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4

《澳门与英国人,1637~1842:香港的前奏》图书

Macao and the British, 1637-1842: Prelude to Hong Kong

SSAPID:101-3911-8922-86
ISBN:978-7-5201-1066-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生动描写英国人首次来华航行为开篇,详细地描绘了中英关系在1637年到19世纪40年代的一系列发展。在此期间,澳葡当局巧妙且不动声色地周旋在清政府与英国人之间。本书叙述了东印度公司开始于1770年的常规贸易(包括印度与中国之间的港脚贸易,并穿插着早期前往北京的英国使团的出使细节),并展现了鸦片贸易在中英贸易中的作用、规模和发展,以及中英双方围绕鸦片贸易发生的斗争。书中还生动地讲述了商业巨头渣甸与马地臣、传教士马礼逊、艺术家钱纳利的故事。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王晓卿;廖涵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文前辅文

 译后记

 索引*

 导言

 第一章 约翰·威德尔的访华航行

  一 天主圣名之城

  二 勘察珠江

  三 在虎门

  四 李叶荣

  五 中国官员的俸禄

  六 中国政府体制下的威胁手段

  七 李叶荣的两面性

  八 中国安保部队出动

  九 威德尔的暴行

  十 威德尔随后的谦逊及其离开

  十一 中国对威德尔航行的评价

 第二章 法国人一马当先

  一 荷兰使团进京

  二 中国港口对外贸开放

  三 开港背后的动机

  四 英国船只季节性来华的开端

  五 中国人关于人口与白银的经济理论

  六 港口的混乱

  七 澳门的黄金时机

  八 “户部”与公行

  九 蚕食体系

  十 中国人的摇摆不定和葡萄牙人的小心谨慎

  十一 安森在珠江

  十二 中国人对安森的印象

  十三 皇帝被官员欺骗

  十四 蓬勃崛起的欧洲和无所作为的亚洲

 第三章 永久居留与司法

  一 八条章程

  二 在澳门永久居留

  三 东印度公司和港脚贸易的相互依存

  四 鸦片

  五 中国司法—司各脱谋杀华人案

  六 港脚商人给东印度公司带来的难处

  七 自鸣钟、领事与旗杆

  八 公行的破产

  九 英国对澳门的企图

  十 “休斯夫人”号礼炮误射

  十一 管理委员会的亨利·邓达斯

 第四章 马戛尔尼(勋爵)使团

  一 使团的筹备工作

  二 中国官员准备接见使团

  三 战战兢兢地服从

  四 不会再有的时刻

 第五章 英国对澳门的威胁

  一 韦尔斯利勋爵占领澳门的企图

  二 喥路唎少将在澳门街道

  三 英军占领澳门

 第六章 人道主义者,请别忘了女士们

  一 中国研究与西医

  二 女性涌入澳门

  三 马礼逊

  四 马礼逊在东印度公司的工作—中译《圣经》

  五 中国人对英国通事的反对

 第七章 不和是绝对的

  一 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垄断结束—自鸣钟

  二 阿美士德(勋爵)使团进京

 第八章 首次鸦片危机

  一 美国人的茶叶与鸦片贸易—公班土与白皮土*的较量

  二 人力和白银流出中国

  三 中国人禁止鸦片贸易的一个尝试—美国对华的温和政策

  四 马地臣与1821年的鸦片危机

  五 英国人的鸦片生意撤至伶仃岛

 第九章 人道主义者对鸦片的困惑

  一 马格尼亚克商行的渣甸与马地臣—鸦片飞剪船

  二 美国人对珠江的看法

  三 英国人在澳门的全盛时期—乔治·钱纳利

  四 美国医生和传教士—鸦片与周日圣歌

 第十章 巴麦尊的贸易新体系

  一 “特选委员会”改善贸易条件的尝试—女性涌入广州

  二 曼彻斯特在对华贸易中的利益

  三 东印度公司垄断中国贸易的终结

  四 律劳卑在广州—马礼逊之死

  五 律劳卑勋爵最糟糕的时刻及其逝世

  六 静默—鸦片贸易的迅速扩张

  七 马地臣在英国

 第十一章 对峙

  一 上奏天子

  二 义律担任驻华商务监督

  三 广州暴乱

  四 林则徐抵达广州

  五 商馆区遭到围困

 第十二章 背海一战的英国人

  一 林则徐的强硬政策

  二 林则徐对英国人的恐吓—九龙谋杀案—英国人从澳门撤离

  三 英国人聚集在香港洋面—林则徐中断谈判及他的威胁和要求—战争

 第十三章 义律被误解的方针

  一 第一次穿鼻之战—英国人从香港转移至铜鼓

  二 渣甸到达伦敦—英国远征军到达舟山及天津—琦善被任命为谈判者

  三 义律与琦善—穿鼻草约—英国占领香港岛

  四 义律控制下的广州

  五 早期香港的台风与热症

  六 义律的罢免、成就及性格

 第十四章 破碎的魔镜

  一 璞鼎查爵士—心照不宣地接手香港

  二 长江沿海的对峙—《南京条约》的签订—香港被英国殖民统治后的第一个关键年份

 译序

《澳门与英国人》以生动描写英国人首次来华航行为开篇,详细地描绘了中英关系在1637年到19世纪40年代的一系列发展。在此期间,澳葡当局巧妙且不动声色地周旋在清政府与英国人之间。本书叙述了东印度公司开始于1770年的常规贸易(包括印度与中国之间的港脚贸易,并穿插着早期前往北京的英国使团的出使细节),并展现了鸦片贸易在中英贸易中的作用、规模和发展,以及中英双方围绕鸦片贸易发生的斗争。这部著作还生动地讲述了商业巨头渣甸与马地臣、传教士马礼逊、艺术家钱纳利的故事。

HELEN AUGUR:Tall Ships to Cathay,Doubleday,New York,1951.

E.W.BOVILL:George Chinnery(1774-1852),Notes and Queries,New Series,Vol.Ⅰ,Nos.5 and 6,May-June I954,London.

C.R.BOXER:Fidalgos in the Far East,1550-1770,Martinus Nijhoff,The Hague,I948.

J.M.BRAGA:The Western Pioneers and Their Discovery of Macao,Imprensa Nacional,Macao,1949.

WILLIAM WARDER CADBURY and MARY HOXIE JONES:At the Point of a Lancet,Kelly and Walsh,Shanghai,1935.

MAURICE COLLIS:The Great Within,Faber,London,1941;Foreign Mud,Faber,London,1946.

E.J. EITEL:Europe in China,Kelly and Walsh,Hongkong,1895.

G.B.ENDACOTT:A History of Hong Kong,Oxford,1958.

SIR WILLIAM FOSTER,C.I.E.:British Artists in India,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Arts,London,May 1950.

MICHAEL GREENBERG:British Trade and the Opening of China,1800-42,Cambridge,1951.

WILLIAM HICKEY,Memoirs of(1749-1775),edited by Alfred Spencer,Hurst and Blackett,London,1919.

WILLIAMC. HUNTER:Bits of Old China,Kelly and Walsh,Shanghai,1911(first published Kegan Paul,London,1885);The ‘Fan Kwae’ at Canton before Treaty Days,1825-1844,The Oriental Affairs,Shanghai,1938(first published 1882).

P.C.KUO,A.M.,Ph.D.(Harvard):A Critical Study of the First Anglo-Chinese War,Commercial Press,Shanghai,1935.

ANDREW LJUNGSTEDT:An Historical Sketch of the Portuguese Settlements in China,James Munroe,Boston,1836.

C.A.MONTALTO DE JESUS:Historic Macao,Salesian Printing Press,Macao,1926(first edition I902).

ROBERT MORRISON,D.D.,Memoirs of,compiled by his widow,Longman,Orme,Brown,Green,and Longmans,London,1839.

HOSEA BALLOU MORSE,L.L.D.: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1635-1834,Oxford,1926-9,5 vols.;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Vol. Ⅰ,Kelly and Walsh,Shanghai,1910;Vol.Ⅱ,Longmans Green,London,1918.

PETER MUNDY,The Travels of,in Europe and Asia,1608-1667,Vol.Ⅲ,Parts Ⅰ and Ⅱ;edited by Lt.-Col. Sir Richard Carnac Temple,Bt.,C.B.,C.I.E.,F.S.A.,Hakluyt Society,London,1919.

GIDEON NYE,JR.:The Morning of My Life in China,Canton,1873.

G.R.SAYER:Hong Kong,Birth,Adolescence,and Coming of Age,Oxford,1937.

SIR GEORGE STAUNTON,BT.:An Authentic Account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London,1797.

FREDERICK WELLS WILLIAMS:The Life and Letters of Samuel Wells Williams,Putnam,New York,1889.

C.R.BOXER:The Christian Century in Japan,1549-1650,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1.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ndia,edited by H.H.Dodwell,M.A.,Vol.Ⅴ,‘British India,’ 1497-1858,Cambridge,1929.

KEITH FElLING:Warren Hastings,Macmillan,London,1954.

C.P.FITZGERALD:China,A Short Cultural History,The Cresset Press,London,1935.

L.CARRINGTON GOODRICH:A Short History of the Chinese People,George Allen and Unwin,London,1948.

DENNIS KINCAID:British Social Life in India,1608-1937,George Routledge,London,1938.

H.V. LIVERMORE:A History of Portugal,Cambridge,1947.

FELIX ALFRED PLATTNER:Jesuiten zur See,translated from German by Lord Sudley and Oscar Blobel,as Jesuits Go East,Clonmore and Reynolds,Dublin,1950.

ARNOLD H. ROWBOTHAM:Missionary and Mandari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2.

G.B.SANSOM:The Western World and Japan,The Cresset Press,London,1950.

C.R.WURTZBURG:Raifles of the Eastern Isles,Hodder and Stoughton,London,1954.

GREGORIO F.ZAIDE:The Philippines since Pre-Spanish Times,R.P.Garcia Publishing Co.,Manila,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