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85

《第二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优秀论文集(2014-2017)》图书

The 2nd Best Paper Proceedings of Chinese Creative Industry (2014-2017)

SSAPID:101-3876-6872-71
ISBN:978-7-5201-3659-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第二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20篇优秀论文的集合。此次评选活动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化创意产业》2014~2017年的转载论文为评选对象,由专家评委依据指标体系,对论文逐项打分,最后经加权统计,按分数多少遴选出20篇作为优秀论文。此次活动旨在梳理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现状、发掘标杆式论文、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激发学术创造力、引领学术研究发展。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祁述裕 钱蓉
编 辑:蔡继辉;张澄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G0 文化理论

 后记

 主编简介

 建设文化场景 培育城市发展内生动力

  引言

  一 草根类生活文化设施是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来自三个案例的分析

   (一)丽江大研古城酒吧街

   (二)中关村创业大街创业咖啡馆

   (三)景德镇大学生创意市集

  二 整合文化资源,建设各具魅力的文化场景:对中关村创业大街、景德镇创意市集案例的进一步讨论

   (一)中关村创业大街文化场景生成分析

   (二)景德镇大学生创意市集生成机制分析

  结语 场景理论的中国意义

 政府资助艺术:支持与反对

  一 永远的遗憾:艺术充分资助的不可得性

  二 英国的分歧:政府如何资助艺术

  三 美国的争论:政府是否应当补贴艺术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和主要特征

  一 文化产业不是“筐”

  二 文化产业“门类齐全”

  三 文化产业本质上属于“内容产业”

  四 文化产业发展倡导“渠道优先”

  五 文化生产服务是全方位的

  六 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国民经济体系支撑

  七 生产性文化服务“前景广阔”

  八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呈阶梯状

  九 对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建议

 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及财政政策的成效与优化策略

  一 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及财政政策支持的实践与成效

   (一)渐进式经验积累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

   (二)文化产业财政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初步显现

  二 财政金融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备性分析

   (一)文化行业的行政垄断缓释了财政金融政策的效力

   (二)体制壁垒的存在导致财政投向与文化产业结构优化方向不匹配

   (三)财政政策支持文化企业投融资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体系不完善

  三 财政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化策略

   (一)厘清财政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切入点,创新财政投入机制

   (二)完善健全政策法律措施,加强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执行力

   (三)建立关于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监管和考核机制

 论文化产业的本质

  一 “文化工业论”引出的问题

  二 文化产业是文化产品生产与服务的社会文化系统

  三 文化产业是社会发展的文化生产力形态

  四 文化产业是人与社会一切文化关系的总和

 “一带一路”倡议与我国文化产业的空间新布局

  一 打造文化强国的“π”型动力带

  二 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多样模式

  三 建设文化产业的服务平台体系

  四 拓展近中远三重对外文化辐射带

 带状发展:“十三五”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

  一 “十三五”期间中国主要的文化产业带分布

   (一)“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二)长江经济文化产业带

   (三)环渤海湾经济文化产业带

   (四)藏羌彝文化走廊

   (五)黄河中原地区文化带

   (六)珠江经济文化产业带

   (七)京杭大运河文化带

  二 文化产业带状发展的“国际化”认识与“大数据”理念的强化

   (一)要有“五个国际化”认识

   (二)要强化“四个大数据”理念

  三 文化产业带状发展过程中“四个突破”与“三个统一”格局的形成

   (一)要实现“四个突破”

   (二)要形成“三个统一”的公平竞争大格局

 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一 特色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二 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三 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和基础条件分析

  四 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五 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财务困境、成瘾消费与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一 研究综述

  二 国有文艺院团的财务困境

  三 成瘾消费:偏好内生的文化消费模型

  四 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为改善财务困境做出的努力

  五 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方向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变迁及其有效性实证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政府激励机制、竞争行为与文化产业政策演变

   (二)政策工具、政策层级与文化产业发展绩效

  三 文化产业政策变迁:基于政府竞争视角的描述性分析

   (一)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总括性描述

   (二)基于文本解析法的政策变迁及其动因研究

  四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文化政策有效性分析

   (一)样本数据来源

   (二)变量的选取

   (三)研究设计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 结论及政策建议

 中国文化产业税收政策的现状与建议

  一 中国文化产业财税政策的主要问题

  二 “营改增”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评估

  三 对完善文化产业税收政策的若干建议

 我国文化产业并购热的解析与反思

  一 引言

  二 当前文化产业并购的类型与特征

  三 文化产业并购热潮的成因分析

  四 文化产业并购的障碍与隐患

  五 规避粗放型并购,提升文化产业并购绩效的对策

  六 结论

 我国文化产业创新的制度环境及优化路径

  一 引言

  二 文化产业创新的制度环境构成

  三 制度环境对文化产业创新的作用机理

   (一)产业内源创新与外源创新

   (二)制度环境的作用

  四 我国文化产业创新制度环境演进

   (一)制度环境的演化历程

   (二)当前制度环境的特征与问题

  五 制度环境的优化路径

   (一)优化政策制定与实施框架

   (二)核心制度设计粗线条化

   (三)提升外围制度环境的弹性和包容性

 新时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几大问题

  一 文化产业顶层设计亟待加强

   (一)加强区域统筹

   (二)建立科学的产业评估体系

  二 文化产业应成为民生工程

   (一)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民生基础建设

   (二)文化产业推动民生要素

   (三)文化社区推动生活美学

  三 文化产业发展标准尚需完善

   (一)战略性标准的制定

   (二)行业标准的规范

  四 文化产业投资缺少切入点

   (一)资本扶持不均衡

   (二)投资领域单一

   (三)专业投资不充分,优质项目开发较少

  五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期待突破

   (一)学科建设有待完善

   (二)知行教育有待突破

   (三)政策扶持有待强化

  六 文化产业在新型城镇化中应合理定位

   (一)以文化人,推动文化治理

   (二)以文促改,推动产城协同

  七 传统产业需强化互联网思维

   (一)互联网催生“文化产业+”模式

   (二)互联网催生“传统产业+”模式

 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演化:升级趋势与固化、耗散

  一 创意产业集聚演化的理论基础

  二 上海百家创意产业园区的集聚现状与问题

   (一)数据事实与基本现状

   (二)主要问题与演化瓶颈

  三 创意产业集聚演化的趋势研判

   (一)对集聚演化的方向判断

   (二)对演化升级的趋势判断

  四 进一步思考

   (一)对园区集聚演化的方向性控制

   (二)对园区能级提升的“分类指导”

   (三)对园区“一揽子”管理的机制创新

 政府补助、公司性质与文化产业就业

  一 引言

  二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一)政府补助对文化产业就业促进效应分析

   (二)模型构建

  三 政府补助对文化产业就业促进效应实证分析

   (一)政府补助促进就业的直接与间接效应分析

   (二)基于公司所有制性质的调节效应分析

   (三)行业属性的调节效应分析

  四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略论文化创意小镇的建设理念与方法

  一 历史传承与现实创新

  二 立足本土与对标国际

  三 城镇形态与价值体系

  四 规划目标与建设路径

 中国文化产业改革治理的创新突破点与行动逻辑

  一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化产业:文化跨界重组中的新挑战

  二 学理性视角下的产业发展研判: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与结构性缺失

  三 文化治理导向下的产业务实创新:文化产业改革的创新突破点与行动逻辑

 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要实现“跨区域”治理

  一 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和同质化共存

   (一)文化产业区域差异性形成原因

   (二)文化产业区域同质化原因

  二 推动特色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符合产业升级趋势

   (一)文化产业发展新常态的“区域布局”走势

   (二)加快推动特色文化产业跨区域互动

  三 以管理机制创新推动“跨区域”发展

   (一)建立跨区域合作组织平台

   (二)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规则和政策工具

   (三)推动特色文化资源资本化运作

 文化创意产业统计:国际镜鉴与引申

  一 相关文献综述

  二 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口径、统计分类与统计指标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界定与统计口径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分类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指标

  三 文化创意产业统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 启示与思考

 附录 2014~2017年《文化创意产业》全文转载总目录

“第二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共同主办。旨在通过发掘标杆式论文,梳理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成果,激发学术研究创造力,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推动学术研究发展。此次评选活动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化创意产业》2014~2017 年的转载论文为评选对象,由专家评委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对论文逐项打分,最后经加权统计,遴选出得分最高的前20篇论文作为优秀论文。我们将这20 篇优秀论文重新编校后结集出版,以飨读者。本书对了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现状并进而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极具价值。

《发现丽江:他们把酒吧整得像文化馆,不只卖酒还卖艳遇》,掌上丽江,2016年2月26日。

韩琮林:《中关村创业大街上的“花式”咖啡馆》,《北京商报》2014年11月17日。

陆筱璐:《论文化创意社群对特色文化城市发展的意义及路径——景德镇乐天创意市集为例》,《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特里·N.克拉克:《文化动力——一种城市发展新思维》,吴军译,人民出版社,2016。

Clark,Terry,,Amsterdam,Netherlands;Boston,MA:Jai/Elsevier,2011.

Terry N.Clark and Coauthors,,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2014.

贝尔纳·古奈:《反思文化例外论》,李颖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布瓦洛:《诗的艺术》,任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1。

单世联:《黑暗时刻:希特勒、大屠杀与纳粹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

弗里茨·拉达茨:《海因里希·海涅》,胡其鼎译,东方出版社,2001。

高更:《致安德烈·丰丹纳》(1899年3月),转引自赫谢尔·B.奇谱:《塞尚、凡·高、高更书信选》,吕澎译,四川美术出版社,1984。

高更:《致妻子曼特》(1890年2月),《致威留姆森》(1890年秋),转引自赫谢尔·B.奇谱:《塞尚、凡·高、高更书信选》,吕澎译,四川美术出版社,1984。

贾斯汀·奥康诺:《艺术与创意产业》,王斌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雷蒙·威廉斯:《艺术委员会》(1979年),转引自《希望的源泉——文化、民主、社会主义》,祈阿红等译,译林出版社,2014。

雷蒙·威廉斯:《政治与政策:艺术委员会的实例》(1981年),转引自《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2。

泰勒·考恩:《商业文化礼赞》,严忠志译,商务印书馆,2005。

西格弗里德·翁泽尔德:《歌德与出版商》,张世广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给JR爱克利的信》(1936年5月28日),转引自《凯恩斯社会、政治和文学论集》,严忠志译,商务印书馆,2014。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给〈新政治家与国家〉编辑的信》(1938年8月22日),转引自《凯恩斯社会、政治和文学论集》,严忠志译,商务印书馆,2014。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伦敦艺术家协会:起源和宗旨》(1925年),转引自《凯恩斯社会、政治和文学论集》,严忠志译,商务印书馆,2014。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艺术委员会的政策与希望》(1945年7月12日),转引自《凯恩斯社会、政治和文学论集》,严忠志译,商务印书馆,2014。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战争时期的艺术》(1943年5月11日),转引自《凯恩斯社会、政治和文学论集》,严忠志译,商务印书馆,2014。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政府与艺术》(1936年8月26日),转引自《凯恩斯社会、政治和文学论集》,严忠志译,商务印书馆,2014。

詹姆斯·海尔布伦、查尔斯·M.格雷:《艺术文化经济学》第二版,詹正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Kevin Vincent Mulcahy,“The Rationale for Public Culture”.In K.V.Mulcahy & C.R.Swaim(Eds.),.Boulder,CO:West view Press,1982,pp.302~322.

《北京去年文化创意产业收入超9000亿》,《中国日报》2012年10月15日。

北京新元文智咨询服务有限公司:《2012年9月文化产业资本动态监测分析报告》,2012年10月。

北京新元文智咨询服务有限公司:《2012中国文化产业资本研究报告》,2012年1月。

傅才武等:《我国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体制的特殊性及其政策含义》,《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7期。

《各类社会资本积极进入文化产业,资金短缺得到缓解》,中国经济网,2012年6月1日。

《管好用好100亿文化创新发展专项资金 推动首都文化繁荣发展》,《北京日报》2012年9月28日。

《贵州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强力助推重点项目实施》,《贵州日报》2007年4月5日。

马洪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西安用法”》,《中国文化报》2010年1月13日。

《沈阳:市、区两级政府分别设立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日报》2012年5月23日。

王家新:《财政支持文化产业要有长效机制》,《光明日报》2012年4月10日。

《文化改革的“广东探索”》,《瞭望》2011年10月17日。

徐硙:《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逐步建立》,《国际商报》2012年6月4日。

杨浩鹏:《政策扶持文化产业需务实更需落实》,《中国文化报》2012年3月16日。

张景华、杜弋鹏:《北京拟每年统筹100亿助推文化创新产业发展》,《光明日报》2012年1月13日。

中国传媒大学联合调查组:《铿锵前行的时代脚步——关于中国“文化企业30强”的调查与思考》,《光明日报》2012年5月21日。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胡敬萍:《生态恶化与本土文化丧失有关》,《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4月27日,第1版。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撒切尔夫人:《治国方略》,转引自芦垚《G20中国范式》,《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9月8日。

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3年9月。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2001~200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李婧:《2014年我国文化贸易的喜与痛》,《中国文化报》2015年2月28日。

李予阳:《2014年我国实际对外投资已超过利用外资规模》,《经济日报》2015年1月26日。

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张莉、刘曲译,中信出版社,2010。

“上海参与建设长江流域经济新支撑带的若干问题研究”课题组:《“π”型战略格局中,上海该怎么做》,《解放日报》2014年12月25日。

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习近平:“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腾讯娱乐,2013年3月25日,ent.qq.com。

亚太文化创意产业协会:《2013两岸42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调查报告CCIA》。

郑永年:《地缘政治和民主秩序问题》,《联合早报》2014年9月30日。

范周:《对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建设构想的思考》,http://news.xinhuanet. com/culture/2014-08/05/c-126834821.htm,2014-08-05。

牛玉国、黄河:《中原文明孕育成长和繁荣发展的基石》,《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余华泳:《珠三角,文化产业崛起正当时》,《中国文化报》2013年6月4日。

胡惠林、王婧:《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胡惠林主编《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理论文献研究综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金宗云:《蔚县剪纸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特色文化资源的现代转换和产业发展》,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炎、王佳:《文化需求与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1期。

梁晨:《北海市海洋文化产业调研报告》,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毛伟:《河北曲阳雕塑文化产业调研报告》,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祁述裕、王列生、傅才武主编《中国文化政策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任瑞娜:《广西东兴市特色文化资源开发调研报告》,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吴莉:《论马祖文化资源的现代转换与产业发展》,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卫·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张菲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戴维·思罗斯比:《经济学与文化》,张峥嵘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樊小林:《对国有文艺院团转制后改革现象的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10期。

加里·贝克尔:《口味的经济学分析》,李杰,王晓刚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欧翠珍:《文化消费研究述评》,《经济学家》2010年第3期。

谢伦灿:《阵痛与重生:国有文艺演出院团改革路径之抉择》,《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许亚群:《文化消费“3万亿缺口”的背后》,《中国文化报》2012年12月12日,第2版。

杨绍林:《国有表演艺术院团改革与发展求索》,《艺海》2010年第1期。

詹姆斯·海尔布伦和查尔斯·M.格雷:《艺术文化经济学》第二版,詹正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赵雪梅:《戏曲院团转企改制攻坚:几对突出矛盾的解决策略》,《中华艺术论丛》2010年第10辑。

David Throsby,“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the Arts:A View of Cultural Economics”,Vol.32,No.1,pp.1-29.

Gary S.Becker and Kevin M.Murphy,“A Theory of Rational Addiction”, Vol.96,No.4,pp.675-700.

George J.Stigler and Gary S.Becker,“De Gustibus Non Est Disputandum”,,Vol.67,No.2,pp.76-90.

Giuseppe Ferraguto and Patrizio Pagano,“Endogenous Growth with Intertemporally Dependent Preferences”,D91,O41,E32,2003.

Harl E.Ryder,Jr.and Geoffrey M.Heal,“Optimal Growth with Intertemporally Dependent Preferences”,Vol.40,No.1,pp.1-31.

Jean-Pierre Drugeon and Bertrand Wigniolle,“On time preference,rational addiction and utility satiation”,43,pp.249-286.

M.Bj?rn von Rimscha,“It's not the economy,stupid! External effects o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cinema entertain-ment”,pp.10-22.

W.J.Baumol and W.O.Bowen,“On the Performing Arts:The Anatomy of Their Economic Problems”,Vol.55,No.1/2,pp.495-502.

毕佳:《政府对中小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陈家泽:《政府作用与文化产业政策设计》,《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陈玲:《双重激励下地方政府发展新兴产业的动机与策略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9期。

杜晓燕:《美国财政政策对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支持探析》,《财政监督》2011年第12期。

关萍萍:《我国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的3P评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郭玉军、李华成:《欧美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黄玖立、李坤望:《吃喝、腐败与企业订单》,《经济研究》2013年第6期。

李思屈、李义杰:《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及其实施效果——基于国家八大动漫游戏基地(园区)政策调研的实证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李涛、黄纯纯、周业安:《税收、税收竞争与中国经济增长》,《世界经济》2011年第4期。

梁君、陈显军:《我国区域间文化产业发展差异研究》,《经济纵横》2012年第4期。

刘艳红、韩国春、罗晓蓉、刘静、张亚卿:《对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探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皮建才:《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下的区域市场整合》,《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乔治·泰奇:《研究与开发政策的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青木昌彦:《市场的作用国家的作用》,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曲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王凤荣、董法民:《地方政府竞争与中国的区域市场整合机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王凤荣、苗妙:《税收竞争、区域环境与资本跨区流动——基于企业异地并购视角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15年第2期。

王永钦、张晏、章元、陈钊、陆铭:《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论分权式改革的得失》,《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闫帅:《公共决策机制中的“央地共治”——兼论当代中国央地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殷华方、潘镇、鲁明泓:《中央地方政府关系和政策执行力——以外资产业政策为例》,《管理世界》2007年第7期。

张鹏飞、徐朝阳:《干预抑或不干预——围绕政府产业政策有效性的争论》,《经济社会制度比较》2007年第4期。

张新、安体富:《对我国税收信息化现状的反思与国际借鉴》,《税收经济研究》2012年第52期。

周业安、章泉:《财政分权、经济增长和波动》,《管理世界》2008年第3期。

Ali M.El-Agraa,“UK Competitiveness Policy vs.Japanese Industrial Policy”,1997,107(444),pp.1504-1517.

Beason,R.and Weistein,D.E.,“Growth,Economies of Scale,and Targeting in Japan”,1996,78(2),pp.286-295.

Blanchard,O.and A.Shleifer,“Federalism with and without Political,Centralization:China versus Russia,”2001,48(48),pp.8-81.

Driscoll,J.C.,and A.C.Kraay,“Consistent Covariance Matrix Estimation with Spatially Dependent Panel Data”,1998,80(4),pp.549-560.

E.Thun,“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Decentralization,Policy Imitation,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hina,”2004,32(8),pp.1289-1308.

E.Thun,“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Decentralization,Policy Imitation,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hina”,2004,32(8),pp.1289-1308.

Frees,E.W.,“Assessing Cross-sectional Correlations in Panel Data”,,1995,69(2),pp.393-414.

Friedman,M.,“The Use of Ranks to Avoid the Assumption of Normality Implicit in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1937,32(200),pp.675-701.

Frith S.,“Knowing one's place:The culture of cultural industries,”1991,1(1),pp.135-155.

Greene,W.,“Econometric Analysis”,,NJ:Prentice-Hall,2000.

Greene,W.H.,“Econometric Analysis”.,NJ:Prentice Hall,2012.

Kong L.,“Culture,economy,policy:Trends and developments,”Geoforum,,2000,31(4),pp.385-390.

Krueger,Anne O.,“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1974,64(3),pp.291-303.

Montinola,Gabriella,Yingyi Qian and Barry R.Weingast,“Federalism,Chinese Style: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1996,48(2),pp.50-81.

Stiglitz,“The Parties'Flip-Flops on Deficit Spending:Economics or Politics?”,2004,1(2),p.2.

Tullock,“the Welfare Costs of Tariffs,Monopolies,and Theft”,,1967,5(3),pp.224-232.

Wooldridge,J.M.,“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 Section and Panel Data”,Cambridge,,2002.

Yingyi Qian and Barry R.Weingast,“China's Transition to Markets: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Chinese Style,”1996,1(2),pp.149-185.

郭玉军、李华成:《欧美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兰相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经济纵横》2012年第6期。

厉无畏:《文化创意的产业化与产业创新》,《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刘天勇:《“营改增”给文化创意企业带来了什么》,《中国文化报》2012年11月24日。

缪洁:《浅析“营改增”税改对于文化创意业的影响》,《新会计》2012年第8期。

史新华:《从紫砂行业看制定文化产业税收激励政策必要性》,《中国税务报》2013年3月20日。

孙金水、李开军:《报刊类媒体企业营业税改增值税可行性政策建议》,《中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魏鹏举:《完善文化产业税收扶持政策》,《中国文化报》2013年5月2日。

姚静:《影视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分析及政策建议》,《新会计》2013年第3期。

张剀:《“营改增”扩围,文化企业该做哪些准备》,《中国税务报》2013年4月22日。

朱国辉:《近十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分析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杜龙政、汪延明、李石:《产业链治理架构及其基本模式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3期。

范周:《新经济、新知识、新思维——对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思考》,《新闻研究导刊》2014年第14期。

李彬:《公司并购中的中介治理效应——基于风险过滤视角的实证分析》,《兰州学刊》2015年第8期;韩倩倩、李彬:《会计师事务所选聘与并购风险过滤——基于信息、政策与治理的分析》,《理论学刊》2015年第8期。

李彬:《文化企业并购高溢价之谜:结构解析、绩效反应与消化机制》,《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李彬、潘爱玲:《文化产权交易中心:中国情境下的定位、异象和创新》,《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

李玉菊、张秋生、冯卫东:《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财务报表体系研究》,《会计研究》2011年第5期。

吕长江、韩慧博:《业绩补偿承诺、协同效应与并购收益分配》,《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年第6期。

潘爱玲、郭超:《国有传媒企业改革中特殊管理股制度的探索: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东岳论丛》2015年第3期。

潘爱玲、邱金龙、闫家强:《“三跨”并购与文化企业综合竞争力提升研究——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证据》,《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孙轶、武常岐:《企业并购中的风险控制:专业咨询机构的作用》,《南开管理评论》2012年第4期。

唐毅泓:《我国文化产业融资现状及融资体系构建研究》,《理论与改革》2014年第4期。

王克明:《新一轮文化产业并购潮的特点、动因及其应对》,《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王列生:《论政府对文化产业制度支撑的功能缺位》,《艺术百家》2010年第1期。

王千:《互联网企业平台生态圈及其金融生态圈研究——基于共同价值的视角》,《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第11期。

王乾厚:《文化产业规模经济与文化企业重组并购行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魏鹏举:《我国文化产业的融资环境与模式分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吴超鹏、吴世农、郑方镳:《管理者行为与连续并购绩效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8年第7期。

吴金明、钟键能、黄进良:《“龙头企业”“产业七寸”与产业链培育》,《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1期。

Baum,Joel A.C.,Li S. X.,Usher J. M.,“Making the Next Move:How Experiential and Vicarious Learning Shape the Locations of Chains' Acquisitions.”no.4(2000):766-801.

Roll R.,“The Hubris Hypothesis of Corporate Takeovers.” ,no.59(1986):197-216.

Stephanie Peltier,“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Media Industries:Were Failures Really Unforeseeable?” ,no.4(2004):261-278.

吉姆·麦圭根:《重新思考文化政策》,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王家新、章建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Frith S.,“Knowing one's place:The culture of cultural industries”,,1991,1(1),pp.134~155.

Miller T.,Yúdice G.,,SAGE,2002,p.35.

白学东:《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的问题和对策》,《中外企业家》2013年第33期。

樊文泽:《淘宝村论坛开幕 带头人分享经验》,http://www.nfncb.cn/2014/xiaofei_0110/87113.html。

林琳:《“双11”:见证消费“奇迹”,不忘市场原则》,http://politics.people. com.cn/n/2013/1112/c70731-23511482.html。

刘德良:《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经济日报》2013年2月21日,第15版。

孙奇茹:《小米去年销售额增长150% 超额完成年初目标》,http://finace.qq. com/a/20140103/003670.html。

王寰鹰:《欧盟欲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拉动就业和经济》,http://world.xinhua08. com/a/20120928/1032411.shtml?f=arelated。

阎平:《文化产业标准化问题研究》,《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中国网:《联姻腾讯激发市场激情》,http://finance.china.com.cn/stock/2014 0218/2190828.shtml。

周文彰:《文化的出路就是经济转型升级之路》,《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调研及数据采集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经济研究室的研究团队共同完成。

花建:《产业丛与知识源: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内在规律和发展动力》,《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蒋三庚:《中央商务区创意产业集群的类型与特点》,《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3期。

近郊,包括嘉定、宝山和闵行三区的园区。

李好、陈军:《创意产业经济网络的分析与决策——基于有向节点赋权网络的测度方法》,《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第6期。

李崟、潘瑾:《基于知识溢出的创意产业集群效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江淮论坛》2008年第2期。

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1期。

厉无畏、王慧敏:《创意社群与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厉无畏、王慧敏、孙洁:《论创意旅游——兼谈上海都市旅游的创新发展思路》,《经济管理》2008年第1期。

刘爱华、贺兴时、张文娟:《文化创意产业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刘奕、夏杰长:《全球价值链下服务业集聚区的嵌入与升级——创意产业的案例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12期。

毛磊:《演化博弈视角下创意产业集群企业创新竞合机制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4期。

孙洁:《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促进城市转型》,《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

田媛、高长春:《创意产业集群运营模式国际比较分析——以上海和伦敦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6期。

王发明:《创意产业集群化:基于地域根植性的理论演进及其政策含义》,《经济学家》2010年第5期。

易华、易小云、刘嫦娥:《世界城市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动力机制理论研究述评》,《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第2期。

殷永萍:《创意产业的创造力模型及其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7期。

余正龙等:《社造型文化产业蜕变现象之研究——以白荷陶坊为例》,《建筑学报》2009年6月。

余政龙等:《社造型文化产业蜕变现象之研究——以白荷陶坊为例》,《建筑学报》2009年6月。

远郊,包括青浦、松江、奉贤、金山和崇明五个区县的园区。

中心城区,包括黄浦等九个区的园区,涵盖浦东新区原南汇的一家园区。

Charles,Landry,,LTD,London,2000.

Edquist C.,,London:Pinter,1997.

Frost-Kumpf,Hilary Anne,New York:Americans for the Arts,1998.

Hutton T. A.,“The New Economy of the Inner City”,,21(2),2004;Sassen,Saskia,,CA:Pine Forge Press,1994.

MOMMAAS H.,“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Postindustrial City:Towards the Remapping of Urban Cultural Policy”,,41(3),2004;Neil Bradford,,Canada Policy Research Networks,2004.

Neil Bradford,Research Report F145 Family Network,Canada Policy Research Networks,2004.

Pouder R.,St John C. H.,“Hot Spots and Blind Spots Geographical Clusters of Firms and Innovation”,,21,1996.

Richard E. Cave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Scott,Allen,“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21(2),1997.

丁一、吕学静,2013,《提高退休年龄与开发高技能老年人才资源:作用机制及制度设计》,《经济学家》第10期。

郭东杰,2012,《中国细分行业的就业创造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黄涛等,2002,《中国行业吸纳就业的投入产出分析》,《经济科学》第1期。

钱紫华、闫小培,2010,《西方地理学界关于文化产业研究述评》,《人文地理》第2期。

熊澄宇,2012,《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启示》,《求是》第7期。

袁红清、李荔波,2013,《休闲娱乐行业外来女性非正规就业分析》,《管理世界》第11期。

苑浩,2006,《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及政策分析》,《国外社会科学》第1期。

张晓明等,2003,《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总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Carl H.1983..World Bank Staff Working Papers.

Colombo,MG.,Giannangeli,S.,Grilli,L.2013..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2(5):1273-1314.

Harris,RID.1991..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31(1):49-64.

Jenkins J.C.,Leicht K.T.,Jaynes A.2006..Social Forces.85(1):267-296.

Kloosterman R.C.2004..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en Sociale Geografie.95(2):243-252.

Mossig,I.2011.“Regional Employment Growth in the Cn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Germany 2003-2008”..19(6):967-990.

Power D.2003.Geografiska Annaler:Series B,Human Geography.85(3):167-180.

Pratt A.C.1997.,1984-1991.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9(11):1953-1974.

Scott A.J.1997..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1(2):323-339.

陈剑平:《特色小镇应是五生融合的共同体》,《温州日报》2016年8月16日。

戈登、蔡尔德:《历史中发生的故事》,企鹅出版社,1957。

郭远祥:《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经验启示》,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DA1MzMwNw==&mid=2650471633&idx=2&sn=0d67f919eb98d b2f465ac3bcd3b2b589&scene=1&srcid=0830J3ovaAmrA1mZXiqJBMEn#rd\]。

凯文·林奇:《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1。

李强:《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今日浙江》2015年第24期。

理查德·瑞吉斯特:《生态城市——重建与自然平衡的城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王国华:《颠覆性创新的典范》,《博览群书》2013年第6期。

王国华:《如何做好乡村旅游规划》,《中国旅游报》2013年5月15日。

王国华:《文化产业发展与社会价值取向》,《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巴特·穆尔、吉尔·伯特等:《后殖民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电视剧年产量:美国5000集,中国1.7万集》,南都网,2013年8月27日,http://ndent.oeeee.com/html/201308/27/172844.html。

《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及资讯(2013)》,中国经济网,2013年9月10日,http://www.ce.cn/culture/gd/201309/10/t20130910_1459242.shtml。

《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及资讯(2013)》,中国经济网,2013年9月10日,http://www.ce.cn/culture/gd/201309/10/t20130910_1459242.shtml。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新华出版社,2010。

胡惠林:《201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黄锐:《美国文化资助体系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

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级的崛起——关于一个新阶层和城市的未来》,司徒爱勤译,中信出版社,2010。

刘浩东:《2013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

卢斌、郑玉明、牛兴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网站,2012年6月5日,http://www.gov.cn/gzdt/2012-06/05/content_2153635.htm。

Sharon Zukin:《城市文化》,张廷佺、杨东霞、谈瀛洲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邵颖萍:《全球化与场域精神:“文化定制”的东亚麦当劳城市行动逻辑》,《社会》2013年第3期。

邵颖萍、张鸿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自觉”与创新》,《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

《设计未来:中国发展与知识产权》,《中国日报》2011年5月3日,http://www. chinadaily.com.cn/zgrbjx/2011-05/03/content_12431291.htm。

王亚南:《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增长测评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王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卫志民:《建构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体系的设想》,《现代经济探讨》2013年第4期。

余晓泓:《美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及启示》,《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12期。

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张鸿雁:《城市文化资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张鸿雁、房冠辛:《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城市建设》,《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

张庆盈:《中国文化产业法制建设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张晓明、王家新、章建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张晓明、王家新、章建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朱春阳:《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何困难重重?——以文化产业国际贸易政策为视角的考察》,《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2年第2期。

Robert O.Keohane and Joseph S.Nye,Jr.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Foreign Affairs,1998,Sep/Oct.

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张翼龙译,商务印书馆,1990,第174页。

方烨:《经济带成“十三五”区域战略重心》,《经济参考报》2015年3月20日。

张翼、李慧:《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超2万亿》,《光明日报》2015年1月24日。

包利军:《文化产业统计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内蒙古统计》2015年第6期。

陈恳:《我国文化产业统计问题研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高红岩:《创意产业面临的统计问题与对策分析》,《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5期。

高红岩:《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创新内涵研究》,《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6期。

高志楠:《中国创意产业学术统计数据规范研究》,《中国外资》2011年第6期。

花建:《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四大路径》,《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蒋绚:《创意产业发展政策的国际比较与问题揭示》,《经济学家》2013年第4期。

雷原、赵倩、朱贻宁:《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效率分析——基于68家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15年第2期。

刘开云:《关于文化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12期。

刘开云:《文化价值的实现与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测算》,《求索》2012年第5期。

秦琴、胡明形、翟祥:《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统计评价与分析》,《统计与咨询》2008年第2期。

秦瑶、陆昕:《创意产业统计核算方法及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08年第3期。

汤红娟:《文化创意产业评估的统计指标体系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第10期。

王慧敏:《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3.0理论模型与能级提升——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例》,《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

张洁瑶:《产业集聚的知识网络构建路径研究——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视角》,《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第12期。

Andrew White,,Cultural Trends,2009,(4):pp.337-343.

Anne Creigh-Tyte,,Cultural Trends,2005,14(2):pp.157-183.

Lily Kong,“From Cultural Industries to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Back? Towards Clarifying Theory and Rethinking Policy,”,2014,(4):pp.593-607.

Paul Alli,,Cultural Trends,2000,(37):pp.67-75.

Ruth Towse,,KYKLOS,2010,(8):pp.461-478.

Stuart Cunningham,,Cultural Trends,2011,(1):pp.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