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34

普通发展学(第二版)图书

Introduction to Development Studies(Second Edition)

SSAPID:101-3896-5225-59
ISBN:978-7-5097-3115-4
DOI:
ISSN:

[内容简介] 参与式扶贫培训教程 2003年8月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中国农村情况研究报告 2003年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谁是农村发展的主体 1999 农业出版社,   参与式发展概论 2001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性别与发展导论 2001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社区发展中的儿童参与 2002 中央编译出版社   技术发展与农民参与 2003 中国农业出版社

相关信息

丛书名:发展学专业系列教材
编 辑:于占杰;孙以年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第一章 发展与发展学

  第一节 发展思想的演变

   一 经济增长观

   二 现代化发展观

   三 综合发展观

   四 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第二节 发展的内涵与外延

   一 发展的内涵

   二 发展的外延*

   三 发展的关键——赋权

  第三节 发展研究与发展理论框架

   一 发展研究的类别

   二 发展理论的逻辑框架

    1.发展理论的逻辑层次

    2.发展理论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发展研究的主要范围

   1.全球化和发展

   2.安全和发展

   3.文化和发展

   4.世界秩序和发展

   5.贫困和发展

   6.参与式发展

   7.社会资本与发展

   8.农村与发展

   9.工业化与发展

   10.城市化与发展

   11.环境与发展

   12.性别与发展

   13.健康、教育与发展

   14.国际发展援助与发展

   15.治理与发展

   16.权利与发展

 第二章 古典发展理论

  第一节 古典发展理论

   一 古典经济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发展理论

     1.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2.经济发展的标准

     3.经济发展的因素

     4.经济发展战略

    (二)大卫·李嘉图的发展思想

    (三)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四)约翰·穆勒的发展思想

    (五)阿弗里德·马歇尔的发展思想

    (六)熊彼特的发展思想

   二 古典社会理论的主要思想

    (一)滕尼斯对于共同体与社会的理解

    (二)涂尔干社会分工的发展

    (三)韦伯对于社会转型的研究

  第二节 新古典发展理论

   一 新古典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理论基础与理论特征

     1.渐进的、和谐的和乐观的发展过程论

     2.市场均衡论

    (二)新古典主义发展理论的政策主张

     1.保护个人利益和私有产权

     2.反对国家干预,矫正价格扭曲,倡导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

     3.经济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

   二 对新古典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

    1.无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短缺”

    2.忽视对制度因素的分析

    3.对市场的不完善缺乏认识

    4.无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差别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论断

   二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想

    (一)资本主义的论述

    (二)帝国主义:“古典观点”

     1.罗莎·卢森堡

     2.列宁:帝国主义与“垄断”资本主义

    (三)不平衡发展的修正

     1.不平衡发展的第一次修正

     2.不平衡发展的第二次修正

 第三章 现代发展理论

  第一节 现代化理论

   一 现代性的起源

    (一)地理大发现

    (二)文艺复兴

    (三)启蒙运动

    (四)美国的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

    (五)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六)工业革命

   二 现代化理论的内涵

    (一)对“现代化”的界定

    (二)现代化的理论假设

    (三)现代化发展理论的研究方法

    (四)现代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五)新现代化研究

   三 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

  第二节 结构主义

   一 结构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结构主义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

    (二)结构主义有代表性的理论

    (三)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的主要政策工具

   二 对结构主义理论的评析

  第三节 依附理论

   一 依附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依附”的界定

    (二)依附理论的基本假设

    (三)依附理论的基本视角

    (四)欠发达的发展

    (五)依附化的过程与形式

    (六)依附学派与现代化理论的异同

    (七)新依附理论

   二 对依附理论的评析

  第四节 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 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新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

    (二)阶级斗争国际化论

    (三)内在殖民论

    (四)依附的发展

    (五)社会主义革命论

   二 对新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

  第五节 世界体系理论

   一 世界体系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理论来源

    (二)世界体系理论的研究假设

    (三)世界体系的内涵

    (四)世界体系理论的特征

    (五)世界体系理论与依附理论的异同*

   二 对世界体系理论的评析

  第六节 新自由主义*

   一 新自由主义的基本内涵

    (一)新自由主义与旧自由主义

    (二)左翼新自由主义

    (三)右翼新自由主义

    (四)国际政策层面的新自由主义

    (五)华盛顿共识

   二 对新自由主义的评析

  第七节 改良主义的发展理论

   一 改良主义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就业、增长中的再分配和基本需求

    (二)国际经济新秩序和改良主义的国际化

    (三)改良主义的实证研究

   二 对改良主义理论的批判

 第四章 参与式发展*

  第一节 对传统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反思

   一 认识论层次的反思

    (一)西方哲学的影响

     1.从启蒙运动到科学主义

     2.从对启蒙运动的反思到反科学主义思潮

    (二)量子力学带来的思想上的飞跃

    (三)迅速发展的现实世界带来的启示

   二 对传统发展理论的反思

    (一)传统发展理论的逻辑框架

    (二)传统发展理论中的文明歧视与冲突

   三 对传统发展实践的反思

    (一)技术转移模式的失败

    (二)管理体制的不平等与低效率

  第二节 参与式发展理论

   一 参与式发展理论的起源

   二 参与式发展的概念

   三 参与式发展的范畴

    (一)参与式发展的理论范畴

     1.理论范畴

     2.制度范畴

     3.社会范畴

     4.经济范畴

     5.伦理范畴

     6.实践范畴

    (二)参与式发展研究与实践的方法论

     1.方法论体系

     2.参与式发展研究与实践的原则

     3.参与式发展研究与实践的方法框架

     4.参与发式展研究与实践的工具

  第三节 参与式发展的实践与反思

   一 参与式发展研究与实践在中国

   二 对参与式发展的反思

 第五章 发展指标*

  第一节 指标

  第二节 经济发展指标

   一 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二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

   三 国内生产总值的局限性及其修正

  第三节 贫困范畴的发展指标

   一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贫困指标

   二 基尼系数

   三 贫困指数

    (一)阿玛蒂亚·森的贫困指数

    (二)人类贫困指数

    (三)多维贫困指数

  第四节 综合发展指标

   一 人类发展指数

   二 性别平等相关指数

   三 社会进步指数

   四 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五 可持续发展指标

    (一)基于生态观点的可持续发展指标

    (二)基于价值核算的可持续发展指标

    (三)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第五节 微观层次发展指标的应用方法

   一 逻辑框架法概述

   二 逻辑框架矩阵

   三 逻辑框架法的指标选择

    (一)指标选择的维度

    (二)指标选择的可行性检验

    (三)指标选择中应注意的两点

   四 逻辑框架法的局限性

    (一)分析过程

    (二)应用范围

 第六章 国际发展援助

  第一节 国际发展援助的理论框架*

   一 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援助框架

    (一)发展目标、发展理论与发展战略

    (二)国际发展援助

   二 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援助框架

    (一)发展目标、发展理论和发展战略

    (二)国际发展援助

   三 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援助框架

    (一)发展目标、发展理论和发展战略

    (二)国际发展援助

   四 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援助框架

    (一)发展目标、发展理论和发展战略

    (二)国际发展援助

   五 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援助框架

    (一)发展目标、发展理论和发展战略

    (二)国际发展援助

   六 2000年以来的国际发展援助框架*

    (一)发展目标、发展理论和发展战略

    (二)国际发展援助

  第二节 国际发展援助实践的历史演进

   一 发展援助实践概况

    (一)援助资金的构成

    (二)官方发展援助详情

     1.官方援助数量

     2.援助方情况

   二 发展援助的投向

   三 发展援助的区域分配

  第三节 国际发展援助组织

   一 国际金融发展机构

    (一)世界银行

     1.职责

     2.资金的来源和使用

     3.组织和人员状况

     4.主要援助活动

    (二)亚洲开发银行

     1.职责

     2.资金来源和使用

     3.组织和人员状况

     4.主要援助活动

   二 联合国系统

    1.职责

    2.资金来源

    3.组织和人员状况

    4.主要援助活动

   三 双边发展机构

    (一)德国技术合作公司

     1.职责

     2.组织和人员状况

     3.主要援助活动

    (二)英国国际发展部

     1.职责

     2.组织状况

     3.主要援助活动

    (三)日本协力事业团

     1.职责

     2.组织和人员状况

     3.主要援助活动

   四 非政府发展组织

    1.职责

    2.资金来源

    3.组织和人员状况

    4.主要援助活动

  第四节 国际发展援助的形式

   一 财政援助

    (一)无偿赠款援助

    (二)有偿贷款援助

     1.软贷款和硬贷款

     2.特点

   二 技术援助

    1.概念

    2.实施的形式

    3.存在的问题及前景*

  第五节 中国对外发展援助*

   一 中国对外援助的基本情况

   二 中国对外援助的管理体系

   三 中国对外援助的方式和内容

    (一)中国对外援助的方式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具体内容

 第七章 贫困与发展

  第一节 贫困的概念与测量

   一 贫困的概念

    (一)贫困的一般意义

    (二)贫困概念的演变

   二 贫困的测量

    (一)货币法

     1.贫困发生率

     2.贫困缺口率

    (二)参与式贫困指数

     1.确定敏感的贫困村识别指标

     2.指标权重的确定

     3.指标标准化处理

     4.贫困村确定的基本数据收集

     5.参与式贫困指数的计算

    (三)参与式贫困评价

  第二节 贫困与发展相关理论

   一 贫困的原因

    (一)从经济角度上看

     1.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2.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3.理性小农:贫困但有效率假说

    (二)从社会角度上看

     1.贫穷的文化

     2.不完善的制度

     3.历史上形成的先天不足

     4.沉重的人口负担

    (三)贫困与环境

   二 贫困与发展战略

    (一)世界银行的贫困与发展战略

    (二)联合国的贫困与发展战略

  第三节 中国的农村贫困与发展实践

   一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历史演变

   二 中国扶贫工作的组织

    (一)政府专职扶贫部门及其执行机构

    (二)政府非专职扶贫部门和企业

    (三)国内非政府组织

    (四)国际发展援助机构

   三 参与式村级规划

    (一)村级基本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二)农户分类

    (三)村级扶贫开发问题与原因分析

    (四)村级扶贫开发项目的形成

    (五)发展项目的优势劣势及可行性分析

    (六)村级扶贫开发项目受益群体和参与群体的确定

    (七)所需支持的确定

    (八)项目实施设计

    (九)村级扶贫开发的监测与评估体系

    (十)规划文本的形成

   四 新世纪中国反贫困策略

  第四节 城市贫困

   一 城市贫困人口和现状

   二 当前中国城市贫困群体的特征

    (一)结构性、区域性和阶层贫困并存

    (二)大部分居民属于相对贫困,但自救能力差,生活艰难

    (三)剥夺感强烈,群体意识强,隐含着不安定的因素

   三 城市贫困成因解析

 第八章 性别与发展*

  第一节 性别的概念与内涵

   一 生物性别

   二 社会性别

  第二节 性别与发展研究的演变

   一 女权主义

    (一)女权主义运动的三次浪潮

     1.自由主义女权主义(Liberal Feminism)

     2.激进女权主义(Radical Feminism)

     3.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Marxist Feminism)

     4.社会主义女权主义(Socialist Feminism)

     5.文化女权主义(Cultural Feminism)

     6.后现代女权主义*

     7.生态女权主义(Ecological Feminism)

   二 性别与发展研究的三个流派*

    (一)妇女参与发展(WID)

    (二)妇女与发展

    (三)社会性别与发展

   三 性别主流化及性别预算

    (一)社会性别主流化

    (二)性别预算*

     1.性别预算

     2.社会性别预算的产生和发展

     3.性别预算分析

     4.社会性别预算在中国

   四 社会性别分析框架

    (一)哈佛分析框架

     工具1:活动图表

     工具2:使用和支配——资源和收益图表

     工具3:影响因素图表

     工具4:项目周期分析一览表

    (二)摩塞框架

     工具1:识别和认定社会性别角色/三重角色

     工具2:社会性别需求评估

     工具3:家庭内部对资源的支配及决策分析

     工具4:平衡三重角色的计划

     工具5:政策干预的目的分析

     工具6:鼓励妇女、有社会性别意识的组织及计划人员参与制订计划

    (三)社会性别分析模型

     工具1:在社会的四个层面进行分析

     工具2:四种影响的分析

    (四)妇女赋权框架(朗维框架)

     工具1:不同层面的平等

     工具2:确认“妇女问题”的层面

    (五)社会关系分析法

     概念1:发展

     概念2:社会关系

     概念3:制度分析

     概念4:社会性别政策

  第三节 性别与发展研究的实践

   一 性别与发展研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一)教育领域

    (二)健康领域

    (三)就业领域

    (四)政治法律领域

    (五)环境保护领域

    (六)反贫困领域

    (七)经济发展领域

    (八)农村发展领域

   二 性别与发展项目实例

 第九章 治理、公民社会与发展

  第一节 治理的内涵与相关理论

   一 治理

   二 善治

   三 治理模式

  第二节 公民社会的内涵与相关理论

   一 公民社会

   二 治理与公民社会

   三 国家与公民社会

    1.公民社会制衡国家

    2.公民社会对抗国家

    3.公民社会与国家共生共强

    4.公民社会参与国家

    5.公民社会与国家合作互补

  第三节 治理与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实践

   一 中国治理结构改革

   二 中国政府职能的转换*

   三 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一)发展现状

    (二)发展背景

    (三)非政府组织分类举例

 第十章 社会资本与发展

  第一节 社会资本的概念和内涵

   一 社会资本概念的起源

   二 社会资本的概念与内涵

    (一)基本概念

    (二)社会资本的特征

    (三)社会资本的功效

    (四)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社会资本与发展相关研究

   一 国外对社会资本的研究*

    (一)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中的“镶嵌”与“自主”

     (2)社会资本和经济发展的困境

     (3)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反思

    (二)社会资本与民主政治

   二 国内对社会资本的研究

   三 社会资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概念上的问题

    (二)测量与比较上的问题

  第三节 社会资本与发展实践

   一 社会资本与国际发展组织

   二 社会资本投资与发展

   三 社会资本与发展项目

   四 社会资本与灾害

 第十一章 自然资源管理与发展

  第一节 自然资源管理的基础

   一 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管理

    (一)什么是自然资源

    (二)自然资源管理的概念及其管理途径的变迁

     1.自然资源管理的概念

     2.自然资源管理途径的变迁与发展*

   二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保护的概念

     1.生态伦理层次

     2.可持续发展层次

     3.经济含义层次

    (二)可持续发展的起源与概念

     1.可持续发展的起源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三 保护与发展相关理论

    (一)自然保护区与发展

     1.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方式

     2.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cooperative management)

    (二)社区资源管理与发展

     1.社区自然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

     2.社区自然资源管理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自然资源管理与发展的实践

   一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一)联合国的努力

    (二)中国的努力

   二 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实践

    (一)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与现状

    (二)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实践

   三 社区资源管理的发展实践

    (一)社区资源管理的国际经验

     1.印度尼西亚社区自然资源的分权管理

     2.尼泊尔的“社区森林”管理方法

    (二)社区资源管理的国内实践

  第三节 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冲突管理

   一 冲突与冲突管理

    (一)冲突

     1.冲突的概念

     2.冲突的类型

     3.冲突的特点和成因

     4.冲突的不同阶段

    (二)冲突管理的概念

   二 冲突管理的相关理论

    (一)冲突分析方法

     1.冲突分析的工具

     2.冲突分析的步骤

     3.其他相关因素分析

    (二)冲突预测

     1.冲突预测的概念

     2.冲突出现的征兆与原因

     3.冲突预防机制

    (三)冲突管理策略

     1.双赢

     2.沟通

     3.谈判协议的最佳底线选择

    (四)冲突管理手段

     1.回避

     2.胁迫——“武力解决”

     3.妥协与让步

     4.合作

     5.仲裁与裁定

   三 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冲突管理

    (一)森林资源冲突的基本类型及表现形式

     1.按冲突发生的内容、发生范围以及解决方式划分基本类型

     2.森林资源冲突的表现形式

    (二)引起冲突的主要原因

     1.经济原因

     2.与政策执行有关的原因

     3.社会文化原因

    (三)冲突的发展过程及冲突导致的影响

     1.冲突的发生、发展及解决与转化

     2.冲突导致的影响

 第十二章 权利与发展

  第一节 人权与发展权

   一 关于人权

   二 关于发展权

  第二节 权利与发展相关理论

   一 以权利为基础的发展途径框架

    (一)以权利为基础的发展途径的历史演进

    (二)对以权利为基础的发展途径的界定

     1.概念与基本要素

     2.“以权利为基础的发展途径”与“以需求为基础的发展途径”的区别

    (三)以权利为基础的发展途径的框架及其应用

     1.以权利为基础的发展途径的框架

     2.应用范围和步骤

   二 权利、反贫困与可持续生计框架

    (一)以权利为基础的发展途径与反贫困

    (二)可持续生计框架下权利和发展的联系

  第三节 以权利为基础的发展实践

   一 国际层面的实践

   二 中国农村发展中的农民权利维护*

    (一)发展中的人权维护概况

    (二)中国农村发展中的农民权利维护

     1.维护农民权利的实践和成就

     2.中国农民权利中存在的问题

 前言

本书着重介绍发展的概念、发展的理论和发展的实践方法,可作为发展领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主要参考教材,也可作为研究发展的参考书。本书的前五章主要介绍发展的内涵,包括发展思想的历史变迁、发展的概念、发展理论的嬗变以及发展研究的主要范围,并详细阐述了古典发展理论、当代发展理论、参与式发展理论和实践。作为发展内涵的进一步深化,本书还对国际发展援助作了专门的介绍。本书的后八章侧重介绍发展的外延,主要以专题的形式介绍了发展研究与发展实践中的核心内容,包括贫困与发展、社会资本与发展、治理与发展、自然资源管理与发展、性别与发展以及权利与发展。

1.〔美〕迈克尔·P.托达罗著,印金强等译《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2.〔法〕佩鲁著,张宁、丰子义译《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1987。

3.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高飞乐:《发展理论的历史演进》,《理论学习月刊》1998年第1期。

5.唐纳德·E.沃斯,孙同全编译《国际发展理论的演变及其对发展的认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4年第2期。

6.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王义祥:《发展社会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8.张雄等主编《新编现代西方社会学思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9.刘敏:《社会发展理论的走向演变及其特征》,《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10.陈国新:《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理论的演变趋势》,《思想战线》1998年第2期。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

12.胡格韦尔特著,白桦、丁一凡编译《发展社会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13.〔英〕安德鲁·韦伯斯特著,陈一筠译《发展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6。

14.陈国强:《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系统建构》,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2。

15.李小云:《参与式发展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16.赖晓飞、邱耕田:《建立完整的发展学学科体系》,《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7.林志斌、李小云:《性别与发展导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8.〔印度〕阿马蒂亚·森著,任赜、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9.燕继荣:《发展政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0.赵旭东:《从发展人类学到发展的人类学》,2008年7月15日《中国图书商报》。

21.刘晓茜、李小云:《发展的人类学研究概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22.Jan Nederveen Piterse. Development Theory. SAGE Publications London Thousand Oaks New Delhi,2001.

23.Stuart Corbridge. Development Studies. Edward Arnold Halsted Press,1995.

24.Wolfgang Sachs. The Development Dictionary. Witwatersrand University Press,1999.

25.Paul Patrick Streeten. Thinking about Develop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6.P.W.Preston. Development Theory. Blackwell Publishers,1996.

1.王义祥:《发展社会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车铭洲主编《现代西方思潮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英〕彼得·华莱士·普雷斯顿著,李小云等译《发展理论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上海三联书店,2009。

8.〔英〕大卫·李嘉图著,郭大力、王亚南译《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译林出版社,2011。

9.〔英〕马尔萨斯著,郭大力译《人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英〕约翰·穆勒著,赵荣潜等译《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商务印书馆,1991。

11.〔英〕马歇尔著,朱志泰译《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

12.〔英〕马歇尔著,陈良璧译《经济学原理》(下卷),商务印书馆,1965。

13.〔美〕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著,叶华译《经济发展理论:对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4.〔德〕马克思著,郭大力、王亚南译《资本论》,上海三联书店,2009。

15.〔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97。

16.〔德〕斐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7.〔法〕埃米尔·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三联书店,2000。

18.〔德〕马克斯·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9.〔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著,冯韵文译《自杀论》,商务印书馆,2008。

20.Bensam David,Roberta Lynch. Rusted Dreams:Hard Times in a Steel Community. New York:McGraw-Hill,1987.

21.Mumford,Lewis. The City in History:Its Origins,Its Transformations,and Its Prospects.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7.

1.李小云主编《参与式发展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2.戴维·波普诺主编,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英〕丹尼斯·哈伊著,李玉成译《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三联书店,1992。

4.刘祚昌等主编《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5.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美〕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商务印书馆,1993。

7.叶至诚:《蜕变的社会——社会变迁的理论与现状》,洪叶文化,1997。

8.黄瑞祺:《批判社会学》,三民书局,1996。

9.尹保云:《什么是现代化——概念与范式的探讨》,人民出版社,2001。

10.周穗明等:《现代化:历史、理论与反思》,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11.张琢、马福云:《发展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2.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3.C.P.欧曼、G.韦格纳拉加:《战后发展理论》,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14.卫华:《新自由主义及其批判》,《国外理论动态》1999年第12期。

15.〔英〕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著,费新录译《新自由主义的历史和教训》,《天涯》2002年第3期。

16.李珍:《新自由主义与拉美发展模式》,《拉丁美洲研究》2003年第3期。

17.刘祚昌等:《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18.袁兴昌:《对依附理论的再认识——依附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基本思想(上)》,《拉丁美洲研究》1990年第5期。

19.周长城:《新依附理论:卡多佐对传统依附理论的挑战》,《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4期。

20.袁兴昌:《评弗兰克“不发达的发展”论》,《拉丁美洲研究》1992年第4期。

21.彭刚、黄卫平:《发展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2.〔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罗荣渠等译《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十六世纪的资本主义农业与欧洲世界经济的起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3.Gugler,Jose. Urbanization of the Third Worl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24.P.W.Preston. Development Theory:an Introduction. Oxford;Cambridge,Mass:Blackwell Publishers,1996.

25.Vandana Desai,Robert B.Potter. The Companion to Development Stud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New York,2002.

26.Colman,D.Nixson,F. Economics of Change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Philip Allan/Barnes & Noble Books,1986.

1.〔英〕伯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2.〔英〕T.奥哈根著,马名驹等译《人体、精神与科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

3.《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4.张雄等主编《新编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5.〔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

6.理查德·R.尼尔森、保罗·M.罗默:《科学、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知识对经济的影响力》,新华出版社,1999。

7.多米尼克·弗雷等:《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知识经济学到学习经济》,《知识对经济的影响力》,新华出版社,1999。

8.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9.库马著,蔡伸章译《社会的剧变——从工业社会迈向后工业社会》,志文出版社,1984。

10.〔瑞典〕冈纳·米尔达尔著,陈羽纶、许约翰译《反潮流:经济学批判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2。

11.〔瑞典〕冈纳·缪尔达尔著,方福前译《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12.〔美〕罗斯托著,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室译《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商务印书馆,1962。

13.〔美〕大卫·格里芬编,马季方译《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4.劳尔·普拉维什:《依附、发展和相互依存》,载于《发展经济学的新格局——进步与展望》,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15.〔英〕汤因比著,曹未风等译《历史研究》(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6.夏振坤:《西方经济发展理论评析》,《当代财经》,1997。

17.李小云主编《谁是农村发展的主体?》,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8.李小云主编《参与式发展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19.周大鸣、秦红增:《参与发展:当代人类学对“他者”的关怀》,《社会学》,2004。

20.孙学敏:《刘易斯与舒尔茨经济发展理论比较》,《高校理论战线》,1994。

21.张朝兵:《马克思主义与发展理论》,《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2期。

22.李国强:《当代西方发展理论的变迁与危机》,《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23.胡华忠、潘伟杰:《近当代西方三大社会发展理论剖析》,《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3期。

24.江丹林:《整体论、决定论还是中心论——兼论当代西方关于非西方社会的发展理论》,《学术季刊》1996年第4期。

25.周长城:《发展理论的演变》(上),《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26.周长城:《发展理论的演变》(下),《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27.福兰克·佩提特维尔:《发展理论中关于国家的三种神话》,《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

28.林志斌:《关于“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问题的讨论》,《科技导报》1998年第9期。

29.吕星、林凌、夏圆:《参与式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来自滇川黔地区的经验》,《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1年第2期。

30.卡尔·布兰切:《参与式发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2年第4期。

31.雷锦霞、樊军亮:《参与式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探析》,《河北学刊》2002年第3期。

32.郭占锋:《走出参与式发展的“表象”——发展人类学视角下的国际发展项目》,《开放时代》,2010。

33.叶敬忠:《再论“参与式发展”与“发展研究”(代序)》,载于《参与式发展研究与实践方法——在发展与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及组织发育中的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4.C.E.Black. The Dynamics of Modernization,A Study in Comparative History,1999.

35.Stuart Corbridge. Development Studies,Edward Arnold,London,1995.

36.CSOPP Documents:Empowering People:A Guide to Participation,http://www.undp.org/csopp/CSO/NewFiles/docemppeople1.html.

37.What do We Mean by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ment?http://www.fao.org/participation/ourvision.html.

38.Statement of Principles on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http://www.usaid.gov/about/part_devel/docs/pdiover.html.

39.Participatory Approaches,http://www.srds.ndirect.co.uk/particip.htm.

1.阿玛蒂亚·森:《评估不平等和贫困的概念性挑战》,《经济学》2003年第2期。

2.弓秀云、秦富:《利用森指数进行贫困度量的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5年第2期。

3.郝晓辉:《ECCO模型:持续发展的全新定量分析方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年第3期。

4.侯瑜、胡永成、闵捷:《对发展失范的判断及评估指标综述》,http://cedr.whu.edu.cn/cedrpaper/20042921311.pdf。

5.路易莎·戈斯林、迈克尔·爱德华兹:《发展工作手册:规划、督导、评估和影响分析实用指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齐援军:《国内外绿色GDP研究的总体进展》,《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88期。

7.唐建荣:《社会发展综合指数的比较》,《统计与决策》1999年第4期。

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投资项目逻辑框架及其应用》,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9.王德发、朱建中:《国民经济核算概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0.王飞儿、陈英旭、田光明:《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分类与设想》,《软科学》2002年第5期。

11.袁捷敏:《刍论GDP指标的局限性》,《商业研究》2006年第11期。

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科学出版社,2009。

13.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期。

14.郑志国、刘明珍:《从中国GNP与GDP差额看经济开放结构》,《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3期。

15.Acton.C.Community Indicators for Sustainability:A European Overview,Enriron Trust,Leicester,2000.

16.Bayless M,and Bayless S,.“Current Quality of Life Indicators:Som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cerns”,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Vol.41,No.4,1982,pp.421-437.

17.Cobb C W,Cobb J B.The Green National Product:A Proposed 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 Lanham: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n,1994,p.342.

18.Costanza R.,Ralph d’Arge R.,Rudolf de Groot,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1997,387:253-260.

19.Daly H.E. and J.B.Cobb.For the Common Good:Redirecting the Economy toward Community,the Environment and a Sustainable Future. Appendix:The 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Boston:Beacon Press,1989.

20.David Simon.“Dilemmas of 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in a Globalizing World:Theory,Policy and Praxis”,Progress in Development,Vol.3,No.1,2003,pp.5-41.

21.De Greene,K.B.“The Rocky Path to Complex-systems Indicators”,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Vol.47,1994,pp.171-188.

22.Donella Meadows,Indicators and Information Syste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ttp://www.sustainer.org/pubs/,Sustainability Institute,Hartland vt,05048.

23.Estes,Richard J.The Social Progress of Nations. New York:Praeger,1984.

24.Estes,Richard J.Trends in World Social Development. New York:Praeger,1988.

25.Guijt I,Moiseev A.IUCN Resources Kit for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Gland,Switzerland: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2001.

26.Morris M.D.Measuring the Condition of the World’s Poor. Oxford:Pergamon,1979.

27.OECD.Key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Paris:2001b.p.36.

28.Stephen Morse. Indices and Indicators in Development:an Unhealthy Obsession with Numbers? Eerthscan Publications Ltd,London,2004.

29.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5:Gender and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0.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7:Human Development to Eradicate Povert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和http://hdr.undp.org/en/statistics/indices/hpi/。

31.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0:The Real Wealth of Nations:Pathways to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32.UN-DSD(United Nations Divis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Guidelines and Methodologies. New York,2001.

33.UNSD.List of Environmental and Related Socioeconomic Indicators. New York:UNSD,2002.Available from:http://unstats.un.org/unsd/environment/indicators.htm.

34.Wackernagel M,Rees W.E.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 Gabriola Island:New Society Publishers,1996.

35.Wilson,William J.The Truly Disadvantaged:the Inner City,the Underclass,and Pubic Polic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6.World Bank.Expanding the Measure of Wealth:Indicators of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 C:World Bank,1997.

37.World Bank.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Progress:A Report on Work in Progress. Washington DC:World Bank,1995.

38.YCELP.2002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 New Haven:Yal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2002.

1.李小云主编《参与式发展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2.赵冬缓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教程》,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3.吴斌、叶敬忠主编《国际发展援助项目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4.张光:《日本外援政策决策的行政过程》,《日本问题研究》1994年第2期。

5.陈力:《国际发展援助的特点与趋势》,《国际经济合作》1995年第4期。

6.刘振喜:《外援与发展》,《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7.薛宏:《西方国家对外发展援助的现状和特点》,《国际经济合作》1994年第5期。

8.何源:《1993年西方国家发展援助趋势》,《国际经济合作》1994年第11期。

9.王德海、张晓婉、赵维宁主编《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项目管理者操作指南》,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10.世界银行:http://www.worldbank.org。

11.亚洲开发银行:http://www.adb.org。

1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http://www.undp.org。

13.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http://www.jica.go.jp。

14.英国国际发展署:http://www.dfid.gov.uk。

15.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http://www.gtz.de/english。

16.福特基金会:http://www.fordfound.org/。

17.S.Agarwal,K.Lee,N.Tian.“Trends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unding”,Report prepared for th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t the Research Triangle Institute,Terry Sanford Institute of Public Policy,Duke University,Durham,1999.

18.A.Alesina and B.Weber.“Do Corrupt Governments Receive Less Foreign Aid?”,NBER Working Papers 7108,Cambridge: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99.

19.Erik Thorbecke.The Evol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Doctrine and the Role of Foreign Aid,1950-2000,Department of Economics,Cornell University,USA,2000.

20.Finn Tarp.Foreign Aid and Development,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

21.Peter Hjertholm and Howard White.Foreign Aid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Institute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Copenhagen,Denmark,2000.

22.Paul Mosley and Marion J.Eeckhout.From Project Aid to Programme Assistance,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University of Sheffield,United Kingdom,2000.

23.Channing Arndt.Technical Co-operation,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Purdue University,USA,2000.

24.Ole M?lg?rd Andersen.Sector Programme Assistance,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Danida),Denmark,2000.

25.Raymond F.Hopkins.Political Economy of Foreign Aid,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Swarthmore College,USA,2000.

1.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2.世界银行:《世界银行国别报告:中国战胜农村贫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2001。

5.李小云:《参与式发展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6.王国良、李小云等:《参与式扶贫培训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7.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中国农村贫困标准研究报告》,1989。

8.张平:《中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原因和反贫困政策分析》,《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第6期。

9.李强:《中国城市贫困层问题》,《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0.卫力:《我国城市贫困阶层现状分析》,《甘肃科技》2002年7月号。

11.梅建明、秦颖:《中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述评》,《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1期。

12.北京安邦咨询公司:《每日经济》,《研究简报》总第1316期,2000年11月2日。

13.樊胜根、张林秀、张晓波:《经济增长、地区差距与贫困》,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4.王萍萍:《中国贫困标准与国际贫困标准的比较》,《调研世界》2007年第1期。

15.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世界各国贫困标准研究》,《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报告》2010年第1期。

16.戴志勇:《李小云:调整中国未来十年的扶贫战略》,2009年6月25日《南方周末》。

17.徐月宾、刘凤芹、张秀兰:《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反思——从社会救助向社会保护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8.林闽钢:《中国农村贫困标准的调适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4年第2期。

19.赵冬缓、兰徐民:《我国测贫指标体系及其量化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4年第3期。

20.〔美〕纳克斯著,谨斋译《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商务印书馆,1966。

21.纳尔逊(R.R.Nelson):《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转引自于中琴《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世界经济导刊》2002年第12期。

22.〔美〕舒尔茨著,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

23.〔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萧琛主译《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2001。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2011。

26.Oscar Lewis.“The Culture of Poverty”,Scientific American,215(4).

1.林志斌等主编《性别与发展教程》,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2.林志斌、李小云:《性别与发展导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3.坎迪达·马奇、伊内斯·史密斯、迈阿特伊·穆霍帕德亚:《社会性别分析框架指南》,社会性别意识资源小组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5.高小贤、江波、王国红等编著《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6.杜芳琴、王向贤主编《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1987~2003)》,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7.马元曦等主编《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8.伊林·吉特、米拉·考尔·莎编《社区的谜思:参与式发展中的社会性别问题》,社会性别窗口小组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刘伯红:《“在国际劳工组织机制中提高社会性别主流化能力”中国项目介绍》,《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12期。

10.孟鑫:《西方女权主义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2010。

11.〔美〕詹妮特·A.克莱妮编著,李燕译校《女权主义哲学——问题、理论和应用》,东方出版社,2006。

12.周天枢、傅海莲、吴春:《女性学新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3.祝平燕、周天枢、宋岩主编《女性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4.董美珍:《女性主义科学观探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5.南宫梅芳、朱红梅、武田田、吕丽塔:《生态女性主义——性别、文化与自然的文学解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6.胡传荣:《女性主义与国际关系——权力、战争与发展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17.陈方:《全球化、性别与发展》,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18.刘伯红主编《社会性别主流化读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

19.李燕:《当代女权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从西方到中国》,《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2期。

20.江永霞:《翻译与文化:feminism在中国的翻译及其演变》,《淮北煤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21.继红:《当代西方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第3期。

22.金蓓:《当代国外女性学概述》,《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23.贾靓:《当代女性主义研究综述》,《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24.闫东玲:《浅论社会性别主流化与社会性别预算》,《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第1期。

25.马蔡琛、季仲赟、王丽:《社会性别反应预算的演进与启示:基于国际比较视角的考察》,《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26.马蔡琛、王思:《“金砖四国”社会性别预算的比较与启示》,《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27.FAO,Gender and Law:Women’s Rights in Agriculture. Rome:2002.

28.The Impa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Rural Women in China:a Repo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household,Gender and Age Project. Tokyo:Th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1993.

29.Women’s Budget Initiative.Cutting edge pack,Gender and Budgets,Bridge,Money Matters Two Women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Budget,edited by Karan Hurt and Debbie Budlender,published by Idasa,6 Spin St,Cape Town 8001,Jan,2000.

1.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2.贺雪峰:《国家与农村社会互动的路径选择——兼论国家与农村社会双强关系的建构》,《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7期。

3.张曼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真髓》,《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3期。

4.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刘伟:《寻求国家与社会的统一——黑格尔对市民社会与国家间关系的论述》,《天府评论》,www.028cn.com。

7.〔英〕戈登·怀特著,何增科编译《公民社会、民主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1期。

8.〔美〕戈兰·海登著,周红云编译《公民社会、社会资本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1期。

9.童世骏:《第三个向度——与政治、经济关系微妙的“市民社会”》,《欧洲》1995年第3期。

10.黄炎平:《论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11.蔡拓:《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12.赵黎青:《普南特、公民社会与非政府组织》,《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13.谢永豪、谢卫东:《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启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14.民政部:《一九九九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15.赵黎青:《非政府组织问题初探》,《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年第4期。

16.范士明:《国际关系中的非政府组织浅析》,《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第3期。

17.刘伯红:《中国妇女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浙江学刊》2000年第4期。

18.方朝晖:《对90年代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反思》,《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19.李熠煜:《当代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研究评述》,《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0.何增科:《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研究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1期。

21.张祖桦:《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http://www.dajun.com.cn,2000年7月11日17:22:59在【社会学学术论坛】发表。

22.赵黎青:《非政府组织问题初探》,《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年第4期。

23.张杰:《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意义》,《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3期。

24.梁治平:《“民间”、“民间社会”和Civil Society——Civil Society概念再检讨》,《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5.洪邮生:《一种有“本体论深度”的视角——评罗森堡的〈市民社会的帝国〉》,《欧洲》2002年第4期。

26.〔日〕青木昌彦著,周黎安译《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27.吴志成:《西方治理理论述评》,《政治学》2004年第10期。

28.毛寿龙:《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过去与未来》,《政治学》2004年第5期。

29.胡家勇:《再论政府职能转换》,《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总第221期,2004。

30.张康之:《公共管理:社会治理中的一场革命》,《公共行政》2004年第9期。

31.魏青山、姚睿:《政府公共管理新理念及其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公共管理学报》2004年第3期。

32.唐娟:《政府治理模式变迁:理论范式和实践绩效》,《行政与法》2004年第10期。

33.余新忠:《中国的民间力量与公共领域——近年中美关于近世市民社会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4期(总第123期)。

34.何鸣:《从马克思到哈贝马斯——关于市民社会民主政治功能的理论检索》,《理论探讨》2004年第2期。

35.蔡拓、刘贞晔:《全球市民社会与当代国际关系(上)》,《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12期。

36.孙柏瑛:《全球化时代的地方治理:构建公民参与和自主管理的制度平台》,《公共行政》2004年第3期。

37.蔡拓、王南林:《全球治理:适应全球化的新的合作模式》,《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38.袁瑗、韩小平:《公民意识与城市精神的塑造》,《党政论坛》2004年6月号。

39.陈红桂:《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评析》,《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8期。

40.王小章:《国家、市民社会与公民权利——兼评我国近年来的市民社会话语》,《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

41.李学昌、许晓青:《“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一个研究明天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究》2003年第1期。

42.黎尔平:《中国政治性非营利组织成长模式探析》,《人文杂志》2002年第6期。

43.韩克庆:《市民社会: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再检视》,《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44.曾献文:《市民社会、市民人性与中国民法典思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3月。

45.刘贞晔:《国际政治视野中的全球市民社会——概念、特征与主要活动内容》,《欧洲》2002年第5期。

46.王新生:《市民社会概念的三重意蕴》,《学海》2000年第1期。

47.储建国:《市场经济、市民社会和民主政治》,《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48.唐士其:《“市民社会”、现代国家以及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49.朱士群:《中国市民社会研究评述》,《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6期。

50.任志安、林国荣:《大共同体?小共同体?——评秦晖的“从大共同体本位走向市民社会”》,《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2期。

51.方朝晖:《市民社会的两个传统及其在现代的汇合》,《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52.袁祖社:《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发育及其文化价值探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第99~103页。

53.晏辉:《论市民社会的现代形态——从文化角度看市民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第58~91页。

54.李建华:《论中国市民社会的建立及其伦理变革》,《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第99~100页。

55.方朝晖:《对90年代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反思》,《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56.马长山:《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法治的基础和界限》,《法学研究》2001年第3期。

57.朱学勤:《从一支烟到一本书》,载《读书》1997年第6期。

58.孙立平、李强、沈原:《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隐患》,《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5期。

59.Bent Flvybjerg:《两种民主理论的述评》,《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4期。

60.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1.让—彼特尔·戈丹(Jean Pierre Gaudin):《现代的治理,昨天和今天:借重法国政府政策得以明确的几点认识》,《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年第2期。

62.弗朗索瓦—格扎维尔·梅理安(Fran ois Xavier Merrien):《治理问题与现代福利国家》,《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年第2期。

63.李欧、刘永功、汪力斌:《治理与公民社会组织发育》,《课程讲义》,2004。

64.张义忠:《善治视野下的有限政府塑造》,《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1期。

65.〔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6.〔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7.〔美〕罗伯特·D.普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68.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9.梁莹:《论有中国特色的善治》,《求实》2005年第7期。

70.Jesse C.Ribot著,郭广英编译《自然资源的民主分权:民众参与的制度化》,《林业经济》2006年第2期。

71.王云骏:《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规范的政策解读》,《复旦公共行政评论》,2006。

72.吴忠泽:《社团管理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73.George Schopflin(University of London),“Civil Society,Ethnicity and the State:a Threefold Relationship”,delivered at the conference,Civil Society in Austria,Vienna,20-21 June 1997.

74.Berthin,G.et al.“Civil Society and Democratic Development:A CDIE Evaluation Design Paper”,USAID,Center for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Evaluation,February 1994.

1.赵延东:《“社会资本”理论述评》,《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2.陈健民、丘海雄:《社团、社会资本与政经发展》,《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

3.赵黎青:《普特南、公民社会与非政府组织》,《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4.戈兰·海登著,周红云编译《公民社会、社会资本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1期。

5.肯尼斯·纽顿著,杨松编译《社会资本与民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2期。

6.托马斯·福特·布朗著,木子西编译《社会资本理论综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2期。

7.田凯:《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局限》,《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1期。

8.殷德生:《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一个理论综述》,《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7期。

9.钟涨宝、黄甲寅、万江红:《社会资本理论对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解释功能》,《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总43期)。

10.杨瑞龙、朱春燕:《网络与社会资本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1期。

11.侯高岚:《社会资本与经济赶超》,《江淮论坛》2002年第3期。

12.虞大鹏、赵世涛、栗斌:《社会资本、协作型竞争与我国城市的发展》,《城市问题》2002年第5期。

13.周德翼、杨海娟:《论陕西省社会资本形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6期。

14.周红云:《社会资本理论述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5期。

15.庄洁:《“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综述》,《发展论坛》2003年第1期。

16.阎海峰、鲁直:《社会资本:认识网络组织的一个新视角》,《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7.曹荣湘、罗雪群:《社会资本与公民社会:一种元制度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2期。

18.方竹兰:《从人力资本到社会资本》,《学术月刊》2003年第2期。

19.郭熙保、张克中:《社会资本、经济绩效与经济发展》,《经济评论》2003年第2期。

20.张广利、桂勇:《社会资本渊源理论局限》,《河北学刊》2003年第3期。

21.胡巧蓉:《从社会资本理论看农民对农村大学生的“巴结”》,《社会》2003年第3期。

22.童宏保:《从人力资本到社会资本: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新视角》,《教育与经济》2003年第4期。

23.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

24.张广利、桂勇:《社会资本:渊源·理论·局限》,《河北学刊》2003年5月第23卷第3期。

25.刘敏、奂平清:《论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拓展及问题》,《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26.陈全功、程蹊:《“社会资本”理论研究新进展》,《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27.顾新、郭耀煌、李久平:《社会资本及其在知识链中的作用》,《科研管理》2003年9月第24卷第5期。

28.郑杭生、奂平清:《社会资本概念的意义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学术界》2003年第6期。

29.张方华:《企业的社会资木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新视野》,《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年第6期。

30.杨先明、周昭:《论社会资本》,《思想战线》2003年第6期。

31.周红云:《社会资本:布迪厄、科尔曼和普特南的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3年第4期。

32.徐斯俭:《“有序参与”与中国农民权益保障》,搜狐网,2003年8月。

33.乔·沃利斯、布赖恩·多勒瑞著,孙晓莉译《政府失灵、社会资本以及新西兰公共部门改革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1月。

34.周红云:《社会资本及其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2期。

35.杨永:《从“我”回到“我们”——社会资本理论视野下的集体主义重构》,《前沿》2004年第3期。

36.李东霞:《从魏庄村的发展看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第3期。

37.陈伟涛、陈昌文、陈运、黄乐:《当前我国农村弱势群体面临的社会资本困境》,《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3月号。

38.李珍刚:《论社会资本与行政改革》,《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

39.宋雁慧:《我国当前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资本分析》,《民主与科学》2004年4月号。

40.梁莹:《重塑政府与公民的良好合作关系——社会资本理论的视域》,《CPA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1期(总第233期)。

41.张其仔:《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42.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3.陈劲、张方华:《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44.C.格鲁特尔特、T.范·贝斯特纳尔编,黄载曦等译《社会资本在发展中的作用》,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5.赵延东:《自然灾害中的社会资本研究》,《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46.赵延东:《社会资本理论的新进展》,《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47.张克俊、张鸣鸣:《以大爱文化为基础的社会资本培育和灾后重建问题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2月。

48.符平:《贫困村灾后重建中的社会资本问题》,《人文杂志》2010年第2期。

49.刘巍:《“嵌入性”理论及其在中国研究中的发展》,《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4月。

50.〔美〕马克·格兰诺维特著,罗家德译《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1.〔美〕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52.Coleman,J.“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Supplement),1988,S95—S120.

53.Coleman,J.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54.Putnam,R.Making Democracy Work.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55.Narayan D.“Bonds and Bridges:Social Capital and Poverty”.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167.Poverty Reduction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Network.World Bank,Washington,DC.

56.Uphoff,N.“Understanding Social Capital:Learning from the Analysis and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on”. In P.Dasgupta and I.Serageldineds.),Social Capital:A Multifaceted Perspective. Washington,DC:World Bank,2000.

1.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出版社,1997。

2.程序、曾晓光、王尔大:《可持续农业导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3.袁光耀、田伟强、程光生等:《可持续发展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可持续发展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周毅:《21世纪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

6.王献溥、崔国发编著《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7.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编著《中国自然保护区合作管理研究国际研讨会材料》,2004。

8.云南省林业厅FCCDP项目办编著《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理论与实践》,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9.楼惠新、董谛:《农村自然资源管理的社区浅论》,《资源科学》2000年第22期。

10.周丕东:《社区自然资源管理方法的理论探讨》,《贵州农业科学》2001年第4期。

11.《印尼社区自然资源的分权管理》,《林业与社会》2003年第4期。

12.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编《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13.董锁成主编《中国百年资源、环境与发展报告》,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4.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5.贵州省农科院:《中国贵州山区自然资源管理》,项目参与性评估报告,2004。

16.赵冬媛主编,陶意清、齐顾波副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教程》,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17.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CED):《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8.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保护地球——可持续性生存战略》,1991。

19.世界发展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2。

20.蔡运龙编著《自然资源学原理》,科学出版社,2000。

21.梁燕君:《可持续发展战略源于环境保护》,《价格与市场》2005年第9期。

22.叶正波:《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及实际》,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3.赵俊臣编著《谁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体?》,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24.姚清林:《论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管理》,《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0年第3期。

25.王月:《自然资源管理》,《世界环境》2009年第2期。

26.周国华:《我国自然资源管理的初步研究》,《经济研究参考》1999年第1期。

27.董海荣:《社会学视角的社区自然资源管理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8.中国西南森林资源冲突管理研究项目组编著《冲突管理:森林资源管理新理念》,人民出版社,2004。

29.中国西南森林资源冲突管理研究项目组编著《森林资源冲突管理培训者手册》,人民出版社,2004。

30.中国西南森林资源冲突管理案例研究项目组编著《冲突与冲突管理》,人民出版社,2002。

31.〔印度〕塞雅尔·沃拉赫、〔美国〕迪昂·塞斯拉尔·斯文森、〔菲律宾〕卡罗琳·翁格莱奥著,吴於松、邓维杰、范隆庆、左文霞、邵文编译《综合保护与发展培训者手册——在矛盾中寻求和谐》,科学出版社,2003。

32.胡云乔:《冲突管理》,《中国人才》2002年第3期。

33.李朔:《冲突的管理》,《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34.许小东:《冲突:管理的认识与对策》,《连锁与特许》1998年第4期。

35.周满:《闽北林区商品林冲突管理研究》,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6.刘金龙:《云南省南华县彝族松茸山林权安排和利益分配机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37.陈红国:《农村林权制度改革路径的重述和展望——认林权属性的变迁为视野》,《河北法学》2010年第12期。

38.曾建平:《自然之界——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3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0年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官网,2011年6月3日。

40.Norman Uphoff. 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Connecting Micro and Macro Process,and People With Their Environments,Plenary paper for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stitute,The World Bank,1998.

41.Jay Ram.Adhikari. 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Nepal with Reference to Community Forestry:A Gender Perspective,A Journal of the Environment,Vol.6.7,2001.

1.左停、李小云、于华江、任大鹏:《农村发展中的农民权益维护——当前农民公民和社会经济权益的若干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左停、李小云、唐丽霞、王伊欢、于华江、刘林、李鹤:《从生计的视角来看中国农村农民权利与发展的关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国际农村发展中心,2004。

3.于华江、金磊、马三喜、李占英、卢岩熠、吴君茂、范秀丽:《当前中国农民权益保护状况》,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法律系,中国农民维权中心,2004。

4.唐丽霞:《以权利为基础的发展方法(Right-based Approach to Development)》,工作稿,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1995年12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2004年3月。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4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2005年4月。

8.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人权发展50年》,2000年2月。

9.马文兴:《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浙江大学学生网,2004年5月24日。

10.中国签署的人权公约。

11.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人权培训》,1999。

12.鲁慎:《城乡差别与城乡关系——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13.杨立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研究》,《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10期。

14.王春光:《农村人口的国民待遇与社会公正问题》,中国城市化网,2004年2月6日。

15.马文兴:《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浙江大学学生网,2004年5月24日。

16.陈佑武:《中国人权意识三十年发展回顾》,《广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

17.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08: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18.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新闻网,2011年7月6日。

1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评估报告》,新华网,2011年7月14日。

20.廖朝明:《新农合审计——为了医疗普惠的承诺》,审计网网站,2011年6月8日。

21.邢勤锋:《论〈物权法〉对农民权利保护的加强——基于加强农民权利保护的重要性的视角》,《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22.胡杰:《〈物权法〉实施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影响》,《中国矿业》2007年第11期。

23.刘傅海:《赞“新土改”》,《源流》2009年第1期。

24.杨立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及其改革思路》,《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25.白贵、周婷婷:《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公共财政支持研究》,《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年第1期。

2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卫生部官网,2010年10月8日。

27.David Gordon,Paul Spicker. The International Glossary on Poverty. The University Press Ltd.,1999.

28.Anita Cheria,Sriprapha Petcharamesree,Edein. A Human Rights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Resource Book. Books for Change,2004.

29.Office of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United Nations. Draft Guidelines:A Human Right Approach to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ies,2002.

30.The Office of the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Human Rights,Poverty Red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ealth,Food and Water,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ohannesburg,2002.

31.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DFID),Realizing Human Rights for Poor People,2000.

32.Caroline Moser & Andy Norton. To Claim our Rights:Livelihood Security,Human Right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2001.

33.William G.O Neil.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cept of Rights-Based Approach to Development:A Paper for InterAction,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