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21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框架与适度水平图书

The Framework and Moderate Level of Rural Pension System in China

SSAPID:101-3876-5575-28
ISBN:978-7-5097-7009-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09&ZD023)“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研究”的研究成果,通过全国20个省区市问卷调查、经济计量模型与数理统计等现代研究方法,跟踪分析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运行状况,深刻揭示了二元经济福利差距的根源及其养老生命周期补偿的规律,系统提出了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框架以及保持适度水平发展的策略。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穆怀中 沈毅
编 辑:颜林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财政、金融

 前言

 Abstract

 第一章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基本理论

  一 养老保险生存公平与劳动公平理论

   (一)养老保险生存公平与劳动公平理论内涵

    1.概念界定

    2.理论要素

     (1)生存公平是立足于“公民生存权利”的低梯度收入分配标准

     (2)劳动公平是立足于“差别原则”的高梯度收入分配标准

    3.理论价值

   (二)养老保险生存公平与劳动公平理论框架及分析

    1.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满足生存公平

    2.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满足劳动公平

    3.城乡养老保险对接过程中满足生存公平与劳动公平

  二 城乡二元工农劳动福利差理论

   (一)城乡二元工农劳动福利差理论内涵

    1.概念界定

    2.理论要素

     (1)城乡二元福利差是从“福利”角度衡量二元经济差距的核心指标

     (2)二元福利差是以劳动公平*为原则,以均衡状态为福利分配标准的工农产业福利差距

     (3)二元福利差中的福利均衡具有二重性

     (4)二元福利差将随经济发展在波动中逐渐缩小

    3.理论价值

   (二)二元工农劳动福利差模型及分析

    1.指标选取

    2.模型构建

     (1)二元工农福利差系数模型

     (2)二元农业福利差系数和二元工业福利差系数模型

    3.实证分析

     (1)二元工农福利差系数测算及分析

     (2)二元农业福利差系数和二元工业福利差系数测算及分析

     (3)国际经验及中国二元福利差预测

  三 农民养老保险生命周期补偿理论

   (一)农民养老保险生命周期补偿理论内涵

    1.概念界定

    2.理论要素

     (1)农民养老保险生命周期补偿是基于二元农业福利差建立农村普惠基础养老金的理论依据

     (2)农民养老保险生命周期补偿是以劳动公平为准则对农民养老的合理补偿

     (3)农民养老保险生命周期补偿是在二元农业福利差变动条件下的养老动态补偿机制

    3.理论价值

   (二)农民养老保险生命周期补偿模型及分析

    1.指标选取

    2.模型构建

    3.实证分析

     (1)二元农业福利差测算及分析

     (2)农民养老生命周期补偿路径及补偿水平

  四 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理论

   (一)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理论内涵

    1.概念界定

    2.理论要素

     (1)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是生存公平与劳动公平的统一

     (2)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是农民劳动财富支配养老的合意份额

     (3)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是保证农民基本养老需求的给付标准

    3.理论价值

   (二)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模型及分析

    1.指标选取

    2.模型构建

     (1)宏观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模型

     (2)微观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模型

    3.实证分析

     (1)宏观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

     (2)微观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

     (3)宏观与微观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比较

 第二章 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总体框架及适度水平

  一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总体框架

   (一)目标框架

   (二)总体思路

    1.坚持“普惠、公平、参与、共享”理念

    2.建立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险体系

    3.分阶段推进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4.逐步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水平

   (三)主要内容

    1.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以适度水平为主线

    2.构建“一元化、二序列、三账户、五支柱”农村养老保险体系

    3.按“初始期、过渡期、目标期”三阶段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

  二 农村养老保险体系适度水平

   (一)宏观层次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

    1.测定方法

    2.测算结果

   (二)微观层次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

    1.测定方法

    2.测算结果

   (三)基于二元福利差的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

    1.测定方法

    2.测算结果

   (四)三种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比较及应用

   (五)农村养老保险现行水平适度性分析

  三 农村养老保险水平对提高全国养老保险水平的作用

   (一)农村养老保险现行水平的提高作用

   (二)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的提高作用

    1.个人账户适度水平的作用

    2.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适度水平的提高作用

    3.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及家庭保障的作用

    4.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及社会救助养老的提高作用

  四 农村养老保险水平对提高全国社会保障水平的作用

   (一)农村养老保险现行水平的提高作用

   (二)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的提高作用

    1.个人账户适度水平的提高作用

    2.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适度水平的提高作用

    3.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及家庭保障的提高作用

    4.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及社会救助养老的提高作用

 第三章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

  一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功能定位与目标模式

   (一)功能定位

    1.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存公平

    2.缩小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待遇差距

    3.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和流动

    4.拉动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

   (二)目标模式

    1.基础养老金目标给付模式

    2.基础养老金目标筹资模式

  二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筹资与给付的国际经验

   (一)基础养老金筹资模式及水平的国际经验

   (二)基础养老金给付模式及水平的国际经验

   (三)基础养老金责任分担模式及水平的国际经验

   (四)基础养老金筹资与给付的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三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给付

   (一)基础养老金给付模式及适度水平

   (二)基础养老金现行水平适度性分析

   (三)分阶段调整基础养老金给付水平

  四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筹资

   (一)现行基础养老金筹资模式及水平

   (二)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一元化筹资模式及水平

   (三)基础养老金地方账户筹资模式及水平

   (四)基础养老金筹资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担机制

 第四章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一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功能定位与目标模式

   (一)功能定位

    1.提高农村养老保险水平

    2.生命周期自我养老储蓄

    3.满足参保人的劳动公平

    4.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对接

   (二)目标模式

    1.个人账户目标缴费模式

    2.个人账户目标给付模式

    3.个人账户目标管理模式

  二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给付

   (一)现行缴费标准下个人账户给付水平测算及分析

    1.基本精算假设

     (1)个人账户缴费期设定

     (2)个人账户领取期、领取方式和领取额设定

     (3)利率设定

     (4)农民劳动力人均总收入增长速度设定

     (5)个人账户缴费财政补贴

    2.现行缴费标准下个人账户给付水平测算结果

   (二)固定缴费率方式下个人账户给付水平测算及分析

    1.固定缴费率测定

    2.固定缴费率条件下个人账户给付水平测算结果

  三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缴费

   (一)农民个人账户缴费能力分析

    1.农民个人账户缴费能力界定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中基础缴费档次分析

    3.农民实际个人账户缴费能力分析

   (二)固定缴费额方式下个人账户缴费水平分析

    1.基本精算假设

    2.固定缴费额方式下个人账户缴费水平测算结果

   (三)固定缴费率方式下个人账户缴费水平分析

    1.基本精算假设

    2.固定缴费率方式下个人账户缴费水平测算结果

  四 基于目标替代率的个人账户缴费水平分析

   (一)个人账户发展阶段划分

   (二)基于目标替代率的初始期个人账户缴费水平

    1.精算假设

     (1)个人账户缴费期设定

     (2)个人账户领取期、领取方式和领取额设定

     (3)利率设定

     (4)农民劳动力人均总收入增长速度设定

     (5)个人账户缴费财政补贴

    2.基于目标替代率的初始期个人账户缴费水平测算结果

   (三)基于目标替代率的过渡期个人账户缴费水平

    1.精算假设

     (1)个人账户缴费期设定

     (2)个人账户领取期、领取方式和领取额设定

     (3)利率设定

     (4)农民劳动力人均总收入增长速度设定

     (5)个人账户缴费财政补贴

    2.基于目标替代率的过渡期个人账户缴费水平测算结果

   (四)基于目标替代率的目标期个人账户缴费水平分析

    1.精算假设

     (1)个人账户缴费期设定

     (2)个人账户领取期、领取方式和领取额设定

     (3)利率设定

     (4)农民劳动力人均总收入增长速度设定

     (5)个人账户缴费财政补贴

    2.基于目标替代率的目标期个人账户缴费水平测算结果

 第五章 农村土地养老、子女养老及社会救助辅助养老保障

  一 农村土地养老、子女养老及社会救助养老的基本框架及功能分析

   (一)基本框架

   (二)功能定位

    1.农村土地养老功能定位

    2.农村子女养老功能定位

    3.农村社会救助养老功能定位

   (三)阶段性作用

  二 农村土地养老保障

   (一)农村土地养老保障水平

    1.农业生产收入及土地养老比重设定

     (1)农业生产收入

     (2)农业生产收入中的土地养老比重

    2.农村土地养老保障现实及未来水平

   (二)土地养老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替代作用分析

   (三)农村土地养老保障的阶段性作用

  三 农村子女养老保障

   (一)农村子女养老保障水平

    1.农村人均纯收入及子女养老比重设定

     (1)农村人均纯收入水平

     (2)农村人均纯收入中的子女养老支出比重

    2.农村子女养老保障现实及未来水平

   (二)子女养老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替代作用

   (三)农村子女养老保障的阶段性作用

  四 农村社会救助养老保障

   (一)农村社会救助养老水平

    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2.农村计生家庭奖扶水平

    3.农村“五保”供养水平

   (二)农村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的阶段性作用

 第六章 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协调对接

  一 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内部协调对接

   (一)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内部协调对接的基本框架

   (二)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内部协调对接的实现路径

   (三)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内部协调对接的模型及实证分析

    1.初始期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内部协调对接

     (1)无子女、无土地序列农民养老项目协调对接

     (2)无子女、有土地序列农民养老项目协调对接

     (3)有子女、无土地序列农民养老项目协调对接

     (4)有子女、有土地序列农民养老项目协调对接

    2.过渡阶段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内部协调对接

     (1)无子女、无土地序列农民养老项目协调对接

     (2)无子女、有土地序列农民养老项目协调对接

     (3)有子女、无土地序列农民养老项目协调对接

     (4)有子女、有土地序列农民养老项目协调对接

    3.目标阶段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内部协调对接

     (1)无子女、无土地序列农民养老项目协调对接

     (2)无子女、有土地序列农民养老项目协调对接

     (3)有子女、无土地序列农民养老项目协调对接

     (4)有子女、有土地序列农民养老项目协调对接

  二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养老保险协调对接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养老保险协调对接的目标模式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协调对接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协调对接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灵活就业养老保险的协调对接

    4.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协调对接

   (二)城乡养老保险协调对接的基本方案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协调对接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向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对接

     (2)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接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协调对接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居保对接

     (2)城居保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接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的协调对接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对接

     (2)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接

    4.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协调对接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养老保险协调对接的实证分析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向城镇养老保险对接的实证分析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向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对接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向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对接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向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对接

    2.城镇养老保险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接的实证分析

  三 城乡养老保险未来的统筹对接

   (一)城乡养老保险未来统筹对接的目标定位

    1.城乡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一元化对接思路

    2.城乡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一元化对接模式

   (二)城乡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一元化对接的制度设计

   (三)城乡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一元化对接的收支测算及分析

    1.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收支测算及分析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收支测算及分析

 第七章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支付水平

  一 农村养老保险财政支出适度水平

   (一)农村养老保险财政支出适度水平模型

    1.农村养老保险财政支出适度水平总系数模型

    2.农村养老保险财政支出适度水平中央分系数

    3.农村养老保险财政支出适度水平地方分系数模型

   (二)农村养老保险财政支出适度水平测算及分析

    1.农村养老保险财政支出适度水平总系数测算及分析

    2.农村养老保险财政支出适度水平中央分系数测算及分析

    3.农村养老保险财政支出适度水平地方分系数测算及分析

   (三)国家财政支出与适度农村养老保险财政投入

    1.国家财政支出及分担结构

    2.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及分担结构

    3.适度农村养老保险财政投入

  二 农民基础养老金财政支出水平

   (一)基础养老金财政支出现实水平及适度性分析

    1.基础养老金财政支出现实水平

    2.基础养老金财政支出现实水平适度性分析

   (二)基于动态调整的基础养老金财政支出水平

    1.动态调整后的基础养老金财政总支出水平及适度性分析

    2.动态调整后的基础养老金中央财政支出水平及适度性分析

    3.动态调整后的基础养老金地方财政支出水平及适度性分析

   (三)基于“二账户”基础养老金财政支出水平及适度性分析

    1.基础养老金财政补贴“二账户”模式

    2.基础养老金中央财政支出水平及适度性检验

    3.基础养老金地方财政支出水平及适度性检验

  三 农民个人账户财政支出水平

   (一)个人账户财政支出现实水平及适度性分析

    1.个人账户财政支出现实水平

    2.个人账户财政支出适度性分析

   (二)基于动态调整的个人账户财政支出水平

    1.基于动态调整的个人账户财政支出水平

    2.基于动态调整的个人账户财政支出水平适度性分析

  四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救助联合给付财政支出总水平

   (一)社会救助财政支出水平

    1.低保财政支出水平及适度性分析

    2.计生家庭奖扶金财政支出水平及适度性分析

   (二)社会养老保险财政支出总水平

    1.社会养老保险财政支出总水平及适度性分析

    2.社会养老保险中央财政支出总水平及适度性分析

    3.社会养老保险地方财政支出总水平及适度性分析

   (三)基础养老金和低保联合给付财政支出水平

   (四)基础养老金和计生奖扶金联合给付财政支出水平

   (五)基础养老金和低保、计生奖扶金联合给付财政支出水平

   (六)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救助联合给付财政支出水平

   (七)基于“三账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支出水平评价

 第八章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效应

  一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养老效应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效应机理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替代收入效应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偿消费效应

   (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减贫效应

  二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机理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模型

    1.基本假设

    2.模型建立

     (1)缴费模型

     (2)给付模型

     (3)净收益模型

    3.参数选取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测算结果及分析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转移再分配效应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代际收入再分配效应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效应

  三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效应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效应机理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效应模型

    1.模型建立

    2.变量选取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效应测算结果及分析

  四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劳动力市场整合与就业效应

   (一)城乡劳动力市场整合与就业效应机理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规模的影响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意愿的影响

 第九章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及提高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一)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总体思路及策略

   (二)加快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一元化”

   (三)建立有无土地“二序列”农民养老保障对接机制

   (四)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三账户”筹资与给付模式

   (五)实现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二 不断优化基础养老金筹集与给付模式并提高水平

   (一)基础养老金筹集模式的优化及水平的提高

   (二)基础养老金给付模式的优化及水平的提高

   (三)建立基础养老金指数化调整机制

   (四)全国统筹条件下的基础养老金筹集与给付模式改革

  三 建立个人账户参保缴费与给付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激励农民参保和提高缴费水平的政策机制

   (二)加强个人账户投资运营以实现保值增值

   (三)对延长的缴费年限给予适当激励

  四 发挥土地养老、子女养老和社会救助的辅助养老作用

   (一)发挥农村土地养老和子女养老的辅助养老作用

   (二)完善农村低保、计生家庭奖扶金等辅助养老制度

   (三)分阶段联合给付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水平

  五 实现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协调对接

   (一)实现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内部协调对接

   (二)实现城乡养老保险之间的协调对接

   (三)建立农民工与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

   (四)全国统筹条件下的城乡养老保险协调对接

  六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并建立合理的分担机制

   (一)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公共财政政策

   (二)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水平

   (三)建立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合理分担机制

  七 加快农村养老保险管理运行体系建设

   (一)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管理体制

   (二)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办机构建设

   (三)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队伍建设

   (四)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

   (五)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

   (六)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管理的相关法律制度

 摘要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框架与适度水平》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09&ZD023)“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研究”的研究成果,通过全国20个省区市问卷调查、经济计量模型与数理统计等现代研究方法,跟踪分析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运行状况,深刻揭示了二元经济福利差距的根源及其养老生命周期补偿的规律,系统提出了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框架以及保持适度水平发展的策略。

1.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3.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4.蔡昉、都阳、王美艳:《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商务印书馆,2005。

5.蔡昉、林毅夫:《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6.蔡昉:《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30年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7.成思危:《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8.邓大松、刘昌平:《2007~2008年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人民出版社,2008。

9.邓大松、刘昌平:《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10.邓大松:《中国社会保障重大问题研究》,海天出版社,2001。

11.樊小钢、陈薇:《公共政策: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12.福建省农村社保模式及其方案研究课题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3.冈纳·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14.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改革出版社,1995。

15.洪大用:《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丛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16.胡晓义:《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17.胡晓义:《走向和谐:中国社会保障发展60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18.华迎放:《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0)No.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9.霍尔茨曼、欣茨等:《21世纪的老年收入保障:养老金制度改革国际比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0.景天魁:《底线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1.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

22.科林·吉列恩:《全球养老保险——改革与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23.李迎生:《社会保障与社会结构转型: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4.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第2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5.梁小民:《西方经学名著精览》,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6.林义:《农村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及启示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7.林毓铭:《社会保障与政府职能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28.林治芬、胡琴芳:《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科学出版社,2007。

29.刘昌平等:《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0.刘苓玲:《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城乡衔接理论与政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1.刘英:《中国婚姻家庭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32.柳清瑞:《中国养老金替代率适度水平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

33.罗伯特·霍尔茨曼、理查德·欣茨等:《21世纪的老年收入保障:养老金制度改革国际比较》,郑秉文等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34.迈克尔·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35.米红、杨翠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基础理论框架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36.米红:《农村社会常态保障理论、方法与制度设计》,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7.穆怀中、柳清瑞等:《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关键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38.穆怀中:《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人民出版社,2008。

39.穆怀中:《国民财富与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40.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第2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1.穆怀中:《中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

42.尼古拉斯·巴尔:《福利国家经济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43.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上册,中国发展出版社,1990。

44.石宏伟:《中国城乡二元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5.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46.斯塔西·亚当斯:《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商务印书馆,2008。

47.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8.田成平:《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外文出版社,2008。

49.童星:《社会转型与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50.庹国柱、王国军、朱俊生:《制度建设与政府责任: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51.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52.汪则英、何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53.王国军:《社会保障:从二元到三维: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与统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54.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5.王晓军:《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及其精算评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6.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与生产结构》,商务印书馆,2005。

57.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速率、结构与扩展》,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58.肖前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81。

59.杨翠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60.杨复兴:《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创新研究——基于制度文化的分析》,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61.杨燕绥、阎中兴等:《政府与社会保障——关于政府社会保障责任的思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62.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制度、结构、福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3.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4.岳庆平:《中国的家与国》,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65.赵曼、杨海文:《21世纪中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66.郑秉文:《2011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67.郑秉文:《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攻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68.郑秉文主编《当代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丛书》,法律出版社,2003。

69.郑功成:《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70.郑功成:《社会保障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7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30年》,人民出版社,2008。

72.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发展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人民出版社,2008。

7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7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研究所:《财政经济评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75.钟仁耀:《养老保险改革国际比较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76.白重恩:《养老保险抑制消费》,《上海经济》2011年第9期。

77.《成都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成府发〔2009〕58号),《四川劳动保障》2011年第8期。

78.《关于印发宝鸡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的通知》(宝政发〔2011〕30号),宝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2011年12月27日。

79.《国家人社部、财政部召开动员视频会议部署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2012年5月7日。

80.《盼望新农保早日“无缝对接”》,《人民日报》2010年8月25日。

81.《全国第二批新农保试点工作陆续开始》,中国广播网,2010年10月12日。

82.《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经济参考报》2012年5月3日。

83.《沈阳城镇居民基础养老金提到90元》,《沈阳日报》2012年10月11日。

84.《养老金“双轨制”两端渐行渐远》,《新京报》2012年9月14日。

85.《诸暨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诸政发〔2011〕37号),诸暨市人民政府网站,2011年5月31日。

86.穆怀中:《社保体系建设应遵循“生存公平”原则》,《中国改革报》2007年9月28日,第4版。

87.白维军、童星:《“稳定省级统筹,促进全国调剂”:我国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及模式的现实选择》,《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88.白维军:《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碎片化”与制度整合》,《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第4期。

89.边恕、孙雅娜:《辽宁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财政支付能力分析》,《辽宁经济》2007年第2期。

90.边恕:《养老保险缴费水平与财政负担能力——以辽宁养老保险改革试点为例》,《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3期。

91.财政部社会保障司课题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国际比较》,《财政研究》2007年第10期。

92.蔡昉:《人口红利能持续多久》,《人民日报》2006年8月24日。

93.曹信邦、李静琪:《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府责任模式比较及启示》,《劳动保障世界》2011年第9期。

94.常红晓、何禹欣:《农保不相信乌托邦》,《财经》2006年第13期。

95.陈彩霞:《经济独立才是农村老年人晚年幸福的首要条件——应用霍曼斯交换理论对农村老年人供养方式的分析和建议》,《人口研究》2000年第2期。

96.陈淑君:《完善新农保基金监管体系的设想》,《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6期。

97.陈颐:《论“以土地换保障”》,《学海》2000年第3期。

98.程乐华:《社保管理体制改革的设计与推进》,《中国社会保障》2005年第6期。

99.褚福灵:《人人享有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最终目标》,《劳动保障报》2009年2月1日。

100.崔树义:《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的问题与对策——一项基于900份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人口与经济》2009年第1期。

101.邓大松、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的测算与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102.邓大松、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进中的难点分析——兼析个人、集体、政府的筹资能力》,《经济体制改革》2010年第1期。

103.邓大松:《新旧养老保险政策的替代率测算及其敏感性》,《经济与管理》2008年7月第7期。

104.丁煜:《新农保个人账户的改进——基于精算模型的分析》,《社会保障研究》2011年第5期。

105.董立人:《进一步完善新农保运行机制的有效途径》,《决策探索》2012年第7期。

106.杜飞进、张怡恬:《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1期。

107.段玉恩、陈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伦理思考》,《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第10期。

108.樊天霞、徐鼎亚:《美国、瑞典、新加坡养老保障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09.费孝通:《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

110.封铁英、贾继开:《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研究综述》,《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1期。

111.封铁英:《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对陕西省西安市三城区低保人员调查》,《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4期。

112.冯仲平:《瑞典社会保障制度及改革》,《国际资料信息》1996年第11期。

113.盖尔·约翰逊:《中国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第5期。

114.高析:《国外养老金指数化调整与指数化投资的发展》,《中国信息报》2012年4月6日,第 8 版。

115.耿永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跟踪调查——来自河北省18个县(市) 的农户》,《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第5期。

116.谷彦芳、王峥:《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分析与统筹对策》,《山东纺织经济》2009年第2期。

117.顾平安:《政府起源的经济学解释》,《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18.关博:《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分析——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19.关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新走向》,《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1期。

120.郭存海:《智利养老金新政的启示》,《人民论坛》2008年第8期。

121.郭艳芬:《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给付风险及防范措施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7期。

122.韩伟:《通货膨胀条件下国外养老金指数化调整机制及对中国启示》,《技术经济》2005年第10期。

123.郝向东:《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险的思考》,《特区经济》2006年第1期。

124.何文炯:《农民社会养老保障:“老年津贴+个人账户”》,《学习与探索》 2009第4期。

125.贺清龙:《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研究》,《社会主义论坛》2005年第8期。

126.洪大用:《中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相关分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27.侯晓丽:《积极推进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全和发展》,《理论导刊》2005年第10期。

128.胡宏伟、栾文敬:《挤入还是挤出:社会保障对子女经济供养老人的影响——关于医疗保障与家庭经济供养行为》,《人口研究》2012年第3期。

129.胡平、 王冲:《构建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经营与管理》2009年第4期。

130.胡央娣:《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影响因素研究》,《统计研究》 2009年第4期。

131.花蓉:《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32.华雯文、范融泽:《我国农村社保基金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出路》,《经济纵横》2011年第10期。

133.黄范章:《评林德伯克教授谈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市场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134.黄桦:《三支柱体系我国新型养老保障体系的借鉴》,《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35.黄丽:《中山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4期。

136.黄泰岩:《正确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求是》2012年第12期。

137.黄阳涛:《江苏三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情况的比较分析》,《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138.惠恩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与运营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7期。

139.贾洪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适度缴费率分析》,《财经科学》 2009年第11期。

140.贾宁、袁建华:《基于精算模型的“新农保”个人账户替代率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3期。

141.解佳龙、何山:《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理论月刊》2009第9期。

142.景天魁:《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思路与对策》,《思想战线》2004年第1期。

143.景天魁:《底线公平与社会保障的柔性调节》,《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6期。

144.景天魁:《中国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45.赖德胜:《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经济科学》1996年第6期。

146.李爱平:《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构建和谐社会谈起》,《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47.李冬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评析与政策建议》,《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148.李桂华:《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 推进社保事业发展》,《今日科苑》2009年第7期。

149.李家胜:《试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困境与出路田》,《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3期。

150.李敏峰:《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商品与质量·科教与法》2011年第7期。

151.李泉:《中外城乡关系问题研究综述》,《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52.李群、吴晓欢、米红:《中国沿海地区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3期。

153.李迎生:《社会保障制度的中国模式》,《人民论坛》2009年第5期。

154.李媛:《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第8期。

155.李珍、万明国:《中国过渡期社会保障的政策选择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56.李珍、王海东:《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研究》,《保险研究》2012年第1期。

157.李致炜、宋世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的医疗费用分析及预测》,《统计观察》2008年第16期。

158.梁伟:《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需求与供给分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59.林新岳:《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财经界》2009年第5期。

160.林义、林熙:《国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新探索及其启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61.林毓铭:《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将进城农民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调研世界》2003年第10期。

162.刘昌平:《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之路探索》,《社会保障研究》2009年第2期。

163.刘国光:《把“效率优先”放到该讲的地方去》,《经济参考报》2005年10月15日。

164.刘瑞莲:《加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必要性和对策分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第29期。

165.刘书鹤:《农村社会保障的若干问题》,《人口研究》2001年第5期。

166.刘晓英:《农村家庭养老模式探析》,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67.刘燕斌:《试论促进灵活就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国劳动》2002年第3期。

168.刘正桂:《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69.刘子兰、周熠:《养老保险制度再分配效应研究简述》,《消费经济》2010年第2期。

170.柳建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及改革研究——基于土地功能历史变迁视角的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12期。

171.柳清瑞、刘波、张晓蒙:《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扩大覆盖面问题研究——以辽宁为例》,《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72.柳清瑞、穆怀中:《基于代际交叠模型的养老保险对资本存量和福利的影响》,《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73.柳清瑞、田香兰:《中国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与推进策略》,《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174.柳清瑞:《部分积累制养老保险计划对消费决策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S1期。

175.柳清瑞:《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推迟退休年龄策略研究》,《人口学刊》2004年第4期。

176.柳清瑞:《养老金替代率的自动调整机制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3期。

177.柳清瑞等:《中国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路与对策》,《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78.柳清瑞等:《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利弊分析——基于辽宁省辽阳市的调查》,《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5期。

179.卢茗:《浅议生育保险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师》2008年第2期。

180.鲁欢:《新农保最低缴费档次“受宠”原因及对策分析——基于对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400户农户调查的研究》,《社会保障研究》2012年第2期。

181.马红鸽、麻学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主体利益均衡机制研究》,《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82.梅建明、刘频频:《城市低保群体的社会经济特征及低保救助制度——对武汉市387户低保家庭的调查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83.米红、王丽郦:《从覆盖到衔接:论中国和谐社会保障体系“三步走”战略》,《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期1期。

184.宓小雄:《土地换保障——化解农村社保困局》,《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7月29日。

185.穆怀中、丁梓楠:《产业层次的初次分配福利系数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3期。

186.穆怀中、柳清瑞:《养老保险需梯度对接》,《社会科学报》2006年5月25日。

187.穆怀中、沈毅:《中国农民养老生命周期补偿理论及补偿水平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2年第2期。

188.穆怀中、闫琳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决策影响因素研究》,《人口研究》2012年第1期。

189.穆怀中:《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生存公平”问题》,中国社会保障网,2007年9月22日,http://www.cnss.cn。

190.穆怀中:《社会保障水平发展曲线研究》,《人口研究》2003年3月第2期。

191.穆怀中:《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中的关键经济因素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4期。

192.宁丽荣:《浅议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山西档案》2007年第11期。

193.庞洁丽、 羊纳:《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若干思考》,《陇东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94.钱宁:《社区照顾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95.邱添、张海川:《约束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六个条件》,《中国社会保障》2012年第1期。

196.申曙光、孙健:《论社会保障发展中的七大关系——基于社会公平的视角》,《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4期。

197.沈洁:《探索中国型的全民养老保险制度——借鉴日本的经验》,《社会保障研究》2006年第3期。

198.施用虎:《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亟待加强》,《秘书工作》2001年第10期。

199.史建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国社会保障网,2010年7月1日,http://www.cnss.cn。

200.宋宝安:《论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的必要性与对策》,《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3期。

201.宋建军、刘晓斌:《中国农民的生命周期模型与人力储蓄养老模式研究》,《学术研究》2004年第5期。

202.宋士云:《新中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变迁》,《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1期。

203.孙树菡、朱丽敏:《中国工伤保险制度30年:制度变迁与绩效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204.唐钧:《确定中国城镇贫困线方法的探讨》,《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2期。

205.唐钧:《新农保的软肋》,《中国社会保障》 2009年第11期。

206.庹国柱、杨翠迎:《国外农民社会养老年金保险计划的经济社会条件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观察》1997年第5期。

207.庹国柱、朱俊生:《国外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4期。

208.王翠琴、薛惠元:《新农保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评估》,《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209.王桂新、张蕾、张伊娜:《城市新移民贫困救助和社会保障机制研究》,《人口学刊》2007年第3期。

210.王国辉,陈洪侠,陈洋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层经办服务能力的隐忧与对策》,《劳动保障世界》2011年第5期。

211.王国辉:《辽宁省彰武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调查报告》,2011年1月。

212.王国军:《浅析农村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和社会保障的关系》,《中州学刊》2004年第1期。

213.王海兰:《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14.王利军:《中国养老金缺口财政支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社会版)2008年第1期。

215.王美艳:《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机会与工资差异》,《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216.王思斌:《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217.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218.王小英:《论“以土地换保障”——一个解决农村养老保险资金来源问题的新思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第3期。

219.王晓军、康博威:《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统计研究》2009年第11期。

220.王新梅:《全球性公共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与中国的选择——与GDP相连的空账比与资本市场相连的实账更可靠更可取》,《世界经济文汇》2005年第6期。

221.王延中、张时飞:《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建议》,《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1期。

222.王章华、黄丽群:《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改革与战略》2012年第4期。

223.蔚俊:《如何做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金》,《内蒙古煤炭经济》2007年第5期。

224.吴连霞、吕学静:《新老农保制度成败原因之对比》,《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225.吴玲、施国庆:《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伦理缺陷》,《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26.吴晓林、万国威:《新中国成立以来五保供养的政策与实践:演进历程与现实效度》,《西北人口》2009年第5期。

227.吴中宇:《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及启示》,《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第20期。

228.武萍:《从内生警源和外生警源看我国社会保障危机预警》,《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5期。

229.武萍:《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3期。

230.席恒:《新农保实现好收益的关键在于服务供给》,人民网,2012年3月15日。

231.夏书章:《制度重要》,《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6期。

232.肖金萍:《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缺失”与“补位”》,《改革》2010年第4期。

233.邢宝华、窦尔翔、何小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金融创新》,《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234.熊跃根:《中国城市家庭的代际关系和老人照顾》,《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第6期。

235.徐文芳:《国外农村养老保障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社会保障研究》2010年第 2期。

236.徐文芳:《我国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基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视角》,《保险研究》2009年第8期。

237.轩红:《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东岳论》2010年第 12期。

238.薛惠元、张德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机制探析》,《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第2期。

239.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操作风险评估及处理》,《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240.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的识别》,《现代经济探讨》2012年第1期。

241.阳义南:《“新农保”个人账户基金市场化投资管理的关键问题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第2期。

242.杨翠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及统筹改革思路》,《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43.杨德清、董克用:《普惠制养老金——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一种尝试》,《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3期。

244.杨河清、陈汪茫:《中国养老保险支出对消费的乘数效应研究——以城镇居民面板数据为例》,《社会保障研究》2010年第3期。

245.杨来胜:《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可行性分析与前瞻性思考》,《人口研究》1999年第3期。

246.杨立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研究》,《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10期。

247.杨晓红:《包头80万老人享受福利养老金》,《中国劳动保障报》 2009年3月25日。

248.杨燕绥、赵建国、韩军平:《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战略意义》,《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2期。

249.杨宜勇、张英、顾严:《构建城乡统筹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6期。

250.杨再贵:《中国养老保险新制度与社会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本金》,《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4期。

251.姚士谋等:《我国城镇化的五个关键性创新过程》,《中国经济报告》2009年第1期。

252.姚远:《从运行环境的变化看农村家庭养老的发展》,《人口研究》1997年第6期。

253.叶静漪、肖京:《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法律定位》,《法学杂志》2012年第5期。

254.尹文静、侯军岐:《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探析》,《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第15期。

255.于海中:《非典对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冲击及反思》,《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1期。

256.原新、刘士杰:《日本公共养老保障体系的财政困境及对我国的启示》,《现代日本经济》2010年第 2期。

257.袁芳:《浅析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第6期。

258.曾毅、王正联:《中国家庭与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变化》,《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5期。

259.张车伟、张士斌:《中国初次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与问题——以劳动报酬占GDP份额为视角》,《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5期。

260.张冬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第4期。

261.张红梅、杨敏:《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主体分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年第6期。

262.张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困境及对策分析》,《兰台世界》2010年第8期。

263.张静:《浅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困境及对策分析》,《农业经济》2010年第6期。

264.张乐:《印度社会保障体系概述》,《南亚研究季刊》2006年第2期。

265.张茜:《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中国电子商务》2010年第5期。

266.张晓峰:《全国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建立情况》,《社会福利》2009年第6期。

267.张盈华:《养老保险“多层次”才能“可持续”》,《中国证券报》2012年2月15日。

268.张勇:《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再分配效应研究》,《财经论丛》2010年第4期。

269.赵华伟:《缩小收入差距的国际经验与启示》,《北方经贸》2009年第1期。

270.赵人伟:《福利国家的转型与我国社保体制改革》,《经济学家》2001年第6期。

271.郑秉文:《建立社会保障“长效机制”的12点思考——国际比较的角度》,《管理世界》2005年第10期。

272.郑春荣:《德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分析》,《德国研究》2002 年第4期。

273.郑功成:《捆绑式参保损害农村老年人福利的实现》,《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7月28日。

274.郑功成:《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275.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研究及理论取向》,《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6期。

276.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未来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277.周弘:《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278.周美林、张玉枝:《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若干问题研究》,《人口研究》2011年第3期。

279.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上)》,《管理世界》1995年第3期。

280.周运涛:《中国新农保基金管理制度研究——试点问题分析与制度完善构想》,《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281.周战超:《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1期。

282.朱孔来:《对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认识及核心指标的界定》,《统计研究》2002年第11期。

283.朱丽莎、谢昕怡:《试论社会保险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创新》,《时代经贸》2012年第4期。

284.祝梅娟:《贫困线测算方法的最优选择》,《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6期。

285.左菁:《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反思与重构》,《河北法学》2007年第1期。

286.Anderw A.SaMwick,“New Evidence on Pensions,Social Security,and the Timing of Retirement,”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8.

287.Ando,A. & Modigliani,F.,“Tests of the Life Cycle Hypothesis of Saving: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Oxford Institute of Statistics,1957.

288.Aroal,H.J.,“The Social Insurance Paradox,”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32,1996.

289.Arrow,K. J.,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MIT Press,1986.

290.Barr,Nicholas,“National Defined Contribution Pensions:Mapping the Terrain,” Pension Reform through NDCs:Issues and Prospects for Non-financial Defined Contribution Schemes,ed. Robert Holzmann and Edward Palmer. Washington,D.C:World Bank,2005.

291.Barro R.,“Are Government Bonds Net Weal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82,1974.

292.Barry Friedman,Estelle James,“How Can China Provide Income Security for Its Rapidly Aging Population,” Selected Papers from Pension System Reform Workshops,World Bank,1998.

293.Borjas and Trejos,“Immigrant Participation in Welfare System,”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Vol.44,1991.

294.D.W. Johnson,“The Functional Distribution of Income in the United States,1850-1952,” The Review of Economic and Statistics,36(2),1954.

295.David Lindeman,“Incentives and Design Issues in Pension Reform,” Selected Papers from Pension System Reform Workshops,World Bank,1998.

296.David,M.Cutler,Richard Johnson,“The Birth and Growth of the Social Insurance State:Expanding Old Age and Medical Insurance across Countries,” Public Choice,Vol.120,No.1/2(July,2004).

297.Diamond,P.A.,“A Framework for Social Security Analysi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77.

298.Dorothy J. Solinger,“Citizenship Issues in China’s Internal Migration:Comparisons with Germany and Japan,”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 114,No.3,1999.

299.Estelle James,“New Models for Old Age Security and How Can They Be Applied in China?” Selected Papers from Pension System Reform Workshops, World Bank,1998.

300.Franco Modigliani,“Life Cycle,Individual Thrift,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6,No.3.,1986.

301.Frédéric Docquier,“On the Optimality of Public Pensions in an Economy with Life-cyclers and Myope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02.

302.Helmuth Cremer,Pierre Pestieau,“Reforming Our Pension System:Is it a Demographic,Financial or Political Problem?”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0(44).

303.Jan Ekberg,“Immigration and the Public Sector:Income Effects for the Native Population in Sweden,”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August 17,1999.

304.Jayasri Dutta,Sandeep Kapur,J. Michael Orszag,“A Portfolio Approach to the Optimal Funding of Pensions,” Economics Letters,2000.

305.Knight John,Lina Song and Huaibin Jia,“Chinese Rural Migrants in Urban Enterprises:Three Perspectives,” The Joura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Feb.,1999.

306.Liebman,Jeffrey,B.,“Redistribution in the Current U.S. Social Security System,” NBER Working Paper,2001. No. 8625.

307.Miller,David,Social Justice,Oxford:Oxford University,1976.

308.Nicholas Barr and Peter Diamond,Pension Reform—A Short Guid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309.P.Diamond,“A Framework for Social Security Analysi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77(3).

310.Ramgopal Agarwala,“Managing Public Pension Programs:Analysis of Key Administrative and Policy Processes,”Selected Papers from Pension System Reform Workshops,World Bank,1998.

311.Razin,Assaf,And EfraiM Sadka,“Resisting Migration:Wage Rigidity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 and Proceedings,Vol.85,1995.

312.Richard,R. Nelson,“A Theory of the Low-level Equilibrium Trap in Underdeveloped Econom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46,1956.

313.Robert Holzmannn,Truman Packard,and Jose Cuesta,“Extending Coverage in Multipillar Pensionsystems:Constraints and Hypotheses,Preliminary Evidence,and Future Research Agenda in New Ideas about Old Age Security,”The World Bank,2001.

314.Robert,M.Ball,Social Security:Today and Tomorrow,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8.

315.Roger Axelsson,Olle Westerlund,“A Panel Study of Migration,Self-selection and Household Real Income,”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March 2,1998.

316.Samulson,P.A.,“The Pure Theroy of Public Expanditure,” Review of Economic and Statistics,1954.

317.Samulson,P.A.,“An Exact Consumption Loan Model of Interest with or without the Social Contrivance of Mone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67,1958.

318.Vincenzo Galasso,Paola Profet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 Security:A Survey,”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8,2002.

319.Wildasin David E.,“Income Re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27,No.3,1994.

320.World Bank,Averting the Old Age Crisi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21.Yvonne Sin,“China Pension Liabilities and Reform Options for Old Age Insurance,” The World Bank,Washington D.C.,USA,Paper No.2005-1 p.34.