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08

塘镇图书

Tang Town: The Game and Coordination for Interest in Township Society

SSAPID:101-3881-2905-70
ISBN:978-7-5097-0317-5
DOI:
ISSN:
关键词:

乡镇 社会发展 塘镇

[内容简介] 本书以塘镇为例,通过对围绕村级选举、涉煤利益、村组利益、征地利益、镇干部身份利益而展开的博弈事件的案例调查,研究分析了当前乡镇社会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与协调。作者发展性地提出了“作为武器的弱者”这一概念,建构了依势博弈的理论解释框架,丰富了乡镇社会理论研究的内容,其研究结论对理解转型时期的乡镇社会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南大学社会学文丛·和谐中国系列
作 者: 董海军
编 辑:胡涛;童根兴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序

 后记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1.农村社会研究的转向:从村落到乡镇

   2.利益分化、利益博弈*与利益协调

  二 概念阐释与相关理论

   1.利益

   2.势

    (1)势的传统含义

    (2)势与资本

    (3)作为本土概念初步提出的“势”

   3.相关理论

  三 研究问题与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1.实地研究及其原因

   2.调查点的确定

   3.如何入场

   4.如何收集资料

    (1)访谈对象的抽样:目的性抽样

    (2)地点的选择:事件现场

    (3)资料收集:多种并用

    (4)资料的判别

   5.如何运用组织资料

  五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塘镇及其利益博弈概况

  一 塘镇总体情况

  二 各村组情况

  三 乡镇社会:多元利益主体

   1.乡镇政府

   2.村组集体

   3.企业主(以矿主或矿长为例)

   4.乡镇干部

   5.村干部

   6.村民

   7.隐性利益主体

    (1)利益博弈背后的不法势力

    (2)利益博弈背后的不法官员

  四 利益博弈概况

   1.塘镇利益博弈的主要方面

    (1)选举方面的博弈

    (2)涉煤利益博弈

    (3)村组有关方面的利益博弈

    (4)项目建设引起的征地利益博弈

    (5)镇干部身份利益博弈

   2.塘镇社会利益主体的博弈方式

 第三章 村级选举博弈

  一 并冲村选举:选举资格之争

   1.结怨:吴桥磊与吴映原矛盾的产生

   2.第六届村级换届选举博弈过程

  二 先制居委会选举:财务和内讧

  三 瓦丘村选举:两派之争

   1.选举中的两派

   2.事件回放

   3.口述事件

   4.博弈结果

  四 同车湾村换届选举:代投产生的事件

  五 幸福村刘启行之诉:虽赢却输的选举官司

  六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涉煤利益博弈

  一 夫容、木杨冲与紫冲煤矿:房屋受损谁之责

   1.夫容煤矿开采影响周边房屋问题的调查

   2.紫冲煤矿、木杨冲煤矿开采影响周边房屋问题的调查

   3.政府处理建议

   4.现状

  二 农工、砂兴煤矿:谁来出钱鉴定

  三 兴振煤矿:村民不服鉴定之后

  四 王桥板煤矿:“土法”*下的赔款与反诉

  五 胜新煤矿:资源之争与农赔

   1.故事中的核心人物——回家井村的村干部

    (1)原支书刘兆明

    (2)支书刘县治

    (3)原村主任文司令

   2.故事经过

   3.事件背后的分析

    (1)村民与煤矿的势能比较

    (2)利益分歧及其原因

    (3)博弈方式

     ①动员组织与分化瓦解

     ②阻工拦车与报告协商

     ③上告上访与汇报调处

     ④“伤口撒盐”与“打青霉素”

     ⑤借势造势

     ⑥见势调整

     ⑦拖延

  六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村组利益博弈

  一 毁坟:土地权属争议还是迷信思想作怪

  二 累善坝电站:建设争议

  三 石投村伐林:组员与村干部的博弈

  四 两村边界纠纷:煤矿用工争议

  五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征地利益博弈

  一 移动基站施工:政府守护

  二 村妇钟冬英:“刁民”还是“老实种田人”

  三 毛平村村民的利益博弈:天地煤业公司征地

  四 经济适用房建设:闹则得利

  五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镇干部身份利益博弈

  一 集体干部:身份差异下的利益博弈

  二 代征员:个人与政府的劳动关系纠纷

  三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依势博弈:一个新的解释框架

  一 诉求者的变化

   1.诉求领袖:从“权力的文化网络”到“权力的利益网络”

   2.诉求主体:作为武器的弱者

  二 诉求对象:从基层政府到各利益主体

   1.依法、以法抗争:与基层政府的博弈

   2.后税费时代:利益诉求对象与内容的转变

  三 “法”:想说爱不容易

  四 依势博弈:后税费时代乡镇社会的利益博弈框架

   1.依势博弈的策略

    (1)造势

    (2)借势

    (3)用势

   2.依势博弈下的三方行为

    (1)诉求者:依势博弈

    (2)诉求对象:以势摆平

    (3)政府调处:中庸调势

   3.依势博弈与日常抵抗、依法抗争、以法抗争

  五 研究不足

1.〔法〕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李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法〕亚兰·杜汉(Alain Touraine):《行动者的归来》,舒诗伟等译,台北,麦田出版社,2002。

4.〔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0。

5.〔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6.〔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7.〔美〕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美〕黄树民:《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素兰、纳日碧力戈译,三联书店,2002。

9.〔美〕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92。

10.〔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0。

11.〔美〕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刘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2.〔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程立显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

13.〔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

14.〔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5.白钢:《“两票制”: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突破口》,《中国国情国力》1998年第6期。

16.包利民、林志雄:《强者政治学与弱者政治学——试论政治哲学中的两种方向》,《浙江学刊》2007第4期。

17.边燕杰:《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国外社会学》1999年第4期。

18.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2002。

19.边燕杰:《找回强关系:中国的间接关系、网络桥梁和求职》,《国外社会学》1998年第2期。

20.曹保刚、王卿等:《当前河北省农村社会矛盾问题的调查分析》,《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9期。

21.曹捷生、徐建文:《对群体性事件产生的一般规律之探讨》,《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12期。

22.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23.陈柏峰:《村落纠纷中的“外人”》,《社会》2006年第4期。

24.陈峰:《中国的工业改制与工人抗争》,香港浸会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系和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联合举办的“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工会与工运研讨会”论文集,2003。

25.陈建敏:《谈农民维护自身利益中的不当事件及对策》,《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26.陈日强:《一个普通农民维权的艰难和辛酸——关于陈家被断水断电的调查》,《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年第4期。

27.陈正俊:《势源考——兼论“审曲面势”涵义》,《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2年第6期。

28.陈正俊:《势论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

29.陈正俊:《从“艺”到“势”》,《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5年第5期。

30.党国英:《非正式制度与社会冲突》,《中国农村观察》2001年第2期。

31.党国英:《中国农村社会权威结构变化与农村稳定》,农友网,http://www.webny.cn。

32.丁水木:《论群体矛盾和群体行为》,《社会科学》1999年第11期。

33.董海军:《角色理论视野下的乡镇干部——以湖南塘镇为例》,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3。

34.董海军:《乡镇干部群体的角色实践及其弱势化:一项类型学的观察》,《社会》2005年第6期。

35.董海军:《论实地研究中的资料判别》,《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2期。

36.范明:《中外“群体性事件”问题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37.范亚峰:《维权政治论——中道论坛之四演讲》,http://blog.yiwu2.com/?uid-3101-action-viewspace-itemid-23189,2005年3月5日。

38.方建勋:《考释古代书论中的“势”》,《南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

39.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1。

40.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

4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2.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43.冯仕政:《单位分割与集体抗争》,《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44.冯仕政:《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现状与范式》,《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45.冯锁柱:《关于排查不安定事端预防群体性事件的思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46.付少平:《对当前农村社会冲突与农村社会稳定的调查与思考》,《理论导刊》2002年第1期。

47.高小玲:《法治秩序下的利益协调》,《桂海论丛》2005年第2期。

48.郭于华:《“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研究农民反抗的底层视角》,《读书》2002年第7期。

49.郭正林:《当代中国农民的集体维权行动》,《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9期。

50.何包钢、郎友兴:《“步云直选”:中国乡镇长直接选举考察》,《二十一世纪》(香港)2001年第4期。

51.何清涟:《利益的冲突——倾听不同的声音》,《天涯》2006年第1期。

52.何艳玲:《后单位制时期街区集体抗争的产生及其逻辑——对一次街区集体抗争事件的实证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第3期。

53.贺雪峰:《关于村庄权力扩展性的讨论》,《云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54.贺雪峰:《论村级权力的利益网络》,《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4期。

55.贺雪峰:《农民抗争的特点》,中国农村研究网(www.ccrs.org.cn)。

56.贺雪峰:《人际关系理性化中的资源因素——对现代化进程中乡土社会传统的一项评述》,《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57.华河辉:《一个基层工作者的思索》,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9。

58.黄怀忠:《20世纪中国村落研究综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

59.黄卫平主编《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最新突破:深圳市大鹏镇镇长选举制度改革的政治解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0.贾高建:《社会改革中利益冲突的四种类型》,《理论与现代化》1995年第7期。

61.姜平:《乡镇长直选与新农村建设》,《唯实》2006年第5期。

62.景跃进:《村民自治的意义阐释与理论化尝试》,香港中文大学大学服务中心、香港浸会大学政府与国际研究系主办“中国大陆第二届村级组织建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1年3月16~18日。

63.李昌平:《步云直先——一次有意义的民主尝试》,中国农村研究网(www.ccrs.org.cn),2003年4月8日。

64.李凡等:《创新与发展——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东方出版社,2000。

65.李怀:《城市拆迁的利益冲突:一个社会学解析》,《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66.李静君:《劳工与性别:西方学界对中国的分析》,http://www.thcscc.org/laogong/ljj.htm,1999。

67.李连江、欧博文:《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载于吴国光主编《九七效应》,(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

68.李路路:《和谐社会:利益矛盾与冲突的协调》,《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5期。

69.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04。

70.李培林:《透视“城中村”——我研究村落研究的方法》,《思想战线》2004年第1期。

71.李巧宁:《1950年代中国对农村妇女的社会动员》,《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6期。

72.林南、V.M.恩赛、J.C.沃恩:《社会资源和关系强度:职业地位获得中的结构性因素》,《国外社会学》1999年第4期。

73.林书剑:《农村举报准确度偏低》,1998年6月16日《检察日报》。

74.刘爱玉:《国有企业制度变革过程中工人的行动选择》,《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6期。

75.刘聪杰:《从“观势明理”到“乘势有为”——试析中国思想史的对于发展问题的思考》,《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

76.刘丽杰:《从利益分化到利益协调的视角解读和谐社会》,《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第11期。

77.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有关中国都市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开放时代》2004年第4期。

78.刘倩:《南街社会》,学林出版社,2004。

79.刘士国等:《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的现状与完善——山东省邹城市村镇人民调解制度调查报告》,《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80.刘晓梅:《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群体性事件的法社会学思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81.刘筱文:《“法”与“情理”的选择——对农村和城市人民调解制度的分析》,《天津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82.刘祖云:《组织社会学》,中国审计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83.龙太江:《从“对社会动员”到“由社会动员”——危机管理中的动员问题》,《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2期。

84.龙太江:《妥协理性与社会和谐》,《东南学术》2005年第1期。

85.陆平辉:《利益冲突的理念与实证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86.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87.陆学艺主编《内发的村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88.马广海:《社会转型期功能性集体行为的原因与控制》,《人文杂志》2001年第4期。

89.马戎:《中国乡镇组织调查》,华夏出版社,2000a。

90.马戎:《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b。

91.彭恒军:《乡镇社会论》,人民出版社,2001。

92.钱杭:《血缘与地缘之间——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93.邱越伦:《中国的地方治理》,香港中文大学大学服务中心、香港浸会大学政府与国际研究系主办“中国大陆第二届村级组织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3月16~18日。

94.任放:《施坚雅模式与国际汉学界的中国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

95.荣敬本:《民主的蝴蝶在飞》,《改革内参》1998年第3期。

96.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97.桑玉成:《论利益分化条件下的利益协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一个视角》,《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98.盛华仁:《依法做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求是》2006年第16期。

99.石发勇:《关系网络、以法抗争和当代中国城市集体行动——一个街区维权运动个案研究》,《学海》2005年第3期。

100.苏敏、曾长进:《乡土社会的“无讼”文化:一个法社会学解释》,《社会》2001年第8期。

101.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鹭江出版社,2000。

102.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03.孙正:《组织化群体:关于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基本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04.唐晓腾:《价值取向、利益冲突与乡村民主政治的困惑》,中国农村研究网(www.ccrs.org.cn)。

105.唐志君:《社会转型期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理论观察》2001年第1期。

106.田成有:《功能与变迁:中国乡土社会的法治实践》,《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6期。

107.佟新:《延续的社会主义文化传统——一起国有企业工人集体行动的个案分析》,《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108.王春光:《社会流动与社会重组:京城“浙江村”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109.王刚:《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利益分化和利益协调问题研究》,《理论探讨》2005年第3期。

110.王汉生等:《“浙江村”:中国农民进入城市的一种特殊方式》,《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

111.王美琴、马勇:《社会运动的社会学解读》,《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

112.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南三村调查》,三联书店,1997。

113.王胜泉:《中国乡镇社会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114.王晓旭:《对有关村委会选举的一百封上访信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1年第1期。

115.王雅林:《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对黑龙江省昌五镇的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116.王振耀:《中国的村民自治与民主化发展道路》,《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2期。

117.巫仁恕:《民间信仰与集体抗争:万历承天府民变与岳飞信仰》,《江海学刊》2005年第1期。

118.吴理财:《村民自治与国家建设》,《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4期。

119.吴佩芬:《论利益协调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5期。

120.吴思:《血酬定律》,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

121.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22.鲜智凯:《论我国民间争议解决机制之重构》,《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23.向德平、陈琦:《社会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4期。

124.项飙:《社区何为:对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地的研究》,《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6期。

125.项继权:《短缺财政下的乡村政治发展——兼论中国乡村民主的生成逻辑》,《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3期。

126.项继权:《论中国乡村的“草根民主”》,载于张明亮主编《村民自治论丛》,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127.萧楼:《柔性政权:“政治动员”下的乡镇和村庄——东南沿海D镇个案分析》,《浙江学刊》2002年第2期。

128.小田:《江南乡镇社会的近代转型》,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

129.肖剑忠、黄宇:《当前我国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4期。

130.肖唐镖:《影响村民自治的因素分析——民选村长访谈带来的思考》,《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131.肖唐镖:《国家、乡村社会与村民自治——村民自治中乡村社会的心态和行为研究及其他》,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中国农村组织建设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1999。

132.肖唐镖:《村委会选举中的宗族因素》,香港中文大学大学服务中心、香港浸会大学政府与国际研究系主办“中国大陆第二届村级组织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3月16~18日。

133.肖唐镖:《乡镇长直选的民意基础——对村民自治的一项效应与后果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1期。

134.肖唐镖等:《村治中的宗族》,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135.肖唐镖等:《多维视角中的村民直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36.谢小平、王忠民:《利益冲突的制度分析》,《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37.谢小平、叶普万:《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冲突研究》,《生产力研究》2003年第1期。

138.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39.闫召华:《村民上访和乡土社会的司法权威》,《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

140.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141.殷焕举:《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建设的四个重点》,《理论前沿》2005年第23期。

142.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三联书店,2001。

143.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144.应星、晋军:《集体上访中的“问题化”过程——西南一个水电站的移民的故事》,《清华社会学评论》,鹭江出版社,2000。

145.于建嵘:《利益、权威和秩序——对村民对抗基层党政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4期。

146.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

147.于建嵘:《我国现阶段农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6期。

148.于建嵘:《当代农民维权抗争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第2期,2004a。

149.于建嵘:《信访的制度性缺失及其政治后果》,《凤凰周刊》第32期,2004b。

150.于建嵘:《农民土地维权抗争的调查》,6月21日《中国经济时报》,2005a。

151.于建嵘:《社会冲突中的维权行动解析》,《中国社会导刊》第9期,2005b。

152.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维权组织的发育与成长——基于衡阳农民协会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第2期,2005c。

153.于建嵘:《对信访制度改革争论的反思》,《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第5期,2005d。

154.于建嵘:《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冲突——对当代工农维权抗争活动的观察和分析》,《凤凰周刊》第7期,2005e。

155.翟学伟:《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概念、个案及其分析》,《浙江学刊》2002年第3期。

156.翟学伟:《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57.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58.张德胜、金耀基等:《论中庸理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之外》,《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2期。

159.张济顺:《上海里弄:基层政治动员与国家社会一体化走向(1950~1955)》,《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160.张静:《发展中的公共空间的社会基础》,载于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编《社区理论与社区发展》,2000。

161.张静:《利益组织化单位:企业职代会案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62.张静:《制度背景下的监督效用》,《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6期。

163.张磊:《业主维权运动:产生原因及动员机制——对北京市几个小区个案的考查》,《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164.张磊、刘丽敏:《从国家中分离出来的新公共空间——国家权力过度化与社会权利不足之间的张力》,《社会》2005年第1期。

165.张小军:《象征资本的再生产——从阳村宗族论民国基层社会》,《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166.张小军:《阳村土改中的阶级划分与象征资本》,《中国乡村研究》2003年第2期。

167.赵鼎新:《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168.赵平俊:《利益矛盾、利益冲突及其协调的手段》,《新东方》2005年第1~2期。

169.赵向文:《强制性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冲突与公共选择》,《社科纵横》2005年第4期。

170.郑卫东:《农民集体上访的发生机理: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第2期,2004a。

171.郑卫东:《透视集体上访事件中的村民与乡村干部》,《青年研究》第3期,2004b。

172.郑欣:《田野调查与现场进入——当代中国研究实证方法探讨》,《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

173.郑欣:《乡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华北农村村民上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74.周大鸣:《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研究:广州南景村50年的变迁》,《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175.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176.周绍金:《质疑乡镇政府存在的必要性——兼谈国家基层政权机构建的设想》,《人大研究》2004年第6期。

177.朱冬亮:《农民眼中的土地延包“30年不变”——基于信访材料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2期。

178.朱晓阳:《“误读”法律与秩序建成:国有企业改制的案例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5期。

179.Blumer,Herbert,1946,Elementary Collective Behavior in New Outline of 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ed.)by Alfred McClung Lee.New York:Barnes and Noble,Inc.

180.David Zweig,1989,“Struggling over Land in China:Peasant Resistance after Collectivization,1966-1986,” in Forest Colburn(ed.),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ME.Sharpe),pp.151-174.

181.Elizabeth J.Perry and Mark Selden,2000,Chinese Society:Change,Conflict and Resistanc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82.Feng Chen,2000,“Subsistence Crises,Managerial Corruption,and Labour Protests in China,” The China Journal,No.44(July).

183.Gamson,William A. & David S.,1996,“Meyer,Framing Political Opportunity”.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Social Movements,(eds.)by Doug McAdam,John D.McCarthy & Mayer N.Zal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4.Goodwin,Jeff & Theda Skocpol,1989,“Explaining Revolu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Third World”. Politics and Society 17.

185.Gould,Roger,1991,“Multiple Networks and Mobilization in the Paris Commune,1871.”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6.

186.Klandermans,Bert,1989,“Grievance Interpretation and Success Expectations: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rotest.” Social Behavior 4.

187.Kriesi,Hanspeter,1996,“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New Social Movements in a Political Context.”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Social Movements,ed. by Doug McAdam,John D.McCarthy & Mayer N.Zal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8.Lee,Ching Kwan,1999,“From Organized Dependence to Disorganized Despotism:Changing Labor Regimes in Chinese Factories.” China Quarter 157.

189.Lee,Ching Kwang,2003,Pathways of Labour Insurgency,in Chinese Society:Change,Conflict and Resistance,ed. by Elizabeth J.Perry and Mark Selden,RoutledgeCurzon,2nd ed.

190.Li Lianjiang & O’Brien,Kevin,1996,“Villagers and Popular Resista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Modern China,22.

191.Mann,Michael,1993,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2.McAdam,Doug,1982,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 1930-1970.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Meyer,David S. & Sidney Tarrow,1998,The Social Movement Society:Contentious Politics for a New Century. Lanham,MD.:Rowman and Littlefield.

194.Molotch,Harvey,1980,“Media and Movements,” The Dynamics of Social Movements. Winthrop.

195.O’Brien,Kevin,1996,“Rightful Resistance”,World Politics,Vol.49.

196.Olson,Mancur,1965,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Scott,James,C.,1990,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The Hidden Transcrip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Scott,James,C.,1985,Weapons of the Weak: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Snow,David A.,E.Burke Rochford Jr.,Steven K.Worden & Robert D.Benford,1986,“Frame Alignment Processes,Micromobilization,and Movement Particip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1.

200.Snow,David et al.,1980,“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Movements:A Microstructural Approach to Differential Recruit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5.

201.Truman,David B.,1971,The Governmental Process:Political Interests and Public Opinion. New York:Knopf.

202.Vincent,Roscigno J. & Randy Hodson,2004,“The Organizational and Social Foundations of Worker Resista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9(February).

203.Walder,Andrew G.,1953,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4.Walder,Andrew G.,1986,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 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5.Willian Hurst & Kevin J.O’Brien,2002,China’s Contentious Pensioners,China Quarterly,No.170.

206.Zhou Xuegang,1993,“Unorganized Interests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Communist China,” 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Feb.

207.G.W.Skinner,1964,“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26.

208.S.H.Potter and J.M.Potter,1990,China’s Peasants,The Anthropology of a Revolu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