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信息
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的贺信
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
多层面地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一 在创发主体层面,发展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继者不断丰富的理论体系
二 在学术内涵层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术思想体系
三 在社会功能层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体系
四 在人民福祉层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改善民生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原则思想体系
五 在价值观念层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生信仰和基本价值观的文化思想体系
六 在国际交往层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和平发展和促进人类共同体的国际思想体系
继续强化学科建设才能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
怎样认识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新发展的“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回答了“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课题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发展开辟了一条现代化新路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史学科
一 构建中国特色国史学科,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提高国史研究中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的自觉性
二 构建中国特色国史学科,最重要的是在创新中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史研究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三 构建中国特色国史学科,最关键的是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不断推出高质量的成果、培养高水平的人才
文哲学部
中国文学研究40年思潮
引言 写作背景
壹 文学理论热点
一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文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
二 加强海外文学名著与文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
三 加强对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研究
四 跨学科研究:从民间文学到比较文学
贰 当代文学思潮
一 密切跟踪当代文学创作
二 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学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工作
三 总结探索中国当代文学经验
四 关注新兴媒介变化
叁 文学史及文学史料研究
一 纵向历时性研究
二 横向共时性研究
三 综合文献研究
肆 文学普及工作
结语 几点共识
“多长算长”:论史诗的长度问题Textualising the Siri Epic,Academia Scientiarum Fennica,FFC264,Helsinki,1980,P.35.">*
一
二
三
四
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敬 传承 发展
一 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是我国当前思想文化领域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
二 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要与时代主题相互融合
三 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须理性地对待传统文化
四 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文化创新
当代世界的语言格局
一 世界诸语言使用及分布的总体格局
二 英语走向世界性通用语言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三 人类的共同语言:理想还是现实?
语言库藏类型学的形成和发展
引言
1 语言库藏类型学(Linguistic Inventory Typology,LIT)的形成
1.1 什么是语言库藏?
1.2 语言共性:共同的交际需求铸就库藏方面的共性
1.3 语间差异:入库范畴
1.4 显赫范畴
1.5 从库藏类型学到显赫范畴
2 显赫范畴的扩张实例及扩张机制的初步总结
2.1 扩张实例
2.2 显赫范畴的扩张机制(刘丹青,2016b)
3 物尽其用原则:显赫范畴的扩张动因
4 库藏裂变(Split in Inventory):范畴扩张的反作用力
5 语言库藏和显赫范畴的历时动态性
6 库藏类型学:作为理论创新的特点
7 语言库藏类型学:学界影响
唯物史观与邓小平共识的确立
一 邓小平的“历史之问”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二 胡绳的反思及其对邓小平理论的阐释
三 以哲学研究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宗教学的使命及挑战
一 中国宗教学的使命
二 中国宗教学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贡献
一 中国人保存了佛教文化资料
二 中国人弘扬了佛教文化
三 中国人丰富和发展了佛教文化
历史学部
中国考古学国际化的历程与展望
一 中国考古学国际化的回顾
二 中国考古学国际化的展望
1.中国考古学国际化需要改进之处
2.中国考古学国际化的有利条件
近40年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的趋势和我的思考
一 20世纪80年代关于文明要素的研究
二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有关文明和国家起源路径、过程的研究
三 早期文明社会和国家形态演进的诸说
四 夏商西周三代“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
五 民族与国家之关系
何谓“民国范儿”?
(一)
(二)
(三)
(四)
重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所想到的
中国边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一 中国边疆研究的回顾
二 关于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提出
三 关于中国边疆研究的展望
民族血脉 千年传承
一 历代方志编修
(一)方志源流
(二)方志定型
(三)方志兴盛
(四)方志转型
二 新方志发展
(一)领导重视
(二)组织指导
(三)辉煌成就
(四)开发利用
1.维护主权
2.防灾赈灾
3.抗战研究
4.旅游开发
(五)馆网并举
(六)依法治志
(七)志苑人物
三 方志作用
(一)存史
(二)资治
(三)教化
四 方志未来
经济学部
雁阵理论的再评价与拓展:转型时期中国结构问题的诠释*
一 引言
二 动态比较优势下的长期增长的一般理论与门槛效应
(一)经济追赶国家工业化线性演进路径
1.工业化线性增长的理想情景
2.比较优势、产业结构雁阵序贯和竞争优势
(二)城市化、要素动态与雁阵序贯的接续
1.服务业的比较优势
2.工业过程以物质产品生产配置为重心,城市化以知识要素生产配置为重心
3.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
(三)后发国家经济转型的非连续和门槛效应
1.中心-外围国际分工固化,源于后发国家对服务业要素创造功能的忽视
2.租金抽取效应
3.内部化问题
三 完全专业化、规模扩张与转型时期荷兰病的一般化表现:中国工业化路径及现实问题
(一)重化工业化阶段经济减速的特殊性
1.减速现象的特殊性
2.增长的外生性及其影响
(二)荷兰病的一般化及其在中国的表现
1.荷兰病与日本病
2.荷兰病的中国版本
(三)不可逆转的减速、规模经济效率终结和工业结构升级的困境
四 内部化机制和服务业:中国的城市化及其问题
(一)内部化与服务业
1.服务业的要素化趋势,本质上是内部化过程
2.内部化与消费结构升级
(二)对中国服务业和城市化发展的启示
1.尊重服务业的发展规律,促进工业和服务业关联
2.正视产业雁阵升级中的偏差,防止房地产泡沫对效率改进的挤压
3.中国的消费“逆城市化现象”与消费结构升级
结论
构建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科学的40年探索
中国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及其政策转型
一 引言
二 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
1.部门结构矛盾
2.产品结构矛盾
3.组织结构矛盾
4.技术结构矛盾
5.外贸结构矛盾
6.空间结构矛盾
三 增产导向型农业政策面临的困境
(一)农业生产成本急剧攀升,降本增效成为紧迫任务
(二)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农产品和环境安全受到威胁
(三)长期困扰农业发展的“增产不增收”难题难以破解
四 新时期中国农业政策转型的方向
理性看待经济服务化现象*
一 经济服务化: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事实
1.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增强
2.服务业对劳动就业的作用更加巩固
3.服务业已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战场
4.服务业是利用外资的主力军
5.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占比显著提升
6.以分享经济为代表的服务创新不断深化
二 工业是否主导产业:基于传统标准和不变价的视角
1.工业是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吗?
2.从产业关联度来看工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大于服务业
3.工业部门是研发投入和创新的主要来源产业
4.工业制成品仍然在对外贸易中占绝对比重
5.按不变价计算,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大于第三产业
三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服务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1.基于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计算方法
2.中国三次产业出口增加值分解
3.世界主要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出口的比较分析
四 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带一路”:闯出全球经济资源配置的中国之路
一 全球经济资源配置之西方模式
二 全球经济资源配置之中国面对的挑战
三 全球经济资源配置之中国新突破
中国气派 继往开来
一 历史沿革
二 为经济改革和发展服务,关注国民经济重大现实问题,为高层决策服务
(一)经济分析与预测
(二)项目经济评价
(三)信息化与网络经济
(四)循环经济研究
三 注重学术研究,引领学科发展,以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数量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为己任
四 成果丰硕,人才辈出
五 回顾过去,坚定信心,迎接更加辉煌的未来
中国的新经济与新就业
一 新经济的概念
(一)创新的概念
(二)新经济的概念
1.中央文件中提及的“新经济”
2.新经济的概念
二 新经济的性质与特征
(一)市场性和计划性的融合
(二)标准化和差异化的融合
(三)生产和消费的融合
(四)金融属性和实体属性的融合
(五)竞争性和垄断性的融合
三 我国新经济和新就业的规模、结构与贡献
(一)新经济的规模、结构和贡献
(二)新就业的规模、结构和贡献
四 作为新动能的新经济
(一)新经济的劳动生产率
(二)产业融合与新就业形态
五 结论和政策方向
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 时代要求
四个阶段 三大领域
抓住机遇 推动发展
社会政法学部
民法典编纂体例若干问题
引言
一 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
二 是否设知识产权编?
三 是否设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编?
四 身份法在前还是财产法在前?
国际私法学科的发展及热点、难点问题
一 国际私法学科近40年的发展
(一)发展概况
(二)基础理论的发展
1.国际私法的性质和范围
2.意思自治原则和最密切联系原则
3.基本制度
(三)各种民商关系准据法的确定
1.物权关系
2.合同关系
3.侵权关系
4.婚姻家庭关系
5.继承关系
6.商事关系
(四)国际民商事争议解决
1.国际民事诉讼
2.国际商事仲裁
(五)各国国内国际私法
(六)国际私法公约
1.多边国际私法公约
2.双边民商事司法协助协定
(七)中国区际法律冲突和区际冲突法
(八)中国国际私法立法
二 国际私法学科的热点问题
(一)《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实施和完善
(二)国际私法的实践
(三)国际私法的重要理论原则与方法
1.意思自治原则
2.最密切联系原则
3.法官自由裁量
(四)国别国际私法和比较国际私法
(五)国际私法的统一化和趋同化
(六)中国区际冲突法
三 国际私法学科的难点问题
(一)《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实施
(二)最密切联系原则和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
(三)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适用
(四)外域法查明
(五)判决的相互承认和执行
(六)国内区际法律冲突和区际民商纠纷的解决
谈谈当代中国政治学方法论问题*
(一)现场观察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典型调查法
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人类学与民族学的若干问题
一 为什么要构建中国特色的人类学与民族学?
(一)盲目崇拜西方学术现象较为严重
(二)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具有地域性
(三)研究对象不同
(四)研究者的知识结构不同
(五)西方人类学大多数理论都是未经检验证明的一种假设
(六)外来学科的本土化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
二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人类学和民族学?
(一)树立“学术自信”意识
(二)立足中国,构建新理论和新方法
(三)会通中西,取长补短
(四)熟悉、怀疑和批判西方理论和方法
(五)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
(六)借鉴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七)大传统与小传统研究相结合
(八)历时性研究、共时性研究与互动性研究相结合
(九)科学分析和人文学分析相结合
“后真相”与“新媒体”:时代的新课题
一 “后真相”的概念源流:从事实到情感的范式转换
二 西方学界对“后真相”的相关研究:心理行为与社会后果
(一)“后真相”的人类行为及心理研究
(二)新媒体环境中的“后真相”研究
(三)“后真相政治”相关的政治与社会问题研究
1.后真相时代的现象:事实失去主导社会共识的力量
2.后真相时代的产物:民粹主义的全球升温
3.后真相时代的后果:社会的不稳定
三 “后真相”在国际热点事件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四 “后真相”与“新媒体”的关系
五 “后真相”研究对我国的启示及相关建议
国际研究学部
超越GDP和HDI:包容性财富重构国民账户核算体系
一 IWI的提出
二 超越GDP和HDI:IWI下的国家分野
(一)IWI的理论框架
(1)人力资本的计算
(2)生产资本
(3)自然资本
(二)IWI下各国财富增长表现
(三)IWI下各国财富的内部构成
(四)IWI:超越GDP和HDI
三 解构中国的IWI及其国际比较
四 IWI的局限性及可能拓展
一带一盟对接与中俄关系
一 关于对接的联合声明是从误解走向共识的产物
二 从双边合作走向多边尝试
三 一带一盟一组织
如何认识欧洲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
一 欧债危机与欧洲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
二 如何理解欧洲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
三 欧洲社会保障制度转型的走向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巴经济走廊与东非三大经济走廊
一 中巴经济走廊发展概况及主要挑战
(一)瓜达尔港建设概况及作用
(二)中巴经济走廊交通与能源建设
(三)中巴经济走廊面临的主要挑战
二 中国助力东非沿岸三大经济走廊的成型
(一)埃塞俄比亚—吉布提经济走廊
(二)乌干达—肯尼亚经济走廊
(三)卢旺达—坦桑尼亚经济走廊
三 小结与建议
拉美右翼的复兴与左右政局更替
一 拉美右翼的复兴
(一)什么是拉美的“右翼”
(二)拉美右翼的复兴
二 拉美右翼复兴的原因
(一)左翼执政困境为右翼的崛起提供了空间和机会
(二)吸取经验教训,采取灵活多样的政治战略和竞选策略
(三)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仍在拉美占主导地位
(四)右翼通常与美国结盟,并得到美国的支持与援助,助其与左翼政府对抗
三 对当前拉美右翼复兴和左右政治变局的看法
朝鲜半岛局势处于十字路口,中国需保持战略定力*
一 朝鲜一意孤行频繁进行核试验
(一)“误判”与“冒险”促使朝鲜连续两次核试验
(二)“拥核”的朝鲜对地区安全有百害无一利
二 韩国部署“萨德”系统
(一)朴槿惠政府推进“萨德”部署韩国
(二)“萨德”入韩的根本原因
(三)“萨德”入韩恶化东北亚局势
(四)文在寅政府上台后“萨德”问题走向
三 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半岛政策
(一)美国的利益考虑与特朗普政府已采取的举措
(二)特朗普政府半岛政策使中美合作复杂化
(三)“习特会”后中美围绕半岛政策的共识
四 中国需要保持战略定力
对38年中美关系的一些思考
一 中美关系演变的大脉络
二 中国塑造中美关系的能力不断增强
三 两强并立将是21世纪国际关系一个重要特征
心病还需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
一 纠正认知错觉,加强沟通实效,弥补战略互信
(一)日本的对华认知错觉:失真、失准、失调
(二)中国的对日认知错觉
(三)纠正认知错觉是中日重启合作的认知前提
二 厘清双方利益,重构博弈手段,转向理性竞合
(一)中日间的利益是完全不可调和的吗?
(二)从零和博弈到理性竞合
三 开列负面清单,利用“外溢”效应,撬动亚太格局
编辑委员会人员名单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程恩富:《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文魁:《民生社会主义论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政治经济学思考》,《管理学刊》2016年第6期。
陈士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假设检验的范式》,《海派经济学》2016年第2期。
傅爱兰:《普米语动词的语法范畴》,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
蒋绍愚、曹广顺主编《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商务印书馆,2005。
梁银峰:《汉语趋向动词的语法化》,学林出版社,2008。
刘丹青:《粤语句法的类型学特点》,《亚太语文教育学报》2001年第2期。
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吴福祥:《试论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来源》,《汉语的现状与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Haiman,John. 1978. Conditionals are topics.
Greenberg,Joseph H.(ed.)1966.
Sasse,H.J. 1995. Prominence typology. In J.Jacobs,A.S.von Stechow,W.Sternefeld and T.Vennemann,eds.,
弗里茨·马克卢普:《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宫崎勇:《日本经济政策亲历者实录》,中信出版社,2009。
贾恩卡洛·甘道尔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乔纳森·休斯、路易斯·P.凯恩:《美国经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许立成、范从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诠释与反思》,《现代经济探讨》2014年第6期。
小岛清:《对外贸易理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小野丰广:《日本企业战略和结构》,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
姚枝仲:《什么是真实的中等收入陷阱?》,《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第6期。
袁富华:《中国经济“结构双重性”问题分析》,《经济与管理评论》2014年第3期。
袁富华等:《规模效率模式向租金抽取模式的退化:经济演化低效率的原因》,《天津社会科学》2015a年第4期。
袁富华等:《长期增长过程中的人力资本结构:兼论中国人力资本梯度升级问题》,《经济学动态》2015b年第5期。
袁富华:《服务业的要素化趋势分析:知识过程与增长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a年第6期。
袁富华:《供给主导转向消费需求主导:长期增长过程的调整与效率模式取向》,《学术研究》2016b年第10期。
袁富华、张平:《中等收入阶段增长停滞的原因与增长跨越》,《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a年第5期。
袁富华、张平:《中国经济二次转型的理论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b年第2期。
袁富华、张平:《中国经济大转型:传统结构主义终结与经济结构服务化的组织取向》,未刊稿,2017。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路径、效率与潜在增长水平》,《经济研究》2012年第11期。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中国经济增长的低效率冲击与减速治理》,《经济研究》2014年第12期。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突破经济增长减速的新要素供给理论、体制与政策选择》,《经济研究》2015年第11期。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增长跨越:经济结构服务化、知识过程和效率模式重塑》,《经济研究》2016年第10期。
Bailey,D.et al,
Kaplinsky,R.,“Sustaining income growth in a globalising world:the search for the N
Kay,C.,
Ozawa,T.,“The new economic nationalism and the‘Japanese Disease’:the conundrum of managed economic growth”,
Ozawa,T.,
蔡昉:《遵循经济发展大逻辑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1月16日。
陈希煌:《全球竞争下农业政策的转型》,《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1期。
陈锡文:《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进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农村工作通讯》2016年第24期。
戴化勇、钟钰:《高库存背景下的粮食安全与政策改革研究》,《农村经济》2016年第5期。
顾天竹、纪月清、钟甫宁:《中国农业生产的地块规模经济及其来源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7年第2期。
郭玮:《农业补贴的政策转型与具体操作》,《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0期。
郭永田、翟雪玲:《降本增效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农村工作通讯》2016年第9期。
李锐、郝庆升、高可、田欧南:《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经验及启示》,《黑龙江畜牧兽医(综合版)》2015年第1期。
李周:《农业政策转型方向探析》,《中国国情国力》2015年第5期。
农业部经管总站体系与信息处,2015:《2014年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情况》,《农村经营管理》2015年第6期。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关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农产品市场周刊》2015年第23期。
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6~2025)》,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魏后凯:《论中国城市转型战略》,《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年第1期。
魏后凯:《新常态下中国城乡一体化格局及推进战略》,《中国农村经济》2016年第1期。
魏后凯、韩磊:《中国农业发展的中长期展望》,《中国经济学人》2016年第4期。
钟真、孔祥智:《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农业政策转型》,《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5期。
朱仁友、吴国平:《论我国农业政策的转型》,《天府新论》1999年第3期。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2013,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2015,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2016,
World Bank,2007,
迟福林:《“十三五”走向服务业大国的转型与改革》,《经济参考报》2014年12月22日。
李钢:《服务业能成为中国经济的动力产业吗?》,《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4期。
李钢、金碚、董敏杰:《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基本判断》,《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41期。
Lopez-Bassols,V. and V. Millot,Measuring R&D and Innovation in Services:Key Findings from the OECD INNOSERV project,Paper prepared for the Working Party of National Expert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NESTI) and the Working Party o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Policy(TIP),2013. OECD,Paris.
Baumol,W.J. Macroeconomic of Unbalanced Growth:The Anatomy of Urban Crisi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57(3):415-26.
Kaldor,N.,Causes of the Slow:Economic growth of the United Kingd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1966.
Ghani,E. and H.Kharas. The Service Revolution,Economic Premise. No.14,World Bank,Washington. 2010.
Mishra,S.,S.Lundstromm Gable,R.Arnand. Service Export Sophisti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VoxEU,8. April 2012.
Triplett,J.E. and B.P.Bosworth.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Issues in Services Industries:Baumol’s Curse Has Been Cured Economic Policy Review,September 2003,Federal Reserve Band of New York.
Rubina Verma, Ca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Explain Value Added Growth in Servic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2,99(1):163-177.
Benedettini,O.,B.Clegg,M.Kafouris and A.Neely. The Ten Myths of Manufacturing. What does the Future Hold for UK Manufacturing?Advanced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Research,London,2010.
OECD,Interconnected Economies—Benefitting from Global Value Chains,2013. OECD Publishing.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理论月刊》2014年11期。
邹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王国刚:《“一带一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经济理念创新》,《国际金融研究》2015年7期。
张洁主编:《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5:“一带一路”与周边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刘劲松:《四个“IN”是一带一路题中应有之义》,《上海证券报》2015年6月2日。
樊纲:《新经济与传统产业》,《政策》2001年第12期。
华民:《新经济、新规则和新制度》,《世界经济》2001年第3期。
黄海洲:《全球货币体系第三次寻锚》,《国际经济评论》2016年第4期。
何哲:《网络经济:跨越计划与市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年第2期。
杰克.韦尔奇、约翰.拜恩:《杰克·韦尔奇自传》,曹彦博、孙立明、丁浩译,中信出版社,2004。
刘树成、李实:《对美国新经济的考察与研究》,《经济研究》2000年第8期。
刘鹤:《把发展新经济与改革目标统一起来——中国发展新经济的路径依赖和现实挑战》,《开放导报》2001年第8期。
袁毅、杨勇、陈亮:《中国众筹行业发展报告(2016)》,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张瑞敏:《张瑞敏点评新经济时代企业生存关键》,《投资导报》,2000.http://finance.sina.com.cn/view/management/2000-02-23/20515.html.
Aghion,Philippe and Peter Howitt,1992,“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Econometrica,vol.60,no.2,pp.323-51.
Busch:《经济学界是如何看待比特币的?Busch的回答》,《知乎网》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22036280,2013年11月28号。
Stiroh,Kevin J.,New and Old Economics in the “New Economy”,2000,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28918799_New_and_Old_Economics_in_the_New_Economy.
赵旭东:《民法典的编纂与商事立法》,《中国法学》2016年第4期。
吴汉东:《民法法典化运动中的知识产权法》,《中国法学》2016年第4期。
吴汉东:《知识产权制度不宜编入我国民法典》,《法制日报》2002年9月29日。
吴汉东:《知识产权立法体例与民法典编纂》,《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
宋晓:《国际私法与民法典的分与合》,《法学研究》2017年第1期。
姚壮、任继圣:《国际私法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秦瑞亭主编《国际私法》,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韩德培:《国际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
肖永平:《世纪之交的中国国际私法学:发展与重构》,《法学评论》1998年第6期。
丁伟:《世纪之交中国国际私法立法回顾与展望》,《政法论坛》2001年第3期。
郭树理:《回顾与展望:世纪之交的欧盟统一国际私法运动》,载《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2。
宋连斌:《中国国际私法的实践困境及出路》,载《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2。
肖永平:《中国冲突法领域中近期应加强研究的几个问题》,《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郭玉军、肖芳:《“十五”期间中国国际私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武大国际法评论》第4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肖永平:《中国国际私法学60年回顾与展望》,《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何其生等:《中国国际私法学三十年》(1978~2008年),载《武大国际法评论》第1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沈涓主编《国际私法学的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Wang,Amy B.,“‘Post-truth’named 2016 word of the year by Oxford Dictionaries”. The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16,2016.
English Oxford living dictionaries(https://en.oxforddictionaries.com/word-of-the-year/word-of-the-year-2016),“
“Post-truth politics:Art of the lie”
Keyes,Ralph,
Peters,Michael Adrain,“Truth-telling as an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the self:Foucault,parrhesia and the ethics of subjectivity”?
Peters,Michael Adrain,“The history and practice of lying in public life”
Rachels,James and Stuart,“The Elements of Moral Philosophy” MCGRAW-HILL COLLEGE,2011.
Harsin,Jayson,“Regimes of post-truth,post-politics,and attention economies”
Peters,Michael Adrain,“Education in a post-truth world”
Lockie,Stewart,“Post-truth politic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Davies,William,“The Age of Post-Truth Politics”
Wardle,Claire,6 types of misinformation circulated this election season,NOVEMBER 18,2016.
Pariser,Eli,
卜睿哲:《一山二虎——中日关系的现状与亚太局势的未来》,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2。
毛里和子:《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史桂芳:《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与中日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黄大慧:《日本大国化趋势与中日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冯昭奎:《中日关系报告》,时事出版社,2007。
廉德瑰:《美国与中日关系的演变》,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吴寄南:《中日关系“瓶颈”论》,时事出版社,2004。
梁云祥:《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北岡伸一『日本政治史-外交と権力』、有斐閣、2011。
明石康編『日本の立ち位置を考える』、岩波書店、2013。
渡部昇一『世界の地政学的大転換を主導する日本』、徳間書店、2016。
孫崎享『日本外交-現場からの証言』、創元社、2015。
細谷雄一『外交-多文明時代の対話と交渉』、有斐閣、2011。
古内正太郎編『日本の安全保障と防衛政策』、ウエッジ、2013。
张蕴岭:《多视角下的中日关系》,《日本学刊》2016年第2期。
朱峰:《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与中日关系》,《日本学刊》2014年第6期。
朱建荣:《中日关系的未来:恢复历史常态?》,《前沿观察》2017年第3期。
杨伯江:《中国中日关系研究综述》,《日本学刊》2015年增刊。
吴怀中:《“安倍路线”下的日本与中日关系——兼论构建中日新型国家关系》,《日本学刊》2016年第3期。
吴怀中:《“特朗普冲击”下的日本战略因应与中日关系》,《日本学刊》2017年第2期。
高兰:《“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日关系“再正常化”的指导意义》,《东北亚论坛》2017年第2期。
高兰:《日本“灰色地带事态”与中日安全困境》,《日本学刊》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