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法律人的世界》图书
Jurists in Modern China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法律史研究群、华中科技大学近代法研究所、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文明史研究院于2016年5月联合举办的“第二届近代法律史论坛”的成果结集。书中以“近代法律人的世界”为主题,从“思想与观念”“司法群画像”“法律人的成长”等议题,讨论了法学家的人生经历、近代史上重要人物的法学思想、法官群体的构成及其司法实践、法律人的社会交往等问题。
相关信息
·思想与观念·
晚清梁启超宪法思想中的“人民程度”问题
一 引言
二 变法时期:“君民共主”与“开启民智”(1896—1899)
三 流亡日本前期:共和理想与新民公德(1899—1903)
1.“思想为之一变”
2.联邦与共和的中国
3.“维新吾民”
四 流亡日本中期:“人民程度未及格”与“开明专制”(1903—1907)
1.“桃源”之行与共和梦之破灭
2.开明专制与预备立宪
五 流亡日本后期:现代政论家的思考(1907—1911)
1.梁启超与国会运动
2.现代世界中的“人与政治”
六 结论
梁启超对卢梭《民约论》的接触、认知及所受影响*
一 东渡前的接触
二 东学背景下的卢梭学说
三 对《民约论》之学理认识
余论
李大钊法律思想中的英美影响
一 李大钊法学著作中随处可见的英美因子
二 李大钊英美法律思想的来源
三 英美法律思想与李大钊的法律活动
四 余论
从“朝阳”到延安:法学家陈瑾昆的人生转折
一 从推事到朝阳大学的法学教授
二 辗转赴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
三 来到延安后的主要法律工作
四 “红色”法学家的人生际遇与新中国法律雏形
国家主义与团体统制
一 清末民初工商社团法制概况
二 国家主义主导下的工商社团立法
三 团体统制与同业公会法的分拆
1.世界经济危机的破坏
2.意埃战争的触动
3.日本的直接威胁
四 结语
从“群众”到“人民”:中国共产党宪法观念的变迁(1931—1949)*
一 革命与建国
二 苏维埃政权:从口号到纲领
三 工农堡垒:《宪法大纲》对群众的动员与规训
四 统一战线:通向人民共和国
五 根本法的回应:从群众到人民
六 结论
·司法群画像·
清代州县佐杂官“滥受民词”现象刍议
一 佐杂官之设立
二 佐杂官“滥受民词”现象之肇始
三 佐杂官“滥受民词”之原因
四 结论与思考
清代刑部制度考订四题
一 刑部直隶司与奉天司形成之始末
二 刑部律例馆在晚清之职守与境况
三 清代秋审事务的独立运作
四 清代秋审的时间
民国初年司法官群体的分流与重组
一 引言
二 辛壬之交:逃散与维持
三 京师司法改组与资格确定:法政三年毕业且有经验者
四 京外司法改组与风潮
五 “以消极的紧缩主义行积极的改进精神”:司法官甄拔
六 结语:政权更迭与人事嬗变
李鼎铭与陕甘宁边区政府审判委员会*
一 李鼎铭任职边区政府审委会的背景及职权
(一)边区政府审委会的成立
(二)李鼎铭在边区政府审委会中的职权
二 李鼎铭参与审理的土地窑产纠纷案及其影响
(一)李鼎铭参与审理的土地窑产纠纷案
1.王治成、薛钟灵争买刘缙绅土地案*
2.王生秀、呼生祥窑洞纠纷案*
3.李映旭与乔秉公争买窑洞案*
4.安成福与赵积馀等土地纠纷案*
5.郝荣邦与郝凤治窑洞纠纷案*
(二)李鼎铭参与审理案件的影响
1.对审委会的影响——终审不终
(二)对朱婴的影响
三 李鼎铭的立场与边区的司法环境
(一)李鼎铭的阶级立场
(二)法治环境的制约
清代刑部之堂司关系
一 清代堂司关系的前后变化与礼仪反差
二 堂司之间的工作交往模式:在京日常公务
1.乾隆年间的情况
2.嘉道时期的情况
3.晚清的情况
三 堂司之间的工作交往模式:钦差办案
四 结论
华政衙门理事官吗记·吡唎喇与葡萄牙法律植入澳门之争(1865—1869)*
一 吗记·吡唎喇出任华政衙门理事官
二 吗记·吡唎喇提高对华人的司法行政效率
三 委员会对华人司法的调查及改革建议
四 改革成效:华政衙门审判华人案件分析
五 吗记·吡唎喇与葡文报纸的论争
六 结论
·法律人的成长·
《法律大辞典》编纂所见20世纪30年代前期法律界的交往
一 《法律大辞典》的编纂者
二 《法律大辞典》的校订(阅)者
三 《法律大辞典》的协助编校者
四 《法律大辞典》编纂群体简要分析
五 《法律大辞典》的出版者
六 结语
民国法律学生生活图景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法律之外:自信天下一支笔
三 课业与学术:法律学生的法治理想
(一)法政热与葛召棠的选择
(二)课业与学术并重
四 反日运动:法律学生的爱国实践
五 结语
法科留学生与上海律师制度构建
一 上海律师公会的创建与改组
(一)留日法科生与上海律师公会的创建
(二)留日法科生与上海律师公会的改组
二 留日法科生强化上海律师公会的社会职能
三 留学欧美法科生强化上海律师公会行业管理
(一)严格审查外国学历
(二)规范执业风纪
四 输入西方法律观念
(一)启蒙维权意识
(二)启蒙人权观念
五 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