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29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途径图书

The ways to the Enterprise's Sustainable Growth

SSAPID:101-3876-9878-50
ISBN:978-7-80230-772-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要介绍的内容有:现代企业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本质在于实现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在于不断培育企业的产业力、科技力、制度力和市场权利,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扬泰文库·经济管理系列
作 者: 汤学俊
编 辑:徐逢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外企业成长理论研究成果

    (一)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论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论

    (三)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成长论

    (四)后凯恩斯主义的企业成长论

    (五)企业制度变迁中的企业成长论

    (六)彭罗斯的“内生成长论”

    (七)迈克尔·波特的产业分析理论

    (八)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理论

    (九)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十)创新管理理论

   二 国内企业成长理论研究成果

    (一)杨杜的企业成长论*

    (二)刘力钢的企业持续发展论*

    (三)李占祥的矛盾管理学*

   三 有关企业生命特性和企业进化理论研究成果

    (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二)公司进化理论

    (三)企业流程再造理论

    (四)企业生命论

    (五)企业生态学理论

   四 现有研究成果评价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1.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系统思考的分析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企业可持续成长命题

  第一节 企业是一个生命有机体

   一 企业生命有机体

    1.从生物有机体的生命延续与企业生存发展的映射关系看,企业是一个生命有机体

    2.从企业理论对企业本质的回答看,企业是一个生命有机体

    3.从“人本管理”思想对企业组织的认识看,企业是一个生命有机体

   二 企业的生命特性

    1.企业系统的开放性是企业生命有机体的第一个特征

    2.企业的目的性和意愿性是企业生命有机体的第二个特征

    3.企业的计划预谋性是企业生命有机体的第三个特征

    4.企业的生命周期性是企业生命有机体的第四个特征

  第二节 企业可持续成长内涵

   一 企业增长、企业发展和企业成长

   二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含义

    1.企业是经济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经济实体,因而企业可持续成长过程是经济性与社会性内在统一的过程

    2.企业是质与量相统一的经济实体,因而企业可持续成长过程是企业质量互变、螺旋上升的过程

    3.企业是短期利润目标与长期可持续成长目标相统一的经济实体,因而企业可持续成长过程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协调均衡的过程

    4.企业是追求永续发展的生命有机体,因而企业可持续成长过程是遵循新陈代谢规律、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

  第三节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现实基础

   一 企业组织进化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必要条件

   二 经营者地位的相对独立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充分条件

   三 企业经营条件与环境的变化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客观条件

  第四节 生命型企业与可持续成长

   一 生命型企业及其特征

   二 持续成长是生命型企业不懈追求的目标

    (一)传统企业目标

     1.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

     2.股东财富最大化

     3.企业价值最大化

     4.社会责任目标

    (二)生命型企业的目标是追求企业持续成长和生命延续

     1.从企业生存与持续成长的逻辑关系看,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

     2.从实现企业利益相关者目标的角度看,企业在实现自身利益和目标的同时,也保证了利益相关者目标的实现

     3.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三 从经济型企业向生命型企业转变

    1.通过创新,实现从“机械性”到“有机性”的转变

    2.通过创新,实现从“封闭性”到“开放性”的转变

    3.通过创新,实现从“片面性”到“全面性”的转变

    4.通过创新,实现从“割裂性”到“整体性”的转变

    5.通过创新,实现从“自立性”到“社会性”的转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自组织机制

  第一节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一般分析框架

   一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驱动力——竞争优势的来源

    (一)竞争优势“外因论”

    (二)竞争优势“内因论”

    (三)竞争优势“综合观”

   二 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核心是资源配置能力

    (一)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核心是资源配置能力

    (二)企业资源配置的分解

   三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一般分析框架——四力维度结构模型

    (一)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能力结构

     1.产业力

     2.技术力

     3.制度力

     4.市场权力

    (二)企业可持续成长四力维度结构的作用机理

     1.产业力、制度力、技术力和市场权力涵盖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部,扩展并结合了竞争优势外生论和内生论,它们都是影响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慢变量因素

     2.四力维度结构中的四个因素的功能不同,功能的互补与协同是企业成长得以可持续的重要内在机理之一

     3.四力维度结构的又一个重要机理在于为企业局部蜕变或渡过市场危机提供缺位支撑机制

     4.四力维度结构是可以成长的

  第二节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自组织运行机制

   一 现代自组织理论的主要成果*

    (一)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协同学的主要结论

   二 企业自组织特性

    1.企业系统具有开放性特征

    2.企业系统具有远离平衡态特征

    3.企业系统具有非线性特征

    4.涨落是企业系统走向有序的契机

   三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自组织演化方程

   四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自组织运行机制

    (一)企业系统演化的不稳定性

    (二)企业系统的序参量——可持续成长能力

    (三)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势函数分析*

    (四)可持续成长能力的非平衡相变

    1.对称性破缺

    2.非平衡相变

    3.分岔与涨落

  第三节 对我国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应用分析

   一 产业选择和定位不合理

   二 技术创新不足

   三 缺乏制度规范和创新动力

   四 缺乏市场权力

   五 四力维度动态整合不够,交互协同性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生成和培育

  第一节 组织学习的内涵和流程

   一 组织学习的内涵

   二 组织学习的形态和流程

  第二节 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生成机理

   一 企业“能力层级”结构分析

    1.“能力层级”的根基是组织学习,位于顶部的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可持续成长能力是“能力层级”的“腰”

    2.组织学习转化为可持续成长能力要经过中间传导机制

    3.企业“能力层级”的纽带——整合与协调

   二 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生成机理剖析

    1.产生组织规范的学习子过程

    2.产生能力集的学习子过程

    3.产生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学习子过程

    4.三个学习回路之间的逻辑演进关系

   三 海尔可持续成长能力分析

    (一)海尔的学习方式

     1.“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

     2.向用户学习

     3.全员学习

     4.互动的团队学习

     5.脱产培训

    (二)海尔能力集的培育和持续成长能力的不断形成——四力维度结构管理模式

     1.产业力

     2.技术力

     3.制度力

     4.市场权力

  第三节 “企业成长上限”与企业可持续成长

   一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战略陷阱

    (一)战略冒进陷阱

    (二)战略保守陷阱

    (三)跳过战略陷阱的关键是把握战略转折点

   二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管理陷阱

    (一)靠创业成长与领导陷阱

    (二)靠集权成长和本位陷阱

    (三)靠分权成长与失控陷阱

    (四)靠协调成长与官僚陷阱

    (五)靠互动成长与未知陷阱

   三 “企业成长上限”(Limits To Growth)形成机理分析

   四 突破“企业成长上限”的根本解

   五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在于不断突破“企业成长上限”

    (一)培育和发展成长促进因素,强化企业的成长增强环路

    (二)识别和认清成长限制因素,重视企业的成长调节环路

    (三)企业持续成长的杠杆解在于调节环路,而不在增强环路

  第四节 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培育

   一 建立以企业文化为内涵的学习型组织

   二 构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提高组织学习效率

   三 强化和落实以人为本,建立组织学习激励机制

   四 建立健全企业内外部培训制度和完善的学习平台

   五 建立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良性互动的学习动力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系统评价

  第一节 有关企业评价的研究综述

   一 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二 关于企业竞争力、企业活力和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研究

   三 关于企业成长性评价研究

   四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析

    1.评价指标体系

    2.评价方法和模型

    3.评价对象

  第二节 企业可持续成长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 指导思想及其意义

   二 构建原则

   三 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二级指标

     1.产业力

     2.制度力

     3.技术力

     4.市场权力

    (二)三级指标

     1.产业效应

     2.战略价值链环节效应

     3.位势效应

     4.产业结构效应

     5.管理能力

     6.组织能力

     7.企业文化

     8.技术资产

     9.组织整合

     10.外部知识网络

     11.技术的战略管理

     12.首动利益

     13.品牌价值

     14.顾客满意度

  第三节 评价指标测度和权重的确定

   一 评价指标的含义与测度方法

   二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1.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2.某一指标层下的相对权重向量

    3.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4.各层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

    5.组合的一致性检验

    6.企业可持续成长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第四节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多层灰色评价

   一 多层灰色评价的数学描述

    1.确定各层指标的权重

    2.确定评价指标的评分等级标准

    3.组织专家进行评分

    4.求评价指标矩阵

    5.确定评价灰类

    6.计算灰色评价系数、灰色评价权向量和权矩阵

    7.对目标层U和准则层V作综合评价

    8.确定受评企业的灰类

   二 一个实例

    1.设n=5,即k=1,2,…5,有五位评价者,各评价者依据表2的评分等级标准为受评企业评分,得该企业评价指标矩阵D

    2.确定评价灰类及白化权函数

    3.计算灰色评价系数

    4.计算灰色评价权向量与权矩阵

    5.对目标层U和准则层V作综合评价

  第五节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序列谱评价

   一 灰色关联度评价的数学描述

    1.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确定

    2.计算灰色关联系数ξij

    3.计算单层次的关联度

    4.计算多层评价系统的最终关联度

    5.关联度排序

   二 一个实例

    1.确定评价指标Wij的评分等级标准(见表5-6)并进行专家打分

    2.计算单层关联度

    3.多层结构关联合成

    4.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序列谱

  第六节 企业可持续成长动态演化趋势评价

   一 灰色关联熵评价模型

   二 准则层灰色关联熵的计算步骤

    1.确定各准则层所属指标相对于该准则层的指标权重

    2.确定受评企业各年的比较数列

    3.计算第j准则层的灰色关联系数rikj

    4.计算灰色关联熵

    5.准则层指标演化趋势判别

   三 目标层灰色关联熵的计算及演化判别

    1.依据层次分析法确定目标层所属指标的权重

    2.确定目标层所属指标的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

    3.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4.计算目标层指标各年灰色关联熵并进行判别

   四 一个实例

    1.评价过程

    2.评价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企业可持续成长模式的主要理论成果

   一 吉布莱特企业随机成长模式

    (一)吉布莱特定律

    (二)对吉布莱特定律的修正

   二 安索夫的企业战略成长模式

   三 市场结构与生命周期模式

   四 葛雷纳的企业成长模式

   五 杨杜的企业成长模式

    (一)成长模式

    (二)非均衡成长模型

    (三)复合经济模型

  第二节 企业可持续成长模式及其选择

   一 质的成长与量的成长

    (一)质的成长

     1.技术和产品创新

     2.事业结构创新

     3.制度创新

    (二)量的成长

     1.企业并购

     2.项目投资

    (三)质的成长与量的成长的互动关系及其选择

   二 内部成长与外部成长

    (一)内部成长

    (二)外部成长

     1.并购(分析见量的成长)

     2.多样化经营(分析见多样化成长)

     3.国际化

     4.战略联盟

    (三)内部成长与外部成长的选择

   三 专业化成长与多样化成长

    (一)多样化成长

    (二)专业化成长

     1.小企业专业化生产优势

     2.小企业专业化生产模式

    (三)企业实施多样化成长的动因分析

     1.主业成长的局限性

     2.主产品市场容量的有限性

     3.企业存在可以利用的闲置资源

     4.企业目标与经营者追求

    (四)企业实施多样化成长的决策分析

     1.是否需要进行多样化经营

     2.多样化经营的行业选择

     3.多样化经营的时机选择

     4.多样化经营的实现方式选择

  第三节 企业可持续成长管理

   一 成长方向的管理

   二 成长速度的管理

   三 成长潜力的管理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生存竞争分析

  第一节 企业系统的生存成长分析

   一 系统生存竞争原理

    (一)系统生存函数与生存域

    (二)两个系统共存域

    (三)多个系统共存域

    (四)多系统共生存函数

   二 企业系统生存空间与生存域

    (一)企业系统生存空间

    (二)企业生存函数与生存域

    (三)企业最优生存模型

   三 企业生存成长模型

    (一)企业成长模型

    (二)企业Logistic成长模型

    (三)企业最优生存成长模型

    (四)企业最优生存成长动力学模型

    (五)企业最优生存的“满意增长”

  第二节 企业生存竞争

   一 企业生存竞争描述

   二 企业生存竞争的一般模型

    (一)当两家企业间竞争表现为零和竞争时

    (二)当两家企业间竞争表现为合作竞争时

   三 两家企业生存竞争的Logistic演化方程及其定态解讨论

  第三节 企业竞争的动力学模型

   一 企业竞争动力学方程

   二 企业竞争的动力学模型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战略研究

  第一节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回顾与梳理

   一 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

    (一)20世纪60、70年代的早期战略管理理论

    (二)20世纪80年代的战略管理理论

    (三)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战略管理理论

    (四)20世纪90年代后期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二 战略管理理论的主要差异

    1.传统的战略理论认为,在一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理想的竞争位置

    2.传统战略理论试图寻找并确立所有活动的基准,以此获得最好的经营绩效

    3.通过业务外包和联盟的形式获得效益,是一种比较盛行的做法

    4.传统观点认为,竞争优势根植于少数几个关键因素、重要资源和核心竞争能力

    5.企业通常认为,竞争优势来自于灵活适应极度竞争和行业变化,但这一认识正在发生变化

   三 战略管理理论演变的基本规律

    1.理论内容

    2.竞争性质

    3.竞争优势的持续性

    4.战略管理范式

   四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1.制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扩展

    2.企业的战略具有高度的弹性

    3.不过多考虑战略目标是否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匹配,而是较多地追求建立扩展性的目标

    4.由企业或企业联盟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成为参与竞争的主要形式

    5.制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

    6.战略的制定从基于产品或服务的竞争,演变为在此基础之上的标准与规则的竞争以至于概念的竞争

   五 现代企业战略制定的基本原则

    1.合作共生原则

    2.战略与结构互适性原则

    3.战略系统行动原则

  第二节 企业创新战略——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核心和源泉

   一 创新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必然要求

    (一)创新的内涵与特征

     1.创新的高风险性

     2.创新的高回报率

     3.创新的创造性

     4.创新的时效性

    (二)创新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必然要求

     1.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2.创新是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3.创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成长的源泉

   二 企业创新的动力与阻力

    (一)企业创新的动力

    (二)创新活动的阻力

     1.物质因素

     2.心理因素

     3.习惯模式

     4.认识因素

     5.情感因素

    (三)创新动力和阻力的矛盾关系和转变

   三 企业创新的基本途径

    (一)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二)适应市场需求,把握企业发展趋势

    (三)创新内容的协调共存

    (四)创新形式的联盟合作

   四 企业创新管理

    (一)树立创新导向型企业的经营理念

    (二)制定具体的创新计划并落实于行动

    (三)建立鼓励企业创新的机制

    (四)强调尊重个性发展

    (五)鼓励相互交流和竞争

    (六)永不满足现状,不断突破成长上限

  第三节 组织学习战略——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途径和手段

   一 组织学习的意义

    1.组织学习已经成为企业组织的一项基本职能

    2.组织学习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企业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企业的每一项进步都是通过学习实现的

    3.组织学习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二 组织学习的内容

    (一)系统地解决问题

    (二)试验

     1.持续性试验

     2.示范性试验

    (三)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

    (四)向他人学习

     1.向同行企业学习——标杆管理(Benchmarking)

     2.向顾客学习

    (五)在组织内传递知识

   三 组织学习障碍与管理

    (一)组织学习障碍

     1.“单环学习”障碍

     2.“双环学习”障碍

    (二)组织学习障碍的克服与管理

     1.“熟练的无能”

     2.“习惯性防御”

     3.“奇怪的做法”

     4.个体早期学习经历中所学到的“使用理论”以及传统社会道德,是产生组织成员“熟练的无能”现象的根源,而“熟练的无能”又导致了组织的“习惯性防御”、“奇怪的做法”和“病态”

  第四节 可持续成长企业的战略选择

   一 核心竞争能力战略

   二 蜕变经营战略

   三 超越竞争战略

   四 差异化战略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 企业可持续成长命题:企业是一个生命有机体

   二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自组织机制研究:建立“四力维度结构模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三 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生成与培育研究:创建组织学习,是培养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四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系统评价研究:建立多层递阶评价指标体系,促进企业可持续成长

   五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路径选择:根据企业的产业特点、发展阶段、产品结构、经营资源,合理选择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路径

   六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生存竞争研究:提高产品营销能力,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

   七 企业可持续成长战略研究:实施企业创新战略和组织学习战略,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成长的根本途径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 从研究广度看:如何协调宏观经济社会与微观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共赢机制,是尚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二 从研究深度看:加强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分类研究、实现机制研究和评价体系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扬泰文库》总序

 后记

1.邱昭良:《学习型组织新思维》,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彼得·德鲁克:《九十年代的管理》,东方编译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阿里·德赫斯:《长寿公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

4.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5.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6.李占祥:《矛盾管理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7.〔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8.纳尔逊、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7。

9.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书店,1990。

10.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1.〔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87。

1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8。

1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三联书店,1996。

14.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

15.杨杜:《企业成长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16.刘力钢:《企业持续发展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7.李占祥:《矛盾管理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8.伊查克·爱迪斯著《企业生命周期》,赵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9.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的探讨》,《中国工业经济丛刊》1988年第2期。

20.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中国工业经济》1995年第11期。

21.〔美〕塞思·戈丁:《公司进化》,中信出版社,2003。

22.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企业再造》,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3.唐海滨:《企业生命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24.杨忠直:《企业生态学引论》,科学出版社,2003。

25.周晖:《企业生命模型研究》,《经济科学》2002年第6期。

26.周晖:《企业生命模型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7.刘力钢:《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28.丁任重:《企业生命体》,天地出版社,2004。

29.达尔文:《物种起源》,科学出版社,1972。

30.汤姆·彼得斯、南希·奥斯汀:《赢得优势:领导艺术的较量》,管维立等译,企业管理出版社,1986。

31.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2.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3.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

34.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5.阿尔佛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

36.希克斯(H.G.Hicks):《经济学展望:再论货币与增长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6。

37.毛蕴诗:《中国优秀企业成长与能力演进:基于案例的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8.杨杜:《企业成长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39.堺屋太一:《组织的盛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0.〔美〕塞思·戈丁:《公司进化》,中信出版社,2003。

41.李占祥:《矛盾管理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42.阿里·德赫斯:《长寿公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

43.阿里·德赫斯:《长寿公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

44.冯仓:《研究成功》,《中国企业家》2003年第29~30期。

45.彼得·F.德鲁克等:《知识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6.李占祥:《矛盾管理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47.牛文源:《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技出版社,2000。

48.钟陆文:《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49.范明、汤学俊:《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自组织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10期。

50.阿尔佛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

51.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第一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52.纳尔逊、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7。

53.尼古莱·J.福斯:《企业万能》,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54.乔·L.皮尔斯、约翰·W.纽斯特朗:《管理宝典》,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55.李海舰、聂辉华:《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及其战略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9期。

56.肖海林:《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四面体结构模型及成长管理》,《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7期。

57.肖海林:《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生成机制与管理框架》,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

58.田奋飞:《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59.赵晓庆、许庆瑞:《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轨迹》,《科研管理》2002年第1期。

60.郭治安:《协同学入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61.刘思峰、杨岭:《区域经济评估·预警·调控》,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62.杰克·韦尔奇:《杰克·韦尔奇自传》,中信出版社,2001。

63.杰克·韦尔奇、约翰·拜恩:《杰克·韦尔奇自传》,中信出版社,2001。

64.汤学俊、刘思峰:《“企业成长上限”与企业可持续成长》,《集团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

65.吕巍、蒋青云:《企业成长上限及其突破》,《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第3期。

66.朱云梅、周生路、彭补拙:《工业企业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初探》,《重庆环境科学》1999年第2期。

67.王爱华:《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68.王新华:《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69.顾一希、吴满林:《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70.吴凤庆:《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统计与决策》2001年第10期。

71.赵伟:《机械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年第10期。

72.严俊:《我国农业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2年第4期。

73.侯合银、王浣尘:《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第4期。

74.张清学:《企业应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企业活力》2003年第8期。

75.张蕊:《“新经济”时期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建立》,《当代财经》2001年第5期。

76.查奇芬:《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企业活力综合评价体系》,《江苏大学学报》2002年第9期。

77.白树起:《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竞争力》,《技术经济》2001年第6期。

78.尹子民:《工业企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79.吴应宇、于国庆:《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的系统评价研究》,《东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80.冒乔玲:《构建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初探》,《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81.周建军、王韬:《高科技企业成长性评价体系初探》,《科技管理研究》2002年第4期。

82.赵天翔、李晓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成长性评价》,《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83.刘思峰、郭天榜、党耀国:《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1999。

84.郭蕊:《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关键维度及分析模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11期。

85.刘飞、曹华军:《绿色制造的理论体系框架》,《中国机械工程》2000年第9期。

86.胡永宏:《综合评价方法》,科学出版社,2000。

87.萨蒂(Saaty,T.L.):《层次分析法:在资源分配、管理和冲突分析中的应用》,煤炭工业出版社,1988。

88.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89.李学清:《熵—企业能力的本质及其测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90.畅建霞、黄强、王义民等:《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和灰色关联熵的水资源系统演化方向判别模型研究》,《水利学报》2002年第11期。

91.张岐山、郭喜江:《灰色关联熵分析方法》,《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8期。

92.马世骏:《现代生态学透视》,科学出版社,1990。

93.杨忠直:《企业生态学引论》,科学出版社,2003。

94.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用利润指标衡量企业效益——再论利税有别》,1999年5月7日第二版《人民日报》。

95.Adam Smith,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London:Methuen and Co.,Ltd.,ed. Edwin Conan,Fifth edition,1904.

96.Marshall A,Principles of Economics,8th edn,London Macmillan,1920.

97.Williamson,O.E,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New York,Free Press,1975.

98.Williamson,O.E,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New York,Free Press,1985.

99.Robinson,J.,The Second Crisis of Economic Theor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Vol.LXII.No.2.

100.Shackle,G.L.,S. Sir John Hicks,IS-LM:An Explanation:A Comment,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1982,Vol. IV,No.3.

101.Penrose.E,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New York,Free Press,1959.

102.R.Marris,A Model of the Managerial Enterpris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3,(77).

103.Rumelt,R.P,Schendel,D,Teece,D.T,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

104.Prahalad C.K,Hamel I.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66).

105.Neil C. Churchill,Virginia L. Lewis,The Five Stages of Small Business Growth.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3.

106.Penrose.E,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New York,Free Press,1959.

107.Xuejun Tang,On the Mechanism of Evolution for the Enterprise’s Sustainable Growth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elf-organization.,Chinese Business Review,Mar 2005.

108.Barney J.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17(1).

109.Richardson,G.B,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The Economic Journal,1972,(9).

110.Alchian A A.,Uncertainty,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0.

111.Leonard-Barton D.,Core Capability and Core 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

112.Teece,D.J. and Shuen,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

113.Micolis G,Prigogine I,Self-Organization in Nonequilibrium Systems,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77.

114.H.Haken,Synergetics,Berlin,Springer,1978.

115.Argris C & Schon D,Organizational learning: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Reading,MA:Addison-Wesley,1978.

116.Argyris C,Overcoming organizational defense:facilitatin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Boston:Allyn and Bacon,1990.

117.Huber,G.P.,Organizational Learning:The Contributing Processes and the Literatures,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

118.Dodgson M.,Organizational Learning:A Review of Some Literatures,Organization Studies,1993.

119.Kim D,The Link betwee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Sloan Management Review,Fall 1993.

120.Espejo R,Schuhmann W,etal,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learning:a cybernetic approach to management,Chichester:Wiley,1996.

121.Marquardt,M.J.,Build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A Systems Approach to Quantum Improvement and Global Success,New York:MaGraw-HILL,1996.

122.Argyris C,Double Loop Learning in Organizations,Harvard Business Review,Sepetember-October,1987.

123.Trzyna T.C (eds.),A Sustainable World:Defining and 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ondon:Earthscan,1995.

124.Sifeng Liu and Yi Lin,An Introduction to Grey Systems:Foundations,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s. IIGSS Academic Publisher,1998.

125.Tang Xuejun,Liu Sifeng,Tan yan,Study on the HRES Evolution Distinguishing Model Based on the Gray Incident Entropy,SERVICE SYSTEMS AND SERVICE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ICSSSM ’04,VOLS 1 AND 2,1017-1020,2004.

126.Xuejun Tang,Liu Sifeng,Grey System Evaluation of the Enterprise Sustainable Growth Competence,Proceedings of IEEE on System,Man and Cybernetics of 2005,October 2005.

127.Aubin J P.,Viability Theory,Boston:Birkhauser,1991.

128.http://www.haier.com/.

129.http://www.setc.gov.cn.

简 介:本书的核心内容是要把一个企业打造成充满活力的长寿企业。第一,它应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第二,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需要拥有生存和发展所需的长期竞争优势;第三,一个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第四,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的创新活动;第五,由于企业家在企业生命过程中处于核心的领导地位,使其在影响企...

作者: 旷锦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