入世》,工商出版社,2001。

黎军、叶卫平:《直接登记下的社会组织行政监管研究》,《天府新论》2014年第5期。

《行业协会商会服务经济发展的聊城视角》,《聊城日报》,http://www.lcrb.cn/tegao/20141022/19907.html。

《三大工商团体权力的转化与“绿化”》,http://www.china.com.cn/overseas/zhuanti/txt/2006-11/28/content_7420538.htm。

贾西津、沈恒超、胡文安等:《转型时期的行业协会——角色、功能与管理体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朱英:《中国近代同业公会与当代行业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洪涛等:《行业协会运作与发展》,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王名、孙春苗:《行业协会论纲·中国非营利评论》(第四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王名等:《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工业团体服务网·工业团体全名录,一般工业,台湾区电影制片厂工业同业公会,http://www.industry.org.tw/Company/show_data.asp?department_id=2176。

工业团体服务网·工业团体全名录,化学皮胶工业,台湾区皮革制品工业同业公会,http://www.industry.org.tw/Company/show_data.asp?department_id=2166。

工业团体服务网·工业团体全名录,纺织工业,台湾区手套工业同业公会,http://www.industry.org.tw/Company/show_data.asp?department_id=2068。

工业团体服务网·工业团体全名录,化学皮胶工业,台湾区环境卫生用药工业同业公会,http://www.industry.org.tw/Company/show_data.asp?department_id=8283。

工业团体服务网·工业团体全名录,化学皮胶工业,台湾区樟脑工业同业公会,http://www.industry.org.tw/Company/show_data.asp?department_id=2367。

浦文昌:《完善商会(协会)法人治理制度促进民间商会健康发展》,载浦文昌主编《“市场经济与民间商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

邓海峰:《社团立法中的治理结构问题》,载浦文昌主编《“市场经济与民间商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

〔美〕彼得·罗西:《项目评估:方法与技术》,邱泽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

陈秀峰:《从个案研究中国非营利组织评估现状——以大学教育基金会为例》,《学会》2009年第11期。

王文、罗军、王一鸣:《对行业协会、商会评估工作有关问题的思考》,《社团管理研究》2011年第4期。

罗斌、肖光坤:《行业协会评估工作的领导方略探究》,《学会》2011年第10期。

任浩、李峰:《行业协会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6年第4期。

王磊:《我国行业协会的绩效管理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王欣:《行业协会的绩效管理研究》,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李科、任浩:《行业协会评价综合分值计算模型及验证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第7期。

贾宝明、王世刚:《安徽省示范行业协会评估的实践和思考》,《学会》2009年第2期。

李聪:《泰安市行业协会评估》,《岱宗学刊》2010年第6期。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王名:《中国社团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黄家亮、郑杭生:《国外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人民日报》2014年5月4日,第5版。

俞可平:《六个方向推进现代国家治理》,《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12月30日,第18版。

古明明:《新兴社会组织对社会治理的意义》,《学习日报》2013年12月2日,第6版。

马庆钰:《助推社会组织加速发展》,《光明日报》2014年4月25日,第11版。

李维安:《改革实践的呼唤: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中国改革》2000年第10期。

朱义坤:《公司治理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西安交通大学课题组:《中国民间组织评估框架与发展对策研究》,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主编《中国民间组织评估》,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徐家良、廖鸿:《中国社会组织评估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浦文昌:《关于加强和改善行业协会商会外部监管治理的思考》,《比较研究》2011年第1期。

张晓玉:《行业协会的自治与转型》,《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第41期。

王思斌:《社团的管理与能力建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张冉、任浩:《行业协会组织能力的界定和相关范畴的比较研究》,《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12期。

于蜀:《多维度下的行业协会能力建设研究——基于政府、社会与行业协会互动发展的视角》,《社团管理研究》2012年第10期。

张冉:《行业协会组织边界与组织能力模型的构建研究——基于价值网络的分析》,《财经论丛》2007年第5期。

《上海市豆制品行业协会打造行业品牌促进产业发展》,中国上海网站,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5/node18454/u21ai 625827.html。

蔺丰奇、杨欢:《论我国行业协会的服务能力建设》,《社团管理研究》2008年第7期。

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萧新煌、官有垣、陆宛平等:《非营利部门:组织与运作》,台湾高雄巨流图书公司,2011。

〔美〕安德鲁·坎贝尔,〔美〕凯瑟琳·萨姆斯·卢克斯:《战略协同》,任通海、任大伟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2002。

王旺兴:《企业集群中的战略协同研究》,《科技与管理》2003年第5期。

李宏宇、张梦洁、吴遐:《京津冀经济圈可持续协同发展战略探索》,《区域经济》2010年第12期。

张潜:《海峡西岸港口物流的协同效应研究》,http://www.chinawuliu. com.cn/oth/content/200704/200722544.html。

徐晞、叶民强:《我国非营利组织负责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以行业协会为例》,《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1期。

徐晞:《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民营企业的突困路径:强化行业协会作用》,《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12期。

促进企业共同参与社会公益·公益互联网,http://www.cnfi.org.tw/public-service/link.php。

台湾工业总会·智慧财产专业人才培训班,http://www.cnfi.org.tw/cnfi/ipr/101training/index.htm。

嘉义县工业会·讯息快递,《2012“龙来‘嘉’找头路”就业征才博览会》,http://www.cihia.org.tw/show_news.asp?p_id=141。

台北市进出口商业同业公会,最新消息,近期活动,《掌握大陆个体户商机免费讲座》,http://www.ieatpe.org.tw/eboard/view.asp?ID=1735。

徐晞、叶民强:《我国非营利组织负责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以行业协会为例》,《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1期。

石碧涛、张捷:《行业协会的精英治理利弊问题分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贾西津:《中关村园区协会职能定位、运行模式及行为规范研究》,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软课题项目,2005。

胡辉华、黄淑贤:《行业协会的能力建设》,《学会》2011年第2期。

余凯成:《组织行为学》(第三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冯宇:《我国行业协会人力资源配置问题研究》,《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第5期。

徐林清、张捷:《我国行业协会的营利倾向与治理困境》,《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卫祥云:《中国行业协会职业化队伍的建设及思路》,《中国调味品协会》,http://www.chinaassn.com/33774.html。

唐国平、唐纯林:《行业协会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与创新》,《社团管理研究》2012年第8期。

《亚当斯公平理论》,《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771941.htm。

周俊、宋晓清:《行业协会的公共治理功能及其再造——以杭州市和温州市行业协会为例》,《浙江大学学报》2011年第11期。

林丹丹、程刚:《泉州市行业协会人力资源现状调查研究》,《市场周刊》2011年第7期。

唐国平、唐纯林:《行业协会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与创新——以广州市为例的研究》,《社团管理研究》2012年第8期。

张沁洁、王建平:《行业协会的组织自主性研究——以广东省级行业协会为例》,《社会》2010年第5期。

郁建兴、阳盛益:《民间商会的绩效与发展——基于浙江省温州市的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4期。

吴锦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协作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经验》,《中共宁波市委学校学报》2008年第6期。

兰洁:《北京社会组织专职人员拟纳入编制薪资有望翻番》,《北京晚报》,http://news.xinmin.cn/shehui/2012/01/31/13473139.html。

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改革》1998年第2期。

袁纯清:《金融共生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

冷志明、易夫:《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圈经济一体化机理》,《经济地理》2008年第5期。

李刚、周加来:《共生理论视角下的区域合作研究——以成渝综合试验区为例》,《兰州商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刘荣增:《共生理论及其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运用》,《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3期。

张健华、余建辉、洪元程:《基于共生理论的闽台旅游合作机制研究》,《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1期。

《台湾当局的大陆经贸科技政策及对两岸经贸合作的影响》,http://wiki.carnoc.com/wiki/。

丛远东:《开辟“两个先行实验区”促进“海西”又好又快发展》,《中国人才》2008年第7期。

尤小波、王华:《加强闽台人才交流与合作的思考》,《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

黄雄:《闽台农村实用人才交流合作潜力及建议》,《亚太经济》2010年第4 期。

蔡旭:《推进厦台人才交流合作的对策建议》,《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

苗月霞:《构建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试验区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5期。

徐晞:《关于加强海峡两岸行业协会交流与合作的探讨》,《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丛远东:《建设“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区域中心”的实践与思考》,《福建人事人才网》,http://www.fjrs.gov.cn/xxgk/hxrctx/zt/201102/t20110216_ 339196. htm。

陈炎:《略论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研究》1982年第3期。

韩湖初、杨士弘:《关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研究评述》,《地理科学》2004年第6期。

赵春晨:《关于“海上丝绸之路”概念及其历史下限的思考》,《学术研究》2002年第7期。

陈万灵、何传添:《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方博弈及其经贸定位》,《改革》2014年第3期。

周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泰经贸拓展》,《中国》2014年第1期。

尤权:《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求是》2014年第9期。

吕余生:《深化中国—东盟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学术论坛》2013年第12期。

许建平:《青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研究》,《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蔡春林:《新兴经济体参与新丝绸之路建设的策略研究》,《国际贸易》2014年第5期。

刘赐贵:《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 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若干思考》,《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4期。

苏基朗:《刺桐梦华录:近世前期闽南的市场经济(946—1368)》,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王勤:《台湾对东南亚直接投资与“南向政策”》,《台湾研究集刊》2003年第2期。

《星洲日报》:《台湾在大马投资额东南亚居第三》,2012年8月14日,http://www.malaysiaeconomy.net/my_economy/investment/fdi/2012-08-14/20895.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406/20140600654488.shtml。

萧新煌、官有垣、陆宛平等:《非营利部门:组织与运作》,台湾高雄巨流图书公司,2011。

Greif A,Economic Histrory and Game Theory:A Survey.Forthcoming in the Handbook of Game Theory,Working paper,1997.

George.P.1amb,Sumnters Kittelle.trade association law and prance(Washing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1956).

Oliver E.Williamson,Markets and Hiera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The Free Press,A Division of Macmillan Publishing Co3(1975):127-131.

Joseph.F. Bradley,The role of trade association and professional business society(New York:university pork pennsy bvania,1965).

Young D.R.,Hollister R.M. & Hodgkinson V.A.Governing,Leading and Manag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33).

Jessop B,TheRise of Governance and the Risks of Failure:The C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Social Journal 155(1998):29-45.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Our Global Neighborhoo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Gies D.L.,Ott J.S. &Shafritz J.M.,“Governance:The Roles and Functions of Boards of Directors”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Essential Readings (London:Brools/Cole Publishing Company.,1990) 177-181.

Robert Blood,“Should NGOs be Viewed as‘Political corporation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9(2004):120-133.

Chandler R.C & Plano J.C.,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Dictionary(2nd ed.)(Santar Barbara.California:ABC-CLIO,1988),165.

Kolzow D.R,“Smooth Sailing With Your Board of Directors” Economic Development Review 13(1995):20-23.

Houle C.O,Governing Boards:Their Nature and Nurture (San Ft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7).

Knauft E.B,Berger R.A & Gray S.T.,Profiles of Excellence:Achieving Success in the Nonprofit Sector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1).

Dennis R.Young.,“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NML:Central Issues in the Management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 4(1993):3-22.

Bailey,D.,& Koney,K. M.Strategic Alliances Among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OrganizationsFrom to Consolidations. Thousand Oaks,Calif.:Sage.

John A.Yankey,Carol K. Willen.,“Collaboration and Strategic Alliances,” in David O.Renz & Associates,The Jassey-Bass Handbook of Nonprofit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3rd edition) (Wiley:Jossey-Bass,2010),pp.376-398.

Parson,L.,Maclaran,P.,& Tadajewski,M. (eds.),Nonprofit Marketing (3 vols.)(Thousand Oaks,Calif.:Sage,2008).

Andreasen,A. R.,& Kotler,P.,Strategic Market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7th ed.)(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2008).

Sargeant,A.,& Wymer,W.,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Nonprofit Marketing (Oxford:Routledge,2007).

Brenda Gainer. Willen,“Market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David O.Renz & Associates,The Jassey-Bass Handbook of Nonprofit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3rd edition)(Wiley:Jossey-Bass,2010),pp.309-333.

Gainer,B.,and Padanyi,P.,“Applying the Marketing Concept to Cultural Organizations:An Empiric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Marketing 7(2002):182–193.

Kreps.D & Wilson,“Reputation and Imperfect Inform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27(1982):253-279.

Becker H S,“Notes on the Concept of Commit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6(1960):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